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电影院

主演:乔什·布洛林,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贝尔·阿佳妮,碧姬·芭铎,拉斯·冯·提尔,让娜·莫罗,威廉·达福,南尼·莫莱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丹麦语,芬兰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意第绪语年份:2007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7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8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9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0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介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给你一个三分钟,你会拍出怎样的电影? 本片由35位知名导演,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组成。细心的你会发现,在此短篇集中不仅有众多知名演员的参演,更有著名导演的客串演出。这短暂的三分钟光影,不仅浓缩了精妙的生活片段,更有每位导演对电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或温情或冷峻或真实或迷幻,人生何止五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如是说,你的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屋农场我为喜剧狂第二季导演你有病特种兵归来3:绝密战场AI拼才会赢逃不出的情人节二十岁曼蒂谁说我们不会爱2有种好男人鬼剑奇兵人人都恨克里斯第四季各撒各谎星空瞰华夏入狱出狱眩:北斋之女飞龙再生丑闻第三季侦探物语钻石也疯狂别恋饥饿难耐蝉蜕烧烤之王不在远方爱情CEO拾光里的我们极速狂飙刑警兄弟马卡卢索往事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

昨天看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

是三十五位眼下顶级导演为戛纳六十周年拍摄的短片,每个人三分钟。

在这些短片中,大多是讲每个人对电影的感情,电影对于人的意义。

很多老导演都是在缅怀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们从电影中得到最多的欢乐和悲伤。

缅怀的另外一头就是失望,如今电影的萧条。

侯孝贤《电姬戏院》做得最明显。

还有,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更喜欢电影。

也有几个导演是讲电影和自己的私人感情,这种类型中,我最喜欢南尼 莫雷蒂的《影迷日记》。

这次亚洲导演中,中国去的最多:侯孝贤,蔡明亮,王家卫,张艺谋和陈凯歌。

我敢说,所有这些短片中,张艺谋的最差!

简直就是中央六台的宣传片!

我觉得他和陈凯歌已经没有任何想像力和创造力了。

另外,侯孝贤太侯孝贤,王家卫依然王家卫,没有惊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蔡明亮的《是梦》。

虽然每个只有三分钟,但是浓度很高,所以看下来,远比看两个小时的长片更吃力。

我大概是看四五个,就休息一下,过半个小时继续看下去。

因为短片先放,最后出字幕,就变成一个游戏,猜猜看这是谁拍的?

我没有猜中的是阿巴斯的,以及拉斯 冯 提尔的。

后者拍摄的那个我以为是柯南伯格的。

(太血腥了!

)还有《初吻》我也没有猜中是范桑特的作品,虽然他一如既往使用了非常年轻和好看的男演员。

(我因此热爱他!

)这么多短片中,我很欣赏伊格扬的那一部。

是两个年轻男女走入了不同的影院小厅,女孩看的是戈达尔的《无法无天》,男孩看的是伊格扬自己的《色情酒店》。

《无法无天》中套着《圣女贞德》,女孩用手机拍下来,传给男孩。

结果,男孩在《色情酒店》的前方举起了手机,手机的小屏幕中是《圣女贞德》。

在这一刻,电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很喜欢肯 洛奇那部,也喜欢冈萨雷斯那部。

说起来我最喜欢的,却是安哲罗普洛斯的《三分钟》。

影片开始,是费里尼的海报和安哲《养蜂人》的海报,然后出现一个身穿黑色大衣的金发老女人,她惶惶张望的走上楼梯。

左顾右盼的时候,是标志性的安哲电影中必会出现的雨伞和穿黄雨衣的人,以及安哲标志性的长镜头。

老女人走进房间,舞台上坐着赤脚的马斯特罗亚尼。

男人抬头看着她。

老女人用嘶哑沧桑如同金铁交击的低沉嗓音呼唤他:“马切罗!

”然后镜头缓缓的向她的面孔逼近。

她说了一长段独白,她说:“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

我听到你低沉的呼吸。

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我看到了你的双眼,强烈的感情让我无法呼吸。

越过你的脸庞,我看到的更加纯净,更加深刻。

这让我沉思。

我看到了自己。

看到时间的河流上,流淌着我们将共渡的余生。

多年的时光都在那儿,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

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

”当镜头推到特写的时候,那沙哑的声音,和下垂的严厉嘴角,会让你发现那是让娜 莫罗。

是的,她已经非常非常老和丑了,时间一点也没把当日的好东西漏掉。

但是她的内心,她的眼睛,她的感情,她的全部,都还在那儿。

那座火山还在那儿。

在这三分钟,就是一部电影,一部长度足有九十分钟的电影,一部跨越一生的电影。

都在那儿。

这让我想起了安哲的《永恒与一日》开头的信件,(终生热爱的那个镜头),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夜》。

 2 ) 冒昧评一下

昨天晚上看了这个超大‘拼盘’电影,总得来说我对这种‘命题作文’式的拼盘向来期望不高,虽然惯例上这类拼盘的厨师们来头是大得吓死人,但成果也总是好坏不均,有出彩的片断算是个惊喜。

然而这类‘命题作文’和我们经常在学校里做的作业类似,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的前提下如何言简意赅地表现一个主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也许这些大家们有些借鉴之处,(或者有什么应该避免的地方)是我仍然乐于观看这类电影的原因。

猫也有资格看一眼女王,那么现在我就很自不量力地来给这班大师的作业打分罢,勉强给了3星的评价,因为是有闪光片断。

但基本上是对多数大导演们的想像力感到失望。

不知道他们那个brief里是不是要求一定要有电影院的?

我想cinema不一定是要直直地拍电影院罢?

说实话,最后2个没有看完,(就漏了陈凯歌吧)腻味得有点受不了。

优秀长片的导演未必能自如驾驭short format,往往是鬼马行空的新晋mv,广告,动画导演可以带来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作品,如Sylvain Chomet在巴黎我爱你,Michel Gondry在东京,不要说我偏心啊。

(索性不太相关的再加一句,这些小本文艺片的资深导演们,如果要用到些合成,拜托找好一点的supervisor,有些半熟的画面处理是我都感到难受的。

)有趣的是这些大导演借此机会向前辈致敬,Fellini, Godard, Bresson...满多欧系的。

比较喜欢的是北野武的美好一天,或者是Abbas Kiarostami的铸造厂,很多经济的细节点出时间的转换和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导演大而空,矫情肉麻,毫无幽默感的处理成为对比。

(点名Abbas Kiarostami,不停地秀给我们一张张感动得涕泪俱下的脸孔,让我忍不住说Come on! It's just a film!

)如果没有一部电影,也许世界是会变得一点沉闷,但不至于是末日吧?

如果主题是表现电影对生活的影响,那么给平民百姓平淡的生活有点乐趣,有点感受,男孩子有个机会搭讪女孩子,有美好的一天,虽然不起眼,却是最崇高的。

两岸三地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怀旧的切入点,夏日热带影院那份情怀自然是蔡明亮的拿手好戏,榴莲的滋味,幽幽的老歌,是气氛最为浓郁的一个。

王家卫曾是我读大学时如何崇拜的偶像,但仿佛还没有摆脱上世纪末的文青情怀,抽象的画面,片言只语,不过是90年代的平面风格,至于到说出’在炎热忧郁的八月我们不停的抽烟‘之类,似乎就有点做作了。

张艺谋的乡村电影,大概是有如春晚一般的真挚了。

很让我说不出口的是我其实最不喜欢的是已故伊朗导演Youssef Chahine的那段,因为那段里有我见过的最丑的graphic,还有把自己得大奖,得到全场起立致敬的镜头放在最后,有点自夸的嫌疑。

那么那些坚持工作,从未登上过领奖台的,从未’成功‘的影人,就好像Elia Suleiman那个笨手笨脚永远处于尴尬状况的导演,难道不同样值得尊敬么?

Roman Polanski的那段,道貌岸然的人物,富喜感的时间等执行得很完美,讲的是一个老笑话,不过让人联想到他是借此影射自己的处境。

此片港译’给康城的情歌‘到是确切,情歌多了也是象糖浆一样腻味和让人头皮发麻。

虽是最为重量级的阵容,质量倒是我所尝过的拼盘里最不平均,最令人失望的。

 3 ) 电影抚慰人心

安哲罗普洛斯的《养蜂人》和戈达尔的《蔑视》这两部电影里的曲子,无论何时何处再听到仍觉感动。

波兰斯基的部分很幽默,荧幕上的情色画面对照座位上摔伤之人的苦呻,实则是误解的有趣。

拉斯·冯·提尔依旧疯癫,暴力骤然降临——反叛是对话唠和媚俗的忍无可忍。

安哲的《养蜂人》画面配上安东尼奥尼的《夜》的台词竟别有一番风味,让原本属于少女的忧伤场景被填满了逝去的深情。

我们和戈达尔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看过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就会为此而流泪。

考里斯马基、安东尼奥尼、蔡明亮、布列松、德莱叶……他们让每个短暂的三分钟也拥有石投小溪的涟漪与欣喜,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是人类共有的梦乡,共有之梦交融的时刻就是中国小乡村里放起卓别林的电影、是非洲的人们眼睛清澈的望着荧幕、是那些治愈战后心灵创伤的电影兴起、那些作为庇护所的电影院……电影院几乎承载了任何时代的人们全部的眼泪和欣喜,在黑暗里,人能够呈现出全部的自我和最不加修饰的情感。

电影,安抚心灵。

它不是像献给电影的情书般地抑扬激昂,没有过大的渲染迷影情结,毕竟孤独的孩子总是语无伦次,这碎片拼在一起,更恍如做梦一样,意犹未尽又捉摸不透的美。

(本想写短评奈何字数限制,又不想以寥寥数语结束,就先这样吧)

 4 ) 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Chacun son cinéma》,Angelopoulos, Wenders,Abbs, Gus Van Sant等35位导演,每人三分钟,拉开第七艺术帷幕的一角。

空前绝后的导演阵容老吓人的。

谈谈其中几段我记得的:-北野武《美好的假日》,一个人的影院,一辆自行车,一只狗。

诡异的北野大人又亲自上阵出演频频出状况的放映员。

那段胶片失火的段落是向《天堂影院》致敬吗?

电影里的影院放着《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孩子说;“你不觉得我们已经结束了吗?

”“你这个笨蛋,我们还没开始呢。

” 看完电影的男人默默回家。

一尘不染的天空,绝美的夕阳,一条大路通往远方。

很美好。

-Jane Campion 《The Ladybug》,这位新西兰的女导演,一直对女性电影情有独钟。

她的片子执着于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她们的困顿与挣扎,描述她们在自己的世界越走越深,却与世界沟通障碍。

这样的人物有《The Piano》里的艾达,也有这部短片里的ladybug。

虫子女士不断地独舞,对世界的攻击视而不见,丰盈而孤独地生活,很倔强。

背景的老电影里两个人缓缓地对话,说着女人,男人的话题。

灯光下,虫子女士终于被打到了,倒在地上。

“我知道只有一种办法,能认清楚自己是谁”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的《Sputnik》,Sputnik是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场景设定在Sputnik Valimo铸造厂。

放工后的工人们去看电影,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Lumière兄弟的《工厂大门》。

背景里唱到“发展的力量会摧毁以往的势力,武器就是摇滚,摇滚。

如果你抗议,屠夫会梦见,瘫痪病人的骨灰被放进校桶和大桶,摇滚 摇滚逼近, 罢工 引诱 虐待,来吧, 我会给你看这儿”。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这个超长名字的短片来自于Davide Cronenberg。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上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的故事。

一个自杀的犹太人在镜头前不断摆弄着手枪,换各种自杀的姿势。

直播里一男一女若无其事地谈论。

仿佛无论是电影的消亡,还是个体生命的毁灭都对他们毫不影响。

人们漠不关心。

Cronenberg的镜头冷酷,充满反讽,让人不适。

我把屏幕推得远远得看,心脏有点受不了。

- 埃及导演Yousset Chahine振奋人心的《47年后》,朋友说这是最有戛纳精神的短片,同感。

1954年,侯因携着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尼罗河之子》出席第七届戛纳,无人赏识,年轻的他郁郁寡欢。

时间流转,1997年戛纳把50周年特别奖颁给侯因的《命运》,为了他对人性的特别关怀。

他的宽容,他的勇气,还有仁慈。

白发苍苍的他说;“我为此等待了47年,给年轻人一个忠告,要耐心,这值得。

”全场起立致敬,掌声雷动。

我想那是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激励。

好的东西都是要用人生来交换的,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话。

-侯孝贤的《电姬馆》,电影院门口闲淡的生活镜头,影院内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

他的镜头语言总让我想起他自己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还有些比较有创意的,如Lars Von Trier的《职业》,很特别,特别暴力。

朋友建议作为电影院的公益片,肯定惊悚。

Roman Polanski的《情色电影》很有情趣。

倒是很想知道电影里的情色电影是哪部,没研究出。

《Chacun son cinéma》,可以叫“每个人自己的电影院”,也可以叫作“灯火阑珊电影开幕之际的一点感动”。

片头说,这是献给费里尼的。

如果加一句话为这部短片集总结,我会借用阿尔诺德帕拉欣的那句:“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5 ) 浅谈《电姬馆》与侯孝贤

1947年出生于广东的侯孝贤在童年时举家迁往台湾,后由于政治原因无法回归故里,因机缘巧合之下,他正式踏足电影界师从李行导演,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并从事编剧。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在这部影片中,他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成了他的电影的标识。

凭着独特的现实视野和美学风格,侯孝贤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台湾新电影浪潮的主将。

为庆祝戛纳60周年,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为主题,侯孝贤拍摄了《电姬馆》这部短片。

虽然只有四分钟,但是饱含的信息量却非常大。

先来看看电影院外的电影海报,分别来自台湾、法国和日本,表明了当时电影传播的广泛性。

三幅电影海报 上面说过长镜头成为了侯孝贤导演的独特标识,所以这一标识在这部短片里面也体现的很明显。

导演在开始的时候用了一个2分47秒的长镜头(要注意片子只有四分钟!)大致通过下移+左右摇+推几个主要镜头运动和固定镜头来展现影院前面热闹非凡的环境。

而且我刚刚去百度了一下,发现这几部影片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片子,刚好和法国新浪潮的时间相符合(突然明白了什么😄) 在这个长镜头当中,有来电姬馆约会的情侣,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到有一辆小轿车停在影院门口,西装革履的人也进入到了电姬馆,还有一辆军车,国军长官也拖家带口来看电影。

小轿车

军车 在这里不难看出在电姬馆里人们是没有阶级和贵贱之分的,只有纯粹的电影和单纯的快乐。

这里我猜测,这个环境就是导演从小生活的环境,身为外乡人的他从小就在电姬馆附近嬉戏娱乐,而后镜头跟随军官一家推进。

紧接着第二个镜头就切到了漂亮的检票员身上,检票员应该是侯孝贤小时候对“电姬馆”印象颇深的一个美好回忆吧!而且几个人之间的对话非常的甜,也是导演的美好回忆吧!

漂亮的检票员和舒淇比起来都不逊色! 第二个镜头到第三个镜头的转换我认为运用了淡入淡出的转场手法,但是这一点略有疑问,还是放张图吧,自行体会😁

人的背影和红色的幕布融为一体 第三个镜头就有意思了。

镜头缓缓的往前推,明明前一秒是门庭若市的场景,但是后一秒展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个破败不堪和空无一人的电影院,而且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色调不一样了。

所以前面两个镜头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最后一个镜头讲的就是现代的事情了。

破败的现代电影院 找了一下,了解了幕布上正放着的是罗伯特.布列松的《穆谢特》,这部短片截取的是少女在黑白的画面中玩着碰碰车的场景。

这个电影院很明显已经是现代了,所以我觉得碰碰车是有隐喻的,它表现的是前后时代的一个碰撞。

台湾电影新浪潮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短片中的《穆谢特》这部影片是当时法国新浪潮的一部代表作,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国新浪潮对台湾电影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拍这个短片,即表达了导演对台湾老电影的致敬(比如电影海报上的养鸭人家),也表达了导演想对当时衰败的台湾电影业的一种呼吁吧,侯孝贤当时作为台湾电影的领军人物,认为自己有责任和行动去改变现状。

---分割线---(最后来聊点🙃)前言:谈及到法国新浪潮,“作者论”与它是密不可分的,而“作者论”又以“迷影文化”为核心。

观众们在描述观看侯孝贤影片时候的常用词大多数为:晦涩冗长、难以琢磨、平淡安静等等等等。

此外人们谈论侯孝贤的时候,必定谈及那些电影中的术语,比如固定摄影、远景、长镜头等等。

因此侯孝贤三个字很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成为影迷识别彼此品味与美学判断的参照。

“侯孝贤式的”影片不仅帮助了迷影人群之间的相互认定,还提供了一种理解侯孝贤电影的特定方式。

反之,侯孝贤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也让他成为了自己作品的作者。

 6 ) 《每人一部电影》:电影院里的幸福时光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每人一部电影》(Chacun son cinéma):电影院里的幸福时光     ——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                  □文/火神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方式,用来记录所有不想遗忘的一切。

                            ——火神纪。

题记。

  作为戛呐电影节六十周年纪念短片集,这部由三十三部三分钟的短片合成的电影像极了一篇极美的散文,或者是一组极精练的组诗。

除了戛呐,也许已经没有谁能拿得出这样的大手笔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五位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文化背景各各不同的顶级导演各自为政地以相同的主题完成了这个系列短片集。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的全体亮相,既是短片集也是一部极其瑰丽的长电影。

  顶级导演的大汇演,光是这样的一个前提就足以给了我无数美的勾勒和遐想。

那么多种多样异彩绽放的电影风格集中在一起,以各自的切入点各自的镜头语言各自的文化背景来讲同样的一个故事,那将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而就算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杂烩式电影吧,那么从中选取几种自己喜欢的风格应该也并不难。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跟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处处充满了惊奇和喜悦,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感觉居然可以从开始就一直接踵而至持续不断直到电影结束。

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把这么多的世界顶级导演一网打尽,一句话形容也许足矣: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过瘾了。

  从《夏日影院》开始,在一个露天的映片场开始了这场可谓是华丽终极的电影回忆大餐。

找一个《美好假日》,用三十三个《三分钟》,坐在《黑暗之中》彻底沉溺。

  我能不能像他一样挚爱电影终身,在每个电影院里都拿着笔写一辈子的《电影迷日记》,告诉我的儿孙们爷爷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

喃喃自语式的语言显得如此迷人。

  《电子公主电影院》,《在黑暗中》上演着什么样的剧目呢。

盲人《安娜》用她的耳朵《看电影》,却用她暗淡无光的眼瞳来落泪。

在《海法电影院》门口靠在他的肩膀上抽着香烟开始弥漫出一种淡淡而冷调的伤感,像那只可怜的《虫子小姐》一样孤独地凋零。

  《两场电影》;在两个落寞的孩子手上那两个新潮的手机里飞来传去。

《铸造厂》里的老工人们嚼着面包看守着《工厂的大门》。

《复燃》也并不是一部《国际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而仅仅只是一个不肯死心的情从淡淡的忧伤。

  所有的这一切,我说,这是不是仅仅只《是梦》里因为黯然而滴落在地的泪珠,绽放成菊花状的悲悯呢。

  导演总会受不了坐在身旁像生意人一样絮叨不停的《职业》影评人,于是用一种极端残酷的方式杀死了那个人,用一种最极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旁边的观众也跟着安享着他送给他们的礼物;谁说,耳根清净不是《礼物》呢。

  《林荫道电影》里上演着父母亲的《初吻》;我坐在银幕前祈盼着一个美好而安详的结局。

那边已经不再年轻的夫妻却在看一场《情色电影》;他们说,这样的电影也许《无需翻译》。

  《直播世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上最后一个电影院自杀》;节目主持人说着犹太人创造了电影最光辉的那段历史。

  我想把这些最美的画面一起带着,《我要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然而,你却问我说:“《我的罗密欧在哪里》?

”  《最后一幕约会》里,也许,我是否也找不到我的茱莉叶呢。

  《笨手笨脚》的克鲁晓夫和罗马教皇约翰23世的《唯一一次会面》不会在《距戛纳8944公里》之外的巴西,而就在戛呐。

他们曾经承诺一个《战后和平》。

然后,陈凯歌的《朱辛庄》却永远也见不到那个最后《幸福结局》。

  《尾声》;也许并不是结束。

  我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从头至尾地把这部电影里的所有短片的名字串联起来,编排成了散文。

在我看来,这似乎更像一堆表述着我悲悯情感唯一的一种方式。

  太多的感概汹涌而来。

关于电影院的记忆,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表达方法。

而当这所有的一切汇集到了一起的时候,我突然想,也许,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完成我的更复杂的电影观感。

  这样的电影也许也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这篇评论。

电影院里的幸福时光,每一个人的感知也许都能洋洋洒洒地写上一篇极长的散文,而我的记忆,停留在某个夏天,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带着我去到那一个阴暗而充满了肥皂味和香烟味道的电影院里;后来当我懂事的时候,那家电影院已经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了。

  这是一部适合用来细细咀嚼的电影,也是一部适合用来珍藏的电影,其中的百般滋味,也许除了自己本人亲自去看,外人如何细说也并不贴切了。

  每一部短片都很美,至少在我看来。

只是太多的东西一起涌上来,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也许可以说,这是一部足以震憾人的引起许多遐想的电影,至少,它总将归还于回忆。

大师们的回忆不是我们的回忆,我的回忆写在文字里,而他们的回忆则记录在影像上。

2007-06-22;丁亥年丙午月丁亥日。

夏至。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Chacun son cinéma》  ■译名:《每人一部电影》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等35位导演  ■国家:法国  ■类型:剧情  ■片长:110 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英语/法语  ■上映:2007年5月20日

 7 ) 这是一盒贵族的巧克力。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阿甘里面的一句话。

我想这也就是为何这么多人会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原因。

35个小小的电影,方方正正,放在盒子里,你总会对下一个是什么充满好奇。

拨开包装,一口一个,细细咀嚼。

有的一直没有味道(比如《虫子女士》《三分钟》《电姬馆》《无需翻译》),有的会变味(比如《情色电影》《笨手笨脚》《最后一幕约会》),有的你吃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吃的是不是个巧克力(比如《阿尔托:两场电影》《是梦》《礼物》等等等 )。

不过还好因为小,所以味道坏了也不会咯硬你太长时间。

偶尔会吃出的杏仁粒或者樱桃肉,能给你的惊喜总会让你觉得,这么久的尝试也是值得。

喜欢《美好的假日》。

田野,野花,脚印,夕阳。

北野武一贯美好的画面感。

电影没看好,自行车被偷。

阿Q精神的生活小品喜欢达内兄弟的《在黑暗中》。

那个在电影院哭泣的女子抓住那个小偷的手放在脸庞。

总感觉调侃中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温情。

喜欢桑德罗的《安娜》。

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她是一个盲人。

她的丈夫一直在旁边描述电影的画面,后来她逃出来,我想不是因为电影剧情,而是因为自己看不见而痛苦而烦躁。

丈夫追出来,抱着她,说,没有你,里面很冷呢。

呼多让人羡慕的爱情。

喜欢老谋子的《看电影》。

很有情趣很可爱的小品呢对全村人,看电影就像是过节一样,而对于孩子尤为值得兴奋。

而他兴奋的是看电影这件新鲜事,却不是为了电影。

看着他在电影正式开始的时候累的睡着的安静脸庞,心想,老谋子还是拍农村题材的电影直指人心呵。

喜欢柯南伯格的《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自杀》。

细腻,很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感。

两个主持人在讨论是不是他选择行刑更加人性的问题,预测他是不是快开枪了。

全国人民都眼睁睁看着他自杀的过程。

没有人想到要制止。

对于人性的尖锐嘲讽。

同样喜欢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

真Tm贫35部电影,任何一部都可以从某种角度通过某种解释成为最好的。

反正都是大师的,怎么说都不为错。

但等着那剧终字幕的出现,我却在想,电影的拍摄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炫耀技术?

故弄玄虚?

还是为了在这三分钟内显示“大师”身份而故意弄得无厘头让人难以理解呢。

“看不懂的就是好的。

”这个标准,可笑,但确实还是在一天天的风靡着,并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创作。

说它已经成了一条现代文艺作品的潜规则,也并不未过吧。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但你可以获得一种状态或者感觉。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但仔细琢磨一下,能发现庞大而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有的艺术你看不懂,再看还是看不懂,感叹一句,果然够艺术,然后开始运用多年积攒的艺术感和想象力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诠释和标榜,以借此进行自我标榜。

然后大家一拥而上,以懂为荣不懂为耻。

而,实际上呢。

我看到的就是这样。

我是一俗人,我想大部分人也是。

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标准,除去那些需要第二反射参与的手法技巧角度的判断,作为人的第一反射,我想,只是在于,它是否能让你明白,它是否更触动你的某一个感官。

一块巧克力,好吃就好了,精心配置的不符合味觉又怎样。

而总是有些遗憾的是,这35部片子里,我能明白的就不多,而能通过这一个题材触动我的,又是那么的少。

这盒巧克力太过精良,亦太过“艺术”。

也许,不适合我这样以味道为重的平民品尝。

我一直都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都是最简单的。

比如梵高的画,比如绮贞的歌。

不需要太多外物的配置和拥堵,亦具有一种让人迷恋的魔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老老实实的写正常的字,说着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喜欢着自己直觉喜欢的东西。

不掩不藏。

不倾颓亦不想模仿和假装。

我相信的还有两点,第一,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与光亮,内心都是向往着的。

颓废与沉溺只是失望和退缩的反射。

第二,每个人的审美是有相通的地方的。

那是来自人之初最平凡最真实的情感。

总会有一种东西,可以打动所有的人。

世界纷繁。

我有在微微刻意的拒绝。

因我相信某种永恒值得坚守。

那是变幻世界核心处的一颗微微发热的光源。

在那里,关于巧克力的评价,我的舌头永远是老大。

 8 ) 自己的电影

这么导演,并且文化含量比较大,蛮多都看不大懂的样子比较喜欢的一个丹麦导演的短片,还有那部以色列导演拍的死亡为结尾的短片,巴西导演的那两位老兄的对白也相当的电影,还有些相当不错的例如看情色电影从楼上掉下来的那位可怜家伙~哈居然有张艺谋的电影,看完他的之后觉得再这么导演中他拍的是最垃圾的跟那个台湾导演垃圾程度不相上下,可一会看完陈凯歌导的那3分钟之后,心中顿觉对之前那两位的愧疚,最垃圾的自然非陈导莫属。

除去上面惹人厌的那几为整部电影刻意渲染看电影的程度还是比较浓厚的,限制了题材的发挥,倒是那位英国导演抨击了电影特别是英国电影,最后男人带着儿子踢球去了,提醒大家除了看电影之外生活还有很多别的选择~。

 9 ) 个人记录,欢迎指正

Federico Fellini?露天影院→雷蒙·德巴东绝妙的休息日(光座影院)→北野武☜导演亲自出演三分钟(纪念马塞洛·马斯楚安尼)→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这个辨识度最高,黄雨披,雨伞)☜最文艺的台词黑暗中(同上致敬《八部半》)→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观影日记(《仪式》《燃情岁月》《婚姻生活》《真假公主》《上错天堂投错胎》《危机四伏》《洛奇6》《黑客帝国2》)→南尼·莫莱蒂电姬戏院→侯孝贤黑暗→罗伯特·布列松安娜→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看电影→张艺谋(不知道片名)华沙1936 海法70年后《以色列港口》→阿莫斯·吉塔伊臭虫小姐→简·康平(不确定名字)阿尔托(Double Bill)《随心所欲》(致敬戈达尔)《玩火自焚》 死亡→阿托姆·伊戈扬铸造厂→阿基·考里斯马基高潮→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不知道片名)有关尤瑟夫·夏因的→(不知道导演)是梦(老妈妈小儿子年轻爸爸吃榴莲,再和年轻奶奶看电影,奶奶吃梨)→蔡明亮职业→拉斯·冯·提尔☜导演亲自出演礼物(《卡萨布兰卡》)→拉乌尔·鲁兹马路影院→克劳德·勒鲁什初吻→加斯·范·桑特情色影院→罗曼·波兰斯基☜这个真的好笑无需翻译(致敬戈达尔,调侃西米诺)→迈克尔·西米诺世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上最后一座电影院的自杀事件→大卫·柯南伯格我飞了9公里只为把它交给你→王家卫我的罗密欧在哪(致敬格拉曼特夫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最后的电影约会→比尔·奥古斯特尴尬→伊利亚·苏雷曼☜这个真的好笑独一无二的邂逅(调侃赫鲁晓夫和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不确定导演名字)Castanha et Caju和平中的战争→维姆·文德斯朱辛庄→陈凯歌大团圆结局→肯·洛奇尾声→(不确定导演名字)雷内·克莱尔

 10 )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电影

个人喜欢的一些部分,仅个人浅薄观点,如果你觉得我不对我滑轨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黑暗之中》看八部半的老人和旁若无人的情侣 南尼·莫莱蒂《电影迷日记》黑客帝国我也可以呀达内兄弟《在黑暗中》女人拉起小偷的手擦掉眼泪也太戳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安娜》莫名的喜欢和安心阿托姆·伊戈扬 《阿尔托:两场电影 》很多梦幻联动,阿尔托真美简 坎皮恩《虫子女士》奇妙戏中戏,似懂非懂尤瑟夫 夏因 《47年后》年轻人要耐心啊,夏因等了47年蔡明亮《是梦》是梦啊,在影院吃梨的外婆拉斯 冯 提尔《职业》哈哈哈突然的拿出斧子杀掉在影院絮絮叨叨的人,好喜欢克劳德·勒鲁什<<林荫道电影>>贯穿一生的电影,爸爸妈妈搭讪的方式又浪漫又温情范 桑特的《初吻》又搞怪又浪漫,小帅哥走进荧幕拥抱女神啦波兰斯基《情色电影院》有点好玩哈哈哈哈哈大卫 柯南伯格《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上最后一座电影院的自杀事件》没有影院真的会好吗王家卫《我穿越九千公里只为把它交给你》很王家卫,极尽暧昧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我的罗密欧在哪儿》没有什么故事比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悲惨维姆 文德斯《和平中的战争》战争重现在深受战争中的人眼里实在是太残酷了,立意和视听都很棒,是我爱的文德斯!

肯 洛奇《大团圆结局》这个大团圆结局很大团圆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短评

太琐碎了......

4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每位导演写给电影的情书,个人最喜欢前三名波兰斯基、北野武、拉斯冯提尔。拉斯太搞笑了,简直天佑美利坚前身,哈哈。华语五位导演也算各具特色了,自己的特点都发挥出来了,不过不太出彩。

6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有趣的电影大家庭式合集。猜谁拍的也很好玩。开头的献给费里尼令人感动。结尾坏孩子的天空:才刚刚开始呢!铺上久石让的音乐叫人起鸡皮疙瘩。马切罗!沉重感人的独白,特别是特写那张老去的脸。安哲的致敬,得去补安东尼奥尼的夜。那只手,啊!布列松!两部电影的戏中戏过于眼花缭乱,无论如何不要屏摄吧。还是扑克脸死鱼眼的考里斯马基,猜到了波兰斯基的结尾,淡淡的侯孝贤,李康生?的旁白,传统而隽永的阿巴斯,出人意料的暴力的拉斯冯,王家卫的巴赫以及闪回到张国荣,苏雷曼那时候还是黑发… 陈凯歌和张艺谋是…商量好的吗…可能童年的电影记忆过于相似了。看到了今年影展看的雁南飞,想起今年上影节回到阔别已久的影院,看的第一部甜蜜的生活,今年真是看了不少好电影啊,也看到不少哭成片中那样的观众

10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各种文艺腔各种复古,又是黑白又是无声的,但是更多是云山雾罩不明所以,只喜欢波兰斯基和丹麦的奥古斯都导演的两个小片,不过拉斯·冯·提尔的最惊艳,陈凯歌的那个还不错就是感觉有点太戏剧化,张艺谋的小纯情男女是大败笔,他是有多纯情啊,墨镜王装逼了,蔡明亮还比较实在点,还喜欢后面那两个巴西

11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还行

不知所云

15分钟前
  • homogeneous
  • 较差

有些人真是黔驢技窮,有些人真是老而彌堅 (fond of: Jane Campion, Atom Egoyan, Olivier Assayas, Lars von Trier, Roman Polanski, David Cronenberg, Walter Salles, Ken Loach)......那麽我們干嘛不去踢球?!太快活了!

17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确实有点电影不能看太早,六年前看时很多导演听都没听过何况看他们的作品了,现在回头再看发现喜欢多了很多。最爱五部是康查侯孝贤奥古斯特肯洛奇波兰斯基,疯蹄儿也很赞,最差的两部是张艺谋陈凯歌。

2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anna长得好咕噜 不愧是拉斯wtf冯提尔 也就波兰斯基的有点意思 其他的好无聊

2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半命题作文。拉斯·冯·提尔《职业》终于黑色幽默了一把、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老掉的让娜莫罗的独白、北野武《美好的假日》重见少年安藤政信、王家卫《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依然暧昧、《距戛纳8944公里》好拉丁好欢乐、《是梦》……这个,发自肺腑的喜欢蔡明亮的请举手?

26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比较无聊

27分钟前
  • 夹心旦糕
  • 很差

戛纳60周年纪念短片集,名导云集献礼,3分钟看似短暂,却怀揣着每位导演对电影的崇敬和热爱,每部都以电影为载体,在电影里讲故事、追忆情怀,有幽默诙谐,也有细细的感动,有的是有趣的小故事,有的是导演的个人情怀,每部都是名导个人电影风格的浓缩,喜欢的蛮多。

29分钟前
  • Milkyway
  • 还行

2011年的平安夜,我在学校小礼堂看了这部电影,当年醉心于各个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时隔六年再看,我在其中找到了电影的“纯度”。

32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因为一个人看的这部电影,她和她喜欢的人一起看的,他们角度同频,他们都喜欢王家卫,他们都骂陈凯歌。果然,我才是小丑,我和他们不同频,我也不喜欢陈凯歌,拍的像一个广告。但是我也不喜欢王家卫,这里唯一个拍情欲的中国导演,就像那个人一样,她确实是很懂情欲的一个人,但是我不喜欢看,我不想再想起她。还得是疯提尔,一如既往叛逆,看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他,结尾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我会心一笑。罗曼波兰斯基,虽然我能猜到结局,但还是有一些触动,搜了他以往作品,《苦月亮》被标记为情色电影,这个短片似乎也在暗讽那些评价苦月亮为情色片的评委,冠冕堂皇的在电影院看情色电影,却注意不到他人死活magnet:?xt=urn:btih:22394FCF73CA559F27679E1340BF4D95E315DF8E

34分钟前
  • 野生的k
  • 还行

男朋友的外公也拍了一集...

36分钟前
  • 奇爱小姐
  • 推荐

拉斯·冯·提尔的那段震惊我了。。。

41分钟前
  • Feline
  • 推荐

中国第五代导演拍得都不怎么样,老掉牙的东西!是不是有台湾张震演的国民党军官走进电影院那个,好帅啊~~~~~~非洲还是巴西那个在电影院外面一直唱歌,着实没看懂

44分钟前
  • 爪哇岛喵喵
  • 还行

早在07年,戛纳就知道大腕儿扎堆=热门卖座了,这部戛纳60周年献礼片“坎城大业”云集了35位知名导演,每人交了三分钟的命题作文。看的时候给每部短片都做了笔记,少了票房或者影评人的压力,导演们更像是玩票一样,嬉笑调侃,抒发感情,言论自由。也许质量参差不齐,但看完你会更加热爱电影

45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还行

这种每人拍个三两分钟最乏味了

50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讲个故事三分钟足够了.电影是表现那个国家气质的好手段!(貌似一些导演用了类似的细节,但是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很有意思!!还需要再仔细研究一下的电影~)

52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力荐

北野武果然是个极度自恋的大伯。

53分钟前
  • 树木希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