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小姐的演技十年如一日,小时候可以说是青涩可爱,长大了就是欧宝贝儿不是所有情绪的处理都是皱眉就行的。
该委屈的时候皱眉,该小心翼翼的时候皱眉,该悲愤的时候流泪+皱眉楚楚可怜哭唧唧还没杨紫演得好,最后黑化那段一点都不high毫无张力,还没唐人街探案的小女孩黑化赤鸡。
不过换个角度想人家算是演出了「演白莲花演得毫无情绪的腹黑女」宽容的来说剧情从屈臣氏在墓地那段爆狼式发言开始垮,那段后我们的关注点是牧师到底是不是狼同伴,结果看到最后只是个愚民,可以说是非常失望了。
复盘一下,狼诱导警长把票归给预言家(络腮胡片警),又狠狠的污了一把女巫(女主爸比)和猎人(女主莱莱),当然最后守卫(女主葛格)把猎人守住了。
然并卵,女巫跟着狼走,该发的银水不发,可怜预言家委屈巴巴的无论发金水还是发查杀都被警长当做悍跳狼。
当然最后警长发现了女巫的漏洞然后逼问出了银水,再琢磨了预言家的遗言,找出了狼。
但还是有不少村民站狼边,所以狼不仅没有被杀死,还带着愚民继续游说其他村民站边。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瞎jb扯了那么多也掩盖不了我狼人杀玩得超烂的事实,如果我在这个局的话,看着高玩村民(心理学家)侃侃而谈,狼委屈巴巴,警长正义凛然,绝逼一脸懵逼一切听警长的,我这个角色对应起来大概就是电影里那个无脑站边的真警长吧呵呵哒补充一下最后男主发现撒旦教梦境里经常出现的诡异阿姨是食品包装袋上的阿姨后,心态崩了。
他崩不崩我不管,我就由此想到穆赫兰道,穆赫兰道赛高
影片阵容还算庞大,但作为犯罪悬疑片,恰当的暗示和节奏的掌控是影片是精彩的两大因素,可惜这两点都没把握好。
前半段对撒旦教的过度渲染让艾玛的角色过于单薄,虽然女主和当你哈利波特中的小女孩艾玛相比成熟了不少,但演技在和伊桑霍克对戏的时候还是略显稚嫩,所以影片还未高潮就失去悬疑,只能转向纪实风格收尾,确实是败笔。
全篇都是通过一个警察的视角推进,虽然伊桑霍克对角色的拿捏很到位,其他人物的心理情感反而被忽视,剧情很难细致的展开,整个观影效果都在警察身上,就失掉了节奏感,这也造成了催眠师乌龙助攻的错觉(其实催眠师这个人物还是很有戏份的,一直暗地推动剧情发展,完全可以塑造成第二条主线)。
最后觉得伊桑霍克也老了,但从训练日拿到了最佳男配角至今,演技上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
期待!
这部片子提醒着观众,一个演员的好坏的确影响着电影的表达。
不错,艾玛沃森年轻漂亮,有气场,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只能说是楚楚可怜。
在一旁的男主都能用一张死人脸演绎出中二中年的不甘和懊悔,她却一路凶横的表现着我是可怜人,全无腹黑的感觉。
演技,或者说气质,真的是天生的,女主你可以说她是可怜的女孩,反抗的女权主义者。
当你看到那张可怜的脸说着狠话,反倒觉得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总而言之,那完全不是一个BOSS该有的气场,在男主难以压制的气势下,她反倒一直像一个受害者。
对于一个看惯欧美侦探和犯罪片的人来说,这部片子的梗真的是玩的飞起。
比如说全局的人都不看好男主,只有男主一个人接近疯狂的认真,别人都一副日常模样;再比如一个支持着男主主张的上司,一个和男主有分歧的流里流气的同事。
连故事的脉络走向都很老套,精神科医生做了搭档,用当时最先进的疗法作为探案工具,等等等不过结局不但是打侦探迷的脸,简直就把所有观众的脸打了一遍。
我倒不是说这个结局有多震撼,结局也很老套,老套的从一开始就基本知道罪犯是哪个人了。
我震惊的在于证据和推理的手段被全盘推翻以及用影像呈现这种结果,而且合情合理。
其实很多细节都在表示这部电影的根基——真实,所以窝囊的警察虽然在邀请上司男主打保龄球被拒绝之后,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警察局的人整天抱怨着没有资金,却还是吊儿郎当的工作;所以整个警察局是那么的日常,而男主却苦大仇深,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犯了中二病。
真实不断扭曲,将一件件小事搞得好像要毁灭世界的样子。
偏见,这才是扭曲真实的原因。
导演花了许多笔墨呈现一个偏见的社会,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对于偏见的产生的思考,神父认为偏见来源于恶魔,医生认为偏见来源于无知,普通人认为偏见来自于执着在知道真相前,男主从一堆乱麻中探出了头:“我终于重新控制了自己的脑子。
”于是他的中二病好了,恢复了成年人的智商。
前阵子看了《回溯》(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12052/),经豆友介绍又跑来看了这部《回溯迷踪/回到过去》,都打着心理悬疑的标签,都涉及犯罪、创伤、心理治疗和虚假记忆,都有大牌演员,但都算不得上乘之作,相比澳大利亚的回溯,这部西班牙的回溯还要更差一点(总觉得两部片子的中文名翻反了,看情节,Backtrack应该叫回到过去,Regression应该叫回溯= =)。
故事很简单,艾玛演的少女指控亲爹性侵自己,伊桑霍克演的警察布鲁斯严阵以待,少女父亲出现疑似失忆症状,警察找来心理学家实施回溯疗法(其实就是催眠了),没曾想居然回溯到了另一个警察身上。
案情日趋复杂,少女各种遭遇指向当时正流行的撒旦崇拜教,邪恶的教义、诡异的图腾、恐怖的仪式,使得小镇阴云密布,一个个或有关或无关的人深陷其中,直至布鲁斯冲破迷雾,拨云见日,真相大白……这个故事要想立住和好看有两大重点,可惜这两个点在导演的手下,全都徒有现实的科学性,却欠缺戏剧的合理性。
首先,在于父亲、祖母、哥哥,甚至警察一众人所出现的一系列看似真实合理、其实虚假谵妄的所谓记忆(警察是梦境和幻觉)。
父亲明明没有性侵女儿却承认有罪,祖母明明没有加入邪教却恐惧跳楼,哥哥明明没有遭受虐待却声称有过,警察布鲁斯明明耳聪目明却在强大的暗示下误入歧途。
当我们事先已经接受了一个想法或者认同了一个故事,我们认定它是真实的,之后我们就会开启敏锐的嗅觉,关注、发现、寻找到一切可以证明它存在的证据,并在一遍一遍的脑补下将它们演练成真。
甚至还会像布鲁斯一样请君入梦,不过是几道目光、几个电话、几缕风声,就把偶然看到的广告牌上的老太太都请到梦里来绘声绘色地上演了一出完美证实自己预言的撒旦秀。
由此看来,我们的大脑是完美的仆人,它负责把所有的蛛丝马迹整合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以规避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不确定性,而此时别有用心的人,只需要扔下一颗暗示的种子、点燃一根想象的引线,剩下开花结果炸成烟花的事就交给无所不能的大脑了。
第二,如果说少女的别有用心是主谋,那么这个故事里催眠就是帮凶。
影片结束的字幕里提到有大量类似的案件发生,当事人在接受催眠治疗后回忆起了自己早年曾受虐待的遭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证实为虚假记忆。
影片中布鲁斯在向父亲解释为什么他自己会认罪时提到:我们先认为你有罪,然后你也认为你有罪,最后你承认有罪这件事让我们更加确定你有罪,这是一个循环(大意)。
催眠也是一样,那些治疗师们自己在接受训练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会告诉他们大多数小时候受过虐待的人长大以后都会忘记这回事,而他们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受过虐待,你们只要让他们想起那段创伤经历,他们就会痊愈。
于是学成开业的治疗师们在临床实践中但凡碰到类似症状的病人,就可能有意无意地但同时也是善意地暗示病人,让他们回忆儿时的创伤经历。
在催眠过程中病人受暗示性非常之强,他们会在回溯中制造出一段其实可能并不存在的记忆,而这段记忆又会反过来成为证明这一方法有效的证据,如此循环往复。
后来有一个很酷的记忆研究专家,叫做Elizabath Loftus,她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记忆不靠谱,就跑去帮那些被回溯记忆或虚假记忆告上法庭的人打官司,然后好些人就说她助纣为虐,她还因此受到过死亡威胁,逼得老太太还去买了把枪防身,后来不打官司了因为太多打不过来,她改去游说美国州法院制定一个规则,即提醒陪审团,证人的证词可能来源于虚假记忆,是不可靠的。
大家可以去看她的TEDtalk,老太太超帅的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1024/按理说有了这两点,影片应该很好看,然而,作为一个悬疑片,本片的节奏真是一塌糊涂,一会昏昏欲睡一会着急忙慌,对于一切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太过缺乏足够的刻画,使得背景一头雾水、动机含含糊糊、人物性格单薄失真,形成过程和解释逻辑欠奉,暗示很强大、记忆很虚妄这两大戏剧冲突的制造者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沦落到只能玩耍简单粗暴的装神弄鬼,白白砸了一手好牌。
所以说,真实事件改编并不保证等于有了一个天然的好故事,可惜了两位不错的演员,两星。
挺喜欢其中的警探和小姑娘的搭配,写一段文字来纪念。
这是一个悲伤的关于拯救和伤害的故事。
让人绝望的家庭。
酗酒的父亲,离家出走的兄弟,逝去的母亲,面目可憎的祖母。
破碎的家,没有温暖,没有关爱,徒有四壁的空间。
多少年,就这样默默的失落着,惆怅着。
以为自己的人生会有如何的不同,被情人抛弃的时候,看透了生活的真相。
如果不去改变,那么自己的一生也就是在这暗淡的地方潦倒的过完。
淡淡的失落惆怅就变成了浓烈的恨。
恨失去的,恨错过的,恨这个世界所有辜负了她的。
这个生如夏花的女子,她想要摆脱这样的命运。
于是,她策划了这样一场阴谋,让所有辜负她的都消失不见。
她报案,说被自己的生父侵犯。
上帝将他带到她面前。
看她自说自话的演着这出戏。
他是凌冽的警探,有着鹰一般洞察人心的眼睛。
敏锐而无情,时刻夹带着萧瑟,却又透着执着的温暖。
他不是看不破这迷局,只是在看到她的时候,失了心神。
她是那样的美丽,纯洁,弱不禁风,却遭受了如此的苦楚。
清澈迷惘的眼神中,带着伤痛和苦楚。
莫名的,他就是想要保护她,为她遮风挡雨。
为了她,他生出了许多执着的探究真相的勇气和决心。
案情渐渐的扑朔迷离,越查就越是让人心生恐惧。
邪恶是这样的无处不在,静静潜伏,观察,等待。
她只是一个羸弱少女,没有人守护,独立面对所有伤痛。
医院里,她惊慌的想要躲起来,却愿意,为他打开门。
她愿意,把最伤痛的伤疤,展示给他看。
当她察觉到危险潜伏,她想到的是,来找他。
因着他的探究,她要在教堂里,与亲人仇人一般会面。
她就坐在那里,面对歇斯底里的祖母,泪落如雨。
终于,忍不住,握住她的手,分担她的苦。
第一次看到17岁的她,盛放的美丽,带着一丝淡淡的落寞凄楚。
他尚且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悄然住进他心里。
尝试着去握住她颤抖的手指,却一下子被她躲开。
涩涩的感觉无法言语。
Angela ,多么美丽的名字。
见到她才知道,原来人比名字更美。
读着她亲手写下的字迹,他的心沉到谷底,没由来的怒气。
为什么,要让她独自承受和面对这些?
医院里,面对惊慌失措的她,他忍不住的温柔劝慰,鼓励。
看着她,坚强勇敢的站起来,把伤疤展示在自己眼前。
那份全然的信赖,越发的感受到肩头的重任。
这或许是个大案子,最重要的是,受伤的人,是你。
她就那样出现在警察局里,小鹿一样的谨慎惊恐。
送她回到教堂,她送的圣经,别样的温暖。
看着她面对家人的责问哭的梨花带雨,忍不住,轻轻触碰。
这一次,她终于没有躲开。
在她祖母出事后,看到她深深自责的愁容,忍不下保护她的冲动。
在她母亲的墓碑前,她落寞的愁容,深深刻入他的心脏深处。
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我相信你。
她泫然欲泣,靠上他坚实的肩膀,低声倾诉,现在我只有你了。
他的心,轰然坠落。
再忍耐不住,吻上她光洁美丽的额头。
是怜爱,是抚慰,是关怀,是迟到的温暖。
谁想到,她抬起脸,吻上他的唇。
那一刻,世界格外的甘甜美好,时光停驻。
他失控的吻下去,无法控制的想要更多,更多甜美,更多给予。
被这冷漠世间深深伤害的身心,在她轻轻一吻中,骤然曼妙绮丽。
在这场对局中,他一开始就是失败者。
动心的人必定失去自我。
其实,如果能够,就这样为她沉沦在撒旦的世界,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吧。
牧师说,恶魔无处不在,总是会引诱,总是会等待合适的机会。
没错,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的一面,都有另一个渴望得到伸张的自我。
她只不过是释放了另一个自我。
他呢,谁又能说,他不是撒旦的追随者。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是不是就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不再有最后的伤痛对峙,不再有苦涩的诀别?
或许,她和他,可以有另外一种结局。
现在,她和他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只是,世界是个圆。
总有一天能够重逢。
我喜欢片子里面那种古旧其气息,很有时代感。
九十年代,偏远小镇,不那么负责人的警察们。
抱着自己目的的心理医生,将一桩其实非常简单的事情给弄得无比复杂,人心惶惶,还搞得全国轰动。
甚至最后男主都疑心生暗鬼,自己吓自己我喜欢除开那些装神弄鬼的别人觉得boring的探案部分。
如果导演没把这片子排成恐怖、惊悚片而是老老实实拍一部平实的犯罪片,向十二宫学习,那么我可能会更喜欢一点。
至于演员表演,艾玛演技其实还是有进步的,作为一个看过她所有作品的人,我觉得她的进步很大了。
这一点得肯定,但还是不能算很好,只能给一个OK。
前面楚楚可怜的部分演得还挺好。
但后面真面目露出来的时候,就比较刻意了,而且不知为什么明明应该让人影响深刻的转变,反而显得那么容易遗忘,只记得她可怜柔弱的一面。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
(另外,艾玛哭戏真的很差)
4.0/10这些天一直在补新出的片子,有颁奖季的热门影片也有自己很早就期待的片子(例如本片),为什么写这么个题目,可能是个人习惯,在看一部电影时总会在脑子里搜索之前看过的类似的片子,并将这些片子进行比较,所以,看过这部《回到从前》,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最近的看过的《聚焦》,第二个则是2007年(查了下年份,避免写错...)由马克·鲁法洛(没错又是他主演)、JJ、RDJ主演的《十二宫》,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宫》的导演是大卫·芬奇,现今电影界玩悬疑的大师,看过这部片的影迷应该也不少,而本片的导演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还拍过《小岛惊魂》,所以,就自然想到了将这三部片一起拿出来说,可能会从故事、演员、剧本等上面都(瞎)扯一点,有不对的也欢迎一起交流,但是,禁止爆粗口,恩先说下本片吧,Emma Watson和伊桑霍克主演,这两个演员其实粉丝基础还是挺大的,而且第一次合作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火花,这也是观众想要看的不是?
加之伊桑霍克最近还蛮喜欢玩悬疑题材的(比如《前目的地》),所以,这也是我之前一直期待本片的几个原因。
本片类型上贴的是“惊悚”,其实在我看完后觉得贴“惊悚”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本片在“悬疑”这一点上其实做的挺失败的,故事整体讲的是“女儿指控父亲性侵,父亲因失去记忆而承认有罪,警察和心理医生一起帮助父亲回忆或者说回溯整个事件(点了本片的名字《回到从前》),由此挖出了关于”撒旦邪教“的罪行,最后证明一切都是女儿为逃离自己生活的这个失败家庭所编造的谎言,也就是压根不存在性侵、邪教、祭祀仪式等等。
故事其实蛮简单的,为什么说本片在“悬疑”这点上做的很失败,因为整个观影过程,除了伊桑霍克做噩梦的桥段比较“抓人”外,Emma强挤出来的泪水以及导演过度强调对气氛的渲染等等都显示或者说出卖了结局,至少我在看到中间的时候就已经对影片失去了兴趣,之后几次看进度条(我看电影特别是悬疑片很少看进度条...),然后验证着结局的发生。
而反观《十二宫》和《聚焦》,则做的比本片好很多,前两者都是以记者(也有警察)的视角出发,来讲案件、一步步深入、调查、取证、反证、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观众来讲,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即你是跟着主角在探寻整个案件,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耻笑或者鄙夷整个故事,当然这也和整个卡司的构成有极大的关系,《十二宫》和《聚焦》都是以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进行案件的调查,各司其职,这样对于造成观众的理解和解读的障碍就会小很多,属于及其精彩的群戏,在这两场群戏中,《聚焦》又显然比《十二宫》好很多,至于原因在这就不多讲了;而本片,《回到从前》,整个案件几乎都是由伊桑霍克扮演的警察一人调查的,观众可以选取的视角有限,伊桑霍克游走于受害者与被怀疑者、教堂与警局之间,整个视角都比较单调,如果导演在哪一点上没有交代清楚,就会造成观众的疑惑甚至于停滞,而不像《十》和《聚》,角度比较多样,观众也能够较为清晰的理清思路,当然,更多的悬疑片或者惊悚片并不是都和《十二宫》或者《聚焦》那样,能有多个视角可供观众选择,比如《禁闭岛》、《小岛惊魂》(也是本片导演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之作),然而很明显,和《小岛惊魂》的精彩不同,导演败在了这部作品上,叙事混乱,悬疑不足等,都是一部“悬疑片”的大忌,试想一部2小时的影片大部分观众在看到30分钟或者1小时的时候就能猜到或者预知到结尾,那这部“悬疑片”或“惊悚片”还有什么意义?
说回演员,伊桑霍克在本片中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属正常发挥,经历了《前目的地》的拍摄后,他对这类影片的拿捏还是比较到位的,反观Emma,倒没给影片怎么添分反而给影片的悬疑成分减弱了不少,其实这个角色才应该是片中的主角,但是存在感却很弱很弱,除了几场“迷惑性”的哭戏博取警官同情以及一场露肚皮的戏,似乎就没她什么事了,而且前面也提到过,也正是由于这个角色的“不争气”,使大多观众都提前预知到了结尾,所以这也是本片的失败之处,可以说是Emma演技的缺陷,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导演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够丰满,缺少发展空间,也就进一步弱化了这个角色的作用。
而看《十二宫》,同样是调查案件,其实不管是记者也好,警察也好,调查的主体身份并没有太大作用,这里也可以进一步参照《杀人回忆》和《真探》,而《十二宫》的调查主体,既有警察,也有记者,它高于本片之处就在于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大卫·芬奇在这部影片中隐藏了自己的“放荡”,即没有类似于《七宗罪》、《搏击俱乐部》那样癫狂的故事或角色,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是芬奇却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慢节奏、几乎无高潮、多对白等等,你会看到他是认认真真在讲故事,而不是像本片一样,处心积虑地想在某处突然吓你一下,可能最后也并没有吓到谁,反而打乱了整部影片的进程,类似的,《聚焦》在这一点上甚至更高于《十二宫》,也就甩了本片几条街,其实,今年的这部《聚焦》和本片的相似度极高,都是和宗教相关,都是从个案出发挖出了大事件,可能有人会认为,《聚焦》的群戏太过出彩,出彩到本片都没资格和它相提并论,然,哪怕聚焦只是单独拿出一个角色即一个视角来与本片相比,还是《聚焦》更出色,原因还是很简单,胜在故事,一部悬疑片或者带有悬疑性质的剧情片,做到最好的程度就是引领观众或者说带领观众,给观众以极强的代入感,显然,本片没有做到,纵观全片,只有冰冷感黑暗感和距离感,导演处心积虑地想要营造惊悚的气氛,然而他可能忘了自己当初想要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一切一切的野心都融到了Emma的泪水中,物极必反,你越要隐藏的其实观众可能早就看到并且不屑一顾,这也是为什么说本片和《聚焦》之间差了3个《十二宫》的原因。
电影导演:不太喜欢这种吓人的片子,基于所要表达的主题,说得过去;片子剪辑上,剧情发展有点仓促,感觉一下子进入状态了。
从剧本上:充分说明了人性中相当脆弱阴暗的一面,迷信、仇恨。
如果心没有足够正念的力量,无论你是代表宗教、法律、专家、市民等角度,都可能会被戏弄,充分说明了感官、感觉、情绪不可靠,最容易受骗,同时,时间的无常又会使事情和人们淡忘。
不知什么时候有开始那种轮回。
记忆、幻想有时使人疯狂。
这是一个悲伤的关于拯救和伤害的故事。
让人绝望的家庭。
酗酒的父亲,离家出走的兄弟,逝去的母亲,面目可憎的祖母。
破碎的家,没有温暖,没有关爱,徒有四壁的空间。
多少年,就这样默默的失落着,惆怅着。
以为自己的人生会有如何的不同,被情人抛弃的时候,看透了生活的真相。
如果不去改变,那么自己的一生也就是在这暗淡的地方潦倒的过完。
淡淡的失落惆怅就变成了浓烈的恨。
恨失去的,恨错过的,恨这个世界所有辜负了她的。
这个生如夏花的女子,她想要摆脱这样的命运。
于是,她策划了这样一场阴谋,让所有辜负她的都消失不见。
她报案,说被自己的生父侵犯。
上帝将他带到她面前。
看她自说自话的演着这出戏。
他是凌冽的警探,有着鹰一般洞察人心的眼睛。
敏锐而无情,时刻夹带着萧瑟,却又透着执着的温暖。
他不是看不破这迷局,只是在看到她的时候,失了心神。
她是那样的美丽,纯洁,弱不禁风,却遭受了如此的苦楚。
清澈迷惘的眼神中,带着伤痛和苦楚。
莫名的,他就是想要保护她,为她遮风挡雨。
为了她,他生出了许多执着的探究真相的勇气和决心。
案情渐渐的扑朔迷离,越查就越是让人心生恐惧。
邪恶是这样的无处不在,静静潜伏,观察,等待。
她只是一个羸弱少女,没有人守护,独立面对所有伤痛。
医院里,她惊慌的想要躲起来,却愿意,为他打开门。
她愿意,把最伤痛的伤疤,展示给他看。
当她察觉到危险潜伏,她想到的是,来找他。
因着他的探究,她要在教堂里,与亲人仇人一般会面。
她就坐在那里,面对歇斯底里的祖母,泪落如雨。
终于,忍不住,握住她的手,分担她的苦。
第一次看到17岁的她,盛放的美丽,带着一丝淡淡的落寞凄楚。
他尚且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悄然住进他心里。
尝试着去握住她颤抖的手指,却一下子被她躲开。
涩涩的感觉无法言语。
Angela ,多么美丽的名字。
见到她才知道,原来人比名字更美。
读着她亲手写下的字迹,他的心沉到谷底,没由来的怒气。
为什么,要让她独自承受和面对这些?
医院里,面对惊慌失措的她,他忍不住的温柔劝慰,鼓励。
看着她,坚强勇敢的站起来,把伤疤展示在自己眼前。
那份全然的信赖,越发的感受到肩头的重任。
这或许是个大案子,最重要的是,受伤的人,是你。
她就那样出现在警察局里,小鹿一样的谨慎惊恐。
送她回到教堂,她送的圣经,别样的温暖。
看着她面对家人的责问哭的梨花带雨,忍不住,轻轻触碰。
这一次,她终于没有躲开。
在她祖母出事后,看到她深深自责的愁容,忍不下保护她的冲动。
在她母亲的墓碑前,她落寞的愁容,深深刻入他的心脏深处。
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我相信你。
她泫然欲泣,靠上他坚实的肩膀,低声倾诉,现在我只有你了。
他的心,轰然坠落。
再忍耐不住,吻上她光洁美丽的额头。
是怜爱,是抚慰,是关怀,是迟到的温暖。
谁想到,她抬起脸,吻上他的唇。
那一刻,世界格外的甘甜美好,时光停驻。
他失控的吻下去,无法控制的想要更多,更多甜美,更多给予。
被这冷漠世间深深伤害的身心,在她轻轻一吻中,骤然曼妙绮丽。
在这场对局中,他一开始就是失败者。
动心的人必定失去自我。
其实,如果能够,就这样为她沉沦在撒旦的世界,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吧。
牧师说,恶魔无处不在,总是会引诱,总是会等待合适的机会。
没错,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的一面,都有另一个渴望得到伸张的自我。
她只不过是释放了另一个自我。
他呢,谁又能说,他不是撒旦的追随者。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是不是就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不再有最后的伤痛对峙,不再有苦涩的诀别?
或许,她和他,可以有另外一种结局。
现在,她和他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只是,世界是个圆。
总有一天能够重逢。
我不想剧透这部电影。
老实说,这不是Amenabar最好的电影之一,悬念不及小岛惊魂,深度不及城市广场,创造性不及死亡论文和闭上你的双眼。
但是我很是喜欢这片子的立意。
如果你看惯了常规的罪人受诅咒好人上天堂,被诬陷的最后洗白,大家开开心心到结局的俗套罪案片,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反而非常真实,真实到,它虽然有那么些镜头有那么一点戏剧,大胆甚至不舒服,但它要讲的,根本就是一个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普通的,让人更多只能无奈 的故事。
没有罪人。
有的话,please look into the mirror. 也没有救赎者,不仅因为没有人是上帝,更因为也许他人更愿自救。
善与恶的界限,可能就这么消弭在了最后一个场景中,穿过阴暗的法院大厅窗户的光束里了吧。
虽然这么说,作为悬疑片,其实悬念设置和抖出的时机不是太好,酝酿时间太长,但突然就失去了猜测的难度,一泻千里。
有些细节,交代得很草率。
我希望能够有多一点关于这个小镇文化的指涉用进去,让片子更有真实性。
最后的配乐,非常好。
就这样。
一惊一乍 吓死我了
讨厌电影宣传邪教。
悬疑程度一般,宗教部分有点吓人…
这部电影也许标签该打上群体性癔症、认知失调科普、或者认知的真相。作为悬疑片来看寡淡无味,但是作为一名准心理咨询师来看,确实收获不少。自以为掌握真相的医生和探员,认知失调发生的机制,和为了不发生失调而产生的谎言与社会影响,当心理锚定后的认知发展过程、所谓的催眠疗法的作用机制。
发现只要是跟宗教扯上关系的电影,我都不爱看。节奏有问题,我快睡着了。
傻逼哦。
只是看起来逼格很高大上...算啦就为看看男神和女神吧
伊桑·霍克
最讨厌故弄玄虚的配乐和镜头。唯一可看的是曾经的男神Ethan最近颜值有回升
全片氛围太好了,就是一直被带着走。伊桑霍克依旧迷人🥹
Regresión既有回归疗法的含义,也有探案回溯之意。作为本案的核心,撒旦仪式,呈现了虚相与实相扑朔迷离的交织。虚像是人们对撒旦仪式的集体恐惧,实相是安琪拉是撒旦特质的投射。安琪拉利用集体恐惧操控舆论、混肴现实,将虚相的群体性无意识转化为现实性的混乱,这非常符合恶魔之王撒旦善于诱惑与欺骗的特质。安琪拉可以说是撒旦的代言人,象征着人性的贪欲与纵欲,堕落与罪恶。民众为什么关注这起案件,因为其中涉及了父亲、警察,涉及了伦理、渎职、暴力、性犯罪,随便拿出一样都是爆炸性新闻。安琪拉巧妙利用受害者身份博取同情,操控着整个局面,包括利用父母的无知与无能。另一个点是为什么回归疗法会失败,一个人深层记忆与潜意识是灵魂所在,是精神世界,是超越维度的地方,岂是你用科学可以探知的?
大叔和萝莉吻上去的那一刻还是非常美的。
伊桑·霍克近几年是不是缺钱了,尽接烂片。 艾玛·沃森也是越拍越烂,真是让人失望啊啊啊啊啊
剧本最后翻转部分不够惊喜,因而不够深刻。题材和视角可信性还是不错的,艾玛沃森人物刻画不够细致,表演表面化。
宗教和谎言谁更邪恶。铺垫过多,而且过多的重心放在惊悚氛围的渲染上,导致人物和情节过于单薄。
在阴冷的下雨天看 还真应景
为了男神,给三星·! 这个故事,还是不反转结局会更好看··· 因为这一转,看了等于白看··· 囧!
四星给伊桑和艾玛,剧情前半段渲染的太夸张,导致结局感觉很惨白无力
反转的太牵强。
为弥补曾经伤害亲人的内心伤痛,而心甘情愿接受非人道的治疗,企图自我催眠来协助亲人圆谎,最终感动他人,却于事无补。谎言究竟是谎言,总有人会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