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优点,开头很惊艳,竟然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毛主席出场那儿,看哭了。
画面很清晰,色调不错,演员演技都很好,台词很精准利落。
看得出对于布景和打光也很是讲究,但也许是画质太清晰的缘故,就有点感觉画面过于干净了,不过目前都还是文戏,影响不大。
不是很合我心意的地方有,感觉编剧不够大胆,可能对于史料没有记载的一些东西不敢扩展开来讲,但影视剧嘛,总要有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我觉得对于这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过程的细节刻画、行动动机和抉择比结果的抛出与评价更重要,更打动人,因为结果和意义我们都已经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了,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伟人所做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而不是科普他们做的结果,但按第一集的剧情走向,节奏很快,再加上旁白,就感觉有点儿照本宣科了。
比如说李大钊先生去给老师讨要工资被打破头这件事,既然提及到了,就可以刻画一下具体细节过程,而不是直接就看到一个包着头受伤的大钊先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压迫,莫得感情。
不过才一集,不好过早下结论。
现在还没找准剧的定位,如果剧的定位就是这样客观的叙述史实,想要讲很多事情,很多人物,时间跨度很大,那样确实不好整体把握,各方面权衡折中,第一集这样的呈现方式已经很好了。
我对觉醒年代评价很高,我是在已知觉醒年代非常不错的情况下去看的,但第一二集其实感觉不大好的,有点看不下去,比这部剧这一集的观感还要差一下,但看到三四集后就非常有兴趣了,看得拍案叫绝,希望这部剧也是这样,总之现在很喜欢这类题材的剧,观望状态,看后续,保守评分8.5,后续会再评
前话:明星阵容确实强大,演员的确演的好,但不乏诸多乱七八糟的演员,角色合适度欠妥,演技还不行。
第一位,黄晓明饰演青年周恩来?
你确定你能演得好,事实证明,不能,首先剧是2020年拍得,黄晓明42岁,而1921年的周恩来23岁,有谁见过42岁的青年?
看到导演提到不想让黄晓明刻意去模仿周恩来,不想给观众一种刻板印象,你确定?
恐怕是黄晓明再演也演不出那个时代的气质,在剧中依旧是硬凹造型。
第二位,郭涛饰演陈公博,陈公博是早年参加共产党,后脱党而去,可1921年的陈公博才29岁,可郭涛在拍摄时52岁,导演在搞什么?
只管找演员,只要有名气,其他都不重要,再说这位恐怕不适合演这种献礼的片子。
难道互联网没有记忆的吗?
我帮大家回忆一下, 郭涛2014年出版的自传《父亲的力量》 ,描述自己打女人。
自己出轨怪女人,贬低女性同行。
婚恋网站的广告中的女性角色为了让病重的外婆安心,可以随便上网找个人嫁了。
二手车广告中的新娘在众目睽睽之下,可以被婆婆掰开嘴检查牙口。
这都是什么思想,绝了,明星犯错如此廉价?
就一个道歉声明?
另外,郭涛的演技怎么说,似乎所有角色都是一个样,我不想看复制粘贴,他不应该为人物角色做出改变吗?
这种演员也配献礼?
第三位,李晨饰演张国焘,李晨41岁,张国焘时年24岁,这个片的选人标准难不成只要有名?
不学学人家隔壁的选角,李晨和刘仁静来到李大钊病床前问候,当李大钊说自己去不了参加会议时候,李晨略带开心和好奇的说了句,你得参加呀?
什么?
李大钊通知说了不去了,你还说了这句话(有人会说,这是剧本他必须说,那好吧)这还可以理解,但你的表现明显不是关心的神态,然后李大钊说出派他两人去,话还没落音,李晨面部极度开心,上排牙全部漏出,而刘仁静就很正常了,首先说了啊,我,表现出犹豫,然后质疑自己能不能行,接下来李晨竟然开心的合不拢嘴,更是说出了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他,看吧,表演明显分出了层次,怎么说,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真得不合适这些蹭热度的演员,能力不够,还要硬上,拖了电视剧的后腿。
接下来就是张一山,未完待续,只看到这。
若说看《觉醒年代》还会感叹正剧怕是这年头极少数不被资本入侵的影视领域,好剧本好剧组好导演好演员奉献的良心制作。
那么看这部剧,显然就能推翻这种欣慰和愉悦了。
十几二十岁的少年偶像,被追捧为流量,演少年伟人,虽然演技生涩,但能更多给青少年关注正剧了解历史。
甚至三十来岁的流量明星演个伟人,也能惊喜他原来有点演技。
教主何许人,77年生人,四十有余,同辈们已经陆续混成圈内戏骨,教主仍能凭流量接戏,可见有颜任性。
网络剧评,侵删难道教主还需要蹭伟人的热度和流量?!
给造型师加分,眉毛胡子都是不出戏的保证
入戏的眉毛,却配上了惯用的狂狷邪魅表情教主习惯性的用力过猛,这许是他对伟人的理解仅限于苦大仇深。
或者,他根本没有时间琢磨剧本打磨演技?
还有总理挺拔的身姿呢,怎么到教主这里连基本的仪态都没有?
毕竟教主自己已是资本,除了做生意、还得上综艺,就算不玩股票、也得秀秀肌肉,买rs、撤rs,和大宝贝合体洒狗粮或者澄清离婚传闻。
,,太多事要忙。
那导演为什么非得请教主这么个大忙人来演戏份这样不低又容易招骂的伟人角色呢?
难道是教主霸总演多了,觉着无趣,想演正剧转转型?
那就能理解了,毕竟正剧里只是演个普通角色怎么衬得出教主今日的咖位。
这不,随着剧集陆续播出,尬吹演技的通稿也来了,这方面竟然和他家大宝贝异曲同工。
只是要问,以教主的资历难道已经混得和大宝贝一样需要通稿吹演技的程度了吗?
不,一定是我们误会了他。
网络剧评,侵删这样一部卫视八点档首播、老少皆宜的上星剧,观众评价如何呢?
现场采访七大姑八大姨,刚打开电视的前二十分钟,都没人认出晓明同志到底演了谁,但都认出了这是晓明本明,教主的国民热度可见一斑。
直到被点破了他演的是周总理,才激起骂声一片。
“换台!
”“不看了!
”,整部戏怕是总理的角色最让人看着出戏。
这年头资本强行喂💩越来越普遍,老百姓想在电视机前看点自己喜欢的也不容易,但好歹还有掌握遥控器的权利,好歹。。。
剧拍的好不好,老百姓能说句实话评价吗?
还是非得跟着营销号一样无脑尬吹。
听说这剧是某腾出品,前有1921,让爽子演向警予,让口碑有争议的流量演毛教员。
果然最看中热度,这不教主版总理一播出,夸也好骂也好,热度又来了。
上一次让我来豆瓣发帖吐槽演技的是爽子,教主这是第二位,先做个标记。
觉醒讲的是一大前,拍摄风格偏艺术化,浪漫。
大浪讲的是一大本身(五四到一大用了六集来讲,因为这个会其实开了一周)以及之后各种会议和战斗的决策过程和各人物的性格转变,也可以看成是毛思想的形成过程。
风格偏写实,质量也是天花板水平。
光荣讲的是大事件,比如战争,所以五四到一大只花了一集。
从昨天第一集来看,非常能体会到导演的用意,整体感觉很不错,比较安静、克制。
光影风格像2000年左右的电影,就是有点偏黄,有人觉得好有人可能不喜欢。
目前觉醒是9.3,大浪估计8.8,光荣预估8.5拭目以待!
6月15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迎来收官。
血战飞虎山、飞兵三所里、坚守上甘岭、金城反击战等一系列血战,既耳熟能详、震撼人心,又给人全新的视听感受。
在志愿军战士奋勇搏杀之下,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轰然倒塌,新中国的这场“立国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共产党人先辈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在巍巍东方透出金色曙光。
《光荣与梦想》在年轻人中引发了巨大反响,传递着光荣,也照亮了梦想。
这部剧从中共一大开始,展现了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万里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百团大战、三下江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
这部40集的电视剧横跨了35年历史,事件复杂、人物众多、线索繁复,要拍好拍“新”,并不容易。
这部剧却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创新式呈现。
整部电视剧简洁明快、节奏紧凑、张弛有度,极具章法。
在过去,不少年轻人会对宏大叙事的历史题材“不感冒”,然而这部剧很快便将大批年轻人“圈粉”,让他们在享受观剧愉悦的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
这部剧不仅有历史,还有人,有情,令人耳目一新,又催人泪下,心灵受到洗礼。
电视剧开篇就大胆而又新颖:以1982年杨开慧的《偶感》手稿在杨家老屋墙砖里被发现为切入点;接着是晚年的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中,抚摸着一把木梳,眼望着妻儿的合影,潸然泪下;然后镜头再次闪回,青年毛泽东投身革命洪流,站在游行队伍的前头奔走呼号,领导“驱张运动”,直指旧军阀张敬尧……三个场景,三重时空,一下子缩短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相比于此前的一些作品,剧中对领袖形象的塑造也有了不小的突破。
整部剧中,对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父子情,有较大篇幅的展现,舐犊深情令人动容。
而在最新的大结局中,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时的一幕,表现得张力十足,一下子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这部剧对于革命先烈牺牲时的再现感人至深,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人崇敬不已。
李大钊、杨开慧、方志敏、瞿秋白、蒋先云、杨靖宇等历史人物抛头颅洒热血,超人的勇气和豪情令无数青年敬佩、慨叹。
剧中还采用了一些诗化的表达,比如,毛泽东看到杨开慧的遗物时,脑海中闪现着二人牵手的画面;方志敏牺牲时有一个黑白仪式感的瞬间;特别是在瞿秋白牺牲时,他对着刽子手们一边饮酒一边用俄语高唱《国际歌》,在行刑地说“此地甚好”,从容坐下,从容就义……这样一幅幅画面,在人们心中树起了高耸入云的丰碑。
在最新剧情的抗美援朝战斗中,38军113师338团战士壮烈牺牲,也让无数观众瞬间泪奔。
《光荣与梦想》采用了“以人带史,以情动人”的方式,通过刻画历史人物来打动观众,再现了那一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燃情岁月。
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了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大义凛然,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用血肉和理想铺就了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以毕生的精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
知行合一,使命必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他们境界的光辉写照。
这部剧以年轻人的审美和他们喜欢的方式,打动了年轻人,从而使“红色主题”电视剧成功破壁,获得了广泛好评。
希望这样的电视剧能再多一点,在建党10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让新一代中国青年更好地赓续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梦想,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深刻,很深刻,历史总是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希望我们勿忘历史,坚定的走下去。
有些人以刻板印象看人,选择性失明,装睡,自然看啥都觉得是一样的。
其实抛开他们的偏见,hxm演技没毛病。
各种台词、动作就配上各种情绪,城府、霸气、坚定、儒雅、亲和都有了,真心推荐大家观看。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任何事情都无法左右,坚强的走下去。
最近,第27届上海白玉兰奖公布了入围名单,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张桐在《觉醒年代》里成功饰演了李大钊,却没有入围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很多人直言:“白玉兰奖这是发大水了。
”不过,看完入围名单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端倪了。
《觉醒年代》这部剧是近年来难得的主旋律精品剧,讲述了1915年到1921年的6年里,陈独秀和李大钊为救国上下求索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整部剧不仅品质精良,演员也是全员演技在线,豆瓣评分也从开画时的8.4分一口气飙到了9.3分。
不过全员演技在线也造成了一定的“内卷”。
比如陈独秀和李大钊谁才是这部剧的男一号呢?
陈独秀的戏份更重,可剧尾的字幕里却把李大钊放在了第一位,很多剧迷也是争论不休,为此编剧龙平平还专门出来解释,这部剧是双男主剧,排名不分先后。
不过考虑到于和伟在《巡回检察组》里也有精彩的表现,最后于和伟入围了视帝名单,张桐遗憾出局。
同样的“内卷”还发生在配角上。
《觉醒年代》里,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曹磊饰演的鲁迅,朱刚日尧饰演的胡适,张晚意饰演的陈延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最佳男配的提名只有一个。
最终马少骅提名最佳男配,其他演员只能遗憾陪跑。
简单分析就能看出,并不是白玉兰奖发大水了,而是《觉醒年代》太过优秀,给观众的和评委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不过,这些没入围的好演员不必太过沮丧,因为这两年精品好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属于他们的春天到来了。
在《觉醒年代》快结束时,弹幕里有观众就说,希望这样的好剧能够一直拍下去,最好从1921年拍到2021年,续集的名字就叫做《革命年代》和《复兴年代》,这个提议获得了许多人的点赞。
万万没想到,观众的心愿很快就得到了满足。
5月25日,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开播,这部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张桐在本剧里继续饰演李大钊。
本剧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到1954年抗美援朝胜利为终点,讲述了我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一口气看完了5集,有一种酣畅淋漓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
《觉醒年代》是由张永新执导的,他之前的代表作是《军师联盟》;《光荣与梦想》是刘江执导的,他之前的代表作是《黎明之前》和《咱们结婚吧》。
两位导演的风格不同,但在创作这两部剧时却好像达成了某种默契,使得两剧是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的。
首先是故事上的继承。
《觉醒年代》是以五四运动为全剧的高潮,以中共建党为故事的结尾,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光荣与梦想》开篇用旁白的形式讲述了五四运动的意义,接着就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完成还原了中共建党的全过程,看完《觉醒年代》的朋友可以无缝切换到这部新剧之中。
其次是演员的继承,张桐在本剧中继续出演李大钊,侯京健在本剧中继续出演青年毛泽东,有了这些熟面孔,观众也能快速切换到新剧之中。
最后是画面上的继承,两部剧从取景到运镜到画面的色彩处理都呈现出了电影般的质感,张永新和刘江联手拔高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天花板。
不过,两部剧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觉醒年代》用43集讲述了6年的历史,主要角色就几十人,主要以文戏为主,讲述的也是新文化运动启发民智的故事。
这使得《觉醒年代》拍摄的方式是“小而精”,全剧好像在芝麻上绣花一样拍的很精致。
比如不同的场景之间用版画的形式进行衔接;比如毛泽东出场、鲁迅写下《狂人日记》、陈独秀和胡适分道扬镳时都用了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比如全剧用大量的动物来进行隐喻:用蚂蚁爬行来反映左倾思潮,用青蛙来暗讽保守派是井底之蛙,用牛来暗示毛泽东是执牛耳者,用骆驼来表示古老的中国负重前行等等。
而《光荣与梦想》用40集讲述了35年的历史,包含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抗美援朝等大事件,有大量的战争戏,剧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达到了400多人,参加的演员多达200多人,拍摄的场景多达700多个,其中黄埔军校的戏只有12场,可是剧组却专门搭景还原当时的场景。
这使得《光荣与梦想》的拍摄方式是“大而全”,它以点带面讲述故事。
比如刚开始重点讲述中共一大成立的细节,然后下一个场景就跳转到2年后国民党一大召开,接着就是1年后黄埔军校的成立,几个事件之间是作留白处理的,这样的拍摄方式少了《觉醒年代》那种黏性,但格局和视野更加宏大。
在演员方面,两部剧都是老戏骨压阵,都保证了下限,但也是有巨大的区别的。
《觉醒年代》因为人物比较少,在演员选择上就以演技为唯一标准,这使得全剧里戏骨云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历史人物都都戏骨们塑造的形象而立体。
但《光荣与梦想》涉及到的演员有200多人,全部选择戏骨出演是不现实的,它在演员的选择标准上更加多元化,看点是要超过《觉醒年代》的,但在演技的稳定性上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比如张桐和侯京健都在两部剧中出演了李大钊和毛泽东,但在《觉醒年代》里张桐是主演,侯京健是配角,而到了《光荣与梦想》里,张桐成了配角,侯京健成了主角,两人的表演方式自然也有了变化,观众能否接受这种反差是个问题。
再比如马少骅在《觉醒年代》饰演的是蔡元培,在《光荣与梦想》里饰演的是孙中山,这位老戏骨饰演两个角色时是有明显的差别的,欣赏这种差别对于观众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对演员却是一大考验。
还有《光荣与梦想》中,侯京健、佟瑞欣、唐国强分别饰演毛泽东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黄晓明、刘劲分别饰演周恩来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几个演员之间如何做到无缝衔接也增加了看点月难度。
此外,《觉醒年代》里于和伟成功饰演了陈独秀,而《光荣与梦想》中达康书记吴刚出演陈独秀,吴刚的造型更接近陈独秀,而于和伟的表演更有个人风格,两位戏骨的隔空PK十分有看点。
《光荣与梦想》也有争议的点,比如王劲松首次饰演蒋介石、李晨饰演张国焘,黄晓明饰演青年周恩来都遭到了观众的质疑。
对了,导演还邀请了张一山、谢孟伟、曹骏、关晓彤、高圆圆都有争议的演员饰演历史人物,也是一招险棋。
演员选择的多元性决定了它的看点更多,争议更大,整体性更差,拍摄难度也更大。
但不管怎么说,《觉醒年代》和《光荣与梦想》都是几个老戏骨撑起来的剧,于和伟、张桐、马少骅、唐国强、刘劲等老戏骨才是两部剧成功的关键。
两剧的创作理念不同,拍摄方式不同,演员的表演风格也不同,但恰好从两个侧面证明了老戏骨定律已经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铁律,好演员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想要系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史,可以先看《走向共和》,再看《觉醒年代》,最后看《光荣与梦想》,这三部剧承前启后,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
好的历史剧并等于真实的历史,但是却是引导观众去了解真实历史的一座桥梁,从这个意义上看,《觉醒年代》做到了,《光荣与梦想》也做到了。
《光荣与梦想》这部电视剧真的好好看,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用崭新的方式讲故事,还真没有看到过这样类型剧如此开片的,很有创意及质感,人物都特别鲜活,一点点都不做作,没那么假的感觉,带入感很强,而且特别接地气,感觉很真实一点都不形式化,这几集出场的演员演技好棒,真的融入了剧情当中了。
剧情节奏也好快,一点都不拖沓,很期待后面。
四个纵队加红五军团艰难行军的一个长镜头 牛哇 技术层面上来说 就没见过……算我孤陋 。
(下面水几句 ,因为字数不够140不让发)李德的阵地战大兵团战法彻底失败,工农红只能大转移(开启长征模式),边打边发展边撤退(敌进我退…),利用地大物博和军阀失和,证明在那个年代是先进的理念可以创造奇迹的!
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剧《光荣与梦想》作为主旋律电视剧,必然会展现历史的光荣,可这剧并没有让观众觉得遥不可及。
因为它没有止于向浩瀚历史致敬,因为铸造这光荣的,是千万革命者的梦想。
宏大叙事下聚焦每一个投身革命的人,正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汇聚在一起,最后书写了这部《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铺开时光,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这自然引发观众对“史诗型”电视剧的期待,这部剧也不负众望,历史事件的呈现波澜壮阔,同时,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
虽说四十集的电视剧要讲述35年间发生的历史,但观众却绝不会有流水账式的观感。
每一集的主题都十分明确,比如第一集建党筹备,第二集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第三集国共第一次合作,第四、五集黄埔军校众人投身革命的积极风貌,第七集北伐战争期间,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横扫千军……观众的观感在这些历史事件种被一次次调动起来。
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副线剧情也穿插其中,剧情愈加饱满,可看性也更强。
比如第三集,李大钊孙中山两位伟人会面,李大钊提到了工农力量的重要性,同一集就呈现了刘少奇在领导工人运动时慷慨激昂的发言。
第四集黄埔军校革命志士聚集,学习军事知识,同样也展现了杨开慧细致耐心地在夜校教工人们识字。
第七集北伐战争开始,独立团作为先锋队,在两湖地区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主副线共同演绎历史事件的同时,各种细节的点缀也让这部“史诗”电视剧不仅有恢弘的气势,也充满了温情的气息。
第一集结尾处,工作之余的毛泽东给杨开慧梳头时说:“我这不是张敞画眉,不是平儿理妆,是润之啊,给我的开慧好好梳一次头。
”伟人也是平凡人,也有缱绻情谊。
第二集一大召开,参会的各个代表举手投足间,人物性格尽显。
董必武沉稳坚毅,爱护年轻同僚。
毛泽东深夜还在做文书工作,董必武带来麻糖给他解乏,并提出帮助毛泽东完成工作。
毛泽东说要请他吃辣肉面作为感谢,因为“湖南人无辣不欢”,董必武十分欢快地回应“我们湖北人也是无辣不欢”。
此时宏大叙事暂时退后,同道中人互相关心的情谊,轻松愉悦的氛围瞬间就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样,黄埔军校招生期间,陈赓、方志敏、徐向前、蒋先云在参与面试的时候,不仅每个人展现出的气质性格各不一样,每个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战争、工业、民生、团结群众——切入,展现了投身革命的必要性。
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这四人面试的时候,配乐也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支配乐给人的感觉恰好能很好的呼应他们各自的性格。
这里当然也要感谢各位实力派演员的助力,在有限的篇幅里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革命是不可阻挡的洪流,可这股洪流的构成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
说到历史上每一个具体的人,这部剧另外一处让人期待的地方,可以说是对女性革命者的着墨。
王会悟在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时候给予了坚实的后勤支持,并且在危难时刻提议嘉兴渔船游湖做掩护,完成会议。
杨开慧不仅是作为妻子、母亲和毛泽东的灵魂伴侣出现,她同时也是革命的一份子。
第三集中,她不仅支持毛泽东的工作,同时说:“我也要工作,我也是党员呀。
”这就呼应了上面提到的第四集副线,杨开慧在夜校教工人识字。
向警予、邓颖超等也会相继出场,这一方面观众还可以有所期待。
作为一部讲述党史的电视剧,思想方面的呈现也是必不可少,可思想毕竟是抽象的东西,怎么清晰地展现出来又不会让观众觉得生硬?
导演和编剧在这方面也下了功夫,用电视剧的优势,把这些抽象的思想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黄埔军校课堂上,借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和陈赓之口引出了“革命意志”是最有力的武器,这个情节也很快在下一集军校队员出征中体现出来,在独立团无往不胜的时候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也可以预料到它会是整部电视剧的草蛇灰线。
太假了,好好的剧毁在某些综艺演员手里,果断放弃
这部剧使使历史不再只是历史,而是成为了有温度的故事
演员很用心,一言一行都把握的很精准,观众跟着剧中人物一起伤心落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很久很久,荡气回肠的感觉,致敬!
一般
个别演员选的不好,整体看是好剧。
和觉醒比,还是有差距,PS.好多原班人马还是加分
把老蒋写的太没水平了,像高维打低维没意思
拍成这个样子真是令人大失所望……
特意用了美国著名20-60年代历史小说的名字吗?赶超他们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紧接着觉醒年代看,这剧情过分紧凑,像是历史课本的影视版。历史事件的讲述也不均衡,前面是过于紧凑,后面抗美援将近五集。但是摄像和音乐非常棒,非常感染人,场面震撼。
演周恩来的是谁啊,演技太拉胯了吧
历史 悲壮 浪漫 重复
前面还好,如果能把国民党一些爱国将领和战役也捎带提一下就好了。
战争戏拍的还可以,但剧剪的太多变成流水账而且有些台词特别出戏。最后冉冉的宋先生我还是要给满分,闺女就要夸!
致敬伟大先烈
2023.12.27日二刷至重庆谈判,转大决战再回来
毛主席年轻时候也曾经是心存幻想的意见领袖。电视剧前半部分应该说非常难得展现了这些革命前辈的青年时代,拉近了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从第3集开始的黄埔军校段落无疑是最让人唏嘘的,一群朝气蓬勃的爱国青年曾经勾肩搭背,共同奋战,后来却是刀兵相向。到后面部分就是中规中矩的主旋律剧了。
先打3星吧,后期再改,说实话,为了拍到抗美援朝,节奏赶的太快,这才半集就已经建党完毕了,中间细节一点没拍,我对这段历史还比较熟悉,所以比较了解,但是对于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讲,确实不太友好,看看后面吧
情节是好的,演员让人很出戏......用我爸的话说就是个人特征太明显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