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两位资深警探特克(罗伯特•德•尼罗饰)和罗斯特(阿尔•帕西诺饰)是一对亲密无间的老搭档,二人合计已在警署工作100年。
特克脾气火爆,而罗斯特处事圆滑。
最近,纽约出现了一位连环凶手,特克与罗斯特二人负责调查此案。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凶手有特殊的习惯与高超的射击水平,而更奇怪的是,被害人都与特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使般代表正义的警察,与恶魔般代表罪恶的犯罪者。
谁才是真正的特克?
一段段迷雾拨开,惊人的真相在内心的黑暗处等待。
©豆瓣
影片情节其实很简单,两人中必有一个是凶手,而埃尔帕奇诺是凶手更为合理。
演员阵容很强大,影片节奏把握得也很不错,基本上全篇无尿点,只是对导演的价值观不敢苟同。
影片的致命伤是最后十分钟,对人性的逻辑分析也出现了错乱。
当德尼罗向帕奇诺开枪的一刹那影片的分值熔断了:1、两人是好朋友,30年的最好的朋友,彼此非常尊重。
2、帕奇诺并不想伤害德尼罗,如果想伤害,早有好几个机会可以向他射击了。
3、德尼罗也干过陷害罪犯的事情,特别是帕奇诺是受他影响才发生的转变。
4、德尼罗明知道帕奇诺不会伤害他。
5、德尼罗抢来情妇的枪追出来是为了拯救帕奇诺还是为了拘捕他呢?
6、德尼罗取消了救护车,是为了让帕奇诺有一个光荣的死亡吗?
如果是何必开始和最后交代个一干二净?
7、帕奇诺如果想死为什么不体体面面的离开或者干脆别跑了。
匆匆的结尾看似离奇而洒脱,实际上是商业片急功近利的草草收场,那两颗子弹击碎了对教父们本来美好的期待。
我选了推荐,大致是因为这两个老头子,而毕竟电影也不算差。
很想说一说两个人的关系。
先定性吧:我觉得Booster对Turk是有基情的,而且是夹杂着恋父的基情。
有人诟病说Booster莫名其妙当Turk是偶像,Turk并不是个可以成为他人偶像的人。
倒是觉得,首先大概Turk很难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偶像,他并不是多么地智慧、多么地有才干、多么地强大,人格上也有很多的缺陷。
但是显然这些都不影响他成为Booster的偶像。
不过不得不承认影片在这方面居然没有作出相应的铺垫,两人的感情基础表达得虽然已经很好,但是考虑到“偶像”这个层面,还不够充分。
只是流于话语间。
有人说Booster是Turk与其情人间的第三者。
其实说不过去。
当然Turk有调戏此女的时候,但是最后鸡奸此女,说明了一切。
他对这个女人,不是爱慕,对Turk和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嫉妒,而是彻底的厌恶和痛恨。
而正是这个痛恨,进一步说明了基情的存在。
电影的导向是朝着基情的,结尾处算是点睛,但是显得有些弱,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都有些弱。
至于结尾处Turk的表现,我想是因为Turk是怀揣着原来的信仰的。
Booster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彻底的罪犯,他的表现也正正地符合这一点。
Turk应该是处于一种认知上的混乱中才对。
而他对Booster并没有相应的基情,那个女人,就是证据。
Booster的基情由何而生?
年幼时期受虐,而施虐的是眼中的宗教权威。
价值观崩溃之后,寻求价值观上的依托。
Turk正是这样的一个依托。
信赖、依赖、时间堆积起来的感情,终于转化为基情吧。
这算是电影的逻辑吧,但是也是个说得过去的逻辑。
这样的现实例子也是有的。
但其实我并不赞同电影中的基情表达。
这更像是被作为了一个噱头,一个卖点,其实无助于电影自身的完善。
显得有些戏耍。
如果非要说它烂,这倒是一个很客观的烂点。
至于说这片子开始时卖关子、躲躲闪闪,结局大转折,过于老套。
我倒是挺接受这样的老套的。
这种类型的片子看多了,确实会觉得乏味,容易审美疲劳。
但是正是因为多了,使之已经成为一种表达手法,一种常规的布局手段,而很多故事,正是因为这样的布局而显得精彩。
如果要评判这种布局,似乎只论喜恶与否而不论好坏与否,是比较公允的做法。
关键是,电影虽然在二人的名字上卖了关子。
但是还是给出了很多提示的。
这样就比较有意思。
Booster在开场的时候看那个神父领着小孩儿的神态;以及心理医生所言这个诗歌男其实就是想留给警察线索显示自己的聪明而获得成就感(Booster首先引导大家认为嫌疑犯是个警察,而Turk则竭力回避,Turk的表现与心理医生的解读恰恰相反);还有看到Turk的情人说Turk的笔迹与诗歌男的笔迹根本不一致的时候,就完全有理由猜到是Booster了吧?
再有Booster在大家都怀疑Turk的时候,各种对Turk进行避嫌和帮助,也算是一种基情的展现诶。
比较有感触的地方。
一来是是两个老头的暮年抉择。
尤其是当中那个棒球手的故事,400分,已经可以功成名就,在最灿烂的时候飘洒而去,却仍旧坚持,制造了更灿烂的406分。
Booster正是这样去选择了孤注一掷,结果使自己的人生,转了个圈再度回到原点以至于无,没有灿,却最终无奈地烂掉了。
Turk显然也是不甘心的那种,最后还是平静地接受了做棒球教练的命运。
二来是影片中对恶人的处理方式。
当中该受到惩罚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惩罚。
逃过死亡的二人,显然也并不好受,尤其是俄国杀手,很是惨淡。
整个片子中都包含着这样的气息:并不指责这个越权而用死刑处决恶人的做法,而每个恶人的受罚,都是畅快淋漓。
这个理念的表达,我还真是喜欢。
当然其实很多片子都用过,算不得新鲜。
看到有人讲摄影不好。
我一直不太留心这类影片的摄影效果,过得去就行了的。
况且也不大懂,就不多说了。
只是觉得实在没有找到太多把这部片子定义为烂片的理由,而金酸莓奖显然也算不得是评烂片的权威。
个人理解金酸梅把阿尔帕西诺提名为最差男主角,不是出于对他的表演能力的评价,而是由于他在当中垂垂老态却吊儿郎当的形象不好让人接受吧。
这是啥,搞了半天才看清楚。
特克和罗斯特是资深警察,合作的搭档,亲密无间,一起破获很多案子,互相信任。
特克脾气火爆,对怼天怼地的那种,罗斯特是个老于世故的猾头,谁也不得罪的主。
一开始就是特克出现在录像里面,大意就是有人给他录像了,在录像中他承认自己从业20年来杀死了14个该判刑却逍遥法外的混蛋,然后就开始解释每个人是怎么被他干掉的。
第一个就是有个强奸犯,杀死了他情人的女儿,可是警察却找不到证据,没办法给他定罪,特克这火爆脾气就上来了,正义感之心大起,把手枪栽赃给了那个罪犯哥们。
后来他出狱了,直接给他干掉。
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个神父,神父在教堂里面被杀害。
据说神父年轻的时候干过不少混账事,现在也被杀害了。
虽有案子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死者旁边都有一首诗,很奇怪,警察称之为诗人杀手,一系列连环杀人案没有什么头绪,可是这些死者都和特克有这样那样的关系。
于是所有人把矛头指向了特克,特克哪受的了这些,开始反击,在最后,罗斯特站了出来,原来杀手是他,两人持枪对峙,好兄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还是特克更胜一筹。
这一切都是栽赃、误导,这算啥?
首先要说,偶像确实老态龙钟了,感叹岁月无情啊,再好再坏的人都得老,每个人都逃不掉。
德尼罗—>帕西诺,两个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老戏骨,好莱坞传奇一样的人物,当然值得影迷期待。
影片悬念尚可,就冲着这些,四星也得给啊。
剩下的一星都是被该片的摄像和剪辑破坏的,感觉国产片都不如。
然后感到万幸的是,还好看影片前没看介绍和评论,要不会郁闷死,这又是一部事先知道剧情结局的话观影过程就会很无趣的电影。
从头到尾,与其说是role model,不如说是life partner,至少对Rooster是这样。
小时候遭受恋童癖神父的骚扰,一直单身,后来以Turk为精神寄托,以模仿他为乐,陪着他打棒球,陪着他打架,不过Turk栽赃罪犯的举动让他在Rooster心中的光辉形象顷刻瓦解;Rooster开始有样学样的杀死未被判罪的嫌疑犯逐步走向极端,并在事情将快暴露时未蒙面就强暴了Turk的情人以至于让案情浮出水面,这点按常理很难理解,Rooster是吃醋?
嫉妒?
或报复?
或兼而有之。
临死前,温柔的对Turk说了多句:Tom,你保重。
我相信他最后指向Tom的枪是不会扣动扳机的。
对了,可以反复看“正当杀戮”和“盗火线”的结局,一个你死,一个我亡,值得玩味……
即使现在他们年届退休之龄,但依然宝刀未老,被他们亲手送进监狱的罪犯更是数不胜数。
但有时候正义却难以得到伸张,虽然逮到了嫌犯,可司法上的漏洞却让不少恶人仍旧逍遥法外。
这次一名强奸嫌犯因为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大卫冷笑着“祝贺”他,并语带凶狠地提醒他“小心背后”。
几天后,大卫和托马斯奉命前往调查一宗凶杀案,发现死者居然是日前被无罪释放的那名强奸嫌犯,在尸体旁边还留下了铲奸除恶的四行诗句。
命案继续发生,一个个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嫌犯接连被非法处决,种种迹象让两位干探联想起多年前曾经处理的案件,但 当时已经将凶手捉拿归案了。
时隔数年的案件重演,是有人刻意模仿,还是至今仍未捉到真凶呢?
很明显,我是冲着两大老戏骨罗伯特和阿尔帕西诺去的。
其实,我基本都没怎么看过这两位老人家的经典影片,阿尔帕西诺的闻香识女人倒是看了,罗伯特我就比较不熟了。
但我知道他很有名,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影片来作为消遣。
一向喜欢警匪剧的我,其实对这个片子的期望并不大。
毕竟,警匪题材太多了,估计也拍不出什么花哨的东西。
不过,人骨拼图我始终觉得很赞。
而正当杀人,实在让人有点失望。
无论是所谓的失去信仰,还是,为了正义,总觉得阿尔帕西诺杀人的动机有点牵强,而且一开始还故弄玄虚,到最后也没明白其实他最终想表现的是什么?
也许是我理解力有限吧。
倒是这老哥俩,总是一副哥俩好的架势。
蛮诡异的关系。
想深点可能就会觉得其实他俩是相爱着的。。
啊哈哈。。
昨晚出门之前,抽空看了下我喜欢的两个个老戏骨——阿尔帕西诺跟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火线特工》。
也许是我太久没认真看一部电影的缘故,竟然猜不出这电影的结局。
我喜欢看电影,这是一个类似猜谜的过程,会上瘾。
有时候明明知道结局,还是会耐着性子猜下去。
要是真是我料定的结局,我会笑着对旁人说“看,被我说中了吧。
”就像小时候费尽心思找到被妈妈藏起的零食那般沾沾自喜,夸着自己的小聪明。
啧啧好玩。
还是回到整体吧。
这部电影,一开始我只是以为是一般的刑侦片,没什么看头。
但是越看下去,我知道,我卷到了一个漩涡。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案引出故事,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扮演一对出生入死的警探搭档罗伯特与特克。
当他们授命调查这起连环杀手案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人,也开始宣布着自己的死期。
所有的证据与线索都像黑夜一样朝他们涌来,猜疑、暴力、对抗、停职、接受心理调查,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动让我这个观众开始措手不及,就连我也相信了导演这个骗子的话,在证据与线索面前,我相信了我所看到的,我自己的潜意识被诱导了,导演正在试图告诉我,对,特克就是那个白天是警探,夜晚是连环杀手的事实。
我开始愤怒,怒其不争,纵然知道那些脱离法律制裁的凶手死有余辜,但是我想到爱着特克的女法医,想到那个说特克是好人的老搭档罗伯特,想到被他救出来的可爱线人,我就生气,特克,你太沉不住气了。
这也是所有人的指责。
所有人都能被冤枉,唯独你不能——特克。
这是真凶罗伯特的心里话。
于是,罗伯特开始行动了,当他朝特克开枪的那瞬间,我才明白,原来,诗人凶杀案的答案一直在我心里,只是我一直不承认。
一个是脾气暴躁的特克,他爱看棒球比赛,爱着法医美女,办案雷厉风行,敢于表达,而且他有着特殊的习惯与高超的射击水平,而更奇怪的是,被害人都与特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个是集智慧与冷静于一身的罗伯特,他伸手敏捷,思维缜密,他谨言慎行,当特克被所有人都怀疑的时候,只有他相信他。
这是我觉得最好的搭档了,他们之中,我不想看到谁就是杀人凶手。
即使知道罗伯特已经颠覆了警察的职责后,我还是觉得他是对的。
而死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属于法律无法制裁的坏人--一个警察因为看到很多有罪的人,却不能被法律制裁,于是开始了暗杀的生涯,但最终的命运是,当天使披上恶魔的外衣,他将被恶魔带走。
当罗伯特躺在冰冷的地上,哀求着搭档特克别救他的眼神,一句句“不要,不要,不要•••••••”流出口中的时候,我知道,已经耗尽了他 毕生的力气。
纽约的夜,还在繁华着,罪恶还在不断上演。
而恶魔还是将天使带走了,因为天使说:我回不去了。
这究竟是正义的悲哀?
还是时代的悲哀?
我不懂,我知道,当我跟特克一样看着在棒球场上自由驰骋的孩子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泛出了一些水汽。
它叫怀念。
我们永远怀念你,飞向恶魔的天使——罗伯特。
葛优在《甲方乙方》的旁白中说到: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当这个嘴里难得有个正经的光头在大雪茫茫的时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连他的整个身影都变的伤感起来。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候想到这些,沧桑的意味不言而喻,当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两个堪称最伟大的演员在《正当杀戮》中相遇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时候也是想起那个电影最繁华的1995年吧,想起那部《盗火线》,那个只有月光的工地里,那个警察抓坏人的场景中,德尼罗被击中了,而阿尔帕西诺那一枪中的不舍,只是在十三年后还给了德尼罗,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只是倒在他的怀中,嘴里说着那些与剧情有关但与我们无关的台词,我们只是看着他们苍老的脸,两张我们一直熟悉的脸再一次聚在了一起,再一次哭泣。
当我开始接触电影,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都已经不年轻了,我从《教父》《出租车司机》中寻找他们年轻的影子,但是慢慢这一切都不再真实,你看到的是一次次的死亡和一次次的诀别,次数太多慢慢成了一个习惯,当这两个男人从银幕上经过的时候,剧情就不重要了,通过他们我慢慢知道了什么叫挽救。
德尼罗曾经骄傲的说:他是这个时代第二好的演员,但第一名还是空缺的。
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留下了一个余地,至少阿尔帕西诺是和他同时代唯一一个可以和他并列第二的人。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孤独的时代,当缺少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时,百无聊赖的寂寞会吞噬了自身,而更恐怖的是自己被另一个时代所吞没。
前天费德勒再一次输给了纳达尔,那个曾经称霸世界的费天王终于哭了,他最终知道了那个答案,他的时代已然不再。
从艰苦打拼到世界第一,再经过漫长的独孤求败的寂寞感,然后是面对纳达尔异军突起时的欣喜,最后无奈看着自己一次次败给那个曾经的新人。
王者终其一生似乎也就是这个轨迹。
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哥哥教我那不到五岁的小侄子唱当年他在酒吧驻唱时的《蜗牛》,他大概也想起了当年在厦门的艰辛岁月,但那时他还抱着一颗当歌手的梦想,年轻的很。
现在的他把这些讲给他那还不是那么懂事的儿子时,不知道有那些心情在里面。
在家的时候,整理那些扫描进电脑的老照片,看到那些曾经的微笑,自己离谱的变化着,看见那些熟悉的面孔,总是会不经意的去怀念那些没有烦恼的日子。
当年哈那推荐今何在的《中国式青春》时,自己也是那样简单的被抓住,然后开始没日没夜的录制广播剧,那样的兴奋感是伴随着酝酿中的怀念产生的。
如同失血的影像在慢慢停滞,最后是木马的《Feifei Run》的悲伤,用我不悠扬的歌声温暖你整个旅程……那样的悲伤在阿尔帕西诺的《情枭的黎明》毫不遮掩的撒露出来,那个深凹的眼眶带着深情的诀别,死亡在最光明的时刻来临,来来往往的人群和那个梦一样的目标,一切都变得模糊。
同样在1995年,那一届的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歌神张学友和同样如日中天的王菲走上颁奖台为最佳电影音乐颁奖,两个人在台上开着玩笑,国语很烂的张学友和忘词的王菲,十三年前的他们看起来那么年轻,最后上台的是替没有到场的陈升领奖的刘若英,奶茶那天打扮的很嫩,像个小学生得了奖状一样那么高兴,她笑的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陈升说他不敢来,所以我来……而大屏幕中出现了张国荣的身影,提名但没有得奖的他满脸笑容优雅的鼓着掌,多么动人的一幕。
背景音乐响起,陈升,我的美丽与哀愁。
李连杰和成龙为了一个承诺,等了十年终于在《功夫之王》里相遇,而同样是相望十年的是贾樟柯站在长江的三峡凝视着那个《巫山云雨》的时代。
我们总会被一些漫长的东西所感动,电影中垂死的阿尔帕西诺对德尼罗说,你是好人。
德尼罗则喃喃的说,我们是对的,我们是对的。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RIGHTEOUS KILL 是烂片,只有AL PACINO和ROBERT DE NIRO两大巨星是看点,在我看来无论是演技,还是剧情都很赞,很多影评里连ROBERT DE NIRO饰演TOM,AL PACINO饰演DAVID都弄不清楚,一直就是AL PACINO在杀人,从一开始的告白就是,从没有栽赃给ROBER DE NIRO。
DAVID(AL PACINO)内心的黑暗才是杀人的原因。
最后TOM(ROBERT DE NIRO)开始读DAVID的自白书的时候,穿插着DAVID(AL PACINO)杀掉神父的场景“我叫大卫菲斯克,我不期望你记住我,你抱着我坐你大腿上说你爱我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保证你的余生,将会记住我的名字。
砰!。
”影片的一开始,在第一个犯罪现场,DAVID看着神父带着一群小男孩走过,面上的表情非常耐人寻味。
这个案子,也是一个儿童被奸杀,犯罪者没有被判刑,TOM和DAVID决定通过陷害犯罪者来伸张正义。
从那时候开始,DAVID一直坚持的信仰坍塌了。
曾经在网上看过普林斯顿一个男生的遗书(中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130093797/),里面有几句:1.。
我的童年回忆始于被强奸,而且是一次又一次。
这遭遇已波及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能找到的对它的唯一贴切描述就是“黑暗,”它如影随行,阴魂不散,有时变为重重雾霾,使我不堪其扰。
2.我曾以为,如果我能解决一些难题或取得某些成就,黑暗就会离我而去。
3.我感到内心有种恶,想让我结束生命的恶。
我需要停下来。
我需要确定我不会去杀人,我要真的杀了人,反悔可就来不及了。
我不知道这恶念是与我童年的遭遇有关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知道杀了我自己来防止我杀别人听起来很可笑,但这个决定应该能显示出我的理智。
4.请相信,那个人从不是我想成为的人。
如果没有内心的黑暗,我会成为一个好一些的人,如果。
我的确试过成为一个好人,但我意识到我在这条路上走不了多远。
对比DAVID写的自白书,觉得有惊人的符合,巧合??
1.我通过警徽和枪来获得尊重。
2.TOM是我的楷模,我决定摆脱TOM的影子,做回自己(决定杀掉坏蛋)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3.这一生中,唯一让我感到满意的,就是杀掉那些坏蛋。
4.-你要去哪?
-不知道,也许是地狱。
最后的对决,他一直逼TOM,我想他是想让TOM杀掉他吧,无论活着还是死了,都是地狱,我想他就算枪指着TOM,也不会开枪的,因为他左右也不想活了,所以才取消救护车。
“我们合作的很好”“你是一个好人,TOM,我祝愿你,不断成功”我想,DAVID也是想一直做一个好人的。
AL PACINO这个老帅哥“死了”的时刻,我哭啊!!!
戳中痛点了啊!!!!!
天旋地转啊!!!
有木有!!!!
最后,我想说,童年的经历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希望大家能善待儿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不管多爱一个人,人的内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拯救的”--挪威的森林。
TO 我爱过的那个人,希望我们都能各自获得幸福。
这两位老兄总想憋着劲再造辉煌,可到了这把年纪,应该索性破罐破摔,演绎疲沓潦倒之态,说不定另有一番境界,伊斯特伍德就是榜样。可照这部片子的拍法,难有作为。
1. <盗火线>最后的一枪终于还了 2. 影片用对手拍video的伏笔很有巧思 3. 两位大神演技依旧, 50 Cent龙套依旧
影帝級人馬拍爛戲。其實結局很容易猜的嘛。
2老已经老到卖身的地步了?
两位老了也还是帅,但故事挺无聊。
最后应该再绕回来就好了
其实只是为了这两位啊!
为什么没有3星半?
好好的卖点给完全浪费了 发福了的德尼罗好过老来瘦的帕西诺 怎么这个剧情就这么拖这么拖呢 弄得跟赤壁似的
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居然是个烂片。
你们怎么总爱拿过期了的拿到天朝改个名儿当新鲜货卖?!
你们这些乱评分的.挺好的
那个与犹大同名的神!
非常愚蠢的圈套,导演垃圾。
诗人帕西诺,好人德尼罗。
剧本不错 15年前 德尼罗倒在了帕西诺的枪下 不同的是 15年后 结局相同 只是角色互换了
酸梅是个好东东····
不为别的。
老家伙。
【补遗】 - 【Heat】之后,两大影帝再演对手戏,结果毁在无能的 Jon Avnet 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