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着我真是个严拧的人。
而且越来越有毛病。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哪根弦儿搭错了线,看悲剧看得发笑,看消遣唠嗑的戏笑着笑着就哭。
《梦想照进现实》是个好片子,比我想象中好,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你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没惦记着倒是能落这点儿好了。
这片子好就好在让人看着挺累的。
2个多小时就见着两人跟那儿蹲着唠嗑,唠得那是昏天暗地裂山崩溃得很。
韩童生是个好演员,徐静蕾麽,因为以前毁她的戏儿太多我对她印象一直不咋地,这部戏,好歹让我觉着,她不那么装纯得让人恶心了。
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多了,这片子应该得奖的。
王朔是个明白人,活明白了又不甘心明白的人都严重拧巴。
所以他写出来的那些个台词,大段大段的显着贫儿,偶尔的一新鲜词儿听着耳朵里头就跟在挠痒痒似的,熨帖,逗乐。
可是写得特实在了,特现实了。
现实中的乐呵,总是乐呵着乐呵着,一不留神就郁闷了,不由自主就严拧了,自己跟自己死磕,跟个漩涡似的往死头拧巴自己个儿了,拧着拧着就崩溃了。
里头有句台词,老韩说的,说得特别招人。
他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年轻时候跟谁一块儿过了,等年纪大了,跟谁在一块儿,遇着谁了,跟谁打过招呼,都不重要了。
日子过到后来就是熬,赶紧的熬干了算个事儿。
原台词太长了,记不清楚,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总之听得有点儿想西里哗啦一场的那意思。
我不记得我年轻时跟谁在一块儿,还没怎么着过那,怎么就突如其来老掉了。
怎么着日子还没阳光灿烂过就开始慢慢熬了。
怎么着就变得不好意思谈梦想就敢没心没肺死惦记钱了。
我真不是故意活成这样的,谁他妈的爱故意活成这样啊。
可是我能怎么样呢。
那句台词说得真惊心动魄啊,谁他妈的百年之后不是自己陪着自己个儿跟土里头埋着阿。
这话真让说的人跟听的人,都耳根子发麻,身子上起鸡皮疙瘩。
这年头,谁好意思理直气壮地谈人生谈梦想啊,都他妈的没种,只敢先把自己忽悠成一流氓,再把别人都忽悠得以为你就是一流氓。
谁都倍儿讨厌装纯的人,稍微有点儿年纪的,还他妈的一副纯真操行,要么是不要脸特别死乞白赖的,要么就是真蠢从来不想事儿的。
这世上人人都在装,不装不行,不装让人见着你怎么死的,自己跟自己没法交代,索性装把装把不是罪,谁他妈的都是在装。
说到底,梦想为什么让人们都不好意思说,都他妈的不惜的说了,是因为人人最初的梦想都他妈的一个样儿。
谁他妈的都希望世界大同,人人美好,没心计没勾心斗角,人跟人都特肝胆仗义,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那就是天荒地老宝马奔驰都拉不回来的事儿。
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很顺利,所有人都特快活特高兴特幸福地过着生活。
这梦想一经现实的孔儿照进现实了,就虚无飘渺难以达到得骗自己都骗不过去了。
所以大家伙儿都不好意思说梦想了,咱们都心照不宣地管那叫做意淫了。
这多么猥亵的世界多么残酷的现实,哪配得起用上梦想这么高贵圣洁的词儿。
跟现实有关的那就只能叫做意淫,所有的人都是淫荡的。
这样反复暗示自己给自己催眠,把对日子的期望值降低到只要有得日就是好的,只要跟个牲口似的有吃有喝能睡就是美滋滋的,不这样,怎么熬巴这日子。
能拧巴的时候证明自己还是活着的,别一不留神沦陷了,成了个特别面儿特别磨即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肉蛋就成了。
告诉自己,他妈的哪有这么好这么美的事儿,折腾成啥样是啥样吧。
拧巴干了,就是个头儿了。
看了老徐的《梦想照进现实》,收获颇丰,最深的感触——北京人真的不是一般地能说……两个人在一间屋子里,不停地聊了个1半小时。
这便是全部的剧情。
不要问我谈话的主题是什么,因为没有主题,我能给你的只有那个字,“侃”。
也许真的是文化的差异,随着剧中两人谈话的深入,我愈来愈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然后我开始走神。
最可悲的是,我试图从双方的对话中,抓住那些掩盖在华丽词藻后的真实,but我失败了。
他们的眼神、语气是这样让你信服,可是所说的内容却又前后矛盾……最终,我也没有分辨清楚哪些是他和她真正想说的话。
场景这样简单,人物这样简单,可是为何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如此混乱和烦躁呢?
我绝不是贬低它,我贬低它我是孙子!
(你能判断我这句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么?
)老徐还是那么有气质,只是这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想起小时候曾经抄过的一句名人名言,少年的我一直不明白那句话想表达的意思。
直到很后来我才恍然大悟,而且越回味越觉得是真理:语言是一张网,通过它,所有的真实都逃逸了。
这部电影的DVD碟在好几家音像店都是大摞的堆积,不用问店家,就知道它的命运同老徐的那本博客书一样,与其热闹的博客形成鲜明对比,问津的人鲜有。
老徐在拍这片子时大概也想到了最后会死得很惨,但她没为赢得票房在媒体面前使劲糟蹋自己,从而再次成功与那些知名美女明星拉开不小的距离,离真正的艺术家又靠近了一步。
同时,观众的不买账或多或少又一次证明了大家多么喜欢自欺欺人,明明是脑袋琢磨事的功能日渐退化,却还偏说老徐的电影太文艺,看不懂。
何况,无人问津不代表片子就糟,小众与否也更是要相对来看。
如果从单调狭窄的电影空间,略略极端的拍摄手法,以及老徐和韩童生两个人聊的那些影射娱乐圈混乱的事上来说,这片子确实有些小众,让人提不起精神。
但如果我们能稍微留点心,会发现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关。
老徐说“我不拍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并非为了把观众哄进电影院,影片的确不是那种应景的热闹之作,可是其中的力量要靠耐心才能寻到。
当老徐和韩童生跳出原来被宥的演员与导演身份,索性敞开来谈不准备再拍下去的电视剧的本子时,原本压抑的矛盾也跳上了桌面。
导演发现原来自己的民主公正,在演员这头不过是表面装样的自大狂——这样直接的碰撞多少有点杨德昌电影的味道,人与人交往时都在装虽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但如果真捅破那层窗户纸,全然接受在对方心中原来龌龊到了不堪的形象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搞不好就会崩溃。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该是结尾女主角在所谓的强调重现生活原状的“理论”下让导演将那些丑恶的面孔全从剧本里删了去,只留下她自己,还反问一句“这不就是现实吗?
你原来的梦想是什么?
”这说明老徐还不够残忍(或者说老了的编剧王朔失去了在《动物凶猛》里的那股劲)。
本来英文片名“Dreams may come”里的“may”特别有味道,它能很好的说明生活原本要比电视剧还要恶心,这样一搞,反给人装纯装B的嫌疑。
昨晚在北大看晕晕乎乎的……幸好徐导及时出现,整个会场立马由死气沉沉转入热火朝天…… 片子的风格很喜欢幽闭的房间 两人的对白枯燥不失谐趣!
导演功力不赖,不过也极大地挑战了观众审美疲劳的限度。
电影中这种纯对话形式其实并不新鲜,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喋喋不休至大师级别的法国导演侯麦和闲聊乱侃至准大师级别的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半梦半醒的人生》《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
这两位都是对话的狂热爱好者,电影大都是男男女女一场接一场的神聊,而且都“漫不经心”地聊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老徐电影,王朔语文。
”有了王朔,台词变得甚是经典,可那是文学的东西,换作影像,只能落得矫揉造作的境地!
导演自己喜欢的东西罢了!
试想这部电影毕竟小众,其结局只能两种: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
(和《春田花花》差不多哦?
) 片尾曲还可以啦啦啦啦……
我老老实实的看完了电影,不能说一个字不落,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起码又补了上来。
话很多,话很少,其实这都不是一个能评价电影的标准。
况且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电影的标准。
这根本就是本书,每个人都在写书评。
就像有人形容看这部电影是像剥洋葱一样,我完全同意。
起初,只是以为编剧在躲起来评论演艺圈这点烂事儿,却慢慢发现,他的眼光还高得很呢,高得不仅仅是某一代人的事情。
是一种过程,而在座的人也在其中。。。。。。
我的理解是跟整个社会、制度等有关的,当然不能多议;毕竟我得按照网上的规矩办事。
没懂的时候,我乐了,每一句话让我心花怒放,这叫拐这弯儿的骂人;理解的时候,我哭了,每一句话让我心里觉得刺的慌,这不叫骂人,是反省、自嘲还是失落,也许都有吧。
最后的一段让我觉得难受『原来的梦想也是相信有个幸福存在,有个人间天堂,一个公平的社会。
一个心灵匹配的对象,人和人都互相信任,也值得信任。
人和人都不互相消灭,一个无忧无虑,一个快乐无比。
爱情根本不叫事儿!
没说平等,说的也是平等以后的社会。
原来大家更愿意相信一点,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
走多不牛逼呀!
必须死扛,必须的!
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之没东西扛。
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儿瞧,挺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坚持。
』当一个梦想支撑着一个人的时候,即使再艰难的时刻他都能挺过。
当梦想、信念消逝的时候,就像病人坚守的最后一片绿叶已掉;骇克帝国中告诉Neo这一切不是真的一样。
会是什么感觉呢?
没东西扛的感觉
我给了这个片子四颗星,冲着这个名字。
徐静蕾在片中说,唉,名字挺好,戏如果不拍了就是有点可惜这个名字。
也看得出来对她来说,最最真切地表达感情的,也就是这六个字而已——梦想照进现实。
有的时候表达一种极其隐秘而复杂的感情并不需要很多语言,几个不合逻辑的字就行。
但是,要得这几个字排列得恰恰好。
韩童生说,本来这还有个“当”字,当梦想照进现实。
“当”引导从句,倘若真用了这句话,估计单说名字就得长篇大论了;然而去了一个字,却得到了更完整的意义。
“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
这该是片中唯一一句解释名字的话了。
王朔大爷就这么去嘲笑梦想,这么毒,这么狠,这么讽刺。
然而却又这么落寞,这么悲哀,这么理想。
其实整个片子就是这样,不断地去建构一些东西,然后去把它们一个一个地解构掉。
给每一件事物一种说辞,给每一种说辞一个反驳,给每一个反驳一句嘲讽,给每一句嘲讽一丝悲凉。
它究竟要说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
但是我唯一知道的是,就连王朔本人,都会不知道。
因为任何一个答案,只要他说出口,他都可以条件反射般地找到一种反驳和嘲讽的方式。
而这甚至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似乎一切皆可理解,然而又都值得怀疑。
梦想对我们只是未坍缩的波函数,我们知道它就在那儿;但是,对不起,我们不能言说,不能触碰。
因为一旦非要以一种实在的方式表达出来,梦想就变得,像韩童生说出那句“人人平等”时一般可笑。
最后韩童生说,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
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
我脚麻了,跺着脚一遍遍看这句话,然后同样一遍遍地想,这就是梦想啊。
因为尽管谁也说不上来这些句子要表达什么,但是你知道我也知道,这就是美好,明亮,光芒四射。
梦想照进现实,就是那芭蕉船,银杏树,一片橘子色,满河金被子。
编剧是王朔,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编剧是剧本和文字撰稿的创作者,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整体设计,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个别须获得授权),一般创作好剧本后,编剧会将剧本交付导演审核,若未通过审核,则可与导演一同进行二次创作(剧本的修改权归编剧所有)。
因为各种编剧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不同,编剧一般分为:电影编剧、电视编剧、话剧编剧等。
”,所以这部片子其实就是王朔本人的作品。
苦了老徐和韩童生,这部戏说到底就是这二位之间的对话,从拍的戏开始,女主角不想演,导演和女主角相互探讨人生的话题。
除了偶尔的一些场景没有对白之外,大段大段的对话,而且特精辟的那种,层出不穷。
“你甭管我 你就替你想 你要替我想了 你就不能替自己想了”这话说的实在。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自己形成和创造的,真的要别人替你去想,也想不明白;同时也费劲儿,这些事还是需要自己去想。
“谁是朋友啊?最后都是百年陪自己 我愿意你一想起我 都是良好回忆 青年时代和谁一起过很重要 我一想起我的青年时代 发现一生的好时光都度过了 这辈子要来的 和我有约的 都来过了 再往后认识的人都是 致残 致俘 各大战场送下来的荣誉军人”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时无垠去向无踪。
年轻的时候,正值旺年,年富力强的光景。
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定下了人生的大致基调。
“还得是光速 笔直30万公里 笔直再笔直 笔直乘2 乘乘乘 乘下去 回不了头了 拜拜吧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最黑的地方见”梦想怎么照进现实?
还得靠光,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全亮堂当然啥都看不见,还得是黑天。
越痛苦的地方,反倒越能产生“光”来。
这部片子,最难的地方,还是在于台词的搭建。
当然,我们看到王朔的时候,就应该淡然了:有他在,这台词基本靠谱了。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1.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
(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
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1.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
(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
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
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
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
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
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
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
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
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
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
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
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
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
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
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
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
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
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
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
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
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
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
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
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
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
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
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
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
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
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如果说徐静蕾是一才女,那还真是挺让人希望相信的事情。
首先,她很美丽,但不妖娆。
用她那新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装纯。
咱们谁都知道她不可能清纯,可当小蕾同学这么在你跟前一站,你宁愿相信她很清纯。
其次,她管自己叫老徐,写了一个博客,又导了几部片子。
一个让人宁愿相信清纯的妞,叫自己老徐,总会让人觉得这妞不非常简单,至少可能会有那么一点趣味。
这有了一点趣味又能导一记片子,那么自然除了美女以外还得管人叫一记才女。
切记,如果才女不美貌,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
你想呀,如果芙蓉姐姐站你跟前和你讨论这MV应该怎么拗造型,你受得了嘛你!
但是,假装才女本质总归也不是才女。
虽然,人总爱往美好的地方想,总以为梦想就是现实,但是,这梦想恐怕永远也照不进现实。
老徐也好,清纯妞也罢,都是演出来的。
不然这所谓实验电影怎么那么让人生厌呢!
王朔很能说,可老徐不会导,这样的戏也没法演,所以只能是一个烂片。
当然,由于该片为实验片,既然实验,难免会有失败,这丝毫不会妨碍徐导才女的称号,反而,还让她成了一个很有勇气很有想法敢于自我突破的才女。
直可怜了那原著,本来通过文字才有趣的故事,却成了两个人的相声表演。
若是话剧,还能赞叹演员底气十足地坚持了这105分钟,可这还是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只能称赞演员记性很好。
莫名其妙的百合网和Nokia,还有那沸腾鱼,这片子啊,就和这人一样,装。
可就算是装,怎么也应当装得认真一点,装得大家伙都乐一点嘛!
徐导的确很精。
这显然是一部卖点太多的电影,王朔、才女、实验、国产,等等,再加上她在博客上一忽悠,不管好看难看,人都有猎奇心理,这票房也就成了!
毕竟,要骂你也得看过才能骂呀!
这就是票房炒作艺术,和电影无关。
上一次一个女人由于叙事能力不足,靠旁白勉强把故事说清楚。
而这次旁白不够了,或者说,全是旁白了。
这个剧本惟一合适的地方是舞台,可以说王朔很牛,在狭小的空间里,调侃可以被发挥的无边无际,可以说王朔很牛,但不能说被忽悠得津津有味的部分观众比被忽悠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牛。
梦想被吹在了天上,遮住了太阳,再也下不来,看见了阳光,可那不是现实。
老徐还能玩下去吗?
玩多久?
当梦想真的照进现实?
老徐就是这样一个票友,在玩票以前,就有很多人认识她,爱她,暗恋她。
现在如此,将来也一样。
好片,够文艺
满足神侃的愿望
老徐演的忒紧吧 韩童生忒憨厚 匠气过重 原著我是当情话儿看的……戏太一本正了 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 不过还是很喜欢 如果把原著演全了更好了T^T
没看懂
投胎转世光和光那段我就觉得矫情了,关键是.....我立刻就陷入到了把物质拟人化仍然是一种以人的生活方式来命名存在的自大的想法的想法的泥沼之中鸟
差不多也就是王朔在撑着了。
王朔的本子永远都是一股不服输的痞子味。
看了五遍,每遍都睡着的一部电影
你的梦想呢?我的梦想呢?
虽然徐看着很假,但小剧本不错,晕的时候看就很乐
真没看出那个才女有啥才气
你说我就是梦想照进现实
二流偏上的短篇小说二流偏下的电影
对话
这片子还真不是一般的文艺 虽然我把看不懂的片子都归到文艺片里 王朔的片子 语言特点明显
至此我对中国电影极大失望……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中午 不知道在干什么
不是给我看的 两个贫蛋
什么玩意儿
光和光怎麽打招呼您知道嗎?最黑的地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