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戛纳金棕榈提名电影,曾经多次在b站刷到,但却一直未曾打开观看,今日先浅看了2分钟后就补完了全篇。
首先电影主角并不是人,而是一只驴EO,电影通过一只驴的视角经历了一段公路电影式的探索,最终走向落幕的故事。
电影结尾随着EO走入牛群,伴随着一声“嘶”的电击声,电影戛然而止。
电影主角是动物,自然跑不掉的是动物保护话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只会喊口号的动物保护组织,嘴上口口说些保护动物的话,倒也没有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再者还是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动物所经历的虐待和屠杀。
电影以驴的视角见证着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场景,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再者导演为了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故意才总了大量驴的主观视角,同时通过大量的驴的主观想象式的画面让观众更能够将自己带入到“驴”这个身份之中。
导演也使用了大量的红光和蓝光以映衬幻想和现实,同时大量意识流式的画面也使得EO似乎具备了爱,具备了气愤,具备了悲伤。
电影中EO有过两次呐喊,一次是在咖啡厅前,一次是在花园中央,但不论EO的叫声如何撕心裂肺,似乎电影中的人(以及观众)都无法获得它的想法,也无法与之沟通。
而伴随着EO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不由的让我反思人是否有些时候也像EO和这些牛一样,随着指挥的大流而行,直到那一串电流通过身体,再去后悔也再也来不及了。
导演对于EO状态的把握也十分惊艳。
通过对EO的眼镜的特写,将EO的心境通过这扇窗户透露出来,扣人心弦。
除此以外导演在构图和画面的构建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大量的镜头下环境中人类和驴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同时还能保持着画面简练的构图,确实极具功力。
个人评分:8.23分,新颖又动人,以驴喻人,十分推荐。
《驴子巴特萨》+《挽歌》=《驴叫》。
斯克利莫夫斯基时隔七年再执导筒,将《11分钟》中那个破碎的后现代群像贯彻到底:当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于21世纪复生,斯克利莫夫斯基将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完全交换给小驴EO,构建起一个完全以“驴”(动物)为中心的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分崩瓦解,而同时以“驴”之眼所见之物同样延续了《11分钟》式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凭着解构一切的勇气,割裂开看似完整、美好的欧洲世界。
碎片化的叙事包揽了现代世界一切乱象: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但斯克利莫夫斯基总是对这些充满戏剧性而可充分开展的事件视而不见,以现象的揭示者而非评价或解决者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动物的内心幻象才能激起观者的兴趣,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但直至片尾的屠宰场,在黑幕徐徐降下之时,EO的生命才宣告终结。
2023.1.6
我只是希望EO不会死 ,可我感觉我就像个驴子 。
EO从大别墅跑出来的时候,想的是喊着它名字的女主人。
可是世界之大,对于一只驴太残酷 。
即使逃离了也被人类赶去和牛群一起接受屠宰 。
刀进肉里的那一刻 ,电影也停止了,而我也哭了。
我忍不住不哭。
我希望可爱的小驴子不要死 我们少吃点肉好吗
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只能通过活动抵制马戏团“虐待”动物,可是动物作为工具拉货时就不是虐待吗?
他们这个时候在哪里?
那些通过向名画泼油漆来引起大家注意的环保主义者使用的油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碳排放和污染?
这些坚持理想主义并付诸行动的人如果按照公司的模式,每次活动设定KPI,考察一下各种方式产生的影响好坏会怎么样呢?
“有些动物更平等”。
如果放在自然界,马和驴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食草动物,差不多相同的食物链上。
但因为对人类用处不同,它们被分为高级和低级,马被用来拍摄时尚画报,还可以洗澡,还要运动以保持身材(尽管这些并非它主动选择);而驴只能负责拉草。
还有一件更荒谬的事,之前和朋友去宠物店看猫,有三只布偶是一胎,花纹漂亮(对称)的8000,一般的4000,而花纹最乱的2000,这三只猫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猫与猫之间会因为它们的花色对称和不对称而更受欢迎吗?
人类社会产生不同阶级,并且依据他们的喜好给不同动物也分成不同等级。
从驴子行走路线来看,我推测EO在这里指的是 Europe,虽然它没有展现全部(也不是必要的)的欧洲国家,但也不少了。
从波兰到法国,从乡村到城市,从欧洲人到难民。
但是我对欧洲具体文化和导演对现状的看法并不清楚,所以不知道各种指涉具体含义。
个人联想:驴子从农场逃出来进入森林那段有致敬《猎人之夜》中两个小孩缘河而下的段落。
前一天,我看了《克兰先生》,克兰作为一个法国人被莫名其妙地当成了犹太人,最后被赶进通往集中营的火车。
这和本片结尾真是太像了,伊奥挤在牛群中间进入屠宰场。
EO,一头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工具驴。
开头迷幻灯光,搞得的好像人兽X情节,然后就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至少看上去是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姑娘,用一块胡萝卜杯子蛋糕,骗了一头驴的感情。
驴本来挺好的,从马戏团解放到一个小农场,马戏团里它瘦骨嶙峋,农场看起来规模也不大但是至少没虐待它,但是,一头驴决定不了一部电影的走向,它被导演安排去追一个人类,在一个月黑风高,路上出现了被水冲走的癞蛤蟆,死掉的狼?
活的乌鸦,人看起来会很怕,但是驴怕不怕另说的一段路,总之,导演觉得驴也是会怕这些的。
人类的世界怎么会有一头驴的思想空间呢,驴果不其然的被牵扯进人类的纠纷,被打进了动物医院QAQ ,好不容易休养过来,导演加了两个回溯镜头,驴又必须为了那个姑娘的胡萝卜杯子蛋糕上路了。
二次被人类一厢情愿的拐跑。
最后被一群牛羊挤着混进了一个农场。
可怜的驴,导演还是继续拍<<与安娜的四个夜晚>>这种纯人类的电影吧,别来霍霍动物了。
荒诞喜剧永远脱离不了讽刺的核心,如果你对于一部电影有着某种不认同或者是不理解的情绪,那么当你结合现实之后,就会有新的发现,因为讽刺的核心在于与现实相结合,参看现实之后,荒诞喜剧本身的闪光点就出来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一出荒诞喜剧,本片的主人公很特殊,是一头驴。
《驴叫》是一部契合现实的荒诞喜剧,荒诞到什么程度呢?
当你将本片与每一个现代人结合起来之后,都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或许我们就是片中的那条驴。
那么这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不就是将人比喻做驴子吗?
又能怎样如何呢?
不怎样如何,只要你看到最后的一场戏,看到了驴子的最终归宿,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疑问了。
《驴叫》中的驴子原本是在马戏团中生活的,因为驴子本身很聪明,所以本该成为一个优秀的动物演员,而且马戏团很多的动物聚集,对于驴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然而好景不长。
当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的时候,马戏团的驴子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点即使是最喜欢驴子的女演员也是无能为力,驴子因此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在马戏团它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以及认同,在马戏团之外,驴子彻底的陷于“平庸”。
于是,驴子他逃了出来,逃了出来的驴子便开始了人生大冒险。
通过与无德路人,狂欢者,小镇运动员等一系列人们相遇之后,驴子依旧是没有感觉到很高兴,孤独总是伴随着驴子左右,而它最无法忽视的就是那种从内而外的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驴子觉得外界不论多么的快乐都跟自己没关系,因此,驴子本身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的呆下去,然而驴子所向往的环境就是最好的环境吗?
好像也不是,当驴子最终走向了自己熟悉的港湾的时候,他也走向了终结。
《驴叫》这部影片好就好在让观众的带入感十分的强烈,驴子是谁?
驴子或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出生在一个熟悉的地方,这个熟悉的地方本身并不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长大后总是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人生价值的。
而这个时候,熟悉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生的港湾,我们所期待的生活就会在这个地方上演为心头的宁静处。
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地方永远回不去了。
然而当我们步入到社会,就如同驴子脱离了出生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千世界之后,这个陌生的地方与我们每一个都没有太大的关联,看似被强行加上的关联,比如说在驴子的影响之下,一个小镇球队获得了胜利,比如说驴子在大街上被一个人以好友的名义带走等等。
这些是不是驴子想要的,并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些都是这些人觉得驴子想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所期待的一切与外界给予我们的总是存在这样的偏差,这种偏差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却能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种孤独的情绪在不断地滋生。
我们人生中的获得与拥有跟我们的期待是一样的吗?
我们想要的一切就真的是眼前的这样的吗?
没有人能给出来一个完整的回答,但是大家都能感觉到,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跟自己无关,然而真正当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那什么跟自己有关的时候,问题就又产生了。
答案依旧是未知。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就如同驴子在不断的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样,驴子想要找到的是一个可以跟更多的伙伴为伍的生活环境,这些伙伴们也是志同道合的,然而当真正的场景如愿的发生的时候,驴子也就走到了终点。
这一点跟人也是十分相似的,我们也愿意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然而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等待我们的会是灾难。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的奔跑着或者是漫无目的游走着,没有人能够知道生活的方向是什么,也没有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的所在,我们一天天,一年年的奔走着,看似获得了一些东西,看似向往着一种生活,但是其中的无奈只有自己才知晓。
生活并不会因为给予了一些而变得善良,外界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焕然一新。
新的旧的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奇观,或许我们想要的与我们拥有的并不矛盾,也或许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特立独行是每一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但是再特立独行又有什么用呢?
微小的力量改变不了大的环境,驴子终将难逃屠宰场的命运。
……你好,再见
小驴的命也是命,Lv lives matter.为了防止以后忘掉这个片子……做个记录,eo属于马戏团,有一个美丽的女主人,但禁止动物表演后,小驴被某机构收走,在那里继续做驴打工。
小驴负责搬运马匹要吃的草料,但小驴并不太想干活,可见即使是驴,也是不想工作的。
小驴闯祸后被送到了农场,美丽的女主人最后来看了它一次。
当夜小驴出逃,穿过偷猎的树林,有蝙蝠的隧道,到了一座还没苏醒的城镇,紧接着被消防队带走。
但小驴比较幸运,路过的醉鬼把它解救出来,小驴继续奔跑,搅乱了一场球赛,被当做了吉祥物也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小驴挨了一顿闷棍后被送去动物医院治疗,治好了却也难逃打工命。
这次的工作是驮着被电击安乐死的小动物们,小驴不想打工,踢了工人(不知道踢死没有),最后被当做食用肉卖给了火腿厂。
路上小驴搭载的车的司机因骚扰女孩,被报复,一刀下去一击毙命,警察来了,小驴又自由了。
小驴被一个看起来流浪了很久的人带走,这人和他的继母有一腿,一些小妈文学,小驴再一次看到了半开的门。
小驴没怎么犹豫,再次出逃。
最后,小驴在一处肮脏的围栏里,等待它的是熟悉的电击声。
最后的最后,为勇敢小驴提一杯。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灰色流水線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映入观众的眼帘,譬如《奶牛》《贡达》等,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动物电影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电影,不仅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
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的尝试背后却有着难以掩饰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丑陋,依旧没有逃离道德的窠臼,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一一讨论。
1.关于影片的取名方式乍一看“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客观、不包含情绪价值倾向的词语。
从这一点的简洁性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极简,却不空洞,也安全。
这部电影的两个单音节字母命名,不难让人联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英文名“YI yi”)。
而关于“一一”的命名,导演也在一次访谈中曾娓娓道来:“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笔者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
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
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 “一一,就是开始,我们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开始的位置上。
”
杨德昌《一一》或许是和杨德昌的某种耦合,不得不说这样高度凝练的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暗含了导演试图将驴子的一生符号化的倾向。
自此,“eo”不仅仅停留在一声拟声词,或一声驴子的真实喊叫,而是上升到了更加宏大的、更为本质的生命命题之上。
一方面,导演居高临下地在定义“eo”,另一方面,导演在将“eo”同类化。
当我们给动物取名时,往往是在认可它比一般的动物更高等,是“人类选中的幸运儿”,它将与人类(当事人或者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系。
它不是人类,但他仍然是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生命,它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
正如斯科利莫夫斯基反复暗示的那样,他也有欲望——伊欧渴望卡桑德拉、绿色的牧场、柔软的爱抚和自由。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尚在动摇的立场,而不确定性的定时炸弹在这一刻已经开始计时。
2.关于视点与视域在我开始谈论影片的视听语言之前,必须先捋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视点也称视角,指的是从谁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通过视点的运用可以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使观众得以沉浸。
而视域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偶然间刷短视频时,看见过那种把微型摄像机绑在宠物身上的直播的话。
好莱坞的“缝合理论”,是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在人与人之间应用的模拟手段,说白了就是造梦,旨在让观众沉浸进去化身角色。
可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一个不可控的动物。
导演在一次访谈里提到,给驴导戏和给演员导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懂任何语言,你必须一直对它非常温柔,抚摸它,在它耳边说悄悄话。
驴或者动物演员的行为相当令人惊讶,因为预计会有问题的场景,如在一个非常响亮的瀑布附近拍摄,会很顺利,但地板上的电缆可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时,重新考虑一个场景的挡板比说服驴子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更容易。
在《四百击》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边的安托万,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黑白的,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微笑,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他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跌宕起伏,逃学抽烟,说谎离家。
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痛苦,分享了他的心情本身。
但“动物电影”的逻辑和这截然相反,即便你真的在某些时刻在共情,看见了自己影子的投射,那也不是你真正成为了一头驴的感受和视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库里肖夫效应或者有关于爱因汉姆的“部分幻觉”理论。
我们真正共情的还是拟人化的驴子,而非驴子本身。
而人如何去从动物身上共享动物的心情,是一个无解的,模糊的议题,甚至关乎到人是否有能力去共情自然界的探讨。
因此,保守的来看,或者说基于大多数人的感知来看,我们全片看到的pov镜头只是一种视域的模仿,猜测,而非视点的共享。
3.关于观众和凝视随着《猫和老鼠》的热播、迪士尼乐园的兴起、马戏团表演的流动、“迪士尼在逃公主”这类流行语的广泛应用,还有宠物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动物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塑造。
人们不再单一地把其他生物看成需要控制的威胁,或者是今晚的晚餐,而是诞生了更多样多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动物可以是营销涨粉的对象,可以是表达的工具,也可以是缓解精神焦虑的玩伴。
这一切都给动物电影的诞生创作了新的语境。
而颇为悖论的是,在我们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背后,掩藏不了的是身为群体的“恶”。
“人类至上”依旧占据绝对的主流——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
2012年的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中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
人类“凝视”是天生的原罪,就像《金发梦露》里玛丽莲梦露被风吹翻成褶皱的裙子,周围,是无数物化的眼睛和摄像机,是消费,是手段,是商业运作。
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
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群体凝视,而它的悲剧性居然是由我们来定义。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又赋予了人们更伪善和尖锐的傲慢。
4.关于电影本身先说视点。
影片把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全部交还给“eo”,看似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悄然破碎,实则不然。
因为这种公路片的拍法,压根不是全力表现主角的本身,而是借助主角的视角引出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事件。
具体来说,在片中人物体现为马戏团团体、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难民流民等,而事件由于碎片化的观看被解构: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机械化与人工的冲突……这些都是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从孤独的乡村道路到城市街道,从足球场到意大利乡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导演之所以倾注大量的力气在eo身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公路上的“风景(既指风景本身也指发生的事件)”,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而这一点在摄影上更加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视听实验,红色的光影闪烁。
当导演需要eo的视角时,叫就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超广角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退而求其次地谄媚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来。
当观众需要事件发生时,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又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告诉你这非常具有可看性;而当导演需要你去同情时,毫不犹豫地让你看见伊欧的一只眼睛被极度特写,打破第四堵墙,突出“eo”可怜兮兮的眼神和纯粹的黑色瞳孔。
这是一种极其讨巧的做法,因为驴是不可能说台词的,让我们有了无数阐述的可能。
而影像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感”又给它本身增添了一丝神性。
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片的表达核心在于是否高雅地流露出了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5.小结尽管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实属不易。
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但我依旧难以信服、难以理解他渴望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和采访时表露的对动物的善良。
人本身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一种恶心的动物,而不合时宜的伪善显得我们更加傲慢。
一些人暂停吃肉,是出于占据道德高地,还是为资本造势呢?
另一方面,有几个人是素食主义者,又有几个人终生不把动物当成食物,并且对所有动物一视同仁?
当导演组把动物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时,善意早就廉价了。
再来翻煮时,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很多生物(或人)眼里的悲剧,在另一个群落(特别是人类)的眼里,其实是有着光环的。
而某种群落切实的悲剧,其实又是所谓进步的必然一部分。
归根到底,我所看不惯的只是又当又立的人类嘴脸,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
倘若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出发,不论得奖与否,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完成拍摄并把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却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处之道的论据,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自洽方式。
在写了一段时间影评之后,经常会有人问我,是不是看过了很多电影。
其实没有。
我曾经很多次想改掉一周看一部电影的习惯,但好像阅片量也没什么显著提高。
我选片的逻辑性不强,主要看网站更新的电影与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关联。
比如奥运会时会想看《红气球之旅》,又因为侯孝贤写了《刺客聂隐娘:以画绘诗》。
这次看《驴叫》,完全是因为《刺客聂隐娘》的一幅剧照所引出的一句谚语:“赋得于灞桥风雪驴背上”。
不过这头叫“EO”的毛驴完全没有踏雪寻梅典故中毛驴的浪漫气质。
甚至可以说它的境遇相当悲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已备受煎熬。
那种感觉就像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曾经听一位俄国导游说过一个关于什么是俄罗斯文学的笑话:需要一个条件,要么读者受折磨、要么作者受折磨、要么就是主人公受折磨。
而如果这三位都受折磨,那它就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
确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非常优秀。
只是按照杰作的“标准”还要看作者是不是备受煎熬(笑)。
于是我去查了一下影片的导演。
杰兹.斯克利莫夫斯基是位年过八旬的波兰老者时,我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电影要用一头驴来表现一个让人绝望的世界。
回顾近八十年的波兰,那是一个被二战炮火洗礼,先后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的国度。
在宗教上波兰曾被誉为天主之矛,欧洲之盾,抵御过来自各方异教的威胁。
还曾经将上帝加冕为波兰国王,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笃信上帝的国家之一。
而在圣经中驴子的形象又经常和耶稣联系在一起。
在圣经中,耶稣骑驴抵达耶路撒冷的场景寓意深刻。
象征着和平进入耶路撒冷,表明耶稣带来了和平的信息。
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驴作为交通工具的实际用途,更强调了耶稣的谦卑和顺从,以及他对人类救赎工程的重视和参与。
这场救赎工程可谓工事浩大,从公元1世纪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世纪尼采喊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上帝已死”。
于是在下一个世纪里我们不再能从电影里直接看到信仰上帝的世界,而只能借一头小毛驴之眼对这个失去信仰的世界做一次临终前的回眸。
第一次用这个办法将上帝与毛驴关联起来的是杰兹导演的前辈罗伯特.布列松。
1966年他拍摄了电影《驴子巴萨特》(又名《巴尔塔扎尔的遭遇》),《驴叫》就是对它的致敬。
更准确地说算是它的续集。
因为“EO”眼中呈现的世界便是如今这个“上帝已远”的世界。
在“巴尔塔扎尔”上映时,欧洲大陆尚有一丝上帝临走时留下的余晖。
在巨人复苏的年代,信仰的遗产就像汽油,驱动着欧洲的再度崛起,而付出的代价就是燃烧时排出的尾气,混合着曾经醇厚与虔诚的情感一起成为巨人脚下扬起的烟尘飘散而去。
唯独留下几粒不肯燃尽的“残渣”。
这些残渣里肯定有布列松的影子。
他肯定也想在离开之前再看一眼这个“上帝已死”的世界。
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在当时人类选定的两种路线中看到任何希望。
也许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罪还尚未赎清。
于是借“巴尔塔扎尔”之眼我们看到,无论是象征着新技术与未来的开汽车的青年们;还是象征着自然与传统的坐驴车的安妮一家;乃至被视作革命性力量的无产者阿诺德全都不一而足地如摩西十诫中描述般“恶贯满盈”。
即便如此,我们还能从《驴子巴萨特》里发现最后一丝温存。
至少片中的母亲们都还如玛丽亚般保有母性的光辉。
可50年后“EO”眼中的世界里这最后一缕温暖也荡然无存。
这并不意味着母爱已经远去,而是家庭作为共同体社会的最后一处堡垒已经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欧洲社会中被瓦解。
于是我们在《驴叫》中看到了一个《钢琴教师》中的伊丽莎白.于佩尔。
一个外形出众气质、独特的母亲。
但同时又专制无礼,对自己的儿子想入非非。
葛兰西曾经说过:“旧的世界正在凋零,新的世界却还在挣扎着诞生,现在是妖魔鬼怪的年代。
”这句话在“巴尔塔扎尔”的时代仿佛准确地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未来,但对于生长在“EO”时代的人来说,中间的一句话则应当划去,新世界难道不就是现在的世界?
难道还存在过另一种可能性?
这种断裂就如同我第一次看《驴叫》之后的感觉。
如果我不是因为没看懂而又去看了《驴子巴萨特》,我完全无法将“EO”和“上帝”联系在一起。
而显然这种断裂并非只在宗教意义上的,而是普遍于社会的历史语境中。
就像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那样,对于20世纪历史的空白书写,对萨特、戈达尔、加缪、福柯等等一批青史留名人物的遗忘正是如今意识形态工程的基本策略。
在《驴叫》里我们目睹了这种历史断裂下的世界:一头被人道主义之名所救下的驴子,正在人道的世界里遍体鳞伤。
就像资本世界里的一种特有面貌,一边说着经济状态良好,民主自由开放;一边街头难民流行。
显然在这种框架下的“人道主义”完全失去了从上帝手中接过拯救世人的能力,而俨然成了拯救这个破损世界的粘合剂。
显然,这种虚假的人道主义是去政治化,去历史化之后的产物。
然而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来避免更多的“EO”出现?
如此切实又如此宏大的问题也许真的是“上帝”应当思考的问题。
也许正是带着这个问题,“上帝”借“EO”之躯完成了一次哈姆雷特式的幽灵归来。
只是此时“上帝”已经不再保有“巴尔塔扎尔”世界里的最后一丝祥和,而成为了阿甘本笔下的“神圣人”——苟延残喘的赤裸生命。
(“神圣”:在古罗马的宗教中,“神圣”指与普通社会分离开的人或物,一旦被“神圣”就丧失了所有的民事权利,也不能参与宗教活动等。
)
遗憾的是这个再无任何拯救力的“上帝”自己都变成了一个有待拯救的对象。
他再也无法从同样被囚禁的同类中看到“巴尔塔扎尔”眼中凶狠的老虎、猿猴、北极熊,取而代之只有被驯服的温顺的马。
甚至当他阅尽了人间疾苦想要返回天堂都已变得不再可能。
让我们回顾两部影片的结尾。
“巴尔塔扎尔”最后死在了羊群包围宛如云朵的“天堂”了,而“EO”则活着走进了牛群包围的屠宰场中。
是的,他再次归来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一个即使你生活在“屠宰场”里,但都无法离去的世界,一个从驴子眼中反射出的即魔幻又现实的世界。
在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模型,其得以成立的可能性,正源于其内含着具有结构性断裂的某种原始材料。
不绕弯子地说,魔幻现实主义与新生期资本主义或其科技面貌之间的重叠与共存。
从这一视角来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构建逻辑就不是大众电影的诉说方式而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概念,具体来说就如同福柯所言:“人民的记忆某种意义上是对抗历史的场域。
”又或许,在一位成长在波兰历史中的导演,一位用自己的记忆抵抗着历史言说的导演的眼中,现实的世界必然如“上帝—EO”眼中那样,只能是即魔幻又现实的世界。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基督再临》的中曾描述过这样的世界:暗红的潮汐正四处弥漫,为纯情举办的祭仪已被淹没;最优者再无信念,最劣者激情澎湃。
驴子会感到卑微吗,还是说,沿途打造的一切都在将其拟人化……作为生灵,我坚信它能感知到安全和危险,至于身份、经历以及命运什么的,统统都见鬼去吧,毕竟单纯的本能可以减少代入的痛苦,而这个世界,不值得动物想象,还是简单为妙……可惜,离开马戏团的浅层囚笼,也就走向了善恶的深度光景,那些互相伤害和单方面的恶意,才是真正的EO……
大師老矣...了無新意地動物視角切換、樣板NPC人物出場、震耳欲聾喧賓奪主的配樂,最後再來給你一劑「本片絕無動物受到虐待」的絕對政治正確,眼球翻到後座去ㄌ
影像已经进化一百轮,驴子巴特萨的孤独永存。
斯科利莫夫斯基完成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电影边界探索,而被探索的问题似乎就是“用实验性的视听语言形式包裹类型元素是否是电影的未来重要方向之一?” 这位波兰的巨匠导演给出的答案显然并不令人满意,却也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私心还是会喜欢这样的电影的。况且,本片在戛纳的获奖算是今年三大电影节集体摆烂当中为数不多的亮点。(but于佩尔登场的所有戏都该被拿掉)
84/100 近年那些所谓的拟人化的以动物为中心的电影,它们僵硬地要求观众将动物类比人类的经验,而斯科利莫夫斯基这部电影并没有这样的姿态,它不期望观众最终能实现对动物的认同,但希望观众与驴子一同沉浸在一个既反映一系列当下现实问题又明显带有异世界特征的环境中,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整个环境像是带有宗教和现代性色彩的炼狱(受难,尤其是在横跨欧洲的路途上受难,似乎也嵌在波兰人的国民性里),显然对人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人类似乎只是对地球土地无能、无常的殖民者)。以相对断裂的叙事来反抗传统,视听上比较自由且强调超现实感,并探索声音与感官触觉。也许比任何一部近年的施拉德电影都更加与布列松精神相通,强宗教性、同样超验而仍很不相同。
极富质感。很多电影会告诉你如何用影像说话,这部会告诉你影像不需要说话
视听特别,叙事断裂,最佳导演应该比较稳了。看似一部动保大驴主公路电影,其实犹太人、极右翼分子、难民和衰落旧贵族都在驴眼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光棍棒刀子人心,死亡遍布欧洲如影随形,又有何人不是被驱赶殴打的牲畜。
拼拼凑凑的影像,拼拼凑凑的议题,很廉价,很无聊。
【2.0】用驴担当人类景观的闯入和见证者不成问题,但导演既不关心驴(驴成为无法与人产生叙事意义的“被看见的隐形者”),也不关心驴眼中的世界(精致且虚假的pov)是怎么回事?
驴子巴特萨续集,小驴走出村庄看世界,借助现代摄影技术,拍了一些花里胡哨的影像,其他没什么,完全比不上布列松。。
我宁愿它更朴素一些
好多次觉得导演拍活人挺带劲然后猛然想起片子的主角是驴,不得不给驴几个特写配点煽情音乐。反复几次后倍感疲惫,踏踏实实拍人就好了,为啥非要拽上一头驴,这么累就为了去电影节得奖嘛?音乐用的实在太糟糕了,听的百爪挠心。
有些桥段还蛮有趣的 戛纳的一道小品吧
入围戛纳都过誉,这是我在上影节看到最讨厌最差的片子。驴子视角完全是乱用。用这样一种极端的动物隐喻的方式,他想说啥呢,除了一种明显的泛滥的动物保护主义,其他的表达完全不知所云,即便有也是非常劣质的编排,大把比它拍的好的电影。SIFF.NO16
深陷其中又被动旁观限定了狭窄视角,也让空泛的浮光掠影与事件的生硬穿插有了些许可使人原谅的原因,但也仅此而已了,毕竟原本也没多好。投机且偷懒的影像宣传小报,还是噱头拼贴式的,没丝毫深度可言。看似有创新的视听设计,其实时刻悬着一个问题,驴子POV镜头的体验与客观镜头的展现被完全混淆了,原本代入与呈现这个包含关系的结构成了混乱交缠的麻花,使得两边“驴眼看人生——电影荒诞戏”都没达到,毕竟每个超出常规镜头出现的时候,都会有这是驴子的经历,还是描绘的驴子的恍惚。令人纳闷的是,有着如此形式野心的人,竟然忽视了驴,这一动物本身与人类在特写取景上应当变动的区别,和人类与一般动物脸部五官基本位居同一平面不同,驴这种四肢动物分列两边的五官排布在正面特写中明显不合适啊,这么致敬布列松,却没注意布列松怎么拍摄驴子。
非常新奇的视听感受!
饶了我吧,这种没几句台词的电影真的欣赏不了一点,或许是实验电影的一种但是我还是更爱剧情片一些,整部影片就是一种拼凑感,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以驴的视角看人类吗?
导演借用驴的视角去讲述自己的内容,但是也太浅了,而且令人厌恶地硬扯上关爱动物的标签,这个行为就像是第一场戏中的动物保护人士一样,归根结底并不是以动物为根本去思考去看待。以驴为主线串联起来一些为了表达自己观点(甚至都没表达出来,就展现一下事件)而生硬拼凑出来的段落,而且一些段落不明所以,最后于佩尔那段是干嘛?喜欢的段落是驴进入马场的那段,当他看到马而产生的反应。
我是EO,人类的世界我搞不懂。
影史最佳驴主角啊。6
在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