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始于几段Snapchat视频,它们来自13岁的孙女伊娃,作为托马斯前妻的女儿,她恐怕还难以享用白人上流的身份标签,但是她的情感干涸症,完全没辱没洛朗这个姓。
开头视频里毒死宠物只是冰山一角,她的邪性,是哈内克另一个频现于作品的主题:对某种纯洁神话的怀疑。
在这个成人儿童化,儿童成人化的世界里,年龄不再是一个有效识别,孩子成了遮蔽,遮蔽这个世界崩坏的起始点,遮蔽快乐终结的真实时刻。
当伊娃协助祖父自杀,她想到的是什么?
打开手机,拍摄视频,在这出结尾的高潮戏中,浸泡在大海里的乔治固然令人动容,但伊娃的无动于衷,更加令人触目,哈内克一直关注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伊娃的手机,与其说是赶时髦,不如说是旧论点的新证据。
所以,[快乐结局]拥有我们熟悉、敬畏的哈内克的一切,不新,但是够好。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唯一的快乐只出现在片名里,但这不是哈内克唯一的“温柔”。
影片结尾的设计,自杀的乔治依然可能得救,若是更为残酷的哈内克,我们或许只能看到伊娃的手机视频里,一个逐渐接近大海的乔治……
回台北後的第三部電影《完美結局》,覺得終於看到一部水準之上的片子了。
導演一開始展開了三四條故事線,所以顯的凌亂一些,但隨著故事發展到中段,竟覺得愈來愈有味道,直到結束時還意猶未盡。
唯一可惜是結尾有點倉促,有種沒有收完尾的遺憾。
但我很喜歡導演不慍不火的敘事手法,還有幾個鏡頭的構圖,以及幾個場景的設計,讓這部以敍述生活鎖事為主的電影,不顯乏味,反而有趣。
《完美結局》是在去年十一月羅馬,參加雨蓓的論壇後,首次欣賞的雨蓓作品,因為聆聽過她的分析,在這部作品中,則試著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反而更能體會她在羅馬時特別強調的:「以安靜演出前題下,再加溫的演技是更有力道」。
(不過我最愛還是她在《Elle》的表現,去年沒得獎可惜了)我也喜歡飾演13歲少女的女演員,在這個年紀可以把內心轉折詮釋如此有層次,實屬不易。
不過,整體來說《Amour》還是更好看
1、布紐爾、夏布洛所批判的資本主義是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漢內克所批判的對象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了——前者的敵人我們很熟悉,就是資本家,後者的社會各階層之間不同的特性業已消失,所有人共享一種非人的無能感,如果二十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出了問題,災難必須所有人一起承擔。
可以這樣說,在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中,漢內克關注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處境,不過鑒於世界關心勞工階層已經夠多,這一次他把人類觀察集中在一個無望的高端中產家庭裡的三代,而一般人尚未經歷真正的資產階級內在的崩潰,在感覺上只是無法認同這光怪陸離的一家人。
佛洛姆理性的掙扎(The Sane Society,1955)中這樣描繪:綜觀十九世紀的社會特性,我們可以說在本質上它是競爭的、囤積的、剝削的、權威的、侵略的、個人的。
……在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去除了剝削與囤積,取而代之的是接納與銷售;去除了競爭,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朝著「協同工作」邁進的趨勢;去除了永遠增加盈利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一份穩固而安全收入的希望;去除了剝削,取而代之的是共享與散布財富;去除了合理與不合理的公開權威,取而代之的是匿名的權威——輿論與市場的權威;驕傲與征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加卻又不自覺的無能感。
2、故事的表面非常零碎,可是在這麼碎片化的場景中,我們對每一個角色掌握得非常清晰——這證明導演的功力。
對於現代西方文明社會中人的無助、脆弱、徬徨、疏離,故事以職業災害到各種精神病(明顯如憂鬱症,隱蔽如愛與生存意志的喪失)所表徵,以至於不忍苛責每一個角色殘酷冷漠的行為舉止,因為我們對他們何以如次的原由抱以同情。
不過其中,我感到最為艱難的處境在伊莎貝雨蓓的身上。
3、快樂結局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即便它只是暫時作為慰藉的假象,難道有人想目擊老人沒頂?
4、若不是傅達仁向瑞士申請安樂死通過的新聞播出,台灣人不會理解為什麼電影中老人向理髮師尋求幫助的時候,說自己因為身體太健康而「遭受蘇黎世的拒絕」。
5、電影中的自殺與殺人,相較於愛慕(Amour,2012)完全是兩回事。
一般媒體所謂快樂結局是愛慕的續篇,是形式上的便宜的認知。
如果忘掉愛慕的故事,不把它當作理解老人行為的原因,單純就老人和小女孩在書房裡說的話,那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他們彼此交代了如何殺人的過程。
尤其當老人一再追問小女孩為什麼要給夏令營的孩子下藥,女孩說:「我不知道。
」這時,老人露出了一絲曖昧不明的笑容,太驚悚了!
佛洛姆對於人的基本需求,其中超越的需求,有一個說明:倘若我不能創造生命,至少我能毀滅生命,毀滅生命始我超越了創造生命。
⋯⋯破壞性是一種次等的潛能,只要人存在,就有這種屬性的存在,他的力量與任何激情無二。
可是破壞性卻是創造性的唯一替代物,創造與破壞,愛與恨,並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本能,而是對超越的這一人性需要所提供的兩種解答。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
创新,应该是玩了一把手机直播。
维持了哈内克一贯的水准,但比起《爱》似乎简单了一点,属大师作品中的小品。
“快乐结局”迈克尔·哈内克是一个社会观察者、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者。
他拍电影,你不能不说深刻,不能不说细腻,但就是看了太沉重,更别说快乐了。
看得太清晰的人,大都不快乐。
托马和女大提琴手的网络性爱,寻求刺激的已婚男人,对婚姻的忠贞仅仅体现在嘴上说着的“我爱她,我不会和她离婚”,但是却在脑子里操着别的女人。
伊芙说托马不爱克莱尔。
这是对的么?
托马也不爱伊芙她自己,她说托马不爱任何人。
到了片子的结尾,我也没能明白伊芙自杀的原因,然而如果导演把回答这个问题的自由交到观众手中,恐怕什么有意思的回应都不会得到。
伊芙自杀因为她抑郁了,她为什么抑郁,因为她认为没有人爱她,然后呢?
整个家庭都是fucked up的,然而没有任何人能够成为安妮,能像她一样活着。
操持着整个家族企业,谈着恋爱和一个律师订婚,把发脾气的儿子的手折断,一切对她了如指掌。
如果说非要挑出一个人,最近接近理想生活的那个人,我想迈克尔会选择乔治,用双手结束了妻子的生命之后再将自己推向大海。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显然,乔治看到妻子在受苦,于是结束了她的生命;关于他自己,他大概也觉得生活的痛苦大过了快乐。
我们可以认为乔治老了,生活没有什么盼头,但是小伊芙呢,她为什么要给同学投药,把仓鼠杀死,杀了她的妈妈,之后把自己杀死。
电影没有给我什么线索,像是一个空洞般,把一个扁平的角色摆放出来。
接近十个扁平的角色被放在了一栋房子里,谁也饶不过谁。
很看出迈克尔哈内克想要说的,看起来没有快感。
(伊芙的衣服上面写着的是I Love Japan)
安娜·洛朗,大女儿,还有她的儿子皮埃,他在工地工作,她希望儿子以后能继承她的公司,最近工地出现塌方问题,所有人都停工了,一名工人受伤不治身亡。
托马·洛朗,小儿子和他的再婚妻子阿娜伊丝,他在里尔一家医院任外科主管,前妻因严重的药物中毒进了医院,现在他们的女儿伊芙暂时和他一起住,疑似有婚外情对象克莱尔。
老洛朗将近85岁,他去年曾经想去苏黎世安乐死,现在他半夜开车出去,撞上一棵树,断了几根骨头,只能坐轮椅行动。
每个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对现状不满,对家人冷漠,洛朗家族关系冷淡。
无论是对媒体、评论人,还是熟悉欧洲电影的影迷来说,迈克尔·哈内克新作《快乐结局》一定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作品之一。
毕竟,哈内克此前曾在四年之内拿到两次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一跃进入“双金棕榈俱乐部”,成为新世纪以来为数不多且“货真价实”的大师级导演。
这一次,哈内克虽然未能在戛纳第三次夺得金棕榈,但作品依旧保持了很高水准,其冷酷、犀利又不乏幽默的影像风格在首映时就博得了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故事所反映的欧洲社会的严重问题也让人深思。
《快乐结局》围绕一个支离破碎的上层社会家庭展开,其家庭成员的关系生疏而冷漠,每个人都对生活无比厌倦,一举一动之中流露出让人细思恐极的病态。
一家之主乔治·劳伦(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饰)由于下身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无聊的生活让他每天活得毫无期待和兴致,几次想要寻死但又几次被人救回。
他的孙女伊娃·劳伦(芳汀·哈德温饰)同样“生无可恋”——先是在母亲自杀身亡后回到劳伦家族和离异的父亲身边,接着发现了已经再婚却仍然欲壑难填的父亲在社交平台上给情人留下的淫荡话语。
三观崩塌却完全无计可施的伊娃对亲情、家庭和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同样走向了自戕的道路,但与他的祖父一样,命运未能让她轻易解脱。
生无可恋的伊娃·劳伦 与此同时,乔治的女儿安妮·劳伦(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和他的儿子皮埃尔·劳伦(弗兰茨·罗戈夫斯基饰)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前者一方面需要处理家族企业面临的突发困境,另一方面还要应付不省心的父亲和其他琐事,其经历简直就是法国版“女人四十”;后者则完全游离于家庭之外,对母亲的关心表现冷淡,既不想承担任何家族责任,也对上层生活完全不感兴趣,整日游手好闲并混迹于底层社区,喜欢在大型聚会等公共场合大放厥词,以生事为乐。
在影片后半段,皮埃尔更是将一群黑人难民邀请到自家为乔治·劳伦举办的生日午宴上,一个个详细介绍他们的国籍和经历,让在场所有人尴尬不已。
忍无可忍的安妮·劳伦最终只得采取一个颇为极端的方法:拧断皮埃尔的小指头(瞬间让人想起《钢琴教师》里人狠话不多的女主角艾丽卡),才让他放弃了这场闹剧般的表演。
总的来看,影片并没有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可言,也没有对任何角色行事的动机做出说明;它只是将家庭成员的生活和交流状态连接、拼贴在一起,中远景以至远景镜头冷静地观察着所有人物的行动;有些情况下,影片甚至隐去了对话内容,仅留下一个对话或冲突的场景,力图以极度客观的视角摄取一张张疏离淡漠、意义模糊的家庭和街头快照(snapshot)。
除此以外,《快乐结局》中还穿插了监控画面(与前作《隐藏摄像机》类似,但《隐》是以电影镜头戏仿监控,《快》中的则是货真价实的监控)、社交网页聊天界面、Youtube视频和手机直播APP界面,这些元素的使用体现出哈内克对新型媒介的高度敏感性和本片的后设性,它们的出现不仅喻示着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也重新探讨了新型媒介在影像表达中持续提高的地位和作用,更将观众和拍摄者紧密连接在一起。
于导演而言,这些影像最初只是具有记录和窥视性,但随后,影像的功能开始进化,窥视逐渐成为了娱乐,直到手机直播和界面中弹幕的出现,观众被间离出剧情,开始对影像及其叙事进行评判和思考,而这也正是哈内克全片的目的所在。
影片结尾,乔治·劳伦在目睹皮埃尔制造的闹剧之后,悄声离开了家族特意为他举办的午宴,并请求伊娃将自己和轮椅推入大海中,企图再次自杀。
伊娃并没有拒绝;她只是将他送入海水之中,眼睁睁看着乔治的身体被浸没,没有寻求父亲和其他大人的帮助。
不止如此,她出人意料地掏出手机,点开录像,以旁观者的姿态猎取这个扣人心弦的死亡瞬间。
所幸的是,这次自杀行动看上去似乎又失败了(出现在画外,结果如何我们无法确知):安妮·劳伦从宴会厅跑出来,狠狠瞪了伊娃一眼,然后急忙向海边冲去。
所有人的惊慌失措都被手机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记录者本人虽然一直藏在手机之后,但其对家庭、对他人、对生命的冷漠和将亲人生命当做娱乐的荒诞却也间接保留在录像之中。
《快乐结局》海报 从以往的作品看,哈内克往往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大背景之间建立起一层隐性的因果联系,希望透过这种方式挖掘出大的事件、局势背后更深层、更微观的原因(比如《白丝带》便是用压抑病态的家庭氛围解释了作为背景的一战得以爆发和纳粹主义出现的原因)。
《快乐结局》也不例外。
它的情节恰是设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即法国北部的加莱之内,而这个地区正是法国著名的“丛林”难民营所在地。
2002年,法国总统萨科齐下令关闭桑加特难民营,在原地重新修建加莱“丛林”难民营。
大量难民聚集在此地,为的就是等待机会穿越英吉利海峡,非法进入英国。
及至2016年10月26日,法国加莱“丛林”难民营被下令正式拆除,多达6500名来自阿富汗、科索沃、苏丹等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难民将被驱逐。
或许,哈内克正是想借这部影片表明,微观的上层社会生活与法国对待难民的姿态并无不同,两种疏离与冷漠不仅如出一辙,更有着确凿的因果关系。
或者,这其中还隐藏着一种讽刺:连自己生命都不在乎的个人和民族,还怎么指望他们做出任何人道主义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看,《快乐结局》甚至可以算是一部难民题材电影,但它无疑是另辟蹊径的。
正是这种另辟蹊径,让哈内克的作品一直以来更加切中要害,更加鞭辟入里,也更能打动人心。
哈内克是焦虑的,这种焦虑导向冷冽的风格,同时也必然导向关怀和温度。
公允地说,《快乐结局》并未让哈内克超越自己,片中出现的一切元素、所探讨的一切话题在其之前的影片中均有所涉及;松散的叙事、略显冗余的人物设置和实验性的媒介处理也对影片的观感造成了一定影响。
于是乎,《快乐结局》不免给人以“炒冷饭”之感。
但好在,哈内克始终如一。
当我们坐在影院里面对以上种种时,就会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他对人性的理解、对媒介的超前探索依旧让人肃然起敬,而人们对《快乐结局》的重新审视和发现,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
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法式电影的节奏,好像突然就理解了一些碎片的意义。
灯要一盏一盏的关,消息要逐字逐句的发,眼泪要从心里到眼角最后在脸颊上抹开,缓慢的生活要一帧一帧的去数。
就像《山月记》里写的:这个世界整体看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作用于具体之细节,就有了无限之意义。
一个体面的家庭:事业、庄园、佣人和狗,不缺少幽闭的悲伤。
每个人的脸是戒备森严又光鲜亮丽的地壳,每个人心里都有岩浆暗涌。
体面背后,家人成为彼此的裂缝,试图拯救却总是越推越远。
最后一个镜头,女孩在远处记录老人投海,而一群拯救者呼啸而过。
没有“happy end”,当拯救成为一种过错。
<完美結局>漢內克同學會 ,記得所有「同學」會少一「味」!
再次申明我是一位三觀正直好青年事實上 ,本片不差 就是漢內克讓我等太久 ,導演書中訪談宣稱和<愛.慕>對應連結我認為導演相隔許久才出新片原因無疑是近年國際時事科技變化快速導致 ,本片和<愛慕>的連接點應該是尚路易坦帝尼昂所提到的「妻子」這個角色電影開始轉向漢內克本人的作品「元素統整」<隱藏攝影機> 、
…呃 …惡魔小孩是的對漢內克影迷來說見到熟悉元素頗是親切But漢內克是位嘗試多種方式訴說固定題材的導演 ,完美結局給了新東西、舊東西、暖色調、更輕盈故事節奏 。
屬於我不反感的老調重彈不爆雷下 ,故事主題是科技為輔的偽善、反向真摯、自以為是的清高作為、溝通方式、扭曲心理So<完美結局>: 嘗試漢內克電影觀眾的好入門 粉絲向的作品 ,就像動畫總集篇電影 蘿莉控福音 !
看看芳婷哈莊迷人的長髮、臉蛋、眼睛、肢體曲線、演技演技演技導演別讓我等那麼久了 ,回到2、3年一部電影之高產期吧 !!!
快乐结局 (2017)7.32017 / 法国 奥地利 德国 / 剧情 家庭 / 迈克尔·哈内克 / 伊莎贝尔·于佩尔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蔚蓝平静的海域拯救不了一团乱麻的生活,场景和摄影克制冷峻,家庭与爱与琐事终归繁复琐碎。小姑娘神似文淇。哈内克对生活的抽丝剥茧,我向来是体会不到的,罢了。
一些老技法翻来覆去的用,看不到一半就快进,也看不下去呃……
【3.5】由于主题繁杂,叙述一度过于散漫,以至于标志性的力量显得薄弱,但还是那个哈内克。对于各色形式的影像材料的整合与运用非常具有新意,怎能用“重复”一以概之。
重点不在哈内克老爷爷拍了什么,精彩的是他省略了什么。表面上精明强干、温暖的人本性自私,表面上无能和冷漠无情的人反而更能相互理解。极简的文本表达深谙留白之道,暗自想想越来越觉得有趣。留给《Amor》的彩蛋真是温暖,可惜老奶奶已然仙逝了。
几条故事线完全没有交叉,所以感觉电影非常凌乱。既然想要表达家庭的冷漠,那就要更多的冲突来烘托啊,各讲各的故事,游离于主线之外了。
+☆ 好山好水好无聊
爱的续集+各种御用+用过的旧梗+实事解析。除却用iPhone拍摄这种摩登手段,感觉有点老年
用细路祥家菲佣的话说就是“this family 好多问题”。哈内克先生一把年纪这么的不装逼不故弄玄虚,对观众友好,这点尤其更值尊敬。
两星半
不行
今天最后一场,可能审美疲劳触动不大。老一套的家人之间的冷漠,人生而自私,关系本身就是脆弱的。
画面能走在时代前沿,但却没有时代前沿这些物件该有的内核体现。手机直播,网络问题,这些能和现实生活中老生常谈的死亡,爱情,亲情,阶级一起混为一谈吗?可以阿,但是不是这样每个都来走个过场,然后起一个警醒世人似的电影名。表面功夫相当花哨,细品起来味同嚼蜡
漢內克都開始玩直播了。這次視點是比較鬆散沒錯,中上家庭,表面和諧上軌道,實則各自崩塌。嘴巴好像很在乎,但實際沒人能靠近彼此...後三分之一根本是黑色喜劇,結局太有意思了,絕了,簡直PH值低到破表的酸。
爱,是老人用枕头捂死了陪伴一生的妻子,happyending,是小姑娘帮助老人把轮椅推入大海。爱的冰冷,死亡的温度,解脱与救赎,宅邸、家族、企业、虚假的亲密与隔绝的内心。
有点normal,也不能叫平庸;剧透警告:小萝莉太冷酷了,杀老鼠又杀妈,能听电话还能破译密码,这种萝莉给我一打不要停……
冷漠无情。家庭令人想死。
boring
混淆|随即Bazin 60±
手法粗糙到難說是漢內克宇宙頂多是漢內克同人...
原来是《爱》的续集,神秘疯狂糟糕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