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片子之前总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从片名、海报、导演等等元素中预测故事的类型。
若是猜得八九不离十的话,当然会自鸣得意,但总会隐隐失落,因为作为影迷来说,终归还是想追求出乎意料所带来的刺激。
译名中的“迷幻”二字给了我很大的误导,我以为是那种惊悚悬疑的类型片,而且开头那男子的横死房中确也有那么点营造恐怖气氛的意思。
结果发现本片与凶杀血案、宗教神秘、阴暗心理统统无关,竟是一出东南亚版的桃花源记,一段现实化的乌托邦传奇。
不知道人们来到这一个岛上聚居都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许象莱昂纳多等年轻人一样,只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出于内心的越界冲动。
又或许是厌倦了城市喧嚣,想要寻求一种宁静单纯的生活状态。
盛世清平,富足安逸的欧美人不像桃花源人是由于不堪忍受战乱之苦才会另辟家园,他们的出走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精神层面上的窘迫和压力,工业社会的冰冷,人际关系的物化,心灵日渐浮躁,情感日渐粗糙,作为天地间万千生命的一员,大自然的温润亲切更加贴近我们生存的本来意义。
当然,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总需要非凡的魄力和勇气,比如游泳横渡大海、赤手闯过哨卡、纵身跃下悬崖。
有意思的是在两个男人互相埋怨责难的时候,率先作出决断的竟是女人,也难怪这个团体也是由女人所领导,这或许暗示了这一团体具有原始的母系社会特征。
其实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导演对这样的社区是持否定怀疑态度的。
精神家园的重建总要以物质享受的放弃为代价,他们可以刀耕火种自给自足,但原来的某些现代生活习惯始终如影随形,所以他们总要回到水泥丛林里找回那一丝物欲的满足。
他们在两种生命状态的边缘徘徊,陷入一种刻意逃避又不忍割舍的困境。
但这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显然无法被容忍,无论是闻风纷至的探险者还是难与并存的土著居民。
而且从集团内部来说,人总是难以摆脱自保的天性,人际关系单纯化的另一面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残酷,所以丧失自理能力的瑞典人会遭到遗弃。
另外,用古龙的话说,有人就有江湖,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社区也难免产生利益矛盾,虚伪掩饰、懦弱从众、自私嫉妒,人性中的阴暗面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消弭。
所以这样的天堂其实只是一种文明的退化,人类不可能在此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最后天堂在人性测试中的分崩离析也验证了这一点。
片中几位主角的性格还是比较弱,即便是莱昂纳多,个性的转变也显得不够自然。
复杂的多角恋关系、独自捕杀鲨鱼的英雄事迹、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口才,这些似乎都成了男主角的万能模式。
关于他着魔中邪的那一段,应该是当作片头自杀男子的重演,或许是由于个性的锋芒导致集体的排斥,但我很难以此解释他的精神紊乱和行为乖张。
模拟电脑游戏情境的那一段给我印象很深,第一次看到有电影这样深层次地揭示游戏对青年人的心理影响。
游戏和网络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用于自我放纵和迷恋的幻境,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世外桃源有不少相似之处。
最后电子邮件里的那张照片似乎也在对此有所暗示。
作为两部电影的同一个导演,本片的故事与《猜火车》相比要相对温和一些,虽然也有在灯红酒绿中的纵欲耽醉和遭鲨鱼攻击后的血肉模糊,但基调并不那么堕落颓废,开始那段探险历程还带着励志的意味,当然一样都是出于揭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意图。
只是剧情实在并不是那么“迷幻”,若也能给出一些钻进抽水马桶之类的超现实镜头,票房也不会那么差劲的吧。
真意外,我比我想象的喜欢它。
故事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故事,年轻人出去闯荡世界,听到一个传说,心向往之,于是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乌托邦世界。
最后因为一系列的事情,最终回归了人类社会。
你看,这么一说,听起来都完全没有观看欲。
但是Danny Boyle就是有办法把这么一个众所周知的剧情,拍出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来。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说乌托邦是不应该存在的傻*玩意儿,要把所有乌托邦都拆掉这么个主题。
因为一开始我也这么想,直到最后, Richard 在邮箱里收到了大家的照片,并且感慨了那段美好的时光,我突然有种领悟:只要是人类,就无法建造乌托邦。
所以电影里的小社会终将会消亡,它受制于Sal的人类规则,也受制于 Sal 的人类欲望,这不是真正的乌托邦社会该有的样子。
乌托邦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人类可以建设并驾驭的具象形式。
它是一种心灵的归属,是认同感,是摒弃了人性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
就像Richard 看到照片时候的美好回忆,那种回忆就是乌托邦本身。
正因为他们是同一类人,会循着地图来到岛上的同一类人,是愿意为了理想暂时摒弃人性的人,电影里的小社会才得以出现。
正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人类,是循着地图才来到岛上的同一人类,电影里的小社会才无法存续。
这边我必须提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剧情。
那就是Richard 遭遇鲨鱼、对峙鲨鱼、战胜鲨鱼并讲故事给大家听的那一段。
大家难道不知道他的演说是假的吗?
大家难道不知道他害怕吗?
Sal 的木匠男朋友指出,Richard 只是运气好,有人站出来认同吗?
有人站出来反对吗?
他们只是想要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坚持自己愿意坚持的。
他们必须坚持理想,摒弃人性,才能维持住电影里的小社会。
Richard 的故事就像这乌托邦本身,有种浮夸的天真;Richard 的真实就像是人类的真实,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岛上生活的虚伪。
除了这个,电影还有很多元素都一直在努力把观众拽回现实:比如跟世外桃源共存的持枪大麻贩子,比如需要回到人类世界采购生活必需品,比如Richard 跟Sal 睡了一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等等。
但最终成功把Richard 拽回现实的,恰恰是他在上岛之前,出于感恩,给予了拷贝地图的人。
如果给予地图的行为发生在上岛之后重回大陆的时候,那这部电影就完全毁了。
送地图必须是无意识的,必须是善意的,必须是一种回报,这样才能让Richard的领悟站得住脚。
当观众无法指责他,才会跟着去想:为什么地图不能分享给外人呢?
接着观众就会发现,建设乌托邦社会的动力是大家的理想;而维持乌托邦社会的规则,其实是Sal 的私心。
配合那些无处不在的现实,观众很容易就会清醒的看明白:他们维持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乌托邦社会,电影里 小社会不过是个架在人类私欲之上的空中楼阁。
Richard 也在这个时候明白了。
为什么那个人必须是Richard ?
谎言必须由他来拆穿,因为他是个喜欢打游戏的美国年轻人。
游戏本身是另一种理想和乌托邦,一个惯于游戏思维的人,也同样惯于脱出游戏思维。
所以剧情最为高潮的部分,是他利用游戏世界观,成功排兵布阵,导致了岛上这个虚伪的社会的解体。
仔细想想,其实Richard 跟Sal 的最终对峙,和Richard 跟鲨鱼的搏命缠斗是一样的。
会害怕,也会天真,会成功,也会差点玩脱。
因为他本来就是个人类,有人类的局限性,有人类的小幸运。
Richard 跟Sal 之间,也会存在着“a moment for us”.最后谈谈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种跳出电影本身的奇怪逻辑。
Richard 在那个雨夜丢了钥匙,遇到的隔壁小木屋的人是另一个时间线的自己。
那条时间线走得比较慢,所以Richard B始终保持着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
而当Richard 上了岛,经历了不同的时间流速,回到陆地采购,跟Richard B相遇的时候,他已经遵从了乌托邦的规则,所以他想阻止Richard B去往岛上,甚至还揍了对方一拳。
当时的Richard B依旧保持着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
最终一切谎言被拆穿,Richard 在野外顿悟,看穿了这个小世界的谎言,决定打破乌托邦的规则。
于是他决定用现实(大麻贩子的枪)来终结这个虚伪的世界,也终结那个依旧天真的自己。
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只能向前看,再也回不去了。
现实就如同外面的世界和岛上的生活,人生就如同Richard 和Richard B——你可以相信你愿意相信的,坚持你想要坚持的,但日子还是得过下去。
只要你是个人,你就得好好做个人。
看了 Danny Boyle四部电影了,四部都击中了我。
不仅仅是他会讲故事而已,不仅仅是他的电影里总有一些很迷幻又很impressive的场景而已,不仅仅是他能把一个文艺片拍出悬疑的感觉而已……我最佩服的是他对小群体的心理把控,对戏剧冲突的安排:所有发生的事,都是一早埋下伏笔的,埋在人的认知阶段,埋在人的成长环境,埋在人的性格表现里。
看他的电影,你很难挑出逻辑上的错处来,而更为甚者,你都压根不会有时间去思考逻辑。
环环相扣,吸引人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在常理基础上的小跳脱,你又很期待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
Danny Boyle真的是太神奇一人了!
若想回忆起小李子年轻时的盛世容颜,这部海滩必定不会让你失望。
电影中那时候的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虽不复巅峰时惊艳但还是一枚腹肌美男小仙肉,而非沙滩玩水枪快乐奔跑的胖大叔。
正映衬了电影的名字海滩,乌托邦的完美海滩终会消失,如逝去青春里的盛世美颜小李子,徒留文明沙滩大腹奔跑中年大叔。
电影讲述了小李子扮演的理查到泰国度假,偶然从旅馆获得一张神秘地图,遂跟一对途中遇上的法国情侣共同找寻传说中的人间乐土。
原来在那里已有一批先觉者组成社区,生活其中,他们为了享受原始的逍遥生活而跟在岛上种植大麻的当地武装毒贩农民订下协议,不能对外透露踪迹。
然而,理查未防止意外留下的地图导致四名背包客男女前来冒险,最后被武装毒贩农民枪杀。
理查目睹全过程幡然醒悟,农民发现多余的地图后暴力将他们的社区解散,让所有人返回文明社会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并不算足够优秀,主题讲述了“自然是美好的,而人类是邪恶的。
所以谁也不能待在海滩一样的天堂或理想里,我们不配拥有它,它最终会被破坏,就像很多理想者最终会被生活在这个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而逼疯一样。
另外电影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旅行成瘾者和远离现代生活者的语录: “你还想知道其他的什么?关于我家人的事情吗,或者我来自哪里?那些都不重要。
尤其是当你越过大洋让自己得到解脱,去寻找那些美丽的,令人激动的东西。
是的,我承认,有些事情很危险。
到现在18小时内在飞机上,三部无聊的电影,两餐倒胃口的食物还有六瓶啤酒,完全没有任何睡意。
终于我要降落了,在曼谷。
” 有人说,如果你很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 。
如果它回来找你,那么它永远都是你的。
要是它没有回来,那么不用再等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你的。
“其实坦白说,我和大家一样,恐惧未知的事物,希望抓住些什么。
” 大家都想摆脱束缚,千里迢迢去看风景电视,只是想找落脚处。
令人不禁自问,目的何在?
“不要拒绝邀请,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失了风度,别停留太久。
敞开胸怀吸收经验,痛苦的经历。
或许值得回忆。
” 我很好。
我做噩梦,却再也没有见过达克先生。
我玩电子游戏。
我吸一点毒品。
我凝视着千里之外的远方。
我带着满身的伤痕。
我喜欢这种表达。
我带着满身的伤痕。
如果我们距离太远,我们会淹死。
但是如果我们不试,就永远不知道。
就像电影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却都落与平凡。
”吸引我们观看的是那颗逃离平凡枯燥无味生活不甘却又极少付出行动和相应代价的心,就像电影中到达传说中岛上理想社区却可能被枪杀和被鲨鱼咬中导致丧命的代价一样,平凡的现实生活提供安全的保障给你,同时它也会剥夺你的梦想和意义,如同电影中岛上可以除生存所需外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玩各种游戏和思考人生畅谈闲聊的理想生活,但有时也必须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
而出门远行本身不具备救赎意义,钱粮耗尽还是要回到现实的烂摊子里。
如同《猜火车》里面的马克说“如果吸维生素C 违法,我们就去吸!
”这些人在影片当中行走旅行,奔跑呐喊,吸毒,不工作,逃离玩耍,冒险死亡。
他们只是不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而又害怕在平凡的现实世界中默默死去,因此拼命挣扎想寻求一丝觉醒的机会。
而当我们一旦品尝过绝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味道,突然失去就会怅然若失,严重的甚至无法忍受现实中嘈杂和混乱,最终导致死亡,就像电影里离开小岛的达非一样。
现实中无法面对社会宅男宅女,无法停下脚步旅行上瘾者等等人群的我们何尝不是电影中那群向往理想生活的脚步冒险不停的背包客,唯一不同的是欧美国家受生长和社会环境影响能够迈出离开现有状态的人群较多,而我们因种种因素导致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直到死亡也无法付诸行动更无法承担行动后的后果。
但最终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得适应嘈杂混乱的现代社会,一如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无法独自在荒野的生存一样,那些无法适应和接受者都会被伤害乃至死亡。
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死去的空壳人,而有灵魂和寻找到生命意义的精彩者是凤毛麟角。
世外桃源,多少人梦想的地方。
影片中都市中的男主角也向往着世外桃源。
终于在历经危险,在东方的一个偏远地方找到一个小岛。
躲过了追杀,他和同伴们终于到达了世外桃源。
如诗如画的海滩,和睦相外的一群人,刚开始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人的存在,就有人性,就有社会关系,就有政治。
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的欲望之间必然有冲突的。
只要有人与人关系的存在,就有猜忌、嫉妒、争斗。
只有和睦相处,那只是在想象之中。
当遭遇鲨鱼袭击,如诗如画的海滩变成恐怖之地,自然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要生存,你要努力工作,你要与危险做斗争。
大自然不会理所当然地给你馈赠,生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去寻找自我的地方,反而在那里失去了自我。
现实总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只有经历了你才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明知道《The Beach》是我还算偏好的导演Danny Boyle导的电影,但最初吸引我看《The Beach》的的确是Leonardo DiCaprio的漂亮脸蛋。
一部有着Leonardo的帅气的脸和美比天堂的泰国小岛的电影最后留下的还是残酷的沉重。
故事的展开并非令人情趣倍生。
糜烂肮脏的泰国街巷,破旧诡异的旅店,近乎疯狂的白人邻居,厌恶喧嚣的美国男孩。
邻居的死亡,神秘的地图,梦想的海滩接踵而至。
此时甚至已让我难以投入完全的热情。
随后各形各色的人聚集在一起过着单纯而原始的生活,然而看似平静的生活,随着一件件意外及秘密的迸发,而进入愈发沉痛不知生死的时光。
总之,最吸引人的还是Richard的精神连同天堂海滩面临崩塌,乃至已然崩塌。
从一个天堂变成一个地狱也许只需要一步。
我想,所谓天堂其实也是地狱,只是天堂有一个使人迷惑的外表。
但这外表终究改变不了事实,人的愚昧、自私、贪婪、欲望、懦弱撬开了“天堂”的黑暗的罅隙,于是野蛮、饥饿、瘟疫全部蜂拥而出。
人类原本就如同潘多拉的炎祸之匣,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没有真正的天堂。
如同片中的Richard,厌恶不屑喧闹糜烂的社会生活。
看似他游过几公里到达的小岛是真正的天堂,自给自足的生活、纯朴的消遣娱乐、令人开怀的相处和不断实现的自我价值构建着他心中的天堂。
然而正如岛上茂盛生长的无数的大麻,人们的丑恶终究也无法屏蔽在传说的小岛之外,它们跟随人们来临并于此以不同于外界的形式继续蔓延生长。
也正因此,萨尔为满足自己欲望而于他交易,外来者的来临迫使他流落丛林丧失爱情,鲨鱼咬伤的同胞被遗弃荒野只为他人的肆意欢愉……终于,Richard看清了这蒙蔽了岛上所有人的天堂。
他数天迷失丛林,精神分裂,目睹自己好友——这些在岛外世界活得如鱼得水的年轻人,对酒精,游戏机,狂欢及他们想象中的刺激的冒险甚是谙熟的从未想过死亡为何物的年轻人——被大麻种植人枪杀,鲜血喷满Richard的扭曲惊愕的脸。
于是,满是暴力,无情,虚伪,自私,贪婪的天堂终于掀开的帷幕。
所谓天堂也是地狱,一切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
结尾,萨尔对Richard的一枪崩塌了梦幻岛,从前握住天堂不放的人纷纷惊慌而散神伤而返。
到此刻,我已认定《The Beach》悲剧的故事,然而这故事却愿有个富有希望的结局给人以希望。
最后,Richard回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一切恢复原态。
来自出乎意料的邮件中的欢愉时光的唯一凭证似乎告知经历天堂岛屿故事的人们依旧再次向往着天堂。
或许,天堂会在某一天不期而至。
或许,天堂只是我们的臆想和愿景。
至少,我们死后会有一个不再虚幻的真正天堂。
在电影院里看果然是无敌风光片。
10年前的莱昂纳多还未发胖还未硬凹男子汉,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将熟未熟的帅哥。
另外看到哪位高人说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high客对大麻的向往”这句,真不愧是本片的点睛之笔。
在丹尼·保尔的履历表里《海滩》总是被遗忘的对象,但当你真正注意到这部影片时,又会觉得它是那样的刺眼,或者说是不合时宜,总之一个字“拧巴”(偶不会数数)。
影片开始时和《猜火车》一样都是由主人公的旁白带入,画面感也是同样的凌乱。
前者是曼谷嘈杂的街道,后者是琐碎的生活片段。
烦躁、不安和无数发泄的荷尔蒙充斥着整个银幕,随后是罗伯特·卡莱尔饰演的Daffy的出现,衣着破烂,疯疯癫癫,虽然还没有《TOKYO!
》中的莱奥·卡拉克斯那么“令人发指”,但其所言说的事物亦是莱奥·卡拉克斯在《TOKYO!
》中所要表达的。
不同的是罗伯特·卡莱尔用嘴,莱奥·卡拉克斯用了一兜子炸弹。
影片在迪卡普里奥得到地图后踏入正题,Daffy则用精心布置的仿佛杀人魔刚做过案似的自杀现场为莱昂纳多童鞋的梦幻旅程祭旗。
(我就纳闷了,那血是怎么喷的!
本片从此开始拧巴。
)法国小情侣带着莱昂纳多童鞋以超低价一路杀奔到梦幻小岛,过程中免不了SNAKE A PEAK,荷尔蒙大动,双方再互相调戏一下,一点小惊险,一点小刺激,安全抵达梦之国度。
迎接他们的是看起来相当可靠的黑人同志。
(特点是热爱上帝与板球且不是gay,嗯,果然是个调节气氛、平衡关系的准龙套角色。
)接下来终于轮到女王出场啦!
不愧是蒂尔达女王,气场就是强唉!
简直就是母系氏族的女王标配啊!
妮可·基曼可以去死啦!
(这个译名好囧)玛西娅·盖·哈登比较适合统领外星生物。。。
而我们的莱昂纳多童鞋在女王兄(唉?
为什么要说兄?
)的首肯之下顺利入住海边社区,并且在不久之后的叉<。
)#)))≦训练中利用主角优势无耻的开了外挂,瞬间掌握了叉鱼技能(之后居然还叉了条鲨鱼),一跃成为月旦评上的社区之星。
更无耻的是操控编剧,让心仪已久的法国小妞投怀送抱,无耻啊无耻!
而我们之前看起来很屌的法国小帅居然就这样接受了,一定是受了编剧的威胁。
(话说一直觉得此人好像总是出现在好莱坞性喜剧里,回来一查居然是《两小无猜》里的小受,正宗法国人,啊……丢人啊!
)就在两位新鲜恋人不顾在一旁默默流泪的法国小帅而打的火热的危机关头,偶们的女王陛下终于耐不住寂寞出手了。
因为仓库的米适时的烂掉,女王陛下才有机会私通。
以外出买米为由,抓紧一切时间亲身体验莱昂纳多童鞋滴“阳物运动”,果然是深谙春宵一刻值千金之精髓啊!
而女王陛下在这时也终于露出了她的软肋——轻信而无断。
面对莱昂纳多童鞋一而再再而三的弱智谎言居然无动于衷,是逃避责任还是爱得深沉,我们凡俗之人果然是无法领悟啊!
但祸根就此埋下。
就在女王陛下性得志满起驾回宫之后不久,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鱼妈妈为了给被莱昂纳多童鞋无情残杀的小鱼报仇而上演了一出鱼妈妈的逆袭,瑞典三人组做了垫背的。
一个当场咬死;一个重伤,后窒息死(by童鞋);另一个居然没事儿,难道是因为他长得最挫?
老天果然爱怪小孩。
(拧巴之二:为什么没有人指责莱昂纳多童鞋,要不是你当初滥杀无辜,而是乖乖的让小鱼吃掉,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捏,众龙套们的失职啊!
)剧情的拐点终于来了,傻帽二人组带着两个看起来更呆的傻妞(而且丑)终于杀到对面的岛了(是岛吧?
)。
女王在这种关键时刻居然完全失态,只是忿忿的把责任推到莱昂纳多童鞋身上,让他搞定。
(怎么搞嘛?
童鞋还小,怎么搞的定啊?
)回城之后还把春宫之事一一讲给大家听(好有爱……有爱有屁用啊!
都失控啦!
)结果莱昂纳多童鞋就此变呆(本来就挺呆,现在更呆了),还打起了真人电玩(好囧),其实他是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啊!
四个傻屌登岛见到大麻地后和之前莱昂纳多童鞋他们一样也是手舞足蹈,又唱又跳,越跳越像傻屌,结果被嘣掉。
唉……其实还是语言不通惹的祸。
话说匪首那位大叔,你干嘛装的听不懂英语啊!
受不了傻屌你就直接杀嘛!
还非等小兵(哦,是小匪)走火你才师出有名,一点也不光明磊落,鄙视你(#‵′)凸华丽丽的分割线---唉……过去的一年被严重电波化,已经不会正常说话了,写着写着就成了这个囧样,悲!
书归正传,本片从罗伯特·卡莱尔的自杀式行为艺术开始就传递出一股死亡气氛,而且是特决绝的那种。
而影片却一再避免流血,匪首居然成了和平大使,一个悖论就把除女王外的所有人都赶出了岛(话说虽然没了地图,但人是有记忆力的啊!
一个隔岸就能清楚望见的岛有什么神秘的啊!
真愁人!
)。
虽然本片不是恐怖片,不能像《28天后》那样死人,但好歹也要做个姿势吧!
居然连姿势都省了,受不了!
还有罗伯特·卡莱尔的自杀原因(自杀方法不在本讨论之列,因为那是绝对无解的)。
从女王的行为方式来看,他绝对不是被流放的,那就是自愿逃离。
为什么?
像迪卡普里奥一样被孤立,或者说是自我孤立?
而回归尘世后又像迪卡普里奥第一次短暂会回归大陆时一样完全适应不能,因而对世界绝望了?
貌似缺乏说服力。
还有就是本片的人物众多,人物性格还未来得及展开影片就已经草草结束了。
如果像凯丽·布鲁克和比利·赞恩的《Three》那样只有3至4个人物的话,演员们的发挥空间会更大(废话)。
人多果然没好事,罗伯特·卡莱尔说的都是真理啊!
现在要拍一部既卖座又稍有内涵的片子不易,这个局限尤其对那些小有名气的导演来说更是煞费苦心。
拍个肯定能拿奖的片子没把握,拍个青春偶像片之类的又会被媒体骂个什么江郎才尽,气数已尽...所以现在这类导演出来的片子口味都比较怪,有点像可乐加泡饭,各种混合元素各种电影风格都用上,电影主题你觉得有吧但好像又不止一个主题,你觉得只有一个主题吧,但好像片子想表达的信息又不止这些。
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你看完电影后有些合稀泥的感觉。
《沙滩》在看预告的时候以为是什么惊悚片,但播放到快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发现和惊悚完全不搭架,讲的尽是一堆俊男靓女在泰国的一个“世外桃源”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
看的我差点失去耐心。
正当准备快进结束片子,并且为电影打上烂片的标签时,情节却又来个峰回路转,从青春爱情一直跳跃到血腥到迷幻,让人半天抓不到头绪,这铺垫也他妈太长了吧。
看介绍的才知道原来这个片子和当年大红的《猜火车》是同一导演,怪不得有些情节感到眼熟,譬如雷奥纳多从海洋中潜出头的那段和《猜火车》男主角钻入抽水马桶那段及其相似。
电影开头主人公的独白,大麻,迷幻这些构成主题的重要配料,这让我想到风格问题,Danny Boyle就是擅长于这类风格。
有点像英式摇滚加60年代嬉皮。
不过这片子的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一都很出彩,就中间的三分之一非常的拖沓,就好象不是一个人拍的。
好了,来说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吧,我觉得这个电影要说的就是探索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对乌托邦式理想的讽刺,人性中只要存在着自私的基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一意孤行只能造成人性的倒退。
所以电影中死去的人都是理想的牺牲者,问题是他们死的并不显得光荣,反而让人觉得可怜,他们完全是被自己做的空梦害死的。
所以电影的结局我非常的喜欢,乌托邦被遣散,大家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这个结局不是好莱坞式的,但又在情节之中意料之外。
有时候我会想人为什么热衷于冒险,除了渴望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外是否还有别的,譬如逃避。
逃避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你想象的到或者想象不到的所有问题。
因为太复杂,因为太矛盾,因为根本无法面对…所以就采取了鸵鸟政策,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什么都没有发生。
人性的懦弱与自私也因此而滋生,我们到底要不要构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或者说理想化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春梦?
又或者说理想化的世界只是一群懦弱的人类为自己的懦弱找出的理由?
算了,这种高深的问题还是留给柏拉图比较好。
对于占据整个地球四分之三面积的海洋来说,人类或许从来也未曾真正的了解过它,科技上的限制让我们从古至今都对这片未知的疆域充满异常灵动的幻想,这种未知的性质一旦和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电影相互勾连,两者之间的蓝色幽冥或许连身为创作者的人类都难以谱写。
“未知”对于人类来说一般意味着两种即时心态,一种是恐惧,一种是好奇,恐惧的是深蓝水质中可能存在的“他者”,好奇的是这片浩瀚海洋中究竟能有多少秘密?
基于这种心理假设和状况,我们在1997年看到了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这部史诗性质的爱情电影将巨轮“泰坦尼克号”置身于大西洋中,海洋在前半段和浪漫情调的“爱情”相照应,但是后半段却又是与“毁灭”相牵手,这种“毁灭”并不仅仅是海洋对于泰坦尼克号这艘巨轮的摧毁,更是对于杰克和露丝的悲怆爱情进行诅咒。
并置的主题在“海洋”这个承载物中进行糅合,作为爱情孕育的温床,它是美好的象征,正如电影中经典的场景——杰克和露丝在船头誓言,夕阳下海水和巨轮的映衬让这样的爱情增加了史诗意味,凡人的爱情被升华到一种“神界”的姿态,这种质感往往是因为宏大事物的增色,这里除了在那艘巨轮中寻找,也必得在“海洋”中寻迹。
然而同样是由迪卡普里奥作为主演,2000年,由丹尼·博伊尔执导的《海滩》则是对于海洋进行了一场远古宗教般的朝拜。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理查德独自一人在泰国旅游,在各种因缘际会后找到了一处神秘的岛屿——一个类似于伊甸园般的地方,这样的设定无疑是一则现代社会中的童话,它试图消解当下社会中的理性和法律,重置社群中的人际规则,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利用海洋增加了梦幻和神秘感。
本片作为和《猜火车》类似的寓言电影,蚀去了前者中的邪典风味,增添了白色沙滩般的耀眼神秘,这样的质感并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桃源之处”,世外桃源是一种小农社会下的朴实无争,而《海滩》的故事则试图在现代寓言中构建宗教和信仰,有趣的是,电影将这样的构想架空在一处“海洋”中的孤岛,无疑让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玄之又玄。
而在另一部意大利电影中,我们或许又能发现除了“毁灭”、“梦幻”和“神秘”之外,海洋给予电影人的象征意外,朱塞佩·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著名导演,在1998年给我们奉献了他的“故乡三部曲”的第二部——《海上钢琴师》。
很多人说,如果你想知道孤独是什么样的味道,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但在我看来,应该是如果你想知道“守望”是怎样的苦涩,应该去记住这部片子。
蒂姆·罗斯饰演的1900并不只是一个传奇钢琴师,他代表的是一个无处归所的漂泊者,但是这种漂泊又是异质的,他并不是没有家,而是他的家——一艘客轮——总是在四处飘荡,换句话说,海洋成为了他永久的住所。
和《海滩》同样作为一则现代童话不同的是,本片没有试图营造神秘和梦幻,而是将更多的情感倾注在“故乡”和“守望”这两个意象上,1900的天生钢琴才华只是徒增这种千丝万缕离别时的痛楚而已,当客轮最终被炸毁,1900并没有感伤,而是以一种“葬于何兮?
魂归故里”的守望之情永远陪伴大海左右。
“海洋”的象征正因为它的浩瀚而变得多义,也正因为它的多义而诞生如同它本身一般深邃的电影作品,我们可能对土地充满厚重的皈依感,因为那是我们立足之地,但是对于海洋,这个“他处”的彼岸,或许朦胧的“触不可及”才是它留给我们永远的图征吧!
沙滩以及沙滩上的生活永远只是美丽的泡泡,每一个向往沙滩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远离大陆上的“毒瘤”,但他们不知道这“毒瘤”与地域无关,只要有团体,“毒瘤”就摆脱不了。
当他们抛弃那个被鲨鱼咬了的人时,“毒瘤”就存在了只是还不足以引起注意;那四个新登陆的游客被当地人杀害、当地人再向沙滩上的移民者问责、施压,这些都是“毒瘤”成熟所需的必要过程,最后当移民者首领选择扣下扳机时,“毒瘤”已然熟透没有挽救的机会,而其余移民者都是帮凶,大家意识到这一点时,所谓沙滩已和大陆没什么区别。
小李子被首领要求去摆平那四个新游客和销毁地图,那一大段比较碎比较飞的他独自一人“发疯”的戏起什么作用?
我认为是他个人觉醒的过程,有一段戏是他在黑屋子里不搭理任何人处于“精神失常”转态,在那个时候他已经“觉醒”了,他是第一个意识到沙滩团体里“毒瘤”存在的人,就像之前在旅馆里碰见的那个疯子达菲,他是沙滩的四个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个主动离开沙滩的人。
所以在首领即将冲小李子扣下扳机时,小李子所表现的不是反抗也不是求饶,而是提醒,然并卵。
有意思的是,往沙滩上“平静美好”的世外桃源生活投掷致命一击的源头,也是小李子,当初他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为了求得心安而留下了吸引他人前往沙滩的线索。
稀烂的剧情和主题
在海的那边,真的有一个天堂,可这个天堂里,种满了罂粟……跟《猜火车》异曲同工:迷茫的年轻人 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 以为找到了天堂 结果天堂幻灭。很英伦,百无禁忌,讨论生活的意义,又有哲学思辨。青春气息浓厚,野草一样胡乱生长的边缘青年,激情无限 迷幻 叛逆,用两个极端相反的主题碰撞。
想在电影里听听New Order帅炸天的合成器。NO是一众配乐里最好听的,游过海峡那段~后半段太水了。
中二装b作死 完全不好看
从没有见过如此三观不正的电影
三星是因为有些地方没处理好but I love the whole idea!另外,从现在来看,吉列姆卡内比小李子耐老多啦!
『4.6分』人们总幻想世界上有一个乌托邦的地方,逃避现实与痛苦,然而,有人的地方注定存在是非,当一切虚妄都被揭开,人们终究只能认命……在利益与危险面前,我们往往才是最真实的自己,理查德自私、烂好人、怯懦却又倔强的性格造成最后理想社会的崩塌。感觉前面有点过于枯燥,后面剧情也并不是很好升华,只是展露人性弱点罢了。——————🎬———2024.12.13——————
这片儿提出的一些问题真心让人激赏,乱点儿杂点儿都可以被原谅!!!!!你以为你高端,世外桃源乌托邦谁玩儿谁死!!后三分之一其实可以压缩下会更好。Tilda太适合女帮主范儿。
我希望我到达的桃源没有外人的涌入,就允许我这么自私一回。(极乐世界里极易迷失自我)★★★☆
世外桃源,自我催眠,自我满足,也是自我毁灭…莱昂好年轻,蒂达尔确实像世外桃源的主
No one wants to go out the Beach, stare at those discusting ordinary people, feel sick. But, I don&#39;t want to go into that Beach either, because it&#39;s still a human community. Still
不喜欢
Jaw + Lord of the flies + Shutter Island(啊这个是10年的,anyway)+avatar(啊这个09年的)light ver. (什么teen movie装深沉,老美和老法打破带英的殖民统治然后灰溜溜滚回家但是青春版;这时候再看当年的像素游戏和一人单挑大白鲨然后野人和正常人飞速双重变换,真的素有点子神经,当然这都比不上“Tilda和Leonardo拍过床戏”这一点让人震惊;Danny Boyle好的时候挺好的,烂的时候真挺烂的)
在世上谁要跟着欲求的脚印走路?丹尼鲍尔延续《猜火车》哲学的《海滩》是通往《湮灭》的必经关卡,同时也是帮助那些《迷失Z城》的冒险家重返失落南境的地图。对于西方人而言,那个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曾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天地。但随着尼采的一句话,支撑起西方文明的「神」被扬弃了。主宰「快乐城」的文明不再是基督文明,而是以丛林法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隐秘的小岛充满诱惑与危险,最终它被人类的欲望洗劫一空。一个青年凭借一腔热血在这里赢得爱情并最终输光所有,作为一种外来文明,男主带来了包容同时也带来了质疑,带来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罪恶。他带来了一切最终又带走了一切,然而文明却在人类或玩乐或厮杀的游戏里完成了更迭。令人神往的《海滩》继续保持沉默和神秘,继续引人谈论、遐想和探索。
其实乌托邦这个词现在已可以理解为金玉其外绣花枕头一包草了,所以”反乌托邦“这个词能不能代替本来乌托邦的意思?
两颗半…高开低走。虽然年轻的莱昂纳多是挺好的。
捂死Cristle流下的那1滴泪让老李不只是花美男,那海滩美的真像Paradise可惜美梦也会醒来..
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发挥水准太捉摸不定……对中二青年的极度厌恶让我想揍死除了法国好人之外的所有人,自私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乌托邦人间仙境却毁了一切,只有法国好人!你怎么能那么好!发一百张卡给你,踹了女友找更好的吧!PS:PP岛真的很美,亲身体验过了~~~
不喜欢,所谓完美天堂,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啊
丹尼保尔想表达的内容量已经超出了剧情能承载的限度,影片的下半段导演跟小李子一起陷入了一种过度的狂躁和错乱状态。这种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社会学实验应该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不动声色地以上帝视角看着,而不是用千回百折的配乐来煽动观众情绪,除非导演一开始就已经在主导最后的结尾,就像本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