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回归之路

The Way Back,归来之路,归途,托兰斯教练,Torrance,The Has-Been

主演:本·阿弗莱克,詹妮娜·加万卡,麦可拉·沃金丝,瑞秋·卡帕尼,艾尔·马德里加尔,海耶斯·麦克阿瑟,阿夫拉姆·D·于斯特,泰勒·奥马利,马修·格拉夫,托德·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回归之路》剧照

回归之路 剧照 NO.1回归之路 剧照 NO.2回归之路 剧照 NO.3回归之路 剧照 NO.4回归之路 剧照 NO.5回归之路 剧照 NO.6回归之路 剧照 NO.13回归之路 剧照 NO.14回归之路 剧照 NO.15回归之路 剧照 NO.16回归之路 剧照 NO.17回归之路 剧照 NO.18回归之路 剧照 NO.19回归之路 剧照 NO.20

《回归之路》长篇影评

 1 ) 活着也就那么回事

杰克把车停在酒吧门口忧郁了一会,再调头离开的时候,感觉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以为故事从这里就转折了,The way back,回归之路,总算是开始往救赎的方向前进了,电影终归要有个好的结尾是吧。

于是他的球队开始赢球;他不再漠然开始帮助一个像他年轻时候的孩子;他和侄子侄女甚至关系一般的姐姐大舅哥开始说笑;再然后他和他的高中球队击败了另一支很强大的球队并奇迹般的进入季后赛……可是生活不是故事——所以我给4星,因为这故事让人觉得真实。

挫折又很快出现在杰克的人生里,他看到了脑瘤死去的儿子的病友再次入院,医生带给了那对父母让人奔溃的消息时候,他又一次被悲伤和愤怒击倒了,他开车去了熟悉的酒吧,宿醉后去球队迟到被神父发现开除。

更难过的他又去喝酒——这是他最熟悉的路,然后晕倒在大街上。

宗教的目的是给人的生活做出解释,这样有了信仰便有了寄托。

上帝要亚伯拉罕去杀自己的儿子他便去杀。

可冷静下来还是很难让自己信服的接受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人要失去他无罪的孩子。

《回归之路》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像生活的地方是它不是意外,是无数个因为悲伤绝望被击倒的中年人里的其中之一而已。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即使不用酒精,也需要别的出口去麻醉这操蛋的生活吧。

毕竟:“we are have our cross to bear“。

不太喜欢故事的结尾,好像非得有阳光。

让人鼓舞的画面,父亲接受了热爱篮球的儿子,球队惊艳的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是大家希望的结尾。

童话总得有个好的收场。

还是留给年轻的孩子们去看吧。

 2 ) 回归之路|负重前行

大本来饰演一个心事重重的中年鲁蛇,绝对是最佳人选。

故事的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曾经辉煌的大本是因为什么“堕落”成这样,酗酒,不用手机,身边的人不敢说话,一开口就被怼。

每天高空作业时,都有点担心大本会不会一下子跳下去。

为了支离破碎的婚姻吗?

好像也不是,大本怼起前妻来,那是一个尖酸刻薄。

这样的大本,大概没人会搭理了吧……机会总是会有的。

这时候,故事的另一条主线开始了。

大本当年辉煌的篮球队,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学校急需一个教练,将球队带出低谷。

球队的成长,和大本的颓丧,在冲突和治愈之间杂糅。

一个本身需要拯救的人,还需要拯救一个团队,大本已经很久没有面对这样的挑战了。

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也终于明白了大本颓丧的根源。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就如故事中助教说的那样,谁又不是有着自己的负担呢?

在这一点上,好像大本做的一点也不洒脱。

但是,谁又能保证当自己需要面对时,能够轻松自如呢?

或许,大多数人,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生命之重”罢了。

故事的最后,还是很有亮点。

大本带领球队,再次创造了辉煌。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解雇。

在“卸磨杀驴”这件事上,老外是很认真的,功过不能相抵。

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想都别想。

 3 ) 回归正规

整部电影看完,对于比赛的印象恐怕不会很深,就我自己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最后海边的球场,真美啊。

电影的色调和阳光的颜色选用都一直特别温暖,感觉更适合去拍风景片,几个海边的镜头都特意选了海最蓝天最亮的时候,或是光晕大到一切都有些朦胧的状态,是不太热血。

剧情本身比较散也没有什么太刺激的点,就是平平淡淡的讲了一个曾经的英雄重新回归篮球的故事,虽然看最后的几个投射,这老哥应该不咋会打。

球场的几个镜头也充斥着翻腕启动走步,只有跳投的姿态都很好。

严格来说就是一个三星的体育片,可以加一分给最后那个巨美的球场,我也想去打

 4 ) 别让上瘾行为毁了你的人生——《回归之路》有感

《回归之路》的媒体评价解禁后,收获了广大影迷的热情评论。

虽然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是非常高,但对于本•阿弗莱克而言却是非常重要。

黄油手本

遛狗本

采访中陷入忧伤的阿弗莱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场分崩离析的婚姻、一部饱受争议的超级英雄电影、一段反反复复的戒酒之旅,大本遭遇了爱情、事业以及生活的三重打击。

而做为公众人物的高曝光率使得本成为了著名的表情帝,“遛狗本”,“黄油手”,“忧伤的阿弗莱克”也是媒体平台经常使用的图片。

但本从未放弃过,在亲人和好友的支持下,他不断与过去进行斗争,稳扎稳打,终于凭借这部《回归之路》重新获得了好莱坞的信任。

本与詹弗妮本是好莱坞著名的金童玉女 在《回归之路》中,本的角色是一位婚姻破裂、嗜酒如命的前高中篮球明星,他在接到一份高中篮球教练的职位邀请后,决定彻底戒酒,重新开始生活。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角色都与现实中的本高度重合,可谓是“本”色出演。

而本片除了展示了本•阿弗莱克戏里戏外的“回归之路”外,对于当今广大渴望改变的“上瘾者”也是相当具有指导意义的。

1

杰克是一名建筑工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乍看之下他和我们一样普通平凡,但同时他还是一名酗酒者。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会先喝一杯解解乏,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他还在开车。

而他晚上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一边忧伤地看比赛一边忧伤地喝酒。

甚至在早上洗澡的时候都要小酌一罐提神。

参加家庭聚会前先要偷偷摸摸的来个“先干为敬”,不知道是做热身准备还是怕聚会上不能喝尽兴。

大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还是会以为自己和杰克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我们也经常干着相同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想要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充电,然而一回到家就想着先打把游戏调节一下心情,结果一玩就是一个晚上。

我们下班以后花在什么事物上的时间最多?

无疑是手机,抖音、王者荣耀、微博,为啥明知道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却还要把时间花费它们身身上上?

所谓上瘾,不过是明明十分厌恶,却仍然忍不住要做。

2这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杰克之所以成为一个酒鬼自有其原因。

曾经的杰克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幸福,可爱的儿子,体贴的妻子,然而不幸却降临这个家庭。

在杰克儿子九岁的时候突然罹患癌症,数十次的化疗后,病魔还是夺走了这个孩子的生命。

在痛失爱子后杰克长期通过酒精缓解自己的伤痛,他的生理和心理在不知不觉间对酒精形成依赖,一旦遇到使他难受的事情,他就会条件反射地通过饮酒来逃避现实,不把自己喝个烂醉如泥不肯罢休。

沉迷于酒精,不仅损害杰克的健康,也在摧残杰克的精神,最终还使杰克一次次失去了改变人生的机会,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渊。

失去爱子的时候,杰克固然痛苦万分,然而妻子安琪拉的痛苦也不在杰克之下。

但杰克却不能帮助妻子走过这段艰难的道路,而是放纵自己于酒精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负妻子,辜负婚姻,辜负儿子,最终妻子只能离他而去,可谓是可怜可恨。

当海耶斯高中向杰克提供一份教练工作的时候,由于酒精消磨光了他的意志,他根本没有动力和勇气改变目前的状况、接受一份新工作,所以一开始杰克是想拒绝的,但内心又不舍得这次难得的机会,这种矛盾的心理不断折磨他,最终迫使他使用大量的酒精来缓解这种痛苦,然而越是喝酒,杰克就越是意志消沉,如此循环往复,不过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所幸杰克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并且竟然还振作了起来,带领球队一路高歌猛进,击败强敌,杀入季后赛。

杰克本可借此机会摆脱过去,重新开始,获得救赎的好机会,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所以当杰克看到而朋友的孩子病情恶化勾起了惨痛的回忆之后,他立刻变得焦虑、烦躁、痛苦,实际上由于对酒精的依赖,杰克早就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毅力来面对当前的压力,所以虽然此时杰克已经戒酒有段时间了,但他最终还决定来个一醉解千愁。

而这次的大醉也当杰克失去了教练的职位,同时也失去了一次救赎的机会。

凡是能让你上瘾的东西,必然也能让你痛苦。

和杰克相似,我们又有多少人深受“上瘾”的毒害。

作为手游界的霸主,王者荣耀一直以精美的界面,人性化的操作而深受广大玩家们的喜爱。

平均每天上线的的号数为3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人。

同时它也是国内最吸金的手游,整个18年全球上王者荣耀一共收获了220亿元人名币的利润。

其中苹果ios用户就贡献了124亿元人民币。

大陆安卓用户贡献了96亿元。

17年和18年连续两年位列手游收入榜的榜首。

和所有的游戏一样,王者荣耀之所以这么吸引人,就在于它极易成瘾。

在这个快捷的时代,在强调快速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上瘾的可能性。

一不小心就掉入快乐的陷阱中,成为快感的奴隶。

为了打游戏,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影响工作健康事小,最关键的还是丢了在现实生活的能力。

我有一个朋友,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游戏中,只对游戏相关话题感兴趣,对打搅自己玩游戏的所有因素,包括配偶,父母,上级,都会反应地极度烦躁、暴躁。

因长时间不和人说话,失去了社会交流能力,说话断断续续。

我们一次次体验游戏带来的满足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快乐的阈值,越是容易获得满足,我们就越是没有耐心尝试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付出的活动。

“上瘾”是使我们丧失自控力和意志力的罪魁祸首,在充满娱乐性感官刺激的诱导下,我们为此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金钱甚至人生。

3杰克沉迷酒精源自与失去爱子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断折磨着他,而酒精却可以帮他暂时摆脱烦恼,久而久之,杰克沉浸于酒精带来的快感中不可自拔。

上瘾自有其原因。

300万年前,当一个智人外出觅食看到一棵无花果树时,他会选择第一时间吃光无花果,促使他这一行为的原因并不是一代一代的“智慧传承”,而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偏偏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这股幸福感。

那些摄入高热量食物就能产生多巴胺的原始人就能储备更多的能量,这在食物匮乏的原始社会是非常有生存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如此无法抗拒甜食和油炸食品的诱惑。

我们的行为早就被身为人类的生存本能牢牢控制了。

刷短视频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下一条会更好玩”,这是积极反馈在产生作用。

玩游戏,你在升级和变强的过程中体会到渐进式的进步。

社交软件中,你能体会到强大的社交联系。

对于积极反馈、渐进式的进步、强大的社交联系的追逐无疑也是原始人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一代代人类在“适者生存”机制的筛选下,早已把这些能力镶嵌在了自己的基因当中。

可以这么说,现代网络产品的设计者洞察人心,在收割人们的多巴胺的同时也控制了人们的生理心理,使得人们再也离不开它们。

4所幸“上瘾”并非无法控制,只是过程有些艰难。

杰克首次决定不进酒吧是在一场惨败之后,因为对于球队的关注开始逐渐取代酒精在心中的地位。

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找到能够用来取代的事物,用一种“瘾”来取代另一种“瘾”,只不过这新找的“瘾”更有意义。

运动、阅读还有系统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选择。

杰克刚接手海耶斯球队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酗酒,对于球队的事务保持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心态,只不过身处其中,很难不做出变化。

在不断被对手击败和羞辱之后,杰克终于痛下决心做出改变。

进酒吧只是第一步,随后杰克开始为球队制定战术、研究对手、指导球员,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对教练这份工作地投入,当他完全忙碌起来地时候,就更不会想着去喝酒了?

所以我们想要控制控制自己的瘾,光是引进一个新项目并不足够,还要能够想办法一步步投入进去,让自己忙起来。

不喜欢看专业性书籍,可以先看小说;跑步太累的话,先从一公里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想要学习提升自己,但无法集中注意力,可以今天先集中全力地学习5min,明天增加一点时间,说不定一个月后每天就可以全神贯注地学习半小时了。

总而言之,办法总比问题多。

长期以往,持之以恒,我们一定可以控制对手机的渴望。

人之所以会有瘾,是因为内心有空缺。

片刻的满足难以掩盖长时间的空虚。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正是难以发现人生的目标。

 5 ) 人世皆苦

《回归之路》,可以看作是本·阿弗莱克一次自传似的演出,杰克这个篮球教练的角色,几乎是依着大本的生活描摹出来的,也许这部电影的剧本朴实无华,不如很多励志片那样看完带给人无穷的力量;也许这部电影的剧情也不那般跌宕起伏,不如很多体育元素的影片扣人心弦。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大本几乎本色出演了这样的一个落魄的角色,洗尽铅华,撕开自己的伤口让我们看到他的苦楚,他的折磨。

人世皆苦,但依旧要背负苦难向上攀登,这不仅是电影里教练杰克的回归之路,更是大本自己从跌落的人生谷底,爬回幸福人生的回归之路。

我们都认识大本,这个笑起来很憨的家伙

在拍完《蝙蝠侠大战超人》和《正义联盟》的大本接过了新版《蝙蝠侠》编导的任务,但是《正义联盟》的失败让他倍感压力,和妻子分居已久的他也即将面临正式的离婚,他一直以来就有的酒瘾亦不期而至,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被送入戒除中心强制戒除酒瘾。

这是他人生的低谷,我还记得那一阵子经常看到本·阿弗莱克各种吃东西,喝酒的照片,他一度被笑称为“汉堡侠”,而在《正义联盟》的补拍镜头中,大本也明显比原先的镜头要肿了很多。

谁能知道,他那时便受着如此的折磨。

于是,《回归之路》这部电影,更像是大本对于那段陷落在酗酒时期和婚姻破裂,和孩子将渐行渐远时期的一次真实写照,他一面工作又一面抑制不住地酗酒,他的出轨,他的不负责任,还有他内心的痛苦,都通过杰克这个角色表现了出来。

甚至,1972年出生的大本,几乎和电影里的杰克同年(电影里提到他21岁带领球队在1993年获得冠军,正好也是大本的21岁)。

曾经辉煌过的杰克,为了叛逆那个只看重自己辉煌的父亲,拒绝了大好的offer,也没有继续打篮球,在小镇从事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儿子因为肿瘤去世后,他与妻子也逐渐变得陌生以至于离婚,自己最终深陷酗酒的深渊。

此时,一个指导他曾经所在学校篮球队的机会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尽自己的全力去指导这些有潜力,却没有信念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一些表率,然而他酗酒的事实终于让他失去了这份工作,他接受了治疗,开始了新的人生,他执导过的球队也继承了他的精神。

这是一个沉静的剧本,如果不是我们知道大本的经历,大概很难看出他在其中的反省与思考,冰箱里的十多罐酒在一个晚上就喝完,每天清晨洗澡也不忘喝上一罐,去工地把酒倒进杯子里,更多的是去酒吧喝到几乎不能行走,或是走错房门,仓皇逃出的时候跌个重伤。

这一切,是他酒瘾的错,是他自己的错,也是他生活经历的错,缺乏父爱,丧子,离婚,前妻马上找到了新欢,友人孩子奄奄一息,自己失去了工作...生活对很多人从来是艰难的,一个人会轻易跌落谷底。

但是,尽管跌落谷底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只是自暴自弃地躺在谷底不再攀登,那错过的就是自己整个未来的人生。

所以回归之路,回归的是曾经的正轨,但归来亦很艰辛。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杰克对于球队里两名球员的指导,杜雷特和道斯。

杜雷特的父亲也是篮球队队员,可惜老杜雷特这条路最终未能走下去,而小杜雷特虽然天赋很好,但是从来对自己缺乏信心;道斯则是闲散而喜欢炫耀,不服管教,在和队员逐渐磨合的过程中,杰克最终让小杜雷特变得更加自信(他的父亲也最终去看他的比赛),也让道斯变得踏实起来。

他虽然失去了孩子,但是他依旧可以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孩子们的榜样,对后辈产生正向的影响,这是杰克父亲没有能够做到的。

这一点,大概同样是大本想要给自己几个孩子做的事情,虽然和前妻加纳离婚,但是大本还经常会去接送孩子上下学,带着儿子去上空手道的课,和女儿一起吃冰淇淋。

也许他和加纳的情感失败了,但是父亲不能失败。

当然,这部电影的结尾,杰克放下了过去,大本大概也通过这部电影,缅怀了一下前几年不堪回首的苦痛与经历,至少他现在又陷入了甜甜的恋爱之中,羡慕大本,也祝大本之后再也不要酗酒了。

毕竟一人看海很悲伤

两人玩闹才快乐

2021.1.19更新,大本和安娜已分手,允悲,别再胖回去就行了。

 6 ) 不是励志片的励志片

本.阿弗莱克在我脑海中一直是和烂片、花瓶之类的词汇挂钩的,即使他有过《逃离德黑兰》、《心灵捕手》这样的电影、也得过不少奖。

可是看完这部片子,我真对他刮目相看了。

励志片一般都会有哭有笑,激情四射,可本片102分钟(不含结尾字幕),男主脸上有表情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其中还有13分钟是集中在最后——他经过心理治疗后。

这还是励志片吗?

其实全剧精髓恰恰是这副木头脸,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消沉、麻木……。

这样的人只是一副行尸走肉般的皮囊,他内心已经彻底自我放逐、没有了思想——除了喝酒以麻醉自己。

造成这样的,除了丧子之痛,其实还有更多原因。

比如曾经的篮球明星为了和父亲赌气,放弃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也同时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这个让他肠子都悔青的决定就让他沉沦了好久。

刚被爱人拯救过来没几年又遭遇了丧子之痛,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他。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可是梦想破灭、挫折一个又一个怎么办?

这种沮丧和痛苦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门坎,跨不过去就只能消沉下去。

片中把这种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

男主仅有的几次表情一个手掌都能数的出来:一、前妻约他见面。

满怀希望的他见到前妻时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可是得知前妻只是想亲口告诉他有了男友的消息时,他马上又变回了木头脸(陷入绝望)。

二、他的球队竟然打败排名第一的球队,同时晋级季后赛,他终于有了一点笑容。

其他还有吗?

Em……好像都是挤出来的了。

除了最后那段心理治疗后他终于痛哭出来,开始有了释然的表情。

说了半天好像和篮球没有一点关系?

这个饱受挫折的男人心中还有一丝梦想,就是篮球,这就像垂死的人还有最后一口气。

他能戒酒去执教球队也是因为这个梦想还能唤醒他的一点激情和理性。

但是过程是曲折的。

儿子病友的去世又一次唤出了他的痛苦记忆,让他重新拾起来酒瓶,从而丢了教练的工作…… 好了,不能再说了,快把剧情都讲完了,有兴趣的话赶快看原片吧。

 7 ) 献给大本自己的救赎---是好救赎吗??

一般来说体育题材的电影大多数是围绕个人或者是团队在低谷,经历挫折后不断成长最后实现突破。

像是《飞鹰艾迪》《卡特教练》,《传奇的诞生》,《麦克法兰》,《绝杀慕尼黑》,《黑色闪电》.......

然而 今年有一部看似是体育电影,但其实不是传统体育电影的篮球救赎电影获得了关注《回归之路》

那么为什么说是非传统体育电影呢?

就像开头说的,体育电影大多数是热血,向上,充满斗志,且重心在运动员身上。

但是《回归之路》的重心在一个酗酒教练身上。

男主Jack是普通的建筑工人,每天拿酒当水喝,晚上固定去酒吧。

然后感恩节和自己姐姐一家度过。

从与姐姐的几句对话,观众意识到Jack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你最近怎么样,有什么新鲜事吗?

”“没什么。

”“有在和谁约会吗?

”“没有。

”“希望你能找到一个。

我看好你。

这样我会开心很多。

一想到你这么久都孤独一人我就很难受。

”“你有什么好难受的。

”“就是,你无依无靠的,整天喝酒。

安吉很担心你…” 从这里就可以意识到,电影是以Jack的第一视角来展开情节,限制了背景交代,可以说是埋下伏笔,但更重要的是因为电影的侧重点是“回归”,是救赎。

将救赎的起伏和让观众们从较少的对话中猜人际关系和背景,更能让我们理解男主,且不让剧情和救赎过程显得那么理所应当。

(酗酒颓废—>电影中间:先前儿子去世—>结尾:去世原因是肿瘤)电影真正和篮球扯上关系,是神父Mark Whelan请Jack回到Bishop高中担任教练。

从篮球场后的荣誉旗和神父家中放着写有男主名字的最佳球员的奖杯,就可以推断出Jack之前应该是个狠角色。

之后的情节可以说是“老套路”了,一支烂到底的球队在Jack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的向上爬,甚至有进入季后赛的苗头。

亮点 No.1 救赎和篮球的联系Jack晚上酗酒总是对应着惨败的比赛。

而电影到了中间终于有了“篮球味”。

这像半个体育电影了:Jack指导战术的激烈言辞,队员的训练和一次次险胜的比赛。

这一部分就很少出现Jack晚上泡酒吧的镜头,因为球队的进步和Jack的救赎是相辅相成的。

Jack在拯救球队,反过来教练的工作也在拯救Jack。

篮球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一段光辉的日子(影片中所有人认识Jack都是因为他当年打进州决赛)。

而重新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且带动球员让Jack的生活重新有了动力,不再一直被过去所束缚。

比如在工地上他不再一直喝酒,而是拿着小本本画跑位图。

亮点 No.2 打破的“老套路”正要进入季后赛,Jack被 辞 退 了在此之前,球队的神父就对Jack在赛场上的用语不满:遇到判罚以及各种失利时,我们的男主总会大喊各种以动物作为前缀,排遗物作为后缀的词语 (e.g. bullsh*t, chickensh*t, horsesh*t)且情绪激动。

之后又被抓到在办公室喝酒而也正是因为第一视角,影片过了一半,我们才能从一次生日聚会上得知,Jack的儿子因为生病去世,之后与妻子关系不好而离婚,从此一直堕落。

球队正要进入季后赛时,姐姐的儿子突发意外得了与Jack儿子类似的重病住院。

这次的打击又让男主回想一次痛苦而酗酒,导致第二天迟到混身酒味,还对老教练撒谎关于迟到的原因。

这里影片快进行到尾声的突然转折的确打得观众措手不及。

但这才是人生常态,很少有从低谷到高峰的一蹴而就。

成功的案例可能都拿来拍电影了,或者只存在于电影之中。

这个转折也让电影不落入“美好大团圆”的俗套结尾,使得救赎主题更加贴近真实。

电影看上去是Jack单方面的救赎,但其实还有另一条救赎的暗线,而这也是亮点 No.3 Jack和BrandoBrando原本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控球后卫,但对于战术和个人能力上有天赋。

Jack借着送Brando回家的机会,鼓励Brando要自信,尤其是作为后卫对于组织进攻需要对球员下命令。

之后也让Brando当队长,给他更多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电影对于两人的关系不止停留在教练-球员上。

Jack了解了Brando在球上沉默寡言背后的原因:自己的父亲从来不看Brando比赛也不支持打篮球。

同时在剧情的安排上,一方面讲述了Brando的背景,另一方面借着两人的谈话揭露了Jack为什么在高中篮球运动员之后,没有继续打篮球。

Brando和Jack的原因是相似的:与父亲不和。

Jack的父亲只看重儿子有篮球天赋而不在意儿子本身。

因此Jack为了报复放弃了大学,再也不打篮球,从此人生走向下坡路。

Brando的父亲当年拿着打篮球获得的全额奖学金去了大学,但最后还是混的比较惨,加上身边有Jack作为打篮球而人生悲惨的例子,Brando的父亲反对儿子的篮球生涯。

(Jack表示再次扎心)可以说,Jack在Brando身上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年轻的自己。

Jack企图“救赎”Brando。

最终救赎Brando是成功的:电影结尾的州立季后赛上,Brando的父亲出现在看台上,且Brando在鼓舞士气上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队长。

这些起码可以说明,Brando不会走上Jack之前自暴自弃的路。

亮点No.4 电影的镜头和细节开头一个描述Jack企图逃避担任篮球教练的片段:电影1分钟之内,展现了Jack晚上在犹豫要不要接受工作的场景。

在决策的压力下,他喝完了冰箱里 所 有 的 啤酒,且不停念叨着不当教练的各种理由。

(随着背景音乐节奏加快,冰箱剩余啤酒减少,Jack最终彻底喝醉)因此从一开始,导演就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Jack的形象:堕落,酗酒,逃避,沉浸在过去的痛苦

电影中有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和镜头都侧面反映了Jack之前的光辉日子,从而突出了现在Jack的颓废比如酒吧里朋友们和Jack还在吹着二十多年前Jack打进州决赛的故事。

Jack找Brando的父亲了解情况时,他也显而了解Jack和他当年的球员Jack被辞退离开球场时,镜头对焦在墙上校记录

《回归之路》的主要目的是烘托男主的救赎。

把强烈的个人情感夹杂在体育的题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

但是本身体育核心看点的竞争就被男主的救赎打散了。

甚至如果对于抱着看体育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会给人找不到重点的感觉。

前一秒还在球场上,下一秒就男主抑郁寡欢,和前妻闹不和。

篮球拍不出激烈的对抗和热血,救赎又因为带着篮球情节而难以和观众产生共鸣。

就像想两者兼顾,但其实这两样东西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有点不合适。

电影的目的是突出男主,且最后证实男主获得了救赎是体现在球队的成功上。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电影忽略了其他角色的塑造,尤其是对于球队队员。

而这一点,是我认为最大的一个矛盾。

以球队反映救赎,但却又没有打造出球队的具体形象。

整部电影拍下来,能记住名字的球员基本也只有Brando。

观众甚至连首发的五名球员的脸都认不清。

另外一个有少许情节的球员是Marcus。

在Jack初次见球队时,Marcus就是队伍中典型的刺头:顶撞,迟到,懒散的态度。

他因为态度恶劣被Jack开除之后,又找上教练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

”(你难道是穿越的三井???

) Jack说一两句,不要说脏话,然后就归队了。

这部分最直接且唯一的作用就是说明Jack有听进牧师的话,注意文明用语并传递给球员。

但单论这一点教育球员,其实对于球员来说格局太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Marcus的为人。

简单一句话:凭什么你想,别人就要同意?

同样,对于其他球员,教练甚至都没有和他们单独说过话,唯一教的东西就是篮球而已从观众视角来说,的确,Jack从悲痛,挫折中爬起。

开始正视自己生活,学会前进。

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坚毅顽强。

但是从球员的角度出发,他只是一个教练。

他们也不知道Jack酗酒,不知道他失去了儿子。

况且,球员知道Jack最后一次执教是宿醉之后,浑身酒味。

他的贡献也就是用“独具风格”的语言,把球队带到了季后赛而已,鼓励了Brando。

但是别忘了,他鼓励Brando让他当队长,是因为他有天赋,身上有Jack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对于其他球员,我甚至都不能说出Jack关心过他们的例子。

球队和Jack之间的环节是缺失的。

这也就导致,电影结尾的一段比赛解说强行把球队形象和Jack捆绑在一起显得没有说服力,很生硬。

比赛前这个人突然说要为Jack赢得比赛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反应:你谁啊??

Jack和你很熟吗??

《回归之路》的确开辟了新的救赎模式,在描写男主的方面有可取之道。

但是它也不能称得上是一部很好作品,因为可能救赎和篮球本身就不合适放在一起。

它也只能算是“伪体育电影”。

通常体育电影的坚毅,竞争,团队精神的核心也没有突出,因为大部分镜头都交给了男主在痛苦中挣扎。

不能从救赎方面说这是部好电影,也不能从体育方面说这是部差电影。

这里要补充一下,电影的幕后故事。

男主大本(本· 阿弗莱克)有过的辉煌时期:与马特达蒙一起写了《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拿下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到自编自导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Argo),以及出演蝙蝠侠。

然而之后退出蝙蝠侠角色,体重激增,多次酗酒进入康复中心,与妻子离婚到因为波及到整个好莱坞的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大本和他弟弟(卡西·阿弗莱克)也被翻旧账。

可以说大本的前几年的确处于人生低谷,并且据外媒透露在电影拍摄期间,大本多次奔溃而停拍。

《回归之路》是大本的自我救赎,男主Jack就是大本,而导演Gavin O’Connor也是大本的朋友。

现在大本的情况在好转(也找到了新女朋友),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似乎很多媒体以及部分大本的粉丝在看待这部电影的时候,把不管是对大本的同情还是喜爱加入进去,而忽视了电影本身。

的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救赎,篮球则是救赎的方式。

但是个人觉得如果方式和救赎不能相辅相成,完美的结合,并且有明显短板的情况下,救赎就显得很苍白,且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多少救赎后的希望。

甚至会因为篮球没有和救赎紧密相连,而导致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可能就像这位豆瓣网友说的一样。

这部片不属于观众,属于男主大本自己吧。

欢迎关注 【三之问题儿童的发言】 这是一个集合电影电视剧动漫分析,吃瓜,吐槽为一体的,三个当代恶臭年轻人一起创办的公众号。

学生党学习为重,不定期更新哦

 8 ) 输就输了,但你他妈要拼尽全力

影片中,本·阿弗莱克带领Bishop Hayes高中第一次对战强队Memorial高中时被完虐。

期间本叫了一次暂停,他冲着队员们怒吼:Have a little fucking pride! I don't give a shit if we lose every fucking game this year. I will not coach a team that has benn out-toughed!看到这段话,我哭了。

我希望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我希望有人曾教过我,输,是没有关系的。

但你要拼劲全力去战斗。

但我从小念书起,就不敢输。

我是我母亲生命中唯一的骄傲,她从来都毫不掩饰在所有人面前夸我懂事聪明优秀。

但对于一个小孩子,这种夸奖没有愉悦只有压力。

我无法分辨她爱我,是因为她爱我,还是因为我成绩好。

我只知道我必须每次都考前三,否则我可能在她心中就不够好,我会让她在亲戚朋友面前丢脸。

父母也会向我表达尽力就好,无论结果怎样,都会支持我这样的话。

但我初中读上海中学、高中读七宝中学,大学考交大却差了一分。

我母亲有次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我当时就说不要那么坚决填报交大,志愿填同济或者上外不就轻松进去了。

尽管他们没有责备我,但有时压力的传递并不需要责备。

我没有感觉到我母亲真的无条件支持我。

其实我并不好胜。

我做过的所有测试和咨询,都告诉我是一个低目标性向的人。

这是我的基因、我的家庭成长环境所决定。

我人生至今所有的成就,都是“我觉得应该做到+我确实有能力做到”达成的,没有一项是“我想要做到”。

这也就意味着,我体会不到成就感。

我每次获得出色的成就、嘉奖、认可,所带来的愉悦最多就维持半天。

这样的愉悦远不如我一个人呆在家读一本书舒服。

所以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既有阳性(创造)的价值观,也有阴性(存在)的价值观。

既然我认同阴性的价值观,似乎也并不十分需要拼尽全力战斗的经验。

直到两年前,我开始遭遇低谷。

我才发现,也许你不需要在比赛中战斗、也许你不需要在事业上战斗,也许你总能用巧妙的方法达成你最舒服的状态。

但你躲不过人生的战斗。

我突然发现,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该如何处理这些困境。

我的父母,像绝大部分人一样,平淡一生,遇到艰难就咬牙扛下去。

他们无论从心态、战略、资源还是经验等各个维度,都没有给过我任何指导。

于是,和许多人一样,我选择了逃避。

有意思的是,我主观上并没有轻易放弃和逃避,我理智上也知道逃不掉。

但由于我完全没有头绪该怎么做,所以这个时候情绪上本能的防御机制跳出来夺得了控制。

影片中,当本的妹妹提到他本人看到夜夜在酒吧买醉,本立马用防御情绪攻击对方。

这样的画面我太熟悉了,有多少次我的妻子提出她的担心和无奈,我却一次次地用这种方式逃避她。

我辜负了她,却浑然不自知。

漫长的自救路,是从我接受自己输开始的。

我有一天告诉我自己,我是个loser,我会把这个单词纹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辜负了关心我的人,伤害了他们。

我跟自己做了个交易,输了没关系,如果因此没有人爱我,我可以自己接纳自己。

但条件是,我不能永远做个loser。

我可以接受未来某些时候仍会输,但我不会一直输。

我很希望能有人对我说这些话,能冲我吼:“输就他妈输了,屁大点事。

但你妈逼的一定要诚实面对自己,你真的有竭尽全力在战斗,如果你有尽力,老子会陪着你战斗到底!

”但没有人对我说这些。

自救路一片漆黑,要自己一步步摸,不知道何时会有亮光。

要把过去的自己烧死,但不知道能不能涅槃。

我非常喜欢Bishop Hayes高中第二次对战Memorial高中时,本在暂停时对队员们说的话:We're not gonna make it all back in one possession. You gotta just keep chipping away, and chipping away at it. Little things add up. Let's do all the little things right. Put all that shit together, all of a sudden we're pretty fucking tough to beat!如果一部没有刻意煽情电影能一次又一次地击中你泪点,那多半是因为你走过那些路。

本无疑是一名出色的coach。

对于Marcus这样傲慢的人,本通过强硬手腕打压;对于Brandon这样不自信的人,本通过委以重任逼迫他激发斗志。

你不能强制的输出,而是要因材施教。

最让我感动,是本在最关键的时刻,敢于顶着肩上巨大的责任和风险,放弃一切战术,交给Brandon最后一投。

如果这一投失败,可能会对Brandon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但如果成功,也会让Brandon彻底涅槃重生。

那种勇气、智慧和信任,我生命中从未见过。

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这样的人,不要再让我在乎的人,像我一样,一个人去孤独地战斗。

我感激我遭遇的一切困境和自己尽力的战斗。

也许我不在乎外人看来的一个个成就,但我的战斗经历,对于我的孩子将会是宝贵的财富。

如果有一天她在黑暗中需要有人牵住她的手领路,我会在她身边,我会告诉她大致的方向,教会她一些方法。

然后陪着她一起往前走。

 9 )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看完了本·阿弗莱克主演的这部剧情电影:《回归之路》,一般,这部电影更像是大本本色出演,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情太平淡了,缺乏内核和高潮点,和过去告别,和自己和解,抚平创伤,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人生总是有无限种可能,跌倒了,别怕,别气馁,别放弃,重新来过,你就是最靓的仔儿!

影片讲述了一个曾经的篮球明星在与酒瘾作斗争时失去了妻子与家庭,为了能够找回自我选择回到母校为一支高中篮球队做教练,同时也要继续防止自己再次被酒瘾控制。

 10 ) 面对困境,不要逃避

没看影片之前,我以为回归之路更多的是指教练回归篮球场,但实际上,隐喻的回归是重新找回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和妻子原本有一段美好的婚姻,但是由于儿子有肿瘤,且长期化疗后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从此主人公就开始买醉,并且也出现了情绪上的不稳定,最终让这段婚姻走向了末路。

他每天做一些短工,下了班之后就去镇里的酒吧买醉,日复一日,毫无变化。

有一天他曾经上学的高中找到了他,想让其担任学校篮球队的主教练,原本他是想拒绝的,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接受这个重任。

所以很多时候,有的人具有某种天赋,当他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世俗的那些条条框框或者人为的阻拦,是没法挡住他前进的脚步的。

而自从主人公进入了这个学校之后,这个25年没有赢过球的球队竟然打入了州(有待确认)决赛。

对于一个毫不起眼的球队,到底是什么让让在短期内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这个还是很让人好奇的,不过从剧情当中来看,其实还在于教练所灌输给球员们的价值观。

什么价值观呢?

就是当你在场上的时候你是有血性的,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绅士且公正的一面。

是比赛就必然会有输赢,赢了就是王者,输了就不要想着还去做一些庆祝类的舞蹈.....其次就是纪律。

为什么一个球员迟到了仅仅四分钟,就被教练踢出局?

因为在篮球场,即便只剩下了一秒钟,有的时候也是会左右胜局的。

如果说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顾及到自己的习惯可能会在未来毁掉自己的前途,那么最终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必然是灿烈的。

还好他们遇到了这个教练,而这个教练又恰好对他们的前途比较在乎,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学生家里让其父亲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在这里就不免的要讲到教育了,其实美国的教育我也了解过,而且曾经也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是有很多问题,但是美国的教育好的一点在于,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释放孩子天性的这一块比我们要做的更好。

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是唯文化课是重,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我就听我侄女讲过,他们现在连体育课都没有了。

想想也真的觉得挺遗憾的,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暂且不论,试问,连体育课都取消了的学校能培养出所谓的体育人才吗?

简直就是开玩笑。

对于教练来说,其实重新回到自己的主场,就像生活进入了正轨。

可是他始终不愿意面对过去的自己,也没法释怀,他看到朋友的孩子进入了重症病房,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完全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他逃避了很多年,依然没法面对。

直到学校把他开除之后,他似乎才意识到,这样下去他真的会毁掉自己。

在自己万般艰难的时刻,还是家人没有放弃他。

所以美国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总会回归一个主题: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这比我们大多数的电影最后回归到集体其实更落地一些。

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最终都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在这世界上,唯一能陪我们走过一生的终究还会是自己的家人。

最后,祝愿大家在面对人生逆境的时候,不要放弃,虽然说这句话显得特别容易,但是真正面对一些困境的时候,其实我们特别容易被现实情况击垮。

所以善待自己的家人,因为即便你被生活的残酷击垮了,但是你的家人却永远不会放弃你。

《回归之路》短评

一般,又说不清具体差在哪儿。

7分钟前
  • 还行

大本的确与别人不一样,他的励志更现实,也更悲壮。

9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运动题材激动一下总不会太差

12分钟前
  • ipanema
  • 推荐

5分,大本都已经不是面瘫了,动作都如此僵硬...

17分钟前
  • 布拉德皮邪
  • 较差

大本問前妻約會對象的名字,我在下面叫:馬特达蒙。

20分钟前
  • 身是客
  • 还行

大本本色出演,居然不像其他体育片一样以绝杀收尾,还挺意外的。

24分钟前
  • LZQIMAX
  • 还行

It's yours to shoot.

26分钟前
  • CHACHA
  • 还行

这还不够乱吗,完全不知所云,大本是不是缺钱了

27分钟前
  • ▚▛▙▜▞▟
  • 很差

主干像把过度弯曲的马来剑

30分钟前
  • 展不开
  • 较差

这就是大本的海曼,片子有点找不到重点,重心不是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只是需要角色的教练身份时,这群孩子会适时的开挂,但在大本这条线上又不把心理创伤有效地展开,角色一再的愤怒自暴自弃,最后却靠心理医生就快速地解决了。这种丧的角色设置跟海曼如出一辙,当事人一直惩罚自己不愿意从痛苦自责和内疚中走出来,但这种反类型的人物一旦做不出人物内心的层次感就尴尬了,而且融合篮球运动这类的容易燃容易带偏观众注意力的题材,也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5.5/10】希望这部电影之后,欧康诺和大本都能“回归”吧

38分钟前
  • 光斑
  • 较差

He is now openly admitting in interviews that he is an alcoholic and that he suffers from depression. He was the best before he lost his way.So “The Way Back” is not really a basketball movie. It’s a film about the redemption of people who, like the rest of us, can’t change their past, but can take control of their present and define their future

39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影片本質上和籃球沒有多大關系,這是一部討論人與外界的相互影響的電影。整部影片有點找不到重點,重心不是籃球隊的訓練和比賽,是需要角色的教練身份時,這群孩子會適時開掛,但在大本這條線上又不把心理創傷有效地展開,角色一再地憤怒自暴自棄,最後卻靠心理醫生就快速地解決了。既想講酗酒沈淪者的救贖,又想造勢籃球校隊逆襲的勵誌劇情,想法很好,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籃球比賽上演逆襲翻盤是調動情緒的利器,可惜本片要打造陰郁的氣質,這種對比並沒有凸顯救贖,而是使得影片格格不入、平淡無味又割裂。

40分钟前
  • 克雷貝爾
  • 还行

作为一部运动剧情是不合格的。

44分钟前
  • Foley
  • 较差

决胜两分球!

47分钟前
  • 在JFK没等到你
  • 推荐

感觉就是某个人生的一个段落,没什么特别之处,而主角习惯了他自己成名作的阴暗风格,这种表演真熬人哪。

51分钟前
  • reeveslxt
  • 较差

本劳斯:我的改变,你看得见。

56分钟前
  • 考虑&周到
  • 推荐

一碗好汤总不会错

1小时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7.5分/10分。牛年第一部电影给了大本。无论从片名(the way back)角色到剧情,都是给大本量身定制的。体育类的剧情果然很励志很催泪,剧本写的有点太没劲了,完全套路化的写作,但我偏偏就是很吃这一套…几度看到落泪。其实整体而言,这部电影里角色和剧情都缺乏层次,但贵在真实。大本有一段对白,简直就像是他自己的心声,代入之后已经不是表演,而是通过角色来完成的自我救赎和解脱般地画上句号。至少我有被感动到。

1小时前
  • AllanLou
  • 推荐

流水线电影,一抓一大把。没什么意思。

1小时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