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猪一起看《霍元甲》,礼拜二是半价票,20元大洋,开场40分钟愣是没看明白导演意图,就一个武士,生下来就不爱读书,偷窥别人练武,最后自己竟然奇迹般地成了武术高手。
他愣是要争个天津第一,这个决心来源于小伙伴对他的欺负,我说的是这个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干扰,所以形成了一种反社会人格,这从他小小年纪便站在擂台上宣布“我一定要打败他”就能看得出来。
后来,在小农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他杀了天津另一个武士,并如愿以偿成了天津第一,与此同时,从小跟他玩大的政治上正确得如同霍元甲爸爸妈妈一样的农姓好友跟他决裂了,他的母亲女儿也被复仇者杀死了。
他也许是万念俱灰,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南漂到了镜头上看是湘西片尾字幕上看是浙江的一个水乡,遇到了一个能准确将秧苗插到洞里的瞎子寡妇,并产生了没有肌肤之亲的奇怪恋情,并组建了一个谁也搞不明白的家庭团体:一个老奶奶(名叫婆婆),一个寡妇瞎子,一个霍元甲。
虽然村里的人年年都上坟,但只有在第七年上坟的时候,霍元甲突然想起他也许应该回天津给母亲大人烧柱香了。
至此,莫名其妙的,所有对白都充满教化、励志意味并完全能做《莫愁》等三元八角杂志的卷首语的,没有任何时代背景的(不信让主人公剪掉辫子试试),情节不知在靠什么推动(也许是霍母的教诲、霍女的那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礼物、霍父那一未劈下去反遭人攻击的巴掌)的近1个小时的冗长叙述才算结束。
啊,谢天谢地,大侠终于回到了天津!!
天津是个好地方,真他妈好,7年前(1900)只有中国人没有外国人,7年后(1907)大街上耀武扬威的都是他妈的外国人!!
“搞外国人”——霍元甲突然领悟了侠之大者的真正含义:以前我他妈的只知道跟同胞打,只知道争这个狗屁第一,现在我要为国为民,不跟同胞比武了,就跟老外比。
这个转变让跟他已经决裂并发了一笔小财(不知道他那饭馆是怎么重新装修好的)的农姓玩伴兴奋不已,于是送了一笔钱让他开武馆。
啊,两个人在一个以茶代酒(李连杰显然不怎么会喝盖碗茶,当在《大汉天子》中饰演卫青的粗人农劲松连托盘一起抓起的时候,李显然只抓起了盖和碗,这为他跟日本武士论茶做了铺垫:茶无高下,茶托当然也可有可无了)的饭馆又论起了为国为民之道,李氏拙劣的中文发音外加跟张铁林黄阿妈一摸一样拿捏的手势和面部表情,让人觉得霍皇帝肯定得到过孙中山先生的手把手指教,才有今日的亲民(市井+做作+儒+胡椒粉)样!
大侠到上海开了一个武馆,打败了三个西洋外国人,最后被一个日本外国人暗算,但他明明吐血不止,结果还是死在了台子上,在他死的同时,日本武士的荣耀(虽胜但不承认胜)被彰显出来。
影片本应戛然而止,但那个寡妇怎么办?
导演肯定看过张怕之的《星愿》,于是让李连杰幻化了一下下,让寡妇瞎子流了一滴清凉悠长的泪, GAME OVER!
继《无聊之极》之后,今春的喝碎片彻底玩完,呜呼,无比怀念冯小刚大爷,没有你的日子里,春节他妈的还叫春节吗?
被《无极》差点搞晕,被春晚差点恶心死,本想让霍夜给咱长长精神,没想到霍爷就这么被糟践了一把。
狂吐不止,所幸还有2本《新周刊》,还有1份《南周》,还有一份《天涯》能消遣消遣。
尽管它们也开始自恋,开始莫名其妙,但毕竟,还能打发点无聊时光。
豆瓣是什么呢?
是一个网站,里面可以搜书搜碟搜音乐,自己看完还可以卖,不错不错,推荐一哈。
俺在上面搞了两个豆瓣,一个是第一驱动(卖稿子的),一个是内容消费商联盟(买稿子的),玩玩而已。
《霍元甲》有关回归、有关武术精神1. 小霍元甲很漂亮,稚嫩的童声对挑衅的赵健说:“上台!
”^_^2. 成年的霍元甲很霸气,要做就做津门第一。
面对小时候曾打赢他的赵健说:“这么多年没见,你躲哪儿去啦?
”(京腔儿)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了李连杰摇摇晃晃地踩着梅花桩上台!
吓!
等这硬桥硬马武打电影整整8年了啊!
比起那些上窜下跳奔着奥斯卡、飘来荡去让人头晕发困的“武侠”大片,这样的戏让我无法不激动!
忽然感觉做中国功夫片观众好可怜,尽遇到一些糟蹋钱、祸害观众、沽名钓誉之徒!
(无极、夜宴、十面埋伏看什么看?
说的就是你们!
)3. 霍元甲一次次的打擂,要的是名,搏的是命,却远离了善。
4. 他含泪与兄弟般的农劲荪翻脸的时候,我心中有种难言的隐忧——他的称霸之路到头了。
---母亲和女儿被害,他执刀走入秦家。
比武的欢呼雀跃陡然变做修罗场四周的寂静。
这是只受伤的虎!
第一次从李连杰身上感受“煞”字,寒气逼人!
武功惩恶,亦害人啊。
我知道这是把津门第一的霍爷推到极至。
他赢了,其实自始至终他都没输过,然而知道了秦爷与徒弟的过节是自己徒弟有错在先之后,他清楚即便家人不死,他霍元甲也无法自处。
--……来不及回想他落入水中是要自杀还是要清醒,就电影被带到了绿竹摇摇的寨子。
这样的世外桃源总能给人休养生息的力量。
我知道大侠回来了。
真的回来了!
好莱坞电影中的李连杰身手利落,却无周杰伦所说的那种“可以在他身上看到音乐”的“太极”式的飘逸洒脱,刚柔并济。
如今看他手执秧苗站立风中,周围是华语武侠标配:竹林…难得的静谧画面前我却心潮起伏!
这是我想要流泪的地方。
这才是武侠!
这才是无根无极万法自然!
这才是中国电影!
这才是李连杰!
只有在这样的戏里你能找到武术家而不是看打架!
---微言大义电影说了很多。
“高低论”也不是第一次听李连杰说。
如今这部电影用品茶作比喻,很浅显,却才真正让我心服口服。
——茶本身都是生长于自然当中,并没有高低之分。
倒是由人来决定的。
如果你的心情中了,茶的高低还有那么重要吗?
世上的武术确实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通过竞技我们可以发现和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们真正的对手,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最可怕的竞技在自己内心!
--电影动静相继,一如李大侠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风格。
居然有观众在霍元甲大限到来时激动地喊:“霍元甲加油!
”有人笑,我却想鼓掌,因为我的心也揪着疼。
霍元甲用他凛冽的身手、意料之中却又惨烈激荡的命运硬生生的抓住了我的心。
他喝下那杯有毒的茶时,观众大多比较平静。
然而当悲壮的音乐淹没了自强不息的呐喊和喧天的鼓声,世界都仿佛因他的搏杀而窒息。
没有仇恨,只有震撼!
他的血抛洒在擂台,也抛洒到我心上,扼腕!
电影起承转合干净利落,动作场面冲力十足。
而这些都没有一句"自强不息"来得震撼,都没有一句"育体\育智\育德"来得明朗,都没有"不可以武术欺洋排外"来得振奋。
(无法不振奋啊,头一次听到演清末时期的电影台词里说:不可欺负外国人!
)李连杰,他敢于把心掏出来给大家看,任人怎样评说。
这份勇气我打心里佩服!
个人认为习武有三层目的:最底层以习武来强身健体;上一层通过习武过程中艰辛的磨练,打造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自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最高层上升的精神层面,通过武术参天尽物,参悟世间道理,领悟武术真谛,最终到达止戈的境界,就像霍恩第最后没有拍下的那一掌。
李连杰习武多年,他想通过这一部《霍元甲》将他所领悟到的中华武术之理传达出来,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领略到。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深的是一种思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项传统运动,更高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块瑰宝!
电影里浓重的哲学色彩说不要与人斗,要赢的是自己,自己的心如何摆正。
《头文字D》里面也是说要赢的是自己。
让我想起这几个月我参加县里的几次征文活动,可以说特别想获得一个奖项,因为可能政审的时候单位的人听说我写东西厉害获得过一些奖项,于是现在要写什么东西大部分都交给我,我并不喜欢写公文,都是通过ai写作弄出来的,他们都对我通过ai弄出来的东西满意,我也好奇他们没听过ai写作吗?
我想通过县里的两三个征文比赛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过越想赢,就越会让失落笼罩自己,这是我深有体会的。
电影结尾的时候,说无法选择开始,但可以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
也让我感慨,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一个很美好的开始,但是可以通过认知,让自己得到心灵的自由。
锻炼身体固然重要,但是,锻炼自己的心,避免出现认知上的差错,也重要。
现在那么多跳楼或者其他的事情,如能再多冷静一下,内视一下自己的心,说不定不会有那么多人间的悲惨。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动作片,李连杰是最喜欢的动作明星。
胜过李小龙成龙,洪金宝甄子丹,还有吴京,更不用说国外的动作演员了。
那时候,对国外的动作片和动作演员是完全看不上的,因为动作太难看。
所以很长时间里,李连杰就是动作明星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意义。
第一次看霍元甲,也是完完全全当动作片看的,所以不是很喜欢,因为打戏占比相对较少,而且结局悲惨,不是标准的动作爽片。
很多年后再看,有了不一样的第二阶段的看法。
能够看懂它的剧情了,然后就发觉其中传达的是一种过时的价值观,所以也不是很喜欢。
现在再看,有了又不一样的第三种看法。
价值观不是以时尚与否,先锋与否来评判的。
这属于攀比。
还有个更重要的判断方式,是看它在现实中被实践到怎样的程度,做到怎样的程度。
无论多么花哨的观念,如果脱离现实实践,其实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通过逻辑推理的观念,可能有着完美的逻辑链条,完美到就像数学或艺术一样,但是我从自己的经验教训里了解到,它其实是脆弱的,对于人来说。
它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可能崩掉,像个定时炸弹一样,而且人其实凭借本能是能感受到这一点的。
想起一部特德姜的短片科幻小说《领悟》。
霍元甲让我想到一种可能性,一种传统的价值观,一种传统的人格,在面对现代思想的冲击时,会显现出的一种可能性。
这个问题可以辐射到现实中的李连杰自身。
联想到他的采访,李连杰说这部电影包含了他对武术的理解,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对李连杰有了作为演员的认识,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标签式的动作明星。
现代的意识形态分左右,电影中有呈现霍元甲在遇到这种现代化问题时的反应,尤其是从他与农劲孙的关系中可以看得比较明显。
霍元甲不属于左右的任一,现代的意识形态是基于假设或理念的推理,而他拥有的价值观却是基于体验,从绝望中生长出来的。
基于体验的价值认知,就像是从身体里生长出来的,要比从脑子里架构出来的理念,稳定太多了!
身体比思维稳定。
《霍元甲》再赏李连杰2006年的电影,现在再看还是一样的精彩,但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7。
看电影以看轻人为主,更别说在网上打个评分了,大叔们才不会去干这种“傻事”。
那即是说,其一,网上的评分并非电影好坏的绝对标准;其二,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喜欢这种打斗了,有不理解和不认同两个因素。
上幼儿园时有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全村只有两台电视,吃完饭带上小木凳在人家门口候着,那种情境不会忘记。
记忆中的霍元甲总是有点儒雅,道德和武艺都是近乎完美;而跟李连杰演的完全不一样,或者现代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宗师才是“人”,是人就有过去,是人就有情有欲,纵使最终成就非凡,但必经历成长和突破过程,一路走来必是异常曲折,这才是现代人们理解的真相。
黄飞鸿等一些烩炙人口的英雄人物在影视里常有多个版本,而霍元甲我只知道有以上说所有两个版本。
这部电影故事完整,结构紧凑,表达流畅,道理深入浅出,虽不达深远但也算引入思考;至于场面和功夫的表现,有于仁泰和李连杰在,那自然是再精彩不过了,可惜呀,一代功夫男神已老,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军用飞机 20180911
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想到了几个如果——如果你对电影的情节逻辑一点都不挑剔,如果你对角色“只讲哲理,不讲人话”有着绝对的宽容和忍耐力,如果你也并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不是打算去电影院找回上个世纪80年代看电视剧《霍元甲》的感觉,那你是可以去看一看这一部李连杰版的《霍元甲》的。
袁和平的武打设计在电影的前半部还是有很多独到的创意,非常过瘾,尽管从整个电影的打斗场面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
据说,这是李连杰最后一部武打片了,至于为什么,似乎还是一个没有抖开的包袱。
不过很明显的是,李连杰“悟道”了——从他面对记者的不问自答、滔滔不绝可以看得出来。
这很像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一间装满玩具的房子,他要把自己的兴奋告诉给大家。
所以,李连杰说他拍的电影不是功夫片,是“武术电影”,他要借着霍元甲表达他从影26年来,对武术和人生的理解与顿悟。
于是在电影里,我们看见失魂落魄的李连杰从天津顺河漂到了我国广西或者云南那样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漂进了渤海湾),莫明其妙地被救起并安排在某个村子一户只有一老妇和一个年轻女子的人家里,那个年轻漂亮的盲女孙俪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要给叫花子打扮的李连杰洗头,并在洗头时,意味深长地背诵道:“婆婆说,人要经常洗一洗,才能清清爽爽地走在世上。
”电影看到这一幕时,我理解李连杰了:他要通过《霍元甲》这部电影给大家洗一洗。
至于为什么他要给大家洗,完全是李连杰悟道了或者被启蒙了。
悟道当然是一件好事,他要跟大家分享,他要给大家启蒙。
如果你不想在电影院被人洗,那你看这部《霍元甲》可能会很生气,或者哭笑不得。
我们可以承认李连杰搞懂了一些关于武术和人生的道理,但这跟搞懂了什么是电影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最起码,他不明白一个事实:观众掏钱进电影院跟进澡堂子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如果拍了一部电影,就说我这不是功夫片也不是动作片,不愿意投靠任何一个类型,这其实是对电影、对观众、对商业三者的不了解和不尊重。
诚如李安所指出的,华语电影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类型片模式。
在明明是商业电影的操作中,我们的制作人或者导演还是太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大家都不肯摸索、总结和遵守适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商业电影的规律,我们就永远拍不出成熟与成功的商业电影。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电影人要给观众洗一洗,而是电影人自己把脑子洗一洗。
拍类型片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我们根本不会拍类型片。
连着看完了方方的《乌泥湖年谱》,又接着看了《霍元甲》。
所以看东西的角度会有所不同,可能没有民族大义,可能没有快意恩仇。
霍元甲幼时多病,想要习武强身,他父亲被打败,他如遭受奇耻大辱,他被其他孩子打败,就发誓要赢。
这份坚持一直到了他长大成人,武功奇高,但是内心还是一个怕输的孩子。
他的冲动,他的莽撞,他的粗豪,都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武将,一个地地道道的用行动来说话的人,他爱热闹,他爱喝酒,他爱打架,因为这些是他擅长的。
所以最终他也用他擅长的方式走过了一生。
那是他的唯一擅长的方式,简单而不简约,让人思之感慨。
想起张爱玲曾经写过的那句话:武将马上安天下,文官执笔定乾坤。
一种最单纯的逻辑。
也是最美好的逻辑。
看了期待很久的《霍元甲》偶像李连杰的最后一部武术电影要在90分钟里讲述一个人一生的传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单单是时间上的跨度,还有性格和思想上的跨度加之它是一部武术电影电影里的李连杰还是一样的潇洒飘逸,武打场面也比以前的电影更加精巧画面的色调很沉郁,像凝聚了什么,却不感到压抑不喜欢李连杰演的前半生的霍元甲,活象一个天津的黑社会老大后半生的霍元甲悟出了武术的精髓和人生的真谛李连杰的淡定从容和大侠风范就好象是在演他自己向我们述说他20年来的人生感悟徐克说,李连杰身上有种顽皮和天真的气质李连杰说,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昨天看他在《康熙》侃侃而谈对人生对生活做老公做爸爸他还是一个英雄。
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
一群傻逼东西看个电影非要去在意他与历史吻不吻合,那么多的虚构历史的电视 甚至开头就打上本故事纯属虚构标语的电影 你们倒是去吠啊。
而且明明是动作片,你非要来死磕历史。
好比老子明明表演的铁头功,你非说老子的表演的表演没秀出金刚腿,其实是你们成功的秀出了一脑屎。
我只能说中国太多的人不配拥有好电影了,国之悲哀,名族之悲哀
2星给打斗,而且还是前半场的打斗。
总是对打老外的桥段没什么感觉,霍元甲从来不是偶喜欢滴人物
李连杰的功夫就不多加评论了,但是电影本身的拍摄,我觉得就只能说是一般!可是霍元甲爱国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2010.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渣滓多过金子,像霍元甲以及他日本对手的人太少了,更多的是那个什么田,为了赢,可以不择手段,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 但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
只记得周杰伦的。。。霍霍霍霍。。。。。了
说实话,后面的打斗实在是太太太不过瘾了,开始怀疑自己看的是删节版来得~前面的情节蛮有意思,觉得整个影片有点头重脚轻。
一套有誠意的電影。太喜愛在水田中迎風順天之意境,人生就是這樣!
看了导演剪辑版,只能说又长又无聊,节奏不好显得松散,霍元甲流落乡下那部分,讲得十分仔细,然而对后续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影响,有些割裂。两星半吧,为了周董的片尾曲勉强三星。
只是第一印象,一般。不知道是因为片子被电影院剪得太龌龊,还是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对霍元甲的印象太好。还要再看。
2006.3.14 网吧紫嘉宏
“活着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民族精神 哦 你太伟大了
这片评价比较低,其实还不错了,说教的东西是多了点,动作场面和剧本想表达的东西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深度欠了点。
生硬的说教和俗气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精彩的武术设计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点脸谱化 虽然下了功夫 武打很刺激
很棒~只能这么说,反正2个小时我热血都快沸了~霍元甲要是不死掉就更好了
JET LI玩票之作。。当然还是比较经典的
140分钟导演剪辑版,说是李连杰武侠片最后的高峰毫不为过,前半段的戾气满满和后四十分钟的宗师气质演的毫无违和感,那时的李连杰已经开始往影帝之路走近了。电影本身水准也够高,打戏文戏均有出彩之处,若是去掉一些匠气,增添一丝灵气会更加完美。
李连杰为这部片宣传上了康熙,觉得他真好,他说自己小时候说利智说他们一起打坐参佛没有隔阂根本就可以融为一体。他一直眼睛真诚的看着你,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明星在上通告,他说的都是真的,你可以认真听认真相信的。这个男人怎么这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