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观影记录(写给自己看的,字数超了不让我写短评)

从没想过日本拍中国会有这个视角,我完全相信这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样子。

前半部分来自日本的芥川龙之介跟一众中国人竟然相处融洽,未有受挫,这使我很难相信,毕竟在那一个年代中日之间也称不上友好。

但当影片到了芥川龙之介参观湖南女校时,芥川问学生为什么都不用铅笔而是用毛笔,翻译停住,露出一个复杂的眼神,芥川疑惑翻译为什么不翻译,翻译连忙跑过来说“因为铅笔是日本造的呀!

”,此时带领他们参观的老师已经初现一种愤懑之情;后芥川又请他带他们去参观宿舍,老师转过身,以一种极其愤怒的姿势拒绝了,而拒绝的原因是前几天刚有几个日本兵闯进宿舍把几个女学生玷污了。

这两个场景完全把和乐表面下的暗涌表现了出来。

我认为这是出彩的。

这部影片的文学性念白处理得尤为出彩,最后那句“血同时染红了柏油路和饼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芥川的前后对比。

他刚到中国时,村田请他看戏,他对中国戏院的嘈杂感到难以理解和不喜;而到后来,露露死后,他见到太多太多悲剧后,他说他开始喜欢上戏院的热闹,感到在众声喧哗中存在着,这多少也反映了在当时的中国神经纤细的人是难以清醒地存活的。

绿牡丹最后那下单手擤鼻涕也打破了那种文人画的滤镜,整个世界重构、鲜活,也给戏剧添了一份滑稽悲凉的底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和画面。

配乐给我的感觉跟之前看过的日本战争剧《在这世界的角落》的配乐有点像,私以为是比较日本的配乐?

画面或许是还原上世纪的风格,暗沉高饱和,浓郁而绮丽,也贴合芥川龙之介的文人身份。

总之值得一看。

 2 ) 异乡人之梦

每次想着不要开弹幕,但是忍不住想看看别人的看法,随即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只剩下反驳和轻视别人的情绪。

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捻着玉兰花坐在水边,旁白说他六年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而自杀,弹幕里有人感慨真是病态的人生。

让人不解的是,每每看到日剧日影里出现这样的“日本人变态论”,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自己局外者的傲慢,对于电视剧作品本身想传达的,对于芥川本人真正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丝毫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无疑这部剧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部分真实。

当时中国最先进却也最堕落的城市,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一样。

烟火气的大上海,有来自各国的人,戴眼镜的舞女,纸醉金迷、觥筹交错、吴侬软语……门口卖玫瑰花的女人、写得一手好字的铁拐李似的乞丐,早餐桌子不远处撒尿的人……上海的夜晚、白天都是芥川头脑中的一幅幅剪影,作家的想象力通过镜头表现得很好。

梦境里深陷烛火通明的密室、高高坐在太师椅上的小女孩、绰号“林黛玉”的不相衬的老鸨、阴柔的男孩露露,穿着黄袍的芥川被吵醒了,才渐渐触及到梦境之外的真实。

他穿过充斥鸦片瘾者的小巷,劝诫露露多读书、勿食鸦片;他去拜访当时有声望的贤者,却只感受到他们寒冷的绝望情绪;他去寻访革命浪潮汹涌的湖南,看似温婉的湖南女人玉兰曾啖下浸润情人鲜血的桃酥,学校不愿使用日本人造的铅笔……诚实的青楼青年露露在运动中被乱棒打死,先行革命者却退出了革命,芥川先生所见的上海,如鲁迅先生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有齐啖亲者血的那般愤怒,又还缺乏开明和团结的意识。

单从第一集看,NHK拍这部剧是需要些正视历史的勇气的,部分好看的日剧免不了美化日本侵略事实的嫌疑,比如《多谢款待》《天皇的御厨》,但是《异乡人》客观地再现了芥川的所见和文章观点。

微讽了舞女拉客时说的话“对于日本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提出对桃太郎的质疑:高举桃之旗,率领着三匹动物去讨伐别的岛屿,难道不是侵略吗?

别的岛屿上居住的一定是魔鬼吗?

期待有朝一日能见到国内制作这样高水准的影视作品——精美精致,如梦似幻,体现“物哀”的日本传统文化语境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语言,同时尊重历史和文化。

 3 ) 某日观异乡人有感

2月份的某个晚上,一个人看完了这部片子,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那是1920年左右发生的事情,松田龙平这个演员我真是联想不到竟然是《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的那个审计人员!

虽然那部剧没看完,这也让我感受到日本优秀的演艺人员的魅力,进入角色有带入感。

片子中有几个很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其中之最就是那个叫露露的男孩子,看了下简介,是个叫薛八一的山西人,他饰演的露露让人真的喜欢,有想法、有内涵、又善良,似乎感觉他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放在这个时代亦是,他和芥川先生之间有种超出性别的神交之感、心心相惜之感。

芥川与卖花老奶奶的对手戏也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因为同情赠予帮助他人,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也不是说好欺负吧,总有种爱莫能助的感觉!

还有市井街头,人龙混杂,这头吃着饭,那头有人不拘小节的尿尿,也是真的让有强迫症的人发疯。

还有一幕,是一个流浪汉,在一个门口乞讨,门上写着他的生平不幸之事,写作之人竟是露露,流浪汉与露露联系,一方面体现了露露的才情和善良,另一方面流浪汉像个门神似的守在门口,让人甚是觉得悲凉,有多少人遭遇不幸,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天灾人祸,毁灭了多少幸福家庭。

还有就是芥川访问一些中国有名的学者,一些小细节很有意思,烧碳、给人点火,感觉那时老一代的文人空有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内心该有多么愤懑呢!

还有人血饼干这个场景出现了两次,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人血馒头,当然,两者寓意完全不同,人血饼干是一则关于记忆关于爱的故事,有点像寻梦环游记里的感觉,一个人逝去,亲人通过他的鲜血来铭记他,这似乎是一种说不出的形式,但给人的却是一种慰藉。

而今,有些人却连这种仪式都缺失了,心灵怎么会不痛呢?

有时在想,人活着为了什么?

要为买房拼死拼活吗?

要为买漂亮的衣服透支吗?

芥川先生为什么选择了那样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善于思考的人都是孤单的吗?

我们都是异乡人。

 4 ) 人生是一条撒满玫瑰花瓣的道路

这是在抗日战争前去世的作家芥川龙之介,眼中的同样去世在抗日战争前的旧社会。

看惯了风起云涌、谍战精英的老上海,你可曾见过破落拥挤、市井低俗的老上海?

这是龙之介去世的六年前的游记,彼时的他,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之情,从日本“逃”到了中国。

“逃”这个字,是我在听他说为什么来中国时,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字:家里有一个他不爱的女人抱着不知道哪里来的孩子,说是他的骨肉,他不能抛弃,只能逃避。

初到上海的他,是兴奋的吧。

那时人潮涌动的上海在他眼中是个多元化的城市:有各种肤色的人,有各个行业的员工,有或富贵或贫穷的行者。

在酒馆里,他说看着卖花的老人,就像在看一幅插画,画的名字叫上海。

但这样一幅画,却被一群兵痞打破了,老人的花被踢的撒了一地,没有人伸出援手,没有人斥责兵痞,好心的龙之介留下一枚铜钱,带走了一枝玫瑰。

与人为善手留余香的龙之介,跟同伴说“人生就是一条撒满玫瑰花瓣的道路”,这时他是开心的,因为他还没有见识到真正的上海。

直到卖花的老人追了上来,恳求着强卖剩余卖不出时的玫瑰时,龙之介心疼的对象,从老人转到了花上,当时的他是否在想:被剥夺了生命用来贩卖的玫瑰花,只是没有被人挑走而已,它们做错了什么呢?

这个旅程的开篇太不友好,散落在房间地板的玫瑰花瓣,走向的是黑暗的病床,这样的角度很是有趣,导演在开场不过十分钟的地方,向我们展示了龙之介口中的玫瑰花道路,走向的不是希望的大道,而是凋零的人生。

革命家的门堂挂鳄鱼,大雨滂沱,屋内阴冷,只穿西装的龙之介冷得打喷嚏;政治家的豪宅平地起,门庭错落,暖炉升堂,穿了棉服的龙之介无话可说。

但,不管是革命家还是政治家,都说中国病了,需要改革。

龙之介看到的上海,夜晚有多富丽堂皇,白天就有多市井萧索。

加藤拓的镜头里没有多余的东西,歌舞升平的夜晚,看到的多数是灯红酒绿;奔波忙碌的白天,看到的就是拥挤繁杂。

游离在白天与黑夜的边缘人,为中国带去了罪恶。

华灯下有知道再抽就要中毒却还是不肯罢休的鸦片人;有公然贩卖儿童,价高者可以随意挑选街上看到的人;有闯入女校糟蹋学生的恶兵;有镇压工人起义而乱扫射的警察......这样的社会,一片乱象,将社会流脓的暗疮刺入龙之介的眼里,是啊,国家真的生病了。

那,谁能救国呢?

答:青年一代。

龙之介劝说露露

李人傑、龙之介交谈这两个画面很有意思,都是对称式的拍摄,一个背景是欢歌笑语,色调昏暗为主,像是在戏谑龙之介劝说男娼的徒劳无功;一个背景是一片绿意,色调明亮,而李人傑虽然最后退出了共产党,但他召开了记入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共产党之于中国的意义想必不用我说明。

一样的角度说着不一样的故事,给人带来的感官也很不相同。

说到这里,我想细细地谈一下有关龙之介和男娼露露。

这一次的中国行,龙之介遇到了两个外观性别模糊的人:戏子绿牡丹,男娼露露。

绿牡丹有一副好嗓子,将龙之介带入了中华戏曲的世界;露露写的一手好字,是龙之介赋予重望,期待他能救国的人。

之所以想说露露这个角色,是因为在龙之介的心里,他以为他把露露解救出来了,然而露露却死在了暴动的工人起义中,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去那里。

然后,也许是遗憾,也许是悲悯,龙之介吃下了粘着露露鲜血的桃酥饼,让他的血液流淌在自己的身体里。

这个年代,所有人都知道国家生病了,有的人指望外国人救治;有的人希望青年人发奋;有的人偏安一隅,火不烧到自己不受影响;有的人暗中蓄力,只为革命爆发的那一刻能奉献力量。

我曾看到有人说,这是一部辱华的纪录片。

我不这么认为。

这部电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1921年的中国,而这个普通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无数的奇思妙想。

他说乞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

他看得到暴动下哭泣求援的孩童。

他称中国的女人有双漂亮的耳朵,所以不似日本的女人一样露耳似是堕落。

他也看得到被侵犯的女学生背后的心酸,所以即使提出的要求被拒绝也完全尊重别人。

他的眼里满是细节,我实在挑不出他对我们的恶意。

龙之介游历结束,回国后的第六年,穿着中国布匹制造的浴袍,于家中自杀了。

这条铺满玫瑰花瓣的道路,引着龙之介走向死亡。

但,却引着中国进入了全新的篇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知道他的灵魂,有没有遇到渴望自由的露露呢?

 5 ) 现如今撇除意识形态描绘民国的电影实属罕见了

中国人拍自己的历史越来越少有悲悯之情了,越来越多的是用谐谑和爽感刺激逐渐麻木的神经。

日本人自来擅长描绘市井生活,或许师承唐宋白话和小说。

这一次从各个方面窥探民国生活的影视作品,仍然出自日本人之手。

矛盾与冲击贯穿了芥川 的中国之行。

一面是心之所向的汉文学,一面是眼下的破败、市侩,甚至是公然向湖水里撒尿的沦丧;一面是昔日强大繁盛的帝国憧憬,一面是政治混乱、游行者被殴打致死的哑然……龙平那股蔫劲儿,跟眼前刺激性的感官形成巨大冲击,让人不自觉地去阅读芥川的内心戏。

无关政治与利害,能将镜头对准“人”,这种人道主义关怀的电影实属罕见了。

 6 ) 。

今天看了这个最新码的电影 可以说是执行力max了(狗头)一直很偏爱这种很温柔但又有力量的话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但我却用这样的语言或者文字定义了我心中的艺术 比如芥川会把人生形容成一条洒满玫瑰花的道路 或者他能看到乞丐的浪漫 这和让我当时看坂本龙一的纪录片 听cate blanchett采访的时候感觉如出一辙 很喜欢他们用很高度敏感的五官去感知很平凡的生活点滴的细枝末节 这是输入 同时他们又有一套能一下子让人产生共鸣 或者是让人感觉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所带来的触动的能力 这是输出 就好像我一直在说这并不是我眼中的上海 它不伦不类的 它四不像 有点被神秘化的成分 像跳大绳 算命 也有来自异国不同社会阶级对于工薪阶层 以及对一个政治环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审视 非常的奇怪 出戏 但是其实事后反过来想想 其实这未尝就是芥川眼中的真实 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实 客观的历史 王家卫看到的香港 上海是有各种语言各种人种混杂海纳百川的大熔炉 如今的上海却是以排外著称的魔都 而其实最珍贵的恰恰还是每个人看待的角度 欢迎的时候很纠结的 为什么不把虚构部分(小说内容)和他切实经历的创作灵感分开来呢 或者至少标注一下吧 不然在虚实之间反复横跳看的很混乱 但后来想想其实没那么重要了纪录片带我们走进了芥川眼中的上海 而千千万万个他小说的情节 梦境 他所经历的构成了他眼中的真实 亦真亦假 何必深究关于那个saigo 是第一次知道 有点不懂为什么当时的jinv要拿这个揽客… 很多时候不懂象征着民族屈辱历史的词汇能够延续至今

 7 ) 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很久没有一部作品让我有写长评的欲望了。

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无论真实与否,总是让我觉得很有趣。

比如太宰治为鲁迅而写的作品《惜别》,“打算描写仅仅作为一位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书中描写到鲁迅人在异乡的敏感自卑,甚至唱歌跑调,这些都是我无从知晓的。

与从小接受的严肃悲愤的斗士鲁迅的伟光正形象完全不同,却格外鲜活。

英雄也不必是神,英雄也可以有弱点。

这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与其说是单元剧,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

以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国游记》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温情的改编。

记录了日本大正十年时芥川龙之介先生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特派员,在中国生活四个月的历程。

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下船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驻足校对了自己的怀表时间。

由钟表细微的齿轮推出了本片的主旨。

“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

大抵是说,用细微神经去体察周遭的一切,而努力不去批判和干涉吧。

芥川龙之介之所以愿意在混乱时局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熟读西游水浒三国等名著,向往过去的中国,对于混乱无序民国时期充满观察欲望。

第二重目的竟然是为了摆脱纠缠不断的女人。

看到这里我露出了“不愧是你”的笑容。

题外话:松田龙平饰演这种肾虚角色合适极了而讽刺的是,他到中国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居然是“不要”。

在西餐厅,看到买花老妪的玫瑰花被美国大兵打翻倾洒一地时,起了恻隐之心,遂买了一枝。

谁知后面竟被老妪死死纠缠,定要他买下所有花朵。

善意被消费被践踏,导致芥川龙之介不禁感慨,对于这样贪心的老婆婆卖出去的玫瑰,感到有些可怜。

比起人性的丑陋与可悲,我更在意玫瑰。

(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忍不住放一张截图)会见章炳麟的部分,关于要不要生炉子的讨论也非常有趣。

芥川先生自己觉得很冷,却不好意思直言,想让翻译用中文再问一遍自己冷不冷,给章炳麟听,作为暗示。

而翻译问要不要生炉子时,芥川先生又拒绝了。

文人骨子里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分国界。

我边笑边叫绝。

接下来就到了我最喜欢的南国美人篇。

芥川在阐明了自己对于女性耳朵的性癖之后,本片我最喜欢的角色露露(乐乐)登场了。

露露是一名“相公”,也就是男娼。

又聋又哑,却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字。

初次见面便配合众人,装神弄鬼着实吓唬了芥川先生一番,作为赔罪,跑腿帮芥川买烟。

芥川给的钱不够,露露娇羞地讨要更多钱时,着实可爱到我了。

而露露拿了钱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同僚说想必是骗钱跑了,而芥川坚持认为是露露是单纯的好少年,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导致露露未能复命。

但而在同僚说露露是男娼时,芥川立刻下意识认为被露露骗了钱。

翌日,芥川与露露重逢,露露给了他买好的烟以及找零。

并且用纸笔和芥川解释道,是因为附近的店没有这种烟,而他买完回去后,发现大家已经走了。

事已至此,芥川十分羞愧,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因为身份对露露有了偏见。

连忙道歉。

后续更知道了露露的身世,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因为流离失所,又聋哑,最终只能卖身活命。

太美了。

众人在旁边觥筹交错之时,芥川与露露二人在房间角落,跨越言语与生理,以纸笔交流。

芥川问露露是否喜欢读书,劝露露勿吸鸦片,希望露露进步,这段让我感受到了芥川骨子里的傲慢,或者深入男人骨髓中的救风尘情节。

而这一举动,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露露丧命于工人劳动运动之中。

觉醒,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所有人沉默地服下浸染了露露鲜血的饼干。

至于京剧观赏的部分。

初时,芥川龙之介全然没有好评,无论台下怎样叫好,他只觉得台上乐器吵闹,台后脏臭如百鬼夜行。

但还是出于文人的风雅,向美丽至极的绿牡丹献上了精心准备了一支白玫瑰,一段时日后,芥川突然理解了这份喧闹对于全身鲜血的中国的抚慰意义。

欣喜激动购买了大量的鲜花,深深为绿牡丹的美丽动容。

但也非常芥川的忠实记录下了绿牡丹形象全无的擤鼻涕时刻。

华丽衣袍下,虱子横行。

一如当时的上海。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是一部展示了芥川式浪漫的作品。

染血饼干的部分,拍得极具美感。

不知道是事实,还是芥川的幻想,把心爱之人的鲜血一口口服下,与自己融为一体,永远记住。

对于流浪者的幻想也颇为有趣。

在中国的小说中,神仙时常会化身为乞丐,之所以文学作品中会有此形象,我认为多半是因为贫苦人民的幻想,神仙若居于深宅大院,又怎么会帮到自己呢。

芥川认为这很浪漫。

这也是不知饥寒的文人独有的浪漫视线吧。

芥川自杀时,穿的正是使用中国布料制成的浴衣。

很难说这次中国之行与他的离去没有干系。

把中国当成理想家园,来之后才发现满目疮痍,全线崩塌。

爱之深,恨之切,最终的一程,也是这般潦草糟糕。

对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8 ) 克制,理性,日本人镜头下的一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片

NHK不愧是cctv日本分局,拍摄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很克制,很客观;从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堕落,社会的混乱,但是不乏有参加劳工运动惨死的男妓露露,有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李汉俊,可是他始终相信“这个大国,会再次崛起”。

居中“血饼干”的设计是不是受“血馒头”的启发?

不同的是,在剧中吃下“血饼干”,就可以让逝去的人融入我们身体里,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9 ) “人生就是这落满玫瑰的路啊。”

(未读原作版的非正式碎碎念→之后就去补完)(依旧是短评写不下…)(非正式影评!

所以没有什么逻辑→同时题文其实也不怎么相符)“到头来、对我来说,与其遍访山川名胜,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

”从这部中窥见的芥川老师,相比于冷静与严谨、更偏向于感性和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现象。

一直在想芥川老师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来到上海,其实作为他本人来说算是“游客”,如果是一般人的心态,或许会享受于旅途和一些所谓的“特权”;但他是作家,天生具备着一个作家特有的洞察力与共情力,起码在电影里展现出的他是经常为百态人生摇摆的(与本人作品中一些冷峻客观的视角不同)无论是对露露、街边的乞丐、工人运动中的民众等,都时刻有着细微的体察。

喜欢一些台词(或许也算文本?

)无论是芥川老师的话、还是一些对话中革命家们的台词,挺能感同身受的(章炳麟先生的“这个国家的人不喜欢走极端,所以革命很难成功”感觉一言道清了“中庸”之道下大多数国民的生存方式,或许在和平稳定的时代是适宜的、但对于当时一片颓势急需振兴的中国(按照时间貌似还不能称中国、先抛开dbq……)来说、确实是一种阻碍,改革和革命都需要一定的“极端”。

关于影片结构不足的话,就是感觉芥川老师本人情感上的困惑没必要放进去(不知道原作里有没有提到)但本就是70几分钟的纪录片式、所以感觉不需要讲太多无关内容(如果仔细评分的话、因为这几段零散的part甚至想扣半颗或一颗星)作为一个单独故事来看的话、因为我是一个重角色和故事的人,所以影片看下来印象最深的肯定是芥川和露露的part(话说本来以为绿牡丹的戏份会很多…)露露这个角色好像是原作没有而新加的,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直接展现了芥川对于生民的观察和政治的思考、也印证了他后来和李人杰谈到的变化带来的困扰、即由不谈论政治变得会主动思考政治,他对于露露的箴言也是对于此时国家中有志者或有潜力的年轻人的箴言,只是时代的局限性是残忍的、生不逢时和心力不足才是当时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主题,尽力抓住的微弱光芒或许真在下一刻就立即被浇灭了。

芥川作为旁观视角,他是深知这一点的;但他作为这个故事里也曾出现过的一点微弱光芒,最后也只能轻轻咀嚼那块渗透着露露血液的饼干,仿佛露露的生命和斗志就通过一块块饼干在芥川、玉兰、林妈妈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流淌。

最后的最后,稻本响老师的音乐好好听,以及一直觉得无论是芥川老师还是龙平,总给我一种青绿色的感觉,而这部刚好也是青绿色的色调。

 10 ) 异乡那忍见残春

吵攘的戏台和洋场,无声的水榭和男娼。

独在异乡的异客,怀着读三国西游的期待下船,看到的却是二零年代如抽了鸦片般迷幻又沉沦的中国。

莺歌燕舞中夹杂着枪炮轰鸣,各国名流汇集,蚁民却惶惶终日;青年志满,政治家却只在期待着奇迹。

芥川说艺术远高于政治,而过了一百年了,至今国内对那时的中国,在政治中没有反思,艺术中也没有还原。

反而是这部70分钟的日本短剧,透过精致的服化道和音乐,包子铺升腾的烟火气,倒像是真回到了过去。

细腻到真实的场景,就像是用日本白描的手法,把那时的上海众生画出。

有灯红酒绿,也有沆瀣污泥。

剧中龙平的目光清浅慵怠,那时的上海在他眼中,是花篮被撞翻的老太太,疑似仙风道骨的乞丐。

是粘了血的白玉兰,擤了鼻涕的绿牡丹。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在日本无意间看到了直播,发现竟然还有金世佳,而且日文听着好像还挺好?

9分钟前
  • Rockeos
  • 推荐

【2020-07-03 想看 2024-09-11 看过】比以前看过任何民国影视都更让我愿意相信那是真实的1921年的上海 黎明前似有微光 到最后都分不清是对龙平的喜爱还是对芥川产生感情了

11分钟前
  • Veran
  • 力荐

美术和摄影太好了,为龙平加一分

14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上海气息很浓的人物传记片

17分钟前
  • 坐等1900
  • 推荐

对妓女印象深刻 我也是没救

20分钟前
  • celeBRATE☆19
  • 较差

看到人血饼干那一段就觉得,果然还是日本人视角啊。真正经历着悲惨的中国,人血不会是浪漫的。

23分钟前
  • Dawn
  • 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人言之中国,大都有青木正儿似的“乡愁”,每每来去,未免大失所望。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却又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在文人的阔谈中,在相公的睫毛下,在妓女的耳朵上,在血浸透的饼干里,都不若优伶撸得一手好鼻涕爽快。延至今日,我喜欢一个纸上的中国,一个在想象中时而模糊时而明晰的中国,所以说龙平神色虽不似芥川,却自带一种疏离;眼睛虽小,却常以冷眼观之。但凡做人做事做文,即使有所爱憎,但不狂热,这感觉就对了。

24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就该这么拍!启发很大!妓女戏有刻奇的地方,但在刻奇中试图出来。受打动的地方在于能看到一颗颗心灵(露露、乞丐),不是政治觉醒或者战斗的时刻,而是心灵在思考和困惑的时刻最迷人。游荡与食人(桃酥),如何救中国。今年第一部top 3

27分钟前
  • 对方
  • 力荐

那坨鼻涕簡直是點睛了

30分钟前
  • 零二
  • 还行

很懂中国的芥川龙之介与很会拍中国的NHK

31分钟前
  • 麻油
  • 推荐

没有想象中的好,想讲深刻的东西但流于表面了。

34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还行

看完电影立马想去看书了。看日本作家视角下的二十世纪初中国会产生一种猎奇感—— 熟悉又陌生,那是旧文化分崩离析新文化诞生即巅峰的黄金时代,也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混乱时代,所有精致的糟粕的像大杂烩颜料一般涂抹着历史画布,多少传奇人物曾被这座魔都吸引驻足,而芥川龙之介无疑也是这其中留痕的一笔重彩。电影精选了上海时代众生相的代表人物,加了一点日本风格的怪奇,纸醉金迷又惶惑不安的色彩,想到这是后世对芥川文字精华的提炼,如此切中实在令人惊叹。

35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不至于拍一部片子

39分钟前
  • Mr_翁先生
  • 较差

好无趣……

44分钟前
  • 乃绿
  • 较差

不舒服其他女演员用日本人,陪鬼子睡觉用中国女演员

46分钟前
  • 鲜卑慕容
  • 较差

啊这质感!

49分钟前
  • 菲比阿曼达
  • 力荐

以文明看野蛮愿意吃下人血饼干。这不比八佰爱国?在上海芥川龙之介对男妓劝学,和无产革命者谈救国。汝等可重振此国。怎么就没有自己拍的在仙台鲁迅如何?对NHK可以左到这种程度感到惊讶。

51分钟前
  • Julien
  • 力荐

人血桃酥可太厉害了。十分佩服NHK大过年的敢放这种让所有人看完都不痛快的SP。可惜还是太浮光掠影,芥川的诡谲可不光是怪力乱神。

53分钟前
  • 疯狂魔术师┃星学深似海
  • 还行

日本有数の知性と巨龍・中国、20世紀史に刻まれた知られざる魂の交流!

57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无聊

1小时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