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寢室快畢業的時候曾談到「直男」與「自我意識」的關係,和室友們說「直男」在年少的時光裡很難有「自我意識」,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邊緣化」,也從來沒有被「客體化」,自然也很難有「自我意識」的覺醒。
幾個直男室友竟然表示十分認同,一點也不像四年前在臥談時與我針鋒相對的樣子。
想起從年少的日子一直成長到現在,似乎只是與自我周旋。
性別的身分認同或者自我期待可以說是年少時光裡的主軸,其餘的一切都圍繞此展開。
當然這裡的性別是社會性別而非生理性別。
我從未厭惡生理上的性別,但對社會性別的界定始終保持距離。
年少的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所有表格上填寫性別。
這難道不是一目了然,也毫無必要的事情嗎。
在十幾歲的漫長日子裡,我也有一個(其實不止)像棠生一樣的男孩子,一個(其實也不止)像希真一樣的女孩子,所有的日子也都像在柔光裡。
有球場、天台的風、淋濕的背心和最純粹的喜歡。
長大以後,也曾流連在台北的街頭,在師大夜市上閒逛,只是怎麼也找不到像他們一樣的至死方休的喜歡。
與自我周旋久了,其實也就和解了。
不再擁有年少時大把的時光,就再無心思計較性別云云。
女佛曾引《世說》裡那句「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實在是年少之後的自我和解。
年少的孤獨或許是一種共同的選擇,在自我邊緣化之後,覺得沒有人可以靠近,或者願意靠近。
但那些孤獨中一閃的光亮,那些有點愚蠢的關於喜歡的故事。
就像許光漢的這張臉,耐不住仔細端詳,但永遠都是初戀的模樣。
我承认是个俗人,被那两秒钟无声的动态图吸引,以为是个正常的故事,解下工作的闷。
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整片看了一遍。
(中间忍不住快进)台湾电影的偶像剧手法还是太浓很能满足青春期的孩子们除了剧本博眼球外,基本上没什么可取之处了,哦,还有三个主角长得还不错。
故事情节可是越喷越气!
首先女主这么久,都高中了?
还是初中?
才来月经?
不去看看医生?
你有父母吗?
父母不觉得这么大了没月经不正常?
没事,偶像剧嘛,主角们都没家庭的。
直到意外发生了才发现自己有双性向,还必须要切子宫?
做了十几年女生,身心都是女生,悲伤就悲伤嘛,切就切嘛,可是为什么要选择男性性别活下去???
全世界就你最委屈最不幸了?
没子宫的女性也能活得好好的啊。
一个拥有正常女性心理活动的人会接受自己晨勃??
去男厕所??
还深爱着当年的男主??????
what???
疯了吧。
这电影的用意还很高尚呢让我们去关注那类独特的人群,那我就不明白了,不是说好了不戴有色眼镜看第三性别人群吗?
怎么女主就非要选择男性才活???
这不是间接歧视第三性吗?
告诉我们不男不女不能活????
那男主也是搞笑,还不介意自己女朋友变男朋友。
没事,爱是无限大的,这里我不哔哔,没毛病靠着“双性性征”标签吸了不少量吧看到评分不低,就是不爽。
看到硬给这电影上价值的评论就更不爽了。
作品太不走心了,演员演得生硬就算了,导演接故事接得生硬,好几个地方忽然就特么来个“神转折”。
镜头也用得随便,唯有就是几个接吻镜头拍得挺好的,不过如果一个连两情相悦的吻都驾驭不来的导演也可以扔海里了。
不就一个长镜zoom in or out演员认真吻气氛就到点了关于剧情,其实还挺佩服能写出这么狗血的剧情。
还是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成年人写出来的,真心佩服可能我内心缺失了某些吧,这样的剧情我真幻想不出来最后的最后“海吉拉”这个词,抛开百度词典里原有的意思,还是很好听的感觉像某只海鸥的名字好听
看死君:去年最火的台湾LGBT电影是什么?
想必很多影迷的答案都会锁定邱泽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
不过,“花园”第十六期,我们要为大家送上的是另一部话题之作,蔡宓洁导演的《海吉拉》。
有人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小清新的双性人电影。
作者| River台湾电影中,青春校园三角恋题材并不少见;已成青春经典的《蓝色大门》便是耳熟能详的一部。
影片《海吉拉》的设定就跟《蓝色大门》差不多。
女主角刘宛婷留着齐刘海,外表甜美可爱,说话声音软糯。
她的闺蜜希真暗恋的对象文棠生,喜欢上了女主宛婷。
在希真的让步下,宛婷和棠生开始交往。
然而,与《蓝色大门》有所不同的是,在套路化的剧情之后,《海吉拉》却突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路子。
刘宛婷在某次意外后被发现自己是双性人。
女性生殖器官严重受损的TA不得已接受了手术,从此成为一个“男生”。
自此,影片转为讲述一个双性人的故事。
其实,片名“海吉拉”本身就预示着电影的剧情。
“海吉拉”是指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出生时没有性别特征的双性人,由于出生时无法判断男女,只能由父母为他们决定性别,等长大再由生理表现出来的做抉择。
在印度,这类双性人还被誉为圣洁的标志。
但是性别错乱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影片《海吉拉》算得上一个异类。
在其它LGBT电影敲锣打鼓奔向探讨性取向本身,或与其他类型片结合,或开始探讨异装癖、变性人的时候,《海吉拉》却颇为罕见地把目光伸向了性别议题下的双性人话题。
对于没接触过这一题材的观众来说,着实耳目一新。
其实早在2007年,阿根廷电影《双性传奇》就以双性人为主角,讲述了主角的性别认同挣扎。
这个题材着实不好掌控,因为同时涉及性别认同和性取向问题,比单纯的男同或女同多蒙上了一层性别认同的纱。
如果性取向是以钟情的对象是同性还是异性为标准,那么就必须涉及我们自身的性别。
对于雌雄同体的双性人来说,首要问题就变成了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为男生,还是女生,还是两个性别,这对双性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社会对于性别有自己的一套认知评判标准。
长发裙子,喜欢化妆逛街,这是女生。
短发长裤,喜欢汽车足球,这是男生。
逾越这个界限者便成了“女汉子”、“娘娘腔”。
双性人要“顺应”社会,就要“确定”自己的性别。
于是,不少双性人在出生后,就被父母决定,做手术摘除其中的一个性器官,成为单一性别者。
如果说《双性传奇》的主角还能选择成为男性、女性,或者保持现状,那么《海吉拉》中的主角刘宛婷则没有那么幸运。
TA没有任何选择。
为了活下去,TA只能成为男生。
从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女生变成了一个男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刘宛婷的悲惨还远不在于此。
先不说TA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是男生还是女生,首先TA就是以一个女生身份结交的男朋友文棠生。
经历了小女生的情窦初开、心动害羞,初恋的甜蜜美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便要出国做手术。
辗转手术和经受痛苦后,却只能以另外一个身份出现。
当一个双性人在被迫选择成为男生后,对于新身份的适应,对于别人的目光,对于曾经的男友和闺蜜,都大有文章可做。
然而,导演并没有处理宛婷的身份认同问题,就开始着眼于 “喜欢这个人,还是喜欢这个性别”的问题。
宛婷以男生刘廷的身份出现,男友棠生是否还会喜欢自己呢?
他喜欢的是我这个人,还是我的性别?
希真仍然是好闺蜜,但是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还是有不适应之处,有了男女之别的意识,甚至对自己有好感。
我该怎么办?
这都是导演着重表现出来的。
有《双性传奇》珠玉在前,《海吉拉》算不上一部好电影。
导演对这一题材处理得也不是很好。
因为她太“贪心”,什么都要讲一下。
80多分钟的时间里,双性人,青春校园,三角恋,BL,GL,但最后好像什么都没有讲。
假借双性之名,探讨情情爱爱问题,本质上没有挣脱性取向的束缚,没有把目光放远到性别认同。
看完影片后,除了宛婷分别被闺蜜和男朋友睡了外,又有几个人愕然:这实际上是一部讲述双性人的电影呢?
最后,宛婷站上天台,闭着眼,张开双臂,默念“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相信爱能带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神祝福的使者”,也是让人一头雾水。
我想,导演实际上是想表达,爱不分性别。
然而,这个开放式结局,这个“重生”,到底是接受了新身份?
还是不能接受新身份,要跳楼自尽?
看似是升华了主题,但更像是为扣题凑字数而勉强为之。
可惜了这一题材。
值得一说的是,男主角的选角实在是太加分了。
许光汉颜值高,演技好,白T恤,笑容阳光。
把恋爱的甜蜜、得知真相的错愕、冷静过后的心疼谅解、对于宛婷新性别从不适应到接受,都演绎得很好。
奔着男主角,都可以去看一下这部影片了。
总的来说,这不算一部好电影。
但是能够把双性人这一题材,以青春片的套路来处理,没有大尺度画面,对于观众倒是比较友好的。
这几年,台湾的LGBT电影在题材上似乎越走越远,去年就有一部讲述异装癖、变性群体的《阿莉芙》。
而本片中宛婷的台词“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似乎也概括了《海吉拉》和《阿莉芙》这两部台湾影片的真正问题所在:要拥抱灵魂,首先就要向观众呈现出这些群体的灵魂,而不是躯壳之别。
栏目| 花园;作者| River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吉拉》好牛。
流动的性取向好好玩。
每次都爱上非纯拉拉的女生是我的宿命…好无语。
影评说想亲女生的话就不是友情,拜托,你这么说那我和我上一任舍友可不清白。
高中生是真纯爱啊救命,就是女主前半段看起来智商不太高的样子。
女二是个很有t 气质的直女。
女汉子性格?
不太准确,不论性别,她都更像猎人身份。
看宛婷才明白不论0还是p 都让人想保护她,爱她,攻击她。
所以真真才会这么吃宛婷撒娇这一套,真真才会控制不住亲她。
文棠生好温暖,“你一定很辛苦吧”。
队友奚落亲密的他们,太惨了,性别歧视,厌女性气质。
宛婷啊,睡两个就算了,你能不能不要隔一天就睡完闺蜜睡前男友。
我真的会谢。
不要搞双性恋名声了求求你,你从始至终都喜欢的是文棠生,我求你了,你当0当p 我都没意见的,你别去撩拨直女。
你只是喝酒上头了,不论性取向你他妈都不应该睡朋友友谊的人啊,我求求你了。
直女我也求求你了,你当你的直女,别搞0(我不是说女同和男同不能谈,性别本来就和爱没关系。
意思是你踏马上头喝酒想亲宛婷而已,你真的是直女!
)歌很好听,画面很唯美,色调好看,非常美丽。
故事还是有点扯淡,但是许光汉真的可以。
愛一個人到底是愛ta本身(相貌,特質)是否包括性別這一選項。
當一個你愛了很久的人突然以同性的性別出現的時候,會不會直接影響你對ta的感情。
如果說性別認同這個話題,我的觀感是宛婷不是自願成為男生,而是被迫,是一種不得不的選項,他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接受男生這個身分,而堂生的愛我想會加快他性別認同的步伐。
棠生最後親吻宛婷小腹傷疤說出“我愛你”的時候,還是傳達了“即便跨越性別我還是愛你”的純粹的愛情。
性向是流動的,當下產生的感受就是最真實的。
出于对电影名字的好奇,一开始还以为海吉拉会不会是部机战题材的动画片?
如果不是看到海报还真的很有错过这部电影的可能。
标题用了繁体字的“愛”另类“愛”情是因为比简体的“爱”多了一个心。
无论你是什么性别,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爱的是你
希真目前的爱情观用在她自己身上我是不认同的,她男友都已经出轨了,这个时候多半是有些不得已吧。
但是用在文棠生上是对的,要喜欢她就要喜欢她的全部。
宛婷从出场到结局就一直软软糯糯的,好可爱!
即使性别做了转换,但她还是没有改变。
电影前半部分她被公车男猥亵、被校园霸凌也是一样没有反击。
但现实中不推荐了,现实中被霸凌一定要回怼!
让霸凌你的人知道你没那么好惹!
除了这里为闺蜜出头以外不算。
宛婷得知自己即将变成男生时的崩溃、不敢相信,演的很好,姚爱甯真的很好灵气,眼睛好看的演员特别加分!
由看上去像女生的女生一次意外后突然得知自己是双性人:是个男生,又有谁能一时之间接受的了呢?
她自己不敢相信,文棠生也不敢相信。
好在后来文棠生意识到自己很多年没有交过别的女朋友,只是一只在等她,我这里所有的“她”都是女字旁是因为我觉得宛婷一直没想自己是个男生,而这也是我希望对她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
只是转换个性别,其他的都没变,还是有人在乎她。
以至于后来从我的角度去看待宛婷应该是有跟希真酒后的,不然就不会有结局的这一幕。
而且是她希望得到神的祝福。
幸与不幸指的应该是她知道自己被人在乎着,无论怎样都不会改变,而不幸就是明明是女孩的她自己经过一个意外之后变成了男生的这个不行。
结局并不是跳楼啦!
好像挺多人对于许光汉的呼声更高,但是他算是一条线索,他是一个旁观者,看身为女主男友的人而言他应该会怎样处理这段关系。
他也有纠结,生气的那段。
前面的剧情多多少少会让人联想到李子维,都是对待女友很温柔的男生,很清爽贴心的男友形象。
但是姚爱甯的转变会让我联想到破茧成蝶的蝴蝶🦋为了能跟让她觉得幸福的伙伴和男友重新聚在一起而所经历的故事。
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相信爱能带着灵魂重生。
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神祝福的使者。
总之是个很暖的故事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认为“海吉拉”具有法力,是吉祥的人,能为人带来好运、驱除厄运印度人称海吉拉为“神的使者”、“神的新娘”,而实际上,在一般印度人眼里,不男不女的海吉拉等同贱民。
他们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遵循着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距离。
安妮宝贝曾经写:当一个女子仰望天空的时候,她不是在寻找什么,她只是寂寞。
“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相信爱能带着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神祝福的使者。
所以人世间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我们生来以为自己是这样,结果发现其实是另一个样子,而后又变成了其他模样,不能用一句“你变了”来草率下结论,因为人,本来就是这样善变,这是流淌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
而人世间更难的事情,是认清自己后,接受自己。
昨夜熬夜看完《海吉拉》,在黑暗中享受宛婷、棠生以及希真所构筑的纯爱氛围,作出关于性、性别、爱情的思考。
宛婷、棠生在路边亲吻 希真和宛婷为闺蜜,棠生和宛婷为恋人。
宛婷是一名“海吉拉”——也即第三性别者,“ 印度人称海吉拉为“神的使者”、“神的新娘”,而实际上,在一般印度人眼里,不男不女的海吉拉等同贱民。
他们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遵循着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距离。
”宛婷意外坠楼,子宫、卵巢受损,只等放弃女性的生理性别,以男性的身份生活,朋友、恋人不能相认,自我认同遭遇危机。
几年后宛婷归来,三人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希真对宛婷暧昧模糊的感情因宛婷男性身份而发生转折,她从前喜欢对方而不自知,友谊变成爱情。
棠生犹豫过后接受了男生的刘廷。
宛婷既是男生,又是女生,性取向也变得模糊不清,爱情的领域骤然扩大,“请拥抱我的灵魂,在我的躯壳之上,相信爱能带着灵魂重生,让幸与不幸的我,成为被祝福的使者”。
这天上午阳光很好,棠生上楼 想起去年抄自龚姝微博的几段话: 我说,要是全世界的男的都是gay就好了,世界会变得美一点,同时所有人的余地都扩大了。
他说:那你呢?
我说:我是gay还是拉都行,反正我本来就不男不女,爱男也爱女。
塞车还在继续,他手握方向盘,就那样侧着脸对我说:我也是gay或拉都行,我是什么主要取决于你是什么。
“那等下吃什么?
”我一下把话题打断了,因为在我被感动(被感动的点总会特怪)的时候总是特别不自在。
我意识到我和他,我们压根不是男人和女人,我们不想就这么简单地被割离出身份,也可以说是正是因为男人和女人的分化太复杂,我们才情愿将男女概念整个地从自己的生命中剥除出去,退化为简单的“人”。
我爱他,因为他是个完整的人;他爱我,这使我成为完整的人。
这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二步证明推论,爱就是很科学的。
抄自龚姝的微博
李银河在《性的问题》一书最后提出展望,希望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超越性别——男女的划分,以及超越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的对立,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去爱、去生活,这是新世纪的曙光。
就台湾的电影就很敢,海吉拉作为第三性别,从心理到生理的转变,抛开电影里的爱情友情元素来说,这点还是很震撼我的。
整个电影两个亮点,一个是对于海吉拉这一群体的普及,还有一个就是女主的表现,30岁的女孩子去演高中生太生动了,没有任何硬拗做作的感觉,完全完全不违和,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刘宛婷真的好甜呀,她每说一句话作为女孩子我都为她心动;大学之后,又变成日系小男友也是绝绝子。
我太喜欢女主的演技了,从此爱上姚爱甯!
许光汉演的男主文棠生也确实演出了我想象的样子,不得不说许光汉真是演校园剧的一把好手,但不知道为什么来内地发展之后拍的你的婚礼反而开始感觉演技生硬了。
再说说结局吧,这部电影是跟我朋友一起看的,我俩对结局的理解竟然完全不一样,这是我感到惊喜的,看到了希望,确实同一个电影画面是可以拍出那种千人千面的感觉的。
我认为女主会和男主好好的生活在一起完成对灵魂的救赎,但我朋友却认为女主因为无法面对男主和她的好朋友而选择跳楼自杀,也是从根本上解除了灵魂的束缚。
无论导演的初衷是哪一种结局,我都为他拍摄出来的画面鼓掌致敬。
前半部分是很经典的台湾小清新青春片,我好喜欢柔柔软软的宛婷,希真也不错看,小兔牙可可爱爱,果然女孩子最好了,棠生也不错,刘海放下来和掀上去都有不同的味道,可奶可man。
只是出现性别这个问题之后的剧情就放弃了智商和逻辑,两人重逢后剖析心肠时,棠生说了一句“那时候,很辛苦吧”我当时没被自己的唾液呛死,大哥,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呢,然后刘廷含情脉脉地望着他,仿佛遇上了第一个懂他的知音,为了感动自己而硬感动。
末尾几段亲吻戏有些莫名其妙,希真当了宛婷那么久的闺蜜突然化为狼人了,刘廷推住棠生我以为他要自爆和希真的事了,没想到半天没憋出一句话,反而是棠生说“我爱你”,哈哈,不知道你在自己内心疯狂拉扯自我纠结的时候,人俩个好闺蜜也在暗渡陈仓呢。
本来结尾定格在棠生吻刘廷伤疤时挺好,最后非要让主角一顿瞎自白,刘廷站起来的时候,我脑海里无限循环一句话,咋滴,你这是要跳呀(还得是姜师嘲讽那屋口气的那种)。
我满心想着怎么,是觉得自己脚踏两条船对不住两个人了,还是觉得人生经历已然圆满可以飞升了?
结果是宛婷娇滴滴的声音发了一堆类似心灵感悟一样的废话,直接将前半部的好感一消而散。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