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因为独特的审美,独得我的偏爱。
这部电影有大量的黑白镜头,但对比度偏平,少了些他独有的粉嫩过渡色渲染内容后,画面观感有所下降,但依然在强迫独立的构图下特立独行。
电影伪造了一本杂志,(我多希望是真的有这本杂志,或者哪怕是只有这一期被按照电影里的页码一字不落的出版出来),这本杂志虽然分了不同的栏目,但大部分是故事会一样的定位,电影好像是从中挑出了几个短篇一样,讲述了几段故事,加上回到杂志社本身的内容串联部分,造就了从来没有过的电影讲述结构。
另外,因为是伪文学改编类的电影,这部电影同样给擅长文字又很难转变为图画的文学类内容的改编,提供了特有的思路,如十年后跟十年前的自己交接这样的处理手法,在电影里比比皆是,心思讨巧风趣有效。
让我们回到电影中的故事。
法兰西特派是一本杂志,今天是它的最终刊,因为他的创刊人意外去世了,所以这期的讣告是给他的,也是给这份杂志的。
杂志是故事会风格的,会讲各种故事:1. 无趣镇概述。
欧文威尔森,最无趣的楔子,记忆点全在威尔森骑自行车过程中的各种事故。
2. 监狱里的精神病画家。
精神病画家杀了两个人入狱,入狱后喝漱口水上瘾,前十年没画画,后来怕自己被累积的漱口水毒死,决定做出改变,来参加监狱里的社团娱乐。
爱上了女狱警后,开始画女狱警裸体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美术作品。
作品被同样入狱的艺术商贩艾德里安布洛迪看上,从而名声大噪。
艺术商贩预定了作品,带领买家来狱中下定。
没成想艺术家画在了监狱墙上拿不走。
后来各种凶犯与买家等人开始混战,死伤无数,画家英勇救出多人,被假释。
多年后,艺术商将水泥墙运走,女狱警得到高额劳务赔偿后还乡。
3. 学生运动。
甜茶,作为学生,经常去咖啡厅,不同学生做不同类型活动,互不影响。
好朋友去服兵役,被杠精社团的小美女认为是战争暴行支持,从而让甜茶意外跟杠精社团开杠。
小美女认为该反抗兵役,甜茶认为服兵役是义务责任,不是暴行,结果好朋友逃兵役回来,现身说法,鼓励了甜茶从事反抗学生运动。
以反抗父母,男女平权等等为由,逐渐成为大规模学生运动的带头人,并由其父母的朋友老记者帮忙写活动宣言和活动纪实报道。
政府军和学生的和平交涉为下国际象棋,直到老记者和小美女因为互相吃醋争吵,导致输棋。
两人释怀,老记者鼓励小美女和甜茶去爱爱。
甜茶继续独立电台宣讲宣言,电台停电了,去修电时意外坠河身亡。
4. 由过目不忘的记者及亲历者,讲述的警长儿子绑架事件,实则是美食专栏内的优秀厨师长的故事。
记者到警局迷路,后见到了警长众人,警长聪明破案神速的儿子,及其厨师长。
儿子被劫后,整个警局去营救,交火激烈无果。
儿子用摩斯码通知叫厨师长来,厨师长名声在外,绑架团伙想尝尝美食就答应了。
厨师长知道儿子不爱吃萝卜,所以用毒萝卜毒了整个团伙和自己。
结果团伙司机爱德华诺顿也不吃萝卜,带着警长儿子逃跑,被警长追击后营救成功。
厨师长被救醒,说出了对家人的思念和个人认同感的陈述。
记者意外入狱,过目不忘的文字里只有法兰西特派杂志社的电话。
社长来监狱面试后,录用并保释。
记者将上述全程亲历写了出来。
回到法兰西特快杂志社,社长意外去世,大家决定一起帮着写讣告,与电影片头的故事呼应。
电影结束于法兰西特派不同期的期刊封面,同时部分是电影海报为主的片尾字幕。
纽约客写给巴黎的情书如果让你给一个城市,巴黎拍一部电影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法兰西特派》的命题。
(为什么片中的城市就是巴黎,后面会讲不要急。
)关于巴黎的电影那真的是太多了。
巴黎可能是承载了过多世人的想像,光是一个名字,所有人都能脑部出一部大作出来。
也许拍巴黎也是电影人的命题作文,很多人交出了答卷,最直接的脑补可能就是爱情故事吧《爱在黎明破晓前 Before Sunrise》 (1995)《爱在日落黄昏时 Before Sunset》 (2004) 这两部一出把所有拍爱情故事的企划不能说堵死,就再玩这个就有点OUT了。
于是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2011),玩的是穿越,美国硬汉海明威说巴黎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他在同名书中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于是伍迪艾伦用穿越的述事方式把这个盛宴拍了出来。
可以说是很有新意了。
这些都是美国人眼中的巴黎,那法国人自己拍的巴黎是什么样的?
《天使爱美丽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2001) 城市中不同的人生用一个主角串起来,最后主角也得到了爱情,法国人眼中的巴黎是童趣十足浪漫诗意的马卡龙。
玩浪漫还是法国人最拿手。
那么当韦斯·安德森接这份命题,他会怎么做。
《法兰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2021)是他的答案。
很多人初看觉得整部电影罗里巴嗦不知所云。
但也许这部电影用的影视语言就不是一般的述事方式,他是用纽约客的述事方式来讲巴黎的故事。
那就要先讲一讲纽约客,这份杂志的影响力不用多说,说起来不过也就是宇宙中心纽约村的村报。
杂志创办人Harold Ross 和他老婆Jane Grant一起创办纽客的时候,初心是办一本言辞幽默的时评杂志。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好看有趣的公众号,重点是有趣,这样才能火啊。
值得一提的是,他老婆当时是《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社会新闻的记者。
看看他老婆的照片,一副社会精英的时尚范。
这样的人写的杂志能不好看吗。
创始人之一Harold Ross 的老婆Jane Grant据说他们想和当时粗俗搞笑的杂志区别开来,办一份高级有趣的杂志。
那感觉可能就是赵本山和林语堂的区别吧。
(没有踩赵本山的意思,他的小品无可替代)赵本山的幽默只要会中文的就能get到,而林语堂式的幽墨就是没有点墨水的话你可能还不知道笑点在哪。
他们就是要办一份这样的杂志让宇宙中心纽约村的精英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简而言之一份能让你B格满满的杂志。
那就是为什么电影旁白会这么神神叨叨,去读下纽约客可知他们一个句子加上各种定语修辞明讥暗讽如果不超过五行那都不叫句子。
电影中的主编也就是原型纽约客创始人有一句台词在电影中重复了上百次,他不断地和所有人说他的写作秘诀“Just try to make it sound like you wrote it that way on purpose. “直译,让人读起来觉得你就是故意这样写的。
大白话就是"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装13. “ 这就直接暗戳戳开黑纽约客。
而整个电影的旁白就是这种风格,如果你觉得是听得云里雾里,也不需要懂得他的每一个包袱,只要知道听不懂就是在开黑就好了。
电影的影像风格也和一般拍巴黎的片子不太一样,片中是一个法国小城加上暗灰的色调,这个色调如果仔细看很像五六十年代的纽约,灰灰暗暗的工业化城市,和他以前拍的片子色调很不一样,比如他以前关于印度的片子《穿越大吉岭 The Darjeeling Limited》 (2007)那满眼的孔雀绿和宝石红。
《布达佩斯大饭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那粉嘟嘟的马卡龙色,证明他不是不喜欢色彩,为什么这么暗。
因为如果纽约和巴黎是一对夫妇,那他们的孩子就是《法兰西特派》里面的小城这样的一个城市有着法式布局和街景但也有纽约那种灰冷高级的工业灰的色调。
浪漫吗?
这就是韦斯·安德森式的浪漫,孩子都给你脑补拍出来了。
如果纽约是爸爸,巴黎是妈妈,那这个片中小城就是他们的孩子。
这个孩子是用爸爸的述事方式介绍的。
现在可以说下为什么一定是巴黎,片中城市的名字叫“Ennui-sur-Blasé”(boredom-on-apathy)无聊又冷淡。
下图是片中出现的城市地图。
(本文的片中截图都是本人在网上找的片源,好不容易手动拉条手机翻拍的图片,不太清楚。
凑和一下吧。
)
图中可见一条河蛇行穿过城市,和塞纳河曲线相似度99%这是巴黎的真实地图,如果向左转一点就是片中的地图,可见塞纳河蛇行穿过市区。
真实的巴黎地图
紫色是本人手动沿着塞纳河标出来的蛇行曲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巴黎会是无聊又冷淡吗?
当然不是,完全相反,这就好像某男神明明很帅很时尚黑粉却叫他土狗一样。
这也许是纽约客的冷笑话方式。
片中巴黎特有的淡蓝色的屋顶和各种建筑无一处不在暗示这是巴黎。
此片也像爱美丽一样是用一份杂志把巴黎的方方面面串起来的连珠式结构全方位的展现了韦斯·安德森式的巴黎。
第一部份是简介,先把这个城市用自行车骑行的方式介绍一下,这一部份叫《The Cycling Reporter行城报告》专栏,原型纽约客真的也有这样一个专栏叫《Goings on About Town》。
为什么要用自行车,因为环法自行车大赛是法国一个最重要的夏季狂欢盛会,每年最后的终点就是香榭丽舍大街 ,颁奖背景凯旋门,这么著名的盛会地标是不会放过的。
但是片中这一部份并没有介绍巴黎的美好,而是主要介绍了“无聊又冷淡”市中不为游客所知的的一面比如地铁全是老鼠,屋顶全是猫,下水道全是扭动的恶心生物,就好像介绍一个明星黑粉不会跟你说他有多美多帅,一上来就给你来一堆黑料一样一样的。
影片第一部份,自行车环城简介第二部份进入正题,说的是艺术,巴黎的艺术,那肯定是跑不掉的,片中神精病的画家个人认为主要原型是梵高的好基友高更。
看图。
这是高更自画像。
高更自画像之一
这是片中画家的扮相这么多艺术大师,为什么是高更,高更生于巴黎是正二八经的巴黎土著。
值得一提的是他父亲Clovis Gauguin是个时政新闻记者,还曾想创办报纸,暗合本片的内容,外祖父是家暴男曾家暴外祖母以杀人未遂罪入监,和片中画家入狱理由很像。
高更的一生比片中还要精彩疯狂,这是他的结局,(以下文字转于网络)“由于过于滥交得了梅毒,1901年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但其创造力丝毫没有衰减。
他的两只小腿都是流着脓的疮,以肮脏的绷带包住,他拄著拐杖蹒跚地晃荡。
他全身到处疼痛,为了止痛而服用吗啡上瘾,还服用鸦片酊和苦艾酒。
他的情绪,逐渐变成躁狂,腿上有伤痛所以使用砷,曾经到山上服用砷自杀,但是毒性不够只使他呕吐而已。
他自诉体力流失,晚上都无法入眠,因此筋疲力尽。
1903年5月8日,高更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按现在年薪百万才叫中产的内卷的标准高更就是废材中的战斗机。
虽然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印像派大师。
只不过没有片中幸运,他和好基友梵高一样也是死后成名。
片中那副画在墙上的巨大的画作估计原型是1897年,高更画出生平最大幅的(高1.5米,宽3.6米)的经典作品《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何处去?
》。
高更的巨型画作这丰乳肥臀的女人是不是和性感狱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部份指的是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événements de mai-juin 1968),六十年代巴黎不是在游【行就是在去游;;行的路上,这是当时巴黎的新闻图片,是不是和片中的场景很像。
片中这个叫棋盘革【【命
当时真实的巴黎新闻图片
片中棋盘革 ‘’命场景,远景
片中棋盘革 ‘’命场景,中景
片中棋盘革 ‘’命场景,近景这一部份还致敬了同一题材的电影《戏梦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戏梦巴黎片中是二男一女俊男美女的配置,说的是一个美国男孩五月风暴时在巴黎的艳遇,而到了韦斯·安德森这就是一男一女一大妈的配置,很想问一下安德森不讥讽一下会死是吗。
不过他可能会说,这不是我的本意,这是纽约客会干的事情。
片中女孩随时随地拿出粉扑照镜子的动作让容易让人暗戳戳地连想到了《戏梦巴黎》里的这个镜子。
片中这个三分镜子拿个最佳表演奖实不为过。
《法兰西特派》中无时无刻不在疯狂照镜子的运动领袖
造。。
反也不忘疯狂照小镜子下面是《戏梦巴黎》中的戏精镜子
《梦戏巴黎》中浑身都是戏的镜子
《梦戏巴黎》镜子
《梦戏巴黎》镜子的秘密然后《戏梦巴黎》里有个高潮处理就是当你觉得他们什么都干了肯定是3P了,最后一个镜头告诉你其实女孩是处女,把巴黎的浪漫暧昧孩子气的青春美好玩到极致。
韦斯·安德森也在他的片子里致敬了一下,最后让他们每个人标榜自己是处女处男。
这么一对比片中大妈和男孩半果同床最后一本正经地帮证明男孩是处男的时候这也太好笑了我的天,有必要这么损吗。
对比之下和大妈同床的甜茶也是很清纯的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演男孩的甜茶和《戏梦巴黎》男主Louis Garrel装扮有点像,也是黑色的卷发,这里夹点私货,这是本人很久以前为Louis Garrel建的相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55999580/ 甜茶本人有法国血统,严格来说他是犹太人。
演这个角色也算是回归了吧。
第四段关于美食的故事,巴黎的美食当然不能错过,但美食是什么,片是角色作家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说美食于他是一种家的感觉。
而那个亚洲厨子则最后点题,他在服毒后和作家的交谈时说对于在城中的每个外国人来说,在城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这可能是说出了世上每个精神巴黎人的心声吧。
最后本片回归了杂志的事情,创始人讣告说他来自堪萨斯,那是什么地方,就是美国中部鸟不拉屎的大农村。
《绿野仙踪》里那个被风吹走的小女孩就是来自这个地方,你想人都能被风吹走的大农村。
为什么会是这个设定。
因为前面说的纽约客创始人的老婆,创始人之一,学生时代就是在堪萨斯度过的,但那也不是她的出生地,为什么选这个地方,美国文化底蕴就是cowboy,就是来自于这种地方。
就好像纽约客这种高逼格的杂志创始人是来自这种地方,就好比你说上海逼格最高的会所老板是农村合作社第八十二社的社员一样的反差。
然后他的写作秘诀就是尽可能的装13,最后安德森又黑了纽约客一把。
行吧,你可真够机灵的。
哈哈哈哈
完很久没写这么长的影评,如果你有耐心都读到这儿了,回复一下也好。
哈哈
《法兰西特派》的演员阵容实在让人惊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阿德里安·布洛迪、欧文·约翰逊、蒂莫西·柴勒梅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蒂尔达·斯文顿、蕾雅·赛杜……这豪华的影帝、影后卡司让人感慨也只有韦斯·安德森能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了。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风格一直以童心的视角去讲述成人的故事,无论是电影场景的设计还是剧作风格的展现,他的电影都像一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趣的成人童话,也难怪如此多的演员都乐于和韦斯·安德森合作,谁不想在这样华丽的电影中怀揣着童心重新审视着这个世界呢?
韦斯安德森有着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固定的画幅和场景,但在同一的场景会同时动态的发生很多平行事件,单一的画面可以承载如此之多的电影信息,让观众享受过载的趣味。
其次安德森也是出名的强迫症,严谨的中轴构图,电影细节的苛刻也让他的电影欣赏起来有着视觉统一的乐趣。
且安德森对色彩的应用也永远是华丽缤纷的,梦幻的质感往往可以打动观众的视觉。
在传统安德森的电影里,在他缔造的这个梦幻光影王国里,往往所讲述的故事却又是落寞和忧伤的。
可能是《天才一族》里对人生的感慨,也可能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的选择,甚至也是《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致敬茨威格对那个逝去年代的感伤。
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里没有绝得的坏人,他用一种近乎于可爱的特质去讲述故事、刻画人生,我们打开一部安德森的电影便是打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而其内核则是敏感且让人难忘的忧伤心绪。
《法兰西特派》同样也是一部典型的韦斯安德森电影,电影虚构了一个曾驻法国的美国报社编辑部,电影独特的用一份报纸的打开形式给大家翻阅了一份叫《法兰西特派》报纸的最后一期。
电影在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个编辑部的一些基础风格,主编是多么宠爱他手下的作家,然而这是他们最后一期了,因为主编离世了。
随后电影就按照几个专栏故事展开来,完全以一份报纸的阅读形式,从游记、艺术专刊、政治专栏、美食专栏以及讣告给观众带来不同风格的故事。
同样这部电影也是韦斯安德森对过往时光的一种缅怀,纸媒盛行的年代,专栏作家的时代。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艺术家和狱警的故事和专栏记者与革命青年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极具代表性的表现一种乡愁般的忧伤。
韦斯安德森的情感催化从来不是直接,而是潜藏在糖果般甜蜜外壳中的,当舌尖触及那一丝对人生的喟叹时,糖果真正的滋味才在口腔里弥漫开。
所以看安德森的电影需要耐心,在浮华的电影表层被剥开后我们才能找到那份慰藉自我的情感种子。
在《法兰西特派》中安德森所建立的人物都是背负着过往的伤痛的异乡人,精神失常的画家、何以为家的女狱警、烂漫纯真却意外死亡的学生等等,他们围绕的核心便是一种逝去的、美好的时光。
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安德森以知识分子的眼光于现今表达了对过往美好的时光惦念,那是充满文学、理想和激情的时光,如今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接受着海量的信息,专栏仿佛一个久远的名词慢慢被人遗忘,而安德森则将专栏这一形式和电影结合,重现了那极富个人思想表达的写作年代。
最后一幕的讣告也显得格外伤感,一个时代的落寞,一群人的告别,或许于此浮躁的年代,我们偶尔乡愁发作回望下过往的那些以人为主体的表达,反思下这个信息嘈杂的年代我们是否要慢一些,就像《云上的日子》里的那个故事:“在墨西哥,高人要迁上山顶,请了工人搬运行李,走到某处,工人停下不动,高人大怒,无法叫他们继续,也猜不透为何他们会停下来。
数小时候后,工作再次启程。
最后,领班决定解释原因,他说,他们走得太快,把灵魂丢掉了。
”那么翻开韦斯安德森这份报纸何不关上手机,慢慢的去品味这一个个慢时光中的专栏故事。
也许是因为职业和专业背景,我特别喜欢有趣的叙事方式,“强迫症”式的形式与结构。
好像权力的运作也特别钟爱这种完美主义的表达,对称可能不仅仅因为它美,还因为它权威、高效。
人的关系是否只是权力的关系?
人是否只是规训的产物?
普世价值是否存在?
在今天的社会状态下这些问题貌似更有价值。
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有着明确的权力关系设定,老板与员工、不同分工的同僚、父子(女)、老师与学生、警察与罪犯、画廊与艺术家……但是电影仿佛想摆脱、超越这些设定,这些权力关系通过人类社会独有的城市、艺术、美食,甚至童真的政治宣言、暴乱而消解了,当然还配合着美轮美奂的电影技法,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职业身份的人(权力主体)可以平等的在同一张床、餐桌、办公室里交流、互助、理解,甚至“好人”和“坏人”都被描述的很可爱。
电影最终都在描述“爱”,它与权力无关,这应该是普世价值的意义,大家本不应该是敌人,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的。
我忽然想起了同样“强迫症”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正是那种“没有意义”的不断重复、闪回跳跃,解构了庸俗的权力关系和欲望。
翻看观影历史,惊奇的发现,十年前的六月份,我看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终于来了!
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来了《法兰西特派》!
看的时候就欢乐无比,看完更是回味无穷。
嗯,还是那个韦斯·安德森,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能让我打五星是极其困难的,但这部就是。
纵观影史,韦斯·安德森和他的系列电影绝对是一个特立独行、不可忽视的存在,而且极其有趣。
可以说,《法兰西特派》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导演纠结了一群极其有趣的演员拍的一个极其有趣的电影。
如果恰好你也是一个极其有趣的观众,那就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复古怀旧的童话故事集,充满着天真烂漫的童趣,却又饱含着深沉隽永的忧伤。
它讲述了一个主编的逝去,一本杂志的逝去,一种文化的逝去,最终,它缅怀并致敬了一个时代的逝去。
片头片尾都点了一句:别哭,但影片内外每个人都流泪了。
悲欣交集,这就是好电影的力量。
虽然一切终将逝去,但真诚的怀念却能令其重生,人如是,文化和时代亦如是。
再次向《法兰西特派》致敬!
1. Owen Wilson站在一个大坑前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建筑。
影射了巴黎的Les Halles中央农贸市场,奥斯曼男爵巴黎改造计划的重要项目,建于1857年的大型钢结构建筑群,最终在1973年被拆除,由于土地利用方案悬而未决,现场遗留一个大深坑长达7年之久。
著名的Les Halles之坑2. 男女生宿舍问题的争议引发学生运动。
影射了1968年3月22日巴黎近郊楠泰尔学院爆发的学生运动,其诉求除了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之外还包括了争取男生自由出入女生宿舍楼的权利。
这场运动是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导火索之一。
3. 学生运动中一直下国际象棋。
影射了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摄政咖啡馆首次会面,而这座咖啡馆是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国际象棋爱好者聚集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摄政咖啡馆下棋(电影《青年马克思》)4. Tik Tak明显是在讽刺抖音了。
4. 厨师的造型模仿了巴黎黄金时代著名的日裔画家藤田嗣治。
藤田嗣治其他的等再刷几遍之后再慢慢回忆吧。
1.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在定格动画里有着最恰切的体现。
定格动画正是通过单个静态画面的错位叠加,创造出了运动。
但定格动画又与常规的电影有所区别:电影是标准的每秒24帧,定格动画却不必如此,定格动画每秒的帧数可以更少。
如同早期的默片那样,帧数的减少加快了影像运动,创造出一种喜剧效果。
韦斯·安德森有志于将真人电影拍成动画,尤其是定格动画。
两部定格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犬之岛》)出自他手,绝不是偶然。
同时,创造性地将对称构图、直线平移和推拉确立为自己的风格,也在向着具有强烈机械感的定格动画靠近,这些手段让影像的运动回归静滞。
先是快速的镜头运动,然后是突然到来的静滞,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的首要特征,也是他电影的魅力所在。
运动中降临的静止,让电影获得了伯格森所言的“笑”的效果。
罗伊·安德森同样从动画(也是绘画)中汲取灵感。
与韦斯·安德森电影里运动中包孕着静止不同,罗伊·安德森的电影是静止中有运动。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总是从静态出发,发展为低量度的运动。
这与他刻意使用固定镜头有关,他从不让摄影机运动起来,只是观察画面里的人物从静止转变为运动。
如果说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创造出一种童趣的效果,那么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则是荒诞,人物好像被抽离了生命,像木偶般机械运动。
2.韦斯·安德森既拍真人电影,也拍动画电影,他的真人电影像是他动画电影的翻版。
人物是他手上的棋子,做着机械化的造型和运动。
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从不是机械的,影像总在运动。
《法兰西特派》与韦斯·安德森之前的所有电影都不同,虽然也可看成真人化的动画电影,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对一本杂志的影像化呈现,因而更专注静态。
这意味着影像的立体空间要让位给杂志的平面空间,将一个提取完成的世界重新释放回完满的现实世界中。
杂志只有两种表现元素:图和文。
在图文组合的基础上,杂志变换出了各种修辞花样。
对电影而言,影像空间具有无限的属性,一个单独的画面便可容纳图片、影像、文字、声音……其间有无数种组合可能,并且还能运动。
一本运动的杂志,可以由画外音引述,用静态的图片或运动的影像填充,字幕取代印在书页上的文字。
这是一种简省的转化方式,韦斯·安德森并没有选择它。
韦斯·安德森意图客观还原杂志的书页空间。
但因为影像空间具有无限的特点,韦斯·安德森又没能做出有限制的选择,空间内的表达元素失去了组织的逻辑。
在一个故事里(对应着杂志从某页到某页的独立单元),我们既看到静态的图片、文字,动态的影像,也听到了流动的声音……它们没能得到有规律的组织,令人眼花缭乱,阻碍了影像的有效运动。
单个镜头作为独立的欣赏单元,前后的组合没能创造出运动,这是运动-影像的失效。
3.韦斯·安德森之前的电影,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定格动画,这都没有成为问题。
真人电影用影像运动,定格动画靠图像运动,都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
唯有在《法兰西特派》里,韦斯·安德森将电影变成一本杂志的展览时,问题便产生了。
无限的电影空间与有限的书页空间有一种致命的错位。
电影是流动的,书页是静止的,电影只能沿着时间线顺时观看,书页却可以不受线性时间限制任意翻阅。
这便是本质差别。
《法兰西特派》变得不再像电影,它违背了动态切片作为电影的核心本质。
它成了静态切片里掺进少量动态切片的样本。
一部电影由于自身原因运动不起来,或看似在运动(因为观看总是顺时展开)实则只是画面的推续展演,它也就称不上电影了。
《法兰西特派》更该围绕着这本虚构的杂志做一次展览,不该在平面(观看的屏幕)上展开,而是呈现在现实的三维空间里。
观众不该只看到杂志实体(结果),而是能以在游览空间的方式看见杂志的“台前幕后”:也即一切准备这部电影留下的档案(过程)。
那么,这不是意味着电影不该以客观的虚构方式呈现,而是以主观的非虚构方式讲述?
很有可能这样更好,譬如加入一位叙述者,用画外音来编缀独立的单元和单元内部各种错位的表达元素。
这样的话,画面上出现的一切(图片、影像、文字……)都将成为声音的附属。
因为声音是统一的,支离破碎的镜头也就得到了缝补。
影像空间有了一条规则,安排四散的表达元素,将电影变成统一的整体。
本文首发于《看世界》杂志文/沙皮狗美国电影怪才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电影《法兰西特派》,以电影的方式讲述了《法兰西特派》这份杂志的故事。
电影充满怀乡式的影调,一方面怀念逝去的纸媒黄金时代,另一方面导演安德森作为电影人,也在怀念他曾经喜爱的电影。
这双重乡愁构成了《法兰西特派》的主要内容。
《法兰西特派》特别挑出这样几对暧昧的人物关系来讲述:编辑—作者,记者—采访对象,艺术商人—画家,画家—模特。
他们都是彼此的缪斯,互相成就,互相赏识,又不得不因为工作伦理而保持相对独立。
它们之间都包含着一段暧昧关系:既公又私,因为生产关系模型而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并无可避免地发生友谊。
《法兰西特派》电影海报编辑与作者就拿和《法兰西特派》这份杂志最相关的编辑—作者关系来说,这是传统媒体的基本生产结构。
杂志依托优秀的作者生产内容并获得盈利,作者依托杂志获得稿费,彼此相互依赖。
因此编辑的工作就是去发掘优秀的作者,并给他们创造尽可能舒服的创作环境。
就像电影里那段情节展示的,主编给作者预算时望着作者给出的清单问:“铅笔,钢笔,橡皮擦,图钉……为何付北大西洋海岸度假村的房钱?
”作者答:“因为我得去那里写作。
”主编疑惑地问:“你在这里的办公桌哪里不好?
还是本刊提供的。
”作者说:“20年前我跟摩西在海边旅馆干柴烈火,我要回去追忆往事。
”主编提高音量:“花我的钱?
”作者说:“是的,麻烦你了。
”主编头扭向一边,无奈地叹气跟会计说:“加进去吧。
”
《法兰西特派》中的主编与作者相信所有做过编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情,一个天才作者会激起编辑的保护欲,才华是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编辑要排除一切阻碍,尽可能让他发挥。
有时候编辑就像家长,要容忍作者的任性,毕竟天才总会偏执。
身为“家长”的编辑,可能创作才华不及作者,但能够更好地成就一位作者,而不仅仅是发掘作者。
我们在媒体和图书中所看到的内容,实际上都是由编辑—作者这样一个复合结构生产出的结果,只是往往作者处于台前,编辑位于幕后。
回到《法兰西特派》最后一个故事中,主编和作者身处同一个房间,坐在椅子上看作者一篇报道主厨的稿件,结果主厨只有一句对白。
作者说:“他说的话让我好难过,我删了。
”主编说让他看看,读完后发现这可能是全篇稿件最出色的段落,让作者加回去,但作者无法认同。
主编说“不,我不管,反正别删掉”,然后转身离开了。
作为编辑,一方面要照顾作者的情绪,为他的自由表达创造条件,但另一方面,他也必须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所谓纸媒之死,死掉的便是传统媒体行业这种编辑—作者关系,取而代之的是MCN—自媒体。
传统编辑的门槛不低,要求博学多识,同时也要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有所深耕,还要懂得市场传播规律。
所以好作者难寻,好编辑也难觅。
传统媒体行业的编辑,凭借他的学识和阅历,能够给予作者创作上的专业指导。
而如今这种专业指导几乎消弭,MCN—自媒体的结构,平台给到创作者的更多是传播上的帮助,即便是创作上的指导也是基于“如何更容易火”而考虑的。
数据不仅取代了专业性,也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传统编辑—作者所呈现的并不完全是一种工作关系,其中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识、信任、欣赏,而且一定会有友情的出现。
但另一方面,编辑必须与作者拉开距离,如果受过多感情因素影响,就无法准确判断作者稿件的水准,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就是暧昧性所在。
因此,《法兰西特派》怀念纸媒,多是在怀念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友谊。
记者与采访对象记者—采访对象也同样有这种暧昧的友谊关系。
电影中,作者露辛达•奎门兹去法国大学里的抗议现场写一篇专题报道。
她和一位抗议学生领袖发生关系,还帮他修订了抗议宣言。
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年轻的抗议学生有所共情,但当同床的学生想看她正在写什么时,她也会立马挡住稿子,强调自己报道的独立性。
按照报道伦理来讲,记者的职责是去“如实”记录,而非干涉。
《法兰西特派》中的作者露辛达•奎门兹但这就是暧昧之处,记者正是因为对采访对象或者对此事“关心”,才会去写这篇报道,所有的动机都始于关心,这种关心本身便带有某种立场。
而《法兰西特派》所展现的,就是记者不可能对采访对象保持绝对的客观中立,一方面奎门兹举着小本子,看到这些幼稚学生在运动开始之前就内部分裂,忍不住想以一些成年人的经验帮助他们,另一方面她又时刻要提醒自己,维持立场中立,尽量不去干涉。
这种暧昧关系并没有因为纸媒之死而消失,在纪录片创作中,比如拍摄者—被摄对象这对结构,也同样暧昧不清。
纪录片不是冷冰冰的新闻报道,而是有血有肉的创作,纪录片从选题到成片,一定发自记录者对该事件和人物的关心,有情感的投射。
所谓记录的绝对客观和中立这些老掉牙的伦理,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艺术商人与画家艺术商人—画家这对结构,有些类似于编辑—作者。
电影里,一个被关进监狱的商人,偶然在监狱里看到艺术家的画,并为之震颤,立马贿赂狱警,希望对方能带他去见这位画家。
他告诉画家,自己一定要买下这些画,并成为他的指定代理人。
《法兰西特派》中的艺术商人贿赂狱警首先,艺术商人和艺术家并不纯粹是一种买卖关系,他作为一个鉴赏家,认出了这幅画作的艺术价值——当然还有商业价值。
而这个过程就是审美及感性关系先于买卖关系。
他在看画时感受到的震撼,并非是一种从艺术作品到人的单向传递,而是始于共鸣。
因此,这种关系同样暧昧不清,二者之间既互相赏识,有着微妙的情感连接,但又不是纯粹的审美赏识,他们也互相利用。
可以说,这是今天的网红和经纪公司之间无法拥有的关系。
画家与模特最后是画家—模特。
电影第一次给我们展现疯子画家画裸体模特西蒙的情景时,就让我们看到了画家生情的一幕:他拿着画笔朝模特走过去,在西蒙的小腹左侧画了一笔,又画了一笔。
这是一幅极具诱惑性,带有情色意味的场景——画家缓慢地用大拇指晕染模特小腹上的颜料,就好像在轻抚和挑逗她的肉体一样,直到被西蒙一掌扇开。
此时,她意识到了自己正在成为画家的性客体,这已越过了她作为模特的边界。
《法兰西特派》中的画家画家与裸体模特之间也有规矩,模特只为画家提供形体,而不是成为画家意淫的对象。
然而画家必须对模特移情,而非像照相机一样“记录当下”,毕竟情感才是绘画要表现的核心。
所以,这种规矩只是一种结构性的理想,难免发生意外。
最后正如电影所示,画家爱上了模特,模特虽表面矜持,铁面无私,却实际上也爱着画家。
公私不分,就是暧昧。
逝去的人际关系编辑—作者、记者—采访对象、经纪人—画家以及画家—模特,导演安德森把这些辩证统一的关系都挑了出来,通过电影怀念这种人与人之间暧昧的友谊。
这些关系在今天没有全部瓦解,依旧存在于一些行业,除了之前所说的纪录片拍摄者—被摄者,还有人类学学者—田野对象,制作人—音乐人,经纪人—音乐人等等。
但不得不承认,这类传统生产关系所伴随的友谊正走向衰败。
传统行业的消亡,也就是传统生产关系的消亡和转换。
我们从编辑—作者这种人与人在专业技能和情感上合作的生产模式,转换到了MCN—自媒体这种平台—个人的生产模式。
以音乐为例,虽然音乐制作人—音乐人这样传统生产模式当下仍有活力,但也出现了音乐平台—音乐人这样的生产模式,原创音乐人直接由网易云、QQ音乐这类音乐平台扶持。
扶持的方法是基于流量的包装,以及平台的流量倾斜。
这些是传统音乐制作人—音乐人的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今天我们社会讲原子化个体,强调个人表达与个人能力的发挥,同时我们也逐渐忘记了曾经那种传统生产关系中特殊的友谊,还有那些友谊所创造的文化瑰宝。
《法兰西特派》所怀念的纸媒时代,最后以主编的死亡为那些暧昧关系画上了一个戏剧性的句号
几年前,我曾在局邻湾,一个位于窄河流域半岛地区的小地方,为那里的杂志社写美食专栏。
我入职的时候其实这家杂志社已经濒临解散,但没成想那美食专栏一经推出,立刻获得了超前的流量和销量,不仅使杂志社死灰复燃,我也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传奇饕客。
基于这样的背景,某天,我收到了来自局邻湾警察厅的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在周四晚19点整与警长和警长的朋友们共进晚餐。
收到邀请函的当天,我几乎夜不能寐。
不瞒你说,“警长的晚宴”,在来局邻湾很久之前,我就知道有这回事儿了,事实上,身为美食家,尝尽全国各地风味的我,如今进到这么家小杂志社,给他们写专栏,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混上警长的晚宴餐桌,享受那个名誉极高的,一生只此一次的美味轰炸。
于是,在那个平静的夜晚,我手持警长的请柬走进了局邻湾警署大楼。
请柬的背面细心地印上了地图和晚宴地点,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幸地在这所大楼的倒数第二层彻底迷了路。
或许对一位美食家来说,地图真的是最没用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先是错走进了刑侦科的办公室,在那里,我右侧的一面墙上挂着巨型的投屏,屏幕上是张被放大N倍的本市地图,一个秃头的,穿着整套警服的中年男人正拿着红外线笔在它前方指点江山。
虽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办公室里仍然人来人往,一片繁忙。
“请问警长的办公室怎么走?
”我怯生生地问,但估计没人听见。
“请问警长办公室怎么走?
”我又问了一遍,还是没人理我。
这时我自言自语地低声嘟囔了句:“警长应该是个很守时的人吧?
如果他的晚宴我迟到了怎么办!
”谁知晚宴这两个字一出口,下一刻,偌大的办公室里忽然就变得鸦雀无声。
只见投屏前那个秃头的中年警察迈着大步向我走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说:“原来您是要去赴约警长的晚宴啊,那能不能麻烦您为大家带上对司瀚大厨诚挚的问候呢?
”他的双手非常地厚实并且充满能量,此时我的手被包裹在他的手心里,热得几乎要冒出汗来了。
他接着说:“大厨创发的‘警式料理’简直是太符合我们警员的心意了,高度便携又营养均衡,家人再不用为我们在外公干,饮食不规律而烦恼。
关键是每次吃司瀚大厨的‘警式料理’还能让我们找到回家的感觉。
”他一边说着,一边指引我来到一扇小门前:“从这里出去,您一直往前走,过两个路口就是警长的办公室了,非常好找。
还拜托您一定记得把警员们对大厨的敬意带给他啊,谢谢您了!
”小门在我身后礼貌地关上,当我转身离开,觉得身后多了几十双炙热的眼睛目送着我走远,然后我好像还隐隐约约听到了掌声。
“基本原则,他们所说的只是‘警式料理’的基本原则而已。
”一个依靠在墙角,身材瘦高的男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姿态自然地跟上了我的脚步,很显然是想和我一起走一段。
“您没必要知道我是谁,”他没等我开口就率先自我介绍了起来:“这世上做什么工作的都有,像我这样的人呢,就适合演一个幽灵,让大家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对!
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他说的那样,像个幽灵。
即便你看清了他的身材、面目、记住了他的嗓音,可一秒钟之后你再想回忆起他来,或者向别人描述他,他就变成一团雾气,从你的大脑里消失了,你什么都回忆不起来。
“我曾经有段耻辱的经历,”他仍自顾自说着:“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凶案现场,一个200多斤的男的被人剖开了肚子,非常壮观,你可以想像那场景。
而那一刻的我,脸上一片稚嫩,额头上还冒着几颗青春痘。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时我背着一个硕大的单肩挎包,挎包里装着我妈大清早起来为我特制的超多汁的肉夹馍,还有一包鲜榨豆浆。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大了还要妈妈准备早餐,当你没钱自己搬出去住,你就得乖乖做个孩子,听妈妈的话。
然后,由于那天我妈觉得我休息不够,把闹钟的电池给卸了,由于闹钟不响,我没赶上早班地铁,只能挤进早高峰地铁,由于早高峰地铁车厢里,站在我四周的那几位壮汉,各个都不比我们凶案现场的这个男人更苗条……总之最后的悲剧就是,在我尚未察觉的情况下,肉夹馍被挤瘪了、豆浆也从破裂的塑料袋里滴下来,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汤汁跟随着我的脚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漏遍了整个作案现场。
肉香味、豆香味、混杂着血液的腥气……我知道自己的下半辈子都会被笼罩在这个气味里了。
”“哦……”听他把这故事说完,我只能干张着嘴,一时找不准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回应,但他看来毫不介意这个:“是的,这就是我的故事,从那天起,我就再没能接触第一线的刑侦工作,他们把我调到了一个秘密部门,让我时不时地戴上假胡子、假发套去表演个什么角色,我还常常会被要求不要打草惊蛇,要表现得像是自己从没存在过,当然这也造就了现在的我。
但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禁不住扪心自问,到底我还是不是名警察?
““你当然是名警察,不然我怎么会在这里遇见你。
”我好不容易插进了句话,虽然直接被他给忽略了。
“直到有天,我吃到了司瀚大厨的‘警式料理’。
重点就是这个!
在司瀚大厨的‘警式料理’里,他把酱汁脱水后磨成了粉末!
把汁水磨成粉末,对了!
就这样一个简单但用心的操作,从此避免了警员们因为食材汤汁泄漏,从而污染办案现场的尴尬。
那一刻,我深深觉得自己被救赎了,被谅解了,我终于可以不用每晚在混杂着肉香、豆香、血腥味的空气里入睡了。
老天爷保佑您啊,好心的司瀚大厨!
””是,是,司瀚大厨的‘警式料理’绝不是徒有其名的,”我赶紧附和他道:“据我所知,警式料理还有另一个巧妙的设计,因为大多数菜都是预制的,被加入了少许可食用的蓬松剂和软化剂,所以吃它们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很脆,不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也相当适合那些正做着监听、监控、截取用户信息等秘密工作的警员们。
”可说话间,与我交谈了一路的男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一抬头,警长办公室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个男人,像他所擅长的那样,瞬间就被我忘到了九霄云外。
“对不起,我迟到了吗?
”如此重要的聚会都能迟到,这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没关系没关系,非常欢迎您,赛肚门(我的笔名)先生。
”警长是个干练结实的小胖子,40岁左右,留着精心修剪过的八字胡,衣着很是考究,他的说话语气谦和友善,但从锐利的眼神可以看出此人并不好惹。
警长起身安顿我坐在他右手边的空座上,然后开始向我介绍餐桌上的其他人。
“这是我的妈妈尚夫人,你可以叫她尚妈妈,在这儿大家都这么称呼她。
”“这是我老朋友,周大鑫,老周,他刚与我认识时也和外边那些小年轻们一样,是个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整天龇牙咧嘴的,而现在,龇牙咧嘴换成了永远不会得罪人的假笑。
”介绍环节似乎告于段落,但我发现这张5人餐桌上,分明还有一个座位是空着的。
“哦,至于他啊,”警长注意到我的疑惑:“这是我留给您的一个小小的悬念,如果他能赴约,可是会为您的美食专栏添上传奇性的一笔哦,不过我们也不必专门等他,我宣布晚宴现在开始!
”警长的话音刚落,一名巡警端来了开胃酒,这是一种淡紫色的鸡尾酒,香气浓烈,略带点儿药味,喝到嘴里麻麻的,酒被装在一个类似于户外保温瓶的微型容器里,冷却到了冰点,喝下去,在接下来60秒的时间内会让你欲罢不能。
同时,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了三件事。
一、大厨司瀚开始了他的神秘仪式,后厨忽然变得异常喧闹。
二、警长的光频电话闪烁不断,他拿起电话,对着话筒下达了一个命令。
三、在60秒快要到头的时候,我看到有个人被送了进来。
说他是被送进来的这一点没错,因为这个人是坐在轮椅上的,只见他全身瘫软无力,目光里看不见一丢丢神采,但当警长叫出他的绰号——“娃娃机”,我的心脏还是不由自主地震了一下。
他就是“娃娃机”?
吸毒贩毒、开设赌场、敲诈勒索、强买强卖……那个恶事做尽,在局邻湾无人不晓的黑帮的首席会计?
他就是这样子坐在轮椅上去算那些黑账的?
“你们打算怎样杀我?
”娃娃机的双唇几乎没有在动,他好像是用腹语发出这虚弱的询问。
“何必着急呢?
”警长笑着回答他:“在正式问话之前,我习惯先吃饱肚子。
”
第一道菜——酒香猪腰子猪腰子搭配从市长屋顶农场里采摘的李子果,但我觉得重点是酒。
这道菜里的酒香让我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喝酒的时候,确切地说那都不算是喝,而是爸爸用筷子蘸着酒喂到我嘴里,舌头上的感觉是刺激的、辛辣的但也很热闹、温暖。
一道菜让我吃出了家人团聚的温馨,过年时候的喜庆。
幸福的表情不自觉地洋溢在了我们5人的脸上。
第二道菜——用糕点纸包裹的面皮焖肉牛肉很嫩但保留了它的纹理,糕点纸让人想起妈妈的味道。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连夜连夜地发高烧,一个星期后烧退了,整个人饿的发虚,那时候吃的第一口汤面,我妈做的,我一辈子忘不了那个味儿,就和这个面皮焖肉一模一样。
”大周说完这番话后,眼睛明显湿润了,我看看在座的各位,再摸摸自己的眼角,原来大家都一样。
第三道菜——鹌鹑蛋料理精选牧场散养鹌鹑蛋做成料理,包裹在蛋白做成的假脆皮蛋壳里。
刚吃进嘴里时,这就是只普通的鹌鹑蛋。
第二口,你吃出了种质朴的清甜,是某天清晨你在乡间牧场醒来,牧场主人为你端上一杯现挤的牛奶,那牛奶的香味。
然后你又品出了奶香里,还有些更实在的味道,好像是大米,还是糯米?
可这整盘料理里并吃不出半点颗粒感,粮食的香味到底来自哪里呢?
我正纳闷着,那虚弱的声音传了过来。
“我刚来局邻湾的时候,身无分文,差点就饿死在大街上。
好在福利院搞慈善,饥肠辘辘了好几天的我,终于在那里吃饱了肚子。
恢复力气后,我要自己永远记住那天吃饱肚子后的感觉,再也不饿着肚子睡觉。
”“这就是这道菜给你的回忆?
”警长发话了。
“是的。
”娃娃机老实回答他。
“知道吗,娃娃机,” 警长说:“或许你还可以回忆起更多,告诉我那洗黑钱的账本你藏哪儿去了,告诉我这个,我就向你保证,今后无论你到哪儿,永远都不会再饿着肚子睡觉。
”“呵呵,”娃娃机发出几声冷笑:“饿着肚子睡觉和饱着肚子死掉,我看还是前者更靠谱些吧。
”大家的目光同时锁定警长,这个小胖子虽然脸上不动声色,保持微笑,屋里的气氛却有些不一样了。
这时,第四道菜被端上餐桌——家乡牡蛎汤,然后是第五道菜——田园时蔬。
这么跟你说吧,随着菜品陆续登场,充满家庭温馨的酒香猪腰子,妈妈的味道——面皮焖肉,能给人带来满满安全感的鹌鹑蛋料理……,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咀嚼着它们,自己也被一层层打开了,这种打开不是外力的强行打开,而是由内而外,真心诚意的开放自己的心胸,欢迎别人来一探究竟。
虽然我和餐桌上的各位都是头一次见面,但我们一起品尝同一道菜,一起被这道菜所带来的口感征服,一起被这道菜所激发的回忆感动。
我们似乎短时间内对彼此的人生经历都了如指掌,每个人都充分了解其他人的个性是怎样的,无需任何言语,就可以看穿对方,我们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坦诚相见,无需隐藏自己也无法隐藏。
最后终于,本次晚宴的压轴菜品——外乡人鸽子大杂烩来了!
我曾尝过无数的美食,它们当中有按地域划分的、按口味划分的、按食材划分的、按烹饪方法划分等等,但我还从没吃过这么一道复杂的菜品。
它的口感既软糯又清脆,口味既咸香又甜蜜,菜品的主要食材当然是鸽子,但这只鸽子,与和它乱炖在一起的其他食材却形成了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
不同于之前每道菜单一的情感,这道外乡人却是个你不太容易读懂的人,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他就像是你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外漂泊的日子让他变了很多,他沧桑了、世故了、眼眸深处还流露出些许委屈,但总的来说,对明天他还是充满了希望。
“告诉你,我全都告诉你!
”当这道鸽子大杂烩快被消灭掉时,娃娃机虚弱的声音忽然又响了起来,听起来甚至很有点歇斯底里,这让人不舒服的声线打断了大家深情的沉思。
那声音接着说:“账本藏在海湾路81号一个废旧车行的地下室里,启明路明珠大厦的307号客房,是我们不定期接头的地点,拿去吧,把这些都拿去,我什么都告诉你们。
“娃娃机显然已经痛哭流涕了:“我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冷血,我不过是他们的一个会计,手上没沾过血,我不过是个外乡人,拼了命地把自己的差事做好一些,只为在异乡找到个稳定的窝,每天都有口热饭吃……”娃娃机垂头丧气地被警员带走了,不愧是最强黑帮老大的左右手,我很佩服他几乎就坚持到了最后。
“拼了命想把自己的差事做好一些,因为我是个外乡人。
说实话,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挺感动的。
”在警长办公室的阳台上,一条颀长的背影缓缓吐出一个烟圈,他这么对我说着,凭感觉我知道这就是司瀚大厨。
“当一个人在月光下,只身走在异乡的街头,一种凄美的熟悉感会油然而生,对我来说,这就是局邻湾。
”大厨继续道:“我不经常和别人分享这些,这毕竟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
但我知道作为一个外乡人,我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融入这里。
每当疲惫时或委屈时,我会想象有那么一张桌子、一位厨师、一个侍者、一瓶酒、一只杯子、一团烛火在不远处等着我,我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就能带给我最大的慰藉和安全感。
一边追寻着没有的,一边又失去了拥有的,每个人大概都是一样的吧。
”“但无论经历多少辛酸,外乡人也终究会在异乡找到一个家的,您觉得呢?
”那个烟雾里的背影似乎动摇了一下,我看不出他是点了点头,还是摇了摇头。
而此时,俯瞰一楼大院里,警员们已经整装待发,就等着警长一声令下,进行大抓捕了。
(完)
不开玩笑的说,是我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煎熬的观影体验。
包括之前刚考完通宵复习的期末考试冲去一个冻得要死的电影院看隐秘的生活看得困死也没这次煎熬。
主要还是预期问题,通宵完去看马利克的时候大概也知道会发生什么了。
但是看韦斯安德森我可没有sign up for这个呀。
我本来是想在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完一整天课之后去享受一下所有感官的ASMR,讲道理,前五分钟我真的以为会是这样的,尤其是标准的韦斯安德森式镜头配上音效,我都怀疑自己在看Youtube助眠视频。
结果一小时四十分钟之后发现眼睛红了一大片,不是感动的,是一直瞪着眼睛看没怎么眨眼眼睛干涩(是真的)。
大量大量的黑白画面,要是很鲜明也就算了,但灰度都超级高,想象一下韦斯安德森那些对比度本来就很低的同色系浅马卡龙色画面变成了黑白,那真的是一片灰蒙蒙的。
看的时候我都怀疑他是直接彩色胶片拍后期加个滤镜转黑白才会搞出来这么一坨坨在一起的,回来一查人家确实是用黑白胶片拍的。
行吧。
最搞笑的是第一个故事里的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大作,就给了几个彩色镜头,彩色镜头里看就还行,“灰白”镜头里看着像糊了一墙的💩。
说到彩色镜头,有一说一,全片还是有不少的。
但插入的有多高明吗,我说不准。
这部片子彩色和黑白切换的底层逻辑是:当前时间线的现实是彩色的,杂志里的故事是黑白的。
然后黑白的故事中有时会突然有几个彩色镜头。
第一个出来的时候我好惊喜,我记得是画家在给狱警画像的时候?
狱警逮捕了他然后他们离开了画室,出门的时候配上了一个关灯的音效,然后黑白的画面变成了彩色。
我当时觉得天呐好有创意,因为故事里的明亮是黑白的,所以故事里的黑暗反而是彩色的(至少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毕竟如果不这么解释的话,那就很普通,开灯变成彩色,但刚才两人就得在摸黑画画)。
然后没记错的话,下一个彩色镜头应该是蒂尔达斯文顿演的记者在presentation,当时我就有点迷惑了,这显然是不符合上一个切彩色镜头的逻辑的。
然后我就跟考试猜老师出题意图一样有开始猜这里的逻辑是什么,难道是因为蒂尔达是写这个故事的人是narrator的角色,所以presentation这个虽然也明显不是现实时空,但因为是她的视角所以还是彩色的。
后面伪电视采访那里应该也是这个逻辑(btw,这两个场景的颜色都很辣眼,大橘大蓝,突然在灰蒙蒙当中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伤眼 了)。
第二个故事记者和学生领袖对视的时候突然切换过一次彩色,应该也是为了表现因为记者本人感情“记者客观性”的短暂消失,所以切换了一小会儿narrator视角。
但第三个故事里,西尔莎罗南的蓝眼睛切换过一次彩色,那里明显是小男孩的主观视角,但他又仅仅是故事人物不是narrator。
到后来我已经放弃搞清楚了,我只能理解为,偶尔切换的彩色就是为了吸睛,一下子吸引观众注意力。
那我只能说这实在不太高明,而且这也不一定要用切换彩色来做。
当时看灯塔,最后依然是黑白的灯塔灯光看得我觉得几乎要被吸进去,那是真的吸睛,大可不必黑白之中突然大橘大蓝来辣我眼睛。
在灰蒙蒙一片里,几乎每一秒每个角落都堆满了细节。
我是在林肯中心AMC看的,我那个影厅的银幕真的非常大非常高,在4:3的画幅下,虽然我坐在后排,但我平视如果不转动眼球的话是看不到整个画面的。
结果就是我感觉我做了一个半小时眼保健操,睁着眼睛不敢眨的那种。
回来的地铁上看了下豆瓣短评,发现大多数也都提到了“信息过载”,但好像很多人把它当作优点?
我不懂,但大为震撼。
你说信息多总比少好那肯定,但这也太多了。
而且是每一份每一秒是这样,一直到影片结束拉回现实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长舒了一口气。
体验是这样的:就感觉自己上完四节lecture之后,又强行去电影院给自己上了第五节,教授以二倍速讲了一整节课重点,全是final必考那种,然后你还意识到这节课没有recording,只能疯狂记笔记记到手痉挛。
最后电影转回现实中的编辑部的时候,我已经感觉我的隐形眼镜干涩得牢牢扒在我的眼球上,像要吸干我的脑子。
这部电影还非常的ESL不友好,里面的人物对话基本都是开两倍速的,生生让我把英文听出了西语的感觉,而且是仿佛听懂了又什么都没记住的那种西语听力。
片中有大量的法语对话,也是贼快,蕾雅赛杜和第二个故事里的法国女生全程像在mumble rap。
这都不是ESL不友好了,我寻思英语母语观众也得花时间看法语对话的字幕啊,你整个画面都铺满信息,但又要求观众腾出目光来读字幕,字幕都是一段段的出,读着读着又遗漏了画面信息。
有一说一,虽然我吐槽了超多,但画面还是很美的,韦斯安德森独有的那种美。
我是奇观导向的观众,我是很容易被画面和情绪带进去,然后根本不追究剧情的。
但那前提是我有时间和精力欣赏画面,感受情绪。
看法兰西特派的感受是,韦斯安德森拿着一条五彩斑斓的鞭子在我后面像催命鬼似的叫我往前冲,这堪比final week的信息汲取强度,如果能让我拿个A也就算了,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故事最多B,那我忙活一通拿B也太不划算了。
首先,恕我直言,这不就是一个表现手法稍微高明一点的拼盘电影吗。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除了发生在同一个地方,刊登在同一本杂志上。
同样是拍杂志故事,美剧里都算不上一流的Modern Love,人家至少知道最后用一场雨把时空串联在一起,骗一波眼泪(骗到我的了),让观众感叹万千,纽约就是这么伟大的城市。
这三个故事真是割裂的可以,最后竟然就只是让写三个故事的记者同处一室,我当时就想:就这??
这就串联了?
就算忽略掉结构上的割裂程度,每个故事都不是很精彩。
杂志的原型太明显是New Yorker了,但这三个故事投稿给New Yorker的editor的话恐怕一个都没资格上刊。
New Yorker确实是俏皮的,但它同样也是最尖锐的杂志。
最original最authentic最keen的jounralists都聚集在New Yorker,连NYT都没法比。
这仨故事又什么内涵吗,实在没看出来。
没有价值表达,像那种二流杂志上刊登的猎奇小故事。
电影对这三个故事的表现也太卡通化了,卡通化到我看到那个堪萨斯传媒标牌近景有庄稼的镜头,我都下意识感觉超人会出来玛莎一下。
只剩下了俏皮,三个故事都像在对我卖萌,而你的主题却明显是致敬纸媒衰落时代的纽约客,那就真的还蛮讽刺的。
顺便说一句,我不明白既然做的那么明显,原型就是New Yorker,那把故事背景搬到法国小镇的意义何在,除了那些迷影掉书袋。
如果背景是纽约,故事还能比较grounded,现在就是三个俏皮的小故事,我一个都不信。
还有,这么多年了,说到法国还是艺术学生运动美食三板斧,就算融合了杂志板块的形式,还是一点新意没有。
如果能不按照题材划分故事,而是按照文字形式,比如三个故事一个是hard news,一个是feature story,一个是op-ed,那我觉得会有意思很多。
最后作为挽尊,说个优点吧。
优点还是很多的,不然也不会给三星(本来想给四星来着,但觉得要对得起我受伤的眼睛)。
电影里的笑点很密集而且幽默很高级,确实是让人忍俊不禁,影厅里此起彼伏的笑声,我坐在中间真是3D环绕立体声,也算是另一种形式地达成了我想要的ASMR了。
製作當然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形式上也覺得很有趣味,但越看越辛苦,視覺和信息過載到讓人精疲力盡,整體像一本想買回家收藏的精緻立體書+live photo。以及我有點懷疑這種用多媒體(包括新媒體)形式懷念紙媒的做法,總覺得有種令人難以共情的矛盾性。
从Rupert Friend穿着短裤站在舞台上说出那几句戏剧台词便销声匿迹之后,就不想继续再看第三个故事了。看拍摄手法+演员,动画实在敷衍。
天真的,伤感的,不合时宜的,奇技淫巧的,竭尽全力的,人情味儿的,为了全人类的(但是不是为了全体观众的)。开头就每一帧都信息过载令人屏息,后来发现全片都是这样……
韦斯安德森最差没跑了,三个故事就像三个油管短片。之前是迷恋致敬法国文化,现在是疯狂消费最俗的法国文化符号。
几段故事的剧本写得不算特别好,仅有一些触动也被过分的艺指和设计感所消磨了。
长达两个小时的业内顶尖PPT展示,很精美,也很空洞。个人风格盖过一切,留下的只有苍白无力的做作内涵。用影像表达报纸,想法很好,效果很差。旁白多得不像话,看得累死人。仿佛演员们都是被后期拉来做presentation的,但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在present什么主题。几百个知名演员齐聚一堂,然而单人戏份超过5min的加起来不到5%,没有任何一段单独的表演是能打动人的。所谓故事剧情不够,角色美工来凑,好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大学新生写论文经典套路。I am just soooo tired of West Anderson and his bullshit.
比较喜欢第三个故事。对信息过载的体验算是也产生了审美疲劳。
两星半。《纽约客》评出的年度最佳电影果然名不虚传。韦斯·安德森生涯倒数。
看了二十分钟,回来看豆瓣评论,发现电影和评论都看不懂,好吧,我太肤浅了,只能看到画面的色彩,看不到影片的实质,看到了豆瓣长评短评的每一个字,却几乎看不懂每一段话。如果拍的东西,写的内容,普通大众无法接受,也只能是这些人的自嗨罢了。。。
Super artificial , 好像走进一家过分精致的糖果店,第一秒完全被overwhelmed , 等到要认真挑选时发现竟挑不出一个足够喜爱的
WA的美学风格已经执行到这样走火入魔的程度了,形式完全凌驾在内容之上。喜欢的人自然很喜欢,只是我越来越无福消受了。
重复的形式,过载的内容,失焦的主题,流水的明星。
画面音乐堪称一绝,每一帧都能做成海报,很多地方配乐节拍都和画面动作同步。喜迎新春的好节目,可惜这么多一流演员的表演已成定势,剧情过于简单,并不精彩巧妙,形式太大于内容。。。
最喜欢的一段来自《堕落天使》,nostalgia 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尤其最后)还是不能不触动的。
1.眼花缭乱后,却没有可以让记忆驻足之处(蕾老师裸体除外)。更离奇的是,造成这样观感的原因,是故事单调浅薄而表现手法花样百出~通常来说是反过来才对。2.美国人韦斯安德森对法国的暧昧我感觉到了,可他的私人情感无法作为粘着剂将这部形散神更散的作品聚合起来。3.如果有看大荧幕的机会我一定不放过,这么多表演艺术家的影像资料可以细品~4.最后,近两年的中坚导演作品看下来,真真有秦淮河畔江南士大夫沾酒吟新诗,而不知北地狼烟四起的感觉。
一场长达两小时的英语听力测试&两次抵抗困意的艰难考验
安德森电影在电影感、剧本和布景艺术中的平衡被打破后就是灾难现场了
有时候一套奢华的cast仿佛只是为了证明演员真的是工具,就是这么少的空间和时间,每个人也甘愿被框在自己的画格里,在舒适到令人发指的对称中尽力涂下自己的崚嶒。(怎么讲,我宁愿看导演用这种方式拍卷西的《吃鲷鱼让我打嗝》……
没有原型作为故事的支撑后,也就只有配色和布景值得称道了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