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统》的权威 Vice这是美国前任副总统迪克·切尼传记。
当然编剧少不了用春秋笔法。
耶鲁的在校生切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饰)由于酗酒和打架而被开除了。
沉沦的他几乎每天泡酒吧混日子直到妻子琳妮(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饰)给了他警告要分手才迫使他最终醒悟过来。
就此他就回到了学校拿到了文凭。
然后成为在尼克松政府中任职的拉姆斯菲尔德(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饰)的属员。
在这里,虽然他天资平平,但依然学到了在政府大酱缸中的生存原则。
一步步,他在白宫里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由于得罪了基辛格,拉姆斯菲尔德被外贬到了欧洲。
切尼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做顾问并趁机大捞了一票。
尼克松被弹劾下台。
切尼拉上了拉姆斯菲尔德设法赶走了基辛格,进入了福特内阁。
拉姆斯菲尔德荣升国防部长而切尼成了办公室主任。
直到共和党败选他俩才离开政府。
闲散在家的切尼开始了众议院竞选。
虽然他自己因病无法竞选,但在琳妮帮助下。
把他推上了众议员。
八十年代,保守派里根上台,切尼升任国防部长。
尽管切尼也想竞选总统,但发现了自己的女儿是同性恋后,由于忌畏保守派的攻击,为了保护女儿和家人,决定放弃政界进入商界。
功成名就享受生活,直到小布什邀他出马为竞选搭档,他也趁机要求更多的实权,另外把老友拉姆斯菲尔德拉进内阁为国防部长。
布什当选后,切尼设法掌握了整个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成了华盛顿最有权势的人。
他利用自己拥有的权力,为富人减税。
一直干的不亦乐乎直到九一一。
设法通过宣传使得美国向伊拉克宣战,然后以安全为理由加强对普通人监视。
打下伊拉克后,美军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人武器。
而且伊拉克烽烟四起令美军疲与应付。
切尼一帮主战派都成了众矢之的。
拉姆斯菲尔德被踢出内阁。
然后民主党奥巴马上台。
退下来的切尼回家安度晚年。
入侵伊拉克都快二十年了,死了无数士兵平民,而中东依然乱哄哄的,欧洲也因跑去了不少难民而搞的热闹非凡。
结果追溯上去,作为保守派领军人物的切尼就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以后每次中东有事,他常被拉出来背书。
其实真的倒霉的该是伊拉克的那个萨达姆,他和恐怖分子毫无关系,却被拉出来做替死鬼。
九一一后,全美国同仇敌忾。
总要找个垫背的。
先是阿富汗的塔利班,只是不经一打,一下在就崩溃了,太不过瘾了。
这时候就想起了伊拉克。
尽管算起来全球军事第四,不过十多年左右的禁运,伊拉克早已成了个空壳子。
再加上萨达姆是臭名昭著的独裁者,曾经的苏联盟友。
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可以视他为目标。
因此总统振臂一呼,应着云集。
就连希拉里都慷慨激昂上台表态支持。
新闻媒体一片叫好声。
然后赶走了联合国派驻的调查团,出兵伊拉克。
这时候谁敢说个不字。
记得当时我还在在网上和几个主战派辩论多时,当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按说,就是把一个萨达姆赶下台也不该是个大问题。
但是当时的伊拉克临时政府的美方负责人据说还是基辛格的得意弟子保罗·布雷默Lewis Paul Bremer解散了伊拉克军队和开除所有复兴党的公务员。
结果这些游兵散勇成了动乱的温床。
还有的加入了恐怖组织伊斯兰国。
真是“no zuo no die”。
本片得奥斯卡和金球奖影片提名。
亚当·麦凯 Adam McKay以本片得奥斯卡导演编剧提名,以《大空头》“The Big Short (2015)”得奥斯卡编剧奖和导演提名,以《大空头》得金球奖编剧和导演提名(见我的博文“做不做《大空头》”)。
克里斯蒂安·贝尔就是《太阳帝国》里的男孩,后来演过多集蝙蝠侠,以《斗士》“The Fighter (2010)”得奥斯卡和金球奖。
以本片得奥斯卡奖提名和金球奖,以《大空头》和《美国骗局》“American Hustle (2013)”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
艾米·亚当斯以本片,《斗士》“The Fighter (2010)”,《大师》“The Master (2012)”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以《美国骗局》和《大眼睛》“Big Eyes (2014)”得金球奖,以《虐童疑云》“Doubt (2008)”,《六月虫》“Junebug (2005)”得奥斯卡提名。
以《降临》“Arrival (2016)”,《魔法奇缘》“Enchanted (2007)”,和电视剧《利器》“Sharp Objects (2018)”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夜行动物》的内疚”)。
史蒂夫·卡瑞尔以《捕狐者》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以电视剧《办公室》“The Office”得金球奖,以《性别之战》“Battle of the Sexes (2017)”,《大空头》以及多次电视剧《办公室》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捕狐者》的悲剧”)。
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以本片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以《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得奥斯卡和金球奖(见我的博文“《三块广告牌》的风波”)。
迪克·切尼号称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他也是现任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的效仿对象。
布什当政八年时间里,表面上切尼是美国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小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的很多决定,包括阿富汗战争、入侵伊拉克等都是由他定夺的。
切尼本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矛盾体。
他一直都是保守党派,曾为尼克松、福特、老布什政府做过幕僚,后进入哈利伯顿公司当了几年CEO,然后和小布什一起入主白宫;但他对于同性恋婚姻却持支持态度,因为他的女儿是一名女同性恋。
此外,切尼五次拖延不愿去越战战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主战鹰派。
亚当·迈凯说:“我一直觉得切尼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在驱动他、他到底信仰什么。
所以我们就做了深挖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切尼堪称是美国现代史上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现在的国际地位,而他为了攫取权力所采取的方式也令人瞠目结舌。
” 本片一定程度上在调用《大空头》(The Big Short)的拍摄手法,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把迪克 切尼的一生平铺起来,把这位传奇的副总统的人生阶段都立下节点,最后打破了第四面墙,安排了一个最大驱动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我,保护好自己的家庭。
多角度蒙太奇剪辑,要政权的博弈和河边钓鱼做了类比,事实上,鱼和人无非都是置于两端的利益体,鱼竿象征着权利,左右一寸都是博弈。
克里斯蒂安 贝尔的表演是极其传神的,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整场就看他一直高度还原着带着看。
【短影评】Christian Bale (图二)是当今最出色的男演员之一,他出演的电影我基本每片必看。
我知道他能做到演谁像谁,但要把他和布什时代的副总统切尼(图五)联系在一起,还是挺困难的一件事。
但《副总统》里,他真的向观众奉献了一个几可乱真的切尼,让人几乎忘了贝尔。
影片用花哨的蒙太奇揭示切尼这一人们并不了解的副总统的前世今生。
年轻时的切尼,有种粗鲁和谄媚的气质,有时还会让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把自己迅速增肥的贝尔。
但当切尼步入他的老年,成为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影子控制者时,他身上贝尔的影子完全消失了。
贝尔的表演,此时进入化境。
此时老年的切尼,处于权力漩涡的中心,在政坛权谋中有毕生的历练,这时他的面部表情是不易察觉的,他的说话是低声细语而冷酷漠然的。
贝尔细腻收敛的表演,才最好地刻画了切尼的城府和老谋深算。
给贝尔配戏的有两位相当重量级的演员:饰演他老婆的Amy Adams和饰演拉姆斯菲尔德的Steve Carrel。
两位配角表演相当出色,但比起贝尔,还是逊色太多。
总之《副总理》电影拍的花里胡哨,价值观还是老套的左派,但表演的确是一流,明天贝尔拿个奥斯卡最佳男主我完全没有意见。
觉得全片最有有意思的一幕, 小布什邀请切尼当副总统这段,切尼和小布什初始两次见面,用钓鱼镜头穿插,切尼的老谋深算和小布什的稚嫩,表现很到位。
总统内阁会议,都是切尼主导着,面上副总统,实则总统。
后面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都离不开切尼。。。
贝尔剧中演技真不是盖得,小布什还原很高,那个国防部长是不是演喜剧的。。。
看完整部电影是震撼的,本人比较喜欢看这种政治斗争,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历史重要事件的剧。
让我想起了纸牌屋和之前看过的一个关于911的纪录片。
美军攻打伊拉克,这场战争应该说是陪伴了九五后的童年到青年,因为切身体会不大,记得小时候也只是经常开玩笑。
慢慢体会到了人命的珍贵,情感的珍贵,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总体来说,电影不错,但是缺少了很多细节,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很快达成的。
喜欢电影里一点就是时刻将那种政治之争和钓鱼类比。
其实没有对与错,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合理。
也对电影中切尼夫妇的爱情有点感觉,和纸牌屋不同,这部电影里,在整个政争之中,切尼夫妇的感情似乎都一直很好。
尤其是他们在床头吟诵莎士比亚。
最后,喜欢贝尔。
老米的强大在于一直有人说真话,小布什那场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无端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简直是米国霸权帝国主义的极品之作,是造成中东乱局的罪魁祸首。
各个美国公司在战争之后赚得盆满钵满,那才是战争的目的。
这种千年老大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民不想对抗,不愿对抗,但也不怕对抗,中国是汪洋大海,狂风暴雨后,依然在那里。
美国的所谓民主,所谓的政府不过是财团,富豪,社会精英的傀儡,哪里是真正的民选总统,一切的内外政策不过是幕后老板的意识体现而已。
回到电影本身,把切尼描述成美国的影子总统,甚至于凌驾于小布什之上,这个角度很新颖,也但不太很真实,贝尔真是一个橡皮人,可肥可瘦,为了角色而生,拼得不是一般,太敬业了吧。
2015年,凭借讲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片《大空头》技惊四座的亚当·麦凯,今年又选取了一个极有争议性的人物带观众一窥911事件前后的风云变幻,《副总统》由此成为了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中政治意味最浓的的影片。
相比夺冠呼声最高的《绿皮书》,胖哥更喜欢《黑色党徒》,以及这部《副总统》,因为他们都有观照现实的企图,在他们面前《绿皮书》只是为现实打上柔光的“滤镜”,想当然的“麻醉剂”。
《副总统》却回忆了过去,梳理了当时,连接了现在和未来。
即使影片中的观点有些“一家之言”的意味,但它至少做出了结构和分析的姿态,没有选择性逃避和视而不见。
亚当·迈凯说:“我一直觉得切尼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在驱动他、他到底信仰什么。
所以我们就做了深挖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
虽然只位居“副总统”职位,但切尼堪称是美国现代史上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现在的国际地位、政治架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而他为了攫取权力所采取的方式也令人瞠目结舌,挑战了美国的司法公正和国际法的底线。
可以说,切尼为了达成自己的权力欲望和政治目的,发动了战争,收刮了民脂,甚至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副总统》就讲述了切尼从青年到老年,登上权力巅峰的心理变化和高超手段,还有那些微妙时刻对于切尼人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要在两个小时内讲述切尼几十年走入权力之门的动荡经历,故事主线需要输出巨大的信息量,且同时要保证观赏性,亚当·迈凯“驾轻就熟”的使用了类似《大空头》里的快速剪辑,第三人称旁白,保证理清脉络,同时给予关键信息点解释的时间。
《副总统》的剧本结构在一众提名影片中绝对算是非常复杂的一部,非线性叙事,倒叙插叙,甚至故意打断和留白,让观众一直保持着高度注意力,看得实在过瘾,舍不得错过一帧画面。
开片就将权力巅峰的切尼“全盘托出”,在那个混乱的时刻,只有他看到机会,保持冷静,运筹帷幄,把所有人当成棋子或大鱼,他是操控者,执渔杆的人。
他下一秒的决定,直接改变了911的进程,对发动举世震惊的伊拉克战争吹响了号角,极大的影响了美国政治结构的未来走势。
可下一秒,叙事猛的剪辑到了切尼最落魄的时刻,酗酒被耶鲁大学开除,被迫到家乡拉电线杆,打零工。
两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对权力有了欲望。
一个拉电线的受伤工人被毫不留情的赶走,让他明白了无权力者的悲哀和落魄,他不愿成为可以被随时替代和赶走的“螺丝钉”。
二是爱人妻子、未来夫人的痛斥和威胁,让忠诚于婚姻和爱情的他必须绝地一搏,完成人生的触底反弹。
力透纸背的简单两幕,是社会和家庭最终把他引到了权力的窄门,里面漆黑一片,藏着鲜花和荆棘,他甘之如饴。
影片在第一幕就完成了它的叙事风格,将剧情张力拉伸到了高点,这为后面“跑火车”般的叙事节奏提供了适应时间。
随后,我们看到了切尼“卧薪尝胆”,一步步获取权力的非凡经历。
在叙事结构上,切尼登峰之路的主线之外,始终有一条幽灵般的支线,一个身份模糊的二级人物,以第一人称解读切尼的内心状态和局势动态。
这位角色以各种身份不断出现在各个历史阶段,直到片尾,主题闭合之时,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条暗线是全片最为震撼的结构设计,戏剧性十足,充满了讽刺,极力挖苦了切尼的伪善。
类似寓言性质的叙事手法在剪辑上更为明显,全片多次出现“钓鱼”的场景,片尾不断出现的鱼钩亦说明了影片的主题。
特别是在切尼和小布什,为了新一轮总统选举谈话时,鱼钩一次次的浮在水面,等待鱼贪心的咬上去,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有时候,这种权力关系表现的更为直接,在运筹帷幄,谈判间隙快速剪辑入猛兽捕获猎物的画面,更是象征了切尼的老谋深算,计谋得逞。
影片中,小布什几乎完全沦为切尼的牵线木偶,切尼在第一次和他谈论总统事宜时就发现了小布什的两个特点:
弑父情节,希望超越自己的父亲老布什的成就;但实力平平,完全就是菜鸟中的菜鸟,能力无法匹配野心,让切尼看到了他登上权力巅峰的可能性。
他一次次的甩出权力的鱼饵,让一众贪婪者,成为他的牵线木偶,他的猎物,他的盘中餐。
在成长道路上,他充分的理解了政治的目的始终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什么”;只有他能决定谁去替代谁,而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终于,整个小布什的权力运转机构都被他所控制,到处安插着他的亲信,表面上小布什能够决定一切,但最后发号施令的人其实是切尼,而小布什做的只是通过他的嘴说出切尼的心愿而已。
影片结尾看得人胆战心惊。
那个不断揭露切尼的幽灵原来是每一个美国大众的代表,切尼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居然做出了“杀人越货”的事情。
为了延续切尼家族的政治实力,他终于出卖了自己的小女儿,放弃了维护她“同性恋”身份的认同,支持大女儿不承认支持同性恋。
影片在此将将切尼“换心”手术的过程掺杂其中,切尼终于为了权力牺牲了一切,他不但出卖了朋友,家人,还出卖了自己的心。
片尾,切尼以打破第面墙的方式宣称自己的无辜,他不承认阴谋,他为自己成为美国公仆而骄傲。
而他绕过司法,以副总统控制一切的方式方法被完全记录在案,下一个权力控,任何一位副总统都可以借此成为下一个政治强人,第二个“切尼”。
《副总统》和当年的奥利佛·斯通的《刺杀JFK》有异曲同工之妙,依靠剪辑和巨大的信息量制造“雄辩”似的压迫,让观众就范于导演的主观性论断之下,心甘情愿的接受两个多小时的意识形态灌输,叙事性洗脑。
片尾,导演亚当·麦凯还不忘调侃自己,让那个影响局势的“焦点控制小组”,美国的智囊团评价这部影片,最后他终于安耐不住喊出了内心话:“Why just showing fact will be consider liberal”。
是啊,即使所谓的自由也逃不开操控,也是被引导的一种结果,依然是被利用后的谎言,一种完成权力施行的借口。
中年人们为了意识形态和口号而大动干戈,一旁的年轻人正在讨论,快点去看最新的娱乐大片“速度与激情”,“听说那还很不错呢”!
先说说优点,这部电影里面从尼克松时代拍到奥巴马时代,里面随便挑出一处都是事关美国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时刻,有兴趣的人看看哪些官员可以想得起来,有一种找历史彩蛋的感觉。
比如一开始的尼克松和基辛格密谈轰炸柬埔寨,原因是尼克松声称要从越战退出,但是为了震慑北越,又秘密决定轰炸柬埔寨,如果被暴露出来,就是尼克松的丑闻,当然也反映出电影里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所说的,决定千万里外的事情。
还有斯卡利亚大法官,此位是著名保守派大法官,小布什和戈尔二人因为选票问题僵持不下时,最高法院支持了小布什,这也是到现在一直被吐槽的点,当然对于美国不熟悉的我们来说,很多点并不容易get到。
其次是演员演技基本都在线,贝尔毁容式表演不提了,总是一副佝偻的样子但眼睛里藏着城府,值得一座奥斯卡奖。
山姆的小布什其实不是很像,但是演出了小布什的沙雕内涵,特别是小布什那种眯着眼睛没有聚焦的沙雕眼神完美复刻。
其他配角的演技也都非常在线,拉姆斯菲尔德的内在阴狠,鲍威尔的面无表情里又在说宝宝心里苦,赖斯的目光仿佛在喊看有个反贼,每场群像戏都很出彩。
然后再说下缺点,这部电影被我称作伪纪录片,因为它看起来并不想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把切尼的一长段生活都像纪录片一样叙述下来,不过是用了蒙太奇手段以及交叉叙事插入了其他内容,但这样让整部电影支离破碎,其他线都非常短而且与切尼的联系完全就是导演通过蒙太奇强加上去的,导演的暗示太过用力以至于削弱了本来可以有的说服力。
同时导演的意识形态化太过明显,似乎所有一切问题都是一个人的错,片尾彩蛋讽刺了川粉,但这些讽刺和谴责多多少少都是在重复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就是一群贪财贪权的无良人士,而欠缺深度,以至于很多人物都有失真,例如著名的鲍威尔掏出“洗衣粉”以及看起来毫无还手之力的基辛格等等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
此外,电影节版本的翻译也略有遗憾,例如把幕僚长翻译成参谋长,虽然幕僚也具有参谋的性质,但参谋长在中文语境内是一个军事名词,又比如提到兰利市的情报来源,其实兰利是CIA的所在地,所谓兰利的情报来源就是指CIA提供的情报,翻译所指让人不知所云。
据称佳评甚多,但观之不觉特别“好看”。
Bale演得有“胖感”,人物处理熨帖,但也谈不上格外出彩。
感觉大家对他都有无脑夸赞的压力,一旦涉及体重变化就更加如此。
其实体重变化只是幕后的故事,一切难道不是应当以电影本身作为评判依据么?
影片极尽戏谑之能事,相应的片中角色几乎全都小丑化了。
拉姆斯菲尔德形象偶尔会接近“相似”,但喜剧演员的底色仍然不时渗出,这大概不是太好的事。
拉总毕竟是能拿已知未知玩上半天文字游戏的人哪。
小布什的让权处理成了卖拐,同样流于轻易。
众人之中,唯切尼的妻子像个正面励志的故事,颇违和。
切尼夫妇莎翁对话的“床戏”有点妙,是(态度不够端正的)知识分子式的脑洞。
全片类似于在邀请观众一起玩一个知识分子气的游戏,是一出笑点过于书卷气以至于基本笑不太出来的滑稽戏,看过之后也基本没留下什么可堪回味。
众星云集,连Watts也来轧个小角色,这就有点狂欢意味了。
在争议声中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狂欢仍在继续。
话说美国流行文化传统中,左翼多出娘炮嬉皮士,右翼则多出铁腕阴谋家。
在这样的传统之下,大家审美的时候既有效率又有质量。
出口民调中如果能来个性格测试,不知是否可以发现性格和立场间的关联。
迪克·切尼是美国最有权力的副总统,影片从“9.11”事件开始,回闪穿插了,尼克的历史。
看似讲述的是一个酗酒青年到老练政客,最后幕后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故事。
其实只为了表示,在黑暗政治的背后,穿插着一个道理:爱情是权力的鞭挞,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影片几次提到切尼任职的能源公司,隐射切尼是伊拉克战争的幕后推手。
切尼利用自己的权力,构筑起共同利益的政治集团,他们混肴信息,煽动发起伊拉克战争。
对于战争的结果,他们并不关心。
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总会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萨达姆是不是有罪,这都不重要。
因为战争,是一群老谋深算的利益集团,为获得某个权利的政治手段而已。
而谋权的过程,就像影片里不断出现的钓鱼画面一样......越是手握重权,越是要做一个安静的渔夫。
“Beware the quiet man.For while others speak, he watches.And while othes act , he plans.And when they finally rest... he strikes.”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啊?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画面精美,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看得出制作团队很用心。”“配乐恰到好处,与剧情配合得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让
意外的还可以。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目前还可以,实际上老师跟男公关底层有点相似,都是真诚的人,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别整救赎爱情那套好么,两个人都更好生活,稍微活人就可以了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谁赔我医药费
其实挺好看的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