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美国商业正影响着秉持客观公正的新闻传媒,但同时也保护了美国遭受恐怖袭击。
”看来讽刺的一句话,却也算现实。
美国,积极的文化输出,不得不说对亚洲,中东年轻人产生巨大影响。
我爱美剧,我在主妇们的琐碎世界中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政府真正积极倡导的“和谐”。
但那是文化输出,一种被美化的生活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却不仅仅表现生活。
于是乎,真正的暴力,色情,利益在这部电影中毫无保留的剥开。
辛辣讽刺,却那么真实。
曾经所坚信的“新闻自由”,曾经所积极倡导的“客观价值”,曾经备受好评的“价值中立”。
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讽刺。
第三方立场变的微不足道,老板坐在办公势里,满嘴脏话的笑骂着各大集团的首领,广告养活了我们,广告带来了血液,广告培养了与时俱进的新闻人才。
于是乎,我可悲的发现,新闻专业毕业生,不过是机械的技工而已,价值观,立场视角早已被人抛之脑后。
男主人找不到黑丝袜是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邻居家失火却成为过客。
谁的错?
别笑美国,他们敢于揭开伤口舔舐而已。
国内地方媒体的民生新闻更加令人不齿。
媒体人,如果忘却自己的本职,如果忘却自己的责任感,如果丧失思考的能力,那,请安息吧。
在那个和平的倡导者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是不是文人一定要积极的呼吁?
谁能告诉我“大爱”是什么?
是不是我学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并对他们的国民,领导人倡导生命的重要性,然后我就成了救世主??
厌烦自己像个老婆子那样,絮絮叨叨着“终极关怀”。
那个和平的倡导者确实可笑,那我呢?
低俗?
讽刺?
焦虑?你看到了什么?
视角各有不同,多元没什么不好。
有人图一乐,有人图讽刺后的爽快,有人沉思。
不管怎样,好电影,推荐而已
最新一期的《印象》杂志相当应景的刊登了一篇详细记录“洋葱”们发展史的回顾文章,名曰:标题党的崛起。
这是一定要被史册铭记的,即使不正经即使2B。
想当初这份大学校园小报一经出世便吸引了一部分不甘平凡的眼球。
后来觉得没甚搞头再经转手,岂料后者做大做强,先是报纸后是互联网再建立-ONN“洋葱新闻网”(恶搞谁一目了然)。
将恶搞,讽刺,开涮企业化产业化全球化,这得让多少国内乐于此道的同仁们嫉妒死羡慕死啊。
说回电影,为了纪念“洋葱”20年适时推出。
基本以一期ONN的新闻播报节目为主线,杂和伪电影预告片,疯狂广告,嘉宾访谈,专题节目等。
其讽刺开涮对象从日常的家居生活到流行文化再到政治生活和美国传统价值观,没一个放过的,统统来了个对号入座,个中细节绝对令人喷饭不止噩梦不断。
最要命的是还请到了不少大腕儿来客串,一本正经的开始不正经。
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之观看影片。
最出彩的例如伪电影预告片-鸡鸡终结者,广告“鸡鸡拯救公司”,“基佬豪华邮轮之旅”,美军征兵广告,杀死基尔盖茨等桥段一定会让各位过目不忘。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新闻专业学生都该好好观摩学习。
神也爱“洋葱”,恶搞的事业需要有对象,对象在哪儿?
在你的胳肢窝里。
广阔天地,万物平衡,有啥事儿就有啥恶搞,无趣与与有趣的战争,但愿“洋葱”能赢下第一回合。
读书那阵子,英语听力考试就是VOA的当日新闻,于是我被逼无奈,一遍又一遍地pause repeat:"It`s the voice of America."说来,这还是头一遭,俺自觉自愿地去重复看“新闻”:"It`s the news from the Onion." 让人迷眼的洋葱哟,多吃有益健康,味道香甜,植物杀菌,且口气持久。
“这邪恶的、糜烂的美国文化。
”果然与洋葱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概十年前我在伟大祖国的报纸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叫“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的玩意儿,其得奖者的得奖成果都像是愚人节节目,比如一条涂了奶油的面包掉在地上,到底是涂奶油一面朝上还是不涂奶油一面朝上呢——某教授花几十年时间通过对数千次奶油面包落地的实验统计,他光荣地得出了结论!
......历年赢得此项殊荣的还有:可以帮助被阉公狗重拾自信的公狗用硅胶蛋蛋,获得医学奖;考证人在糖浆中是否比在水中游得快的试验,获得化学奖。
无法形容我对这种奖项的嫉妒,我觉得这种幽默让一个国家显得无比聪明,就像会幽默的姑娘特别性感——比如她说:“这么好的良辰美景,咱们要是就地野合,我能给你生个孔子。
”你听了会不会想亲吻她说这话的小嘴?
——华夏民族不是最聪明的民族吗?
咱们这地界儿怎么就不产这类东西呢?
(比如有金鸡奖百花奖,能不能有个塑料鸡奖、豆腐花奖?
)《洋葱电影》和“搞笑诺贝尔”,还有“金酸莓”是一个范儿的。
就像我无比钟爱的《波拉特》一样。
它以大无畏的精神嘲弄了人种和民族标签,嘲弄装处女的色情女歌手,嘲弄产品型号更新换代比脱裤子还快的电脑公司,嘲弄像基佬的影评家.....嘲弄一切。
不过在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有四大发明拯救世界的伟大国度,这种不严肃不和谐的洋葱似乎不大种得活——新闻联播和《光明日报》告诉大家:党领导下的天永远是明朗的天,鸡滴皮噌噌往上窜跟坐了神七似的,俺们这旮都是活雷锋,姑娘小伙都是壮壮的,刘翔大哥他们在为国争光,个别几个坏人的脑门上用黑体加粗大字写着:“坏人”,“祖国的形势好像吃了几百吨壮阳药,硬挺挺地想疲软一小会儿都不行”——咱这样美好的国度需要洋葱吗?!
生活远比能想象到得更荒谬,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聪明,我们也有自己伟大光荣正确的洋葱新闻:我们的媒体曾经令我们相信亩产上千万,麦子密密麻麻地挤着长,上面可以坐个大胖小子,相信往炉子里倒上一筐铁锅铁勺、底下架柴禾一烧就出来钢,相信西方文化堕落腐朽、命不久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钉棺材钉、垒坟头,相信地球那边被资本家奴役的人民水深火热,天天啃着面包皮等我们共军肩扛红色大旗去营救,等得俩眼都绿了。
今天,洋葱新闻依然坚持播出:比如广电总局把《迷失北京》改成了《苹果》,理由是外国人要来参加奥运啦,看了这名字怕走迷路不来了咋办;又把北京居民区地面儿上有脏水的镜头剪掉,理由是首都的美好国际形象被那摊脏水毁坏了咋办——好大洋葱味儿,我乐得眼泪儿都出来了。
1995年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以在太平洋上进行原子弹试验的方法纪念广岛原子弹爆炸50周年,当年他就被授予“搞笑诺贝尔和平奖”:这个事儿可以用于帮助理解“洋葱新闻”的终极精神。
就像几何里面一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从正面无法证明它错误,那么,不如从反面证明它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不锈钢战士鲁大佬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斗胆给鲁大佬接个下茬儿:敢于直面,固然很猛,敢于直面并自嘲,就更需要勇气。
有些时候,竟似乎是这种不正经的嘲弄,指出了正经的方向。
P.S.洋葱新闻最新消息:一伙外星人,观察地球甚久,觉得伊越来越像宇宙之中的狗屎,决心炸掉它,为宇宙争光。
毁灭前夕,一位地球代表献上了特别添加外星语字幕的《洋葱电影》。
外星人聚众观之,捧腹(呃,假设它们有“腹”)笑之,某老外道:“他们还懂得嘲笑自己,还没烂到家,要不咱再观察观察吧。
”于是老外的老大道:“那好吧,....不过你们让地球人把那个爱舔棒棒糖的小处女送上来,给咱爷们儿唱歌——那妞还真他妈性感!!!
”
如果不是秉持着《南方公园》玩乐恶搞式的讽刺精神,那么一部纯粹恶搞的电影是否也能够成功地吸引人们看下去呢?
答案是能。
因为只要你(恶)搞了你就(粉)刺了。
当然这一部典型的美国恶搞片并没有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剧情,它只是借用新闻播报来反映社会万象。
为什么觉得还行?
因为这部电影只是由一些中小学生都能凑出的搞笑片段组成,它不会像科恩兄弟或昆老大那么挖空心思地转着弯地让你永远也猜不着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更没有什么严密又复杂的惊人的逻辑。
里面真正能够代表一位成年的电影人的令人爽快的“说辞”,当然是“电影评论专家只不过都是一些GAY。
”人家在这里试着要说的是:“看你的电影,笑你的,分析那么多干吗,吃了撑的!
”一篇比电影本身还要长的影评,谁受的了啊?!
昨天重看了《洋葱电影(the onion film)》,这一看就从头到尾不带停的。
好玩,跟当年看《波拉特》有得一拼!
没想到,十年前这部爽片,现在看一点也不过时——某种程度上来说,片中指涉的种种黑色幽默,不正是十年后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吗?!
《洋葱电影》正式海报是一个大洋葱,把皮剥成世界地图的样子,很有创意。
还有一个猥亵版海报,把洋葱皮剥开,露出白白的洋葱肉,看起来像个屁股。
是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可不就是一个剥掉底裤的屁股吗?!
爽片一开始就是强度讽刺,接着是不停的讽刺,一个比着一个辛辣,直到最后才搞个主题拔高一下,体现典型美国式的世界观——像是为了往主旋律上靠,以表示自己也是为了大家好。
其实,这个看似伟光正的结尾,才是对美式虚伪最大的讽刺。
《洋葱电影》讽刺的内容五花八门,把能恶搞不能搞的都搞了一遍,这么由着性子胡来,真让人替美国人民高兴: 从美国登月造假,到汽车发明套在脖子上的安全带——唯一的后果是稍有震动脑袋就从车前玻璃里飞出来。
假装清纯的女歌手(就是小甜甜)唱些性暗示的歌曲,还脸不红的辩解——而她的MV则几乎是AV的预告片了。
垃圾电影因为电影公司给了高额广告费而铺天盖地做宣传,《鸡鸡终结者》可以说是好莱坞功夫电影的典型代表——虽然下作了点。
而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玩什么强X奸游戏,实在比穷人们要无聊下流多了。
还有解人之困的“鸡X人”公司,专门替人拔出卡在诸如图书馆门口的还书孔、树洞、门孔等等一切你能想到的洞里的男性生X殖器。
还恬不知耻的大做广告,肆无忌惮的宣传自己为民解困。
当一群人对着镜头大呼:他们解救了我的鸡鸡!
一切文明世界的所谓服务和广告都被骂得原形毕露。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那些对未来生活不谋而合的预演:科技大佬,因为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太快,被自己的忠实用户一枪扎死——是的,刚刚看完新款苹果发布会的果粉们,也有心找上门去把库克一枪毙了!
全国只有一个房间可以抽烟,于是全体烟民千里迢迢驱车前往,这场面其实也不久远,以现在禁烟的力度,及烟民急吼吼的样子,赶到办公室后门楼道和驱车去千里之外也没太大差别。
而那些事关种族及族群的笑话,则很不凑巧的都成了事实。
不停接收难民的欧式圣母们,跟片中接罪犯回家感化的社区居民们,简直是难兄难弟。
因抢劫成为银行保安的黑人小伙,如果晚几年赶上“黑命贵”运动,恐怕根本不用那么费劲,直接亮出自己锃亮的肤色,全体职员就立刻行跪拜大礼了。
而变形记式救助儿童,不就是现在慈善或灾难表演中的重点桥段吗?
被救助后,你就成了灾民中的贵族,再也不是没人管没人爱的穷孩子了。
至于戏中戏的“企鹅”式广告植入,可不就是现在视频网站司空见惯的“创意中插”吗?
是的,广告越来越有创意,但也越来越烦人,而且没法避开了。
很可悲,这个曾经被美国人当作讽刺幻想的电影,在逐渐成为现实——而且,十年前这部电影,不只撕碎了美国的虚伪底裤,也把我们身边的糟心事,全都不约而同的预言了一遍。
就问你,还怕不还怕?!
这部片子把讽刺、影射、恶搞等等手段运用到了极致,它不同于之前我看过的任何一种电影。
乍一看貌似荒诞不经,杂乱无章,其实是美国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现象的缩影,也是对美国社会、宗教、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讥刺与调侃。
有幽默感并且雅俗共赏的人会看得捶胸顿足,笑破肚皮;缺乏幽默感且太过于严肃认真刻板木讷追求高雅者可能会对此片深恶痛绝,认为是不可理喻。
而我呢当然是看的很过瘾的啦,至今想起片中的棒棒糖之恋、鸡鸡终结者、残疾运动员与武装恐怖分子等角色来,仍觉捧腹,笑果十足。
是的,这个电影被称作恶搞,但是恶搞并不代表缺乏内涵。
正相反,洋葱的魅力就在于恶搞后让你更能够看到社会的本质——不论你是否赞同编剧的观点,但是他已经将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这不知道要胜过多少聊胜于无的纪录片!
我们都知道,洋葱是可以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地。
一个洋葱剥到最后是什么? 当然是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剩。
但很不幸地,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干。
大部分人都喜欢直接一刀切。
中国人也不这么干。
我不是说中国人不是那个大部分。
中国人都去玩抽丝剥茧去了。
相近的意思,但玩这个游戏不会让人的泪腺作业过渡。
相反,我们的祖先认为这能让人心灵手巧。
中国人当然不知道洋葱能让人明目善心,因为发现蚕吐的丝比蜘蛛丝要NB那会儿,洋葱这玩意儿还没进口呢。
美国人的洋葱电影(The Onion Movie)纵然没有英国人的小不列颠剧场(Little Britain)来得更恶些,形式上也不过像是伊拉克人的声音(voices of iraq)那般拼凑,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有着南方传奇(Southland Tales)样的特征。
它毫无主题,它仅以一件小丑的内衣示人。
因此才有像你这样的人一边笑一边尴尬脸角黑线一边全身抽筋用力呕吐...... 不能控制地产生诸如此类的生理反应。
不过,我要恭喜你的是: 生为人,看完这部电影的你,今天终于真正做了一回感情丰富的人。
一片片麻木的洋葱瓣紧随着你每一个极为不正常的生理反应而被剥落下来,最后,你发现,你纯洁了,你高尚了,你发现原来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你在流泪对不对,不是因为感动到了,不是因为笑到流泪,单单不过是种条件反射罢了。
也许是恶心到了。
或者是怒火让身体中的水份蒸发出来了。
一个洋葱剥到最后,你却突然发现它屁都不是,这当然会让人产生莫大的怒火。
但就是此时主持人的一句"操你!晚安!"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么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所有真理都争先恐后的道理:没有核心才是真正的核心,这是扯蛋的最高境界。
而扯蛋,是所有人生的一种套路。
不管是耶稣基督修女神父,还是恐怖份子总统,抑或是主持人观众,甚至是扯蛋高手本人(即JJ终结者)以及被扯蛋者等等...... 这不是唯一一种,但是不至于无聊的套路。
(另外一种则是让人无聊的套路,装逼。
所以,装逼与扯蛋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扯蛋装逼,两者平衡了就是一种受人敬仰的人生状态了。
这样同样适用于作品上面。
)
看完了,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
原来米国这么多荒诞的事啊,恩,不过这关中国什么事?
也许吧。
不过看到"孩子们怎么办"基金会那一段时,我的确想到了国内。
先回顾一下这段剧情的对话:00:51:28嗨 我是麦克·博尔顿,你知道在全世界,有千百万的孩子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中吗?
在过去"孩子们怎么办"基金会已经为第三世界的孩子的生活质量作出了改善,通过领养一个基金会指定赞助的孩子,你也可以加入这个队伍。
但别光听我说,看看迪波。
你好 我是迪波,跟我来。
感谢"孩子们怎么办"基金会,迪波现在的生活水平远远处在他所在的可怜的贫穷小镇之上,这样的孩子提供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要有的日常的小东西,像电 新鲜的水 室内自来水管,一个最新的索尼游戏,埃及棉织就的床单,订阅华尔街日报,马克·雅可布男士春季新款T恤(这时一个当地穷孩子试图从窗户中爬进来,迪波迅速的把他驱逐了出去,并骂道:)找你自己的赞助家庭去!
感谢迈考·密克送给我的安保系统把这些动物隔绝在外。
谢谢 迪波。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觉得赞助是值得的。
是的,我想到了目前的地震灾区。
想到了被总理抱过的小孩。
转两篇博文:1.) “5月30日,江苏省新沂市女公安局长致电相关民政部门,指名要领养温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所抱过的两名儿童,结果受到领导批评,此事不告而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2186301009u0x.html2.) “当看过《寻访让总理落泪的铜川矿难遗子》后,笔者的心情在沉重中又增加了几分悲哀。
笔者想问:被总理拥抱过的孩子就与众不同了吗?
为了让自己也让幼小的孩子摆脱矿难的阴影,遇难矿工牛铁奇的妻子章革委带着儿子牛津离开了矿区,不让牛津再回矿上上学。
但“从山里转到城里的好学校并不容易,章革委通过朋友关系,一句‘总理拥抱过的孩子’终于说动了校长,从山里学校转到城里的好学校。
” 因为被总理拥抱过,牛津就成了与众不同的孩子,可以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除了可以从山里学校进入城里的好学校,中央电视台曾经带着母子游了北京,参观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有点斜视的牛津还受到同仁医院的免费治疗。
自从总理到牛津家,拥抱过牛津之后,记者们更是踏破门槛,继续关注他们的生活。
而那些与牛津一起失去父亲、没有被总理拥抱过的其他矿难遗子呢?
没有被总理拥抱,只能怪他们命不好?
”这里只是一个特例,其他的比如企业抢着为灾区建震不垮的学校,导致建校门槛一路高涨,"当地部门一张嘴就报出价格,660万,1000万",而原本“在农村建一所学校也就是二、三十万的样子”,比如甘肃在前期的集体无视。
够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地震本已经给当地人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不要让不公给他们再次伤害!
当迪波们享受着大量关爱时,也让关注落在他身边更多的人吧!
太2B了,我真不喜欢
老头真可怜
甚好!会看第二遍,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真正艰难的是如何翻译。很努力地听,很努力地理解。@Home
节操呢?
想起了《为人民服务》。
爆哥推荐
美国式装B
同为恶搞 这部不像其他的那样只顾着冒傻气
过分的恶搞、讽刺消解了意义本身,说到底还是屎尿屁一类。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是文化荒漠的一种呈现。
2008.7.10 还可以,有些讽刺不错,但是整体串联不太好,不一定有主要情节,但是联系有些突兀。
不错
制作有点糙
cock puncher
徘徊在2和5之间
http://slvod.cn/play.asp?id=9477&m=1&n=1&u=1&v=1
贱啊...
挺无聊的
恶搞集锦
很有水平的恶搞
里面有Lost里那个韩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