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预期得好看很多,吴君如捧起加了盐的啤酒杯忽然皱巴脸孔像受尽委屈的小孩子一样流眼泪,忍不住想要急切安慰她,询问她哭泣的缘由。
之前想象不出吴君如怎样适配爱情片,看完发现她很适合特别适合,一个表面无动于衷无波动心里却渴望爱也会在爱里飘飘然的女人。
和《鹦鹉杀》是同类型都是杀猪盘题材,却拍出了爱的微妙和莫测,甚至浪漫。
恋爱中的吴君如好鲜亮好有活力,像油画中的场景。
衣服的色彩逐渐增多,焕发青春一般爱让人重回相信爱的年代。
唯一的缺憾或者说此类题材的先天不足,一旦选了骗子作为男主角,很难逃脱对一个骗子注入了太多人性,把一个现实中可能毫无人性更别说懂得爱人的骗子,描绘得太过美好。
在虚假的谎言里付出了真心,甚至忍不住要去放过这个女人,放她一条生路。
给骗子添加了太多慈悲。
排除掉这一点,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浪漫爱情电影,就是曾经港片一抓一大把的郑秀文杨千嬅和刘德华刘青云演过很多的。
吴君如演一个五十一岁的女人陷入一场恋爱,在谎言里开始却缔结出真实的恋爱。
加盐的啤酒会再次进入下一个人的记忆成为连自己都下意识做出的习惯。
伤心得一下子哭出来是在吴君如在札幌重游蜜月地,在天桥下拿起旧照片意识到了,丈夫离开家之前忽然露出的笑容是为了什么。
因为丈夫死去而无法得知谜底,一度可能会成为这辈子未解之谜。
终于意识到了。
吴君如有记忆但感情却封冻住了遗忘了过去那段时间的感受,是什么把她磨灭了呢。
她的工作吗?
连生育都被人为精密科学地安排,看到太多案例于是渐渐失去了对爱的感受?
接下来是刻薄话:男主角出场长相真的好普通像黄毛小混混,普通到让人前十分钟都在怀疑:啊?
这就是男主吗?
的程度。
还是没什么文化那种,到结尾模糊光影加成变得略日系帅哥,最接近帅的扮相是一年后札幌重逢车站偶遇的冲锋衣大学生扮相,更日系了。
我懂了日系帅哥就是氛围感,打造一种忽视五官的视觉效果。
跟前女友的关系里把他有意无意设置成了受害者,前女友刻画得像嫌贫爱富找到金融男就抛弃无业前男友,这点处理非常非常不喜欢。
女孩甩你就甩你还要理由吗。
还用这件事来设置男主的情绪低谷,虽然后续那个电话连通心跳的情景不错,可是细想起因又很不适。
还有一个明显感觉到的差异,吴君如在浴室摔倒我以为对方听到肯定急着要上门送她去医院,没想到只是说了句什么我们都一样都没有紧急联络人blabla的煽情话,我当时看得好无语啊心想她都受伤了还不赶紧想办法帮忙居然只是言语安慰推己及人吗?
怎么还在伤感抒情啊。
五一期间坐飞机回北京,发现航空公司智能设备上有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我当然知道,评分不错,只是因为我对两个主演都一般,所以一直没看。
往往不抱着期待去观影,都能收获一个不错的体验。
这部戏跟我预想的很不一样,我知道是讲爱情诈骗的故事,我以为会是一个苦情片,但是这部居然拍出了浪漫和治愈的效果。
苦不苦,是看当事人。
如果当事人觉得我只不过是谈了一场恋爱而已,那自然是不苦的,豁达,通透。
1,全片最吸睛的演员,是吴君如老公角色。
每到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反思自己记忆力真的下降了,这些老演员的名字都说不上来,明明最近还看过他的《三命》。
全片我印象最深的也是他的表演,女主自述到,当他往楼下扔花瓶没砸中老公,说了一句“xxx,你去死吧!
”。
张锦程望着女主,笑得灿烂,调皮。
五张几的年纪,这一笑演出了少年感。
女主说想不起来为什么当天老公要这么笑。
后来再回札幌,到那个老地方,她才想起来。
原来这些片段都是他和她少年时代的甜蜜回忆。
老公还是爱她的,更多的是她自己弄丢了自己。
编剧这个伏笔,埋得深且感人。
骗子,想尽办法去治愈被骗的人,也是一种痴着线的浪漫。
关于我谈的这场恋爱,全片最好的一个点是,少年和君如的对手戏,克制到极点的少。
是最聪明的一种做法!
2,编剧第二个高杆位,男主和“准岳父”关系的反转。
我可能也没时间再看一次,但看到男主前任约他出来,让男友搬出去那一段,还是看得会心一笑。
这是属于编剧的巧思,一开始各种营造,男主和中年人是父子的关系,中年人也劝男主不如换一个对象。
到这里一转才发现,一直以为的父亲只是准岳父。
准岳父太喜欢这个少年,所以让他住在了家里,等女儿回来。
直到女儿认识了新男友,要带回家见老豆,才再次约少年出来,让他搬走。
其实还是有铺垫的,中年人猜少年一定是曼联球迷,可实际上少年是利物浦球迷。
真父子不会有这个“猜错”。
3,白先生这个角色的错位时刻陈辉虹演喜剧一直是一把好手,从王家卫的《堕落天使》被逼着吃冰淇淋的男人,再到林超贤的《江湖救急》无厘头的师爷。
这部戏有一个桥段和《江湖救急》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配角的客场展现。
在《江湖》里,梁家辉演的大佬某天心血来潮去师爷家看看,发现师爷在自己家里完全是另一个风格,跟平时在社团开会当自己手下时很不一样。
家辉内心独白是,身边的人好像也不够认识。
这部戏是少年被前女友伤了后,只能来公司过夜。
第二天起来,发现公司老板白先生穿着便装也刚醒来,一瞬间两个人都错愕了。
白先生从来都是一套板正的白西服,发型也一丝不乱。
一下从主场切换成客场,这种错位的效果,是一种很好的幽默呈现。
什么是主场和客场。
是最近我刷知乎看到的一个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大神批金庸作品的一个缺点是人物只有主场没有客场。
与之对应的是《红楼梦》里刘姥姥那个角色,她去大观园,大观园是她的客场,她出尽洋相,博得众人开心。
但全书后段,也是她在乡下接济贾家后人的描写,到了乡村,就是她的主场了,主场和客场,人物的表现是有分别,有层次的。
4。
琼姐和洗车妹邓丽欣凭这个角色提名最佳女配角,我毒舌得说一句,拿不到是应该的。
洗车妹真的很像山岸小姐,有男同学懂吗,很吃她的颜。
港圈资本捧一捧啊!
七点几分在华语电影里是一个很神奇的分数,部分差到不如六分,部分我认为好过八点五以上的作品,这部戏我认为是后者!
前两年听说一个朋友差点被杀猪盘骗的故事。
他没有被骗,每一步他都是非常自觉地察觉到危险,但他还是给了联系方式,下了对方要求的那个软件,注册的账号,最后被盗取了手机信息,被P了假视频。
他做到了及时止损。
但是有人聊聊天还是挺好的。
他是这么跟我说的。
“你要的太多,你的需求只有骗子才能满足”听完他讲,我一下觉得我们生活得都很悲惨,虽然我是他的朋友,但是他这样一个教育修养都良好的人,依然需要杀猪盘去慰藉,每个人有各自的孤独,我好像帮不到什么。
更不必说去年秀才、一笑倾城在短视频中老年赛道上成为梦中情人的盛况。
从前金钱焦虑很严重的时候我听闪光少女斯斯的一些播客,里面一个嘉宾提到,有时候你的有些需求,还真的只有骗子才能满足。
你要的太多了。
不是,我真的要太多了吗?
看片的时候让我想起之前和姐妹吐槽时的一句话,只有情趣用品生产商才在乎女人哪里爽怎么爽。
好像“让女人爽”是个很低级的需求,是社会分工里面尚不存在的需求一样。
是只有骗子渣男才能满足的需求?
《我谈的那场恋爱》也讲杀猪盘故事,但是没几部同类型作品那么奇情,反而很轻松、很温暖。
不愧是香港中秋票冠。
看到我在电影院快乐地哭泣。
查了查发现本片导演何妙祺的编剧出身,更说得通了,片子不乏很多精妙的设计,虽然有些地方有点设计痕迹,但是找的点却都很准确。
准确,是多么重要啊!
角色丧夫的高知女医生余笑琴在软件上结识了为她量身定制的丧妻“法国大叔”,而背后则是一个功底扎实的诈骗团体。
没那么漂亮的精英女人,吴君如演活了这个角色,她一出场我就完全相信了。
邓丽欣演诈骗团伙背后的美丽军师琼姐,这个美女没有花太多笔墨去塑造,重点还是集中在女主身上。
但是女导演拍性感女人果然还是足够慈悲,没把她拍成一个讨厌的花瓶,而是有幽深的内心。
“激发女人的圣母心”,“打一巴掌给个枣”调动她过山车的心态,在影片的铺垫阶段,这些小花招做得都很准确的。
张天赋饰演片子中向丧偶姐姐发起攻势的骗子“少年”,他是一个初入诈骗团伙的男宝,余笑琴也就相当于他的诈骗“初恋”。
现实中的骗子可能不会那么温情,但是一切为主人公服务啊!
总之,有钱姐姐和诈骗弟弟相约在札幌见面。
日本见面的设计也很好。
“和你一起去日本那个人就是你的真爱”,算是一个旅游世界里面的传统讲法。
男女主跟随想象,最后才见面的这个设计,也会让我想起《西雅图夜未眠》。
后面还有很多精彩设计我就不剧透了。
我一直觉得好的文艺作品最难得和重要的点是给观众一个安全的空间,在那里面,没有人会评判你,没有人审视你,你的想象和经验跟随片子里的事情安全地游泳和漂浮。
我跟着《我恋爱》哭哭又笑笑就是这种感觉。
这片子有惊人的都市感和现代感,讲中年丧偶孤独生活,却不苦情。
我们的这位女主角,她有令人惊叹的买单能力。
她为自己的需求买单我今年来最痛恨的一句话就是“他最大的魅力就是你的想象力“。
我请问什么事情最大的魅力不是我的想象力呢?
难道所有这些事物不都是经过了我眼睛的这层滤镜吗?
我反而觉得,改造世界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和胆量。
而《我恋爱》的女主具备以上所有要素。
她为自己的想象买单。
我们赞许金钱,因为它是一个一般等价物,它解决我们尚不能命名的那些灰色地带。
花钱办事。
金钱是一个一般等价物,而爱是一个“一般等价感情“,当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的时候,我们不是谈钱,就是谈感情。
我们不知道的、尚不能命名的那些感情,我们姑且称之为爱情。
金钱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但也是因为人的信仰,因为金融机构和政治架构而有了公信力。
爱情也是这样的,爱情也是这样的。
没有谁比谁更实在的。
而且女主角的物质世界已经如此丰盛了,她有强大的买单能力。
男人也是这样做的。
难道马斯克用粗暴的方式转移服务器的想象力就更高贵吗?
他一直在为自己的想象力买单。
她也是。
就像余笑琴最后说,我没有被骗,我是谈了一场恋爱。
又或者说,她的某个需求得到了慰藉。
这个东西不是资本主义的需求,也不是女性主义的需求,不是她领导的需求、丈夫的需求、客户的需求,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女主角,这个五十岁出头的女人,她用她整个的人生经验形成的一个需求。
这个需求就叫“她的需求“。
她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为自己的需求买单。
她花时间、磨炼经验,但是内心对人与人之间善意羁绊的那种需要没有停止。
我记得哪个作家说的,你越写,想象的世界就越大,而现实的世界就越小。
我们的女主角余笑琴就是这样做的。
她可以一直买,买到这个世界如她想象为止。
一直以来,所有人也都是这样做的。
绿色电车在札幌的夜色里摇曳,红色裙子的女人哭累了,在少年的肩膀上睡着了,织着bonjour的蓝色背包还在肩旁。
包里装着刚刚取回的12年前冲印的照片,上面印着过去的自己站在桥上冲他抛出的花束,在4年零10个月前变成花盆,和消失的爱意一样在他的脚下裂成碎片。
4年前的他仰起头对她笑了,然后那个笑成为她此生看到的他的最后一个表情。
4年后她才懂得为什么,因为人在不知道应该表达什么情感的时候,就会笑出来。
所以她去喝了啤酒,往啤酒里加了盐,像他在的时候一样。
习惯总是留下来,不管人走没走。
有些事永远无法放下,不管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释怀。
所以她在电车上睡着了,靠在少年的肩膀上。
少年迟疑着,最后拿起手机,对着对面的玻璃,拍了一张两人的合影。
照片仿佛被抽帧了一样模糊得有些迷幻,时间也仿佛被抽帧了一样被定格在12年后的照片里。
氛围被温柔的小提琴撑得好满,或许女人不应该醒过来。
第二天的香港机场里,以为迟来的遇见变成登机口的一撇,欣喜若狂的泡泡在下一秒被金发女人无情地戳破。
于是黄色高跟鞋倔强又麻木地在扶梯上逆行,但是与这一幕拉开的距离始终且永远为零。
于是又一次与少年擦肩,而少年终于明白,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无比了解这个女人,但始终且永远,二人只是陌生人。
女人没有被骗,她只是谈了一场恋爱。
Love lies,爱情是存在同时也是谎言。
只要相信,谎言就是真的,爱情就是真的。
是我超级偏爱的类型,吴君如超级牛逼演的,而且我这场的氛围超级好,开灯之后,除了我之外剩下还有五位就开始了集体讨论;其中有一位男士,也没有讨论(他看电影的时候基本闭上了眼睛)如果说缺点那就是,排场少,tmd这场又是国配,真的受不了受不了,我不知道男主声音啥样,但是我至少知道吴君如声音啥样吧,,贼出戏,最后希望国配死绝🙂其实这种恋情网骗的剧情最怕的就是观众开天眼不去同情主角,但是这电影没有这样,只会有感叹说啊这骗得太假了,怎么会每次事件都有照片,连救火都有照片,但是没有人会觉得女主傻,只是惊叹于她的有钱程度而且里面超级多callback也很有味道,关于前夫哥的关于少年的,到最后女主对着警官说“我没有被骗,我只是谈了场恋爱”如果看完了正常电影跟着情绪走没有人会质疑女主“因为感情这个东西我说有就是有”还有一点比较出彩的就是,当女主陷入网恋的时候她并不是忘却了生活中的种种,去投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反而网络中的这段情愫,更加的唤醒中生活中她所遗忘的,逃避的情感,她可以卸下她坚硬的外壳,去接受全部的她。
男主相对较弱但不出戏(他的配音声音太不好听了),男女主两个角色立的点很准,一个26岁胸无点志但是情感丰富,一个52岁事业有成但是内心空虚,这样两个人网络一线牵虽然开始于欺骗,但至少结束于真诚,也都是善良守诺的人。
印象中关于网络诈骗,网络情骗的电影也不少,但是受害者群体是中年女性的类型还是比较少的。
多数电影喜欢把她们的人物设定为母亲,但她们的个人情感是需要被关注到的,毕竟无论她的身份怎么变,她是一个女性这点不会改变。
还是照惯例说一下配乐,前半段的欢乐情绪比较多欢快的配乐也比较多,但是后半段的悲伤情绪,全程基本上只用了一段配乐,用的很好,后面一放我就难受🤧电影配乐一般来讲我偏爱的是纯音乐,宁可少不要多,不要平白无故的就去用配乐填补镜头缝隙,看到最后观众麻木,也显得导演无能,演员无能。
看了吴君如的《我谈的那场恋爱》,笑屎。
讲杀猪盘题材到,却没有像大陆拍杀猪盘的那么血腥暴力,解读方式倒是文艺浪漫。
诈骗局这件事,只要当事梦中人永远不醒,那就永远是真。
一如爱情,一如鬼神,信则有,不信则无。
里面l配角还有郑中基,太子爷扮抠门就是很有喜剧效果。
还有那个天秤座的梗,cue一次算了还要补刀再cue一次。
再就是从只爱为路见不平挑剔投诉而拍照片,到为了记录生活的美好而拍照,到每张照片隔很久之后放大发现背景里的npc原来就是有情感交集的人,这个点是《向右走向左走》里也有过的吧。
不经意到背景人物其实早就再不经意的适合走入你的生活的角角落落,一如交往过的人早已走远,而ta的某些习惯或语句,却在很多年之后鬼上身一般 突然在自己的肢体动作或者无意脱口而出,一时被自己愣住。
少年男主长得不算帅,但是被拍得很有味道,想了半天觉得不知道像谁,想起来之后应该是感觉很像二十多岁的时的刘亚仁吧,那种倔强青涩不屑的街头感,又不失朴实的野性真诚。
吴君如真的是越老越好看啊,越是喜剧演员染色的女演员,一动容去流泪就会更因为反差感更打动人。
影片的色彩和打光我都很喜欢啊,哈哈哈,那个车厢的男女互动画面都很美。
对比色也用得很别致。
喜欢喜欢,我要去豆瓣打五分。
哈哈哈哈哈。
没想到,这部电影那么快已经引进内地并定档了,下周就会和内地观众见面了。
是的,一个月前我在香港电影院看的时候就已经断言,这是今年香港出品的最佳爱情小品电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部影片都不容错过,现在终于可以来谈谈这部作品了。
下文略有剧透,请还未观看的朋友谨慎阅读。
吴君如扮演的身家数亿的香港高级知识分子女医生余笑琴人到中年,乖张的性格令她与丈夫的关系日趋疏离,她也一直耿耿于怀丈夫出轨的往事,始终觉得丈夫是欠她的,谁知此时丈夫突遭意外去世,令她空有愤懑也无处发泄,空虚的她无意中在社交软件上结识了帅气的“法国大叔”。
用“消遣”的心态与对方开始了网聊,逐渐被对方时不时给予的温暖问候而感动,余笑琴本想好好“谈恋爱”,不料这个“帅气法国大叔”其实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诈骗新手小鲜肉李伟祖所假装的(张天赋扮演),更离谱的是在小李背后,还有一个既专业又分工明确的电信诈骗团队提供全方位话术与骗钱招数,而调情专家琼姐(邓丽欣扮演)则专门用来培训调教小李;余笑琴无意中步入小李琼姐他们的骗局,尽管已经多次付出重金,却仍然相信“法国大叔”是真实的,即使最后警方找到余姐,她仍然拒绝去面会被置留的小李,她相信,只要她不去见“他”,她就没有受骗,她仍然只是谈了一场美好的恋爱……
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将爱情关联到电信欺骗,的确爱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双方都会美化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欺骗,至于爱情中的金钱往来,传统交往中,恋爱的时候男方多付出一点金钱也不是稀罕的事情,不能定性为诈骗吧?
如果一方是超级富翁,那么恋爱中的金钱付出对于富翁而言,也根本算不了什么,霸总追求小女生的爱情不都是用砸钱的方式达到的吗?
霸总会认为自己被欺骗吗?
这样看起来,余爱琴也不过只是女霸总而已,只是性别置换而已。
这场恋爱中,只要她自己没有感觉被骗,也就谈不上受伤害,这也是她为什么最后拒绝警方去见被置留的小李,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保全了这场恋爱幻想。
所以这场事实上在电信诈骗框架下的爱情,当事人如果完全没有受害者情结,确实也没有多少损失,毕竟正常交往,这样的金钱消费也算是合理的。
诈骗团队正是利用余爱琴这种中年女人婚内失爱后的情感空洞精准出击,给予对方恰到时间恰到空间的情绪抚慰,按需入手,才能如鱼得水大笔揽金吧?
这种对人性的精准把控,是中年妇女无论如何都无法抵抗的;
另一方面,张天赋扮演的诈骗新手小白,由电视台编剧出身的琼姐(邓丽欣扮演)进行话术指导调教,琼姐本身风情万种又精于洞察人性,能够根据受害者身份心情境遇,随时随地调整策略,邓丽欣把琼姐与小李的关系演出了一种古代青楼中老鸨如何调教刚进窑子雏鸟的味道,让人似曾相识又颇有喜感;而说回张天赋扮演的小鲜肉小李,虽然是一个典型的香港废青,一事无成但天良未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从童年开始母亲就是缺位的,所以后来看到吴君如那么容易受骗,也许莫名有了代入也就有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向琼姐建议返还一部分诈骗获得的金钱给余爱琴,以弥补自己的良心亏欠。
谁知却获得了琼姐的大力称赞,认为这是欲擒故纵的高招。
(为方便叙述,后文一律以演员名替代电影角色名)
事实上,这场诈骗恋爱中,在中后期,虽然吴君如始终无法得见一直心仪的“法国大叔”,但“法国大叔”马甲下的真身张天赋,却一直在吴君如身边贴身观察,尽管多少有点掌握当事人的动态之意,但更多的还是张天赋自身出发的想要关心了解吴君如的状况,因为如此,诈骗的性质开始发生了一丢丢变化。
很难说张天赋对吴君如的这种感觉,是不是真的是爱情,看上去似乎只是恋母情结的转化。
张天赋演活了一个香港废青的状态,从开始时一事无成,但处处嘴硬强撑,到后来堕入犯罪团队,被教唆各种欺瞒哄骗方式,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熟门熟路,再到遇到吴君如之后产生的复杂感情,张天赋表现出了非常具有层次感的递进演绎,让故事的成立具备很大的说服力。
同样的,负责调教的琼姐扮演者邓丽欣也非常出色,首先她是一个电视台出身的前编剧,因此擅于编造任何关于各种人群的人生故事,同时她又妩媚动人,风情万种可见之前擅长用自己的身体优势蛊惑男人,因此也让她对人性的把握有着很大的经验,在诈骗集团中她更是将这种洞察人性的特点放到最大,因此能够无往不利把每个受害者吃干抹净,可以说她才是诈骗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退一步来看,以如此精于洞察人性的琼姐而言,岂会看不出小李心生恻隐之意,邓丽欣最后那一笑其实表示她早就知道了张天赋的小心思,而且事实上也是她默许了张天赋最后的叛逃,从这一点来看,琼姐这个人物并非是完全丧尽天良唯金钱至上的骗子,可以看出邓丽欣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注入了相当丰富层次的诠释。
当然,要说演的最成功的无疑是女主人公余笑琴的扮演者吴君如了,这次吴君如演活了一个身价数亿的高级知识分子女医生形象,这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日常生活非常理性一丝不苟,人到中年后则日渐乏味无趣,很难说这是因还是果导致了丈夫对她的疏离甚至出轨,而丈夫出轨更是让余笑琴的性格变得更乖张,迁怒于丈夫施加冷暴力都让家庭关系更加恶化,直到丈夫猝死之后她才开始反思丈夫曾经对她的爱,也因此她才会重走之前和丈夫一起旅游的地方,寻回自己的感受,吴君如将这个中年妇女初始冷漠、之后愤怒、以及后来的后悔、种种状态把握得极为精湛,并且很有层次感的表现出来,完全是演技的集大成表现。
吴君如把余笑琴在家庭婚姻中的各种面相,在与张天赋恋爱中的各种面相,演绎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反映出这个中年妇女的复杂情感,是非常了不起的演技。
最喜欢的还是影片的结尾,案件结束一年后两人在札幌约定相遇,但张天赋却最终没有相认转身离去,吴君如也认出了对方就是一年前在她寻回丈夫感情痕迹旅途的一直出现陪伴的陌生游客,也一样没有纠缠,大笑结束,这一幕堪称余韵悠长。
14thBJIFF 第二场/首都电影院西单 映后场/两个孤独的、没有紧急联系人的人的相互陪伴,如果爱情的开始是一场骗局,但当时的开心是真的,那就是“我谈的那场恋爱”(Love Lies),重点不是“恋爱”,是“我”选择故事如何讲述。
有我喜欢的一些细节场景:第一次在札幌的背对举杯;第二次在札幌的真正见面,也只见着一面;吴君如在札幌街头的大笑,很有生命力。
但作为导演首部长片,缺点也很明显:札幌之前的部分节奏都有点不够抓人;角色都不够立体丰满,球场的辉叔(是这个名字吗?
)、李伟祖的前男友、余笑琴的前夫和朋友、白先生,都很脸谱化;唯一有神秘感的角色是玲姐(是这个名字吗?
*2),但仍旧没有跳脱出美艳的受情伤的坏女人形象。
而就像映后问的,这个角色在这个诈骗集团如此重要,为什么抓捕时这个人就不见了?
映后导演说的是这个角色的设计就是一个为爱痴狂的女人,她每次出场都是经历了一场爱情的波折,所以她会在最后用眼神鼓励李伟祖向笑琴揭穿骗局,后来她也自己离开了这个诈骗集团,所以抓捕时没有出现(这一段导演说剪掉了)。
关键人物的关键选择,怎么可以剪掉啊啊啊!
《我谈的那场恋爱》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爱情喜剧,如果放在港片维度衡量更显难得,它设定奇崛,气质清新,同时又有着对爱情、对人性的深度剖解。
影片的视角很有新意,它以骗局为切口来呈现爱情萌发的全过程,从而描摹人们的情绪起伏,并去探索爱情的本质。
本片的故事取材现实,即血淋淋的杀猪盘案件。
这类故事的一般讲法是,展现欺骗者耐心经营骗局的过程:“找猪”、“养猪”、“喂猪”、“杀猪”。
资深编剧何妙祺首执导筒,出手不凡,她似乎受到了《无间道》“双重卧底”设定的启发,从一开始就打开两重视角,设置了“双重欺骗”。
女主角余笑琴是高知医生,身家过亿,单身,有钱有闲。
她年过50,仍然无限憧憬爱情。
事实上,这种渴望背后,有着疗愈情伤的潜意识需要。
多年之前,她跟丈夫和平分手,后又出离愤怒,将花盆砸向丈夫,对方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大笑。
而后,丈夫驱车在家附近来回绕行,遭遇车祸意外去世。
而那反常的笑容,成了她挥之不去的困惑与隐痛。
男主角李伟祖是个少年,身无长物,一事无成,女友嫌弃她不成熟,投身富少。
关键时刻,相比于分手,他更在意的却是足球赛事,是没心没肺,更像是自我掩饰。
对于这样的“废青”来说,最大的悲剧是,他根本没有被需要的价值。
而正是基于这种挫败感,他才进入到情感诈骗公司。
影片以颇为理性和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了两个群体的现实困境,富婆孤独,穷少落魄。
一场骗局将有着阶层鸿沟的他们联结在了一起。
在资深诈骗编剧琼姐的帮助下,李伟祖手拿帅气多金的“法国大叔”剧本,懂得了欺骗女人的精髓在于投其所好和培养习惯。
而余笑琴也开始卸下防备,走进了为她量身定做的梦幻泡泡,甚至愿意为“恋人”转账救急。
随着的剧情的展开,影片从“双向欺骗”走向了“信以为真”,编剧像拿着手术刀一般,一层层剖开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于余笑琴而言,她虽是都市精英,却被巨大的孤独感所笼罩。
她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缺爱,患得患失。
独居的她在浴室跌倒,却找不到紧急联系人。
而那时,“法国男人”以心跳声给予了最及时的治愈。
千里之外的恋人,成了她生命中的灵丹妙药。
而这种陪伴,也成了难以戒断的毒药。
对李伟祖来说,他寻找不到自身的价值,而在这场情感骗局中,他可以轻松拿捏别人的喜怒哀乐,这种操纵感极大地满足了他内心的空虚。
于是,他越来越沉浸于这场诈骗游戏,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法国男人这个身份合而为一。
而骗人,终究是自欺欺人。
非常可贵的是,《我谈的那场恋爱》的故事没有被束缚在浪漫的泡泡里,它的落点是人物的成长。
余笑琴与“法国男人”相约在札幌见面,李伟祖不敢露面,又忍不住好奇心偷偷跟随。
很意外,故地重游,余笑琴恍然想起了多年前站立在桥上,曾向桥下的丈夫扔下捧花,并嗔怒:“你去死吧。
”这番情景,跟多年后两人分手后她怒摔花盆竟如此相像。
这场戏,导演用蒙太奇的方式来强化,以呈现人物与痛苦的瞬间和解。
丈夫为何会在极度不开心时大笑?
因为他看到了旧时光连同美好记忆倏忽之间涌来;他也难得看到了妻子脸上出现了情绪的波动,无论怎样都好。
还有一场戏更加微妙。
余笑琴坐在街头买醉,李伟祖陪在身后,背对背拥抱。
余笑琴向酒里加了些盐,这是丈夫生前的饮酒习惯。
她难以抑制地落泪,台词动人:“原来一个人在你身上留下的习惯,无论他在不在你身边,都会一直跟着你,甚至变成你的一部分。
”此刻,她才明白,多年以来,她一直没有放下那段感情,其实也必然不可能全然放下。
承认这一切,是放过自己的开始。
对于过去的爱情,不必刻舟求剑,不再故意逃避。
人能做的,唯有释怀而已。
在片中,李伟祖始终默默陪伴,他们背靠背举杯,氛围曼妙又迷离。
可以这么说,影片做了那么铺垫,都是为了推演到这个点睛之笔,这是足以留下余味的“电影瞬间”。
这场戏,表意丰富。
他们物理距离这么近,心理距离又是那么远。
而李伟祖终究只是一个旁观者。
类似的遗憾,在余笑琴误以为能在香港国际机场与“法国男人”见面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影片的结尾非常戏剧化,余笑琴看到法国男人被勒索的视频后紧张不已,出于愧疚的李伟祖逃离诈骗公司的重重围堵前去解救余笑琴。
电话打通的瞬间,他们共享了同一首歌,同一个空间。
吴君如贡献了非常精彩的表演,从错愕,到顿悟,从心碎,到释然。
她看清了自己被骗的事实,也觉察到了欺骗者的幡然醒悟。
后来,在问询中,她始终坚持没有被骗,只是“谈了一场恋爱”。
如何理解余笑琴的心理?
在这场感情中,她经历过伤心的欺骗,也经历过切实的陪伴。
手段或许是假的,得到的情感是真的。
并且,她借此机会窥见了记忆的缝隙,与过去的感情达成了和解。
其实,所有的爱情都有赌的成分,而她谈的是一场只与自己有关的恋爱。
这也是本片最微妙之处,它透过骗局揭示了爱情的本质——爱情是掺杂着谎言与真心的游戏,爱情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童话。
很有意思的轻松电影,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我还以为是小说改编,看到最后的员工表,才知是导演原创剧本,很赞!
不论贫困还是富贵,不论学识渊博还是浅薄,渴望关注,渴望被爱,渴望关心,都是人的本性。
也因如此,电影很轻松治愈个人觉得值回票那事实上是婚恋诈骗,但因为诈骗犯初来乍到还良心未泯,女主也还没
人类管一种来自合谋而成的氛围叫做爱情。还挺好的,各种意义上来说很年轻的那种电影。
文本漂浮好像仍然悬挂在上个世纪,唯一的现代性元素反而是智能手机。老旧的爱情观,腐烂的狗血情节剧…
“我遇到的那场有良心的杀猪盘”。拍得是很小清新,但想到以虚构个例美化掩盖了多少爱而不得的中女血泪,就很难评。人和人之间不是爱情也可以有真情,但这么表达未免失之廉价。富婆是会自欺欺人哦,反正亏得起。夏天的Sapporo是一种别样风味,冬天的时候为啥一辆电车也没见过,白去了。
虽然知道作品背后想表达的东西,即对于一个女人重新找回自身精神价值,重新找回自身主体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无感于它所呈现的形式,一个诈骗犯与被害者的故事
有很多处理很是特别,有d地方又好似mv咁… 还是值得观望的,展现出了细微的心理变化。
是很治癒的讓人心情明亮的電影!很舒服的女性視角的浪漫,各有風格的女性角色都特別可愛w期待正式上映!
【2.0】倘若关照的是特定语境下女性空虚,我完全可以消化电影对社会新闻式选材的无害化处理,建立在杀猪盘上的浪漫道德与否,之于大银幕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电影真正讲的却是余笑琴走出亡夫阴翳。当骗局果不其然引她到札幌,那个未被创作者觉察的巨大恶意,那个男性幽冥挥之不去的伤害便显现出来:一边是找回遗失的美好带来变本加厉的痛苦与自责,一边是永远悬置在心口那根“与异性同房有否同床”的刺,导演怎么能心安理得让她打开心结?
神马玩意儿,味如嚼蜡,呵呵
張天賦gel咗頭戴埋眼鏡真係可以靚仔到令人忽略佢嘅身高,但我更鍾意三姑呢個角色設定,乜咁啱嘅我都Plan緊會經過札幌去網走喎🤣
传达的价值观甚至不如同题材的鹦鹉杀,这样的"恋爱了一场"的谅解处理显得双方感情都很廉价,这个诈骗团伙也是构建描画得空泛得不行,整个片子质感滤镜也是偏恋爱浪漫化,将真实犯罪浪漫娱乐化洗白。建立在网络沟通上的感情,通通都是女主自己感情需求的空洞投射,不要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寄托到别人身上,get a really life。
在浴室里跌倒虽不致命,找不到紧急联系人会加重疼痛。在扶梯上逆行虽在行进,走错了方向只能原地踏步。感情的存续是由不信爱的那个人掌控,爱情的真假是由相信爱的那个人定义。因为恨过才知人在极度伤心时是会笑的,因为爱过才知花盆砸下去他为何会笑。约定再来札幌,这次我们终于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给一星吴君如 我觉得这是美化骗子 好恶心的片
戏假情真的非常规恋爱,观影过程轻松愉快,札幌部分拍得浪漫又动人。似乎在爱情中只要付出真情实感并身心愉悦那就值得的。吴君如的哭戏总是格外让人感动,可能是她的反差感带来的。#BJIFF 2024#
啊啊啊啊啊啊我大受伤害。。。
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除了花钱
本來满心期待,但是看到后面越来越不适。精英女,医生,几十亿身价,被骗还不够,还要等骗子来拯救。迪士尼现在都不这么拍了,真的可以证明香港人的价值观太老旧了。作为编剧导演都意识不到,真的悲哀。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骗倒全世界,你会发现,其实你最想骗的人,是你自己” 男女两位主角演的都非常好。#20250516
这也能纯爱?????奇形怪状的片子,煎熬的将近两个小时,最后看得我难受的龇牙咧嘴的。。。诈骗团伙老巢没必要搞的像文艺青年探讨艺术人生的艺术社区咖啡厅吧。。。中女自由爱也不用把杀猪盘诈骗犯变成搞纯爱的“那个少年”啊。。。邓丽欣+1星
发短信前和收短信后故作沉思的一百种表情,真的很考验演技,但感觉吴君如的心思主要放在了穿一百件不重样的好看衣服。导演不会真以为一个low穿地心的骗子目睹女人可怜的样子然后大发善心洗心革面的故事能感动到谁吧?还要设计一个捞女做前女友深深伤了他,什么上世纪的屌丝文学?
没有办法理解和欣赏,因为全片在我看来就像“虽然她被杀猪盘骗了几百万,可她收获了(虚假短暂的)爱情啊!”等我身家三四亿的时候,可能就……还是不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