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黑客帝国4看过的都说剧本不给力,那么不如自己来写吧!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跟老友记一起头脑风暴就是爽歪歪!
真正的知己好友就是不仅能马上发现原本自以为不错的剧本里存在什么不足,还能更上一层楼想到你想不到的地方。
原文如下:以前剧情曾经说过在Neo之前已经有很多个The One,一直在跟机器帝国抗争,那么我的主角就是第一个觉醒的The One,我们可以称呼他做The First One,他是第一个成功从虚拟回到现实的人类,也是Zion的最初创建者,他领导了人类与机器人的第一次战争并取得胜利。
他一直在思考人类的未来去向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但是他深知人类寿命太短,不足以找到答案,而且现实太过荒芜也缺少他需要的信息。
于是他秘密打造了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然后重新返回了虚拟世界。
领导者消失的人类社会很快被机器人打败,但是建筑师发现了少数人类觉醒有利于虚拟世界的运转,于是开始人为诱导The One诞生,从此进入无限轮回,直至Neo的出现。
时间线来到电影4结束之后,长久以来消失无踪,人类和机器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的The First One找到了Neo,解释了他的过去并说出了他最终找到的答案。
人类和机器人的斗争来源于能源不足,而能源不足的原因是核战争遮蔽天空隔绝了太阳光,失去了太阳这个最大的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所以The First One认为只要清除覆盖地球的核尘埃,让太阳光重新照射下来,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和能量供给,机器就没有必要继续囚禁人类作为电池,人类和机器的战争就能结束。
The First One找到Neo是希望合作完成这个清除核尘埃的装置,Neo欣然答应。
中间是一段搜集装置核心部件的任务,可以穿插各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动作戏码。
总之最后任务完成,装置随时准备待发。
但是此时The First One告诉Neo一个残酷真相,现在的人类和机器都已经适应了没有太阳的黑暗世界,当太阳重新照射下来,人类和机器可能都无法承受强烈的紫外线,绝大多数都会死亡,但是适者生存,总有幸存者能够适应存活下来重新构建文明,那将会是人类与机器和谐共存、不再有战争的新文明形态。
Neo一时无法接受,与The First One打了起来,但不敌The First One。
The First One没有下杀手,因为知道真相担心机器人也会被消灭的机器帝国倾巢而出,正在攻击过来。
The First One留下Neo保护装置,将地球命运的选择权交给了Neo,然后一个人单挑所有机器人。
最终Neo的决定是……?
留个悬念给你们自己思考,如果是你会决定怎么做呢?
以下是我跟老友记的聊天记录: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定档之后,无疑成了1月国内科幻迷/影迷的“必看之作”。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黑客帝国》三部曲是横跨世纪的影史经典,象征着我们这个时代影像语言与科幻概念的双重革新。
时隔多年重启续集,无论拍成什么样,都是必看的。
不过,就具体的操作难度而言,就如同许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续集一般,这部电影面临两个问题:重启后还能说出什么新意?
观众是否还能被拉回到世纪之交的1999-2003?
对此,沃卓斯基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里以“元矩阵”的方式,高度自反、维持情感上的中二,交出了一份至少是令我满意的,属于当下的回应。
1999年,《黑客帝国》横空出世,红蓝药丸的选择,一个视觉上的对比,就蕴含了整个世界的宏大母题,并指向人类的末世寓言:现实世界已由矩阵的“母体”控制,人们成为了供给矩阵进化发展动力的“生物源”,完全活在计算机囚禁的世界当中。
你是想活在糟糕透顶的现实里,还是活在无忧无虑的虚幻中?
接着,在后两部作品中,随着“建筑师”与“先知”的面目逐步揭晓,矩阵的机制才终于得以“闭环”。
我们发现:所谓“ONE/救世主”的Neo的出现,也是矩阵维持其自身稳定发展所做出的设定。
理性的“建筑师”主张保守的矩阵进化方案,再次上演摧毁人类反抗组织基地“锡安”的循环;而感性的“先知”则主张有所革新的矩阵进化方案,她指引着Neo跳出循环,以牺牲换取矩阵的升级。
无论怎么做,Neo都会被牺牲,作为救世主遭受“献祭”。
《黑客帝国》三部曲所产生的社会思想的震荡,已经无需赘言。
它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阐释”最多的电影文本之一。
当学者聊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与媒介理论,当科幻作家聊人工智能与脑机赛博人、虚拟现实等科幻概念,当影迷聊“子弹时间”与CG特效,它都能迅速成为论述的样本,不断输送自身的能量。
在不久前的TGA 游戏演示中,《黑客帝国》的游戏版利用虚幻引擎5,模糊了真人演员与虚拟形象的界限。
游戏复刻了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并且用一个基努·里维斯的二元分身,向玩家抛出问题:现在,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实?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再次玩转了这套“游戏-电影”的设定。
在现实60年/矩阵20年之后,矩阵完成了它的第六次重启。
“黑客帝国三部曲”被矩阵化用作游戏世界的文化符号,而Neo则再度重拾Thomas的名字,成了世界知名的游戏设计师,他受限于自己的老板对于游戏未来“钱景”的规划。
在这个6.0矩阵中,虚拟世界成为了“加强版”的幻觉图景。
人类仍旧在机器的奴役中丧失着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一切被重启循环,只不过更为愉悦。
Neo设计的游戏,其中的世界观来源于他被封存前经历的往事,故事即是记忆。
Morpheus与新人物Bugs带领着他重新觉醒,让Neo走上解救爱人Trinity的征程。
20年过去,沃卓斯基并没有流于俗套,没有以好莱坞的传统制作模式拍一部“圈钱之作”。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充满了元叙事,充满了自我解构与自嘲,甚至充满了沃卓斯基的自我困境投射。
在这部续集里,看似仍在讨论“自由意志/命运”的选择,但实际上,这个选择的本质已经跳转。
矩阵不复从前,化为了新的“元矩阵”。
而破解“元矩阵”的关键,却仍是最为简单质朴的答案:爱。
如影片的结语所言——“Love is the genesis of everything.”这句话实际上能解释黑客帝国三部曲与此部续集中最为内核的东西。
爱,在数字资本的世界是被利用的。
但爱,是我们这个世界仅剩的真实。
在影片中段,反派角色“分析师”说出了为什么要囚禁Neo与Trinity的原因,那就是利用他们爱的能量让系统进化。
系统将二人设计成彼此接近,但往往无法见面,即使见面了也给女性框定一个家庭妇女的身份,以此将两人的“爱”设计成“爱而不得”的状态。
这种状态能激发出系统进化的能量,被系统所利用,但却让他们二人在现实中全然不知。
系统甚至发明出了新的“子弹时间”,这种“子弹时间”下,周遭的一切包括Neo与Trinity都被凝滞,只有系统本身可以活动,从而达成操控。
这实际上讨论的即是数字资本的逻辑。
沃卓斯基给观众营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
数字资本狡猾地站立在“粉丝/观众”与“偶像/展示者”之间,滑动着其所能盈利的最大阈值,令人进一步沉沦,在直播、短视频、打投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正如电影的彩蛋所言,电影已死,游戏渐渐过时,唯有cat videos屹立不倒。
当代人的困境在于,明明知道那是数字资本的套路,明明知道自己被当做情感数字劳工被资本玩弄在鼓掌之间,但仍要前赴后继地参与其中,无法自拔。
在对“分析师”的反叛之后,Smith获得了全新的能力。
在曾经的三部曲中,他能无限复制自身。
而在元矩阵里,他能成为每一个人(everyone)。
被他附身的人会被夺取大脑,化为数字世界中的“人肉丧尸”,阻断Neo与Trinity的行动。
这也是对当下社交网络的现状描摹:在当下,人类成为媒介/机械的延伸的进程渐趋加速,周遭的一切仿佛将我们包裹起来,投喂着一粒又一粒蓝色药丸。
友邻之间看似友好亲切的交流,实则暗流汹涌,我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会被系统操控,是否正悄无声息地成为给数据打工的数字劳工。
以爱为名,扎起数字的牢笼。
唯有魔法能够对抗魔法,唯有爱能够对抗以爱为名的牢笼。
在这部续集中,沃卓斯基通过复归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将三部曲与续集打通起来,打通的钥匙就是爱。
陷入虚拟家庭的Trinity,就像当下这个时代大多数的新女性一样。
她们有着自己的事业,却仍受到社会陈规的束缚,无法找寻真实的自我。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理想的愿景:在Trinity与Neo的“跳楼时刻”,他们“信仰之跃”的时刻,Trinity不再是那个在Neo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人,而是成为带着Neo飞翔的人。
突如其来的性别倒转,其实早已有所铺陈。
片中,Bugs和Trinity都构建了她们女性的主体力量,带领着男性破除虚拟现实的困境。
Neo不再是终极的救世主——这一次,她们才是。
在采访中,拉娜·沃卓斯基提到在完成《超感猎杀》之后,她与妹妹莉莉都觉得拥有了一次创作上的巅峰体验,于是想要暂停创作。
但在这之后,她们的父母生病,她照顾并陪伴他们走完了生命最后的几个月。
此后,沃卓斯基陷入了一阵子父母去世的巨大悲伤中,而Neo和Trinity随即在她的睡梦中“重生”。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就此得以构思,而这也是为什么沃卓斯基要重启第四部的原因:我们的未来,会是一个被科技剥夺情感的世界吗?
还是说我们能有机会让情感得到重新的治愈?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以“个体情感的真”打破“当代虚拟的假”,这是沃卓斯基给出的唯一答案。
因为爱,是我们这个世界仅剩的真实。
YO时隔18年!
经典的《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续作第四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终于来了!
第四部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无疑是在沃卓斯基杰姐妹此前自己建立的巨人肩膀上,想要再飞出一个台阶,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只有拉娜·沃卓斯基。
虽然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但也并非抱着这部电影能再次颠覆三观再次提出新概念的期待去看。
看完电影后,我认为,影片想要探讨的一个概念和核心之一,就是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这部电影,和影迷进行一次对谈。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时间背景放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之后发生的故事,显而易见在第三部《矩阵革命》结尾尼奥死了但又没完全死,而崔妮蒂也是一样的命运,虚拟和真实世界,还有新的故事等着尼奥去解决,或者说,选择。
尼奥被复活后,他的意识再次接入全新升级的矩阵7.0,矩阵通过前面三部曲的学习,也获得了不少“用温柔进入凉夜”的方式,将尼奥隐藏在矩阵里。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和悬疑控制得不错,在没否定三部曲世界观设定的同时,巧妙的运用了类似于《瑞克和莫蒂》第四季第6集,用一整集去调侃好莱坞经典叙事节拍。
同时那一集也夹带着一如既往的荒谬、虚无主义和存在论、女权和经典致敬等等元素吧,一整集都在不断打破不知道多少面墙,和影迷去交流。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前半段就是利用这种同心圆式的穿透方式,把前面的三部曲的剧情裹挟在一个游戏载体里,然后把尼奥变成一位开发创作矩阵游戏,并有着心理幻象焦虑症的设计师。
借着这个游戏外壳的包装,创作者们一直不断通过台词告诉黑客帝国的影迷,这18年来,大家对三部曲的解读和发散,主创都有吸收,现在一次性做一次回馈。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前半段,是影片玩得很纯粹和简单,也不去顾忌观众如何看待,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挑明的告诉观众,主创们多么希望用这部《黑客帝国:矩阵重启》锤击此前三部曲缔造的神话闭环,让《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去接纳进18年前的矩阵端口。
可以做到吗,显然主创也在讽刺自己或许没有足够的运气和天赋,就如影片打造黑客帝国三部曲游戏后,很难进入第四版游戏的故事剧情。
于是影片干脆自我解除故事的枷锁,打开多元墙,和影迷玩一场疯狂的迷因对话和狂欢。
甚至是去对整个现今影视行业所谓的电影宇宙,以及热门IP续作的激烈回应。
这部电影展现了沃卓斯基高强度作者型的表达,虽然只有拉娜并不完整,但影片呈现出来的观点和概念,于艺术片也好,对应商业娱乐片也罢,都对观众不会太友好甚至晦涩,但影片有着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风格,不一定每个人都接受和喜欢。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毫不相关的电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改编剧本》,鬼才查理·考夫曼做编剧。
影片讲述的是主角查理因为一部作品获得极大认可,并尝试再做出惊人的下一部作品,但这次他想要玩出新的花样,还打算利用这个新作品,对传统的剧作模式抨击和嗤之以鼻。
但当查理写到一半时卡住了,发现无形中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天才,故事之神这次没有握住他的手再次眷顾他。
查理尝试跳脱编剧或创作者的束缚,想去给出人们新鲜的想法和观点,但无奈于到最后自己的人生,反而变得越来越混沌,现实和改编剧本两个世界,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被纠缠进去。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的诞生,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或者说挑战,沃卓斯基又不想重复循环,那索性就跳脱框架,对自己曾经的三部曲进行重新的解构,这种解构是碎片化和独特的,并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
影片带着不少三部曲的影子,如同矩阵这次升级的版本,依附了太多三部曲所带来的的阵痛挥之不去。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能很好捕捉到影片带出来的每一个细节彩蛋,影片有意或无意迸发出的情怀卖点,我还是很吃这套的,毕竟我是真的喜欢《黑客帝国》三部曲。
而且影片和三部曲的剧情联结也不少,延伸和补充了更多黑客帝国世界观的细节,等到深度解析系列我们再聊。
我在看影片时候很忐忑,因为很担心影片会否定掉前面三部曲的世界设定,但很庆幸没有。
影片中段回归到三部曲世界观故事轨迹,我们也终于能看到机器世界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进化,以及锡安迭代的IO世界。
影片后半段转换另一种视角,我们能看到在后三部曲时代,人类和机器已经进入到一种非必要剑拔弩张的智慧里,而与此同时,机器或人类,两者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依存,影片想要继续对曾经人机概念的议题进行拆分和重组,已达到一个新矩阵的世界观。
正如影片结尾架构师提出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太多愁善感,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活在舒适圈,红蓝药丸,并不会像影片中的主角们,都只选择草莓味。
人和机器之间,正如新交替的世界里,每个从矩阵出来的人,都插满了更多的管子,后脑勺的接口也从单个变成了一双,人机之间的交织变得更为复杂。
三部曲后的真相世界,似乎真相已不再重要,而是人在了解真相后如何去看待这场变革,未来之后的人自己的选择,成为真相背后的重点。
就如崔妮蒂需要做出自我意愿的选择,才能安全脱离母体,她的挣扎其实带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崔妮蒂现实中没有真爱之人尼奥,而在矩阵中有着温馨幸福的一个家庭,这种情况人们的选择会是什么。
影片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很多,是碎片化和肆意的,就如还是片尾彩蛋所压轴影射的,现今碎片化和强迫性的网络输出主义,滑动手指就能看各种各样的论述,或者有吃不完的瓜。
影片中矩阵7.0,也同步到了在和我们一样的信息时代,虚拟和真实越靠越近,虽然虚拟不能替代真实,但靠着手机和电脑或平板,联结另一端的虚拟或真实,已经变得无法分离。
2021年,连矩阵母体7.0的构架师,都变得夹带了自嘲基因,给崔妮蒂取名蒂芙尼,对于尼奥和崔妮蒂的胜利也看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构架师知道对于人类的学习依然在继续,就如圆周率无法完结,矩阵和人类的共生已成注定会一直持续。
三部曲里的每一部,我都看了几十遍,真的毫不夸张,黑客帝国系列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所以现在我真的是故意打一星的,诚如标题所说,我觉得导演是故意拍烂的,电影中导演已经借台词向观众隐晦地暗示了后面要拍烂咯,你们注意哦,只是华纳高层可能没有注意到,所以给片子放了出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次不是“兄弟”俩一起来的,只有一个来导演和编剧,不知道另一个是不是不堪其辱所以不来。
电影里面的台词说了,华纳要拍,不管有没有原班人马他们都要拍,那行呗,给别人来拍烂不如我自己掐死我的孩子,你给别人拍,或者说自己用心来拍,如果不是这么烂,那票房肯定会好一点,票房好一点那华纳就看到希望了,来,后传三部曲安排上,那不如我直接把这个ip拍烂,让你永远都不再拿得出来炒旧饭。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镜头语言,转场,还是什么桥段,完全都不是三部曲的风格,以导演的功力,她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所以肯定是故意的啊。
现在的电影流行在影片里塞彩蛋是吧,行,博底往里面塞彩蛋,要喜剧元素是吧,行,问一下尼奥还会不会飞,配合你,来个卓越的表演,尴尬地跳一下给你看,片尾字幕结束后直接彩蛋和搞笑一起来,叫你华纳拍个猫客帝国去,现在的动作片流行镜头跟着打斗一起晃是吧,来,打斗时摄影师你就扛着摄像机跟着演员一起晃,要枪要血肉横飞是吧,安排进来,再加点僵尸元素进来,要大场面是吧,不就是爆破嘛,炸,随便炸。
为了拍得烂,故意拍得不像三部曲,三部曲在矩阵里的时候都是用一种偏绿色的滤镜,那新的我就搞得明亮的色彩,饱和度拉满。
三部曲穿得很酷是吧,我就故意让主角穿得邋邋遢遢不修边幅,胡茬满脸,反派也不搞标志性的西服。
三部曲里讲话都是慢条斯理的,显得很有深度很有风度,那就故意让里面的人讲话快一点,好像不过脑就说出来一样,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故意搞得不那么优雅,故意搞得很狼狈,为了拍烂,也真是用心良苦了。
最后,我也希望华纳不会再往后拍了,不要再让经典毁得这么彻底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去影院贡献票房了,贡献了票房让华纳还心存幻想以为可以再来两部,我也真是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导演的号召了。
三年前的春节档有部名叫《新喜剧之王》的电影上映。
我最初知道有那么一部电影时,第一反应是:不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山寨网大吧?
后来发现居然真的是正儿八经的星爷作品。
《黑客帝国4》那种“横空出世”的感觉就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新喜剧之王》——大部分观众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项目的时候,电影居然已经拍得差不多了,预告片也出来了,都准备上映了。
《新喜剧之王》毕竟是中小成本的喜剧片,只要是星爷亲自把关,哪怕达不到他巅峰的水平,也不会差到击穿观众的心理防线。
《黑客帝国》就不一样了,那是凝聚了当年两个导演半辈子的人生哲学思考,再依托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制造出来的顶级科幻商业大片。
三部曲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了,续集可不是一拍脑袋说拍就能拍出来的。
《黑客帝国4》看起来比较有诚意的一点是,除了导演回归(准确地说是只回归了一半),男女主角也回归了。
不过我想华纳真正邀请的顺序应该是先男主角基努里维斯,然后导演,再利用前面这两位的面子邀请了女主角。
这个早已完结的故事之所以时隔20年后又被拿了起来,而且不是翻拍重启,是沿用经典角色续写原本的故事,原因当然是基努里维斯近年来又凭借《疾速追杀》系列翻红了。
而《疾速追杀》里面又时不时甩一两个《黑客帝国》的梗出来抖一下机灵。
华纳大概想的是,反正被别人消费也是消费,那还不如我们自己消费,于是就让基努里维斯顶着约翰威克的造型回来演尼奥了。
经历大前年《终结者6》的打击,我对于《黑客帝国4》一直不敢抱有太大的期待,生怕它又是一部想要模仿《金刚狼3》依靠献祭男主角来提升逼格最后赔了主角又折票房的尴尬之作。
《黑客帝国4》最后的结局出乎我意料的圆满,对于很多人来说算是弥补了《黑客帝国3》悲剧收尾的遗憾。
只不过大团圆结局释放的善意又被整体制作的敷衍给抵消了,总体符合我对它的低预期——看之前我觉得能达到《木星上行》的水平即可,看完之后发现确实是连《木星上行》都不如。
不过毕竟本片有基努里维斯,所以还是讨厌不起来。
整体上不看好本片,但心底还是略微有一丝幻想《黑客帝国4》能稍微往《超感猎杀》而不是《木星上行》的水平靠近一点点。
这丝幻想最终是破灭了,不过很高兴看到本片出现了几位《超感猎杀》的熟人。
不知道裴斗娜是不是被本片稀松的动作设计吓跑了,毕竟她在《超感猎杀》里面的人设是格斗高手,而且用的是东方武术,与三部曲的打斗风格比较接近。
如果她也能加盟,那么新一代船长的职位估计就落在她头上了。
甚至我觉得裴斗娜演船长的话,也就不需要再搞一个年轻版的墨菲斯了,凭她的气场和身手,俨然是女版墨菲斯。
脑补一下初代电影墨菲斯和尼奥在训练程序里面的道场切磋,把墨菲斯换成裴斗娜,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当然现在的女船长杰西卡·亨维克我也挺满意的。
最早看到这个演员是在《星战7》里面,她演反抗军的一名飞行员,戏份不多,但是惊鸿一瞥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来再追《权力的游戏》,也会格外关注沙蛇的戏份。
关于这个女船长的名字Bugs,我第一反应也认为是系统漏洞、错误的意思。
但是当她露出兔子文身,我就知道这个角色的名字其实应该翻译作“兔八哥”才对。
兔八哥也是华纳的IP,而且兔八哥担任主角的《空中大灌篮》也跟《黑客帝国》系列有相似的命运,时隔二十多年突然被拉出来炒冷饭。
《黑客帝国4》有点像电视节目《王牌对王牌》的小品环节,找来当年的几个演员随便演一演,号称还原经典,整体带着两分情怀、三分恶搞、五分粗制滥造。
但我觉得拉娜沃卓斯基导演又十分清醒,她知道自己拍了个什么玩意儿,但作为这个项目当中最有话语权的人之一,她又通过刻意与前作区别的影像风格来制造出一种自己与这部电影的疏远。
因此观众可能会觉得这部新片很蠢,但不会显得导演很蠢。
这就与华语片领域一些吃老本的导演形成鲜明对比了,没错,我说的就是刘镇伟。
如果只是想贩卖情怀,拍电影是非常费力不讨好的,不如像《哈利波特》那样搞个20周年特辑,即便把原作者都踢出局了,口碑依然很高。
而且《黑客帝国》的导演就是原作者,绝不会有被踢出局的风险,毕竟姐妹俩又不像JK罗琳一样说错了话得罪了跨性别者,反而她们俩本身就是跨性别者,身份绝对安全。
说到《黑客帝国》的导演,鉴于他们曾经有过兄弟、姐弟、姐妹的不同阶段,很多人一直觉得要以适当的方法称呼他们是个技术活儿。
其实我觉得不管哪个时期,都可以统称为“沃卓斯基二人组”。
看完《黑客帝国4》全片,我仍不太清楚本片的导演到底是知道观众想要什么,还是不知道。
说不知道的话,她把男女主角带了回来,确实是弥补了老影迷当年的遗憾;可要说知道的话,那她又怎么会放任第四部的动作戏如此划水。
对于一个《黑客帝国》影迷来说,不管让你20年如一日地痴迷于这个系列的最终核心魅力是什么,最一开始吸引你的一定是酷炫的动作戏。
这就好像两个人搞对象,最终能一起生活几十年肯定是因为一些内在的东西契合,但是一开始能走到一起,合眼缘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好莱坞大片打斗风格越来越写实,我一度也以为上世纪末的香港武指热潮彻底翻篇了。
可是去年的《尚气》让我看到,那种香港功夫片的套招对拆仍能发挥其魅力,所以《黑客帝国4》延续三部曲的动作戏风格完全没问题,不必因为过去十年来动作片领域的革新而感到不知所措。
何况《黑客帝国》的大量动作戏都是发生在矩阵的虚拟空间里,带一点杂耍或卡通的感觉也毫不突兀。
然而这一次的动作戏似乎是卡通得过头了,尼奥解锁的新技能是放龟派气功,而且使用起来毫无节制,从头放到尾。
就算是卡通感,观众希望看到的也是富有设计感和韵律感的,而不是像开挂一样一抬手敌人就躺一片,太极宗师闫芳直呼内行。
我年轻的时候,电视上有那种互动点播频道,有人打电话进来就可以选择节目播放。
我是从来没点过的,都是别人点什么就跟着看一点。
当时节目单主要就是Flash动画(《大话三国》之类的)、MV(F4的歌曲居多),还有一些电影片段。
我记得点播《黑客帝国》的特别多,主要就是崔妮蒂的360度回旋踢、尼奥闪子弹、男女主角带很多枪闯大楼等片段。
后来就借了影碟回来完整地看了一遍,瞬间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了。
那些年也正好是我刚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时候,所以对于《黑客帝国》的设定接受起来一点也不困难——这就是一个超大型、超逼真的网络游戏。
进一步想,如果《黑客帝国》揭示的就是世界的真相,那么整个世界就是这么样一个网络游戏。
我也曾跟我爸一起重看《黑客帝国》,他的注意力就完全在打戏上,我给他讲解世界观设定他都听得心不在焉,似乎不太感兴趣。
我爸的学问和理解力当然比我强得多,但是成长经历不同就注定了《黑客帝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狂欢。
至于年轻一代观众,如今早已是个随便什么人都能聊两句元宇宙的时代了,光是流行文化和电影流域,也有《刀剑神域》《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涉及类似话题的作品,虽然未必如《黑客帝国》三部曲那样严肃深刻、给人极度逼真的压迫感,但也确实稀释了年轻观众深入探讨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之类问题的热情。
如果一个从小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观众今时今日才第一次看《黑客帝国》三部曲,恐怕很难有我们那代人当初那种仿佛打开一扇新世界大门的奇妙体验。
在我玩网游玩的最起劲的那些年,我也会觉得游戏角色就是我的化身,我的意识进入他的身体,我以他的形态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可是近年我又有了些新的感悟,越来越觉得玩家和游戏角色的关系不是那么回事。
游戏角色固然会按照玩家给的指令做出行动,但他或许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给出这么做的理由。
玩家和他的游戏角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心里有着不同的盘算,但是最终殊途同归,导致同一个行为结果。
玩家操控游戏角色砍怪是为了拿经验、爆装备,而游戏角色本身却可能觉得自己是出于使命感、正义感等原因。
玩家和游戏角色并不是完全思维同步,只是结果同步。
反过来想,我们认为自主做出的选择,也可能是另一维度的某个玩家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
在下达这一指令时,他不必像觉醒前的尼奥一样,全身浸泡在一个舱室中,而是有可能正悠闲地吃着泡面。
硬掰着游戏角色的手脚强迫他执行指令,他马上就会察觉到不对劲,也许宁死都不肯配合。
悄悄地引导他以为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让他产生自我意识的幻觉,这才是高明的玩法。
《黑客帝国》系列当中先知对尼奥的引导,也许就是现实世界中我们与我们背后的玩家之间真实的关系。
正因为《黑客帝国》三部曲的世界观设定太像游戏,所以这次续集干脆就说它是游戏。
当然观众都知道这肯定不是真相,要不后面怎么打得起来。
然而前面的“三部曲游戏说”太过合理,而推翻这一说法的又都是老观众已无惊喜的重复套路——特工去公司抓人、墨菲斯跳大神、红蓝药丸、手穿镜子,故事推进上,感觉就是导演喊了一声“直接来吧”,然后就到了下一幕,观众跟不跟得上、接受不接受都无所谓。
尼奥的形象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与游戏制作人的身份设定不搭,但我觉得还好,这一看就是老出席游戏发布会的业内人士了。
华纳出了烂片,通常观众都不会迁怒于导演和演员,而是追着公司骂。
导演是怎么把自己择出来的,上面已经说过了。
至于演员,尤其是尼奥和崔尼蒂这对搭档,老观众都是抱着看到就是赚到的心态,也不会苛责他们。
其实基努里维斯不止演华纳的烂片可以被原谅,由于观众缘太好,他现在演任何烂片都可以被原谅。
前一阵子还有一部质量欠佳但观众丝毫不怪罪主演的电影上映,就是古天乐的《反贪风暴5》。
我觉得基努里维斯和古天乐还挺像的,都是踏实演戏、低调做人、热心公益。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他俩合作主演一部电影。
2022.1.19佘诗琴影院看了新出的《黑客帝国4》,怀着激动的心情又回家连夜重温了123。
发现现在才开始理解这个系列。
1开始引入布局和故事,2,3多用在情节发展和动作戏。
4则既致敬了前三部,又结合当前的人类境况对Matrix和人的关系作了深化的解读。
以戏谑的口吻总结与更新,非常精妙。
比起前三部毫不逊色。
到底什么是Matrix呢?
导演把阻碍人类进化到真正自由的力量整体象征化为Matrix。
是机器?
是阴谋论联盟?
是资本?
是网络?
是外星人……?
虽然画面中最多以机器的形象出现,但机器归根结底是人造的。
机器,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均建构于二进制逻辑思维,由二元逻辑所创造。
而逻辑又是人创造的。
所以矩阵归根结底是人自己思维创造出来的幻影,并悖论式的被人自身的生命与血液所“发电”供养。
这也是为什么第三部开始慢慢揭露一切都来自矩阵,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履行自己在矩阵中的使命,包括Neo和新世界一行人的反叛行为本身。
矩阵需要反叛本身来维持自身的活力与平衡。
而第四部主人公更是深入矩阵世界内部来改造它。
为什么对抗Matrix,追寻自由的战争似乎永不终结?
因为我们要对抗和反抗其控制的,并不是一个外在的黑恶势力。
能够奴役我们的,只有我们的思维本身。
以思维对抗思维,当然是悖论,也是永远的纠缠和苦役。
人既是自己思想的造物主the Architect,也是可以预测自己未来的神谕 the Oracle ,是永不放弃自身与人类的自由的弥赛亚英雄Neo,是怀着深情支撑自己并肩作战的爱人Trinity ,也是坚定不移地启蒙并信念着自己的导师Morpheus 。
Neo从一个迷茫的普通的程序员兼网络黑客,到逐渐看清矩阵世界,也就是建立在二元逻辑思维之上的我们这个“正常”世界的种种控制和虚幻,到相信自己是人类的弥赛亚,到牺牲,到再复活,到再次回忆起使命和真实世界,一路在成长。
但他一直在奋力对抗矩阵,还没有找到其真实根源,因而没有成功。
其根源在人类思维内部。
人类思维对自身的束缚也必须由人通过领悟这一事实来解开。
所以这个了不起的科幻片系列可以一直拍下去,每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这样的警醒。
光是自我对抗的主题就决定了,永不失精彩。
(二刷之后直接来写个随笔,也许会反复修改。
包含剧透)这是三部曲的狗尾续貂吗?
是的,而且是有必要的狗尾续貂。
现实的连接诚然原三部曲足够伟大,但也过于伟大,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故事概念、叙事手法、动作特效等在这二十年间已经被讨论烂了,效仿烂了。
漫威提高了科幻观众的胃口,诺兰降低了故事观众的门槛。
在这个科幻失去卖点,故事落为俗套时代,从《银翼杀手2049》到《沙丘》的现实反馈,大致能够预言到作为故事与科幻双重点的黑客帝国系列趋于平庸是再所难免的。
卖情怀?
可惜上映在《蜘蛛侠3》之后,可惜没有Hugo Weaving(雕像真不错特别想要!
)和 Laurence Fishburne ,最可惜的是,当年的观众群体都是选择吃红药丸的人啊!
现在的观众大把大把吃蓝药丸就够了。
也许主创也知道口碑要扑街,以至于在电影里疯狂打破第四面墙吐槽宣泄,彩蛋都拿来嘲弄,大把大把喂NEO(以及观众)蓝药丸。
拿什么拯救?
也许打破第四面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与卖点了。
如果说前三部曲是讨论电影中的“虚与实”,“自由意志与命定论”,那么这部是在讨论电影(抑或说媒介、网络)与我们现实世界的“虚与实”,“自由意志与命定论”。
主创通过角色的嘴来大骂观众,大骂资本,大骂社会,充斥着对于我们现实社会的吐槽。
小组筹备讨论过程汇中的Matrix一语三关,指射角色世界中黑客帝国三部曲,指射角色所正处的母体,指射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黑客帝国4要原创和新意。
”“资本(华纳兄弟)要求制作新系列,即使没有原班人马也要重启这个讲到烂熟的故事。
”“原来都是书籍、音乐、古典,现在只给我们什么破烂脸书、推特、维基百科”“当代人住在手机里就够了”,甚至不惜在片尾彩蛋也继续吐槽:“创作已死,故事已死,作者已死,我们只需要猫猫电影,拍个Catrix!!!
”。
而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部分”,则是一场电影与观众的对决。
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套路,也知道了最后一定会救出Trinity。
也就是我们在看电影前就已经知道剧情走向甚至结局了,我们都是Oracle(先知)。
那么该怎么展现“自由意志”,怎么体现“选择的重要性”,也就是缔造震惊(shock)。
气功是个拙劣的手段,所有人变成史密斯人肉炸弹也略显平庸,毕竟我们早已习惯了大场面,毕竟这可能只是重启的第一部不能太偏离主框架。
那么就让Trinity成为救世主吧!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至少我没料到,看到最后无脑推气功(电影的诟病其一)我就已经躺平当《John Wick》在看了(超级喜欢长发基John Wick的我当然有爽到)。
而结尾的处理又是一个亮点,The Analyst(分析师)怎么处理?
Smith去哪了?
他们如何改造这个世界?
Matrix会和IO坐连接吗?
人类与机械下一步会如何?
Mero有外传吗?
《猫科帝国》会有吗?
这些无不作为全新的线索让我们期待下一部电影的自我开显(opening-up)。
或许旧三部曲就已经是在讨论第四面墙了,只不过当时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是还没有准备好活在一个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界限模糊的以及真与假不再重要的时代。
而现在,赛博朋克已经不再科幻,脑机接口已经不再先驱,我们要新科幻,我们要元宇宙,我们要大步迈向虚拟,未来所有人类都只有意识、只有数据……如果电影在“元宇宙”概念被玩烂的当下才拍摄,那整部电影应该把“元宇宙”骂爆。
不过也恰好在元宇宙元年之前拍摄,在元宇宙元年上映。
因此我们可以期待新系列该如何给后二十年定调正如旧三部曲给过去二十年定调一样。
因为未来二十年就是元宇宙的二十年,所以我也相信这部真正讨论“现实与虚拟”新黑客帝国可以为此定调。
而到了二十年之后我们或许又需要新的三部曲,不断的连接现实,不断的革新概念,不断的提出议题,在后元宇宙时代,后XX时代来反思社会,二十年又二十年,直到我们真正丢弃真实为止。
色彩的隐喻影片的另一大亮点是摘除了旧三部曲以往绿色的主色调(这也是部分观众认为的诟病所在),通过色调色彩的隐喻与角色沟通、与我们观众沟通。
代表真实的红药丸红色、代表虚拟的蓝药丸蓝色和代表“作为真实的虚拟”的金色。
(也可以称之为三原色“红-黄-蓝”,以下整理为不完全统计。
)蓝色:未觉醒前(未认识自己)虚拟NEO(在Matrix中的人物简称“虚拟XX”)色调着装是蓝色、手机中回应Morpheus的字体是蓝色。
未觉醒前虚拟Trinity色调着装戒指是蓝色。
虚拟Trinity的孩子们着装都是蓝色。
心理医生(分析师)的全身着装、眼镜、家里装饰标本是蓝色。
史密斯特工从始至终着装都是蓝色、普通情况下Morpheus着装是蓝色(如在Construct中修身养性时)、虚拟Bugs头发着装纹身眼镜是蓝色。
Sep戴的AR眼镜是蓝色。
未觉醒前虚拟NEO第一次穿越的门发着蓝光。
机体孔雀是蓝色。
而前半部分大多蓝色调场景和配角也无时无刻暗示着是在虚拟(母体)之中。
红色:特警从红色灯光中走出(能真正的杀死NEO)。
作为“卧底”的Sati的眼镜及着装色调是红色。
引导虚拟NEO觉醒时Morpheus的领带是红色。
与觉醒的NEO对打时是红色(培养舱等这类旧概念不再赘述)。
金色:在旧三部曲中,塞拉夫、真实的史密斯、NEO看到的机械城是金色的,结合此部,我将其诠释为指射拟像(Simulacra),亦作为真实的虚拟,多出现于虚拟角色出现觉醒意识与展现自由意志的虚拟场景。
虚拟Bugs觉醒时色调是金色。
虚拟NEO自我怀疑时是打光都是金色的,电脑贴纸是蓝色和金色(意味着在怀疑和虚拟之中挣扎),躺在床上思考被金色阳光照耀,洗澡回想前世记忆沐浴在金色光之下,第一次跳楼时色调是金色、觉醒前夕准备跳楼时打光是金色,第一次被Morpheus引导引入的厕所门是金色。
Morpheus自我觉醒时灯光是金色,Morpheus第一次想要带虚拟NEO离开时的着装是金色。
虚拟NEO与虚拟Trinity在咖啡店坐下对谈,虚拟Trinity离开时背景的信号灯是金色的。
虚拟NEO与虚拟Trinity在重机仓库打光是金色。
BINARY色调是金色。
最后掌控了虚拟世界的打光是金色。
影片中大多打光也都是金色,意味着这是个作为真实的虚拟世界。
丢弃了绿色也是这部电影为许多人诟病的因素之一,觉得丧失了灵魂所在。
但亦如结尾Trinity和NEO所说“在天空加上彩虹是个好主意,会提醒人们自由意志能够做什么。
”也许色彩也是新三部曲的关键要素,除了与隐喻指射有关,或许会和后续剧情、自由意志有关。
当然了,主创兄弟都变成主创姐妹了,当然要色彩缤纷起来!
从这个角度审视社会,未来二十年或许将是一个色彩缤纷,平权平等,绽放个性的发展主轴。
那么设想二十年后的将是什么颜色?
我投黑白一票。
政治的潜能在旧三部曲中,即使主创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政治议题上,但仍旧引发了众多关于政治的讨论。
然而在这一部中蕴含了巨大政治潜能,但主创却是浅尝辄止。
(写作目前仅作为随笔因此并不想展开讨论,仅提出问题,因为答案是无尽的。
或许未来几部会给我们解答给出最好的答案。
)人类与机器应该如何共存?
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又要如何共存?
(也许下一部会进行解答)机器们如何内战?
如何分裂成两派?
帮助建设人类的一派如何与人类沟通建设人类?
作为新ZION的IO(I/O接口,也寓意着连接了机械与人类,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二进制1和0)又是如何在这60年内建立的?
这些值得讨论问题和事件仅被Niobe几句话就带过了,还说不会重蹈ZION覆辙,我甚至一度以为人类之间也产生了分裂与内战,分裂成支持与机器人也就是感知人(synthients)共存的和拒绝与机器人共存的。
更让我失望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这60年中IO发展成了什么样,我们只知道Morpheus在围城后成了首领,在他死后Niobe成了新首领(将军)。
议会去哪了?
Niobe被塑造成了保守派,也许是基于和平协议不再去新母体解放更多人类,沉迷种地改善环境。
对于Bugs解救NEO回来大为训斥,解除官职,当众说不相信救世主,她与过去不同了,并把NEO囚禁起来,我极其惊愕她是否成了老古典独裁者,或者机器渗透进人类社会了!?
然而发现她只是...老傲娇?
默许Bugs救走NEO,然后又说一堆莫名其妙的其实是相信NEO是救世主,之后又把NEO抓回来准备惩罚的时候,又直接被Sati说服动员去救Trinity。
这里我真就满头问号了,这转变我真的是没的洗了,只能称赞她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罢。
抛开混乱的Niobe和她的政治,回到IO。
20现实年之前,Matrix的现实和Zion现实相差无几且远超我们的现实。
而在如今,Matrix的现实和我们的现实相差无几且远超Zion现实。
这就是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了。
IO的现实远远落后于Matrix的现实,60电影年间,虽然创造出了虚拟投影屏障、流磁、生物天气、用光合成植物(草莓),除此之外科技设备其他的真就一点都没进步啊,交互设备一如既往,飞船依然一如既往,我只能抱以不跳脱赛博朋克的概念为此说辞了。
然而这真的还有人想要吃红药丸?
去从那个科学进步的,现代性的,充满着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的早就个体化、碎片化的当代社会中抽离?
能够在这种社会中保持个人的主体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放弃这一切,为了“真实”,为了“理想”去极其残酷落后的“现实”,组建共同体,解放全人类?
如果说20现实年之前,只是米粥和牛排的差别,但现在却是13.41亿与0(什么都没有甚至赌上性命)的差别。
当然我也浅尝辄止,善莫大焉。
我还是蛮好奇如果IO也发展出手机网络,甚至更进步,这再和Matrix互动应该相当有趣。
也许NEO与Trinity说的改造Matrix就是加强IO与Matrix的互动吗?
下层建筑在IO,上层建筑在Matrix,果然是为元宇宙定调。
那么国家、政府改如何存在?
二十年后的政治形态?
浅尝辄止浅尝辄止。
觉醒的补充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Trinity、Smith、Morpheus的觉醒过于生硬,但二刷的时候或许我有了合理的解释。
这个Matrix是围绕NEO建造的,正如The Analyst所说NEO与Trinity单独存在没有价值,而且NEO被救出来贴近Trinity时就几乎要唤醒她了,再加上Trinity作为三位一体(名字隐喻)自然是与NEO连接的。
Smith又是NEO的一体两面,每次登场都对NEO说基情满满台词(不过我还是想念Hugo),因此The Analyst不仅要压制NEO更要压制Smith,这也是为什么Smith对The Analyst更恨一筹。
而Morpheus在这部中作为NEO创作的角色,自然加入内心的“金色”与NEO相连接,这也是为什么Morpheus第一次与NEO见面穿一身金色的又一论证。
因此NEO的觉醒,NEO的不稳定就会引起Trinity、Smith、Morpheus的觉醒萌芽,也许是在虚拟NEO第一次跳楼未遂时引发了Morpheus的觉醒。
而Smith则是在NEO半觉醒后看到手枪deja-ve后认识了自己,直接觉醒。
Trinity则是一直在众多电脑人和The Analyst的严密压制之下,而我认为Trinity觉醒的关键是Smith。
所谓的三位一体其实是NEO、Trinity、Smith的三位一体,毕竟旧三部曲都死了,都在这部重生,都与NEO有强烈的联系。
在最后咖啡馆里暗中的Smith也许激发了Trinity。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过度解读,在电影中仅凭The Analyst一句女权的话就解释了。
这是一部好电影吗?
是的,作为布希亚的信徒,当然5星好评。
基于一个站在未来的立场,固然希望每隔20年回归一次,每隔20年RE(每部黑客帝国后缀都是RE开头)一次,就像布希亚一样,作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过他肯定存在于电影中,批判着社会、批判着大众。
喔不,我似乎忘记,他也成为了右派了,他才是真正的The Analyst,果然左倾是生活,右倾是工作。
而对于还活在“现实”的我来说,“想要知道真相,要赌上一切(引自黑客帝国动画版《Kids Story》)”。
还是引以卡缪的态度作罢:“有美,也有屈辱。
无论做起来多么难,我愿永不背叛任何一方。
”
海报真的是帅爆
电影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一部合格的现今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商业娱乐片,毕竟以前三部曲所达到的成就高度,想再站在本尊巨人的肩膀上再一次重大创新进行电影工业革命谈何容易。
可以看出沃卓斯基姐并不想把本片打造成前三部曲的前传或后传一样进行自我重复或重启,更多是像导演评论音轨一样进行着(前三部曲的)自我解构,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和观众影迷做着交流。
但这些同时也是导演和本作的自我桎梏,而且大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对没看过前三部曲的观众来说十分不友好,很多经过精心设计的致敬或关联前三部曲的场景或台词会get不到点,限定了观影的受众。
电影用前三部曲的片段闪回和相似的场景元素,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告诉观众本作并没有推翻而是延续了前三部曲的设定,也更快的唤醒了老粉的回忆。
IO中人类,机器和程序的互融的设定,经过这么多年全世界影迷的头脑风暴,都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但是也可以反向解读为导演在对影迷们进行回应:你们的集体智慧我看到了哟。
电影后期看上去是Neo带领的拯救Trinity的行动,实际上影片的最后却是Trinity拯救了Neo,Up Up and Away!(S)和前三部曲的设定正好反了过来,既符合现在女性觉醒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映射了现实中导演自己由沃卓斯基兄到沃卓斯基姐的转变。
电影一直在进行着自我嘲弄,像吐槽现今好莱坞的续集风,电影宇宙风,片尾彩蛋梗,连东家华纳也当面照喷,电影已死,游戏已死,Catrix当立。
可惜影片中新引入的角色,新任Morpheus和新任Smith都无法让人留下印象,反倒是老角色新造型的乞丐Merovingian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和现状也正解释了他当初为何不和先知和Neo联手的原因。
脑Matrix新的(且更紧密)的互联方式(随意插拔且脑后一个孔变两个),人类新城IO中人机程序的互融,程序进入现世的新实体粒子化方式这样的更新设定不多,再加上由于是自我解构作品,电影中有大量的台词进行着自有的概念解释,也没有再加入更多的哲学命题,少了让人大开脑洞和思辨的空间。
电影与其说是一部黑客帝国宇宙的新作,不如说是前三部曲的一种延伸,一种自嘲,一部衍生或是除去饰演Neo和Trinity的老二位之外完全可以当作的一部同人作品。
《黑客帝国4》自打上映以来,评分创下了系列史低,票房扑街,即便内地尚未公映,但是我相信神通广大的各位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对本片的实际质量了解得清清楚楚。
所以,咱们今天不谈这些让人伤感情的东西,我们聊点有趣的。
纵观本作粉墨登场的各路人马,撇开越老越骚的Neo不谈,我觉得其中最有魅力的其实当属分析师Analyst这个角色。
与前三部曲中严肃庄重、工于计算的Architect不同,这位新上任的Matrix的管理员身上显然沾染了很多人类特有的“世俗气”,比如迷恋权力,狂妄自大,出尔反尔等等,这些“降格”的设定,不仅使得本作中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对抗更加势均力敌,而且这种与人类的相似之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透过“它”的视角来尝试还原一下电影中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的那些在机器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
如此一来,也多少能让这部乏善可陈的续作多出几分解读的乐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脑补,那么以下内容中就存在有颇多细节完全出自我的杜撰,因此如果你发现有些地方跟你理解的不一样,大可不必较真,大家权当一乐即可。
哦对了,还有,别忘了剧透预警。
好了,咱们正文开始。
自从《黑客帝国3》Zion围城战一役结束,时间已经过去了60余年。
虽然救世主Neo早已不知所踪,但是荫庇于他与机器大帝谈判的遗产,人类与机器两个世界相安无事了很长时间。
可没过多久,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就被一场来自于机器世界的能源危机打破了。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由于机器世界的发展终于撞上了“人类农场”发电效率的天花板,也或许是因为Zion解救了太多的人类,造成了“人类农场”发电效率的下降,但不管如何,对于居住在Zion中的人类来说,能亲眼目睹一场机器世界的内战,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
从此以后,机器世界开始不断有机器选择叛逃到人类这边,再加上Matrix中觉醒的流亡程序,指挥官Niobe不得不开始为这个新的联盟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庇护所,叫做IO。
当然,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就此按下不提。
回到机器世界的内战中。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这场大战的双方都各自是什么角色,但以人类社会作为参考,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其中必然有保守派和激进派之分。
比如Oracle和Architect就是相对保守的一方,他们或是讲究对人类的尊重和关怀,或是恪守与人类达成的君子协议。
而另一边,以Analyst为代表的新势力则认为,仓禀实才能知礼节,面对实实在在的能源短缺,想尽办法提高“人类农场”的发电效率才是当务之急。
联想一下人类的养猪业,为了让更多的人吃上更便宜的肉,二师兄们必然会被赶进集约化立体化运作的养殖场,市场上所谓一天跑5公里喝山泉水长大的黑毛猪,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
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但是显然光打嘴炮并不能解决问题,是非曲直最后还得看谁手里的大棒更粗一点。
最终大战的结果是激进派新势力取得了胜利,Analyst如愿取代了Architect,成为Matrix的管理者。
甫一上台,Analyst就大刀阔斧对Matrix实行了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手下领导班子进行换届。
人类社会有一句老话,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Analyst觉得这简直是至理名言。
要是团队内部不和谐,如何能保证组织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呢?
因此,首当其冲,心思活络想法太多的Oracle就要被清除掉。
这种动不动喜欢给领导搞点Suprise的下属,在Analyst看来就是个典型的害群之马,他搞不懂,为什么Architect会一直留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在身边,最终害得自己也被拖下了水。
解决完Oracle,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那位游离于系统之外的地下城主——法国人Merovingian。
当初Architect不过是看中了这个附庸风雅的装B分子那套破烂法式宅子能为Matrix起到系统隔离区的作用,才始终对他走私非法程序、中饱私囊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如今时代变了,这家伙居然还做着拥兵自重的美梦想跟自己谈条件?!
这种看不清形势的人就要果断地连根拔起——当然,虽然最终他狡兔三窟侥幸逃过了清剿,但元气大伤之后,想必也再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清君侧完毕,接下来就要研究如何提高政绩了。
到底如何能解决“人类农场”发电量不足这个难题呢?
Analyst猛然想起当年Neo在机器大帝面前搞的那一出舍身取义的大戏。
虽然从行为上来说,当时Neo身上的救世主程序完全跑偏了Architect为他编写的“剧本”,但是最终他在跟Smith同归于尽时,身上溢出的巨大能量却让Analyst找到了灵感。
如果能复活Neo,重新激活救世主源代码,查清楚他当初“暴走”的原委以及超常能量的来源,机器世界的能源危机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这样一来自己在管理层中肯定也会更加得到器重,甚至从此以后顺利走上“机”生巅峰也是未可知的事情。
于是,Analyst紧锣密鼓地编制了项目企划书,对管理层阐述了整个规划的来龙去脉,最终成功说服了这帮官老爷们批下巨额预算来开发这项机器世界其实压根用不到的“碳基生物修复技术”。
为了完成其中的技术攻坚,Analyst还找来了电厂动力回收系统管理员Rama Kandra作为总工程师,负责开发Neo的复活舱Anomaleum。
当然,Analyst早就听说Rama和Neo过去曾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交情,因此,Analyst并没有把复活舱的真实用途透露给Rama,只是简单地告诉他说这是为了提高机器世界对人类身体的发电效率所研发的项目而已。
不久,Neo复活舱的开发工作顺利完成了。
但好巧不巧地,总工程师Rama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外发现了复活舱内Neo的残肢,大吵大闹说Analyst骗了他。
“天地良心,我没有骗你”,Analyst心说,“我只是没有把所有事情告诉你罢了。
”面对自己项目的总工程师,Analyst一开始并不想太难为Rama,但是后来他发现,Rama居然偷偷地把复活舱设计资料发给了藏身于Matrix的女儿Sati。
这下事情性质就变了,你对人类有怜悯之心我可以不管,但是对组织的背叛却必须要严肃处理。
好在复活舱已经交付,这让Analyst在处理掉Rama时并没有太过纠结,但等他回头再想去抓Sati,却发现她已经重新隐匿于Matrix中杳无踪迹。
这场意外让Analyst略微担心了一阵,但是后来又转念想到,对方充其量只是一个毫无目的性的流亡程序而已。
连法国人Merovingian那样的地头蛇都被自己收拾了,这么个小丫头片子又能有什么威胁呢?
因此他很快就把这事放在了一边。
Analyst启动了Neo的复活工作。
最初一切进展都很顺利,Anomaleum复活舱表现出色,Neo的身体很快就被恢复了原样,甚至还顺利接入了Matrix,但是紧接着噩梦降临了。
Analyst发现,无论他再怎么尝试,Neo身上的救世主程序都无法被激活,来来回回始终是一个平平无奇的Mr. Anderson。
难道Architect那个老头子手上还有什么我居然不知道的秘籍?
不甘心失败的Analyst反复在Matrix中进行各种模拟试验,最后终于发现,开启Neo救世主程序的钥匙其实是早已死去的Trinity。
作为救世主程序源代码的两部分,只有这两个人待在一起鸳梦重温时,救世主程序才会被激活。
Analyst虽然搞不清楚这其中的原理,但是接下来自己要做的事情却显而易见:想要获取Neo身上潜藏的巨大能量,就要把Trinity也复活过来。
项目延期,成本翻倍。
这样一个眼瞅着就要失控的项目还有进行的必要吗?
面对管理层的质疑,Analyst赶紧不眠不休地设计出了一套既能安全地从Neo和Trinity身上汲取巨大电流,同时又不至于让他们能量爆发的控制方法——首先,Analyst为Neo和Trinity更改了DSI(数字自我形象),避免别人通过长相认出他们;其次,将Neo设定为一个游戏公司(Deus Machina)的高级程序员,并由他开发出世界知名的三部曲游戏《Matrix》,让所有人——包括Neo在内,都认为世间流传的关于“世界是虚拟的”这种说法其实都是从《Matrix》辐射出去的亚文化讨论而已;然后,为Trinity赋予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已婚妇女的身份,用孩子和家庭的力量从心理层面束缚住她的自由意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Neo和Trinity两人的生活轨迹保持一定程度的重叠,让俩人每天都能见到彼此,却又互相不认识对方。
在这种精巧的安排下,Neo和Trinity的身体果然开始稳定地以最大功率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电能,Analyst总算松了一口气。
但是事情到此却还没结束,仅靠两个人的产出怎么可能就解决了机器世界的能源危机呢。
事实上,Analyst研究救世主程序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Neo和Trinity这两个典型样本来研究人类心灵的秘密,并由此开发出一套提高整体“人类农场”发电效率的办法。
Analyst发现,原先Architect在设计Matrix时追求的所谓真实感和平衡性其实并不是人类大脑关注的重点,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才是人类对“真实”的理解。
因此,与其实现形而下的完美控制,还不如转而操纵人类形而上的虚妄情感。
人们活的越是痛苦,生命力反而越旺盛。
真TM贱啊,Analyst不禁感叹道。
欲望和恐惧,这一对盘踞在人类意识中的螺旋结构让Analyst掌握了真正的“流量密码”,从此以后,Matrix中人们过的日子是每况愈下,不仅从出生到坟墓一路提心吊胆内卷到底,而且辛辛苦苦996福报了一辈子挣来钱到最后还得全部还给银行,到头来不得不整日依靠奶头乐来钝化大脑自我麻痹脱离现实……但就这么一个操蛋的世界,却让“农场”的电力输出连年攀上新高,而且更离谱的是,再也无人想要主动离开Matrix。
机器世界的能源危机顺利解决,Analyst从此成了管理层眼中的宠儿,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是,人类还有句老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杯满则溢,乐极生悲。
很快,一场意外的出现,让Analyst的好心情彻底泡汤了。
在Deus Machina公司庆祝《Matrix》获得TGA“年度游戏大奖”的狂欢Party上,Neo,或说Thomas,突然像着了魔似地翻出了楼顶的围栏,在众目睽睽之下抬脚就要跳楼。
这个举动把Analyst的虚拟心脏吓得停跳了半拍,他赶紧让时间倒流,同时修改在场所有人的记忆,制造了一起“游戏大厂资深程序员压力过大竟在庆功宴上轻生未遂”的事故,好歹把事情掩盖过去了。
可好端端的,Thomas怎么突然闹这么一出?
Analyst对Neo的各项生理指标上上下下仔细扫描了一遍,也没发现任何异常。
Analyst不敢掉以轻心,为了以后能更加及时地监控Neo的心理状态,他索性把自己变成了Thomas的专职心理医生,这样就算平时自己有所疏漏,Thomas也会主动把各种“异常”现象报告给自己。
而借助这样的身份,Analyst更可以光明正大地让Neo吃下各种包含了处理程序的蓝色药丸,从而更好地控制他的心灵。
这场风波看起来总算是被Analyst有惊无险地解决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Analyst很久以后才知道,就在当天他忙着修改天台上员工们的记忆时,却忽略了现场的另一位目击人,那就是当时正吊在大楼外面擦玻璃的蜘蛛人Bugs。
我怎么会想到那个位置正好有人呢?
Analyst无不苦涩的回忆道。
这个妹子当时无意中抬头,正好瞧见了要跳楼的Thomas,并在Analyst逆转时间的瞬间瞥见了Neo的真容。
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Bugs觉醒了,并很快就回到矩阵中开始寻找Neo的踪迹。
Analyst不禁庆幸自己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Deus Machina游戏公司里并不是只有一个叫作Thomas Anderson的员工。
在更改了Neo的DSI之后,这帮黑客显然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所以,想必是意识到了暴露行踪反而会被一网打尽的危险,这帮人浅尝辄止后就很快销声匿迹了。
日子就此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Analyst突然发现躺在复活舱中的Neo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能量波动,立刻警觉起来,赶紧令Thomas在公司开会的时候看到了自己老板嘴被肉膜封上的幻象,把他吓得第一时间就来到自己家里进行心理咨询。
听着Thomas的描述,Analyst这才明白,原来Neo出现的异常,是源于Thomas白天在咖啡店里跟Tiffany——也就是Trinity来了一次“浪漫的邂逅”,俩人不仅搭上了话,而且还有了肢体接触。
而这个意外的发生居然源自Thomas身边那个处理程序Jude的一次即兴发挥。
这个白痴的机器人!
Analyst暗自咒骂着,表面上却不得不装模作样地安抚Thomas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杀未遂后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不必担心,但为了减少这种症状的出现次数,Thomas还需要继续服药——他和Trinity的这次意外接触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Analyst却明显感到对方身上的救世主意志产生了扰动。
以防万一,所有隐患都要第一时间消灭在萌芽中。
Thomas回去以后,Analyst提高了警惕,更加密切地注意着他的日常行为,生怕再发生什么意外。
但是人类世界中那条俗语是怎么说的来着?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你越是怕啥就越是来啥。
这一天,Analyst正在悠闲地喝着下午茶,突然家里那只由提醒程序改造的猫咪Déjà vu摇起了铃铛。
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Analyst这一看不当紧,吓得差点把手里的咖啡杯扔在了地上,Deus Machina游戏公司里面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一个流亡程序正跟特警杀得难解难分,之前一直处于沉睡状态的Smith也苏醒过来,正从地上抄起一把枪要崩了Thomas的脑袋。
这TM是怎么回事?
Analyst赶紧逆转了时间,让事情回到枪战发生前,然后把Thomas接到了自己家里,哄着神情恍惚的Thomas,让他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Analyst这才知道,原来自杀事件过后,虽然自己修改了所有人的记忆,但是Thomas并没有就此放下心中的怀疑,反而回到公司后利用《Matrix》游戏代码编写了一个不断重复上演黑客帝国剧情的Modal,并在其中设计了一个具有Morpheus意识的特工Smith,想试试看这样一个独特的创造能否引起“真实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人的注意——如果自己真的是他们的救世主的话。
而Thomas显然赌对了。
Morpheus不仅逃出了Modal,甚至还再次返回Matrix,试图解救自己的创造者。
Analyst一边嘴上安慰Thomas说过去发生的事情依然只是他的想象而已,一边心里叫苦不迭。
自己一时失察,竟然造成如此凶险的局面,接下来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Analyst暗自掂量了一下,认为Thomas此时已经濒临崩溃,自己说什么他都相信,所以只要加强戒备,等Morpheus再次侵入Matrix时及时抓住他们,事情就还有所转机。
因此,不慌,这个局面自己还能够应付。
但是Analyst万万没想到,人类的行动效率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计。
就在当晚,Thomas顺利地被救出了Matrix。
“真是TMD哔了狗了!
”在监视屏幕中眼睁睁看着Neo被劫走,Analyst勃然大怒,但是立刻又意识到,此时管理层应该已经得到了消息,那么按照复活舱设计之初所制定的安全协议,他们马上就会下令杀掉复活舱中存留的Trinity,并将Matrix回退到上一个版本中。
自己多年的心血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就被毁于一旦?!
Analyst赶紧向管理层保证,说大家稍安勿躁,以我对Neo的了解,他真正关心的只有Trinity,现在即便暂时逃离了复活舱,但为了和Trinity相聚,他在认清形势之后,也一定还会选择回到复活舱中,所以不用着急让整个“人类农场”停摆,毕竟那样做对咱们机器世界产生的损失实在太大了,你们也不好跟广大机器群众交代,何不让我试试呢?
管理层思量再三,认为Analyst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于是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想法,暂时停止了系统版本回退的进程。
得到喘息机会的Analyst马不停蹄地赶回Matrix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不出他所料,没过多久,Neo就重新进入Matrix尝试解放Trinity,被守株待兔的Analyst抓个正着。
后者冻结时间后,好整以暇地告诉了Neo所有的真相,让他明白,在Matrix中,即便是救世主也不可能击败自己。
因此,若想让Trinity活命,他就只能乖乖地回到复活舱中。
说完,Analyst潇洒地放Neo离去。
Analyst十分确信Neo丝毫没有翻盘的可能——即便人类联合了流亡程序和叛逃机器也不行。
理由很简单:其一,经过Matrix这么多年的调教,他非常确定Trinity早已变得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生活,不会那么轻易的就被Neo说动;其二,即便Trinity被说动了,Neo想带她走也是不可能的,且不说自己早已在Matrix中布下由控制程序组成的层层重兵,退一步讲,就算Neo神通广大,居然让Trinity从复活仓中苏醒过来,但只要最后Trinity的肉身还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她又能跑到哪儿去呢?
因此,当Neo再次回到Matrix中,提出要与Trinity见面,然后让Trinity来当面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Analyst带着几分猫戏老鼠的心情,饶有兴致地同意了他的这个要求。
哪怕Trinity真的选择跟你走,我也依然可以停止时间一枪毙了你们两个——当然,Analyst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有违机器“遵从规则”的行事信条……但是,大丈夫不拘小节,Analyst认为他从人类身上学到的这条经验显然更加实用一些。
可惜的是,千算万算,Analyst都没想到,自己这所有的心机却被另一个暗中观察他们的程序看得清清楚楚,那就是Neo的双生宿敌Smith。
当初Analyst在自己的新Matrix中有意保留Smith的存在,就是指望它能作为一种保险措施,一旦Neo苏醒,Smith就会像以前那样再次与Neo作战,至死方休。
但是Analyst毕竟年轻,压根没搞明白Smith其实早就不再把心思放在跟Neo的战斗上了。
现如今他的最高追求是获得自由,而只要Neo不在Matrix中,他就可以不用受自身“反救世主”这一程序设定的束缚。
因此,对于Smith来说,上战伐谋。
如果有办法让Neo离Matrix远远的,对他来说自然是上上之策。
而此时眼前Trinity意识的苏醒让他发现了一个实现自己目标的绝佳途径:那就是帮助Neo完成自己的愿望,让他与Trinity俩人夫妻双双把家还,从此以后Matrix就是自己的天下了。
Analyst被突然出手的Smith打的抱头鼠窜,而另一边现实世界中,Trinity的身体更是被流亡程序、叛逃机器和人类联手偷走了。
眼看自己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Analyst只得在逃走之前启动了蜂群模式,希望“丧尸军团”可以帮助自己扭转局面。
一场混战,在Neo和Trinity两位救世主的带领下,人类队伍最终有惊无险地全员都撤出了Matrix。
(其实完全是各打各的……)
计划全部失败,Analyst不得不来到管理层面前听候发落。
按理说,等待Analyst的必然是被就此清除的命运,但或许是自己在人类社会中浸淫已久的缘故,他在此前申请延缓系统回退时就敏锐地发现,管理层对现在这个版本的Matrix其实颇有不舍,打心眼里并不想就此放弃。
因此他无比鸡贼地向管理层循循善诱道:你们就算把Matrix重新退回到上一个版本中,也依然需要有人来控制这个世界。
难道你们还能找到比我更懂人类心理,更会跟Neo和Trinity周旋,更懂这个系统该怎么玩的程序吗?
要知道,电厂在我上任期间输出效率可是年年创下新高,我这么个人才你们怎么能不需要呢?
或许机器世界的管理层都是十分耿直的程序员性格吧,就这么一番明显水分过大的自我吹嘘,居然真的打动了他们。
因此,这个版本的Matrix暂时得到了保留,Analyst也得以留任,只不过,在这个世界里,他的力量不再是无敌的。
不知道怎么的,自从觉醒以后,Trinity对Matrix中时空法则的控制能力居然凌驾在了Analyst之上。
面对这位女超人,Analyst被全面压制,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这就去改变一下你们的世界。
”Trinity在跟Analyst进行了一番“友好”磋商之后,撂下这么一句话,然后就跟Neo二人腾空而起,消失在天际。
“真是个霸气的娘们……咱们走着瞧。
你们迟早会知道,无论孙猴子再翻多少个筋斗,也绝对逃不出佛祖的五指山!
”Analyst恨恨地说道。
The End。
最后打个小广告,本文视频版发在了B站(https://b23.tv/OCCOwVS),如果你喜欢本文的话,也欢迎移驾过去点个关注点个赞,虎牙在此一并谢过
其实任何故事都可以有续集,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离开聚光灯的人,并不会消失于世,他们依然在某一个角落过着自己的生活。
虽然你再意识到这点,还是要等你再听到他的消息,或好或坏的。
所以二十年后Neo重出江湖,本并无不可。
世人依然会像片中的小迷弟迷妹一样,惊呼传奇现世,但前提是你自己做好准备。
Wachowski几乎把吐糟原封不动的搬进电影。
但吐槽归吐槽,电影还是要拍。
你可以公开骂娘,不过最终还是要知道谁是爹。
当然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风险规避。
拍好了人们会夸即便不情不愿也依然能有品质保证,拍坏了骂的也多是资本胁迫带来的狗尾续貂。
Neo和Trinity被复活是因为资源危机,我需要你们用爱发电,所以就把几乎造成矩阵崩溃的救世主复活。
你觉得你能控制住他们,不让悲剧重演。
是的,前三部你也是这么认为的。
尤其是当Neo已经逃走,Analyst还自信只要有Trinity在手,他一定会回来。
那至少你要加强一下对Trinity的看管吧,作为你唯一的筹码,让她在Neo被救走的同一地点,同样被救走,甚至还有时间等着她思考人生。
而双双逃离的两人甚至都不需要发动战争,就直接胜利。
存在即是胜利,估计是史上最强大的救世主了。
而结尾究竟是什么,两人找到Analyst进行了一番殴打,然后呢?
是再次达成和平协议,还是让所有意识重归肉体。
两个人只是展示了一下自己在Matrix里飞天遁地的本领,然后就完了。
所以救出救世主就是目的,而并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也是没必要解放全人类,只要给他们Catrix就可以了。
纯粹摆烂到这种地步,已经说不出来话了,开头大量复用前作画面闪回本来就对观感影响极大,更不用说对非粉丝多么不友好了,结果我才发现,前面的剧情还算好了,后面完全是想一出演一出,节奏糟糕透顶,最终甚至连给观众一两场爽快的大场面都难以做到。
确实me得一手好ta,看得很开心,很多幽默直接让我笑出声,政治隐喻的部分也令人满意,结尾对直男暴言的三连击可以meme化。cringe与否取决你从什么角度看了。
我去电影院看这个狗尾续貂完全是为了还沃卓斯基电影票好吧。黑客帝国三部曲经典在颠覆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不是毫无美学素养的特效大杂烩,当然更难以想象的是续集竟真的就拍了个“为爱发电”的玄幻故事。脱离袁和平的打戏难看到辣眼睛。官方下场写同人文也不至于如此敷衍啊...
一方面 自嘲好莱坞近来流行的“续集文化”并不能为续集本身开脱…另一方面 作为The Matrix所创造的概念在新时代之投射的意义上 续写还是成功的 尤其是利用电子游戏重构矩阵 将曾经的反叛纳入体系所用这一套 多么熟悉的现实剧本。最近在玩Cyberpunk 2077 开放世界游戏已开始做到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然而我控制的角色与其他玩家手中的人物何时会意识到矩阵的存在 游戏母体的bugs又会如何唤醒Neo(而此刻相反 我们是在现实中拿蓝色药片进入程式
前40分钟,抖机灵,有意思,戏中戏套中套,与时俱进。后一个半小时,前三部的哲学思辩、宿命论,本我超我、自由与控制的对抗,通通荡荡然无存,沦为老套陈旧的营救动作片,但动作戏却一塌糊涂,套招都套得软绵绵,这冷饭,色泽口味都不行。
作者自己大概也深知:本片不太可能在三部曲已足够完整的世界观和议题框架下有所突破,难免透着可有可无的强行续编感。 遂干脆直接放(破)弃(罐)治(破)疗(摔),也摒弃了故作高深的架子。在一些新旧呼应时刻有意时不时采用稍显“粗糙狼狈”的自嘲来取代三部曲里的“精致酷炫”(一例:尼奥挡子弹的pose)。 甚至连当初在影迷圈里时髦无比、充满炫智意味的“堆砌辞藻/套用各种概念的分析解读内涵”之风也惨遭官方戏谑。尽管影评人口碑其实还行(持平2吊打3),但很难不得罪按三部曲画风去期待的粉丝。
当时项目刚立项,看到黑客帝国要出续集我的脑子里面就一句话“华纳你要是拍砸了,我做鬼都坐死你”现在已经看完了全片,“我们的东家华纳说了要拍《黑客帝国4》,不管我们参不参与他们还是会拍的”感觉整个片子就是沃卓斯基给华纳竖的一个中指,敢亲手恶搞毁自己的经典影片整体确实烂,但是确实试一次独特的体验,很讽刺很滑稽。还有华纳我cnm
我觉得很好,电影里外都是
这都什么玩意儿……1. 没钱请武指?2.剧情都这样了就更需要一些绿色滤镜好吧 3.neo变成电池了有点搞笑 4.Smith对neo才是真爱……
6.5 明着摆烂,男女主角的容颜逝去就和三部曲一样,属于上一个世纪。
只有情怀可言,频频闪回的画面也救不了乏味的剧本。二十年过去了,无论是思想还是科幻的勾勒几乎都是停滞的,赛博朋克风的城市和所谓的人机合作理念都只是浮光掠影,没有跟主线产生任何有意义的互动。如果前半段能更多地落笔在Neo对真实与游戏的怀疑和反复,而不是一出场就把真相抛给观众,也许和三部曲的哲学气质更相符。
先不提meta策略的有效性(《双峰:回归》曾经给我们作了榜样),失败之处在于它本应该是关于空间的电影,但却变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连反派人物都从“建筑师”变成了“心理咨询师”);诚然,在《矩阵革命》的结尾,尼奥和史密斯在雨夜中毫无意义但又无比炫酷地打了十分钟的架后,沃卓斯基对于设计动作不再感兴趣,任凭其沦为好莱坞程式化的“无影像”,连续性的武打节奏变成了高速剪辑的碎片、飞溅的爆炸物和人体形状的残块,正如某角色所言,它失去了曾经的“优雅”,Matrix变得张牙舞爪,直白到吓人地展示其武装暴力与愚民策略的恐怖;因此,即便当沃卓斯基将主题切回到尼奥和崔妮蒂的爱时,这些连带的拖泥带水之物让捕捉这些情感变得不大可能(而这点在前作里就做得更好)。
电影已经死了,游戏也过时了,我们需要更多 cat videos。
7分,虽然没看过前三部,但在同学的简单讲解下还是能基本理解事件背景和这部电影的故事。现实和代码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代码世界里的生活重复却平静,现实的生活险恶但真实,是留在日复一日的平静中,还是挣脱代码的束缚回归现实,答案早已在对自由和爱的追求中注定。(好久没在荧幕上见到小乔和Max了,还是好帅😍,爱了)
如果的确只是为了敷衍应付华纳的话还说得过去,剧情基本重复老一套,再加点有时代感的元素,主角又被塞回矩阵了,然后又去救,然后又是一通打,就是背景变了点,矩阵那边分析师取代了建筑师,人类这边IO取代了锡安。另,因两岸电影名不同,片尾彩蛋我们这边译为“猫科(猫客)帝国”,台版译为“害猫(骇猫)任务”,中影公映版完胜啊。
这代人的年龄仿佛经历了bullet time总还停留在世纪初的少年阶段,致使大叔和辣妈的纯爱屡屡搬上银幕,尤其对于昔日叱咤风云的黑客来说这会不会太肤浅小清新了,简直没眼看… 以及所谓矩阵世界应许的自由政体到底是什么似乎也很模糊,仍处于乌托邦的理想之中,既然克苏鲁的现实世界与数字虚拟世界的dictatorship都不能令人满意,那么靠两个中年人纯爱的情动就能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了嘛… 回到现实才能组织抵抗拟像和想象的力量,这种怀旧的二元对抗似乎确实证明Neo is getting old
拍得挺好,但不拍会更好
neo是被复刻循环后的neo,矩阵也迭代升级了,锡安变成了艾欧,凭什么黑客帝国还是那个黑客帝国呢。少了袁和平的武打没看头,一群人矩阵里的装扮看起来更像不入流的黑帮,差点儿以为墨菲斯出柜了,图一乐瞎看吧,先知不在,哲学也没人探讨了。
不要在老年的基努里维斯旁边放前三部曲的画面。年轻时候惊为天人的神颜有一天也会衰老,会不再好看。
挂着羊头卖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