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漂亮的法国女孩伊娃,随着婚姻不幸的母亲和一个种族带来战争的时代进入电影,她的命运就像电影开始时的过去与现在交错的镜头那样注定混乱。
然而好电影总能以杂乱错杂的人物关系、镜头入手转入平稳精彩的叙述状态里,以一种极端化的对比来引人入甚。
母亲的婚姻不幸,给伊娃带来了另一个家,然而继父的地下党身份又阴差阳错地让伊娃爱上了一位与国家对立的敌人——纳粹军官,“你背叛了你的妻子,而我背叛了我的国家”——伊娃深深陷入自责却又无法自拔,随着矛盾激化,父亲被害,二战全面爆发,伊娃辗转于放荡的爱之手,最后落下个通敌卖国还谋杀亲夫的罪。
直至音乐家律师的出现,伊娃的生命与爱全被挽救,电影也以这样一个故事再现历史中战争与种族的话题,以男女小爱来布施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包容和和平相处的大爱。
伊娃和德国军官的爱、吉姆的印第安外祖父在美国西部的发家史很明确地反映出一种种族间的问题,而以爱之名又是电影轻松话这些问题的常见手法。
电影镜头在表现上,大多以一种非自然光角度来拍摄,可是伴随着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悲喜起伏上来说,光和片中配乐的应运如出一则,柔和的光、暗光、强光……等,贴切地反映出人物在战争前后或者幸与不幸中的无需言语表述的内心或情节,在集中营的火车上,光是暗淡迷惘地,钢琴师暴躁不安的母亲在车厢里练习她那永远不会上演的戏剧,钢琴师与心爱的女孩小心翼翼又互生灵敏的谈话,强烈地再现了战争的恐惧感。
而最后伊娃在法庭休息室准备迎接最终审判的那一刻,门开了,所有的光都从平行面充斥进来,画面开始进入一种无声状态,人们的表演和突然光亮起来的胶片把审判的结果直接表现出来,突然,电影中以人物的演为主要表现力的方式全部被否认,无声,强光,成为镜头里唯一的表演。
导演克劳德·勒鲁什除了在拍摄上应用独特的自己个性化的讨论外,还在情节里加入对电影的讨论片断,他将自己变成伊娃还是电影院领座员时救助过的小男孩,他就像安德烈说过的一句话“电影是女领座员拿着的小手电筒,那摇曳的灯光像闪烁不定的彗星,划过我们醒着做梦的黑夜,那是银幕周围向四面扩展的漫无边际的空间.”但小男孩长大后,应景而生,成为了一个电影拍摄者,他在电影中讨论电影主体的问题,随后借助这个爱情故事表述出一种长期电影主题风格追逐方向的缘由,并最终以这个角度将历史、种族、和平等大主题表现。
这个电影讲的是人的复杂吧。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文化都有。
那段和两个美国大兵同时上床还谈婚论嫁,实在不知……
“因为我美丽的眼睛!
”敢爱敢恨的女主角,战争、种族、伦理,什么都抵挡不住爱情的力量。
动人的音乐和法式浪漫情节,如此优雅地展示着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真情。
爱情是电影的主线,却不是重点。
实在很佩服导演,战争、政治、种族、爱情……甚至电影的发展史,这么多的元素炒在一起,出来的竟不是一锅大杂烩,而是一道精致的法式甜点。
每个角度都这么细腻而让人回味,每个元素衔接得自然而不着痕迹。
一部来自与电影的情书一封来自于情书的电影 / 向卢米埃尔致敬向拉赫玛尼洛夫致敬向时代致敬 / 背叛之罪是难以承受的,尤其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背叛,即使是以爱之名 / 克劳德·勒鲁什对于他终生情人电影的情诗--那一吻的见证 / 同一时代两段历史的交织与碰撞 / 三人行啊三人行,可惜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嫉妒与自尊有时是深埋在内心深处的一条毒蛇 / 一个贯穿时代的电影院一部完整的电影史,片中的每一部播放的电影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无可阻挡的历史巨轮 / 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的海报几乎亮瞎了我的双眼,如果你还记得1986年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Ⅱ》的话,那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 《海上钢琴师》一样感动而震撼的结尾部分才是导演的魂“这个吻,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未来50年中,我拍摄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
” / 黑于白交织的小酒吧是否让你想到了《卡萨布兰卡》?
/马赛曲呵马赛曲,那首激昂的马赛曲被德国军官用口风琴演奏如此凄凉,是否也是一个没落的预示 / 音乐剧的身体爵士的灵魂 / 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
女猪脚用了半辈子的时间找寻到了,你有没有找寻到?
/ 奔跑吧,向着那片土地 / 以一个女人的身体和灵魂去承担这个时代的伤痕和烙印,但是“不管怎样,还有阳光,阳光与我们同在。
” 这是克劳德·勒鲁什40年磨一剑的作品,其中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也只有40年的时间才能将此剑打磨的如此炉火纯青吹毛断发,狠狠的电影狠狠的爱,这部电影必然成为我今年的10大影片之一。
导演:克劳德·勒鲁什 主演:奥黛丽·达娜/雅基·伊多/拉斐尔/多米尼克·皮诺 类型:剧情 出品:法国Rezo Films □点评:西帕克★★★★ 片长:115分钟[这样的爱]是一部可以一遍遍观看的电影,它提醒了我们当初为何会爱上电影,这是一部只属于迷影之人的杰作正如同,每一个坠入爱河的小伙,都会给心爱的美妞写情书一样,每一位伴着电影长大的导演,都热爱把自己的作品拍成一篇给电影的情诗,这让致敬与模仿成了电影中一出独特的戏码。
不管陈可辛如何去说[独臂刀],昆汀如何去爱里芬斯塔尔,但别忘了,那场发迹与六十年代的新浪潮才是这股致敬旋风的真正始作俑者。
而在新浪潮后期投身革命的克劳德·勒鲁什,也一直将电影作为他钟情一生的爱人。
两种历史交织作为勒鲁什的第50部剧情长片,他将所有的心血与诚意都倾注到了这部作品中。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调度,体现了一个年过70的老导演,极强掌控力。
在他缓缓运动镜头,快速剪切之下,一场跨越历史的爱情悲剧缓缓铺开。
虽然我们看了太多以二战为背景的爱情史诗,但勒鲁什在[这样的爱]中,带给所有影迷的,却是一个真正最容易产生移情的切入点——“电影”。
也许,勒鲁什唯一没有料到的是,昆汀借着二战说电影的[无良杂军]抢在了自己前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迷观看此片的所产生的情绪起伏。
对于昆汀来说,战争与电影都是他酒桌上的游戏,但对于曾经在纳粹种族灭绝中逃过一劫的勒鲁什来说,电影才是支持他至今的力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靠着电影,勒鲁什可以轻易寻找到他所需要的情绪。
伊娃与吉姆、鲍勃之间的三人行,明显来自于[朱尔和吉姆],伊娃举手投足间的那份不经意的微笑,让人想起当年的让娜·莫罗。
正是这样俯仰即是的细节,利用了不同电影在情感上的共性,使得身为影迷的我们,可以更快的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
除了渲染剧情以外,电影更是历史转换的脚注。
每一部电影,都有着当年时代的影子,抓住一部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便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片头的卢米埃尔默片象征着二战前的纯真年代,而一旦进入了有声片时期,技术开始强势侵入电影,希特勒的演讲随着胶片传入整个欧洲,恐慌也开始加速。
随后,被占领后的法国,让·嘉班在[雾码头]中的形象,成了勒鲁什心目中反抗强权的英雄。
而盟军登陆后的[乱世佳人],代表着整个欧洲的复苏。
片中所选的老片,都经过了导演精心筛选,与历史有着微妙的镜像。
事实上,电影史与所谓的历史,本就是两条互相渗透的曲线。
银幕下的我们,因年龄关系,大多无缘见证历史。
但当年的电影,不管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可以让我们这些“连认识莎士比亚都需要通过奥森·威尔斯”的影迷,有最直观的理解。
在电影后半部中,伊娃射杀了她的丈夫,屏幕上闪现了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的海报,熟悉勒鲁什的影迷,此刻定会惊起——这不正是他1986年的作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Ⅱ]中谋杀的重现吗?不同时空,不同电影,但唯一相同的,却是永恒的希区柯克。
此时,观者才恍然大悟,不管是战争、爱情,其实都是勒鲁什的作者印记,这也是导演给那些高阶观众,所准备的彩蛋。
一吻打通命脉片尾的一吻,是点睛之笔,随着这一吻,一直游离在故事边缘的犹太少年,用旁白说出了自己真实身份。
原来,他就是当年初出茅庐的克劳德·勒鲁什本人。
因为这一吻的见证,他将今后所有的五十部电影,都定下了“爱”的基调。
音乐中,一幕幕勒鲁什电影片花闪现,带着我们浏览了整个电影人生,这样跨越寰宇的蒙太奇,将本片的空间延展到浩瀚的现实世界。
当我们重新审视少年勒鲁什的这条暗线,便可以发现,其实片中所有的电影片段,都是透过这个年轻电影人的眼睛,传达着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
这段不凡的经历,造就了勒鲁什作者导演的坚持。
尾声中,我们来到了50年后的现在,片中角色的后代,一一现身,参与到[这样的爱]的拍摄之中,勒鲁什用他圆滑的过渡,让虚幻和现实,两个本不相干的时空,得到了跨越式的对接,全片的维度顿时丰满。
由此,我们也看出,导演在之前让电影走入历史,并非是无心插柳。
毕竟,在勒鲁什这个骨灰级影迷的心中,电影就是历史,就是现实,是组成他世界观的一切。
这样终极的迷影情怀,才是本片如此动人的关键。
如果硬要深究本片的真实性,那一定有太多可以怀疑推敲之处。
正如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说的那样,记忆是个不靠谱的东西,甚至燥热都可以改变它。
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传奇,也许皆是源于犹太少年的幻想。
但,这又如何?
拍电影便是造梦,但勒鲁什已更进一步,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片尾字幕中,[这样的爱]电影散场,但这份记忆,会像片中所有的老电影一样,一辈子被观者珍藏。
高潮时刻:第50分钟,吉姆的印第安曾祖父在一场比赛中仅靠着一对裸足,远远超过了大批骑着马车、赛马的地主,赢得了一百亩荒漠,几十年后,这里发现了石油,命运在此时已然注定。
精彩台词:这个吻,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未来50年中,我拍摄了如此多的爱情故事。
适宜人群:所有影迷(原载于《看电影》杂志,审片室栏目)
花了两天时间忙里偷闲,终于看完了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的致敬之作《Ces amours-là》中文译名《这样的爱》。
一个法国女人和五个男人的爱情纠葛,可谓情海浮生缘。
这是我心中最好的爱情战争电影没有之一❤️🎬,无可替代!
连《英国病人》都无法与之媲美!
无愧是导演花了五十年倾心打造的剧本,是情感的迸发,是回忆的找寻,更是历史的沉淀。
勒鲁什在一众“左岸派”中可以算作是最擅长表达爱情的导演了,去年看完了他的代表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至今尚在回味,我将它的电影海报一直贴在宿舍墙上,我最爱的法兰西自由女神的旁边,象征着自由爱,平等爱当然还有博爱。
这样的爱 (2010)8.02010 / 法国 / 剧情 爱情 / 克洛德·勒卢什 / 奥黛丽·达娜 多米尼克·皮侬最爱的战争爱情电影没有之一❤️🇫🇷
电影Ces amours-la中文译名《这样的爱》2010
导演克劳德-勒卢什的另一代表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
一个法国女人和五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导演克劳德-勒卢什 整部电影不仅妙在剧情和人物设置,更多的是它令人震惊的配乐和巧妙的非传统叙事手法——蒙太奇。
不同时空的画面拼接在一起,不断转换,行云流水;倒叙,插叙,明线暗线并行,双线交织,将处于同一时空下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以及不同时空下同一地方的几代人有机地联结起来,流畅自然,没有丝毫违和,因为联系他们的是一首谱写出所有人生命共性的爵士乐《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真是太精妙了!
六个完全不同的人本该形同陌路,却因为一首《狂风暴雨》(中文译名,其实我认为直译更好)生命产生了交集。
或许是时代的缘故,也是战乱年代的常态——仗把人近了,近得只剩一条缝,而爱正在这微小的缝隙中滋生蔓延。
乍看,女人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五个不同的男人之间,是真爱?
还是那个特殊年代激发的求生欲使然?
当然我从不认为片中的女人是不知廉耻的荡妇,我更认为她是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是真诚感性的良女。
只能说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存之道,而女主正是用爱情在战争中保全了生命。
因为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能赢得所有,而爱总能战胜一切。
战时,她背叛初恋男友情陷德国军官;战后,又在两个美国男人之间徘徊;直到中年终寻真爱,用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这样的爱。
于我而言,爱上初恋男友,是猎奇;爱上德国军官,是恩谢;同时爱上两个美国人,是情欲;而最后爱上律师,是救赎。
没有一段感情缺乏充足的理由,缺少爱的沃土和情的根基,因而段段真挚动人!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爱,但是导演把它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大背景下,让爱情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支撑,得到了升华。
更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辩别是非美丑善恶,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定性的答案,只有待光阴流转,岁月沉淀之后,作为事情的亲历者方才能领悟。
我相信导演本人作为二战的亲历者,就是剧中那个热爱电影的犹太男孩,以旁观者的视角注视着发生在伊甸宫里的一切。
当然,伊甸宫也绝非一家普通电影院,它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意象,他以此为依托,让电影中所有的角色都相识于此。
从1936-2010,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女主的心路历程。
当年近九旬的伊娃再次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战争的硝烟不再,昔日跳查尔斯顿舞的人们也已然远去,这样的爱都去哪儿了?
只剩下一张张模糊的脸,一段段破碎的剪影。
所幸。
音乐犹在,爱得到了永生!
配乐和剧中主配角的歌声成了这部片子的灵魂。
本片的另一亮点是导演对电影史的致敬。
“也许就是因为那一吻,我才会在之后的50年里,拍了如此之多的爱情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片是导演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的一个以自己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回顾,尤其结尾处导演将43部电影的 43个镜头,穿插在一起,把永恒的爱写进了一生的履历。
只可惜法国新浪潮的时代🇫🇷🎥已经落下帷幕。
💔🫡😭 最后我不住发问,如果说伊娃-勒穆瓦纳有罪,也只罪在太容易坠入爱河,但对于一个视爱情高于一切的人,这真的是罪吗?
我想枷锁和囚禁,只有一个词与之相称,那就是婚姻。
伊娃选择了爱情,嫁给了爱情,而她也永远自由。
这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生活。
c’est la vie !!!
有谁这样幸运呢?
总是在陷入困境时,有神力相助,这个神力后来都发展成爱情。
爱情让她在战争时过得轻松,快乐!
爱情让她逃避了战后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困境。
爱情让她从单纯的少女蜕变为成熟有内涵的女人。
她的每一次困境,都让她成长,成熟。
都是更好的生活的开始。
困境让她的人生丰富多彩。
如果一生与初恋相伴到老,也会越过越好,但是人生就变会变得单调。
她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能让自己自救脱离困境。
爱情神力是她自己给自己赢得的。
因为她不仅年轻,而且有活力。
不仅漂亮,而且善良, 不仅多情,而且大胆追求,不仅勇敢,而且敢于直面人生。
这样的女人,才能赢得这样丰富的爱。
中国的导演一定导不出这样的电影。
这太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了。
在这片沃土上女主角被称之为婊子,根本就获得不了任何同情,大家都想罚她浸猪笼。
她在法庭上一定不会胜诉,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执行枪决,那么她就不可能和那个真爱在一起。
在这里物欲横流,本来就很难遇到真爱,遇到了也活活被拆散——不是被社会拆散就是被父母拆散再不就是被法庭拆散。
这操蛋的人生呀!
这里的人也不可能有像吉姆的曾祖父那样的体魄,靠着一双赤脚跑胜了骑着马和赶着马车的富人,赢得了两百多英里的荒漠...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是被三聚氰胺、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浇灌出来的。
所以除了国家队的大块头外其他的都变成了真正的china(陶瓷)吉姆曾祖父的荒漠里勘探到石油居然还能归他曾祖父所有...天理何在呀那可是国家的资源呀。
在这片沃土上别说你地里的石油不是你的,就算你自己花钱买的房子也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
好的,无力吐槽完毕,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唯一不做作的,真挚情感流露的法国片——我只看过这一部法国片。
这是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这几部史诗通过命运交织在一起,角色的设置也非常具宿命性,西蒙的父亲是名导演,母亲是名演员,伊娃的母亲是名妓女,继父是名电影放映员,我今天看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多具有概括性的总结。
西蒙是伊娃的辩护律师,他深深理解这个女人。
那个德国军官救了她唯一的亲人,为她吹法国国歌《马赛曲》而惊动了其它纳粹军官,可爱的蓝色天使,女人怎会不销魂?
她的初恋,文文绉绉的法律系青年。
会讨老婆开心的浪漫法国小男人。
看着他白白净净的面庞留着两撇密密麻麻的小胡子,像洒在卡布奇诺发泡牛奶上分布不均的巧克力粉。
哪个女人不爱甜?
勇敢、英俊、机智的一黑一白的两个美国大兵挽救了伊娃,让她免受私刑和耻辱。
他们三人行了...如果说伊娃有罪,不要怪她太容易掉进爱河,是因为那河里诱惑她的筹码太大了。
西蒙为她做的感同身受的辩护,多像情话,贯穿了整场影片,相当于贯穿了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西蒙最爱的那首《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也伴随了伊娃的一生,她在这首歌里跳舞,她母亲和继父就在这首歌里相遇。
伊娃和莎乐美都发现了西蒙脖子上的伤,西蒙在向伊娃诉说童年的遭遇时多像当年他在集中营羞涩地面对他的初恋莎乐美,时空你就这样多情地穿越吧,让西蒙把初恋情感移到伊娃身上吧。
不宿命,不真爱。
克勞德雷路許的作品沒看過幾部,不過《情海浮生錄》真的很能看出導演的風格。
以二戰時期一位法國女子的坎坷情史為故事中心,電影不但演盡了愛情和命運的巧合與流轉,還以音樂、藝術、電影貫穿了戰爭中的苦難(又一部和集中營有關的電影),甚至首尾還把時間拉開至百年的跨度,充滿自傳性質地道出電影對於導演自己的意義所在。
裏面插入的童年與戲院的記憶,老片和時代的連結,到最後以電影創作來總結一切的時代與人事,也可說是雷路許版的《新天堂樂園》。
也滿喜歡片頭的電影配樂場景,那透過玻璃的層層疊影頗與整部電影風格有所呼應,其中多時間多線敘事和多層意義的設計,多少也來自於導演的熟練和自信,也是這電影得以成立的關鍵。
電影以法庭戲和謀殺案為開場,律師的結辯做為整部電影的敘事,總覺這設計有點勉強,女主角和五位男人的情愛牽扯也未免太多情,但愛情做為導演創作生涯最重要的主題,在這部五十年紀念作中當然談愛談得理直氣壯。
裏面男女主雙線故事到最後的聚合也直讓人想到《偶然與巧合》。
對雷路許過去的電影有美好記憶的觀眾,應該也不會對這部片失望。
Ces amours-là是Claude Lalouch为纪念他入行50周年的新片,讲述女主人公Ilva在二战的大背景下的感情历程。
这样讲是不是太单薄?
可事实是如果说,电影讲述的是Ilva在解救他父亲时意外与德国军官相爱而与初恋男友分手;继而在这位军官离去之后又同时爱上两个美国军人Jim和Bob,其中Jim还成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并为得到她而不惜谋杀了自己的好友Bob。
最终在离婚之际,她才找到真爱,她的诉讼律师Simon。
如果要简化故事,大概也可以潦草地说成就是这样。
可是众所周知这样的故事怎可称得上是电影,又怎可称得上是人生?
而真正的影片是要如何去扩充,又该如何去懂得这样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是Simon父母的相遇,在一台最老式的摄影机前。
当时的摄影机还不能同时录制声音,所以在人物的神情动作背后,会跳出字幕:“它叫什么?
”“Lumiere摄影机”“做什么用?
”“用来重现生活。
”电影本身也是由“电影”串联起来的。
可是我不想说这个,就像不想长篇大论地讲述故事的背景,战争,血腥,屠杀,等等等等。
我想讲述爱。
或者说我想讲述这部电影的名字Ces amours-là(那些爱)。
那些爱,那么多的爱,走过了那么长的路,成就了爱,成就了爱的人,也成就了故事本身。
可是什么是爱?
什么又是真爱?
人们探讨过喜欢和爱,可是从没真正探讨过爱与真爱。
我们这一生,也许都会像Ilva一样爱很多人,爱过很多人。
那些也都是爱,不可否认的爱。
你不能因为她爱上了德国军官而离开初恋男友便说她从未爱过;你不能因为她用一枚硬币决定婚姻便说那不是真心;你不能因为Bob死了她就嫁给了Jim便说那没有诚意;你不能说她在离开Jim之前对他说,“我已不再爱你”是句纯粹的托词。
你不能说她不爱,你不能说她没有爱过,你不能说她没有真正投入。
那不是一句she’s not that into him可以概括的情节。
那是要用一生去填满的爱情故事。
爱在你的人生里,始终被人生所包容。
而在你懂得人生之前,你又怎么可能懂得真爱。
虽没有Ilva那么丰富的感情经历,Simon的初恋也并未献给女主人公。
他在押送犹太人的法西斯列车上遇见的Salomé才是。
他甚至坦言道,遇见她,使他在开向地狱的火车上偷得一角天堂。
可是二战胜利后,Simon再也没找回他的Salomé。
一场无疾而终。
然后你是不是会突然开始怀疑自己第一个爱上的人,也许还有在他之后的许许多多的人。
对他,对他们,那到底是爱,还是真爱。
Ilva那么轻易地就离开初恋男友,却痛斥德国军官才忍痛被他抛弃,选择与Bob结婚却迎来他的死讯,与Jim的完美姻缘却在他一个又一个负罪的噩梦中被摧毁,最后自己因为误杀了Jim而被送上法庭。
此时她认定自己不会再爱。
但正如Simon所言,“Franchement,vous êtes encore capable d’aimer quelqu’un.”(真的,你依然能够去爱。
)Sous entendu,你永远能够去爱,但却无从获悉如何才是真爱。
而或者真爱从来就是在自己内心深处,只爱了无数次之后才会被发现。
又或者,爱,是找一个人,让他带你看到光明。
而真爱,他可以看透你的黑暗,然后他会说,坚强一点,看,阳光与我们同在。
这也是Simon在最终审判前对Ilva所言。
他说,“坚强一点,我在法庭里等你,然后一切都会好。
你看,不管怎样,还有阳光,阳光与我们同在。
”Ilva的内心始终是强大的,而在Simon这样告诉她之前她甚至并不自知。
她并不自知在多年之后为离婚从美国回到法国,去见旧爱是要多强大和多平和的内心。
她看德国军官的眼神,她坐在初恋男友的办公室里说因离婚而需要律师。
是谁能做得到,那样坦然,面对人生。
电影中还有一幕注定成为亮点,Bob在酒吧问Ilva,如果要你只教我一个法语词,你会教我什么。
Ilva想了想,说,paix,在法语里,paix是和平的意思。
那是在二战的背景下。
而如果只说我们自己,像一个唯心主义者一样仔细审视我们自己,我们内心深处的paix,大概就是真爱吧。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波澜壮阔,甚至连生离死别都平静面对时,教会我们这些的,便是真爱,也便是我们自己。
正如剧中时Ilva和Simon的女儿向请自己诉讼的客户讲述她父母的故事结局,最终父亲先逝,母亲失明之时说,不,这并不悲伤,这就是人生。
而他们的指挥家儿子正录制着父亲当年作的曲子。
生活延续了下去。
平缓却动人。
然后影院散场。
再后你突然明白,真爱即整个人生吧。
即无改变,也无对立可言。
配乐!!!
仍然是属于Claude_Lelouch 的命运交响曲,但是结合了影史和导演自己的故事,第一次觉得导演的电影超出于戏剧性,因为如有雷同,纯属有意
音乐配的很好听,除外依旧不温不火
挺无聊的 居然能标8.1分 不就放一个女的和五个男人的故事吗 外加纳粹背景 没什么惊天动地的
前面共鸣不多,结尾还是挺感人的。
我想说给这部影片3星半 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战争爱情片了 我不想对女主角进行评价 我想说 那是她的爱 你不能说她是放荡 她每一次都很投入 我还想说 要看爱情片 真的要看法国的
典型法国电影,永远在歌颂女性,就这点真的蛮超出其右的。一个女人的爱情史,不得不说三人行那段很美好很让人羡慕了,饰演Jim的Gilles Lemaire是个什么大帅比(不好意思说脏话了),美得惊天动地双眼如湖水般宁静,啊为什么没有其他好片子来记录他的美貌???女主角初看一般后面更有韵味,当然了整部电影也是向电影致敬的情怀作品。
这是一部给影迷的情歌!
克劳德·勒鲁什的美丽的 电影
一个女人的情史。
美化伊人,陶醉自我。
太过絮叨。
看没有字幕的法国文艺电影是很消耗体力和脑力的。不过好在我看懂了,法语水平在稳定中进步着。这部电影的音乐是亮点,另外在编排上也非常具有法国文艺片水平,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切换,最后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法国不愧是艺术的天堂!
那个年代的爱情和那个年代的电影梦
挚爱伤不起
充满了对电影的热爱,希望不是勒鲁什的最后一部作品。
音乐真的好
她的爱来得快去得快,如此而已。这样的女人, 你该如何收服?
爱在心头开出了一朵梦想的小花,生生不息50年。
Fate decided, and fate is always right. The best years are the ones to come. It's not tragedy, it's life.当我静静的耐心看完整部片子,突然发现奔波对于我来说是脱离浮躁最好的方式。很爱这位女主人公,就像小时候爱Jane Eyre一样。丰富在这里既成为生命的厚重,又成为那份在选择时难得的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