•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风吹麦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吹动大麦的风(台),风吹稻浪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奥拉·菲茨杰拉德,Mary O'Riordan,Mary Murphy,Laurence Barry,Damien Kearney,Frank Bourke,Myles Horgan,Martin Lucey,艾登·奥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士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6

《风吹麦浪》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风吹麦浪》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兄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 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曼达龙之诞生神秘破坏客混出新高度最高通缉最后的灰姑娘失去的玩命巅峰追我魂魄骑士&魔法待到山花烂漫时奥特曼传奇简·奥斯汀毁了我的生活密查狄仁杰探案之天外飞仙误情总觉得邻家更幸福抗体我的女神死区时间幻影凶间巧娶媳妇画中情思如果高中棒球队女经理读了杜拉克的《管理学》冲浪英豪调香师第一季侏罗纪宠物历险记2:失落的秘密米拉达再生缘柏林孤影

《风吹麦浪》长篇影评

 1 ) 英爱的百年情仇——剪不断,理还乱

百年前,英格兰与爱尔兰签订的停火协议《英爱条约》正式生效,爱尔兰民众满心欢喜地以为他们在爱尔兰独立战争(即 英爱战争)中胜利了,爱尔兰取得了独立自治权。

然而,民众们没有认识到,英王乔治五世的演讲不过是一个缓和游击战的手段,不代表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独立的反对态度产生了根本变化。

根据《英爱条约》,南爱二十六郡,成立拥有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大英帝国自治领同等地位的爱尔兰自由邦。

自由邦名义上享有自治自决的全权,拥有一个有权制定法律的议会,以及向议会负责的行政机构。

英军从自由邦撤出。

但是,爱尔兰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北爱六郡归属联合王国,单独实施地方自治。

英王仍是爱尔兰的国王,当一名爱尔兰人加入自由邦议会时必须向英王宣誓效忠。

自由邦如同所有大英帝国自治领一样,地位低于联合王国。

爱尔兰从此失去了北爱尔兰的土地,这也是北爱问题的诞生。

爱尔兰走的仍然是君主立宪制,不过因为没有国王,所以由英国国王兼任。

自由邦不能直接与英王联系,而必须通过英国政府;所有政府文件上只能使用英国国玺;外交委托英国政府,即不能公开同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发生关系等等。

另外,英国政府还借口防务需要,在条约中规定三个自由邦港口由英国皇家海军控制。

因此,对于爱尔兰来说,这份协约只保证了“相对独立”,而不是共和军追求的“事实独立”。

条约信息传到爱尔兰岛内,举国哗然。

经过短暂的震惊后,爱尔兰的民意迅速分裂了。

爱尔兰民众也因此大致分成了四派:强硬的反条约派、温和的反条约派、“踏脚石”派、支持条约派。

强硬的反条约派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他们认为“共和国”是底限,一旦越过这个底限,那就继续战斗;温和的反条约派则是更为务实的共和主义者,不会采取暴力反对。

“踏脚石”派的构想是先接受条约,等做好准备后,再撕毁条约,武力夺取北爱六郡,重建一个完整的爱尔兰共和国;支持条约的多是大商人、大地主、大工厂主等上流阶层,以及南方统一派分子和爱尔兰天主教会人士。

于是,1921年7月11日之后,南爱地区虽然基本实现了战争停火,但在同一时间段,北爱地区不仅没有实现停火,冲突反而还有所升级。

共和派与统一派、共和军与英军、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北爱尔兰的人们依旧在互相袭击、互相绑架、互相暗杀、互相报复。

爱尔兰内战(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由此展开。

《风吹麦浪》围绕的就是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

影片通过讲述一对爱尔兰兄弟于英爱战争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却在《英爱条约》签订后分道扬镳的故事。

因《英爱条约》反目成仇的共和军数不胜数,但导演肯·洛奇将这种矛盾的立场转变缩放在一对兄弟身上,便更令人倍感唏嘘:就连同样保持着爱国心、流着相同血液的亲人都不能互相理解,还剩下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暴力便成了最后选项。

影片中的人物就像是深陷历史漩涡被无情嘲弄的弱小者,反抗着自己的命运、拥抱着自己的理想,最终却面对理想的破灭与亲人的自相残杀。

或许导演也想从中告诉我们一种青年身处独立大潮、战争大环境下的困惑与无奈,战争吞噬了人性,却也反衬出人性坚持信念的可贵。

达米安最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

(I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电影的片名来自爱尔兰的著名民谣: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听起来是一派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也是影片中主角一行几十人,指挥、隐藏、出击的匍匐之地。

电影中无处不见大英帝国对于爱尔兰人民的压迫、肆虐,甚至屠杀的暴行,还有当中对于勇敢的爱尔兰共和军追求自由、不畏牺牲、有情有义的刻画,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英国导演和演员拍摄的电影。

也因此,当《风吹麦浪》在2006年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时,虽然凭借内容感动了不少观众,却也震撼了英国保守派的媒体,引起了口诛笔伐。

当年,不等影展结束,英国媒体就将原本对肯·洛奇的期待转成辱骂,说这位英国大导演出卖英国,甚至说他污蔑英军、扭曲历史。

这使得肯·洛奇不胜感慨,当《风吹麦浪》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时,他说:“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

 2 ) 老者眼中的黑白人生

将炸药捆绑在身体上,留下导火索的空间,来到闹市,来到无辜的人群中,点燃,爆炸,血肉横飞,将自己支离破碎,将自己的信仰升华。

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些用生命祭奠信仰的恐怖主义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我见过为不良信仰左右的人的愚蠢和真诚,却一直猜不透这样的行为究竟具备如何实现信仰的条件。

一个人从温文变得执着,一个人从正常变到异变,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大脑支配的,用心去做的事情却是毁灭自己杀伤同胞而推动某种势力的壮大和生息。

作为个体,能够如此又是为何?

70岁的老人,一生将尽,用心生活了一辈子,这是的所思所想,他的世界是什么?

这样的人说的事情,讲的话语,摄制的电影的灵魂是什么?

他看到个人的得与失,看到社会的得与失,看到众生的得与失了吗?

不,到那样的年岁,眼中的人生只是关于对人性起起伏伏的种种经历的闪回了吧?

是放弃了许多壮年时候的精髓,慢慢体察世态炎凉人生苍茫的一种平静,是将个体与政治统统淡忘回归自然的一种情操了。

《风吹稻浪》如史诗一般却平淡如素描一样的影像,因为通过70岁老人眼睛的沉淀,而变得举足轻重。

爱恨情愁的交织,风起云涌的政治生命,一对年轻人为理想的付出在本片中变得更像是一种世事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本世纪初,英国与爱尔兰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

即使在大英帝国的强权镇压下,爱尔兰人还是坚持了独立的信念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然而,民族仇恨的洪水照旧滔滔不绝,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方才停歇。

在这方面,影片几乎放弃了背景叙述,而就是通过典型个体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来借古喻今。

兄弟二人来自爱尔兰的农村,即使在斗争尖锐到极端的时刻,兄弟二人也没有拜见什么领袖一类的人物。

有时候,个体的遭遇就像遇到洪流一般,不能左右自己的去留。

他们看到被欺压被杀害的同胞,看到对手眼中的轻蔑和恶毒,看到自己只是在绿野中自在的嬉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肆意的扭曲。

于是,生命中的转折成就了以暴制暴的决心。

他们枪杀了酒馆中谈论家庭的英国士兵,枪杀了背叛自己民族的未成年孩子,兄弟二人从手无寸铁的无辜者转换为果断绝决的刽子手。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理想的爱国心的爆发和对信仰的坚持。

在看似正义的弱者中,在看似无辜的复仇中,在看似隆重的升华中,这种等同于对手的举动在血腥中变成兄弟二人的生活。

在这一趟历史的混水中,我们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医生的诞生。

在哥哥无限的前途中,他选择了拯救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了将所有人性的优良品质变换为运用刀枪你死我活的技巧。

没有对于政治的长远思索,没有对于生命的细细体味,用所谓的正义,用年轻的热血,用所有的精华,来展开一场用信仰支撑的战争。

人一旦作出了什么,就不可以也不可能退回了,就如一盆泼出去的水。

他们唯一的优点是盗亦有道,他们区别与对方镇压的方式是他们攻击的是对手的军队。

而他们采用了手段如暗杀、绑架、袭击却如同一群悍匪。

命运给他们刻上了一种印记,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危险。

信仰的坚定是正确的,而信仰究竟是不是正确则是茫然的。

战争终究有一种结束的方式,那是上层建筑的举动,而作为流散四方的个体,究竟能够体味什么,能够掌控什么?

一群人偃旗息鼓,一群人坚持走原来的路。

自身的剥离实际上是政治家们的抉择。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们距离那些高层实在太过遥远。

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葱郁的森林,自己的家园和已经背负的仇恨。

一群人相信政治斗争带来的均衡已经足矣,另一群人仍然相信血战到底是出路。

一些仇恨淡去,一些仇恨继续。

于是,自身的反目成仇变成另一种致命的伤害在所难免。

弟弟亲手枪毙了哥哥,将死讯带给了嫂子。

一家人土崩瓦解,仇深似海。

这是这个故事的终了。

当变身为警察的弟弟在牢狱中哀求哥哥认罪求生时,哥哥压抑的绝望的怒吼带着愤怒的味道。

当初,当我杀死那个被成为叛徒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要为我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于是,哥哥很坦然的面对行刑队的枪口。

沉闷的枪声过后,这个生命就此离我们而去。

而这个个体,曾经和现在都是那么的优秀。

他看着亲人被杀,看着家庭成员的目光而决定带着他们展开反抗,为的也就是寻求生活的安定而已。

然而,在他信仰支撑的背面,他实际上微不足道。

他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之一。

而他的弟弟,即使还在世上,有何谈获取新生?

也就是说,模糊的信仰在不可控的命运面前是极为危险的。

影片抛弃了所有的倾向,没有靠近政府,没有靠近个体,只是从一个老人看待人生的角度,慢慢的却极富张力的将人性黑白的悲剧给予展示全貌。

在平实到没有技巧的影像中,我们依稀记得绿野中渺小的人影和人们被遭遇击垮后的泪水横流,以及主人公最终的命运。

现今社会,被信仰支撑却被命令用自毁来换取强势群体尊重的那些人啊!

你的勇气究竟为谁而涌出!

 3 ) 我爱战争中的男人

为什么我爱男人因为他们坚强而脆弱,天真又无畏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也迷茫但一旦做出了选择便义无反顾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是时代漩涡中的一粒麦子逆着风寻找方向任何战争,任何一个都是充斥着虚假谎言的地方到最后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遍地的坟冢与低吟的亡灵每一个人都痛苦着自己的痛苦硝烟在心里烙下深印要知道去对抗什么是简单的但困难的是明白这样的对抗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和平与幸福那为什么从前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自相残杀为什么到最后每一个人都在痛苦没有人得到幸福他们都是在战争中渺小的人以为自己能改变最后只是改变了自己但是这些渺小的人他们有那样的坚持有力量是的,他们有信仰能如此坚定得坚持着自己信仰的男人是值得尊敬的哪怕让信仰变成现实还有那么久的路要走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worth dying forlet the wind shake the barley=========================================回过头看看评论地太片面了导演其实并没有突出什么主题是用很客观冰冷的视角叙述历史这样也给了观者空间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枪决的画面一个是Damien给Reily执行枪决的时候他着急不安地踱着步说话快而突兀掩饰着内心即将杀死曾经朋友的惶恐与挣扎另一个是Damien被处决时候的画面他的喉头随着Teddy倒数的声音颤抖双眼紧闭,睫毛抖动,嘴巴也是紧紧地抿成一条线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最终他在他哥哥面前死得象个男人ps: Cillian Murphy的眼睛蓝得让人心颤我那么迷恋欣赏看似弱小细腻的人爆发出力量在28 days later里面也是

 4 ) 风吹麦浪,风吹历史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

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

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

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

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

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

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

(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

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

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

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

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

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

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

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

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

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

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

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

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

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

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

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

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

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

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

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

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

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

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

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

丘吉尔(对,就是他!

)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

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

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

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

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

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

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

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

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

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

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

(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

)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

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

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

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

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

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

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5 ) 1分钟告诉你,爱尔兰和英格兰为啥打来打去?核心原因让你惊掉下巴。。。

在普通人眼中,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地缘和政治原因有分别。

但其实他们的差异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特点是红发雀斑矮小。

而英格兰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祖上是日耳曼人。

特点是高大且金发碧眼!

说白了爱尔兰和英格兰没有半毛钱关系,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历史不同,啥都不同。。。

但英格兰更强大,当时科技和工业世界领先,全球殖民!

号称日不落帝国,就在英格兰旁边的爱尔兰。。。

自然被抢地盘,战乱不断!

凯尔特人之前形成了三个聚集地——爱尔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然而随着英格兰太强大!!

利用同化政策。

今天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了凯尔特“火种”的国家只有爱尔兰,其他的全都被英格兰进行人种同化了。

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

这是什么——世界本来就不是弱者的游戏,只有强者生存!

而弱者,要么被灭绝要么被同化。

 6 ) 爱尔兰自由邦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06年6月22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这是部关于爱尔兰共和主义的电影,它为肯·洛奇赢得了今年的戛纳金棕榈奖,如果欧盟委员会成功让托尼·本恩成为英国的枢密院议长,并有权对所有报纸专栏作家提高95%的所得税,那么新闻界的尖叫声就再大不过了。

遗憾的是,截止日期的压力显然意味着相关权威无法在长篇大论之前看到这部电影,而真正奇怪的是,如果他们看到了,他们可能会看到一部不符合他们预期的电影。

这部历史剧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国之间的游击战,以及1922年自由邦成立后的内战,它不仅谴责了英国的恶行,还唤起了爱尔兰在实现自治时所遇到的,甚至欣然接受的徒劳感和自相残杀的绝望——这种倾向在出生时就被刻在了自由邦的DNA里,至少部分原因是爱尔兰共和军处决告密者的无情。

这不是洛奇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优秀而有力的剧情片,讲述了占领军撤退时发生的相关事情。

这是一部关于愤怒和苦难的电影,但碰巧也有洛奇特有的温和、不谙世事的幽默时刻,比如当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孩把英国停火的消息带给共和党人时,却丢了写有重要事实的纸。

然而,它对时政的洞察是模糊且间接的,整部电影看起来确实被封闭在其历史时期,与之相比,例如洛奇1990年的电影《致命档案》,它是如此具有爆炸性和当代性。

而《风吹麦浪》看起来与当代爱尔兰相去甚远,爱尔兰是个繁荣的欧盟国家,它已经放弃了北部的主权,而且其政府与英国一样,热情支持伊拉克战争。

那为什么现在拍这部电影?

这仅仅是为了复兴被康纳·克鲁斯·奥布赖恩尖刻地称为神经质的东西:揭伤疤?

洛奇和他的编剧保罗·莱弗蒂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基里安·墨菲和帕德莱克·德兰尼饰演达米安和泰迪,1920年爱尔兰农村的两兄弟。

达米安打算离开爱尔兰,去伦敦学医。

泰迪是爱尔兰共和军部队的忠实成员,该部队在游击战中利用其对地形的卓越知识来不断袭击英国部队。

但当达米安在村里目睹了一些黑棕部队大摇大摆的暴力时,他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加入了独立战争。

当爱尔兰共和军的运动将温斯顿·丘吉尔带到与迈克尔·柯林斯的谈判桌上时,他欣喜若狂,但他对由此产生的背叛感到愤怒。

当自由邦成立时,达米安认为有必要继续与曾经的战友为敌——但结果很糟。

因此,《风吹麦浪》不仅是关于英国人的行为,也是关于爱尔兰人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如何从大英帝国和帝国的敌人那学到的政府行为。

琢磨洛奇和莱弗蒂在刻画黑棕部队时是否不该那么严厉,这是愚蠢且令人厌烦的——仿佛只要展示一个士兵忍着眼泪,或悲伤地弄乱某个农民男孩的头发,或像大卫·里恩的《雷恩的女儿》那样,与当地妇女有一段注定失败的婚外情,就可以呈现黑棕部队是如何对待爱尔兰村民的普遍事实。

洛奇对区分历史现实和自由主义方面的顾虑不感兴趣。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别处,在1922年之后的痛苦。

在这部电影中,自由邦以卖国贼身份出现,它从其前统治者那里吸收了它的统治习惯,后者能将残酷这一特点带给一个极不确定的新体系。

当然,在观看酷刑场景时很难不想到关塔那摩监狱和阿布格莱布监狱,也许洛奇和莱弗蒂在暗示,现代世界仍存在自由邦——一个附庸国家,既软弱又好战,在更强大的力量的掩护下能被说服来实施暴力。

这部电影的终章是悲惨、痛苦且愤怒的,所有这些,再加上有时略显呆板的戏剧性语言,让人无法轻松观看。

但这是一部制作精良、演技精湛的作品。

就这一点,以及他非凡而不妥协的职业生涯而言,洛奇理应获得金棕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7 ) 原来革命题材影片可以这样拍!肉包子炸弹简直就是侮辱

在电影的词典里,“现实”是经常性被拉伸变性的词,它常常被伪装在邪恶、黑暗、潮湿、龌蹉、史诗的面具之下。

观众心知肚明,装聋卖傻地沉浸于这类“真实”之中,选择在这样的现实中逗留几个小时,在“甜蜜的梦乡”里恢复气力,好在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继续翻滚。

所以,拉伸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追捧为才华或者是风格,而关照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轻视或者忽略。

在两种思维的左右下,我们的革命电影出现太多急不可耐讨好观众,其实是侮辱观众智商的杂技行为,比如“手撕鬼子”、比如最近风靡的“肉包子炸弹”......同样是革命题材电影,讲述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立,2006年的一部电影《风吹麦浪》,几乎可以称为所有同类型题材影片的范本。

该片出自英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肯·洛奇。

他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如手术刀般横切开社会的肌理,让你看到整个故事背后的一切。

《风吹麦浪》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它讲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背后的故事,以社会学的磅礴背景给我们呈现了在大历史格局下,小人物们的个人经历,和无法摆脱的宿命结局。

《风吹麦浪》绝对是需要看三次的影片。

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呈现了电影本身应该有的样子。

它和大多数算计观众的视觉类影片不同,它克制,从容不迫,一个镜头必须不多不少,不长不短。

故事、人物、情感,在经过计算的剪辑处理之下,达到了惊人惊讶的平衡状态。

胖哥惭愧,只能看出其中一二,依然无法把大师级的控制力彻底看透。

那些空镜头,那些所谓的叙事的冗余部分,在每一个叙事的情感高潮时刻之后,为观众留下了宣泄的片刻。

不会过度,不会不够,而是若无其事之间让故事继续,让情感流露。

大师级的分寸感,让我惶恐,自觉集中所有的注意力,珍惜体味影片分秒之间流逝。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半秒的多余画面,每一帧画面都为故事服务,为人物而设,为主题而立。

胖哥不打算在这里围绕电影技术性来展开,而是深入影片的故事之中,让大家感受下大师级的革命题材影片的落脚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风吹麦浪》的故事背景是1919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当时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政治巨人,二战英雄丘吉尔当时用铁腕统治爱尔兰地区。

在1919年,爱尔兰宣布成立议会,要求独立。

爱尔兰和英国发生了军事对抗事件。

影片以爱尔兰两兄弟达米安和泰迪切入,从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平常人的生活,但《风吹麦浪》的精密之处在于,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精挑细选,从侧面让观众清晰的认识了这场战场的始末,同时看透了这场战争背后的势力冲突。

故事中,达米安是未来一片光明的医学院学生,在他准备踏上去伦敦的学医之旅前,他目睹了同伴因为不愿意用英文告知搜查的军人自己的名字,而惨遭处决。

这期骇人听闻的事件,让达米安的哥哥泰迪极为愤怒。

这起事件让观众清除得看到了英国军人对待爱尔兰人民的残暴。

但达米安依然准备前往伦敦,在他看来,为了保留自己古老的语言,而在面对强权时,不懂得退步,而遭到杀害,虽然可怜,但同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直到,达米安在火车站再次见识了英国军人对待火车员的粗暴无理时,他才发现,同伴的死亡不是小概率事件。

整个爱尔兰人民在英国的统治之下,都得不到公平对待。

他留在了爱尔兰,和泰迪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故事开始了以达米安和泰迪为叙事脊梁的抵抗运动中,但影片没有陷入常规的流水账,而是选取了多个凸显主题的场景。

通过叙事和场景变换,我们看到了两位主角在身份和精神上的转变。

两位主角一个是革命的理想派,一个现实派。

在面对强权时,他们可以携手合作,但当强权抛出诱惑,当强权改变了通知的方式时,微妙的变化将在内部分裂这个团体。

影片第一个关键节点在,共和军因为抢夺当地军营的武器,枪杀英国军人而被捕后,在监狱发生的一幕。

达米安和哥哥泰迪,包括同伙生涩且害怕。

面对折磨,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

而达米安以自己的学识,以政治犯的身份需求庇护。

虽然都被忽视,英国军方独断的宣布第二天统统枪决,但一群人从害怕到视死如归,我们看到了共和军的团结。

晚上,在爱尔兰籍军人的帮助下,他们侥幸逃脱。

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快到来,达米安抓住了告发他们的地主,还有告密的同伴。

达米安先后枪决了两人。

在枪决同伴时,队伍内部发生了争执,达米安强忍眼泪杀死了从小就认识的同伴。

那场戏充分展现了导演厚积薄发的场面调度水平。

枪毙地主,不过是情绪酝酿,所有人都知道难关是枪决曾经的同伴。

达米安让同伴拿出遗书,结果同伴说老年的母亲不识字。

同伴继续哭诉,希望好好给自己找一个安葬的地方,眼神依然在求饶。

达米安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痛苦的扣下了扳机,而且失控的打出了三发子弹。

看见同伴倒地后,他情绪完全崩溃,丢下手枪,匆匆逃离现场.....镜头中,所有人都不敢直视,达米安在镜头中悄然远离,在情感就要到达沸腾时,画面黑屏。

导演给了情感宣泄的时间,但他不会容忍情绪影响叙事。

故事依然要冷静的继续下去。

这场戏结尾关键,它象征着达米安彻底走上了自我封闭的理想主义革命困境中。

在枪决前,他愤怒、同时为自己开脱地说得,希望革命的结果能对得起同伴的死。

希望他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能看到他梦想中的革命夙愿达成。

不光是达米安,几乎所有在场的共和军同伴们都走进了道德的窄门之中,同伴的死与革命的结果成为了必须具有因果联系的残酷事件。

如果革命结果稍有差池,那么他们都将背负杀死同伴的罪过。

下一场戏,是共和军同仇敌忾半路劫杀英军。

影片处处以小见到,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可以挑逗人情感的宣泄怒吼,而是保持着克制,为理性的时刻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全片的主控思想被巧妙的安排在了前后两场内部辩论之中。

在革命高涨的时刻,泰迪为了继续得到武器,而保护了当地欺压老人的商人,而达米安显然无法认同此做法。

两人在革命态度和程度上的分歧由此埋下了伏笔。

革命局势发生了转变,英国宣布停战,口头上认同了爱尔兰的独立,同时撤出了境内的英军。

但爱尔兰北部6郡依然在英国统治下,英国国王依然为爱尔兰国王,英国会排出都督出任爱尔兰最高统帅。

所以,英国只是放松了对于爱尔兰的管制,给了其更多的自治空间。

这块蛋糕却让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

全片用长达10分钟的时间呈现了这场象征彻底分裂的辩论。

以达米安为中心的理想派认为,革命必须坚持到底,必须实现彻底的共和制度,实现爱尔兰人人平均分配,得到彻底公平,不分阶层的社会状态。

在前一次辩论中,泰迪就暴露自己对于社会分层的看法。

以他为中心的自由邦认为和平来之不易,认为爱尔兰其实无法抵抗英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休养生息。

随后,泰迪穿上了自由邦警察的制服,代替英国军人,维护本地治安。

宿命般的悲剧导火线由此点燃。

达米安联合志同道合的共和军旧部前往自由邦军营盗取武器,行踪暴露,当场被捕。

几个极具讽刺的场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人性的诡秘。

一是期初是共和军的同伴,现在穿着自由邦的警服,前去曾经保护过他们的农家抓捕达米安残党。

农家人脱口大骂,说他们和穿着英国军服,杀害她儿子的暴徒简直一模一样。

而全片冲突的高点无疑是泰迪和达米安关系的结局。

泰迪一再挽留达米安,让他回去当一个前途光明的医生,重回校园,那才是属于他的生活。

只要达米安供出同伙所在地,就能放走他。

可达米安决绝了。

影片全程对准泰迪的手!

就在这个监狱中,英军曾为了套取情报,拔掉了泰迪所有的指甲,而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出。

现在,泰迪的手早已痊愈,可他的手伸向了其亲弟弟,在这个监狱中,他被推向了枪决自己的弟弟的绝路之上。

影片结尾以达米安枪决同伴时相同的情绪节奏再次上演了枪决同伴的戏,而这一次更加撕心裂肺。

泰迪不停的劝说,希望达米安回心转意,多次交涉依然没有结果,泰迪只能亲自喊出了执行枪决的命令。

看着倒下的亲兄弟,泰迪早已失魂落魄。

上一次枪决,是达米安无法面对同伴的家人。

而这一次,泰迪带着达米安的遗书遭到了对方妻子的痛打。

泰迪只能落荒而逃。

《风吹麦浪》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从多个细节之处给我们呈现了这场两个国家体现的内战始末。

以小见大,精密的给我们说明了这场战争冲突的真相。

两兄弟的决裂是两种价值观的分道扬镳的结果,达米安的宿命结局是革命理想派的彻底失败。

几场枪决场景前后呼应,以强大的共鸣感,震颤人心,令人心生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情绪。

令人惊讶的是,导演没有完全偏向一种价值观,虽然导演肯·洛奇以左派意见自居,影片中更多的流露中对达米安的同情,但他依然在影片中给了泰迪的妥协派足够的自我证明。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独立,究竟那种革命程度才是合适的呢,究竟那种革命精神才是符合大多数人们利益的呢?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杂耍般的玩弄,坚持以电影的本真方式,建构故事,同时呈现主控思想,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我们没有看到情绪劫持故事,没有看到将故事极端化而阉割了主题。

所有电影的元素在《风吹麦浪》中达到了大师级的平衡状态。

所有,它足够称得上伟大!

 8 ) 后殖民时代的“去意识形态”假象(吐血推荐这部电影)

看到这部片子时,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太“意识形态”,难看。

但我想,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反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

在一个还没有实现去意识形态的时代,人们竟然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去镇压那些曾经逝去的红色幽灵的躁动不安。

而忘记了先驱者们的最初教诲。

就像片尾背叛初心,投身于保皇党派的那些人一样。

是的,你们是胜利了,你们盘踞在国家和民族上讴歌自己过往的英姿,描绘社会图景可对真正被磨灭的火苗只字不提甚至将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招魂幡,牢牢占领自己的胜利高地,又或是将其美化为各种崇高元素,点缀这个斑斓的消费社会这一切皆因为死人不会开口,而活人可以肆意招魂那么,在很多人粗浅看来,这部电影也像是一部招魂电影但其不然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触及了过往年代的传统议题而贸然将其定义为“招魂”我觉得是太不恰当的富人—贫民,异族—民族,国王—人民,理想—现实,保守—自由……甚至家庭—gm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组组充满阶级色彩的矩阵暗中嵌套在电影之中甚至导演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与主义而在后冷战时代的我们似乎天然地就对这些议题保持着警惕但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警惕”本身那么骂影片宣传意识形态的人不应该反身性地捕捉早已铭刻在自己脑海里的意识形态吗?

议题的古老性总给当代人一种错觉,似乎喻示着议题已经被讨论完毕,在历史中得到了终结。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留存至今都没有消失,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件背后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想,导演正是抱着“似曾相识”的感触,截取了这么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存在者事件,并将其重新提上银幕。

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古老记忆的激活,对往昔的招魂,而更像是一次对现实的重新审视片中主角达米安(如果要找一个主角的话)和最后和哥哥的对话值得思考“你一直都这样,太理想主义”“我从来都不理想,我看着现实”一对“现实—理想”的对子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大叙事衰落的时代,我们的想法总是和哥哥相近,将现实错当成理想,将理想错当成现实“我从来都没有求过人,我求你招供”“我承诺只要我们变强大了,我就撕毁条约”难道将幼稚的空想作为行动纲领的那一方,不正是最理想主义的人吗?

盲目的行动者总是这样,在一次虚假的胜利后完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倒错后还不自知反观一开始拒接加入共和军的弟弟在亲眼看到血淋淋的现实之后才在心里长出gm的芽,并呵护到死手刃朋友,丢弃战友,忍受恋人的苦难弟弟达米安是一直持续注视着现实的,并靠这些痛苦与矛盾滋养着而成长成一个真正的战士也正是这些现实给予了他向死而生的力量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和高利贷者勾肩搭背,只想着怎么武装夺权哥哥确实也看着现实,可他的现实只不过是权力者的现实,而不是被抛却的大多数的现实电影通过兄弟两个人的对话将这两种现实的鸿沟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而我还想说的是,电影不只是简单地回返了在这个时代那些被掩盖的议题还着力挖掘着宏大议题下小叙事的普遍张力在真正的意识形态片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情感的细节它们不会多看一眼敌军的尸体,而是将他们看做动物砍杀或化约为数字计算它们也不会认真探讨一个背叛者的母亲,那句“我不想再看到你”的那种爆发中沉默的分量它们不会过多叙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更不可能揭露行动者内部的黑暗与无奈而当今,这些片子竟然一度占据绝大多数人的视野我只能愕然究竟什么才是“意识形态宣传”,什么才是真正的“招魂片”我觉得,如果人们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就无法思考这部电影,乃至于这个时代

 9 ) 精简有力

《风吹稻浪》是一部有点特别的战争片。

战争的世界很残酷,但是有战争的世界还是可以很美。

Ken Loach拍出了和片名一样的诗意,把爱尔兰独立战争和内战前的一段岁月处理成白描一幅,很写实,但是很概括;很概括,但是不笼统。

精练,克制,感人。

最感动我的不是影片通常意义上的高潮戏,比如两场枪决,还有几处伏击与交火,而是针锋相对的对白。

《风吹稻浪》里对白不多,有关感情和生活的交流被大段大段跳过,但是到了角色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异见渐起时,唇枪舌战是浓墨重彩。

一部精彩的政治电影就应该有这种风范,观众最应该知情的部分是关于为什么起冲突?

冲突是什么?

而不象那些商业“大片”,重点永远放在解决冲突上。

有时候,我们看了太多好莱坞电影和文艺片,沉溺于个人主义情怀,都快要忘掉这世上还有一种叫信念的东西了。

《风吹稻浪》的主题放在咱国内,那叫主旋律。

因为这段故事轻易就让人想起中共地下党那段艰苦岁月。

而且电影无形中向我们最熟悉的思想致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宣誓效忠的信念高于一切。

我们看多了主旋律,在形式化的国产电影中疲惫,可能对如此崇高的思想麻木。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主题又显得独树一帜。

但是Ken Loach就象一个中正平和的Oliver Stone,用非常个人的东西来唤醒这种伟大的精神,用一个兄弟相残的故事回顾爱尔兰独立。

电影述及年代大约是1920年,一队小镇青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抵抗英军镇压。

主角戴米恩和泰迪是同胞兄弟,同是部队中的主力。

历经战火赢来和平协议时,兄弟俩因为政见不和反目,最后悲剧收尾。

落幕之后的故事要直到1923年4月才得以了断,戴米恩拥护的共和军最终失守,结局以万人被捕,50多人被害而告终。

以泰迪为代表的政府军赢得了内战胜利。

所以,历史才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尽管在影片中,泰迪所坚持的立场一度落在下风,但是他悲观气短的态度在群情激愤的共和军中却最理智:As far as they’re concerned ,Ireland is this tiny dot in a much bigger picture.Do you seriously think they’d let him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nationalists in India and in Africa and the whole fucking empire by giving us complete independence? (在他们{英国}看来,爱尔兰只是这个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地方,你们真的以为他们会让我们完全独立,从而为印度、非洲和整个F*帝国大开绿灯???

)这是我喜欢Ken Loach电影的地方,因为他的电影不被动,人物有自己的选择,观点明确,即使屈从于命运,生命却是积极的。

Ken Loach会在角色里暗示自己的态度,泰迪的陈述,差不多就预示了共和军最终覆没。

战争确是残酷,因为不会按照情理选择结局。

《风吹稻浪》有两段枪决戏分别是转折和高潮,煽情也最明显。

还有一处是共和军偷袭后弹药散尽,却发现英军正在戴米恩的女友家肆虐,却无力阻止。

个人感觉,戏味有点重(有铺垫,有悬念,有渲染),反而没有直来直去的叙述有力。

影片最特别的一点是画面,如题一样诗情画意。

很多风光:风吹过稻浪,风吹过草原,风吹过山巅...群山绵延,翠草青青,朴素的乡村一尘不染。

冷清清的小镇,简陋的农舍,草原上孤零零的石头房,最多不过是自给自足的农庄,基本上就是全部外景了。

内景多停留在狭窄的酒吧、阁楼、农房、牢狱、影院里,人物繁杂,但是空间局促。

如此场景,很适合一部田园爱情剧,却被Ken Loach盛满了独立战争的爱恨离别。

最精简的表达,力量不缺丝毫。

我们有更有力的历史,就象满树蟠桃,等着后人汲采。

如果老一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能有幸看看今天,应该会欣慰吧,毕竟,他们经历的,才是辉煌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有我们在和平世纪不曾体验的仗义豪情

 10 ) 完美的分寸感

故事很复杂,人物也算不少,一般电影牵涉上政治就很难拍(至于有多难拍可以看看东京审判,,,)但导演就这么一路把故事讲过来了,,,又简单又轻松遇到战争场面不渲染,遇到煽情场面不催泪英雄中弹也没有慢动作(啊,啊,啊,啊,,共产主义万岁!!!

)甚至英雄本身是不是真的英雄也让人怀疑(我看到有人在争论那个貌似英雄老大妈的老大妈是真的是英雄老大妈,还是其实是个保守的反动派,,,)我最大的感受整部电影,,,导演仿佛不存在你不知道他赞成什么,不知道他否认什么不知道他在铺垫什么,不知道高潮在哪里勉强发现一个主角,却发现大部分故事却和他关系不大你觉得故事仅仅是在不停的前进而已但是等电影结束了,,,你发觉一切一部好电影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其实导演一直都在好佩服啊,,,所以虽然是电影还是留一笔,,,

《风吹麦浪》短评

看不下去

10分钟前
  • 梦游者
  • 很差

这片除掉政治还剩下啥,像业余爱好者拿 DV 拍出来的,还戛纳,还金棕榈。。。

15分钟前
  • 猫爷
  • 较差

片子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天朝民国北伐战争一样。革命胜利了,墨菲们想赤化,可惜却被哥哥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篡夺了革命果实。而连姆尼森的那部《傲气盖天》则以墨菲们口中的保皇党头子--迈克尔柯林斯的视角阐述了签署和平条约在当时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历史都具有两面性,孰对孰错,公道自在人心。。。

20分钟前
  • 阿鲁卡多
  • 力荐

爱尔兰独立战争部分哪哪都好,镜头运动,强势又工整的叙事推进;后面保皇派共和派之争就程式化了,最后遗书那里,我心目中想要的感觉是瞿秋白【多余的话】而非林觉民的【与妻书】。主角应该是瞿秋白式的人物。最差劲的一部肯洛奇。三星半吧。

22分钟前
  • 狂接舆
  • 推荐

已经不太习惯这样的电影了

27分钟前
  • 绿毛水怪
  • 还行

音乐很饱满,开场打球很精彩,满眼的绿色想起《小孩与鹰》。但是感觉基利安墨菲在群众里太突兀,选角有点失败,他哥和其他人就很现实自然。他演得也有问题,人物弧光演成了人物折线,就很不舒服,学医,放弃,民兵,枪决,"叛军",牺牲,除了枪决那里演得好说得通以外,全部就硬转折,剧情到这了,他就得这样了。当然本身这个人物也有问题,从头到尾关心过很多平民民兵吗,就突然成意见领袖了就突然要共产主义了?最后丹死了在那怒吼,我就?就他有名字是吗?你自己刚刚不是还开枪打死两人吗?不是罗利前天先打死守兵的吗?太虚伪了吧。

29分钟前
  • chao
  • 还行

bastards!看过此片后让我有种想研究研究北爱历史和局势的冲动。。。

33分钟前
  • 清塘荷韵
  • 还行

同一时间恰巧公映了《波斯语课》 私以为这部好了至少一分。虽然不是一个年代 但同为反抗背景下对自由的渴求,这一部因为群戏台词优秀而更抓人。尤其喜欢主角牺牲前,男男女女在屋里讨论是否接受协议的那一景,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言论自由。为这一幕,我多加一颗星星。

38分钟前
  • 找到我也别说
  • 力荐

天啊 看不进去的那种类型

39分钟前
  • 大意
  • 较差

不论是情节,叙事方式,还是对其本质的剖析等等方面,这部片子都极其普通。尤其里面还穿插好莱坞式的恋爱情节,大俗,还不如好莱坞片子呢。

42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肯洛奇大失水准之作,电视剧质感,叙事节奏糟糕,想到哪拍到哪,剪辑有很多问题,把一个如此好的题材讲成这样太令人失望了

44分钟前
  • SteveMcQueen
  • 较差

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4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虽然拿了金棕榈,但以历史大事件为纲,剧情和人物的设计意图太明显了,前后的呼应也很难说不是一种刻意,虽然故事片的快感可以给到,但兄弟反目这种奇情矛盾和各种脸谱化的人物也一定程度消减了历史本身所带来的真实冲击力,所以作为同类题材还是更喜欢肯洛奇的土地与自由啊

52分钟前
  • 小旗
  • 还行

故事,场面,稀碎,过家家不过如此

56分钟前
  • 陳君芳
  • 较差

肯洛奇的左派民族宣言。但与其说是建构新社会的理想,不如说其在乎和关注的始终是革命的可能性、力量和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可能只是理想主义者的幻影,却借墨菲之口说出I'm a realist。爱尔兰战争展现出的民间革命力量,想起叶芝的a terrible beauty has been born

58分钟前
  • 横滨黄街灯
  • 力荐

这部比《以祖国之名》差很多耶

60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还行

給三顆星並非片子本身不好,只是不合我個人的胃口。其實與其說是劇情片或者戰爭片,不如說是革命片。充斥著比戰爭中更赤裸裸的武器與肉體交接的暴力。看時渾身不舒服,過後只記得一片綠色,叢中閃爍著革命的灰褐迸發出血紅。拷過來的初衷本來是看萌與JQ,結果被劇情搞得萌魂全面收縮。

1小时前
  • 竹|荆襄妖道
  • 还行

以为会很好,然而Ken Loach的小格局和大叙事并不兼容,很多场戏的叙事功能过载,给人一种不知节制之感。

1小时前
  • 林文清
  • 还行

政治倾向太明显了。主要是考虑到爱尔兰独立后共和军的种种骚操作、新政府的几次完美决策、北爱尔兰本身立场的不坚定,让我很难赞同影片大肆宣扬的政治观点。因此后面的观感差了不少,而这部分片段应该是导演最想表达思想的片段,所以可以说我是无法和导演以及这部电影共鸣了。而且后半段的转变也挺突然的,和前面有点割裂。至于前半段,中规中矩吧,就是那种你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嗯不错,然而看完也就那么回事了的程度,中规中矩,爱尔兰的绿色原野倒是个亮点。另外,中英文片名都不错,演员演的非常好。

1小时前
  • 静水流深
  • 较差

Chilling. The savagery we do to each other.

1小时前
  • 小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