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失望。
当初银河映像起意收编郑保瑞,自然是看中了他的风格:黑暗惊恐,疯狂强烈。
杜琪峰想当然地认为把他纳入麾下,肯定会给银河系统注入一股令人兴奋的黑色血液。
后来就传出了郑保瑞用银河的班底拍《意外》的消息,想象一下银河与郑氏两种风格势必碰撞出的火花,着实期待。
现在终于看到了结果。
故事内容不怎么觉得意外,电影风格却相当意外。
整部电影从头到脚流淌的都是银河映像的风格,郑保瑞的个人风格竟然完全泯灭了。
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杜琪峰从中掣肘。
杜大炮是一个控制力极强的人,从游达志到韦家辉,都对他敢怒不敢言,最后只能弃银河而去,所以按常理,杜琪峰是会干涉郑保瑞的。
另一方面是郑保瑞主动投诚。
郑保瑞从前自己拍电影虽然放荡不羁,但是他一直心慕银河映像,在当时很多银河系的电影里都有他讨好式的参与。
现在终于作为银河干将拍片了,心里肯定有点诚惶诚恐,不敢再率性而为了。
一个想掌控,一个想讨好,自然一拍即合。
其实简单地说,《意外》就是郑保瑞向银河映像和杜琪峰缴纳的一份投名状。
从此,小郑就是实打实的银河兄弟了。
这个结局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任贤齐演的这个角色是真的安排了一切吗,他是真的要杀古天乐的吗?
还是只是为了报复?
如果是真的要杀古天乐的,那古天乐之前的怀疑不都是对的吗?
整部片子都蛮紧张刺激的,但是我不明白那个结局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一部《神探》,一部《意外》,银河出品,相隔不久。
故事外包都是奇巧精微,扑朔迷离;内里的重心都落在人性宿命。
我想编剧导演如果不是对人的命题有十足兴趣,又怎能深入挖掘,把每个镜头拍地冷冽清醒。
日食出现时,天幕骤暗,云涌如浪潮带来不祥的预兆。
古天乐饰演的何国辉,光影勾勒出棱角分明的脸,双瞳中太阳被投影遮盖,只剩黯淡的光圈,痛苦与绝望被瞬间放大。
那一刻他所看见的不止是一个大自然的意外,更是无路可逃的宿命。
对于命运来说哪里有什么意外,一切都是注定。
所有的死亡都来得费尽心机。
完美的意外,需要奇思的想象,缜密的设置,天时地利的配合,以及严丝合缝的团体操作。
只有一次死亡是突如其来,那就是片尾何国辉的死。
这是真正的意外,完美的巧合。
起承转合,全是天意。
制造意外谋财害命的杀手,不过是一个痛苦的人。
没有感情,独来独往。
不信任何人,赚来的钱整齐地堆积,家什简陋,穿着灰色的旧衣,不抽烟不饮酒,只有死去妻子的幻影能带来些许慰藉。
孤独并不是找不到爱自己的人,而是找不回自己爱的人。
影片推进到三分之一,突然急转直下。
入室盗窃、两死八伤、形迹可疑、暗布杀机——一个个货真价实的意外穿织在一起,成就了最好的谋杀。
这一向是他行凶的原理,然而道高一丈,老天玩得比他更加炉火纯青。
一个个意外令他坚信自己已身处危险之中,作茧自缚,自掘坟墓,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人如蝼蚁,天命难违。
何国辉死的时候没有闭上双眼,但眼里已经没有了痛楚。
逆光的镜头,余晖从镂空墙面直射在脸上,温度带来幸福的刹那幻觉,一切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出生,成长,一帆风顺的平凡人生,遇到了意外,或者丧妻,或者丧母,无非突生枝节,却彻底改写了命运的走向。
人无力改变外在环境,也无力修补内心的漏洞。
表面寻常平静,内里满目疮痍。
天意没有告诉我们,当内心被挖走一块,遗留下残缺后,该用什么办法去弥补那些痛苦;也没有告诉我们,当已经走上了错误的不归路,是否人生真的覆水难收。
即使收拾心情重新上路,如履薄冰小心讨好,是不是水急浪高的这一程路,依然避不开偶合意外,难抵彼岸。
山高路远,走得越久,心里越苦。
你我谁都不必否认。
快乐变得越来越轻,内心变得越来越重,倘若学不会与自己和解,又如何面对来路的暗涌。
既然宿命难违,不如不问,不思,不辩,笃行。
也许执着善意与坚韧,得以在百年后,让这一生,成为老天又一个意外杰作。
2009 年的《意外》是郑保瑞首次入选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作品,尽管已是他的第 11 部长片,但彼时他在欧美影坛尚算新面孔。
也许是借助了杜琪峰的影响力,这部风格成熟统一的作品让他终于冲出亚洲市场,获得了欧美评论界的关注。
影片在保留了银河独特美学的基础上,将银河常见的宿命论与他擅长的执念主题完美结合,更融入了难得的哲学意味,令其在导演履历中尤为突出。
这部犯罪类型片围绕一个暗杀四人组展开,他们经常在闹市中策划天衣无缝的杀人布局,令遇害者看似死于意外。
杀人组的首领处事谨慎,却在一桩雨夜杀人案里遭遇挫折,他开始怀疑其余同伙,并用自己的方法找出“幕后黑手”。
剧本采用主人公的主观视角叙事,他信奉的宗旨是:世界上没有意外,所有意外都是人为制造的。
这个笃定的叙事者迅速将观众卷入一个充满阴谋诡计的世界里,尤其在雨夜杀人的段落里令人印象深刻。
连同开场10分钟设计意外砸死黑帮头目的情节,导演在这一段落里继续利用城市街景建筑物层叠交错的逼仄景观,制造出压迫诡异的氛围,暗示着受害者(父亲)与雇凶杀人者(儿子)、暗杀组四人内部,以及与路上的陌生人在盘根错节的人生轨道上并非彼此孤立,只要有促发的因子,就会出现互相干扰碰撞的现象,直至演绎出混沌无序的命运图景。
暗杀组在等待的一场雨就是关键,这场雨将各人命运无情地牵连起来。
有趣的是,郑保瑞新片《命案》同样运用一场大雨连结人物角色,并意外打开邪恶的潘多拉盒子。
在《意外》中,这场雨助暗杀组完成计划,却无意引发出另一场“意外”,造成其中一名同伙惨死,也让主人公首领陷入深深的猜疑,暴露出他的执念。
事实上,导演利用主人公的偏执视点,轻易给观众制造出模棱两可的剧情理解,制造出迷惑的悬念:究竟是同行杀手在制造“意外”企图杀死他,还是说仅仅只是意外呢?
作为策划意外杀人的职业行家,主人公根本不相信世上有意外,正如经常撒谎的人总不相信别人说的是真话一样。
他的这种执念在随后向希区柯克与科波拉致敬的情节里刻画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他在天台上用望远镜偷窥(《后窗》)还是安装窃听器监视保险经纪(《窃听大阴谋》),都透露出他的心魔在作祟,并陷入了自我制造的威胁恐惧之中。
这一切执念均由他太太车祸身亡而起。
我们无从得知太太究竟死于意外或谋杀,不过从他极其谨慎的性格与职业状况来看,他更相信意外是人为制造的。
而最后保险经纪目睹自己太太卷入车底而惨死,导致他持刀杀死主人公的突兀结局更添上命运轮回的意味。
他企图破坏自己设计的“意外”去救人,却无形中导致真正的车祸意外。
这似乎是上天跟他开的一个玩笑,意外制造者逃不过意外,最终也命丧于此,或者说死于他自己的执念。
这是一个摆脱不了的命理循环,银河映像的宿命意味浮出水面。
▲导演郑保瑞在与银河初次合作的《意外》里,郑保瑞摒弃了此前赖以为名的血腥暴力与极端美学,让人倍感新鲜,还融入哲学的思考,令作品上升了一个层次。
面对混沌无序的世界,展示出两种不同的观察思维与行为应对,分别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角度去审视偶然事件的出现,再由此联系上命运这个玄奥的话题。
究竟是谁在安排操纵一切,人究竟能否借助主观能动性改变无从捉摸的运作规律,或者说人究竟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部影片给出了一个银河式的宿命答案,而在新片《命案》里,郑保瑞再次重拾起这个话题,演绎出更深刻的理解: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该如何抉择才能独善其身、迎来希望。
从《意外》到《命案》这两部与银河映像合作的影片,充分展示出导演对宿命论的理解,从消极悲观的绝路里找到积极乐观的出口,这不仅仅是创作心态的转变,相信也是在人生不同阶段里的思考结果。
首先第一个强烈的感受,大家肯定和我一样,看到剧中的时候,和何国辉一样都认为任贤齐的角色才是胖头的凶手。
可是结局又好像告诉你,不是。
但是我又明确强烈地感觉到有一个人安排整个剧情。
其实那人就是阿伯,一个接近于整部电影编剧的人,稍后说个大概。
其实这部片子让我想到很多宗教性的东西。
一个更高纬度的人,或者说神,安排了一切。
片中的这个人就是阿伯,片外的化身就是编剧。
而整个人类的生活都被上帝事无巨细地编剧了。
观众们肯定发现很多BUG,试着想想,从丢烟头之后的一切都是阿伯安排的。
秃头阿伯在感觉到何国辉的不信任,所以起了杀心。
同时安排了同整部电影的情节几乎一样的情节,干掉了所有同党。
秃头阿伯就像编剧一样安排了剧情。
差别就在于他起了杀心之前的戏是编剧写的。
连环劫案是阿伯安排的,阿伯安排了自己掉下楼,同时安排了任贤齐是他的保险代理人,使何国辉以为任贤齐才是导演一切意外的人,最后制造意外的意外借任贤齐的刀杀掉何国辉。
整个意外来源于自己不小心意外地扔了烟头,何国辉对他起了异念,他起了杀心。
这部电影真的好宗教啊。
黑帮和联胜的头目李翔兴被突然从天而降的碎玻璃砸中,当场毙命。
警察赶到,将此案定为意外。
而实际上,意外乃是犯罪团伙联手制造的假象。
团伙的首领大脑何国辉(古天乐 饰),跟女人(叶璇 饰)、肥佬(林雪 饰)以及阿伯(冯淬帆 饰)四人根据委托人要求,经常联手搞意外杀人获取丰厚报酬。
李翔兴的遇害过程:女人的车在路口爆胎堵塞道路,跟在后面的车主李翔兴不得不右转进入小道,此时阿伯驾货车迎面而来,两车相遇相互避让,货车溅起的水使得李翔兴以手遮面,此时肥佬在楼上解开青年书馆的条幅使其落下打中李翔兴所驾车的挡风玻璃。
李翔兴下车扯掉条幅时触动机关,大块玻璃砸中他。
女人仍将车滞留原地阻碍交通,延误救护车到达时间,使得被害人不及救治当场死亡。
阿伯驾车离开时随手丢弃了烟头,回到集合地被女人说起烟头上的唾液可以查出阿伯身份。
阿伯欲回去捡拾,女人说已帮他捡起。
肥佬拿到了报酬也回到了集合地。
大脑出现训斥了阿伯,烟头是他及时拾起,女人表示自己说谎只是担心阿伯回去会出事。
阿伯表示会戒烟。
大脑回到家里,家里很破旧,他将报酬放进了保险箱,里面已经存了很多钱。
大脑的妻子(莫小奇 饰)之前因为车祸意外而亡,但大脑不相信,认为是人为。
四人接下了黄先生委托的任务,是要让他的父亲意外死亡。
黄父终日轮椅相伴,需要黄先生照顾。
四人设计了意外事故:在雨天晚上,女人在天台放风筝并使其落到电线上而风筝线垂下,阿伯放气球遮住摄像头后,肥佬骑自行车将推轮椅的黄先生撞到,轮椅失控前行,轮椅上的黄父被带电的风筝线碰到,触电身亡。
实施中阿伯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又抽起了烟,还忘记了放气球遮住摄像头,黄父触电身亡后一辆巴士突然失控撞向大脑,大脑躲开,但肥佬躲避不及被巴士撞死。
大脑回家发现家里被盗,保险箱里的所有钱款丢失,警察说是楼上楼下都有失窃,是连环作案。
新闻报道巴士失控造成两死八伤,但大脑认为肥佬的死不是意外,他怀疑女人、阿伯,跟踪黄先生发现了与黄有业务往来的保险业务员陈芳洲(任贤齐 饰)。
大脑向房东租下了陈芳洲楼下的房子对陈进行监听。
大脑发现阿伯仍旧每天到制造黄父意外的现场摆摊卖气球,原来阿伯已部分失忆,靠吃药片维持。
大脑发现女人向黄先生收钱,因为一直都是肥佬负责接单和收钱,他怀疑女人跟踪肥佬出卖自己,而陈芳洲就是主谋,但女人不承认。
大脑利用消防栓水压下喷射而出的钢铁水阀将女人砸死,制造了意外。
黄先生跳楼自杀。
大脑发现自己的窃听器被楼上发现,房东指责大脑在墙壁上乱画,大脑有看到了陈芳洲和房东在交谈。
阿伯从二楼跌下受伤住院,大脑联想到之前的窃听记录里陈芳洲曾说过窗户松脱,从二楼跌下。
大脑设计了意外事故,通过光线反光使司机看不清前方导致车辆失控撞死陈芳洲。
正要实施时大脑接到阿伯电话,阿伯想起是自己的球撞到巴士导致巴士失控,是自己害死了肥佬,是场意外。
大脑听到陈芳洲妻子(韩雨岑 饰)喊房东爸爸,回想起之前的种种终于明白肥佬的死真是意外,陈芳洲是无辜的。
大脑跑步去用身体遮挡反光镜不及,但来车还是因为反光导致车辆失控撞死了陈芳洲妻子。
陈芳洲看到了古天乐的异常举动,他知道这不是意外,是古天乐实施的谋杀,因为一般救人的话肯定直接跑向他老婆,不会去挡反光的。
大脑收拾了房间离开,在楼梯口被陈芳洲捅了刀子。
如果陈芳洲制造意外干掉他,决不会用这种方法。
彻底明白的大脑笑着倒下了,他得到了解脱。
“我们就是制造意外,所有意外都可以制造出来。
”“所有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 “你说谎,说到连自己都信了。
”“我唯一骗自己的就是以为你会相信我。
” 老婆意外而亡,自己又是靠制造假意外赚钱,所以就把所有的真意外都认为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了。
肥佬死是真意外、大脑家被窃是真意外、阿伯跌落窗台是真意外、大脑安装的窃听器被发现是真意外(陈芳洲家里装修,装修工人发现的)。
黄先生跳楼自杀,估计是当他看到父亲死后非常悔恨,所以好几次面对陈芳洲都没有把父亲的死亡证明交给他。
黄先生将钱款放进女人的车里后也是一脸的愤恨地用力关上了车门。
之后陈芳洲电话里也说到黄先生跳楼前不停地哭,不停地说对不起。
你认为有,没有也是有,一切都是自己的心魔作祟。
因果宿命,制造意外杀人的人被人直接了当地杀了。
对于这部片子的评价,我选择了“力荐”。
倒不是说这种题材有多新,拍摄有多创意。
而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今夜这个特殊的时刻,看了这部早就存在于电脑的片子,的确也很是有戏剧性的。
为什么是这一晚呢?
为什么不是别的片子呢?
偶然中想必多多少少也有些必然的因素,尽管我是不尽相信命运的,可身边的种种却总是嘲弄般地向我开炮。
越是渴望些什么,就越让你不可企及越是惧怕些什么,就越让你无从闪避就像今夜,我无可避免的失眠了。
之所以说无可避免,是因为这个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它是无可厚非的存在形式。
究其原因,乃是“本我”在不断加倍地利用着“自我”和“超我”,就像《意外》中的“老大”一样,小事做大,大事做绝!
再究其原因,我和“老大”似乎有些共同点!
心理学讲到人会有一种叫做“疑病” 的心理,根据我的实践判断,这种心理似乎最容易出现在当外部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矛盾凸显的时候。
怎么理解呢,我认为“疑病”的最初乃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心理状态,为自己找一个出口,或者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所谓“以毒攻毒”,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注意力被转移到自己设下的圈子里以后,我们又往往很难走出来。
有些时候甚至比认识世界还要难上好多嘞!
因为世界是陌生的,我们用着各自信仰的方法论去摸索,推敲,所有的成果都是既新鲜又未知的,在这个大的框架里面,我们或许会走弯路,但过不了多久,就算是别人,也会帮你认识到自己方向或方式的不妥。
然则,倘若要把认知挂在自己的身上,那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疑病”本来就是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在这里特别强调,不论男女,只要是人,天生就是演员,存在着就注定着演戏,关键是要演哪几出,难点是要怎么演),人作为探索的主体是有绝对控制权的,因为在这个框架内,探索的主体和对象是同一的。
具体地讲,以自己的世界观造出来的精神世界,再用自己的方法论去探索,那我们说,这是不是一个best match?
它完全达到了100%的契合呀!
那你说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怎么能够轻易地就走出来了呢?
在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自我判断,自我实现,自我鉴赏和批判,所有的东西都由一个人来完成,显然,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无非是使这个主题彻底地脱离外部世界。
而当这两个世界在某种情况下又要相互交叉,在某一个范围内又要发生接触或者碰撞的时候,矛盾就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的矛盾可大可小,小的不谈,而大的完全可以使人孤立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
有的人说,“精神病人简直完全丧失了自我”,我想,我们不应该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的范畴内,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观点,它们分别是这样的含义: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按照这个体系来说,“本我”所指代的人的内核是与“超我”所代表的完美道德相对立的,也就是说,人性本恶(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差异,但不在这里作讨论)。
而恶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什么是善,可善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吗?
我说,是的!
善、恶,鸡、鸡蛋都是演化过来的,只不过鸡和鸡蛋是生物的演化过程,而善与恶,乃是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
回到主题,自我孤立出来的人的“本我”的呼唤是什么呢?
我想,不能笼统地说这就是一种恶的、侵略的呼唤,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需求的呼唤,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呼唤。
而需要满足些甚么呢?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公民道德的长期作用下的。
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的关系是——“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外在表现;“超我”是“本我”和“自我”内在要求;“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内在属性。
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精神上的人。
今夜的我和《意外》的他,都是属于陷入到了无穷无尽的炼狱般情结的演员,随着“本我”的对“超我”和“自我”长期作用下的各种道德的,危机感的,占有欲的,斗争性的需求的呼唤,势必会把我和他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这是必然还是命运?
我不相信命运,因为人总是能够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更不屈服于必然,因为必然往往都能转化为或然、不尽然、甚至是不然!
因此,推荐《意外》的理由便在于他将整个过程演绎了一遍。
若是提高些来讲,可以说它在某些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的参考价值。
电影是虚拟的,但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此,电影里的一切事物都和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
这也是为何本片能够恰巧在这个我所睡不着的夜晚给我以冲击与思考。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讲,在对《意外》的鉴赏中我已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共鸣的状态,其表现有“心跳加速”和“鸡皮疙瘩”,当然,这只是通俗讲法的一部分。
有共鸣,说明我的鉴赏是有效的,能引起共鸣,说明这个作品是成功的。
但是,尽管如此,我确实还没有到达宁静的状态。
所谓精神食粮是否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效益呢?
等到了下一餐的时间,饥饿的神经是否又会肆意的发出咆哮声呢?
我想,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此时此刻,我依然被痛苦和烦恼折磨着,担心着需要或者不需要担心的事实或者假象。
扰我心智者,原因可有万种,然我之所思绝不荒诞,更非无病呻吟,按本文之导向,无非是有些庸人自扰的意思。
终未曾揭示,乃不便提及尔,诸君莫怪。
后记.影片仅仅观赏了一遍,因此,无法谈及批评意见,乃是怕信口雌黄,伤了某些。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未经许可,切勿转载,更勿断章取义,以免殃及无辜;得过是非,不吝指教)
我觉得这部片子做得不够精致,差那么一点点……结尾确实打折很多……倒不是说任贤齐刺死古天乐这样的安排不好,只是觉得不够突然……如果那个过程中能有个背景音乐渲染紧张气氛(比如在刺刀的时候加重那个刺杀的声音),然后换上古天乐的视角,镜头晃动,视觉冲击一下、扣人心弦一点会好一点吧……最后,古天乐的视角转向阳光,整屏幕地刺眼……——意外被刺死,情理中的报复……
于我而言,《意外》最有趣的部分,除了开场惊艳到爆的五分钟外,还有那场关于行动计划的密谋。
提出、否决、质疑、引导、插科打诨,哪里像杀手研究作案手法,简直是一个公关部门在开头脑风暴会碰活动方案嘛,“就这个方向,继续想”,神情口气都像极了敝公司老板,有趣得紧,实在怀疑郑保瑞老师直接照搬了银河的小组创作会。
《意外》上画前,就已不无炫耀地将片头那五分钟摆上网,现在看来这着实算不上什么好主意,对于这电影来说无异于一把双刃剑——要知道在看到正片前,不少粉丝已然将这五分钟翻来覆去看到吐。
而电影的气质、包括运镜手法均相当独特,与迫力十足的所谓标准银河风格颇为不同,甚至到后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互相碰撞,未免有些突兀。
两场意外的杀机四伏、几个暴力场面的直接突然、包括对悬念的一再延伸,与后半段古仔室内自困的段落未免反差太大,教人想不到竟会是这样的格局。
所幸那个不无迷幻的结尾并未叫人泄气,就这一点来说,比《追踪》或《PTU2》似乎都要好。
古仔表现实在犀利。
老话重提,若说佳句,《意外》中处处是佳句,但若说佳章,《意外》着实是有些奇异。
说回郑保瑞老师,我始终无法忘却《热血青年》里灵堂那教人魂飞魄散的一幕,一个有想象力且心思细腻、并且在电影后半段一定要自我搅局的导演。
劍走偏鋒的鄭保瑞加入風格凌厲的銀河映像,這樣的強強聯合對於影迷的意義不言自明。
單說我自己,作為銀河飯屎,同時也是《狗咬狗》的推崇者,聽到這個消息著實興奮了一段時間。
二者碰撞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鄭的首部銀河作品《意外》便要在眾目睽睽下交出第一份答卷。
《意外》拍了一年多,千呼萬喚始出來。
看了之後,卻發現這份答卷的成績很尷尬──它的確非常“銀河”,但是卻不見了“鄭保瑞”。
鄭保瑞的風格,看過他片子的人應該都清楚。
簡單說來,激烈、暴力、污穢到極點,產生奇特美感,絕望中仍有希望。
然而這曾經鮮明的一切,在《意外》中蕩然無蹤。
《意》主題上的宿命、黑色、團隊精神,視覺上的高對比度攝影、頂光運用、強化的空間感、舞台式走位,無一不是由杜琪峰建立的銀河映像標誌風格,標誌到若是抹去頭尾字幕的導演姓名,大概99%的人都不會知道這部電影原來是鄭保瑞拍的。
強強聯合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似乎可以理解,畢竟該片起用的都是銀河班底,剪輯David Richardson、配樂Xavier Jamaux都是銀河重臣,劇組人員也是銀河老將,銀河人自然拍出銀河作品;同時也相當令人疑惑──要知道,美指、攝影都是鄭保瑞舊時《狗咬狗》、《軍雞》的拍檔,這些對影片視覺風格影響至深的崗位,按理說跟銀河沒啥瓜葛,為何這次突然全盤銀河化?
當然最重要的是關於創作者本身──這種對銀河風格的追求到底出自誰的意願?
相信不會是杜琪峰的要求。
杜sir這樣的聰明人,請鄭保瑞加入銀河絕不可能是為了培養出一個杜琪峰第二。
再說如果他需要執行者,已經有羅永昌在(這話說得很不厚道-_-),沒必要再製造一個複製品。
相信他看中鄭保瑞獨樹一幟的風格,一來與銀河有相通之處,二來可以為銀河增色。
所以他一直對鄭強調,“你要拍你鄭保瑞的電影”。
然而即便這樣,鄭保瑞拍出的片子仍然很杜琪峰,看來只能是鄭保瑞自己做出的選擇。
這種選擇又分有意與無意。
我不大相信是有意為之,作為電影作者,複製他人無疑是自尋死路,鄭保瑞不可能不知道。
剩下的可能性便只能是無意之舉。
這種無意識是潛移默化的──受到杜琪峰的潛移默化,受到整個銀河團隊的潛移默化,最後被吸入銀河強大的氣場中。
一入銀河深似海,不是沒有前車之鑒。
銀河成立之初,有游達志為例,《兩個只能活一個》、《暗花》、《非常突然》都是他名下作品,堪稱銀河經典,當年與游乃海合稱“二游”,如同銀河左右護法。
然而江湖盛傳這幾部片其實都由杜琪峰導演,游達志只是執行及掛名。
游達志離開銀河後,回過TVB,混過大陸拍電視劇,又混馬來西亞,拍出來的東西口碑不佳,混得一天比一天寂寂無名,似乎也印證了那個傳言。
最典型的例子還數羅永昌,做了十幾年杜琪峰的副導演和執行導演,待熬到自己獨立做導演,仍然活在“杜琪峰”三個字的陰影之下,甚至被指為老杜的山寨版(《機動部隊之同袍》、《警例》)。
他的警匪作品統統逃不開杜琪峰的影子,可惜畢竟不是杜琪峰,僅僅學到五、六成,倒是不那麼“銀河”的《每當變幻時》有點意思。
再者便是游乃海,也是多年銀河的媳婦熬成婆,待到由編劇轉去導演,《跟蹤》也毫不例外地烙上濃烈的銀河印記。
銀河的強勢,在於它在不知不覺間溶掉個性,突顯共性(所謂共性,其實是杜琪峰的個性),將所有的手下都統一為一種風格。
這樣的情況下,鄭保瑞加入銀河,幸焉,不幸焉?
作為電影人,是幸──銀河為鄭保瑞提供了更完善的製作條件(包括資金、製作週期、演員陣容等級)和更廣闊的平台(更加面向國際,如這次的威尼斯影展)。
作為電影作者,是不幸──個人風格的迷失對於創作者十分致命。
《南海十三郎》裡,傳奇編劇南海十三郎教徒弟唐滌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模仿我有甚麼用,模仿得再好也是我”。
唐滌生警醒,最終自創一格,成為一代名師。
“學者生,似者死”,對於身在銀河的鄭保瑞同樣適用。
如何既吸收銀河的長處,又在銀河中找到自己,應該是鄭保瑞接下來思考的問題。
==================嘮叨完的分界線==================以上扯淡純屬由作者論出發。
若只說電影本身,一部沒有個人風格的電影不代表就不能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意外》其實是一部好看的電影,至少很對我這個銀河飯屎的口味。
哪怕它有點“竊聽風雲”(古天樂竊聽任賢齊的段落),有點“神槍手”(古幻想死去的老婆仍在),甚至有點“Prison Break”(-_-,真的耶,古牆上貼滿note的那些鏡頭…),都不影響它的好看──其實從創作時間上推斷,《意》比《竊》要早,跟《神》大概平行,不會是跟風,只能說導演們英雄所見略同。
拭目以待鄭保瑞下一部銀河作品。
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最怕被人算计;设计杀人诡计那段蛮有意思,但机关算尽,实施起来还是总会有意外发生;结尾蛮讽刺的;叶璇挺漂亮的。
故事很精巧,比较银河映像。冯淬帆老得差点认不出了。
精彩开局!末尾好烂!
意料之外的难看。
身边的“死神”!
Mr•Ku选片的功夫是越来越差了~
故事比较沉闷 太多内心描写 高潮处又拖泥带水
男主还是差点儿
偏执害死人
相当不错,开场惊艳,后面悬疑稍弱,比较容易看出故事走向,但是日食那段又扳回一局。古天乐演技越来越好了,稳步向影帝方向迈进
太好看了
不要任贤齐~~~叶璇很漂亮的说~~~
一个字形容八成港片——作,这里面的古天乐就是明显的一例,是真没有演技…
Inspired by Coppola's "The Conversation", the director doesn't have the intellectual power to sustain through the 2nd half.
妄想症啊妄想症
就算你调子搞得再错乱抑郁,也拍不出《The Conversation》的水平。还有我受够了古天乐要么无厘头劈腿贱男、要么臭脸抑郁症自闭衰鬼的两个定位了,还不如年轻时的小白脸让我顺眼,拜托大哥这种戏少接点吧。
前面还好,后面很疲软啊。想起了欧阳盆栽
还不错~编剧的思维我喜欢!开局5分钟很精彩!杀手不相信有意外,正如妓不相信真爱。
莫名其妙~~~~
【A-】属于银河映像的《对话》,还是《后窗》的混合体。「窃听」与「窥视」的元素介入是为了衬托「意外」的执行,由此便是概念先行的做法,但郑保瑞作为导演的执行效果依旧值得称赞,在银河映像的路子下走出了区别于银河映像的作者表达。光影氛围与叙事节奏的吻合保证了影片的观赏性,而后半段的那种疏离与孤独的感觉更是让人确信本片与科波拉《对话》的内核关联,「窃听者」与「被窃听者」的身份迷失,「意外」与「谋杀」的命题沉沦,此类人格异化的表达被成功地移植到香港本土的语境之中。除此之外,古天乐也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之一,而他的表演也是本片致敬《对话》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