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巧,打开这个系列前几天,去了一趟京都,对京都算是有了一个初印象。
正如这个纪录片里的呈现,住宅区行人并不多见,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每走几步就有寺庙,或者神龛,心如湖面静悄悄,信步走,处处随心。
纪录片里的街景、京风日料、文化处处吸引人,但是京都的传统其实又显示了非常明显的排外性。
信步闲逛也极可能遇上几百年历史的老店,数代传承的职人。
这座城市的运转机制已经非常成熟,民众之间的互助合作功能也很固定,假如没有想去外面世界探索的想法,私以为出生在京都,生活在京都,应该可以过上很安心的生活,非常踏实。
但是反面思考,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传承考虑的是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感,而不是简单的家族企业走向何方的危机,所以纪录片里,其实可以说是剧情了吧,有为了继承清洗屋(个人真是喜欢这项工作啊~)不得不放弃出版社工作的青年(忘了叫什么名字,林遣都扮演的),也有茶道家族放弃爱好的咖啡而继承茶道,其子亦热爱咖啡,茶道天赋极高却固执开起咖啡店,然而其父始终”穷追不舍“;最麻烦可能就是生为寺庙继承人的女性了,通常都要招个肯出家的入赘女婿才行。
总而言之,外来人看着这个城市有条不紊地延续传统、固持个性、因时度日、尊重一切自然馈赠,只不过都是溢美之辞,都是他人物,只可远观,只能局部学习,局部学习恐怕也有难度。
没有眼里所无法看见的花朵,更无心中所不愿思慕的明月。
《京都人的私房雅趣》。
特别适合深夜观看。
其实也算不上是纪录片,因为是有剧情的,偏情景剧吧。
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京都的风俗人情、传说,通过拍摄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寺庙庭院,记录京都的私房传统文化。
主角是常盘贵子,光是她的颜,就够我一口气看完整个系列。
但建议不要饿着肚子看哦,会馋死的。
说起京都,最初的印象是穿和服的少女、祗园的艺伎、宇治的抹茶以及各种神社寺庙。
当然了,这些讯息一开始大多来自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游客照,每一张照片都在告诉我,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但要去日本的话,大阪还是第一站。
”这个念头始终没有动摇。
再后来,读了舒国治的那本《门外汉的京都》,对于龙安寺、金阁寺、贵船神社、鸭川岚山有了更具体的了解,竹篱茅舍、石径柴门、深巷灯火、小桥流水......更像是唐宋文化在京都托的一个梦。
当时觉得不得了,脑海中升起了很多轻巧的想象,第一站要去大阪的念头几被动摇,可时间一长,许多感受就成为游记平躺在记忆里。
看完《京都人的私房雅趣》,再钻回到书里,对于京都人的喜爱更多了一点。
——“来一碗茶泡饭如何”——久居京都10年的文化人类学者说,日本分为两种人,日本人以及京都人。
1200年来,京都人恪守着美丽、封闭、优雅、固执的人设,我行我素得让我几乎起立鼓掌。
在京都有一个最有名的笑话,是全日本人拿来笑话京都人的,说如果你到京都人家里做客,已经坐得很晚了,这时候主人家出来说,“天都这么晚了,来碗茶泡饭怎么样?
”如果你以为人家是很热情地招待你,那就错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你,时候不早了,你赶紧滚吧。
据说京都还有一句很老的俗语:“寒暄一句少三寸”。
指妇女在家织布,如果有人上门,就不得不开门说些寒暄的话,但回到织机前就会发现因为废话浪费的光阴,都可以织三寸布了。
于是主人会在院子里倒放苕帚,意思是尽快结束对话不要打扰我。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搬出那句:“进屋吃碗茶泡饭如何?
”这算是很明显的拒客了。
为了维系面子和礼貌,主人即使很厌恶也不会把话说透,而客人也时刻保持少打扰对方的觉悟。
就这样衍生出了无数不成文的规则。
类似的还有“不要随便坐到别人家玄关前的地板上”,因为坐下的话,话就会越说越久,对方也会劳心劳力去准备茶和点心。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生活在狭小盆地中的京都人的处事方式,这种心照不宣的规则,其实是作为千年的京城,逐渐累积下来的一种很细密含蓄的心思。
整座城市的人千百年来就这样,默契而礼貌地维持着绝对排外的私人空间。
冷漠而礼貌,内心傲娇却显示出虚伪的谦卑,听起来简直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了。
——“Hochichi”——在京都人的心声篇里,说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不能立刻分辨出Ō-kini(谢谢)和Ǒ-kini(干你屁事)两者的不同,京都人是不会对你敞开心扉的。
经营到第五代的豆腐店老爷爷,不会把豆腐卖给无法区别京豆腐和嫩豆腐还一口气要买10块的游客,就算游客认为他坏心眼也没关系。
“Hochichi(干你屁事),我不是你孩子也不是你孙子,我和你非亲非故,Hochichi(干你屁事),等你成为我亲戚再来管我。
”
这首Hochichi,是京都有名的儿歌,可以说是非常魔性了,意思是到这里就好了,不要再靠近了。
如果你无法理解我,那就Hochichi。
真是又酷又讨厌,却又让人莫名地喜欢。
日本留着这样一个顽固的城市,不是很好吗?
——“等月亮从盈到缺”——除了待人接物,京都的魅力还在于它延续了唐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赏月就是其中一部分。
京都人酷爱赏月,爱到整个城市的人都默契地把灯调暗,只为让月光照进来。
他们把月亮当做神一样的祭拜,到了每年八月,就把季节的馈赠都一起供奉给月神。
在<侍月篇>中,祗园的两个艺伎之间有一段对话:“你真喜欢月亮啊。
”“我只是在等。
”“等什么?
”“等月亮从盈到缺。
”好奇怪,我们都等满月,缺月有什么可看的?
原来从以前开始,京都人都会被有欠缺的不完整的形状所吸引,觉得不可思议,完满的整圆,反倒会让人有点难为情。
这倒让我想起道长在一千零一夜里讲《源氏物语》,所提及的日本传统美学。
里面有个核心的概念,叫“物哀”,是真的很有意思。
物哀具体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万物皆有灵。
是指万事万物在四季的变换之中,终将消逝,由于它的必朽,难免会觉得有一点不舍之情,就如同赏樱的时候,感叹樱花真美。
但按照物哀的解释,樱花开得那么灿烂,十几天风一吹就全没了,美丽却又短暂,让人哀愁。
这是最简单的层次。
但其实美丽与哀愁是并存的,这就是物哀的第二层意思了。
当亲人的离开,一段感情的消逝使你感到悲痛时,人通常会往内反过来觉得,我好像是有局限的。
这个“我”的局限,能使人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人只有在看到自我的时刻感情才能达到极处,而感情达到极处的状态在京都人看来就是美丽的。
月亮之所以美,是因它总会从盈转缺,樱花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总是会落下。
所谓一期一会,就饱含着这样无能为力的禅意。
对于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我是那样没有办法。
哀愁吗?
哀愁。
美丽吗?
美丽。
但是物哀又不仅止于此,它还可以达到第三个层次。
当你感觉到自己的局限,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时,再把这个哀投射回身边万事万物,会觉得万物都是有感情的,它们可能都会因为自己即将要消失,或者身边其他事物要消失而同样难过。
只是万物没法表达,这时人就应该替它们表达出来。
不只是在看到樱花落下时感叹真美,而是同时要理会到,樱花在落下的一刹那它的感受是怎样的。
理解了物哀,就大概能理解为何川端康成总认为女孩子在哀伤的时候最美,也大概明白为何他们的作品底色总是凄凉。
你在看着樱花,樱花也在看着你。
在万物中窥见自己,也从自我中见得万物。
那一份敬畏心,是扫庭抱帚忘雪中独有的美丽。
感性的京都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捕捉美,多多少少带点儿禅宗的意思。
“赏花何须花开,观月何待月圆。
”落樱和缺月才最美。
花开花落如人生写照,这种独特的“物哀”审美文化背后是对自然事物从诞生、成长到衰败的思考。
落樱如雪,生死忽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够从容优雅地离去?
大多不如樱花。
想去京都,想和心上人在簌簌落下的樱花树下耳鬓厮磨。
阳光淅淅沥沥地洒在和服上,风一吹,连影子都碎了。
如果是八月,就要穿好看的浴衣,踩着木屐,踱着碎步,踢踢踏踏赶赴期待已久的烟火大会,你手舞足蹈笑我笨拙的样子,在夏天里够记好多年。
聊着没完没了的天回家,菊花酒是一定要喝的,这时院前最好有棵紫藤树,月亮正好可以挂在枝头。
不知聊到哪一句就睡着了,醒来时是凌晨四点,看见海棠花未眠,月亮亮得像十万两白银。
“今晚的月亮真美。
”“嗯,我也想你。
”此刻,想去京都。
再看看:杨小姐那些事儿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灯塔》书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许知远对话王小川微信公众号:猴子捞月亮zz欢迎交流,不接受批评。
剧情式纪录片,画面精致,配乐唯美。
先看的是修业篇,家族传承与工匠精神。
琉璃光院,一座绿意盎然的园林,连苔藓都是精心打理的,令人心驰神往。
手工烧制的陶瓷,在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现代里保持着京都人所特有的传统。
连烧烤都要认真修习的日式料理,带着满满爱意与热情做出来的面包……一边是平实朴素的题材,一边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志向意趣,倒也真符合标题,京都人的秘密欢愉。
正式篇的内容则是由美丽的和菓子店老板娘的故事说起。
她的一举一动都优雅含蓄,楚楚动人,传达出一种婉约的东方之美。
这种东方之美的优雅与以往流行的法式优雅、西方美学是不同的,像一朵翩然的水莲花,她的悄然绽放,即是美本身。
按节气进行的京都礼仪,含蓄的寒暄风格,细腻的待人接物之道,都体现出京都传统、保守的一面。
但美也正在这被传统约束的仪式感中体现。
依据时节选择食物,享用时令鲜蔬本味,赏花,赏月,祭拜,平凡的日子也因为这精致的细节生动起来。
不过在欣赏美之余,还是会暗戳戳觉得京都人匮乏小气。
吝啬待客的一碗茶泡饭,所谓丰盛的料理也寡淡至极,像没见过好东西一样。
不过这也是物产不丰富的岛国特有民风,任何特产都格外珍视,爱本土产胜过爱一切进口。
除了习俗上的差异,日本在价值观方面也比较有特色,人均昼颜的既视感。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出轨or被牵扯进出轨的故事。
女主爱上有夫之妇,女主爸爸出轨还有私生子,最后故事的结尾也是出轨收场……真是难以理解的执念。
每一帧的画面都可以用来当作一张张好看的图片,让人情不自禁感叹这座城市的美丽以及对它心生向往。
因为这部纪录片,我微微了解了京都,也因为这部纪录片,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念想:日本必去第一站——京都。
精致的便当,盛器的讲究,无不令人被京都人的精神所打动。
平日里朴素地生活着,节庆里奢华地享受着。
京都人对细节的把控,不止在工作中。
这是我目前看过最让人舒服的纪录片。
首先《京都人秘密的欢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我很喜欢!
这是一部半纪录片半故事的剧情片,和传统的一直介绍地方文化的纪录片不一样,他里面有很多像日影一样的小故事。
非常有带入感,让你更能体会到京都人生活的小心思小情趣。
最养眼的,也可以说是女主三八子,是女神级别的常盘贵子出演,常盘贵子可是有日剧女王之称,1999年和木村拓哉联袂出演的《美丽人生》成为她的最高峰。
后面还和张国荣合作了《星月童话》、和刘德华合作的《阿虎》等等。
现在年纪在中年的她反而在京都欢愉中有一种优雅温柔的气质,超美!
在她身上集中了对京都女人最理想的所有东西。
她是一家和果子店的小老板娘,和果子店是家族的百年传承下来的,她是继承人。
里面开头通过一个外国教授在京都长久居住的所见所闻来展现京都的所有文化,街道,待客文化,语言的讲究,家族传承,环境以及美食等等。
后面随着剧情也会不断更换讲述人,挺有剧情的,编辑的脑洞也很有意思。
不会像一般纪录片一样有点枯燥。
里面时不时会穿插一些现实中京都文化某个领域的传承人来自我阐述。
剧情一共20集。
推荐看春夏秋冬分别季节的味觉篇,这几个篇里面会有一个好看的真人姐姐大厨像直播美食节目一样,亲自做一些每个季节京都人会吃的食物。
因为京都人实在太喜欢顺着季节吃当季的美食了~然后我个人比较喜欢第6集,怪谈篇。
里面把京都的井水看作一种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再扯上有点怪谈的色彩,我觉得很有意思。
第12集冬天的岸边篇也很特别,通过一个完全是电影的剧情,两个女孩的友情,和她们回忆中一起走过的河岸,来体现京都人内心的细腻和温柔。
这一集挺感动的。
结尾也算是大团圆,女主三八子这么美好的女人,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心上人。
最后远嫁离去~ (教授的秘密偷窥也不能继续了,hhh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剧情片,里面介绍了很多京都的各个景点,还有他们每个季节会吃的食物。
每一次看应该感觉都不一样!
期待我下次再去看!!
这部纪录片从京都的地方语言和工匠传承,姻缘嫁娶和四季风物,不仅让我们领略京都的市井文化和风味优雅,同时优美极致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治愈人心。
初中的时候便去过日本旅行,可惜那时年纪尚小,并没有特别多的意识去领略京都这座古城的风韵和文化,以后若有机会我也想像纪录片中的人类学者爱德华那般专门到京都住上一阵感受京都人的生活,因为喜欢这种不急不躁,精致美好的生活方式。
京都的魅力来自于京都人,他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秘密地堆砌京都之美。
不管是神社寺庙等古建筑还是百年老店,各种各样巧夺天工兢兢业业的工匠或是德高望重的僧侣,似乎一直被禁锢在规则之中,在二十四节气中讲述不同美食和文化习俗。
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在固定的日子吃固定的食物。
他们恪守着美丽,封闭,优雅,固执,从一日三餐和起居住行都极具仪式感。
京都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处事规则和饮食习惯都成为了这座古城的沉淀,无论世代如何变迁,它好像从未改变。
这般千年的风土人情的浸润,酿成了独特的京都味道,似乎生活在这里时刻都能回归纯粹和本心。
【对美的追求】纪录片专门邀请了常盘贵子来饰演百年和果子老店的小老板娘,是集京都人从内到外的优雅于一身的美女子。
她就像空谷幽兰,无论悲喜都像淘过水般,涤荡成一抹浅浅的微笑。
五官精致而不张扬,气质温婉而又娴静,以前认识她是通过和哥哥张国荣拍戏,果然岁月从不败美人。
当她坐在茶室里品尝着当季的点心,无论是赏月,还是感慨枫叶,举手投足都尽显京都风情,成为一幅幅印在人心的画。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必须要追求的,那毫无疑问便是美。
【无处不在的分寸感】京都人的性情中总有让人莞尔一笑的地方,但又有一些傲娇矫情的地方。
他们似乎有些腹黑,无法理解京都暗喻的人都会被排斥在外,比如“我考虑一下”就是拒绝,“算了算了”就是多管闲事。
京都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于是世界上存在两种人,喜欢京都的人和讨厌京都的人。
经营到第五代豆腐店老板,不肯把豆腐卖给无法区分京豆腐和嫩豆腐的游客,反而留给了邻里乡亲。
为了不抢街坊的生意,也不愿多做几份卖出去,这份执拗与淳朴,充分体现了京都人对本土文化的骄傲。
京都人每天早上都会清扫自家门前,默认帮邻居家清扫交界处30尺的地方,不多也不少,打扫完后就会撒上清水,而且要干干净净不留纸屑,这也是京都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的原因。
京都人和邻里之间有一套心照不宣的规则:只扫自己一尺地,绝不踏足他人门。
这也不是小气,而是这次扫了下次邻居就会帮自己扫,这样来来回回的有麻烦。
虽说这种清晰的边界感有些许冷漠,但也意味着干净爽朗的关系。
京都聚集了很多传统工艺的工匠,是一座保守的手工业城市。
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比较小,你去别人家是不能轻易进屋的,有事在玄关处长话短说即可。
每当有外来人来家里做客,其实京都人不太会留下客人吃饭。
比如主人来一句“来碗茶泡饭如何”是在下逐客令,但如果客人真的留下了,也会被主人家认为是厚脸皮。
【姻缘结合篇】京都人不仅对结婚的事情很谨慎,而且还有独特的姻缘文化。
京都的寺庙大多是承袭的,如果继承人是一位女性的话,要嫁出去就很难了,因为必须招一位上门女婿当住持。
如果实在没有上门女婿的话,就会和其他寺庙的公子安排相亲。
【僧侣寺庙篇】京都随处可见的除了百年老店,还有传承千年的寺庙。
他们或藏于茂林,或藏于树荫,或藏于小径尽头,或藏于石阶之上。
世人的祈求,井水的喷涌,时间的流逝,僧侣的诵经,都在这里被接纳和聆听。
这或许也是京都人活得自矜而安静的原因吧。
【世代更迭篇】京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百年老店,继承者们背负着极大的责任。
他们不能简单地关门大吉,因为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这种社会关系,若有一环崩裂,不仅会给多年来一同坚守传统的伙伴带来困扰,而且也会让顾客们买不到东西。
所以他们觉得传承自家的老店,是对京都恪守的职责。
传袭百年的工匠中,不仅有专门做扫帚的和供奉神台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工作,为众多的寺庙神社专门做木质建筑清理的工人。
古老的建筑也是在他们的护理下不仅保有韵味,而且历久弥新。
有位生于茶道世家的长子,从小被咖啡吸引不愿继承家业,只想在小巷深处开一家咖啡厅。
他的父亲每天都会到他的咖啡店坐坐希望他回心转意,并且每次都会带不同的水请他泡咖啡,天才的他只喝一口就识别出这些都是只能用在特殊茶会的井水。
最后一次他拿出亲手烧制的茶碗给父亲跑了一壶茶,父亲才明白:儿子的茶艺依旧精湛,丛林流的光辉永远不会失色。
无论是茶道还是咖啡,总归还是要展现出才气的。
【四季的味觉篇】京都人非常讲究吉凶的说法,除了感叹四季的更迭之外,还会根据四季的食材做出美味的佳肴,不停地品味季节变化中的仪式感。
和果子文化,井水烹饪,伐竹引流觞曲水吃凉面等,生活得沉稳而又富足。
他们会在四季挑各种好兆头的东西吃,比如立春将至,多彩羊羹就会上市,也有个浪漫的名字叫“春逍遥”,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会吃水无月,是一种被切成三角形再铺上蜜豆的糯米糕。
九月二十二日秋分的时候,会吃糯米团子,春天叫牡丹饼,夏天叫夜船,秋天叫御秋饼,冬天叫北窗。
关于名字的由来,是糯米蒸过之后,只有轻微揉成团留下米粒,也就是没捣过的,不用发出捣糯米的声音就能做出来,所以邻居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做的,就和天色暗了,不知道何时到岸的夜船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的,也就是不知月,北边的窗户看不到月亮,所以又叫北窗。
寺庙一到夏天就很忙,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吃流水素面。
将竹子劈成半月形,接成水渠,水中有面条顺水而下,想吃的人用筷子一夹就可以吃到了。
京都有一座寺庙叫妙心寺,在1月15日小正月这天会为到访的女客人准备红豆粥,樱粥或者年糕粥。
【水之美学篇】京都人与水井有着无法斩断的情分,每个神庙里面都有水井供着人们打水煮茶。
这座千年之都受到得天独厚的地下水脉恩惠,支撑着京都人民生活和文化的明水,被小心守护着。
与京都御所相邻的梨木神社中,有京都三大名水之一,染井之水。
衹园的八坂神社里有知名的美人水,衹园神水。
位于神社门前的烤年糕铺,是一家历经1015年历史的老字号。
现在屋子里仍留有创业时的井,许多千年老字号的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取之于地下的井水。
京都人对水有着自己的执念,什么样的水适合煮什么菜,做什么汤,泡什么茶,都非常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神明对他们的恩赐。
他们尤其喜欢用软水泡茶和咖啡,甚至会把井水当作一种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再结合一些古老的传说,更添一种怪谈的色彩。
【月亮与京都人】京都人酷爱赏月,爱到整个城市的人默契地把灯光调暗,只为让月光照进来,欣赏月亮从盈到缺的美。
初秋的京都,人们略显忧郁。
但是对不容易敞开心扉的京都人来说,秋天是他们展现真实自己的最佳时机。
因为秋天使得他们喜爱的月亮在一年中最耀眼的时节。
对京都人而言,月亮不仅仅是一颗天体。
历经千年的阴晴圆缺,在这座城市上空升起的月亮,自古便具有神奇的灵力。
对京都人来说,月亮就是神明。
不知为何,人们仰望美丽的月亮时会这么想,或许那个人在某处也看着相同的月亮,这一点不分东西,是被印在人类基因中的浪漫属性。
平常只展露坚韧一面的京都人,在月光之下会变得柔弱。
中秋赏月吃芋头,下个月吃豆子和栗子,吃了这些食物,内心才能平静。
赏月会供奉当季食材给月神,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明月用芋头拜神。
农历九月十三,后名月,则是用栗子和豆子。
从前人们认为,如果不在这两天祭拜会不吉利。
九月九日是五大节日之一,重阳节。
装饰当季的菊花,饮用飘着菊花花瓣的酒,祈求长生不老和消除灾厄的祭祀活动,在京都各地举行。
【总结篇】京都的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在平日里朴素地生活着,节庆里奢华地享受着。
用一句话来概括京都人的话,或许片尾那句“京都人如此美丽,然而他们却浑然不觉”是再适合不过了。
京都人或许没啥抱负,但他们活得很幸福。
至于为什么会是京都人的秘密欢愉呢,或许片中时刻呈现的川水河流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水流得慢,而时间足够得长,所以并不着急去揭开谜底了。
偶然间陪闺蜜看的,发现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叙事电视剧,安静的好好在讲故事,有趣的讲历史讲人文,京都的四时变化,百年老店的传承,工艺人的执着坚持,地方语言的运用,还有点睛之笔的常盘贵子美如画....京都这个地方真的好美,看完之后想再去一次京都,看看各个传承的小店,庙宇还有最爱的红豆大福👍墙推!!
看完二十集,不觉感叹日本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做得真好。
京都人依然遵循着古代习俗,依照时令慢慢地生活,吃什么、做什么都很有仪式感和分寸感,内容表达也非常含蓄(甚至有点腹黑),故事留白比较多,感觉也是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了。
也许是作为百年老店遍布的千年古都,代代相传的家族产业在京都人眼中显得格外重要,即使并不赚钱、甚至有点枯燥的工种,一代代京都人仍在坚持着,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断在自己手里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爱情,真是佩服他们的情怀。
这部(伪)纪录片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女料理师和Emily,她们真的是太幽默可爱啦,记住“遇酒且呵呵,人生有几何”了hhhhhh但是我总觉得这个纪录片的叙述主体有点问题,前面Edward还是叙事主体,到后面几乎淡出故事了,而且这个纪录片更像个单元短剧/文化宣传片,有时候看得有点膈应。
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这部剧的男本位视角,这里面的女性都太顺从温柔了,一直在原谅男性、等待男性、为男性牺牲,而男性却一直在出轨而不觉羞耻,还有忘年恋和三/四角恋...看得我略显不适。
本来之前还觉得果子店的小老板娘三八子不稀罕结婚很酷,结果发现原来她一直在等着一个有夫之妇而终身未嫁,顿时失望之意涌上心头...
京都是如此美丽。
让然人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让我回想起17年去京都的那些时光。
景色虽美,感动的却是人。
据说京都是按照长安的建制设计我们已经改朝换代城市却在远海的国家留下一个缩影貌似是一个法国人的视角一个异乡人可能看不懂日本人热情的笑容背后的故事旁边低沉磁性的女生让人迷醉还有很多的世界的美好没有探索值得在活下去
民间传说,如果对着井口大喊将逝之人的名字,就能抵达冥府,将他从鬼门关唤回来。
京都与古井,在源孝志缓慢而精致的镜头中,演绎着古韵悠扬的故事,似真还幻,优雅迷人。
地下水道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也唯有在京都才能发生这样的“怪谈”吧!
幽幽萦绕,淡淡情深,讲述着对过去时光的追怀与感念。
风铃叮叮,清灵,击在心坎上,如同彼岸世界将至的提醒。
三味线,汹涌激荡,正如狰狞的女人面具,嫉恨入髓,漩涡般吞噬一切。
好心的勇人,不了解习俗,因为在土用的第一天动土而触怒了铁轮井的冤魂,幸而,得遇真名井女神的守护,清香的茶水驱散邪魔,勇人又可以精神百倍地进行着保护京都古井的工作了。
不论离海多远,潮汐定会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动,所以凿井之人必须在申时,也就是下午三点开始工作。
不遵循古训,就很可能遭遇危险。
京都人的私房雅趣,来自古典,来自对时间的追怀与尊重,当然还源于那颗敬畏过去,审视自我的细腻之心。
时光不停滑过,也不需悲伤,请用你的不忍留住她们吧!
小巷深处,双手合十,轻轻拍响,让神灵听到你的祈愿。
泉水不止,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又怎会轻易消失呢?
千载而下,我们变了很多吗?
又好像一如既往地爱恨嗔痴,不知疲倦。
我看京都,仿佛是在看一个金鱼缸。
被纪录片的外表骗进来的,看了才发现是狗血情景剧+美食聊天综艺+只言片语科普介绍。可能对了解京都的风土人情有帮助吧,但是男性凝视太重了,全片无非是美女倒贴老年人,美女爱上已婚男,导演夹带私货也不能这样吧,太影响观感了。
虽然画面美好,但是里面所谓的京都人的价值观实在难以苟同,不知道导演真的是认为京都人就是那样还是来黑京都人的。至于两个老外的不伦恋更是让人难以接受,只有日本人才会想出那样的关系吧。女主因为一个出轨的男人守活寡15年,不知道是傻还是活该。整部影片充满了一种自以为是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使得我这样的贱民看得一脸尴尬
挺美的。但要说很让人入戏,也不是。
迂腐的美;日本人有“无论如何只要能被白人凝视就开心了”的病
三星半。半虚构半纪实,很细致,虚构部分的剧情水平有高有低。最喜欢的一篇是水之美学。
感觉可以当作旅游攻略来看呢
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不像纪录片也不像影视剧,形式过于迷离了。不过京都景还是很美的,色调也很漂亮。
古典而沉静。半纪录半剧情片。消夏良伴。
看的我昏昏欲睡 这根本不是纪录片好不好 2集弃
太美了,有和京都谈了20集淡淡的恋爱之感
在细细品味每一帧的同时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意义,京都人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和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比视觉体验更深刻的是感受当地的文化精髓,柔如水般的京都人的生活,诠释了生活的美好,赋予了日常生活一种隆重的意味,“精致”莫过于此。
没看下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
爱极了。
友人安利 感觉士电视剧形式的纪录片 亦或是纪录片手法的电视剧 两者融合穿插对叙述手法确实很有趣 还有 场景是真的赏心悦目 常盘贵子也好优雅又不失可爱 就是跟踪狂老头着实猥琐(2020.7.11)和深夜食堂一样 故事越往后越。。。。。。纪录片部分整体还行 取景 美食 人文都有趣
忘了標記了,很不錯……特別喜歡大原千鶴
映象很深的是说京都人的小气,沾染了江户时代的雍容,京都人却依旧以手工业为主,人人秉持闲话一句少三寸的敬业工作理念,忙于节气与时令的各种传统规定,来客即欢喜也嫌弃,以茶泡饭待客,茶叶也虽贵但做法却极其简单,贵贱之间,把京都人刻画地甚是有趣
★★★☆
日本真的十分善于宣传自己的风情万种和风采卓然。整部纪录片构建了一个平行时空的京都,那些迷人的店铺,那些京都特有的职业(比如挖井家族、修缮寺庙的家族),京都人活在季节更替所推演的旬的咒语之下,仪态万千,各自有各自熟悉的序列。本片里还穿插了一下京都菜的烹饪做法,一些京都的俚语,面白い,おおきに。
哈哈,确实搞不懂为什么明明是用最简单易得的食材,做些简单的食物而已,日本人还是一声声惊讶的“噢一西”说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