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播的谍战剧不多,在《破局1950》 《秋蝉》等剧之后,有一部剧让人尤为期待。
有人说,想看《白夜追凶2》和《余罪3》的观众这下圆满了。
它就是:《局中人》
该剧由同名小说改编,由原著作者刘誉亲自操刀,集导演&编剧于一身。
让人尤为期待的,无疑是这部剧的主演阵容——青年演员张一山+中生代的潘粤明的“双男主”搭配。
此外,还有 王瑞子(《卫子夫》)、王一菲(《香蜜沉沉烬如霜》)、赵达(《精绝古城》)、寇振海(《金粉世家》)、朱雨辰(《奋斗》)等演员参演。
这部剧一共有49集,目前只播出了1集,而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这一集,只觉得——开局远低于预期。
有人说,它是剧情老套的神剧。
还有人说,第一集就值两分。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第1集的主要剧情。
故事开始于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南京地下情报人员面临被捕的危险。
而沈放(张一山 饰)在危急时刻试图解救同伴,面对日军的包围,负责人方达生(朱雨辰 饰)选择牺牲自己,保护沈放的身份不被暴露。
此后,打入汪伪政府情报科的沈放升职为代理主任,趁机窃取了日军情报处关于地下情报人员的文件。
然而,在日军情报处处长加藤毅一打着宴请之名,实为剥削中国商人的宴会中,露出破绽的沈放引起了他的怀疑。
就在遭到爆炸埋伏的日军准备枪杀沈放之时,中统副处长沈林(潘粤明 饰)及时赶到,将日军悉数击毙……
从简介来看,好像挺紧张刺激的?
其实,在这短短的1集中就暴露了三大缺陷。
首先,张一山用力过猛,撑不起大男主戏。
虽然说是双男主,可从角色设置来看,张一山的角色更加考验演技。
沈放打入军统,还与日本人有密切关系,而真实身份是我党地下情报员,集三面间谍于一身,绝对的NO.1。
正如旁白中介绍的:“先后潜伏于军统、日伪情报机关,为我党或许大量情报,成为我党埋在国民党情报系统中,最深的那一颗钉子。
”既然是底牌一般的存在,那么沈放应该是一个身经百战的间谍人员,具有万分的谨慎小心和强大的意志力。
然而,先从外形上来说,如今28岁的张一山身材瘦削,不够有气势,在一众大叔中反而更像跟班。
从气质上来说,且不提《家有儿女》中的刘星,从《春风十里,不如你》到《余罪》,张一山饰演的许多角色都是或痞气、或活泼的那一型。
而这部剧是他首次挑战心机深沉的谍报人员,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当上科长,有点让人难以信服。
从台词上来说,采用原声的张一山就像变声不彻底,一口京腔显得尤为出戏。
这里结合几个细节重点说说他的演技。
在得知负责人准备牺牲自己成全他时,张一山眯眼、咬牙。
在面对日军加藤的言语试探,皱眉,咬牙。
在自己的身份很可能要暴露时,皱眉、咬牙。
大兄弟,你的后槽牙还好吗?
可以看到,张一山对这个角色的呈现非常地单一,在剧中常常的表情就是一本正经板着一张脸,表现得十分刻意。
正如他在拿到组织上需要的情报,完成了方达生的临终遗命之时,旁白说着他松了一口气。
果真是演技不够,旁白来凑啊!
一部谍战剧想要精彩,很多时候需要“藏”,而张一山整个人的状态都比较“放”,难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其次,剧情逻辑经不起推敲,节奏略慢。
第1集主要也就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沈放刺杀军统人员,解救同伴。
面对军统的包围,沈放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一个个军统人员,相当霸气的样子。
然而,就不考虑一下这么多人的大街上自己的身份会暴露吗?
这一出场为沈放耍帅而设置,却牺牲该有的人物逻辑。
第二件事是进入负责人方达生设的局。
沈放本想让方达生在被日军抓捕前提前逃走,却不曾想方达生已经设好了局准备牺牲自己,保住他的身份。
结果,在两人对话的过程中,日军加藤一行人赶到,包围了方达生所在的小楼。
此处上演了迷一般的场面,加藤打电话威胁方达生,同时还要求人质听电话,而听电话不是已经劫持的人质乔主任,反而是沈放。
沈放说自己与方达生在对峙中,加藤就要求沈放去劝降。
对峙中还能轮着接电话?
你就不怕别人怀疑你们俩有猫腻吗?
而更迷的是,在方达生准备用手雷自我了断之时,一直说着“不”的沈放,在人家说话时不去救,还非得要等到人家拉了手环,屋子都爆炸了才冲上前去。
这时冲上前去是想一起死?
第三件事就是沈放窃取加藤的机密文件,引起加藤的怀疑。
在加藤不在办公室时,沈放以找他有事为借口,坐在他办公室门口等他,在士兵进去送文件时,观察到办公室的窗户是开的。
因此,他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街边的楼上通过窗户爬到办公室内。
这里再说一句,大哥,你不怕被人发现吗?
果不其然,早就被加藤怀疑的沈放,在保险箱外抹了荧光粉,而拿文件的那副手套,被加藤收走,身份即将暴露。
通过上面一番操作,就沈放这菜鸟一般的业务能力,确定是“最深的那颗钉子”?
除此之外,剧情的节奏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些台词非常磨叽。
先是沈放在拜访加藤办公室时,跟工具人秘书说了一大堆。
尤其是在加藤想要杀掉沈放时,沈放自曝身份,而加藤还一阵磨叽,嚷嚷着要杀了沈放。
敢情日军相杀一个人还得提前告知一声。
果然,反派死于话多。
最后,剧中细节不考究,BGM不搭。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讲述这部剧背景的字幕就非常粗糙,用词不当还有病句。
而许多神剧中会出现的,用中国人演日本人,说着国语后期配日语的操作,在剧中也上演了。
尤其是剧中故弄玄虚的浓浓的烟雾,堪称白内障患者的视角。
如果这个设置是想体现在大雾天气下的悬疑感,那么这肉眼可见的密度不均明显是人为制造的烟,镜头中冒烟的井盖也暴露了喂!
而有时候,在剧情非常紧张之时,还来个活跃的BGM,相当不搭调。
不得不说,潘粤明真的得注意一下身材管理了,脸和脖子都分不出来了,而且从演出来的感觉看,跟《白夜追凶》中的关宏峰很相似。
这哥俩,哥哥胖成球了,弟弟瘦成猴了,潘粤明匀点肉给张一山就完美了。
不管怎么说,开局的总体表现低于预期,希望后续能渐入佳境。
不论是兄弟俩的亲情对抗,还是之后将出现的女特务姚碧君的爱情矛盾,亦或是沈放自身脑部残留的弹片的影响,剧情的张力在后面或许会更加精彩吧。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总之看不下去,bug多,三观不正,神剧嫌疑。
体育老师教的语文句式第一集里主角两次近距离被炸飞,两次都没死没大伤,第一次炸弹💣爆炸竟然还能往前冲,表现好身手呢还是好意识,还是要表现好幸运呢
这都炸不死,没天理
和手撕鬼子有一拼可惜了胡八一老潘,以及瘦了的王胖子赵达。
一山的演技不可谓不用力,台词分秒让观众出戏。
感觉山哥的特工职业完全是凭借暴脾气和发狠咬后巢牙活过来的,痞气十足,心智不稳,分明还是个乳臭没干的熊孩子, 共党特工一贯的冷静和沉着似乎没有一点点附体,牛逼闪闪装腔作势倒是满屏喷溅我潘胖的角色冷漠孤独,总是煞有介事,无层次制作表面精良,质感有加,除了胡子和街道上的电脑字体。
导演和编剧实在是哈哈哈,毫无逻辑。
胡子贴也演的好国共内战的谍战片珠玉在前,本剧似乎毫无新意。
请对比: 潜伏,暗算,风筝,风声,悬崖,借枪。
而这剧格局与价值观与逻辑皆略显混乱,仿佛只有造作夸张的技巧。
张一山的身高撑不起成人的大衣跳着又试探着看了几集片段,依然看不下去辣眼很同意一个网友的评判,大意是谍战剧应该外松内紧,观众才感同身受,天大的事情也憋着,和外界假装同流合污,内心紧张要命。
而一山的角色恰恰相反,一种便秘还要吃贵州辣椒的演技,浮夸且粗鲁,根本没有人物灵魂,各种逻辑表情一塌糊涂。
总之一句话: 这是一部披着谍战外衣严重装13的剧,简直是侮辱观众失望透顶,悬疑是个笑话,谍战就是胡闹。
冲着潘老师和张一山来的,觉得两个实力派的谍战剧值得期待一下~没想到26分钟就已经…现在的片子统一的表现都是画质镜头越来越感人,但是这剧情真的是侮辱我智商啊~~隐藏最深的的卧底一上来就当街杀人,大白天就翻窗户去日本大boss办公室偷拍机密文件?
这真的是谍战片吗?
想想当年的《潜伏》《黎明之前》~真的是如履薄冰~环环相扣啊
喜欢的两个演员也让我支持不下去,沈放这个角色,导演的用意应该想刻画真实不浮夸,但是剧本所改和糟糕的主观介入,简直是败笔,汪洪涛滴血特意给了个特写镜头,完事沈放也看到了,一个起码得特工素质都没有,越排除嫌疑越对自己有利,非要硬着来?
刻意搞真实?
完事沈林来了,沈放还来一句野猫,真是给我整无语了……里面的细节给我整吐了,一个影视剧里的特工镇定自若没有,不漏声色没有,沉稳潇洒也没有,就是因为脑中有弹片剧组要刻画的真实吗?
开头衬托风铃无脑耍猴呢?
奇葩的更是一次次那么明显,罗立中等人还因为种种巧合相信他。
沈放放伪装者里活不过两集。
就酱
最后几集剧情和表现手法上的 Bug 太多,吐槽也是多余,说点零散的美好印象吧 逗我玩?
大结局当天下午,微博上出现了一张潘粤明扮演的哥哥沈林穿长衫的剧照
长身玉立的民国贵公子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眼前,15年了,老爷还是那个在政府任职的老爷,少爷从曾家三少摇身一变为沈家大少,从风流倜傥的叛逆少年变成了持重沉稳的党国要员(注:沈父的扮演者寇振海老师15年前在京华烟云中扮演曾荪亚的父亲,在《局中人》中二人再度合作扮演父子)。
因为这张剧照,习惯延迟追剧的我,过了午夜12点之后,便登录到视频平台,一点没快进地看完最后两集,居!
然!
没!
有!
逗我玩呢?
沈林的蜜汁优越感剧情槽点太多,支持我一路追下来的,只是潘老师的沈林。
沈林的气质有一点非常迷人的地方,就是官场地位及优越家世带来的矜贵, 外在的表现就是礼貌周到又清淡疏离,不可轻狎,这种并非刻意流露的优越感是会让人抓狂的,典型的如吕步青,他处处和沈林对着干,全是因为苦菊的死吗?
妒忌罢了;田中那么聪明冷静的人,能被沈林的轻视逼得失掉理智,不惜伪造证据赌上自己的性命,报复罢了。
有一场戏特别有意思,把沈林身上的那种难以言状的优越感发挥到了极致,最后一集,沈林答应与沈放合作救出准备起义的王文驰师长,被弟弟引领着见到了组织上的接头人任先生,对话是这样的:任:沈处长,久闻大名沈:不敢当,叫我沈林就好了任:我姓任,代表党组织欢迎你的加入沈:惭愧了,以前做了很多针对你们组织的事情,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弥补
对话内容很正常,但是看沈林说这些话的神情,丝毫没有新入伙之人的迎合与亲近,完全是平等对话。
回忆一下潜伏中余则成第一次见我党领导的情景做个比对,更能明显感到沈林的独特性格,潜伏那里很像新员工入职,而沈林这边,完全就是公事公办的商业合作架势。
沈林为什么会被策反回顾沈家兄弟的行为动机,沈放更像是任务驱动,沈林更像是情感驱动。
剧情也做了很多铺垫,比如,沈林受伤时临时召集的医疗小组,用姚碧君的话说是“这些人,以前都受过你哥的恩惠”,姚碧君、在顾志伟事件中帮忙的刘探长、做线人的学生乔治其,还有李向辉,也都受过沈林的恩惠,哥哥虽然不像弟弟那样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但是哥哥凭正直善良结下的这些人脉,在关键时刻,能为沈家兄弟提供关键的助力。
跟表面印象相反,虽然顶着一张冰山脸,沈林在关键时刻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更多是情感。
沈放自己也说,大哥一直在帮他,田中的事,顾志伟的事,柳如烟的事,至少救了他三次。
第四次,弟弟主动来要求大哥的帮助,为了救出王师长,沈林一开始是生气的:你这是让我背叛原则,上次我这样做已经很不符合我的身份了,你现在还想让我再做背叛原则的事吗......你们的人太任意妄为了,要不然吕步青也不会找到这么多的机会然后弟弟说了下面的话:虽然,我们不会轻易地牺牲自己,但是,如果牺牲是值得的,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第一个沈林听到这番话被震惊了,沈放表明,他是无论如何都是会去冒这个险的,那么站在哥哥的立场,无论想得通想不通,沈林都会去帮他这个忙,父亲已经不在了,他不会再让弟弟孤身犯险。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沈放讲述的信仰、理想,以及对现实的失望都对他有很大触动,但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沈放的这句话,外加苏小姐的死导致的形势所逼。
其实,沈林因为什么被策反不重要了,行动上,他确实下决心合作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左右摇摆的人,但我确实没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如此疯狂的地步不管结果是什么,我相信父亲很愿意看到现在的我们事实上,当兄弟俩见到任先生敲定方案之后,沈林率先提出了疑问:“还有姚碧君和他父亲怎么办?
”,说明在他心中,亲情极重。
兄弟话别的伤兄弟联手后的剧情紧张而刺激,姚碧君下线,沈林送王师长离开,沈放留下阻击追兵,沈林离开前红着眼对弟弟说:你等着我,我这就回来。
然而他终究晚了一步,编剧是不把沈林搞到孤家寡人的地步不肯罢手,最后,沈林抱着重伤的弟弟,这本该是全剧最感人的一幕,然而台词出现了败笔不是演员,是台词,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我特别不喜欢沈放给哥哥的临终遗言,他说:我就是你一直在找的那个风铃,现在我累了,但我知道,风铃的回响,永远都不会消失,而你,会是新的风铃够诗意,够英雄主义 ,但不够兄弟,也不讲逻辑-凭啥这时就决定大哥是新的风铃啊。
我特别希望在沈放眼里,抱着他的不是同志,只是兄长,我想替他对着兄长说出这样的话:大哥,不要难过,我去陪爸爸妈妈了,我离开家太久,能回到父母身边很幸福相信我,新世界一定是美好的,你要保重,替我、替碧君,在新世界好好生活,娶个嫂子......这才是我心中的兄弟情,也是能合理支持沈林勇敢地走下去的动力。
咖啡与玫瑰全剧最后一幕,沈林在香港的咖啡馆等待接头人的到来,虽然未来有新的腥风血雨,但眼下一刻,是轻松惬意的,为信仰而战,无非是为了守护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就如沈林书房小铁盒中的弹弓木马,陆文章回忆里的茶园、姚碧君笔下的画、眼前的咖啡与玫瑰,以及,翩然而来的同路人,这一幕的打光,也一改清冷暗沉的风格,温暖明亮。
全剧最后一个镜头,定格于沈林的笑颜,之前他难得的几次笑容,都很清浅,唯有最后这一次,扫尽阴霾,明朗舒展。
前阵子太忙今天是周末刚看完21集,总觉得编剧的思维很奇怪,凡事跟沈放有过接触的人必死,伪装成送牛奶的工人早上去沈放公寓送奶,沈林随后也发现地毯有血渍,然后这人就淹死了,且发现身上中枪了,然后沈林只是问了问....呵呵...真蠢!
继续:田中死的更莫名其妙....傻吗??
约在大马路上!
傻吗?
沈放为何要去?
前面沈放自己说中统不来抓人说明是田中编造忽悠他,结果还去了?
而且是下午三点??
妈耶,资料来的好慢哦,电话恰巧没接到,编剧思维在线点行吗??
这确定是在拍谍战剧吗??
我不提其他剧来拉踩这部剧,但但凡脑子在线点的观众都能看到差距,是真的有差距,剧情不行演技再好都没有用......看的人尴尬,边看边骂“这人是猪吗” 再说说演员....潘粤明和张一山演起对手戏来那叫一个尴尬...应该说张一山跟这里面的任何人演对手戏都很单薄!
追剧人都有一个心态,即使再忙都要抽空把剧追了,可这部电视剧已经从每天必看变成了实在没看的了再看吧,或者说等结局了,调两倍速快进看个大概吧........我就是普通老百姓,豆瓣以前没玩过,但是我上微博的时候看见有些人评论说有人恶意拉踩.....真的不是恶意...是真的一般...所以来评价一下.....好了撤退..仅代表个人观点望海涵
对于男演员来说,能吸引男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毕竟,男人之间的认同感是门玄学。
男演员中男粉比较多的,张一山算一个。
2016年,一部豆瓣评分8.5,小成本大尺度犯罪网剧《余罪》横空出世。
“我叫余罪,外号贱人余”。
一个痞里痞气的卧底余罪让他成功摆脱了“刘星”的影子,实现了从童星到青年演技派的转型。
播放量一骑绝尘,同时《余罪》也被夸打开了IP网剧的新世界。
虽然第二季编剧水平有些退步,但张一山“演技爆表”的形象深入人心。
对于一名演员演技最大的褒奖,莫过于“靠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剧”。
有此美誉的,除了张一山。
还有,潘粤明。
无独有偶,2017年,同样高口碑、犯罪题材网剧《白夜追凶》势头来得更猛。
豆瓣评分9.0,同类型影视剧至今无人打破。
潘老师因此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当张一山潘粤明两大男神同时出现在一部剧时,可想而知剧迷的期待值了。
先看剧名——《局中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无奈人是局中人。
”这次,是两人之前从未触碰过的题材:谍战剧。
一个经久不衰且质量参差不齐的题材。
拍得好的,《北平无战事》《潜伏》《暗算》...高分佳作数不胜数。
但更多的是粗枝烂叶的“抗日神剧”。
差距在哪?
导演和编剧讲故事的能力。
还有观众与时俱进的国剧标准。
来源@豆瓣网友 An Ko6月是国产剧爆发月,遗憾的是《局中人》抓住了6月的尾巴,却没有延续一贯的好评。
没有大爆的惊喜,而是完美诠释了如何让观众两分钟劝退???
好,我们就从片头讲起。
开头,突然闪现一段背景简介。
剧组很实在。
且不说这字幕没有任何的设计感,短短百字的背景概括病句层出不穷。
举个例子,第一段中: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宣告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嗯?
敢情中国全民族抗战是日本宣告才开始的?
这是犯了历史知识不够扎实的错误。
更别说分庭抗礼词语使用不当,不屈不挠与从未屈服语句重复的错误。
剧组很贴心。
怕观众知识水平不够,后面紧跟着一段旁白继续交代背景。
接着一组从俯视到平视的镜头,主角出场。
一名在替日本人做事的汉奸,实则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共产党员,代号“风铃”,沈放(张一山饰)。
没错,三面间谍。
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
事件——营救一位暴露的地下党。
镜头一转,沈放为解救同志,枪杀了两名汪伪政权的特务。
作为卧底解救同事是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就虎头虎尾地上来开枪,逻辑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然后配合镜头转个身,旁白再耐不住性子介绍主角身份。
气氛营造不到位,立马让观众出戏,主角出场没有任何亮眼之处。
被解救的地下党一脸懵看着沈放,啥也不问啥也不说,就这么...走了。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作为埋在国民党情报局最深的一颗钉子,却可以在不算冷清的街上,光天化日之下枪杀两名特工,真不怕暴露?
明明是多名特工伺机出动,沈放枪杀了两名特工,请问其他特工在干嘛?
主动送人头?
主角光环强出新境界。
两分钟极限圈粉的优秀案例,这边建议导演学习一下《隐秘的角落》。
点到为止,不寒而栗,留给观众更多的遐想空间。
和悬疑剧一样,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谍战剧来说,更是如此。
而《局中人》之所以差评满满,并不是只限于开头的失望。
顺着开头的故事,解救成功后,沈放来到一座神秘的大house里,说服不肯撤离的上级。
被日本人包围后,上级为了保他,决定牺牲自己。
沈放一边不敢相信说着“一定还有别的办法”,一边后退。
等上级打开手榴弹,他竟然就...冲过来了。
哼,你要是真想救干嘛等到手榴弹拔掉之后再跑过来?
(不是上级一句“这样做,一切都天衣无缝了”,他就这样光荣升官了。
升官第一天,沈放也不闲着,潜入日本人办公室窃取文件。
这个偷情报的过程也挺有意思,前一秒沈放还在厕所窗户观察形势,后一秒就直接跳到了日本人办公室。
这个转场怕不是孙悟空在世,看我转个身就能飞檐走壁。
谍战剧变魔幻片?
成功把情报交给组织后,沈放长舒了口气。
但,貌似这一切都太顺利了些。
而谍战剧的精髓,是让观众跟着主角体验命悬一线的压迫感,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上的紧张和刺激感,憋着尿也要看完的那种。
这不,编剧终于意识到这点,沈放被怀疑了。
原来,日本人早在保险柜上涂上荧光粉,拿了沈放的手套做检测。
没想到的是,这位日本情报处长智商上线只有五秒,第六秒就操着抗日神剧独有的奇葩口音如实向沈放坦言了怀疑。
正当观众为沈放处境担忧时,你猜下一秒怎么着。
这群日本人被国民党要职沈林(潘粤明饰)刺杀。
沈放又成功地躲过了危机。
编剧丝毫不想把主角放在危险的边缘,这真不是低估卧底的智商?
从第一集来看,这些槽点就足以让观众永久劝退。
除了剧情bug太多之外,“张一山”式的表演方式引起不少的争议。
主角沈放,人狠话不多、城府极深的间谍。
为了表现角色的狠劲,说话总是像是咬着后槽牙,用力有些过猛。
或是拿起锤子狠砸自己的手,表演痕迹过重。
除此之外,张一山削弱的身板支撑不起厚重的军装。
这组真是死亡镜头即使近30岁的张一山,身上还是少了几分沧桑感。
摆脱不掉的少年感极大限制了他的戏路。
按目前的呈现效果来看,张一山并没有出色地驾驭了这个角色。
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张一山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余罪》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和自身气质贴合。
不谙世事,还未经社会磨炼的年轻小伙,胸无大志却又重情重义。
《柒个我》中,虽然演技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诠释的七个角色各有各的特点。
《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秋水,还是展现了张一山“痞”的一面。
而《局中人》的翻车。
再次证明选角的重要性。
再好的演员,遇不上好的剧本也是白搭。
最后一句,这样的注水剧,竟然还有49集???
张一山的声音和表情跟特工半毛钱不搭,每次装狠都尴尬到不忍直视,整体的形象和气质就是一个毛儿都还没长全的不到二十岁小伙儿。
还有服装道具,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中国的谍战剧国民党特务都是一水的西装戴帽子,手套跟批发似的,也不嫌腻呀。。。
还有都被手雷炸飞满脸血了,特么的发型竟然一点没乱,山哥用的是啥发胶,带带货呗
作为一名谍战剧迷,逢剧必追,也期待张潘组合能给我们全新的的感受。
但看完第一集,感觉在不断刷新智商的底线。
先不论演技只说逻辑:第一、作为一名潜伏极深的特工,为了解救自己同志,当街开枪射杀多人,不怕被人看到?
费尽心思的潜伏意义何在?
这段剧情根本不该放出来吧,弄巧成拙了吧;第二、刚刚在76号升到一个较高位置就跑到敌人司令部,大白天人来人往的时间当飞贼偷文件?
第三、手雷即将爆炸,却还要向上冲?
这像是一个冷静特工的行为吗?
只是随便列举几个,事实上短短一集,漏洞百出。
还会再看两集观察一下,但心里很担心又是一部抗日神剧,对于所谓的著名导演编剧的水平不抱太高的期望了。
首先评分2颗星,无关乎演技,就是感觉张一山不适合这个角色,潘粤明挺好的。
第二就是我的问题:、我看《一本好书》这个节目里。
红岩那本书不是说,“任何谍战工作的组织原则都是不会建立在坚信被捕者不叛变的的基础上的,任何特工一旦被捕都将永久地失去他所在组织的信任”。
任何党员在他被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判定他自动脱党了。
那么沈放被捕了那岂不是.....
暂时给4★吧,等到11.59看的,潘老师的角色塑造的很棒,张一山感觉有点用力过猛了
我爸等着三叉戟的大结局,看着这部剧看着看着斗起了地主。。。。。。(我还是很喜欢张一山和潘粤明的)
目前一般有点低开高走的趋势
张一山的演技怎么时好时不好的?还有就是,这场景来来去去这么几个,真的很节省了。还有就是这剧的逻辑啊,经不起进步一推敲啊。很多逻辑乱七八糟的
观感一般吧,沈放真的是主角光芒万丈的男人,第一集里为救同志,大杀“队员”,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一场抓捕任务结束,全员拜拜,就剩他一人,换来的居然不是审查而是升职,也是迷之剧情。另外,大概是因为孩子脸和用力过猛的表演方法的影响,张一山还是有点撑不起这个双料间谍的角色来。
五星给潘老师
就刚播出的一集来说,总体感觉有点怪。好的谍战剧,关键都在一个藏字,是险象环生下的小心翼翼与如履薄冰,但这开局主角光环过于强烈,处处都在显摆英勇和无敌,有点太放飞自我了,同时张一山对沈放这种刀尖上求生的卧底还是有点不能完全驾驭,长相上有点吃亏,暂时先三星观望吧,希望别往神剧那方向走了。
张一山部分台词有点问题,但就是想给五分,怎么滴。
俩面瘫
大家快来骂编剧啊!
导演和编剧的攻力真的不敢恭维,不过两个实力派还是绝对有看点的,这才刚开剧,我期待之后会看到超脱剧本的表演!
我们的谍战剧都靠心灵感应,眼神传输,外加幻术直接破坏反派脑神经叫反派变成白痴。
太尬了...张一山还是需要沉淀一下,不适合这种角色,其实余罪那种酒很适合,还是潘老师完全没有表演痕迹,第一集就那一个镜头就感觉立住了!(这个编剧漏洞也有点多)
为什么张一山的台词让人如此的出戏啊 ?我都没有坚持到潘老师出场 。失望
张一山演得还挺不错,狠劲城府都不错,四星观望。
我的天,张一山怎么演得那么浮夸,想把他眉毛固定起来,别老一扬一扬的了,他是被迪士尼动画人物附体了吗
带有主角光环的男主还是撑不到最后,但是,风铃的回响,永远不会消失。
沈这个大脸 真的很出戏 演员还是要管理好身材和形象 妆容跟打光觉得怪怪的!
这些抗日剧真是侮辱智商
大结局了,我觉得原著应该是真的好,编剧是真的脑子有坑,浪费了一堆好演员。最喜欢看吕科长被气的无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