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詹姆斯表现得很像一个拆弹狂人,但实际上那只是个姿态问题,当他动手拆弹的时候,他其实小心翼翼,因为无论是否穿着那身笨重的防护服,炸弹都是炸弹,必须小心对待。
其实,《拆弹部队》也是一部小心翼翼的电影,因为在伊拉克战争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多重的“政治正确”。
凯瑟琳·毕格罗面对这个题材,实际上跟詹姆斯面对炸弹没什么两样。
《拆弹部队》一举拿下了第82届奥斯卡的六项大奖,其中还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这样的重量级奖项,拿得不是没有道理。
奥斯卡的评审有几千位,要赢得大多数的选票,这电影起码得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
以《拆弹部队》的成绩单来看,它应该做到了这一点。
伊战题材的美国电影已经出了不少,我也看过几部,有新意的其实不多,大抵不出反思、战争对参战者的影响之类,虽然看的时候很热闹,但看完未免让人感到索然寡味,毕竟没出好莱坞的套路。
伊战到了今天,其实已经是件麻烦事,对这场“现时战争”来说,支持者有之,反战者有之,奥巴马面对小布什留下的这个烂摊子实际上也头疼。
用电影反映伊战,如果不留神,要么跌进窠臼,要么变成炸弹。
所以,《拆弹部队》的小心翼翼也就可以理解。
当然,《拆弹部队》仍然是一部美国角度的电影,有论者说这是一部“美国人拍、美国人看”的电影,这不是没有道理。
但细看下来,其实也不尽然。
在我看来,《拆弹部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它在题材处理上的平衡,也就是说,持不同观点的人在其中可以各取所需,所以,它也就赢得了大多数票。
伊战发展到今天,在电影里英雄化美军和妖魔化伊拉克其实都行不通。
所以,詹姆斯面对的伊拉克炸弹,威胁的不仅仅是美军,也有伊拉克平民;所以,詹姆斯拆的其实不是弹,而是美国一脚踩进却不能自拔的伊拉克泥淖。
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詹姆斯最后会重返伊拉克拆弹,——道理很简单,因为毕格罗虽然小心翼翼地回避了“炸弹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但她所采的毕竟还是美国角度,希望解决伊拉克现实问题的是美国之手。
说穿了,拆弹狂人詹姆斯其实无非是美国的化身。
拆弹本身是个技术活儿,这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炸弹,问题在于曾经是伊拉克人民“解放者”的美军为什么今天会成为某种不受欢迎的人。
毕格罗很显然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于是,詹姆斯只能拆弹,亦即中国古语所谓的“舍本逐末”。
所以,毕格罗不惜牺牲影片的故事性而采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这不能不说是她的聪明之处。
然而,这样的聪明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虽然《拆弹部队》靠它小心翼翼的“政治正确”成了奥斯卡的大赢家,但市场却不买账,它上映以来以及获奖几周以来的那些票房榜单很说明问题。
获奖、票房双丰收,看来已经不可能。
由此可见,即便是老中医的偏方,也不是包治百病的。
毕格罗拆了一个题材的弹,但票房的弹又出来了。
她的前夫卡梅隆虽然在奥斯卡输了她一阵,但在票房上却是骑着大鸟扶摇直上九万里。
看来票房这东西还是谁的鸟大谁说了算,就算拉尔夫·费因斯友情出演个小配角也不解决问题。
这是一部关于冲突和如何解决冲突的电影,但却并没有提出解决冲突的最终办法。
当然,这也是《拆弹部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它只能记录风格,只能展示没有结论的冲突,也只能让詹姆斯昂起头挺起胸奔向战场继续当他的拆弹志愿兵去面对一个新的三百六十五天。
这场战争的敌人到底是谁?
文明之间的隔阂究竟如何消除?
看过《拆弹部队》(Hurt Locker),人们心中可能有无尽的疑问。
在伊拉克、阿富汗,无数的美国大兵大概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他们面对毫无踪影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丧命。
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被很多英美影评人视作“为21世纪战争片下定义之作”。
如果有一部电影能够为伊战代言,那可能就是这一部了。
Hurt Locker本身指的是拆弹士兵们身上那层厚厚的防护服,当然从电影里来看,这层高科技的衣服并不一定能够帮助他们在炸弹爆炸时逃生。
尽管《阿凡达》如今有着横扫一切的姿态,但卡梅隆前妻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导演的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各种电影节上与之形成了对峙之势,俨然是一段佳话。
她摆脱了大多数女性导演只能拍摄浪漫爱情片或者文艺小众电影的桎梏,一出道就以拍摄各种动作片见长,算是一个异数。
和卡梅隆的婚姻,也是在某次合作当中迸出的火花,即使分手以后,卡梅隆仍然对她有着“惺惺相惜”的推崇。
影片一开始,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以盖伊·皮尔斯(Guy Pearce)为主角的英雄片:美国大兵将伊拉克平民从炸弹的威胁当中解救出来。
但没过几分钟,他就命归黄泉,凶手不知道究竟是谁——拆弹的紧急关口,附近有个伊拉克肉铺老板拨通了手机,手机信号引发了爆炸。
但又没有任何的证据说明肉铺老板是故意的,同样美国大兵们也无法下定决心朝肉铺老板开枪,以此换取同伴的性命。
随后到来的拆弹小组新任组长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盖伊饰演的前任组长作风完全相反,不按程序来,更像一个独行侠,而且性格固执,认定了什么就一定不会放弃。
这是一个理想的牛仔式好莱坞电影典型主角,《阿凡达》、《星际旅行》的男主角都是这种性格的拷贝。
只不过从美国西部来到伊拉克街头,一切都不一样了,不再有那些黑白分明的布景,没有美丽的异族女性来帮助解决语言问题,只有陌生如同外星、不停有冷枪和炸弹的满目疮痍的街巷。
而这大概也是美国士兵们在海外普遍面对的问题,《拆弹部队》只是坦白地表示了出来:他们不知道怎么跟本地人沟通,本地人也没有兴趣与他们沟通。
他们认为自己在给异国的人民带去福祉,但本地人并不领情。
而他们又无法真正越过文化的鸿沟,去了解自己正在帮助的人。
詹姆斯认为自己和军营门口能操几句英文卖盗版DVD的伊拉克小孩“贝克汉姆”交上了朋友,他看到工厂里“人体炸弹”小孩的尸体,认定那就是“贝克汉姆”。
于是从军营里偷偷跑出来,逼迫本地人带他去“贝克汉姆”的家,结果他真的认错了人,“贝克汉姆”第二天又出现在军营门口。
伊拉克街头被拍摄得如同外星球一般陌生,詹姆斯穿行其中,气氛紧张堪比拆弹场景。
拆弹的紧张气氛贯穿了全片,还有无法预料的遭遇战,一切都不可知。
就是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这样的超级明星,也一样不占多少戏份,他扮演的赏金杀手,出场以后不到15分钟就被看不见的敌人远距离狙击,死掉了。
和以往的好莱坞电影里,坏人总是有血有肉不一样,这部电影里的敌人全部是看不见的。
有很多主观镜头,似乎在暗示你,他放了炸弹,还有狙击手的主观镜头,但最终这些人都面目模糊。
这有点让人想起哈内克导演的欧洲片《隐藏摄影机》(Caché)。
不同的是这终究是好莱坞产品,这个题材本身不停游走于生与死之间,让人肾上腺素分泌更旺盛。
而且最重要的不一样,是美国有一场真实的战争要面对,尽管面对的敌人,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是看不见的。
有人可能会把这部电影解读为为战争辩护,尤其詹姆斯这个孤胆英雄的形象,按照通常的好莱坞逻辑理解,应该是一个被讴歌的对象。
但一切恐怕并没有这样简单,詹姆斯是一个被战争异化到无法融入家庭生活、只想去前线的“怪胎”。
他甚至会保留每一次拆弹拆下来的引信做纪念,他的战友认为这个习惯实在是让人毛骨悚然。
他只是一个茫然的英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做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事情,选择回到战场继续拆弹。
而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敌人到底是谁?
隔阂究竟如何消除?
这大概也是导演提给美国的问题。
奥斯卡电影颁奖礼还有一小时就开始,《拆弹部队》很可能击败《阿梵达》获得最佳电影奖项,不过,个人却对这电影不大感冒,很多真正了解情况的人都不看好,《拆弹部队》很多情节都是导演一厢情愿的想法,跟真正的现实相差太远,有些更是严重违背常识,作为一部战争电影的制作,肯定会有军事顾问把关,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会出那么多的低级错误,可能是要遵循原著吧,不过我没读过原著不清楚是否真的这样写的。
看这部电影是去年4月,在战马营的伊斯兰商店买的翻版DVD,当时第一次看就觉得很一般,很假,中间部分还很累赘烦琐,其实驻伊美军没几个喜欢看《拆弹部队》,大部分人都觉得太假了,不过评奖的绝大部分的评委对这方面都是外行,他们或许会认为电影符合他们心中的固有概念。
电影的硬伤很多, 在这只是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一,美军几乎不可能单独一辆车离开基地执行任务,每次离开基地至少要三辆车以上;二,真正的拆弹人员更象是科学家而不是一名牛仔,而且所有时间都是团队合作,包括从加入这个专业学校的第一天到平时训练到执行任务都是如此,部队绝不允许象片中男主角那样无视规定程序的随兴乱来,有这种行为的人连在拆弹专业毕业也难,就算可以毕业按这样的处理方法干上几天要不被炸死要不被踢出拆弹单位;三,曾经在拆弹单位见过各种IED,虽然材料简单,但有不少是制作极为精巧细密的,其中有一个的触发装置是把平时喝饮料汽水的吸管剪成若干截大约3毫米象葱花状的小圈,两根极细的小铜线固定在小圈的两面内壁,每10公分一截铺在路上,小铜线被沙子覆盖,小圈半覆盖,谁不小心踩在小圈上,小圈内两壁的铜线一接触马上引爆附近的炸弹,试问象片中男主角那样粗旷硬拽强拉的拆弹方式,会有多少引爆的机会?
四,拆弹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用遥控机器人拆除炸弹引信,除非万不得以,极少会穿那身防护套装,用最快时间排除危险是首要任务,穿防护套装会浪费太多不必要的时间,而电影则给人一种错觉拆弹人员一直要穿那玩意儿。
五,拆弹组的人只负责专心拆弹不需要负责附近环境的警戒,有专门的护卫队;六,拆弹时周围都会有磁频干扰装置,对方就算按遥控也引爆不了,而且肯定是马上清场,不会有闲杂人员在附近看热闹;七,在男主角出现第一次任务时,在巷子里找到8个155毫米炮弹改装的一组IED,而片中暗示控制炸弹的是旁边楼上一名男子,常理上,随便单独一个155都可以把半条街炸上天,8个一起的威力有多大?
如果不是自杀袭击,若果不是打算把自己和家人一起炸死,恐怖份子总不会把炸弹放在自己家门口引爆吧,至少也要放远点呀。
八,在那么空旷偏僻的地方绝对不会跟敌人对狙,只需要通知一下直升机或者炮兵单位就可以了,直升机虽等久一点但也不需要耗上整天,而炮兵接到通知后最多只需等两分钟,一发155毫米就彻底轰掉解决了,炮兵单位非常乐意出手干掉这种不用担心误伤无辜的野外独立目标,而且现场有人员伤亡,不管是美军或友军甚至是敌方战士,行动指引都是马上通知医护救援和现场抢救,但片中他们居然连探一下对方的脉搏也没有;九,巴雷特M82的弹夹绝不可能被血粘住动不了;十,雇佣兵(赏金猎人)绝对不会这么傻,这么笨,他们大多是从特种部队退役的军人,比一般的正规军还要专业和有经验,就跟镖师会比一般的官兵厉害一样,肯定不会出现电影里面象傻子一样的冲上车顶用重机枪毫无目的的乱扫的弱智场面,而且凭什么赏金猎人被狙杀而趴在同样位置的主角平安无事?
十一,美军绝不会两个人进去一间不明建筑物搜查,至少4人或以上。
能引得专业人士如此认真的评论《拆弹部队》专业程度可见一般
《拆弹部队》有两个参照坐标。
一是当前热映的主流电影,特别是在各电影奖中与其竞争角逐的电影。
该片自上映以来已经“斩获”大大小小的奖项十余个,其中多数是影评人奖,在1月18日揭晓的金球奖中,《拆弹部队》颗粒无收,之前热炒的卡麦隆与前妻凯瑟琳·毕格罗对决也成了媒体的一厢情愿。
与代表影迷趣味的各类影评人奖相比,金球奖和奥斯卡更代表了普通观众和美国电影工业内部的态度。
《拆弹部队》在电影奖上受到的“优待”和“冷遇”或许表明了电影观众趣味的分化:即便是佳作也不得不“选择”观众,无法与“全盘通吃”的《阿凡达》相比。
我无意于贬低《阿凡达》而抬高《拆弹部队》,只是想唤起观众对这部电影更多的关注,有时影评不得不充当义务广告的角色。
另一个坐标是战争片,尤其是带有反思性质的战争题材电影。
有国外影评人称赞《拆弹部队》是至今为止伊战题材的电影中最优秀的一部,因为同类题材的其他电影都是些平庸之作。
这样的评论听起来更像讽刺而不是赞赏。
于是为该片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成了当务之急,无疑,我们想到了产生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越战电影。
我按电影反思的深度将越战片分成三个等级:一种是单纯以画面的血腥和残酷来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大量的平庸之作属于此列;稍高一个层次的是以战争中人的处境来反射意识形态的荒诞,同时讽刺现实政治,以德·帕尔玛的《越战创伤》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为代表;更高一个层次的是刻画战争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但这种心理刻画必须具有真实的厚度,比如《猎鹿人》。
还有一种属于第三等级同时又超越第三等级,比如《现代启示录》,战争不仅扭曲心灵,战争也使人洞见到人之存在处境根本的虚无性,就像库尔兹上校所说的“恐惧!
恐惧!
”,电影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战争了。
《拆弹部队》片头打了这样的字幕:“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
”电影的主要着力点也不在视觉的残酷上,而在于战争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无疑,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是向反战电影的最高层次看齐的。
电影的主要部分从拆弹专家威廉·詹姆斯接替牺牲的前任抵达巴格达开始。
詹姆斯不像他的队友那样整天处于心惊胆战的恐惧和“今天我们幸存了”这样的祈祷状态,他更像一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疯子。
他来到之后,用于拆弹的机器人就废置了。
当他跟一堆炸弹卯上时,为了更专注起见他可以把沉重的防爆衣也脱了。
这位老兄似乎把拆弹这样危险的工作当成修车那么简单。
而且,他明显“沉迷”于拆弹的过程,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詹姆斯拒绝撤离,在有可能增加队友危险的情况下继续把炸弹拆完。
很肯定的是,在拆弹过程中,詹姆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快感。
当他拆完炸弹,回到“悍马”里点上一支烟时,表情就像刚做完爱一样,疲倦而满足。
复原回国后,他惶然若失,不久就在这种快感的吸引下重新回到了战场。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在电影中直接对战争做道德判断,即除少数的例外外,她没有通过战争场面的残酷来唤起观众的人道主义同情,她也没有制造戏剧性场面来讽刺美国发动战争的政治错误,当然,她更有没“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眼前这样战争。
或许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现实批判性”不强,产生了一个对它的最大误读:即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甚至认为它是美国政府的“征兵广告”。
这种观点认为詹姆斯在战场上的“云中漫步”是充满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整部电影的意图就在于让人忘记战争的恐惧,在战场上像詹姆斯一样恪尽职守地完成使命。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忽视了人物心理与塑造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忽视了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本身的悖论性,就像国内有位电影界老前辈将《巴顿将军》解读为军国主义电影忽略了巴顿这一角色身上的矛盾性一样。
片中,当詹姆斯中士拆完一车危险的炸弹后,有位长官来表示钦佩之情,并问他总共拆过多少炸弹,在短暂的谦逊之后,詹姆斯肯定的回答:“873个,长官”。
为什么他记得那么清楚?
因为他把拆下的引爆信管都收集起来了。
拆弹不再仅仅是他的工作了,而是某种必须完成的使命,在这种使命意识下,他对拆过的炸弹如数家珍。
观众甚至可以揣测,这位中士说不定还为自己定了一共要拆满多少颗炸弹的目标呢!
这让我想到了本届金球奖的另一部提名电影《在云端》。
乔治·克鲁尼主演的裁员专家一年有300多天坐飞机出差在外,他早已没有了家的概念,或者,他已经把飞机和机场当成了他的家。
他的目标之一是要坐飞机旅行满一千万英里,成为航空公司最高级的会员,算上他历史上只有7人达到过这个记录,比上过月球的人数还要少。
克鲁尼对这种飞行记录的喜悦与詹姆斯拆弹过程中的狂喜是异曲同工的。
无论你认为这种追求幼稚也好,变态也好,它都是由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环境所决定的。
人必须“因地制宜”地为自己存在的真实性找到依据。
当人身处战场,目睹的都是无辜的杀戮和血腥的丑恶,对政治不报幻想,从家庭找不到寄托,为了避免自己沦为行尸走肉,他必须找到自己存在起码的价值和理由。
于是,原本冒着生命危险不得不面对的拆弹工作成了这种价值和理由。
这是荒诞的、变态的、畸形的,但这是战争从客观上塑造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抗拒的。
这就像鸦片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重返战场前,詹姆斯对着幼子自言自语,“然后你会忘记你真正所爱的少数东西,当你长到我这么大时它们或许只是一两件东西,对于我来说,则只剩下一件了。
”他最后剩下的那件东西就是拆弹了。
再来说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
当一个人怀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魄力,取得造福于群体的功绩时,我们说他的行为具有英雄主义。
而电影中的詹姆斯呢?
他或许有勇气和魄力,但他的自我意识早已变得迷离而晦涩,他重返战场前对前妻说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拆弹员”更像是一种借口而不是出于信念。
更重要的是,他对拆弹的迷恋必然导致他的死亡,没有一种英雄主义是不热爱生命的,是这样急切地寻求死亡的。
詹姆斯的拆弹,早已变得像《猎鹿人》中的俄罗斯轮盘一样,是一种了结生命的疯狂方式,是解脱的手段。
本片很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导演的场面调度极佳地营造了战争的现场感,电影院的观众跟随战场上的拆弹队员一起紧张、心跳、焦虑,最后又得到释放。
电影的非情节结构也使其很有纪录片的味道。
导演拍摄时,让三四架摄像机同时对着目标,从不同的机位去捕捉现场的视觉信息,然后把不同摄像机拍摄到的材料再剪辑起来。
最后完成的《拆弹部队》全片没有几个镜头持续3秒以上,镜头的数量远远超过普通的电影。
我想说的是,《拆弹部队》或许具有记录的价值,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学手段不是基于摄像机的纪录性,不是为了“完整地”捕捉对象的存在,它是基于某种心理主义,基于战场上的人对战争的感受方式。
用这么庞大数量的超短镜头来组成一部电影,镜头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剪辑逻辑。
在某些情况下,镜头模仿的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詹姆斯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
这样的镜头(目光)背后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
导演将这样的镜头扩大至整部电影,不仅是拆弹过程中,队员们在军营里休息时,甚至詹姆斯和卖DVD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时,用的也是这种高度变化的短镜头。
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
战场的紧张感已经退至其次了,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他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视事物了,他们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
这多少有点像吸食了鸦片之后的感觉。
这是一个人在环境中逐渐湮灭,人的自我意识逐渐丧失的过程。
全片只有两种情况是例外,一是詹姆斯回国后的几组镜头,持续时间明显变长了,然而正是这种变化,暗示了詹姆斯回到和平状态后的不适感。
另一个例外是高速摄影机拍摄下的炸弹爆炸时泥石从地面涌起和狙击枪弹壳落地的慢镜头。
从节奏上来说,这两个镜头具有平衡的功能,同时,它们也具有心理意义:就像人在完全丧失自我(死亡)前投向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瞥。
好的电影,要求形式和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完美地为主题服务。
我认为《拆弹部队》基本做到了这点。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看之前被基友们各种打击,很无聊啊,美国主流大片,没意思啊blablabla,但带着花痴JR的心还是满怀期待的看掉了,而且也没有失望反而觉得比那些大场面的战争片真实得多,人在异乡战场的心态,生命的转瞬即逝,对战争的痴迷和迷惑同时存在同样不可解,都表达的那么低沉却又那么淋漓尽致。
以至于虽然让我喜欢上JR的角色是碟4中的柔情内疚男,但这里的James,却让我更难忘一些。
这个人只是任何普通士兵中的一个,出色的拆弹技巧没有让他和别人有任何不同。
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的话,也就是他那过度欢乐的气氛,到来的第一天就拆掉了挡流弹的木板,说我喜欢光,还要在天花板上凿个洞;拆弹的时候也不用机器人,说那玩意冰冷,木有感觉,我爱自己上;和兵营门口卖DVD的伊拉克小男孩嘻嘻哈哈,买他的黄碟,踢球打赌,搂住人家说我tmd真喜欢你这小子;甚至在喝酒之后骑在黑人队友身上拍打着人家玩骑马,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愤怒,直到刀架到脖子上才说了一句,我开玩笑呢别当真。
其实我开玩笑呢,别当真——这是James在剧中说的最多的口头禅了,他嘻嘻哈哈的好似和任何人都撇开了距离感,但他也嘻嘻哈哈的和任何人都保持了距离感,玩笑是武器,不论什么感情,深深浅浅,可诉不可诉,一句我开玩笑呢,都能遮抵挡了。
他倒也不是没有爱心,只是这爱心也在他的自我之外,虽然看起来比别人都温情,却是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未必会留下多大的痕迹。
他会为被做成人肉炸【河蟹】弹的小孩难过,不想炸掉他的尸体,还装正义英雄半夜跑到人家里去调查,结果却是被愤怒的伊拉克女人打出来——也就是在那个时刻,他才意识到了自己和自己所身处环境的荒诞,意识到了自己这忽然而至的浅薄正义的荒诞。
什么正义感,什么大英雄,说到底你在别人的国家上,你是个侵略者一样的身份,周围全是仇恨的眼光,你却傻乎乎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冒出保护一个孩子的想法,就因为他是在你营地门口卖给你DVD和你赌球的孩子。
当James被那个歇斯底里的伊拉克女人打破头抱头鼠窜的时候,我理解那个伊拉克的女人,更同情James。
当他略有伤心难过却又恍然大悟般自嘲着说 I'm the guest ...I'm the guest 的时候,我觉得他真的很心酸,很荒谬——当一个人又要为自己悲情,又要嘲笑自己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只能用荒诞来形容。
可是荒诞不等于荒唐,换句话说,荒诞就是这个地方的真实,整个事情都是一场荒诞,战争也是荒诞的,可人却还是为它着迷。
然而荒诞的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终止。
最开始看到那个小孩子尸体,James的队友就嘟囔着说,这个真的是他(DVD男孩)吗?
在我看来他们长得都一样不是么?
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在想,确实如此啊,可是如果不是,不是太残忍了么。
后来的后来那个卖DVD的小孩真的又出现在营地门口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一点都没有意外,可作为James的我却觉得是比被伊拉克女人愤怒的殴打更响亮的一记耳光。
这说明了他自己那一腔热情与冲动之下所做出的事情的全然失效——你为了某人在半夜里拿着枪冲进别人家里,却连他的模样都分不出来。
所以James再也不喜欢那个伊拉克小孩子了,他的爱心与热情也就到底为止了。
他冷冷的瞪他一眼,冷冷的关上了车门。
而那个小孩,虽然有些莫名其妙的伤感,但也只是一瞬之间,就毫无留恋的掉头跑向别处去了。
说到底,我们哪里能期求真正的感情,期求建立起真正的依赖和信任,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种族之间?
我们互不侵犯,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的生活已经是最大的妥协了。
而且,那些短暂的感情依托,谁知道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又是否是这战火与异乡之下的错觉,所以,才这么容易幻灭呢。
影片的最后,James退役回到了家乡,和前妻、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离开了战场的他却都不知道在超市里该给孩子买哪一种麦片,收银台在哪里。
当他面对着无数炸【河蟹】弹的战场的时候,他游刃有余,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做到何种程度,但当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他却觉得那么无趣又无所适从,不知何处下手,而只能愤懑的捶打着货架。
他站在窗边,对着身边的女人说起战争里的残酷经历,期待着她哪怕一丝丝的回应,对方却只说出一句给我做个巧克力吧——此时此刻,James这个人真正的性格才被凸显出来。
家庭捆绑不住他,生活的柴米油盐捆绑不住他,周围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捆绑不住他。
他不是不爱这个女人,他不止是不爱这个女人,他不爱这正常的生活,不爱这并非生死未卜的普通人生——比起这些,他更想去到那个让他觉得荒诞、滑稽、自我嘲讽、朝不保夕的战场上去,回到那个今天生明天死的拆弹部队里去,虽然那里没有安稳,没有家人,也并不温暖,只有一个孤独的坐在军铺上带着拆弹头盔看不到表情的James,可那种带着恐慌的孤独感让他如此上瘾无法戒掉,那种带着孤独感的恐慌如此不可名状难以忘怀,那才能带给他这无趣人生中唯一的刺激与兴奋——直到此刻我才想起影片一开头那一句不知是什么状态什么心绪下的,没头没尾的话语——战争是毒品。
而他看似对谁都那么热情与欢乐的性格,也不过是他对人、对生活都很冷淡的遮挡,是一幕很深重的墙,把自己和他人完全的隔离开来。
他说自己不喜欢用机器,冰冷,没有感觉。
但实际上冷冰冰的正是他自己的心不是吗。
他对每个人即便是自己的队友的感情都很有限,只有在拆弹的时刻,才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真正地心思去全然面对。
在最后一次他们没能救下那个浑身炸【河蟹】弹的伊拉克人的回程路上,黑人队友哭着说我不想死我还连小孩都没有,我想要个儿子。
但一旁的James却只是冷淡的看着他,说,那很容易啊,有小孩什么的,还有很多时间去做。
队友问他,你知道的吧,每一次我们出勤,每一次你穿上拆弹服,是生是死,完全是命运,完全是运气,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不对。
James仔细的看着队友的脸,说,是。
他又看看远方,眼神迷茫却又无所谓,他沉默了片刻,不知在想些什么抑或什么都没在想的重复着说,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不知道为什么。
在他看来,生孩子,过上平凡人的稳定生活是多么容易的事情,而在拆弹工作里与命运和死亡博弈,又是多么困苦孤独而让人沦陷的事情。
我甚至觉得,他答非所问的并不是队友的那个问题,而是在自言自语,他明白自己沉迷的到底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沉迷,也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这种沉迷,因而只有一遍又一遍的逃离家庭回到战场上去。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James穿上拆弹服,一个人走向马路中间的炸【河蟹】弹,身后是一如既往躲在盾牌后的战友。
那一个高高的长镜头拉得很高很远,他走得那么义无反顾毫无犹豫,仿佛连背影也是快乐的——即便那是避无可避又生死难测的人生。
最后再说一件小事情,在看完电影之后一如既往的来豆瓣看影评,才知道原来拆弹部队的导演是女人,而且还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就忽然感到惊为天人却又恍然大悟。
有人说这电影就是她写给自己前夫的情书,有人说这结局就是在向那个才华横溢却无法安于家庭无法过正常人的平凡生活的詹姆斯卡梅隆表达愤怒与不满——但无论是深情还是不满,只是一个女人要如何理解与认可他的丈夫、又是多么的才华横溢,才能在电影中刻画出这样的情节,而又是多么的无奈、而且也接受了这种无奈,才敢让这部电影有这么一个结局。
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会是一个女导演拍出来的,因为里面太多的性情、个性与人格都是那么的刚毅强烈,实在不像是一个弱女子的风格。
但后来我意识到了,能拍出这样一部不论是带着爱与赞扬,还是批判与不满的映射——抑或其实两者都有的电影的女人,也必定不是一个弱女子,她的内心,即有着细腻与柔情,却又充满了锐利的巾帼之气,一点儿也不让须眉。
在沙漠中,被敌人的狙击手狙击,用巴雷特还击那段——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狙击阵地被暴露了,但是这个临时的狙击小组居然在原地一动不动的呆着,敞亮的摆在阵地最前沿,期间还有大概五分钟处于无弹可击发的状态,真是离谱。
1. 观察员说有850米,好像超出SVD的有效射程了吧,这个距离上的散布得有多大,还能一枪穿胸。
2. 巴雷特表现的也不怎么样,第一枪低了两米多(估计是标尺不对),换个人第一枪左偏两米(这次是风偏吧)。
同等条件下SVD一枪一个灭了三个(难道先测了距,又估算了风偏)。
3. 英国佬打完第一枪说自己暴露了,可只是调了一下脚架居然没动地方,丫要不死天理不容。
4. 小屋内的狙击手和观察员是一枪换一个窗口,可惜最后被点50隔墙打成两半。
(伊拉克狙击手的经验还是挺丰富的)房顶的两个好像是吸引对方狙击手的假目标,总是爬来爬去。
5. 双方的镜子里都没有分划线,这也太不认真了吧。
6. 还有一点就是老黑没子弹还趴在那个死过人的地方居然没被狙,这RP都高到天顶上了。
1、我觉得拆弹很不错——老辣女人看男人视觉狠,但没想到她能走这么远。
2、一开头就说:“你们男人说的正义利益种种借口都扔开吧,你们就是喜欢杀戮。
杀戮上瘾,仅此而已。
”3、拆弹部队:主流片?
男主角讨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国式生活,喜欢拆炸弹,他根本不管这战争正义与否,就是喜欢拆炸弹,顺便讨厌一下杀小孩的人,他讨厌也是为了拆更多炸弹。
这根本就是技术宅男片。
技术宅是当今主流。
4、反战还是征兵?
我觉得这电影和那幅标语是一样的:“靓仔,有没有搞头?
没搞头来参军好了!
”现在大家都觉得活得没劲嘛。
5、奖嘛,多是排排坐分果果的事:(1)一直以来表现良好(2)本次水准不失(3)如果得过了还可以再得但适当孔融一下更好——这样更多的人能得奖更多的人能为老板赚钱。
6、所以,奥斯卡还是要照顾到大部分行业中人的意愿的:拍一部电影要更多的人有饭吃,尤其是技工有饭吃——纯高科技靠电脑精英不行(阿凡达),要让传统的场记、灯光、道具……演员都要有饭吃。
7、从锅盖头到拆弹,从英雄无用到技术宅,现代战争模式正在转变。
我绝对没有哗众取宠的目的,或者有一丝嘲讽的情绪。
毕竟,这样一部奥斯卡的大赢家一定是有它的道理。
毕竟,阿凡达看的我热血沸腾,相信这一部在评委的眼中也是毫不逊色的。
更何况,这部影片还记录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战争,它的拍摄手法让我绝对异常真实,好像身在其中。
包括伊拉克的人肉炸弹、还有美军士兵被莫名的炸死,等等悲伤到极点的情绪,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转瞬即逝,不被任何人铭记。
只是,我看片的过程中,真的没有激动感,或者说除了一两个镜头让我很感动,可整体感觉远远没有达到冲击,更不要说相比阿凡达了。
所以,恕我不会欣赏。
一部美国主旋律的电影,正确的政治导向,或许是这部电影拿到奥斯卡的最重要的原因了吧!
导演是女性,来拍战争片,其实挺有意思的,战争的题材相对于女人而言是很难把握,而且叙述力度也是,毕竟战争片基本上都是男人戏 但是导演把握的不错 剪辑也算是教科书般的了“你们男人说的正义利益种种借口都扔开吧,你们就是喜欢杀戮。
杀戮上瘾,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来说,是还不错的。
从拆弹救人这个切入点,叙述故事,视角独特!
我十分讨厌美国 由此喜欢不上美国的战争片 总是打着救助别人口号 去发动战争的美国 既无耻又可笑 还爱拍反战电影!
2010年3月8日(北京时间),凯瑟琳·毕格罗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在此之前,她最有名的头衔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
凯瑟琳·毕格罗一向擅于血浆飞溅、刺激残酷。
2002年的影片《K-19:寡妇制造者》便是代表,虽然是个失败的代表——至少从投资人的角度,该片投资1亿,在全球收获票房6500万。
毕格罗喜欢山姆·帕金法这样的导演,他最著名的影片是《日落黄沙》,男人间的械斗,镜头对血浆有偏好。
如果不是听从卡梅隆的建议,凯瑟琳·毕格罗接下了《拆弹部队》,那么她将失去一次拿小金人的机会。
当然,如果没有《拆弹部队》,卡梅隆先生的《阿凡达》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但这届奥斯卡又会多么无聊。
像《阿凡达》这样环保反战生态电影,政治过于正确,一眼即明难以玩味。
卡梅隆对前妻这部获奖电影的评价是:“这是伊拉克战争中的《野战排》”——那是奥利弗斯通在1986年的反越战电影。
他想表明《拆弹部队》的历史地位,不过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这不过是独立小成本的反战电影新尝试——这听起来也没有多少新意。
如果一定要与之前的战争片有所比较,那也是偏重技术上的。
影片使用了4台以上的16毫米手持摄影机,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片比是100:1,也就是说拍了100分钟的素材,其中只有1分钟是有用的,这个比例的疯狂程度已经超出了弗兰西斯科波拉那部著名的超支影片《现代启示录》。
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上亮相之后,《拆弹部队》被很多影评人认为是泛政治化的战争电影——这或许才是《拆弹部队》的高明之处。
与其说毕格罗在表明某种态度,还不如说,它成功的让我们进入伊拉克战争的情境。
在那样一个陌生的充满敌意的国度,那些在屋顶、窗口、街头移动的伊拉克男子,似乎全部都可能是恐怖分子。
一个妇人的推搡和谩骂都会让人精神崩溃。
所有的伊拉克是陌生人,包括跟男主角詹姆士最亲近的那个叫“贝克汉姆”的伊拉克男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最终是否真的死了。
战争不是像打CS,在沙堆上趴一个下午,瞄准远处像蚂蚁那么大的敌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比如,盯上三个小时,你的眼睛会灼痛,会很渴,还有那该死的目标,总也瞄不准,而你必须杀了他,否则,你就会被他杀死。
最后,它会让你陷入疯狂:该死的!
不如来一枚导弹,把我们一起炸上天。
或许再持续下去便是《现代启示录》式的崩溃。
但是,《拆弹部队》及时止住了。
对于战争反思,我们看得已经足够多了。
甚至于对它的定性:荒诞的政客游戏,无名者枉死的坟地。
战场上的天才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疯子。
日常生活是没有吸引力的,就像电影《巴顿》说的那样。
美国的战争片似乎在反思越战那阵已经被耗费得差不多了。
《拆弹部队》里的士兵就是数着日子将这一摊活干完。
或许迟早要崩溃,但是崩溃本身的戏剧性也失去了兴趣。
我们已经看过《野战医院》或者《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或者罗伯特奥特曼这样的大师都已经表现过了。
著名影星盖皮尔斯在影片一开始便挂了,《拆弹部队》便注定不是那种英雄式电影。
但是在詹姆斯身上混杂着个人英雄情结,他向上级汇报拆弹873枚的时候,谁都不能怀疑这是个标准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爱国青年。
但是,那些深深记录在他脑子的数字,似乎由是另外一种疯狂,就像片头所说的“战争像毒药”,他已陷入无可自拔。
“当你长大之后,你所爱的东西或许只有一两个,对我来说,就只有一个了”,与拆弹时的利落剪辑不同,詹姆士回国后的镜头缓慢而滞重。
其实在伊拉克,詹姆斯给家里打电话时,往往最终还是无语收场,这已经预示了他与那个平和世界从此便无法沟通。
最后,詹姆斯还是回到伊拉克,执勤时间从365开始倒数。
个人英雄主义作风与反战的界限就在这里。
有人说,那些利落的剪辑镜头表现下的战争场面充满了吸引力,还有主角最后返身回到战场,这简直就是美国军队的征兵广告。
但是看着他轻松走向战场,观众的另一个反应或许是:这家伙就是疯了。
回到那个必死的拆弹现场。
他与《猎鹿人》中那位玩俄罗斯轮盘赌的罗伯特德尼罗没有多大区别。
链接:凯瑟琳·毕格罗主要作品《搏命者》(1978年)17分钟短片《无情》(1982年)与蒙蒂蒙特格美里合作导演主演:威廉·达福《血尸夜》(1987年)主演:亚德里安·帕斯达《惊爆点》(1991年)主演:帕特里克·斯威茨 基努·里维斯《霹雳蓝天使》(1990年)主演:杰米·李-柯蒂斯《末世暴潮》主演:拉尔夫·费恩斯《魔鬼游戏》(2000年)主演:西恩·潘《K-19:寡妇制造者》主演:哈里森·福特作者:维安原文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3-9/167729.html
影像上的伪真实掩盖了这场“炸弹游戏”的本质,美国兵明明在人家土地上横行霸道,还把拆弹专家美化成“保护伊拉克人民”的救星。要不是技术和人物塑造得还算成功,本来该打1星的。
这都能7.8?是不是把坏人塑造的出众就可以完全不在乎美军的平凡?完全不谈人家为何要反抗,为何要丧心病狂用孩子尸体做炸弹,大家都是人,虽然我信奉人性本恶,但片子只体现了伊拉克人的恶,但是美军的恶呢?还不是一个美式主旋律电影,脏死了
不太主流的戰爭片,本想給四星,但細細品味之下對男主角的刻畫其實很好,4.5吧。
Long & dull, really can't see the beauty of it.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为什么能得奥斯卡
看了三次一个月才看完…前面的1个小时和后面的1个小时之间的那段确实是让自己很难坚持看完。当看到那个人肉炸弹的时候,整个人忽然一沉…震撼确实是有的…
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落地死去。。。。
严肃、克制、张力很足,纪录片似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但过于写实or刻意写实,对观影耐心是莫大考验——这片不容易看完,吃力
《鹰眼与猎鹰》独立电影。
奥斯卡的片子,往往都是异常的闷。摄影想要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不停的变焦。这似乎是惯用的手法。
跟着肩扛摄像机晃动的镜头,好像战地记者般更真实地体会到美国大兵内心的不安和战争带来的惶恐。james几百次穿上厚厚的hurt locker,冒着不是生就是死的概率摸索炸弹周围的电线,看着人体炸弹倒计时在眼前引爆,这让他如何回归家庭与妻儿诉说自己的经历?因此最后他又回到战场,for
在好莱坞英雄风战争类型片的基础上对英雄形象的构建有了稍稍的消解(结局忽略掉吧) 叙事和镜头都是一流流畅和有魄力的 问题就是这种好到极点的好莱坞片总是会把故事讲得很“满” 没什么可以延展的空间 多少有种 啊类型片就是这样子了..的感觉
这种水准的战争片 看10部和看1部感觉是一样的
度日如年的生活,拆弹的时候我还是会小惊心动魄一下。这是一个女人拍的片子……
太枯燥了,文艺片纪录片一样,老美秀秀他们多喜欢自讨苦吃~居然得了奥斯卡……
不乏精彩场面和震撼冲击力,但终归还是美国人用来自恋的。
比黑鹰坠落好多了,起码和一般美国征兵片比起来稍微实在点。
一直在思索着怎么拍出来的,好逼真哇。。。觉得是美国宣扬国威的产物。。不怎么喜欢
看到will再一次下飞机来到伊拉克,想起了阿凡达里Jake从飞机里下来的场景~
纪录片拍摄的部分太过繁琐冗长,看得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