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幕一般般,第三幕的悬念把持得很好,几个长镜头绕啊绕的很是紧张。
戴安克鲁格的表演其实也很一般。
我们都很期待两个新纳粹主义者被绳之以法,因为我们在案发现场都很清楚的看到了嫌疑人的出现(取消这一客观的看,只留下女主主观的回忆会更好),所以当法庭没有这样判决的时候更显的整个辩护过程拧巴;所以最后女主临时改变主意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几个细节:被判无罪的时候的变焦镜头模拟了女主的心态:从周围一切各种情绪中抽离;samurai的纹身可能意思是再次强调我们女主是一个拥抱多元文化的人?
小鸟的出现是一个转折,月经期的回归、终于接通了律师的电话更是。
在2000年至2007年,德国“地下国社”组织枪杀了9位有移民背景的公民和一位警察,并实施了连环爆炸袭击,这些袭击背后的唯一动机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就是根据该事件改编。
在德国,土耳其移民后裔努里及6岁的儿子洛克被艾达·默勒和安德烈·默勒夫妇炸死,但两人却因证据不足当庭释放。
于是,瑟可希为了丈夫和儿子,踏上了复仇之路。
《凭空而来》的剧情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块广告牌》和《英伦对决》,但事实上《凭空而来》比前另外两部电影上映得更早。
虽然同为复仇题材的电影,三部电影却有很大的不同。
《三块广告牌》和《英伦对决》都是讲究简单粗暴、以暴制暴,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三块广告牌》的最后,米尔德里德明白了“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的道理,选择了与警察握手言和;而《英伦对决》成龙饰演的关玉明则是凭借坚毅的决心和高超的身手找到了真凶。
一个是放下仇恨,一个是铭记仇恨。
《凭空而来》中,瑟可希没有米尔德里德火烧警察局的胆量,也没有关玉明以一当十的体能。
但正因为如此,她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她不是超级英雄,不是特工军人。
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这个普通人恰好是一个妻子,以及母亲。
正如有人问道:“你的职业是什么?
”瑟可希的回答是:“母亲。
”所以,她的选择和米尔德里德、关玉明大相径庭。
她比米尔德里德年轻太多,远远没有到豁达的年龄,不能接受“放下仇恨”的理论;她也不像关玉明是身经百战的越战老兵,她很难找到默勒夫妇的犯罪证据,让对方依法判刑。
于是,她走上了最极端的道路:与默勒夫妇同归于尽。
俗话说“观点有正反,思想无对错”,瑟可希、米尔德里德、关玉明的做法都无关对错,也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都是他们深爱丈夫、孩子的体现。
以往关于复仇的电影,大多都是类似《三块广告牌》和《英伦对决》的两种选择。
要么是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于是放弃报仇。
比如《美国队长3》的最后,黑豹面对杀害父亲的凶手,收起了爪子:“你们被仇恨吞噬了,我不能再被仇恨吞噬。
”要么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伤我亲人,我就要十倍奉还。
80%的动作片都是这样的套路。
《凭空而来》主角与凶手同归于尽的结局虽然不是首创,但至少也避开了最常见的两种剧情,也算是有所创新。
瑟可希选择了与罪犯同归于尽,也更升华了主题,成为了画龙点睛之笔,不仅通过瑟可希“与家人团聚”的夙愿体现了她对丈夫、儿子的深爱,同时也引出了关于司法制度和种族矛盾的问题。
瑟可希学生时代就认识了努里,从此就暗生情愫。
甚至努里因贩毒入狱了,瑟可希不但没有放弃对方,反而去监狱里与他举行婚礼,非常浪漫。
也只有真爱才会这么做了。
瑟可希深爱丈夫、儿子,在他们遇难之后,她也就自然想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重聚。
这也是为什么她曾经想过自杀。
她割腕之后,如果不是恰好收到警察抓获罪犯的留言,说不定她已经自杀成功了。
自杀是因为抓不到凶手,既然如今抓到了凶手,她就不甘心自杀了,要么亲眼看着罪犯入狱,要么执行死刑。
说到这里,电影又指向了司法的问题。
默勒夫妇被无罪释放,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瑟可希吸毒,从而让辩护律师找到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辩护律师狼心狗肺,为了金钱昧着良心说黑话。
总的来说,律师诡辩的因素远远大于瑟可希吸毒的因素,毕竟瑟可希是受害者,这个时候去谴责受害者,在她伤口上撒盐,未免太冷血了。
《凭空而来》的辩护律师我想起了《无人区》中徐峥饰演的律师潘肖。
一名警察被盗猎者撞死,盗猎者请潘肖辩护。
潘肖拿出饭店的账单,说案发当天死者在饭店点了一瓶白酒和四瓶啤酒,所以死者饮酒是导致交通意外的直接原因。
因此,盗猎者被无罪释放。
后来,潘肖与盗猎者私下见面,潘肖说饭店的账单只能证明死者点了五瓶酒,但不能证明死者喝了它。
换言之,无法证明死者是否喝了酒,也就无法得出“死者喝酒是交通意外的直接原因”的结论。
如果不是潘肖玩文字游戏钻了空子,盗猎者是不会被无罪释放的。
因此,比事实更重要的,是律师的说辞。
他们巧舌如簧,颠倒是非,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
潘肖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盗猎者是依法判刑,抑或是无罪释放;《凭空而来》中的辩护律师也是如此,能不能让默勒夫妇认罪伏法的关键就在于辩护律师的观点。
令人痛心的是,他选择了帮助罪犯。
默勒夫妇的车库有合成炸药的原料,也有炸弹的残留物,上面还有两人的指纹;希腊度假酒店的老板马里克斯声称默勒夫妇案发当天在希腊,但事实上登记册上默勒夫妇的名字明显是临时写进去的;而马里克斯2013年在社交网站发布的照片,可以说明他是新纳粹主义政党成员,和默勒夫妇信奉希特勒是一致的。
再加上默勒夫妇给马里克斯的照片点了赞,说明他们2013年就已经认识了,他们是一伙的;瑟可希确实见过凶手的样子,也确实准确的描述了凶手的外观,帮助画像师画出了凶手的相貌……(不过我们作为观众,处于上帝视角,知道前因后果,所以知道瑟可希见过凶手、描述凶手外貌是真相,但电影里的人物是不知道的。
)默勒夫妇的犯罪事实可以说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了,却也敌不过辩护律师的诡辩。
法庭怎么判,全凭他一张嘴。
辩护律师颠倒是非、歪曲事实,以及司法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结尾悲剧的直接原因。
瑟可希原本打算自杀,在得知凶手落网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重新看到了希望。
然而残酷的生活又再一次将她推向毁灭,给她判了第二次死刑。
瑟可希好不容易从地狱边界爬出来、重获新生,辩护律师的一番话又将她重新推进了地狱。
而这一次,瑟可希绝望了,再也不想反抗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跌倒了一次可以站起来,跌倒了两次、三次、四次……就站不起来了。
所以电影的结局也就非常合理了,瑟可希对家人遇难痛不欲生,对凶手恨之入骨,对辩护律师深恶痛绝,对司法制度大失所望,对生活心灰意冷,种种情绪喷薄而出,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她点燃炸药,与凶手玉石俱焚,与家人地下团聚。
那一刻,她帅炸了。
若不提意识形态,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家庭社会悲剧。
但是又难以不提意识形态:导演在片尾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批判针对对象,(大致)是:2000-2007年,有近10个德国移民被有纳粹情绪的某个地下党派暗杀。
德国是懂得自省的民族,作为土耳其裔的导演,帮日耳曼民族继续“自省”也更可以理解。
反思纳粹绝无问题,但是细想:援引8年中因为新纳粹的暴行而死去不到10个人,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
极右是极为恶劣的、令人发指的,但电影诉诸的极右暴行,从数据而言,似乎并非当代暴力的大量现象。
现在的氛围似乎是:极右稍微露头,便被一棒打死(当然,打得好);但相较而言,直接反思其他更为恶劣的当代暴力的行为,远远不够。
这个现象也是十分令人不悦的。
就本片而言,女主丧夫丧子;罪犯却因为法律的“漏洞”而逃之夭夭。
女主心态一波三折,最后选择和罪犯自爆,回想起来也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情节处理,人物表演,以及时而出现的渲染心态的背景音乐都很恰切。
令人抑或的一点是镜头的选择,当然十分生活化,用手持摄影,随机旋转,但似乎没那么考究。
这部电影的三个章节,死亡,公正,是社会的疯狂与无用,而大海则是个人的追寻。
罪犯不相信她的力量,而她跨过热浪,在虚焦中凭空而来。
而她为什么选择死?
在第一次安放炸弹时,她放弃了,因为她知道她与这世间的快乐、平和不在相关。
她美好的记忆只会长存于死亡之中。
一个浑身纹着乱七八糟图案的漂亮女人,辍学并嫁给了卖给她毒品的毒贩子,而这个毒贩子又是个移民来自盛产恐怖份子的伊斯兰教的库尔德人,尽管公平不分种族和社会地位,但还是不能对她老公过去给社会所造成的极大危害视而不见,况且这个移民正在帮助更多的外来移民给这个国家带来持续不断的危害,这些事实不得不让观众对这个女人的厄运的同情大大减分了。
假设放在我们中国,如果有这样一个外来的移民来危害我们的社会,就算作为代表公正的法官我也真的非常希望让他早点去死吧!
结局的指向性也很明显,受伤害最深重的是德国人和德国家庭而不是土耳其或库尔德族。
虽然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但只用科学解决了人与自然的部分矛盾,对于人与人,人种与人种,宗教与宗教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社会通过制度解决不了,最终女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文艺复兴前一样,以暴制暴。
影片发布于2017年,但今天看来其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片中描述的故事每天仍在发生,德国法国黑人和穆斯林人口比例不断增长,随着欧洲难民问题的扩大,矛盾只会越来越难以解决。
这些袭击背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只身复仇的女主角德裔的女主角卡佳要承受同时失去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的苦难,因为一对金发碧眼的年轻新纳粹夫妻在丈夫办公室门前放置了一枚炸弹。
当漫长而僵化的司法过程终无法实现卡佳渴求的正义,她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炸掉凶手和自己。
蔚蓝的海边,是冒着浓浓黑烟燃烧着的白色房车,轻快的歌声响起,似乎消解了一丝阴霾。
©[凭空而来]结尾但,没有和解。
有的是尖锐的对立,以血祭血的愤怒,生生不息的憎恨,以及不断回环的肃杀。
作为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是悲观的,但也是敏锐的。
©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裔导演,法提赫·阿金以尖锐的方式发出悲鸣和呐喊的[凭空而来],迫使着你不得不去正视、去思考欧洲正在愈演愈烈的新纳粹势力。
或许总有人不屑一顾地觉得新纳粹只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但就像当初希勒特成立纳粹党、甚或该党议席不断增加时,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①光头党?
街头年轻混混?
说是,德国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赢球时,即使是再激动的球迷,也没有人敢高喊“德国最强”、“德意志万岁”的。
因为一定会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和纷纷议论:“什么?
你是光头党吗?
想要复兴纳粹?
”至少可以说明,在当下的德国,人们普遍很警惕,新纳粹当然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更让我好奇的是,光头党是怎么开始和新纳粹画上等号的。
毕竟,兴起于60年代英国伦敦的光头党(Skinhead),在当时还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青年亚文化的一支。
©60年代伦敦光头党的典型装扮出生于工人阶层,剃光头,穿背带裤、马丁靴,听牙买加雷鬼乐的光头党青年们,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诉求。
他们最多算得上是精力过剩,喜欢在街头搞点事,发泄下作为底层的愤怒和精力的一代。
在谱系上属于和摩登族(Mod)、朋克青年(Punk)同一类的群体。
而新纳粹(Neo-Nazism),大多是极端民族/种族主义者,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的是本种族的优越。
为区别希特勒时候的纳粹主义,在前面冠之以“新”,或有时也以极端右翼的名字出现。
但从光头党发展到新纳粹的这一派系,总免不了让人觉得,新纳粹也同样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一个群体。
就像是[这就是英格兰]、[英国制造]里,英国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里的光头党们[这就是英格兰]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带着她的“新保守主义”上台。
小男主的父亲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英国对外战争,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难见好转。
彼时失业人口倒是每月见长,最终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300多万的最高数字。
整个社会的不安氛围,就如同英国那潮湿的海风,遍布英格兰岛。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失业青年在街头迷茫又愤怒的失业青年们,就差一个理由,就能一点即着。
而这时,鼓吹排外,反对外来移民的新纳粹思潮适时而生。
就像电影里一个光头党大佬演讲所说:我们参加蠢得要死的战争,各个要么送死,要么失业,还尽是欢迎外来移民,抢占了我们的工作,把英格兰拱手让人。
©[这就是英格兰]光头党愤怒的演讲所以,一部分激进的光头党揭竿而起了,将反对移民演变为暴力事件,而种族主义也借此时机取得了复兴。
事实上,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欧洲各国急缺劳动力的情形下到80年代,英国的光头党文化又迅速对外扩张,法国、前东德地区、西班牙、芬兰、丹麦、挪威等整个欧洲都有了光头党。
德国的[格斗女孩]、[前任领袖]讲的都是新纳粹主义怎样成为了普通青年的政治信仰和未来依托。
©[格斗女孩]的家丹麦的[兄弟情]通过一段光头党内的同性爱情,展现在丹麦光头党的势力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兄弟情]里的光头党集会情景每个心中有怒的年轻人都握紧了拳头,燃红了眉眼,将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寄托在狂热的种族主义上。
他们举起枪,抛下炸药,才有了[凭空而来]那样忧心忡忡的呼喊和警戒。
②新纳粹,近未来势力浪潮?
2016年末的德国科隆跨年夜,本该热闹平和的新年关头,却发生了近百名女性被抢劫、猥亵、性侵的恶性事件。
哦,难民。
2011年夏天的挪威,正在奥斯陆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一瞬间被炸成烟花,77人遇难。
呵,新纳粹。
或许恶魔从来都是双生子。
就像近90年前,希特勒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大量外来人口的背景下,利用仇恨移民的民众情绪,得以上台。
而今的欧洲,难民的大量涌入、整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很难说阿金的[凭空而来]不是一张未来图景预言。
两方极端势力对立的越尖锐,彼此仇恨越生生不息,便越是培育新纳粹的绝好土壤。
©在德国,一场反对穆斯林和移民的抗议集会当人们对欧洲新纳粹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在街头闹事的成群结队的小混混时——[凭空而来]里,那对夫妻加入的新纳粹政党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和德国的新纳粹之间互相协作,已经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事实上,各式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社会已经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希腊的「金色黎明」是对移民实施暴力事件最多的团伙之一,也是全国的第三大政党;丹麦的「排外权力党」掌控着丹麦五分之一的议会席位;法国的「国民阵线党」和英国的「不列颠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政党之一。
......©希腊「金色黎明」和它的领导人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里,宗教式恐袭带来的震惊里,新纳粹绝对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而这个魔鬼,还远没有被人足够重视。
所以,拍出[凭空而来]的法提赫·阿金是时代的斗士,他比别人忧虑的更深,也更远。
他让电影不再只是娱乐的电影。
1⃣️这案子是爆炸杀人刑事案件,而且是新纳粹杀土移民应该是检察官公诉,国家支持,警察提供证据。
完全不应该是民事案件的双方私人律师对薄公堂。
请参考《第三嫌疑人》,《全民目击》等2⃣️审案过程中完全没有问嫌疑人一句话,审判审判需要审嫌疑犯啊,都是在说证人,律师,女主的戏。
3⃣️关于街区监控完全没有提及,这是用苹果六以及平板电脑的时代了。
只要采集到女嫌犯或男的在附近街区的画面就能证伪。
4⃣️完全忽略媒体和社交网络,新纳粹爆炸案,多大的新闻?
应该是炸天的新闻,就算传统纸媒也会穷追不舍,而且社交媒体时代,网友提供一些女嫌犯在德国的证据很容易的。
那一方的身旁都会包裹媒体的,那么容易出国?
5⃣️刑事案件上诉期,主要嫌疑人员能出国吗?
6⃣️女主丈夫其实是土耳其黑帮千丝万缕的联系,朋友律师的代理人都是毒贩,貌似控制着某区域的毒品网络,他们地下会放过新纳粹杀土耳其移民?
"Kruger is powerful, arresting through and through in Akin's woke manifesto."
On paper, Fatih Akin’s searing revenge cautionary tale has a by-the-rote plot, a bereft woman seeks justice on her own terms after legal system fails her, but seen through Akin’s dark-colored glasses, IN THE FADE (named after the song of Queens of the Stone Age, whose lead singer Josh Homme provides a sparse but effectual score here), grittily grapples with the deplorable injustice on the strength of Diane Kruger’s cracking central performance, eventually, it hits the mark as a woke indictment of the surging neo-Nazism, a pernicious global pathology that should be nipped in the bud.Making allowance for Akin’s Turkish ethnicity, the story seems too close to home, it takes place in Akin’s hometown Hamburg, and like THE EDGE OF HEAVEN (2007),is divided into a triptych: The Family, Justice and The Sea, each is introduced by a faux-documentary snippet, delineating those happy moments in the past. Kruger plays Katja, a German woman marries to a Turkish ex-con Nuri (Acar), and they have a young son Rocco (Santana), but their bliss is smashed to smithereens when Nuri and Rocco are killed by a nail-bomb, as the intended targets by Neo-Nazis, but ensuing police investigation makes heavy weather of Nuri’s immigrant background and his drug-dealing history, a strategy too topical under today’s climates.Granted, one must hand it to Akin for not white-washing Katja and Nuri’s foibles, she meets him the first time through a drug transaction in college and it is equivocal whether Nuri still conducts some illegal goings-on sub rosa.Consumed with shock, disbelief and inconsolable grief, Katja resorts to narcotics for comfort, another unwise decision that boomerangs in the Justice segment, also coincidentally, Akin employs a gorysuicidal-wrist-slitting-saved-by-a-phone-call happenstance that echoesIldikó Enyedi’s more mystical yarn ON BODY AND SOUL (2017).In the following courtroom drama, even with seemingly ironclad evidences,Katja and her lawyer Danilo (a benignly vociferous Denis Moschitto) still lose the prosecution case against two suspects, one of whom she spots right on the crime scene earlier that day, this is where the story becomes a bit vexing, because of Akin’s blatant intention to show audience how lousy the legal system is, for one thing, he completely eschews the angle of the two suspects, projected as the incarnation of pure evil, they are not even being questioned during the entire trial, only sporadically seen through Katja’s strung-out point-of-view.Also the two suspects' flimsy alibi provided by a Greek fellow extremist is thoughtlessly skirted around, without doubt it takes more than a doctored hotel record to prove two people's presence in another country during the explosion, but Akin doesn’t care to dwell on that,all leverage is left to Johannes Krisch’s vile defense lawyer to chew the scenery, one wonders how soon he will be summoned by Hollywood to amp up his superb dastardliness.Finally, the third act spirits us away to a picturesque Greece where Katja traces down the two perpetrators and exacts hertit-for-tat retribution (alarmingly, there must be a do-it-yourself manual of nail-bomb available, presumably on the internet), commendably Akin graces her desperation and intrepidity with meaning pointers (the sight of an alighting bird which changes her initial decision, or that menstruation resumption), and rounds off the film with a poetic ending despite its violent means, the reverberations are appreciable.A tour-de-force from Ms. Kruger must be ranked among any year’s-best list, a grueling task that she takes it to herself in devoting all her body and soul through the unimaginable fire and brimstone with conviction, verve and unstinting sympathy, as she clearly realizes that the film lives and dies with her portrayal as the sole pillar of the narrative, the upshot is arresting, powerful through and through, Cannes' BEST ACTRESS laurels are definitely not for nothing.referential entries: Akin’s THE EDGE OF HEAVEN (2007, 7.9/10), HEAD-ON (2004, 8.1/10).
她承受了一个女人绝望的所有
<凭空而来>/
自然地 卡佳想到他们用来制造爆炸袭击的方式一袋水泥 一些汽油 几百个钉子于是 卡佳用罪犯的方式 预谋了一场“死亡”她将“自制炸弹”藏于房车底部在草丛外围蹲守 等待最佳引爆时机但同时内心深处 她又在激烈斗争她及她的家人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可她的道德天平 并没有失常思虑过后 她决定放弃趁凶手没有献身卡佳急忙把藏匿的炸弹 拿了回来这是一个公民的良知像凶手的父亲 在觉察到自己的孩子犯了罪后能够选择举报亲人这是道德伦理大于血缘亲情以暴制暴?
我们 没看到别的办法这天傍晚 卡佳在海边整理心情她思索自己还有什么办法似乎 她已经不责怪法庭的不公允可那一句“基于‘疑罪从无’原则 宣判他们无罪”着实刺痛卡佳的心脏第二天清晨 卡佳得知案件可以再次上诉律师朋友告诉她 这次绝对有机会用司法手段给她及她的家庭一个答案但卡佳已经经历了细小的转变她的内心 似有什么东西更加坚定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卡佳站在房车外面 眼神坚定可是观众觉得 静默的几秒钟 不能更长她决绝转身 关上车门 看到炸弹引爆的短短几秒我们知道了 世界上少了两个“极端主义”恐怖分子同时也少了一位坚强的女性 善良的母亲彻底地 与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告别因为再没有人能够真切感受到这个家庭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和爱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种方式或者 我们无法称之为“方式”因为 它的代价实在太大以暴制暴 是卡佳最后的稻草如果这种方式 也无法实现她心中的公正那她会一生活在质疑和否定中影片展现了一位瞬间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女性我们沉浸在她的情感当中导演有意突出世界范围内“新纳粹主义”的活跃是为了警醒人们 凭空而来的“横祸”据了解 2000-2007年间 在德国地下国社强杀了9位具有移民背景的合法公民和1名警察并实施了连环爆炸袭击这些袭击的唯一动机 即“不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光xiu的公众号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一束热热的光xiuORxiuxiuxiu_light
私以为戴安·克罗格在本片中的表演比科恩嫂在《三块广告牌》中的表演更加出色,后者演出了绝怒,而前者还演出了绝静。女主以暴制暴、以眼还眼,阿金以电影来圆梦,那些不被公平对待的、令人咬牙切齿的、逃脱法网的都逃不出阿金的天地。P.S.辩护律师应该是近两年看到过最令人厌恶的荧幕形象了。
导演有意识地淡化宗教,女主丈夫的设定是一个无信仰的库尔德前毒贩,把主题放在民族融合中的冲突上,然而结果就是塑造出了没有任何自我意识的两个纸片人反派。这样羸弱的设定和为了加剧冲突强行反转的法庭戏,根本撑不起片尾的控诉,显得整部影片更像是自说自话式的说教。
????
要干早干,等到现在
沉重悲观,整体略平。阿金越来越沉稳,但真的快磨得没特色了。[B-]
3/10
三幕复仇记,这个女人太酷了。遇到问题就报警啊,如果警察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自己来摆平。最后的宁静的海,一切又归于平静。女主演技比三块广告牌里的妈妈还要细腻,失去丈夫儿子的悲伤,无法伸张正义的愤怒,最后玉石俱焚的绝望...
本以为是部复仇的爽片,结果却是一部压抑的剧情片。这种故事也说不上多吸引人,只能靠女主的演技撑。这种同归于尽式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说不出的凄凉。从职业道德上辩护律师和法官没有本质上的错误,但是那个做伪证的居然还活着。疑罪从无虽然是法律上的进步,也暴露了其弊端。虽然团灭仇人的剧情颇为俗套,但压抑中的爆发没有让人高潮也是不爽的!
以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开头与结尾震撼对应,善与恶以相同的姿态凭空而来。女主是今年大银幕上我所看到的最坚强女性,克鲁格气场全开的演技只拿一个戛纳影后太屈才了...(冲冲奥斯卡吧,哪怕今年女主单元已经挤爆了)
#MOMA
前几天说的“(以小见)大格局”出现了。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地域阶级背景相近令到冲突的动机纯粹。司法亲友等传统drama因素消失,把压力与责任最大内化。你以为有反转的,结果都没有。感觉所有人都没得出路。有个新生儿也带不起什么希望。大家一致看好影后。卡着局势,个人觉得金棕榈可以。
好看,强推。
Diane Kruger真的很会演!#比《三块广告牌》好#
戏剧张力爆表,克鲁格演得很令人信服。本以为会很政治化强硬输出价值观,结果看完觉得处理得很好,很真实。新纳粹主义近年在德国不死反增,作为社会问题本来就要有人关注,何况关于这个话题的电影很少,除了[浪潮]说不上几部。那些吵着说圣母右翼的请闭嘴,新纳粹主义也反亚裔,和难民问题是两码事。
家庭与生活爆裂破碎后的阴郁废墟,法庭和审判过程中极其规整的画面和冷静的镜头转变为审判结果公布后的扭曲镜头,最后海岸的蔚蓝辽阔与再度的爆炸复仇,事件是侧面,三段式的结构更多的表现出女主角情绪的过渡。空镜头极其冷峻,如同角色和情感,沉默却猛烈。有力量,也有很直白的讽刺,却没有冲击。
2018004 一星平庸
论公共场合安监控的重要性。看到片中德国这样的庭审过程以及结果。以后受害者、证人最好都清清白白,以免被辩方律师抓漏洞,握把柄。
不行啊。很拉跨啊。强撑着看完了。极度沉闷,空洞。节奏拖沓。全靠克鲁格姐姐的演技撑下去。。二星有点高了。二星全给克鲁格姐姐。
居然和Jodie Foster的The Brave One如此类似,整个故事和情节的惊喜都不大,Diane的表演也没有到那么出色的地步,现实主义的影像背后是满满的老生常谈。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