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星际穿越

Interstellar,星际启示录(港),星际效应(台),星际空间,星际之间,星际远航,星际,Flora's Letter

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麦肯吉·弗依,卡西·阿弗莱克,迈克尔·凯恩,马特·达蒙,提莫西·查拉梅,艾伦·伯斯汀,约翰·利思戈,韦斯·本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4

《星际穿越》剧照

星际穿越 剧照 NO.1星际穿越 剧照 NO.2星际穿越 剧照 NO.3星际穿越 剧照 NO.4星际穿越 剧照 NO.5星际穿越 剧照 NO.6星际穿越 剧照 NO.13星际穿越 剧照 NO.14星际穿越 剧照 NO.15星际穿越 剧照 NO.16星际穿越 剧照 NO.17星际穿越 剧照 NO.18星际穿越 剧照 NO.19星际穿越 剧照 NO.20

《星际穿越》剧情介绍

星际穿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接连在女儿墨菲(麦肯吉·弗依 Mackenzie Foy 饰)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布兰德教授(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的劝说下,库珀忍痛告别了女儿,和其他三名专家教授女儿艾米莉亚·布兰德(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罗米利(大卫·吉雅西 David Gyasi 饰)、多伊尔(韦斯·本特利 Wes B...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漂之深圳湾恋人猎犬爱之墓灵魂医师双世萌妻繁城之下爹地的完美女孩忠犬帕尔玛重回地狱血色天劫楼住有情人小题大做罗马尼亚绑架案走出监狱的女人光荣与梦想利斧巨人:保罗班扬的愤怒大傩·董春女圣诞救星神犬小七第三季闽南名流世家红色恋曲1933如梦30次约会快嘴李翠莲小镇的千叶君。霸刀学园战记无量无人问津女囚犯第七季大爱你们

《星际穿越》长篇影评

 1 ) Interstellar 观影感+全剧透+2刷发现果然没漏洞。。

11.4号70mm IMAX场,提前接近一个月就订好了票,连基友都没有带就准备一个人静静地观赏这场电影,免得到时候在回去的路上听人balabala说哪里不好看、又比不上哪部电影之类的废话。

好吧,其实是因为基友品味太差,只喜欢R.I.P.D这种类型的片,实在提不起兴趣提前一个月订这种高质量电影的票。

今天最后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场,然后发现中间的位置居然已经被全占了,卧槽,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就来了么。

最后只好选择坐在了最科学的观影位置,黄金分割线上!

哦也,下面进入正题。。

下面是没有具体情节剧透的观影感。

有几个基友问我好不好看,其实我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看当然是好看,但这又不是好看两个字能够涵盖的。

把Interstellar总结为好看,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又开始纠急。

首先,这不是一部想象力爆棚的电影,那部叫做Inception,但这是一部敢想的电影。

关于星际的电影,都恐怖异常。

即便把标题告诉你,你也不知道,不敢想剧本可能会讲啥;把剧本想出来之后,即使把它摆在别的导演面前,也不会有人敢去拍这部电影;即使有人敢去拍这部电影,也不会有公司愿意给他2亿美元加1亿美元宣传费让他去拍这部电影,也不会超明星的背后团队协助他拍这部电影,Hans Zimmer, Kip Thorne;也玩不出这技术(不要说居然还没用绿幕);也招不来Matthew, Anne Hathaway, Jessica Chastain, Matt Damon, Michael Caine这样的主演。

除了诺兰,整个好莱坞有这个技术、有这个实力的,可能就只有一个卡梅隆了。

别的人,想也不敢想。

关于和其他电影的对比,单看这部电影,你可以觉得它有瑕疵,但真的不能把它和其他电影对比,一对比发现差距太大,直接5星。

Gravity算是关于太空的好电影了,但是与Interstellar相比,那些在空间站中倒来倒去的小玩意儿就跟过家家一样。

Gone Girl算是今年目前为止最不错的电影了,但芬奇还是属于不敢想的类型,或者说他和诺兰厉害在两个不同的领域。

他和诺兰的区别,就好像是Mark Zuckerberg 和 Elon Musk 的区别一样,两个人都很能赚钱,但是我还是喜欢火箭多一些。

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将会是诺兰突破的一部。

他的电影多是有着奇思妙想(Prestige),又有把叙事的技巧运用到极致的Momento。

但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大巧不工的作品,以为诺兰的技术已经到了可以摒弃一切叙事技术的境界。

因为故事本身已经拥有足够的磁性,不需要再增添其他的枝节,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因此,我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杰作,而后半部分是技术上的好作品,(无论是从故事的创意、还是电影的技巧上来说),但却是诺兰自我的枷锁。

他无法摆脱要运用那些小花样的欲望,但在人类存亡和星际旅行这样宏大的主题面前,那些反转真的没有引起太大的感觉。

虽然很有意思,但是降了一个档次的有意思。

儿童时候的Murphy是叫做Mackenzie Foy的小女孩演的,在trailer里面看不出来特别漂亮,只是觉得选角不错,果然和Jessica Chastain长得很像。

但在电影里面真的是美爆了,好想亲亲她的脸,哎,萝莉控真是没救了。。

本来以为Jessica Chastain估计会因为这部片终于爆红,她虽然有The Help和Zero Dark Thirty两部名片在手,已有很大名气,但这两部片都比较偏冷门,Interstellar估计才会让她真正地广为人知。

但她在这部片里面的角色其实没特别出彩,所以估计以后她还只会是我一个人的最爱,嘿嘿;)。

“所有的光芒、与荣耀都将汇聚在Matthew的身上”。

其实我只是想说Matthew在里面的表现太抢眼了,其他人都沦为路人,即使是Anne Hathaway,也只有在最最后一段让我稍微为之感动了一下。

不过影帝影后的名头真的不是盖的,这两位在里面的演技爆棚,有几段比较揪心的,让我把装薯条的盒子抠坏了。

哎,我就是比较专注。

很喜欢AH在里面关于爱的台词. If we don't understand love, what if love is another dimension, what if love is something that transcends space, time, gravity.真心不太记得具体是啥了,但诺兰所有电影里面对爱的主题的执着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

=================剧透的分割线========================================================================有点晚了,写不动了。

最重要的一个反转剧情估计就是Matt Damon作为曾经在地球上最好的宇航员,最被信任的一个先驱队成员,却为了自己的生命,发回自己所在的星球的是非常适宜居住的假信息。

我想说的是,Matt Damon的角色其实和Matthew的角色是对立的,也是诺兰常用的一个手段,他们两个的角色,其实就和DK里面Harvey Dent 和 Batman 的角色一样。

当两个人都失去了Rachel的时候,Harvey Dent选择了堕落成为追求无条件的公平的双面人,而Batman选择了继续坚持原有的信念,他们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Matt Damon 和 Matthew 有着同样地对生存的渴望,一个就是为了活着(可能也有什么其他原因,但电影觉得没必要讲),一个为了回去见女儿。

但Matt选择了制造假的信息,以全人类的未来为赌注,换取自己的生存,而 Matthew 毅然将自己当做是宇航飞船的负重,把自己抛弃在黑洞中。

这个的对比,尤其在说明Matt Damon是曾经最优秀的宇航员,是其他先驱队员的精神领袖之后,显得尤为强烈。

更让人理解主角的选择其实是多么的艰难。

======================== 全剧透 ============================未来的地球,到处都刮起了北京的沙尘暴,很多植物开始无法挽救的死亡,人类终于醒悟,“赫鲁晓夫是对的!

”,开始大种玉米。

最缺稀的职业是农民;没有军队;没有竞争。

(怎么突然感觉有点奇怪,我是在描述美帝么。。

)我们的主角Matthew就是一名农民,不过他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是前NASA飞行员农民。

他和他的女儿Murphy,儿子,还有岳父住在一起。

(那两个名字都不记得了,whatever,对吧,改:儿子叫Tom, per 饭‘s comment)。

他们住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大农村中的house里面,真的是非常非常普通,除了他女儿的房间其实是一个连接着在黑洞中的一个五维空间的通道之外,和其他房子没什么区别。

Murphy先是发现房间里面的书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她跟爸爸说是有鬼,Matthew作为一名Engineer,(对。。

他还是Engineer)告诉她要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这件事情。

另外,这时候地球生活非常严酷,社会资源短缺,时不时会有非常严重的沙尘暴,一次沙尘暴中,Murph忘关自己房间的窗,沙尘暴吹了进来,沙子落在地面上形成了一条条的有规律的条纹。

Matthew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奇特的现象是由于一种奇怪的重力作用引起的,而这些条纹其实是2进制的编码,代表一个地理位置。

他驱车前往那个地点,女儿想跟着来,他怕危险,不让。

结果车开出去一段路之后,发现女儿早已经藏在副驾驶座上的一大堆杂物底下。

两个人一起到了那个地点,结果你猜他们发现了什么,没错,一只野生的安妮海瑟薇!

哦,好像是野生的安妮海瑟薇把他们给抓了起来。

经过一番误解、争辩、屈服、然后协调的“正常”电影类型结识新朋友Protocol之后,Matthew才知道这个地方NASA最后的秘密根据地。

他见到了安妮海瑟薇的父亲,同时也是他以前的导师,Michael Caine。

Michael Caine 跟他讲了NASA拯救地球的计划,NASA已经发现地球目前仅有的作物也会逐渐一一灭绝,人类如果留在地球上,最后的结局将是窒息而死(是因为没有了光合作用么?

)。

但在十几年前,NASA发现在太阳系内,出现了一个虫洞,这颗虫洞连接着另外一个星系,虫洞另一端的附近,就有着12个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The grand plan to save human race 就是要迁移到另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上去。

"Mankind was born on Earth. It was never meant to die here."他们把制造出这个虫洞帮助人类,以及用那个奇特的重力场形成的沙子条纹传递这个地点给Matthew的生物叫做“They”。

已有由Dr. Mann带领的12名先驱队员出发去探索哪颗星球更适宜人居住,在上面做初步的调查,一人一颗星球,然后把信息发回来。

每个人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为除非他们所在的星球适宜居住,可能不会有人再将他们接回去。

Plan A 是Michael Caine扮演的教授将要解决一个gravity的问题,可以将剩余的人类都带去到新的星球去。

Plan B是,抛弃旧地球的人类,飞船将携带着上百的人类胚胎,在新的星球重新孵化出新的人类。

当然,万事具备,只欠Pilot。

Matthew就是那个pilot. Matthew决定要离开家人,拯救人类,他告别女儿,但女儿始终不肯原谅他离开,女儿告诉他,她解开了那个书架掉落的书的秘密,是摩斯密码“Stay”的意思。

但Matthew还是走了,开着卡车离开了家,看着副驾驶座上的一堆杂物,翻开,却没有女儿的身影。

插播一段评论,不得不说诺兰是讲故事超级高手,是一帧画面都没有浪费。

和普通的灾难片不一样,诺兰一直都没有用上帝视角来介绍这场灾难是怎么严重,是怎么回事儿。

就是在Matthew的日常对话中,在和老师谈论女儿“太聪明”的问题时,在看棒球遇到超级沙尘暴,等等,描述完了灾难。

同时也使得他和女儿的感情被充分地刻画,very solid。

最后离开时,翻开驾驶座上的毯子想看看女儿在不在的细节,让人非常想落泪。

不过这样的缺点就是,最后要通过NASA必须需要Matthew做驾驶员等等一系列非常牵强的情节,终于把我们主角顺利带入太空。

而且还涉及到后面我想说的一个我目前想到的最大的漏洞,最后再说吧。

进入太空这段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就是享受各种太空画面吧。

那个机器人也蛮有意思的。

哦,在飞船的一行人有Matthew,Anne, Wes Bentley, 还有个黑人。。

(我真心没有歧视,好吧,他叫David Gyasi,真心不认识)。

接着他们穿过了虫洞,在穿过虫洞的时候,在扭曲的空间里,Anne Hathaway说她碰到了“They”的手。

好吧,whatever。

到达另一个星系之后,为了节省燃料,他们先探索了离黑洞很接近的一个星球,据在这个星球的先遣队员传来的信息,这里很适合居住。

不利的因素是,由于离黑洞比较近,时间扭曲的比较厉害,在这个星球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外界的7年。

他们迅速降落在这个星球上,貌似在一片水域上,水,very promising。

但是先遣队员居住的基地,以及各种设备,全都散落在水域的各个地方,人也找不着。

哎,懒得说这么细了。

以为远处是山的东西,其实一个巨大的浪,一个浪打过来,把Wes Bentley打死了。

没数据,没法决定,飞船还给进水了,耽误好久,好容易飞船恢复了过来,赶紧离开。

回到在绕着黑洞盘旋的主飞船上之后(在地球同样时间流速的地方),发现已经过去了20多年。

飞船神奇地还可以收到地球发过来的信息。

这时候就是Matthew飚演技的时候,儿子已经娶妻生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农民,而且已经放弃了父亲还活着的希望。

女儿还是没有原谅他,但终于在和他同岁的那一天,向他发来了一段录像,希望他能会来该有多好。

由于耗去了太多的时间,飞船的能源所剩无几,只够探索附近的一个星球然后回去,或者探索附近的两个星球然后回不去两种情况。

剩下的三个人要决定去哪个星球。

Matthew希望去Dr. Mann所在的那个星球,据Dr. Mann所说,那个星球非常适宜居住,而且Dr. Mann作为领袖,按理来说非常可信。

Anne Hathaway希望去另一个星球,但是由于她爱探索那个星球的那个人(再次不记得名字),她的意见受到了质疑,被否决了。

这也是Anne Hathaway飙演技说爱可能是另一个Dimension的地方。

到了Dr. Mann所在的星球,一片冰原,连云都结冰了。

找到了Dr. Mann, Matt Damon饰。

(请准备好接受一系列的反转情节。

)首先,Anne和Matthew通过机器人接到了地球的视频,Anne的父亲,Michael Caine演的那个教授死了。

原来,教授所说的Plan A一直都是一个骗局。

他早已解开了关于Gravity的方程,但是没有黑洞的数据,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

所以其实一直只有Plan B。

地球上的人只能等死。

Matthew的女儿质疑父亲是不是一直都知道这件事,但把她留着地球上等死。

哦,忘了说,Matthew的女儿,Murphy成了那个教授的弟子,长大后成了他的左右手,是继任的物理学家。

大家收拾情绪,Dr Mann说在地表附近,有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

于是大家准备在那里培育人类的下一代了。

Matthew和Dr Mann一起准备去他所说的那个适宜居住的地表的地点,其实根本不存在,Dr Mann知道伪造这个星球适宜居住是能让有人来救他的唯一方式。

在他们离开基地一段距离之后,Dr Mann暗算了Matthew,但Matthew凭借强大的意志挺了过来,警告了Anne,Anne过来救了Matthew。

另外一个黑人在基地里碰到了Dr Mann设下的陷阱,被炸死了。

Dr Mann抢先一步,偷走了一部飞船,想要抢先进入然后控制在外太空的主飞船。

Matthew和Anne驾驶的飞船紧追其后。

Dr Mann在no zuo no die地没对接好飞船就想强行进入主飞船失败后,导致主飞船一侧被毁,并被撞地偏离轨道。

紧接着是一段整部电影最刺激的,再不可能的情况下,Matthew完成飞船对接的情节,拯救了飞船上存有的人类胚胎。

感谢Hans Zimmer!

没有你就没有诺兰!

他们现在只能向最后一颗附近的星球进发,燃料所剩无几,而他们要利用黑洞balabala怎么样,才能用剩下的燃料到达那颗星球,Matthew也别想回去见女儿了,不可能了。

最后为了摆脱黑洞的引力,Matthew让自己乘坐的,以及另一个机器人乘坐的探险飞船脱离了主飞船,减少负重,好让Anne Hathaway能够到达最后一个星球。

Matthew在黑洞中不停地掉落,最后到达了一个奇异的空间。

这就是那个前面说的连接他女儿房间的5维空间。

这是一个3维空间的5维空间。

就是说可以在三维空间中穿梭不同的时间,另外一维是gravity。

原来那个造成他女儿房间内的各种奇怪现象的人是他自己,他醒悟到其实没有“They”,那个创造出来虫洞的,和这个空间的生物,可能就是很久以后的人类。

而利用引力摆出条形沙子传达地点的是他自己,最后用掉落的书组成“Stay”的莫斯密码的也是他自己,因为他后悔了,他不再想离开女儿。

这时候地球处于最绝望的时刻,他的女儿Murphy在知道真相之后,依旧决心要找那个方程的解,她意识到这时候唯一能帮助她的,可能就是她小时候那个奇特的房间。

她回到房间,想起来父亲临走前给她那个表。

表的秒针一直在不停的跳动。

那个机器人同时也掉落在了黑洞中并收集到了所需要的信息,Matthew通过秒针把信息用莫斯密码传递给Murphy,Murphy回想起小时候的一切,意识到了从前其实一直是父亲在和她交流,也明白了跳动的秒针的含义。

最后通过这些信息,解开了方程。

5维空间崩塌,Matthew在病房中醒来,他在最后时刻被乘搭着地球幸存者的、凭借他女儿理论支持制造的Cooper Station救了。

黑洞中的时间难以测量,他在5维空间或者说黑洞中的一段时间,其实在地球上已经过去了许久。

他见到了老去了,躺在病床上的女儿。

或许这时最需要他的人不在这个地方,不再是他的女儿,最需要他的人在另一个星系的那个星球,Anne Hathaway一个人承担着全人类的希望,她不知道地球上的人已经得救,孤独地在这个星球上,培育着下一代的人类。

Matthew悄悄地开走了一艘飞船,驶向那个星球。

(完)先让我感慨一下,我居然他妈写完了!

卧槽,这么鸡巴长,以后再也不敢这种事儿了。

结局将最被人诟病,最后成为了一个cliche的大团圆结局。

虽然一切都可以解释,黑洞将时间扭曲,所以Matthew在太空中短暂的生存时间,在外界地球以足够让人类做出拯救自我的cooper station。

既然“They”可以在黑洞中制造出5维空间,当然也可以把Matthew从另一个星系送回太阳系,送到cooper station可以拯救的地方。

Murphy需要一些运气才能刚好从Matthew开始发莫斯密码的时候就意识到手表在传递信息,不过或许并不需要所有信息就可以得出结论,或者Matthew重复传输了多次。

这些细节都不重要了。。

不过以后要把懂莫斯密码作为宇航员必备技能。。

不过结局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玩意儿。

故事源于生活,生活是没有结局的。

电影硬要加个结局,实在是很蛋疼的事情。

所以有时结局不会让人满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过的几部Stanley Kubrick的电影,就没个正常结局的。

所以,请忽视结局。

======================= 漏洞 =============================(这段纯属错误,请跳过。。

)这是在重述情节时突然意识到的。

Matthew后来希望自己不要来星际旅行,希望Murphy能把自己留下来,他后来传达给Murphy的信息是“Stay”。

在五维空间他痛苦流涕地说 make him stay. don't go.. 但几秒钟之前同样是他自己用重力把NASA的地址传达给了自己。

不传地址不就没有留下还是走的事情了么。

不就一直都会留在Murphy身边么。。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精分?!

好吧,诺兰,我错了,我不应该挑你的错。

但处女座,你懂得!!

=================== 2 刷确定自己错了无漏洞========================发现我果然错了,就像大家指出的那样,记反了顺序还有忽略了一些重要情节。。

有错要认错,所以我还是把错留在上面吧。。

真实的剧情原来是!。。

Matthew先留下了Stay,因为刚掉进黑洞的时候,特别后悔离开。

之后突然联系上了机器人,知道已经收集到了数据,可能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拯救地球上的人类。

于是这时他有理由离开地球,而且也应该离开地球,这样才可能救自己的女儿。

Matthew后来灵光一闪,意识到其实是"we brought us here." 于是赶紧把NASA的地址给自己传过去了。

以上基本综合评论。

lz去看的时候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结果华丽丽地错到了家。

还暴露了自己老年痴呆的问题。。

非常严重。。

不过幸好应该都不认识我,应该。。

谢谢大家的解释!

同时也抱歉让大家花时间解释完全是我自己的理解错误。。

=========================================================第二次看果然没有第一次看的时候那么感情强烈了。

不过Matthew在离开的时候掀开副驾驶座上毛毯没有发现女儿那段,和看积了23年的录像的情节还是让人非常感动。

其实我也不知道第二遍到底要看什么,(实际上主要是想看自己错没错。。

),可能就是想再次沉浸在诺兰的科幻世界中。

比较独特的是,这次看居然对Dr. Mann产生了一丝的同情。

第一次的时候,听Dr. Mann在那儿碎碎念什么生存意志,只是觉得这对话怎么这么奇怪,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儿马上要发生在Matthew身上吧。

而这次意识到这其实是Dr. Mann想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他屈服在了人类最强大的力量,求生的意志面前,实在情有可原(貌似也是诺兰喜欢重复的主题,当时立马有种DKR的即视感。

)。

英雄可能能在某一个时刻作出牺牲自己的决定,然后牺牲了,也就成了英雄,但他可能也难以在几年的时间中时时刻刻都坚持这种想法。

和朋友讨论,他说诺兰给这些人物命名,可能都有各自的含义。

Dr. Mann可能就指得是人,人性。

同样,Murph,(what can happen will happen.) 或许代表着奇迹。

在Matthew和Anne刚入太空的时候,貌似有一个小小的伏笔,他们两个在马上进入休眠前聊天,Anne说之后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会遇到邪恶,因为参加这个任务的人都可以说是人类中最优秀的人。

于是库布里克刻画了机器的邪恶,诺兰刻画了人性的邪恶。

再补充一些之前遗漏的细节:Matthew选择牺牲自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给养可以让两个人在新的星球生存下去。

那个隐秘的NASA总部整个就是一个在建造中的巨型空间站。

Prof. Brand(Michael Caine)研究的是采集以及利用重力(harness gravity),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庞然巨物进入太空吧。

关于他的研究,最后方程早已解出,但是需要关于奇点(singularity)的数据,否则就无解。

关于奇点,电影里面的解释是它是在黑洞的内部,如果把黑洞比作一个蚌,奇点就是里面的珍珠。

所以要获得关于奇点的数据,必须要进入黑洞,但任何东西进入黑洞之后都无法逃逸,因此,人类所知的任何方法都无法获得这个数据。

(虽然说Cooper掉进去又出来了,但是他出来的时候地球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90年左右,如果不是用无视时间的gravity传播数据,地球上的人类可能早已经灭绝。。。

尝试找茬再次失败。。

)楼主好无聊,算了下Matthew一家的年龄,Matthew走的时候女儿10岁,儿子15岁,到达土星的过程中休眠了2年,然后第一颗星球用了23年,回来之后看录像说女儿说她和他同岁了。

所以他走的时候最大年龄是33岁。

18岁就生了儿子,好早。。

(改:下面评论说没有计算穿越虫洞的时间蛮有道理的。。

所以就没法计算年龄了。。

)话说,最后回到cooper station一句也没问儿子,连生死都不关心,虽然估计不可能活着了,但这做儿子的也得挺心寒的。。

看大家讨论Stay,那个坐标,和最后传给Murph的关于奇点的数据,楼主想解释下分别都是用什么方式传递了。。

请原谅处女座的较真儿。。

stay是以莫斯密码形式传递的,一排书代表Dash(),一两本书代表dot (。

)坐标是二进制表达(Binary representation),粗的沙子线代表1,细的沙子线代表0。

最后传给Murph的数据是用莫斯密码传递的。

除了Stay,其他两个都是由那个机器人(应该是TARS吧)翻译成相应的形式,然后告诉Matthew的。

不然美国人数学这么差,怎么handle得了;)然后还有一个细节是,最后五维空间崩塌之后,Cooper穿过虫洞(顺便摸了摸安妮海瑟薇的小手儿),最后长眠于宇宙的画面,旁边是土星的光环,其实仔细看,可以看到在远处,黑暗深处有两个地方在闪光,应该就是最后救了Cooper的Ranger飞船,预示着其实Cooper会得救。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汽车爆胎之后,Cooper和女儿谈话的时候,lz发现Murph把常用的铅笔插在了头发里面。

(还有这张剧照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5392045/ )我好无聊。。

关于Endurance的设计,根据剧照分析,应该是有两个Ranger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9406446/)竖着插在中间:(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9406479/)。

然后应该有两个Lander(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9406460/ )分别贴在中间柱子的两侧,和竖着的Ranger成垂直状。

(http://img5.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2183645289.jpg)(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张里面只有一个Lander。。

)(完)

 2 ) Notes on Interstellar

《星际穿越》首先是部科幻片,按照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塑造,科幻爱好者大多是宅男,于是看科幻的时候跟基友去还是跟妹子去就成了永恒的问题。

不过当你有一个同样看点科幻的妹子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

于是提前一天去的准基友@熊猫毛 打来电话,说看完刷新了三观,搞的开始质疑自己要不要继续混影视行了云云。

他说诺神用了最简单的东西,一个烂俗故事,最伟光正的主题,但真正震撼他的是里面纯电影的东西,那些是都是自己想过但是没想到能够被实现的部分。

于是次日我去了爆满的华星IMAX厅,坐在第4排,看得不很舒服,主要是不喜欢那个字体,难道不应该是微软雅黑一统天下的节奏吗?

这次选了个类似报宋的字体,而且字号过大……另一个原因是离得太近,最佳位置果然还得是前1/3。

然后看着看着慢慢进入了状态,某些地方确实是科幻狗如我或@熊猫毛 会热血沸腾的地方。

我不觉得出来吐槽的科学家们和自称科学家们的点不对,身为一个前理工男,对这部电影确实不能细想,但是我不满意的地方却不在这里。

出来了跟他打电话,研讨了一下这部电影的诸多要点,同时评估了一下手上在做的几个科幻项目,顿时觉得气馁,但起码不至于绝望。

对诺神而言,他的营销做得太好,无论是不用绿幕还是坚持拍胶片,甚至找来一个物理学家做模型(但是他显然低估了科学界的口水能力,一点不比娱乐圈省油好吗!

)。

但是跟他其他的作品比起来,想必也做得比较憋屈,即便是跟A咖满地的《盗梦空间》比起来也是如此。

下面细细道来。

先说叙事。

诺兰的特异之处在于他能略略颠覆好莱坞的剧本规范——即所谓的三幕或者四幕结构,以及人物弧线。

这部片的set up部分(所谓“设定”部分,或者说建立初始情境,通常需要10分钟)竟然长达近50分钟(在开头的序章之后,以马修•麦康纳开车和开飞船的那个并行剪辑点为界,顺便说这个剪辑真的很棒),这还不是诺兰电影中最长的,《盗梦空间》用了整个第一幕的大概是70分钟时间来做set up。

而他的特点是在set up之后就进入了几乎一气呵成的故事部分。

当然要是硬按三幕结构分,诺兰剧作结构的第一幕大概一直是讲设定,第二幕一定是行动出了岔子,第三幕来进行补救。

蝙蝠侠系列倒不在此列。

诺兰流叙事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喜欢从两个视角来展现同一段情节,在情节复现的时候赋予其另一重涵义。

这个在他的影片中见的比较多了,其实某种程度上在这部影片里应该算是“预叙”(不能说是“闪前”吧,因为“前”和整个时间线在这部片子里被解构掉了……)。

这同时也就是他的第三个特点,也是他可以称其为电影作者的地方:对时间的创造性运用。

无论是《追随》、《记忆碎片》里的非线性叙事,还是《失眠症》(《白夜追凶》)里的主观性时间,以及他在《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里创造的极为奇妙的时间上的平行蒙太奇。

当然,在他的后两部主流商业片里,这种创造被用来讲那个最烂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故事,这也是这个叙事滥套近年来少有的推陈出新之处。

《星际穿越》在《盗梦空间》的时间切分造成叙事的多次延宕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创造,这次是某种程度上的环形叙事,但已然完全不在“非线性”的层次上了,而是走到了更高的维度,这个便是一会儿要说的科幻问题了。

在人物塑造方面,诺兰的人物通常缺乏变化(行话叫“成长”),他喜欢写一些比较“轴性”的人,从一开始到最后为了同样的目标不断追求:《记忆碎片》里是真相,《致命魔术》里是胜利,《蝙蝠侠》里是社会正义,到了《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则是“回家”。

但是这是可以被允许的,因为要高概念电影嘛,故事情节要简单,视觉形象要突出,言而总之一句话要说清楚,人物的话,没有时间给他成长,所以诺兰的人物经常一上来就是英雄人物,带点黑暗面用来闪回就足够了。

再说科幻。

月初才去围观了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颁奖礼,可惜,要是颁奖礼赶上这部电影那该多开心……其实这篇影评的题目也可以叫做“从王晋康到刘慈欣:诺兰的科幻故事”之类。

熟悉大陆科幻小说的朋友大概会有同感。

@电子骑士 那篇影评讲了不少,比如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里同样有相对论基础下时间不同这个梗,不过其实《盗梦空间》蛮像王晋康的《七重外壳》(当然我故意没说今敏的《红辣椒》),而《星际穿越》妥妥儿的是刘慈欣“高概念”小说的节奏,无论是《山》一般的那个海浪,还是有点《流浪地球》味儿的基础设定,以及刘慈欣最爱写的“文明的尺度”,当然还有本片里最核心的点:在五维空间里观察四维的世界。

总结起来可以叫做“升维”,恰好是《三体》里“降维”概念的另一面。

其实在电影上,“升维”正是“表达不可表达之物”的勇敢尝试,片中对五维空间的展现概念很好,虽然用法很土,连接点在一个小女孩的书房里,看来看去不过也就是一间房子里父亲女儿那点事儿……其他的科幻概念,比如虫洞啊外星地貌啊倒没什么惊艳之处,即便是马特•达蒙那个no zuo no die的反角儿,科幻小说里也有不少。

按科幻狗如我的观点,这部影片的燃点在于一切跟虫洞、黑洞和五维空间有关的视觉呈现,有这个已经不错了,比起同样令人燃到爆的《环太平洋》,提供的完全是更为高级的愉悦:是科幻中已经很久不曾出现的智性愉悦,而不是科幻作为类型被矮化的“宅”属性。

《环太平洋》的“要能打要有爱”和对日本特摄片、动漫(尤其是《新世纪福音战士》赤果果的致敬才是“宅”向的科幻,《阿凡达》就一点都不宅,虽然它的故事怎么看都像在玩游戏。

接下来说说一点电影本身的东西。

@熊猫毛 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这部影片的一个风格化特征是高度限定的两个主要机位:一个是舱外的固定摄像头,另一个是舱内的中近景。

依我看这其实是跟影片极度简化的人物关系并行的。

某篇评论称本片很女性主义,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另一个解释是在这个叙事框架里容不下两位母亲(马修•麦康纳饰演的库珀的夫人和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艾米利亚的母亲)的位置,这个还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破碎家庭,而恰好是父权结构放逐女性的结果:为什么最后留下的不是母亲而是外祖父?

因为留下母亲会干扰叙事,更别说虽然女儿墨菲“以父之名”拯救了世界,可说到底,算法来自艾米利亚的父亲,数据来自自己的父亲穿越时空的传送,根本是两个老男人拯救了世界好吗!

而且,最终活下来的是父亲而不是女儿啊!

论起女性主义的“政治正确”,诺神可是比卡神差远了。

此外,这部影片叙事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借用小镇和家庭作为所谓 “核心美国”的套路(即便《暮光之城》也是如此嘛),然后是恶俗的主题“爱”/“亲情”能战胜一切。

当然这是个充分保守且安全的必须选择。

我不觉得能想出五维空间视觉呈现方式的诺兰兄弟写不出更好的故事,但是鉴于有了五维空间,他们必须在另一方面把智商降下来。

《盗梦空间》已经够“烧脑”了,恶名在外,《星际穿越》的烧脑潜质必须在宣传上予以淡化(你怎么要求观众去理解五维空间……),否则会影响票房。

大概影片最终的扭结状态正来源于此,无论是相对熟悉的其他科幻设定(末世、外星、飞船……),还是一个没看明白时间线都可以理解的剧情。

毕竟这是上亿美元的A级制作,不是管你看懂还是看不懂的独立电影。

所以其实这部电影真的不是诺兰的最佳状态,受到的束缚太多。

不过,影片里无处不在的关键词是“gravity”,不能不说是在借《地心引力》的力,其实很多时候诺兰也是站在阿方索•卡隆的肩膀上,借助《地心引力》打下的基础,他的核心概念得以充分展现。

剩下的事便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看看今年奥斯卡是否待见他。

风闻马修•麦康纳连续提名影帝的呼声很高,诺兰都拼到“升维”这份儿上了,会有一个最佳导演提名吗?

(图文:腾讯娱乐 http://ent.qq.com/a/20141117/007040.htm)

 3 ) 婆婆妈妈的末日太空肥皂剧

鉴于粉丝屡次人身攻击,特改为1星——————————————郑重提示:本片有较多全景旋转镜头,可能造成恶心想吐等胃部不适,平时容易晕车晕船的请慎重观看。

这不是开玩笑。

如果说第一次看Inception的感想是“没怎么懂,不过好厉害的样子,下次有空再看一遍”,本片就是“哦,就那样啊。

” 总的来说,Interstellar的故事本身和叙事节奏都很失败。

故事已经不是“旧瓶装新酒”可以形容的了,确切的说是旧瓶里装了七八种旧酒的混合物,加了点新的香精,贴了个新标签又拿出来卖了。

从一开始长达40多分钟的男主的各种苦逼纠结和末世背景的设定,到男主做一番大事只是为了自己家庭这个动机,到教授欺瞒的情节反转,到男主牺牲自己成全女一号的这个关键情节,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原来就是另一个时空的自己”这个设定,到首位相接的环形叙事,到反派黑化的理由,到结尾女一肩负人类的新希望(等等),都能在诺兰以往的片子还有其他片子里找到无数的影子。

虽然剧情东拼西凑,但总的来说还不算差,相比之下导演的节奏控制简直是灾难性的退化。

The Prestige、TDK、Inception里那种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剪辑丢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韩剧式的婆婆妈妈。

前四十几分钟尤甚,简直让人昏昏欲睡:女儿发现房间里异状的情节被反复渲染,长的简直不能忍,好像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关键情节;男主和女儿的告别戏,居然可以拍成那样拖泥带水。

中段稍微好了一点,到男主进入五维空间那场戏又是拖沓臃肿至极:男主在五维空间里观察过去女儿房间发生的事;成年女儿在房间里思考;成年女儿的朋友在屋外催促她。

这三个场景被交叉剪辑在一起,试图制造一种紧张感,但很可惜,我没有感受到。

这样的交叉剪辑足足持续了大概十分钟,才进入了下一个情节。

按理说,这样大量的情绪铺垫,最后效果应该很感人才对。

但是诺兰拍人类情绪总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像Inception那样点到为止就好,Interstellar里浓墨重彩地渲染,最后反而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比如男主最后一次独自离家驱车前往NASA,掀开副驾驶位置的杂物堆,发现这次女儿却不在这个情节,和Inception里保险柜里的纸风车一模一样的煽情手法,效果却差远了。

诺兰并不擅长拍打动人的情感。

我怀疑他正是知道这点,才拼命地往自己电影里加数学物理天文哲学之类的噱头。

我被Interstellar的某些情节打动了吗?

的确有。

但那是人类面对亲情和时间之浩瀚的本能反应。

就像够辣的辣椒无论哪个厨师来做都能把你辣出眼泪,和厨师水平关系并不大。

还有男主被Dr. Mann暗算那场戏,拍的拖沓且毫无张力。

两人穿着宇航服打斗已经够笨重无趣了,中间居然出现了一个俯视全景镜头,小小的两人在画面下方不起眼的地方你一拳我一脚。

Dr. Mann走就走,还三步一回头,拖得令人无语。

关于视效,只能说“很朴素”,真的很朴素。

没有什么超乎想象的地方,也没有什么wow的点。

小惊喜是有的。

五维空间的展现算是个亮点,但是也没有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

配乐毫无印象。

总的来说,Interstellar的观影体验非常差,由于失败的节奏控制和并不出彩的视效,全篇几乎没有高潮可言,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睡着。

不过不用担心睡很久影响理解情节,因为不时会被音效惊醒过来。

里面很多细节确实需要仔细理解台词(甚至一定背景知识),但是对理解主线发展毫无影响,不像Inception,理解主线先要理解那些梦的设定。

实际观影时间拖到了160多分钟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事实上人集中注意力两个小时后就会觉得很累,所以看完这电影感觉非常累。

还有一开始就提到的旋转镜头引发的生理不适。

说了这么多不好,其实Interstellar够不上真正的烂片。

毕竟这样一个题材高大上又是星际穿越又是人性温情的故事,想要拍到让人忍不住开骂是不太可能的。

但比起导演的前几作来,实在差的太多了。

个人评分:59/100

 4 ) 对话诺兰:爱是宇宙终极答案,电影无胶片是耻辱

见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前一天,华纳的工作人员悄悄建议我:“明天着装最好简单一点,不要穿花哨的衣服。

”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对谈要求。

不仅如此,对方还嘱咐道,诺兰不喜欢被打扰,所以采访时不要有打字记录等动作,不要进行摄影摄像,不要掏出手机,访完也不要提出握手、拥抱、合影等要求。

采访过程中会有一名工作人员面朝我,像拳击赛一样举一块纸板提醒我剩余时间。

“还有,最好让诺兰感觉到,中国记者很专业。

”她补充说。

第二天到了现场,诺兰已经坐在桌旁,艾玛-托马斯也坐在他的右手边。

艾玛是诺兰的妻子和多部影片的制片人,两人出席同一场合时,总是那样相敬如宾。

譬如艾玛很少凑到丈夫的身旁,只是站在远处眼含笑意地望着他,像个不争风头的合伙人。

甚至,艾玛连姓氏都没有改叫诺兰。

而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个被无数影迷奉为当今最具才华的导演的英国绅士,外表平平凡凡,甚至有着与名气极不相称的质朴:一身并不笔挺的黑色旧西装,衬衫领子无力地塌进外套里,一双红袜子不合时宜地从沾满泥土的鞋子里露出来,胸前别着一枚纪念英国一战阵亡将士、闪闪发亮的红色徽章。

他头发凌乱,脸上略带倦容,但有着谦和的微笑,淡蓝色的瞳孔清澈得让人不敢凝视。

我也因此领悟,面对这样一位导演,的确不该穿得花枝招展;而在他本人有着很强亲和度的情况下,那一连串压力山大的要求其实是一种敬畏的自发约束。

《星际穿越》是诺兰献给四个子女的一份深情礼物。

作为诺兰首次中国行唯一深度专访的媒体,我也有幸当面聆听他讲述了幕后故事与创作心经。

这个44岁男人以视觉影像传达了当今最前沿的科学理论,让千万普通人第一次看到了黑洞的样子,然而他使用的技术手段却和他本人一样返璞归真:要拍宇宙飞船和机器人,就真的造出一架可以飞起来的宇宙飞船和一个会走路的机器人;要拍玉米地、沙暴和冰山,就真的跑遍全球找到实景;要拍虫洞和黑洞,就用计算机按照科学理论模拟出画面,然后真的呈现到演员们的舷窗外。

不仅如此,他还继续担任着胶片电影的坚定拥护者,以及3D电影、数字电影的激烈抵制者角色。

他说,“如果未来连选择都没有的话,那将是一种耻辱。

”他还鼓励编剧新人,“只要人类继续生存,就要相信会有源源不断的好故事产生。

”关于《星际穿越》:与《蝙蝠侠》是两种不同挑战 即便是宇宙问题最终也归结为爱新浪娱乐:《蝙蝠侠》系列是建立在已有作品基础之上的,而《星际穿越》是你重新回归原创剧本,哪个创作时更得心应手一些?

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系列的好处在于,它已经有了完整的架构,所以观众对背景都很了解,但确实我不得不尊重原有的角色设定。

《星际穿越》是另一种挑战,我们限定自己,想让影片在科学上具有可行性。

因此我邀请科学家基普-索恩担任了本片的顾问,我们一直在一起讨论各种科学细节。

每部电影都有受限的地方,就看创作者自己想达到什么程度了。

新浪娱乐:你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没有完整家庭的,《星际穿越》里的男主角更是承担着从“家的缺失”到“家园的失去”的重负。

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设定?

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通常做什么事情都会与家产生关联。

我不知道总体而言我算不算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星际穿越》还是对全人类的未来有乐观态度的,主角们也都很乐观。

新浪娱乐:您的太太此次担任了影片的监制,你们是怎样协助对方的?

包括您也多次和自己的弟弟联合编剧,与家人一起工作会让你感觉更舒心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很喜欢与熟悉的人一起工作,无论是家人还是长年合作伙伴,因为对彼此很熟悉,容易沟通和理解。

也因为这个原因这次我还是选择跟华纳合作。

我不必担心其他的一些问题,大家的劲儿都往一处使,都是为了讲出一个好故事。

新浪娱乐:我认为《星际穿越》和你以往很多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花了很大篇幅去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

这与你自己当父亲了有关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觉得会有关系吧,我有四个孩子,库珀式的父爱中有我私人的一面,也是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出发点。

这是一场饱含情感的漫长旅途。

新浪娱乐:你真的相信爱是一切的终极答案吗,即便是诸如宇宙终极这样的宏大问题?

克里斯托弗-诺兰:毋庸置疑的是,爱是一切人类问题的终极解决途径。

我觉得这部电影探讨的一个有趣问题是,科学至今还没有解析和量化人类情感的途径。

我始终觉得宏大和微小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因为再大的问题最后也会回归到我们是谁、我们之间靠什么维系等简单问题上。

关于技术坚持:很多电影用3D拍都是浪费 只有数字没有胶片将是一种耻辱新浪娱乐:《星际穿越》涉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你却用比较传统的技术手段去呈现它。

为什么依然排斥CG?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认为无论特效再怎样复杂,也无法复制出真实的感觉。

从成本上讲,CG其实更贵。

拍摄时实景是很有帮助的,演员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

新浪娱乐:地球上的外景可以找,那外太空的呢?

毕竟有些景象是目前还无法真实寻找和观察到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们的确需要把复杂的宇宙理论转化为观众可以看懂的可视化图像,因此在科学家的帮助下,我们用电脑模拟出它们应有的样貌,然后渲染出来,就跟真实发生的一样。

比方说黑洞,我们就写了厚厚一沓纸的研究,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如此精确地呈现过它。

新浪娱乐:怎样平衡科学严谨性,和对于观众而言的可看性?

克里斯托弗-诺兰:普通观众第一次看是不可能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的,我们只能希望观众感受到效果。

举个例子,当你看007的爆炸场面时,你不必明白爆炸的原理是什么,你只需知道爆炸的威力。

我相信观众可以感受到我们建立的世界,而不必知晓其中的运行原理。

新浪娱乐:拍《盗梦空间》时您拒绝了片方发行3D版本的建议,这回呢?

为什么表现宇宙空间最好的形式是IMAX而不是3D?

现在3D电影在中国特别盛行。

克里斯托弗-诺兰:3D更多是把空间缩小,让观众感觉就是在一个很小的电影院里,东西都扑到眼前来。

但对于非常宏大的宇宙来说,3D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反而是2D能够让你感受到更大的尺寸。

我认为IMAX是能呈现出最多画面内容的。

拍不拍3D还是要取决于电影吧,就现在来说,很多电影用3D拍都是浪费。

新浪娱乐:听说你还亲自去各个电影院检测IMAX效果好不好?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觉得作为导演,必须清楚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眼里到底是什么样。

你不能只在你的小工作室里看完就完事了,必须亲自到电影院里,和普通观众坐在一起,看看效果究竟怎么样。

新浪娱乐:你认为胶片会退出历史舞台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认为胶片不应消失于历史,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并且跟现在的数字影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至少两者应该同时存在。

我觉得未来如果连选择都没有的话,那将是一种耻辱。

新浪娱乐: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导演是坚持拍胶片的,比如您和昆汀-塔伦蒂诺。

跟昆汀交流过胶片问题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交流过,就在几个月前我们还在讨论这件事情,因为我们希望能够阻止生产胶片的柯达公司倒闭。

转向数字是完全错误的,但可惜近些年绝大部分人都在这么做。

我们希望能够延续胶片技术,让喜爱胶片的人继续创作下去。

关于故事创作:不要把结构和故事分离开来 电影成功使我一直保持创作自由新浪娱乐:你对物理学感兴趣吗?

平时会主动研究黑洞之类的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其实我对物理并没有兴趣,有科学家来帮助我呈现细节。

我小时候对太阳系怎么运转有兴趣,但也没有去进一步深究。

我觉得对其他专业领域保持一段距离对导演来说反而比较好。

新浪娱乐:你的所有作品都很难以某一类型来定义,对拍摄类型片就丝毫没有兴趣?

克里斯托弗-诺兰:类型片是一个很方便将观众带入剧情的方式,能让观众有明确的观影期待,但我的确喜欢把不同类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希望能给大家不同的体验。

新浪娱乐:美国主流观众对新类型影片的接受程度怎样?

即便是奥斯卡的评选,也经常是偏向平庸和保守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不知道,人们经常谈论学院的口味什么的,但我也不知道学院有什么口味,因为我自己也是会员之一。

我只知道自己的喜好,不知道其他6000名会员的喜好。

奥斯卡每年都不一样,结果不能代表所有会员的选择。

新浪娱乐:为何你一直都很重视叙事结构的创新?

现在电影技术越来越发达,好的故事却貌似越来越少。

如果请你为一名编剧新人提供一些建议,你会告诉他什么?

克里斯托弗-诺兰:如果让我提建议,我会说不要把结构和故事本身分离开来,它们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我看过许多结构很花哨,故事却一团糟的电影。

世界上所有故事的内核可能只有几种,但形式却是千变万化的。

只要人类继续生存,就要相信会有源源不断的好故事产生。

新浪娱乐:很多导演都说,随着影片投资规模的加大,他们可能越来越难以随心所欲地拍摄自己想要的电影,而是要受制于出品方约束、票房考虑等原因。

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目前还没有,因为我的电影投资越来越大,是基于我的电影都很成功的前提下。

我在创作上一直都很自由,所以当我面对可以随便发挥的机会时,我也会很亢奋地想完成到最好。

关于电影口味:无法避谈伟大的《2001:太空漫游》 最欣赏的中国电影是张艺谋《菊豆》新浪娱乐:哪些电影给了你灵感来创作这部《星际穿越》?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无法避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构思电影时不能假装它不存在,那的确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对我以及许多导演的创作都有很多启发,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

我对电影最早的记忆之一也是我父亲带我去看《2001:太空漫游》,看到人类向宇宙最远处前进,那时我就想,如果我有机会,一定也要拍一部关于宇宙探索的电影。

1983年的《太空先锋》也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浪娱乐:在发布会上,你说最欣赏的中国电影是张艺谋的《菊豆》,为什么?

克里斯托弗-诺兰:我对这部电影绚烂多彩的画面印象很深。

还有出殡那场戏,是西方世界从未见闻过的场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新浪娱乐:跟阿方索-卡隆探讨过拍摄太空的技术问题吗?

克里斯托弗-诺兰:他跟我还不太一样,就我所知,他用了很多CG。

在他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之前我跟他说,不好意思我没看《地心引力》,因为我自己太空题材的新片还在进行中,他也表示理解,哈哈。

(文/何小沁)

 5 ) 所有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

在女作家的笔触下,人类的生命时间是这样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黑发人送白发人,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无法改变的时间进程。

然而,借助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星际穿越》完全改变了这些,时间被扭曲,时空被错开,一边是地球时间,一边是星际旅行。

所以,当女儿到了父亲的年纪,她发现,父亲可能再也不会回到地球,信守的诺言变成了最终的遗言,她出现在雪花的视屏上,抱怨起来。

电影院里的观众,却见证了时间的荒谬与无情,纷纷哭泣。

到了最后,时间以更加可怕的方式出现,父亲还是黑发人,女人成了白发人。

即便他们联手拯救了地球,然而,父女的情感,已经停留在过去,时间是真实而不可逆的。

这些恍如隔世、参透生死的段落简直是绝顶煽情的文艺片桥段,可是,出现在一部科幻片里,它却产生了另外一种功效。

科幻片,它的走向,无非是希望与幻灭。

《星际穿越》选择了希望,并且选择了世俗的爱。

这十年来,围绕诺兰的造神运动一波高过一波。

现在的他,显然已经胜任了好莱坞巨匠的角色。

但作为一套商业片,诺兰并不具备哲人的高度,他耍着擅长的平行剪辑,制造了迷宫般的五维空间,开讲了一堆虫洞黑洞理论,结果落到实处的,其实还是那阻隔不断的父女情。

《星际穿越》并不烧脑,诺兰的做法,其实是把烧脑的东西给具体影像化,相当于进行了简单科普。

如果无法理解五维空间,那么,你就按照电影的指引,把它当做幽灵的存在好了。

这部电影的节奏,缓慢得惊人,不说相比DC漫威那些爆米花大片了,就是《阿凡达》和《地心引力》,在纯粹的观赏效果上,它们都比《星际穿越》来得精彩、紧凑和冲突强烈。

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星际穿越》就不精彩,显然,它的看点会更多的落在了感人和煽情上。

这是诺兰的初衷,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哭成狗。

虽然他还有更深远的用意,譬如说,唤醒人类对太空探险的热情,警醒人类不要死守着地球。

从诺兰选择胶片拍摄等八卦上,可以窥见他的创作心态是比较保守的,秉持古典主义,这似乎也导致《星际穿越》会变成眼前模样。

看着不太像未来的未来世界,它似乎更接近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当下。

机器人造型、飞船的操作方式和舱内景象,它们都没有未来的华丽感,而是低调、朴实和复古。

要挑一部电影的刺,太容易了。

有人要吃荤,有人要吃素,有人想在荤菜里面吃出素的味道,有人想在素菜里面吃到荤的感觉。

总而言之,百口莫辩,众口难调。

所以,父亲与女儿的情感,似乎有些拖泥带水。

主线以外的副线和配角人物,几乎都不出彩——除了作为超级彩蛋出现的马特·达蒙。

同是爱的感言,安妮·海瑟薇在飞船内的发言,听上去就站不住脚。

至于拼命想要制造的紧张冲突和戏剧高潮,无论是跟《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一样笨拙的冰原打斗,还是五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对话,《星际穿越》除了放大紧张到令人窒息的配乐,在场面调度上,诺兰依然没有真正把冲突跟悬念完好地结合在一块。

换言之,《星际穿越》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其实并不在动作场面或平行蒙太奇。

一个同步旋转的飞船对接,它的精彩程度都要远胜于此。

可是,即便有人把《星际穿越》当做一个亲情片,当做洪流般煽情的情节剧,只要参照对象没有摆错,它依然出色,套了一个如此美妙梦幻的外壳,外壳坚硬,内心柔软。

毕竟,这个时代是数字CG的时代,《阿凡达》和《地心引力》是一个发展方向。

诺兰却坚持固守旧有的那片领土,将所有关于人类的拯救,所有加于地球和世界之上的付出努力,统统是为了维护和挽救父女间的情感。

在不少人看来,科幻就应该是冷冷冰冰的。

所以,调性比较软,情长还意短的片子,它们的文艺片属性就更为强烈,而科幻片的纯度、想象力和不确定性,无形中被削弱约束了。

《珍爱泉源》里面,阿伦诺夫斯基讲爱情轮回,大起大落,被批老土。

《生命之树》,星系变幻恐龙爬行灵魂出窍,儿子审视父亲,有人看不懂。

略沾边的尚且如此,落到这《星际穿越》,很多人无法相信,人性中的爱,居然可以打破时空、穿越宇宙,怎么看都不似科学,而是神棍。

光有感情,当然不能一生一世。

不过,像诺兰这样拍,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吧。

黑洞里的世界,谁知道呢,这才是最大的不可知,只怪诺兰把事情说得太透。

黑洞吞噬着一切,有进无出。

人类拯救了自己的命运,却无法让时光倒流,也无法改变既有的生命和历史进程。

《星际穿越》用很小的两个点,尝试去映射出一个宇宙的浩瀚无穷,光是这股任性和野心,它就已经足够成功了。

【搜狐、腾讯】

 6 ) 六年过去,与它大银幕再会

作者:Kara自7月20号全国影院宣布复工以来,电影行业正在缓慢复苏中,数部新片相继宣布定档,上海国际电影节和FIRST青年电影展陆续开幕。

为了唤醒观众的观影热情,越来越多的经典大片也相继加入了复映的片单中,其中就包括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年的高分科幻电影《星际穿越》。

或许是为了安慰苦苦等待《信条》上映中国影迷,这部9.3分的神作,8月2号就将登陆全国院线。

星际穿越 (2014)9.42014 /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 剧情 科幻 冒险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马修·麦康纳 安妮·海瑟薇《星际穿越》在中国影迷心中有多好?

目前为止,豆瓣上共有超过110万的用户标记看过本片,并且合力为它打出了9.3分的高分。

先后执导过《盗梦空间》《敦刻尔克》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的诺兰,在影迷心中更是地位非凡。

网友恶搞图那么,在万众期待的新片《信条》上映之前,不如一起在大银幕上先复习一下诺兰风格吧。

01 阵容和角色诺兰的商业大片历来是星光熠熠,《星际穿越》更是一口气就集结了6位奥斯卡奖得主: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迈克尔·凯恩、艾伦·伯斯汀、卡西·阿弗莱克、马特·达蒙。

还有3位奥斯卡提名演员:杰西卡·查斯坦、蒂莫西·柴勒梅德、约翰·利思戈。

杰西卡·查斯坦

“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当然,和这些留名奥斯卡的演员相比,诺兰才是《星际穿越》中最耀眼的星和最强票房保证。

诺兰拍摄的商业片总是叫好又叫座,《蝙蝠侠:黑暗骑士》10亿票房、《盗梦空间》8.25亿、《黑暗骑士崛起》10.8亿。

《盗梦空间》诺兰在工作时,号称自己从不迟到,也不会在周末开工。

《星际穿越》总是准时从早上七点一直拍到晚上七点,让安妮·海瑟薇等一众演员过上了如同上班族般的规律生活。

诺兰每天都穿同样的西装来到片场,天暖时以蓝色衬衫搭配黑色外套,天冷时就再加一件背心。

《星际穿越》拍摄期间,有传闻说诺兰不允许在片场放椅子,团队紧急出来辟谣:只是诺兰不坐导演椅而已。

在片场的诺兰拍摄时,诺兰要求剧组对剧本严格保密,据说演员只能在他的办公室里把剧本看完。

为了保密,“女儿奴”的诺兰还给电影起了个假名叫《Flora's Letter》,Flora 正是诺兰女儿的名字。

为了拍好这部太空片,诺兰甚至放弃了观看当年大热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以免拍摄《星际穿越》时会不自觉受影响。

熟悉诺兰电影的观众一定不会对迈克尔·凯恩感到陌生。

从《蝙蝠侠:侠影之谜》起,迈克尔·凯恩参演了诺兰每一部电影长片。

诺兰最新导演作品《信条》,已经是两人的第八次合作。

迈克尔·凯恩在《星际穿越》中饰演布兰德教授迈克尔·凯恩成了诺兰电影里的御用黄金配角,也有人笑称诺兰电影是“流水的演员,铁打的迈克尔·凯恩”。

还记得片中的小女儿墨菲吗?

她的名字正是来源于著名的墨菲定律。

而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角色名为Amelia,则是在向知名女飞行员Amelia Earhart致敬。

02 场景与道具《星际穿越》中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拍摄场景就是那片玉米地了。

为了避免使用绿幕,剧组在加拿大的朗维尤南部荒野从零开始,共种植了 3000 多亩玉米田。

当地农夫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之前从没人能在这么北的地方种植玉米,但《星际穿越》剧组做到了。

剧组请来的工作人员在种玉米拍摄燃烧的玉米地时,为了力求真实,剧组事先在玉米地里准备了柴油罐(柴油燃烧产生烟)丙烷气罐,拍摄燃烧效果。

曼恩(马特·达蒙 饰)所在的冰川星球拍摄地点是在位于冰岛东部区的斯维纳山冰川。

不散的影志在2018年时曾探访过斯维纳山冰川,但不确定是否是同一拍摄地点。

剧组还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营造了一个波涛汹涌的水中地狱。

安妮·海瑟薇拍摄时,宇航服漏了个小口,结果被冰岛的冰水冻得够呛。

顺便说一下,安妮·海瑟薇身穿的这件宇航服,原型源于现在宇航员的服装,同时加入了一些未来感的设计。

宇航服的重量在13~15公斤之间,尺码略紧,勒得演员呼吸不畅。

但安妮·海瑟薇表示这样会让他们的表演看起来更加真实,尽管她和马修在片场快要晕倒了。

宇航员的头盔还内置了收音设备,即便在冰川等外景地拍摄,也不用后期进行二次收音。

为了完整呈现环形空间站的全貌,道具组建了三个真实的仓:驾驶舱、居住舱、低温仓。

建造的仓还原了真实太空飞船内的场景,比如有很多把手,因为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宇航员就需要扶着这些把手来行进。

太空舱设计参考了NASA的空间站设计,很多组件是从废弃的飞机组件上找的,再由道具组加以改造。

影片制片人艾玛·托马斯(同时也是导演诺兰的妻子)曾表示:虽然通过绿幕完成特效制作会简单很多,但他们还是倾向打造真实场景,让演员更好进入角色,可以和真实环境产生互动。

由于空间限制,大量飞船内的戏份很难用以往的方式去拍摄,经过与导演的共同研究,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决定将巨沉无比的IMAX摄影机扛在肩上拍摄,以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正手持拍摄众所周知,诺兰是一个大书迷,《星际穿越》的预告片中曾有一排书架一闪而过。

有粉丝就根据这个大书架上的几本书推测出诺兰要在《星际穿越》中讲一个和时间有关的故事。

03 剧情内容《星际穿越》中诸多的“烧脑“设定,确实能让观众在每一次观看时都有常看常新的感受。

比如影片出现的一小时抵七年的情况。

根据豆瓣网友“花纹”的解释,其原理是这样的:引力场会引起时空扭曲。

想象在一根皮筋上用笔画一厘米,然后将皮筋拉长,一厘米就会变很长很长。

如果一厘米是人的一生,那么在正常皮筋上很快就可以画完,但是在拉长的皮筋上画一个拉长的一厘米就会画很久,这多出来的墨水,就是多出来的时间,但实际上一厘米还是一厘米。

也就是时间并没有多,只是你画得更久了。

《星际穿越》的很多设计,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库布里克的影响。

比如永恒号到达土星这一情节,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原计划就是飞船从地球到土星的。

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所以改成了木星。

《2001:太空漫游》关于《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穿越》两部影片,还有一个神奇的巧合:《2001:太空漫游》上映不到16个月后,人类成功登月;《星际穿越》上映后15个月左右,人类首次观测到引力波。

关于片中宇航局开启的“拉撒路计划”,“拉撒路”这个名字源于圣经中的人物。

他不幸得病去世了,耶稣便说:拉撒路必然复活。

【约11:25】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约11:26】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你信这话吗?

——《圣经》宇航局为该计划起这个名字,应该也是希望可以在绝望中求得一线生机。

如果说《星际穿越》还有什么不足,大概就是被很多人质疑的巨大配乐声。

一般好莱坞电影的对白和音乐的响度,是有一个工业标准范围的(美国标准ATSC A/85)。

诺兰和本片配乐师汉斯·季默很多人吐槽《星际穿越》的配乐响度早就超过了这个工业标准。

对此,《星际穿越》的配乐师汉斯·季默回应道:这并非技术瑕疵,而是特意在极限的边缘试探。

为了测试配乐的音量,片方甚至在上映前夕烧坏了几个电影院的音响。

还有之前就被津津乐道的人在水星球上可以水上行走的原理、飞船能否毫发无伤地穿越黑洞和虫洞、Plan A的具体内容等等问题,复映之后一定又会在影迷中间掀起一阵讨论狂潮。

距离《星际穿越》首映已过去六年之久,但影片中那些宏大的特效场面至今看来依旧是超前的、震撼的。

当然,对于这类科幻视觉大片,最适合的观影方式必然是坐在大银幕前。

期待《信条》的影迷们,不如先在8月2号那天,去影院重温一下诺兰的影像风格,为接下来的时空迷局提前练脑。

相信随着疫情好转,诺兰新片《信条》也会很快跟全球影迷见面的。

 7 ) 劇中的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Dylan Thomas, 1914 - 1953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切莫溫馴地走入良夜日暮之年應燃燒咆哮於終盡狂怒,咆哮著對抗那光的減殞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8 ) 视听盛宴的人生寓言

我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个人生寓言。

在这个寓言中,整个人类就像是当前现实里的一个普通人。

这个人正陷入绝境。

他刚刚步入中年,在经历了年轻时的花天酒地、纵欲无度之后,钱财和身体都透支了,陷入了贫穷和疾病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虽然他已经改变了生活方式,过上了朴素甚至原始的生活,但是处境还是一步步变遭。

他没有足够的资源——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进入了一种叫做「匮乏」的状态。

在匮乏的状态下,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生存。

他把他几乎所有的资源用来满足眼前的生存所需,他甚至主动让自己变笨变傻,卸下高级的技能,来让这种蝇营狗苟的生活显得理所当然;他甚至故意扭曲自己的信念,把自己原来相信的东西变成不相信,把谎言写进教科书。

当然有时候,他也会记起他的初心,也就是他年轻时曾有过的好奇心和勇气,在电影里这颗初心的名字叫「墨菲」。

但是现实中权威的声音一遍遍响起,就像那两个中学老师一样,把这颗初心强行压制。

确实,在你限于匮乏之中时,还要让你去对未知的世界产生好奇,太奢侈了。

 9 ) 砸中牛顿的苹果,是未来人投下的吗?

这篇影评我写了两篇,一次是今天2014年11月13日观影后;一次是上次2014年5月19日初次看预告片后,之间隔了整整半年。

我保留了这两篇,算是我自己的“星际穿越”吧><。

而连接这两个时空的虫洞,就是我的思维。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想就是,按照电影中的理论,砸中牛顿的苹果,会不会就是未来人投下、用来启发我们的?

(因为重力是唯一可以穿越时空、传递讯息的媒介)我们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在靠着自己不断向前发展,但会不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我们的发明创造,其实是循着未来人给我们留下的线索探索出的?

就像片中的墨菲一样,大家都以为是她自己破解了谜题,实际上她是靠着幽灵,也就是她父亲留下的线索解出难题的。

诺兰的这部片从侧面实现了我小时候的一个幻想:外星人实际上并不是外星人,而是未来的人类,想要回到地球,来看看过去的自己。

但由于高度进化,语言也不同,我们已经认不出他们的样子了,才把他们误认为了外星人,实际上,他们只是移民到了别的星球居住的未来的人类,通过黑洞回到了过去的地球。

那么,一切就回到了原点:人类的整个文明历程,是否就是个死循环?

我们就是过去人的幽灵,未来人就是我们的幽灵,就这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经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星际穿越,只为给所爱之人留下一条讯息——或许爱,才是那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虫洞吧。

永远徘徊在无边的黑夜中,灼灼其华。

————————虫洞线———————————————————2014年5月19日在探索每一个未知的星系时,人们同时也在探索一个从未见过的自我。

除了科技的进步外,这更是一种对人心的考验。

在模糊幻想和现实的边界上,安睡着的永远是人性的柔软。

这也是我喜欢诺兰的原因。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无论他的幻想有多么不可思议,视觉效果多么震撼,叙事手法多么出其不意,诺兰呈现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猎奇的快感——他的电影,扎根在人的心上。

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是那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手。

诺兰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

虽然他们讲述的是我永远不可能亲身体验的故事,我仍然感同身受。

记忆碎片中,男主人公因为失忆而感受到的迷茫、破碎和失落,无法掌控自己人生、困兽之斗的绝望,对失去爱人一遍遍哀伤的回忆——都让我深深共鸣。

盗梦空间中,令我久久难忘的不是梦境的千变万化,而是梅尔坐在酒店的窗口,对着绝望的柯布闭上眼睛,轻轻吟诵“There is a train,a train that takes you far away……”,然后纵身跃下的一幕。

或许,对诺兰来说,幻想就像是一个实验室——借此把人类放到一个极端的、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境下,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借此对照处于现实中的我们自身。

毕竟,即使穿越到星际,维系人类的仍然是情感,不是飞船。

星际穿越算是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之前的盗梦和蝙蝠侠都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比较像是幻想动作片。

预告片剪得很棒,承袭了诺兰一贯的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

看完后,心都沉静了下来。

预告片开头说的“我们不缺飞机和电视,我们缺的是食物。

”这句话揭示了星际旅行的出发点。

民以食为天,“食物”在这里象征的是回归人性之本,回归到人类最原始、最脆弱、对大自然最敬畏的状态。

因为当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我们懂的并不比原始人类多多少。

宇航员为了寻找食物穿越星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大自然谦卑的姿态——因自身的局限性求索自然,而非出于征服欲挑战自然。

在片中,科学家不断告诫宇航员,我们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太阳系的任何东西,都救不了我们;另一个是,为了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离开地球,踏上穿越星际之旅。

因为,“我们的命运远在天际。

”这种“离开地球、探索太空”的思想,在各类科幻作品中由来已久,它符合当下地球因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而不堪重负的现状,也符合科技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因此,这种科幻设定,本身就比超级英雄打怪兽,更能给我们共鸣。

预告中还有一个思想值得注意,墨菲定律,也是男主女儿的名字。

男主对墨菲定律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墨菲定律不代表坏的事情,只代表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

”这也表明了男主对星际之旅的态度: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星际的男主由马修·麦康纳扮演,让我很高兴。

因为我很喜欢他的表演风格,也觉得他的气质很契合诺兰的电影。

让我认识马修的是《真探》,他在里面扮演一个阴郁的警探。

其实我根本没看懂案情到底是怎么走的,完全是被马修的个人魅力迷住了,在不明觉厉的状态中看完了全季。

有趣的是,《真探》那首好听到我一度天天循环的片头曲,名字是《Far from any road》,和《星际穿越》背井离乡的情感基调多么像!

马修性感低沉的德州腔英语,也是我的最爱。

任何字符在他嘴中,都是平静而绝望的。

就像是雷蒙德·卡佛小说的口吻。

在片中扮演马修女儿的小演员也很亮眼。

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在暮光之城中演过爱德华和贝拉的女儿。

忧伤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都带着忧郁的美。

她和马修搭戏,再合衬不过,预告片中的短短几幕,就足以展现父女情深。

在围脖上,有眼尖的童鞋发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预告片中有一幕,长大成人的女儿,站在燃烧的玉米地中望着天空,身上却穿着父亲离开前穿的衣服。

预告片中的配乐也很赞。

作者是汉斯·季默。

这个德国音乐家为盗梦做的配乐,是我写作的必备BGM。

气势宏大、旋律性强,必要处又足够空灵细腻。

看来,除了视觉,我们也将享受到一场听觉盛宴。

预告片的最后,星空中出现了一个宛如玻璃球的天体,白色飞船在里面缓缓旋转着,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纯净的太空之美。

不知那个玻璃球,是否是黑洞。

如果是的话,那是我见过最美的黑洞。

据说构成人类的粒子比所有已知的星星还要多。

那么,我体内最瑰丽的星云,一定是心脏。

承载着情感,在无声的黑暗中,缓缓旋转。

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下起流星雨。

我试图想象自己漂浮在星际。

那种孤独,那种寂静。

失去一切,只剩下心跳。

穿越了无数星系,模糊了时空的界限,看见了超越人类想象力的奇景;在宇宙的无限面前,作为人类的自尊和信仰一点点土崩瓦解——在那一刻,我还会记得什么?

会是爱吗。

我相信,会是爱。

因为在飞入宇宙之前,我就见过银河了——在和爱人亲吻、和久别重逢的亲人拥抱的那些时刻——银河就倾泻在我心头。

人类的情感是那么神秘,并不比星际旅行来得简单,有的时候,人们穷尽一生,也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不知穿越黑洞的感觉是如何。

或许就像是,银河倾泻在心头吧。

 10 ) 一点小想法——如何解释最后的因果循环和为什么要有plan A与B

别的不废话了,反正其他评论一定说得很到位了。

本人文科生,这里只是提一些和朋友交流讨论出来的新想法,可以解释一些观众觉得可能是“bug”,但其实未必是bug的地方。

看完电影,虽然我非常非常喜欢,大部分也都能想通,但最后在墨菲书架后面出现的五维空间以及其后发生的因果循环,让我一直有点在意——这个悖论是这样的:如果未来更高维度的人类“they”引导Cooper拯救了过去的祖先,那说明“人类没有灭亡,进入更高维度”这个未来是已经既定发生的,所以Cooper无论如何只有一种 可能性,就是依靠和女儿的羁绊拯救众生,没有别的可能,因为未来已经定死了。

如果他和女儿失败了,那人类就不复存在了,也就不会有“they”了。

所以这就像因为有A(Cooper拯救)所以有B(未来人),但没有B(未来人的引导),也同样没有A(Cooper拯救),两者互为必要条件。

形成一个永恒的循环。

虽然因果循环在别的科幻/神棍作品中时有发生,但在诺兰这样一个注重解释和逻辑的导演,以及这样一部努力写实的电影面前,就有点画风不符了。

所以我和朋友就开始探讨如何用诺兰给我们的信息,打破因果循环的解释,做出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首先第一个工具,就是维度。

前三维不解释,第四维是时间,简单举例来说,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出生了,二十多年后的此时此刻我正在打这篇文章,把我这个三维世界的人经历的这一段时间,想成一个时间和行为叠加在一起的时间段,就是四维。

也可以说,把三维生物想成一个点的话,四维就是一条线,头是二十年多前的我,尾巴是此刻的我。

但这条线是没有宽度和深度的,它是单向的,就像数轴里的X轴一样,只有给它加上一个y轴,有两条线的交叉,我们才能得到第五维。

这两条线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可能性,简而言之,就是二十多年的我如果某天突然被雷劈中获得超能力,从此不再庸庸碌碌,那从那个时间点开始,所衍生出的人生,这整一段时间,就和此时此刻这个我不再相同了,从那个点开始,一个新的时间线被"画"了出来。

无数种可能性引发的不同的时间线就构成了第五维度。

这时候情况已经不同了,低一维度的人,无法感知上一维度的存在,甚至无法自觉自己维度的局限,但高一维度的人,却可以感知低维度。

这就好像我们画了一个漫画人物,它如果有自己的意识,也并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点线面的集合,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物,但我们三维世界的人却可以清楚地从上到下地审视它。

因此第五维度的人可以像一个迷宫球一样,在不同的时间线上(即第四维度)来回移动暂停,并作出调整。

但第四或者更低维度的人,就好比迷宫的墙壁一样,只能看到或者安然处于自己的那条时间线。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要打破最后因果论的死循环,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第五维度的人,并非Cooper拯救的这些人发展出来的子孙。

即前面那个公式,A(Cooper拯救)并不是B(未来人)的根源。

那这些未来人是谁的后代呢?

相信说到这里你应该有感觉了,那就是打破这个因果循环要用到的第二个工具,诺兰设置的Plan A和Plan B。

那些进入第五维度的人类,其实是Plan B,也就是Amelia在另一个星球繁衍出来的人类的子孙。

而这些子孙,他们知道自己是plan b的产物,他们的祖先,曾经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全部覆灭于地球。

在进入第五维度之后,他们可以看到第四维度的时间线,但第五维度的人虽然能够看到时间线,却没有办法直接修改,把已经死去的祖先送到自己这边来是不可能的,这是第六维度的生命体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因此他们如果要改变过去的某个事件,还是必须要回到过去的那个时间点,让那个时间线上的人自己做出某个行为的变更,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现在问题就变成了,如果plan B的这些子孙,五维度的公民,要拯救因为plan A的失败而被遗弃在地球上灭亡的这些祖先,就需要通过改变某个事件,让当时的plan A能够成功。

这个事件,就是墨菲通过手表指针的指引,解出重力公式的那个摩斯密码。

为什么必须要让Cooper和TARS进入那个超立方体空间,就是因为第五维度的人没有办法直接和低两个维度的人沟通(就像你不能和漫画人物谈恋爱,so sad),第五维度的人没有办法揪着老教授或者墨菲的脖子说来这就是你们要的数据快拿去拯救人类,他们是无法听到的。

所以第五维度的人只能通过提示和指引,来使第三维度的人自己得到数据。

这个提示,就是那个书架后的四维立方体。

他们通过黑洞(或许是里面的虫洞,因为已知第五维度的人有构造虫洞的能力)把Cooper引进来,然后让他给予墨菲重力的数据,使得墨菲成功解出了方程式,也使得Plan A成功,地球上的人获得了拯救。

这就避开了因果循环的悖论,因为Plan A的成功和Plan B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成功的Plan B的子孙们只不过是拯救了最早因为Plan A的失败被放弃的那一批人类而已。

关于那个书架后的四维空间,我和朋友讨论了很久最终确定是四维,因为四维空间是一条单的时间线,就像Cooper在书架后面可以快速地往前走,看到发生在这小小房间里这么多年的所有事件。

但他没有办法看到别的时间线。

这也同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四维空间和异常现象会出现在墨菲的附近,“they”选择墨菲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第五维度那条原来的时间线上,墨菲可能也是研究重力的科学家,Cooper也进入了NASA和太空,但是并没有进入超立方体,也没有给墨菲提示数据,最后地球人类灭亡,但Amelia的Plan B成功。

Plan A的失败正是因为老布兰迪和墨菲无法解出方程式,所以墨菲能够解出方程式的那一刻,就是那个关键的,改变原来时间线的节点。

这个节点,就发生在墨菲想明白表上的指针的含义的那一瞬间。

这个瞬间的发生,最需要的其实是墨菲和父亲的羁绊,因此也才会是Cooper被选中进入四维空间,因为只有他的离开,墨菲才会有那么深的牵挂和那么强烈的执念,使她回到房间寻找答案,也只有他的提示,墨菲才能感受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羁绊和思念,就像那句台词说的一样,是真真正正地穿越了维度。

还有一些没想通的,到时候想到再补充。

————————————列一些之后想到的的确,就算用plan A和B来试图绕过因果论,但其实又会再次进入因果论,毕竟Plan B的成功仰赖于虫洞,所以“they”对Plan B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样来看,第五维度的人确切无疑地参与了当年拯救自己祖先的计划但我刚才看到乌比斯环的图,突然想到,因果循环的概念,本身不也只能是在单线性时间的三维世界成立吗?

因果关系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高维度生命来说,时间已经成为实体,并且可以跳转停驻于这条线段的任何节点,因此因果的定义也就不再重要 假设把电影里描述的这一个因果循环,想成乌比斯环,而我们就是三维世界里一只在乌比斯环上爬行的蚂蚁,大概也会困惑于这个乌比斯环的头与尾,哪个是正面(起因),哪个是背面(结果)?

但对五维度的人来说,这只是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段(就像我们把一张纸头弯曲,制造乌比斯环一样)达成的一种效果,我们折叠纸张,他们折叠时间。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因果,其实都不重要了,对于可以把时间当做实体的维度来说,基于时间前后这个假设之上的因果论也没有意义了。

我的朋友还想到,如果最后Cooper找到了Amelia和Plan B上的人类,并且留下来,把自己的意志也保存下来,那其实Plan B的人类从一开始就知道会有这个计划,当他们发展到高维度之后,他们也会遵循Cooper记忆里的内容,对自己过去的祖先——苦苦挣扎的人类们进行拯救,对于他们而言,这场救赎已经发生,又尚未发生。

会不会失败呢?

不要忘了片子里反复暗示的墨菲定律。

对于高维度的人来说就是这样,这场救赎是去实现一种人类全部存活的可能性,免于一种Plan A全失败的可能性。

它说到底还是许多可能性的一种,是“也许”会发生的,但它又是已经确定的未来,只要走上这条道路,那一切就终将会发生。

Something may happen, will happen.另外更正一下,之前和我朋友讨论的时候我认为书架背后是五维,证据是只有五维空间才可以把时间看做实体化的东西,但朋友认为是四维,因为TARS有提到超立方体,立方体是三维,超立方体是四维,最后朋友说服了我,但还是挺莫衷一是的总之这样琢磨真的是很有趣,欢迎来讨论

《星际穿越》短评

怎么会有人建议诺兰来导三体呢?抛开灭绝、维度、冬眠之类雷同因素,他所抱的信念完全同刘慈欣不可调和。影片否定了Romilly那句“在宇宙中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应该基于种群而非个体”,个体的意志与爱才是穿越一切的存在,是起点与最终的归结。而刘是个赤裸裸的宇宙法西斯论者,主张为人类的生存灭绝人性

5分钟前
  • 巳注销
  • 力荐

剧情内容完全可以压缩一半时长,另外这种用爱发电的电影很难感动人了。

6分钟前
  • 柴柴在db
  • 还行

不要这样吧,这种垃圾电影打这么高分对得起2001吗。。。。人物设计生硬,尤其是女儿和马特达蒙;剧情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太多,比如最后一次加速后,在阻力很小、速度已经可以摆脱黑洞引力的情况下,麦康纳的助推器和海瑟薇分离,这个过程中助推器能量损失很小,它怎么可能重新被黑洞吸回去?!动动脑子!

10分钟前
  • 艾弗砷
  • 较差

极纯粹的情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漂流星际的孤寂,对未来的希冀,沉淀在品质中有力而不彰的爱。人类高贵之时就应该这样生活,而不是像陷身泥沼一样在自己的义和罪,乐与苦中呢喃哭泣。气势磅薄的史诗,甚至是上主的史诗。后到教会我没法祷告,因为观影时虔诚已经耗尽;看完后我禁不住轻轻鼓掌。

14分钟前
  • 江绪林
  • 力荐

看起来是科幻,实际上是亲情,这么一想,就不去挑bug了。多维世界是在一个书架后展开的,喜欢这个设定。男主角从多维世界能看到昔日的自己,所以后身对于前身,就是神。

15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散场后第一件事是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amp;#34;出自哪里。可能我就是被诺兰率先抛弃的那类观众。【重看2020.02.01】

20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就那段都是星星的觉得很漂亮,其他的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在说些啥。

22分钟前
  • olive
  • 较差

未来是我们所触摸不到的,超过3维的具象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未来五维人类是怎么回来拯救过去人类,亦即过去人类是怎么在还没到未来的时候就拯救了,这个除了必须把它闭环起来,实在没法解释。那到底哪个为先?结尾真的很难看,太掉分了。

24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还行

看似温情和热闹,其实仍然不过是好莱坞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末世情结加煽情的老套路。大量科技术语的运用表面上提高了影片的观赏门槛,但发行商成功地把这种科技内容转化为营销的噱头。本片的高票房还主要是商业的成功,而不是艺术的成功。

28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较差

根本没心思去上洗手间,憋了整整两个小时,字幕结束时尿意都要loading到90%了

30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力荐

我以为诺兰和卖拷贝根本是同一种人。诺老湿的审美比卖老湿要高出一个汉斯老湿,也更擅长卖拐。影片完成度,特别是视效,是没话说的。但是科学,怪力,人性,大爱神马的杂锦果汁,也把我对诺老湿的厌感刷出了新维度。看过《超时空接触》的多少都猜到拼爹结局了罢。惊讶到我的是肥马——好大一支酱油!

34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不好意思 不好看

39分钟前
  • 发条程程
  • 很差

电影本身拍得好坏先不说,就一直觉得,改造、重建一个那么荒凉不适合生存的星球,建那么牛逼的空间站,还要繁衍人类胚胎什么的,这些都能做得出,地球上的沙尘暴却治不好?!这个电影的大前提真是非常奇怪。片中各种炫酷的科技,引力波什么的,开着那么破的飞船进黑洞都不死……沙尘就是治不好。服了

43分钟前
  • zeïn
  • 还行

又是两个小时多的电影……对我来说真的太长了,评分这么高,但没感觉哪里惊艳,和降临一个水平

48分钟前
  • 沉默如海
  • 还行

老片重映的时候记得删掉自己曾经的短评。

53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我并未觉得这部电影值9.2分,因为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我不是很满意。1,只身在黑洞中为何还要费劲力气一直喊墨菲,宇航员应该有较硬的心理素质,他在喊两次就应该明白事情缘由,然后制定营救方案,我知道这是为了渲染气氛,但少喊几次就能少消耗些氧气啊。2,出了事故他们相互推诿指责,感情爆发,这样也不合理,难道不知道及时止损吗?3,库伯基本上没有经过怎么训练就发射了,我知道他之前有当宇航员的经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而且又是星际旅行,难道影片不应该稍微过一下他受培训的镜头吗?4,最后布兰德博士到达的那个星球应该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因为她摘下头盔可以自由呼吸,但她那个恋人是如何埋葬的我就不清楚了,因为如果是布兰德埋葬的话,而且听她的旁白,很孤独,应该呆的时间挺久的,但为何还穿着宇航服,如果不是她埋葬的话,这个星球还有谁

58分钟前
  • 草原与树
  • 较差

俗气小气铜臭气

1小时前
  • vivi
  • 很差

豆瓣上的人电影品味真是低

1小时前
  • 内心的平静
  • 很差

诺兰从来没让人失望。先锋科技加上终极思考,用一惯一流的叙事情节串联起来。看他的电影,可以看见他思路的变化,从揭示人性到思考宇宙跟人类命运的宏大主题。非常好。

1小时前
  • aurorum
  • 力荐

一部科幻片把我愣生生看哭了。人可能终究孤独。无论是救人的还是被救的。

1小时前
  • 阿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