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方人,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北京人,到底有什么适口的宵夜小吃?
簋街,北京最著名的宵夜江湖,恐怕连乐山人都略有耳闻吧?
但麻小儿跟北京有半毛钱关系么?
怕不是要大半夜来一碗菜码儿齐全的炸酱面才能体现我们的北京味道。
反正我吃不下,也吃不着。
为什么吃不着呢?
因为宵夜得有酒呀,不光有酒还得有个能喝酒的男朋友哇。
男朋友(丈夫)我倒是有,可他一口啤酒就能从眼球红到脖子,酒精过敏你好意思让他陪你宵夜么?
没有吃宵夜的命我为啥还是这么不甘心?
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是北京早年间著名的新疆村儿啊,那儿不光有全北京最地道的羊肉串儿(紧邻新疆办事处),还有北京最早的宵夜江湖。
我的发小儿们每周都跟着爸妈下馆子撸串儿,我却从来只有流哈喇子的份儿。
谢谢我的洁癖爸妈,断送了一个孩子的宵夜江湖梦。
然而,谁能管得了一个住校的大学生呢?
远离爸妈的孩子终于可以吃上宵夜了!
可偏偏,我开始迷恋乐队,看现场,Mao啊,糖果啊,万青啊,重塑啊…… 于是我终于吃到了人生第一次宵夜,啤酒一瓶。
超市7块钱的科罗娜酒吧要20,明天一早我还要去新街口淘碟,一张D5才7块钱,想想还是算了,此生注定与宵夜无缘。
所以请导演继续拍下去,就让我在宵夜江湖里好好过干瘾。
别杠我,杠就是你对。
第一集推荐菜:猪油渣蛋炒饭
哈尔滨这集里的三个故事,背后有不少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故事里的聚餐地点,其实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家俄式家庭小馆子,主理人宋老师看起来很中年、很高冷,其实是个喜欢一切铃兰周边的暖男。
第二个故事里的杀猪菜馆,二楼包间的名字是老板娘给挨个起的,一马平川、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海八荒,透着一种又起范儿又乡土的味道,还带点好笑(这家粘豆包可以真空包,推荐试试,很绝)。
第三个故事里的盒饭店,店员有项看家本领:徒手称重,能试出来手里的米饭是700克还是800克,这技能去选盲盒,绝了啊!
一口宵夜从嘴里吃到胃里,一口辛酸苦辣贯穿几十年。
从乐山街巷串出来的好味道最后的落点在人生,家庭,团体上面,让这一口宵夜吃得层次分明。
喜欢镜头的拍摄手法,穿过层层叠叠的食材,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食客的笑容是不会骗人的,这个纪录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真诚的生活。
结尾毫不避讳地谈到疫情问题,这大概就是纪录片的意义,记录的是生活,生活就有起伏有艰难。
不管是红汤笋子面还是干香牛肉,离不开的是个人字。
人的艰难,人的希望。
人对嘴里这口,心里那点气儿,都不能扔了。
时隔三年《宵夜江湖》第二季正式归来,拿乐山这集开餐让我有点惊喜,乐是怎么的乐,是酒足饭饱之后肚腹的满足感,是脱去工装呼朋聚友的畅快时刻,是夜幕降下老板口里一桌又一桌灯火光影, 还是城市角落人来人往说不尽心酸苦甜,很显然导演一直在寻找这种在那种充满江湖的“乐”。
一座城一个“乐“,图个”乐儿“是很多人无法拒绝的诱惑,而“宵夜 ”是找乐的一种方式,这种乐不拘贫富贵贱,不限年纪老少,小桌一支,小灯一亮,各路快乐准时到达,支撑起属于夜晚的人间烟火。
麻辣丹青的乐在于他对生活艺术的把控,一边是百味生活,一边是千里江山,两者讲究配比调和,如同调料与颜料,世俗的精神世界得到完美融合,在他的观念里两者达到了平衡和统一。
王三轮的乐是市井生活的邻里与亲情,穿堂的桌椅,酒后的蛋炒饭,三十余年的坚持,一切都是在最真实的喧闹中发生,构成了属于乐山人最朴素的家庭的记忆。
小铃铛的乐是对自我罪罚最好的沉淀,兴与铃铛,沉与酸辣,人生在不断的苕洗中得到安慰和平静。
矿机厂烧烤的乐是时代背景下人们寻找出路,重新建立家庭和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看似一板一眼,毫无新意,但最终大家在困局中重新找到生活价值和意义。
对于乐山这座被大佛普照的千年城市,时间留给每个时代不同的印记,人们也在大佛脚下不停的寻找自己的位置,而对味蕾的追求始终没变,每到深夜,对于生活的开心与失落,困顿与疑惑,每个人在这样的夜晚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理解,而日出东升,我们又可以重新出发,寻找属于自己的乐。
朋友说,乐山是四川最好吃的地方。
这个理由,足够把乐山列入旅行清单。
这些年拍地方美食的纪录片太多了。
看了《宵夜江湖2》第一集乐山,说点不一样的。
比“宵夜”多了“江湖”,比江湖又多了“年轻”。
旁白文案说,乐山是引领宵夜王国的梦工厂。
我更愿称“乐山”为宵夜江湖里的“周伯通”,接下来几集中的西双版纳、天津、长沙、宁波、海口、哈尔滨、兰州像是《射雕》里的江南七怪,在宵夜的江湖里各有所长,而它们共同的侠义,便是“好吃”!
江南七怪只能算三流高手,却能当郭靖的师傅,这几处的宵夜,不是大主流,却殊途同归,为“今晚吃什么”增加源源不断的佐料。
这几年,吃宵夜、探早市、打卡地方美食,“吃”这条赛道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后浪”,我们其实需要像《宵夜江湖》这样用年轻人视角看美食的“轻纪录片”(年轻的轻)。
包括被评论吐槽的“过于年轻的”旁白,我个人是鼓励、并愿意接受这种创新的。
不是非得《舌尖》李立宏老师的沉稳中年配音才能展现出美食片的味道,看过的很多美食Vlog也都是年轻人在解说。
吃宵夜原本是一件再放松不过的事,就把减肥、宏大叙事抛之脑后吧!
疫情之下,所谓的松弛感,大抵就是一支串、一声笑、一句好久不见!
以前每次去乐山,都能看到有几家串串店门口排队能排几百米,现在这种排队盛况好多都是出现在排起做核酸了。
乐山这一集前面两位拍得明显用心得多,熊家婆家的串串一看就材料新鲜,三轮大爷一看就脾气不好,但凭心情炒出来的猪油渣蛋炒饭看起来还是香,看过片子就自己ao油渣去炒了一碗,香是香,不太清爽,适合夜晚和凌晨这种脑壳昏沉沉需要回魂的时候吃,白天吃了会犯昏,这确实是江湖配置。
后面矿机厂烧烤的部分,可能是疫情来追摄制组了,拍得好仓促的感觉,好无奈,片子里面看得出来烧烤摊摊和摄制组都被疫情整得好无奈,纪录片中的时代痕迹哈哈哈。
出于对“繁荣昌盛”、“民康物阜”式美食纪录片的审美疲劳,真实一下还挺亲切的。
江湖不是庙堂,打零工的,下岗的,踩三轮的,这是江湖,“过了三十年太平日子轰然变样”——我们现在也在经历,但未必能做到踩个三轮开烤串摊摊来把苦日子“捱”过去。
无论在哪个时代,能踏实生活的人最可贵。
敬江湖中的芸芸众生。
另外,家有琴童,琴童很喜欢后半部分的配乐,特意在字幕中找了一下音乐顾问:王硕。
我喜欢乐山。
五年前就实地调研过乐山的宵夜江湖。
但是第一季并没有拍,因为当时没把握。
这个川西美食之城,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节目里,如果没想好怎么拍,不如暂时放放。
去年筹备第二季,“乐山”两个字首先跳出来。
第一,如何处理食物、人物、城市的三者关系,相关经验和方法,我们觉得多了一点积累和信心。
第二,我去过不少川渝小城,感觉生活在那里的人,普遍有一种特殊的韧劲,就是可以接纳任何变化,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时期,乐山或许能够拍出大家熟悉的、确定的故事和力量感。
第三是因为派给了分集导演杨宁军,不会掉链子。
老杨银川人,用西北话形容,这人骚球得很。
我们都是八零初生人,经历部分相似,比较能够互通心意,而也因为如此,总想着可以实现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整个第二季,跟导演组同事讨论,单次时间最长的,都跟乐山相关。
一次是调研期间,有天晚上边走边打电话,步行四个小时,皮鞋裂了,拎着一只鞋子回家。
还有一次,面对面从下午讨论到半夜,喝了六泡茶,一大桶五升矿泉水,竟然还是口干舌燥嗓子哑。
老杨说,咱俩竟然没有打起来,也是奇迹。
反复掰扯的核心问题是,乐山的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
跟什么样的环境和际遇有关?
摄影金延哲师傅,临时被我叫去乐山,预感他会出东西,果然。
剪辑蒋天增师傅,干脆,流畅,二十多天拿出了六十多分钟的粗剪,令人振奋。
制作系列纪录片,是团队性的工作,感谢大家看到的片尾字幕上的所有人。
当然,最最感谢的,还是这一集的主角,乐山人。
你们的勤劳努力善良,让食物有了慈悲的温度。
祝福乐山,祝福成都,祝福四川,祝福贵州,祝福所有人都能享受烟火人间的沸腾生活。
想说的太多,又全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知道该怎么写出来。
反反复复听到下岗的时候,觉得时代好大,苦难像调味料一样落在每个人头上。
看到食物的画面,又觉得热油咕嘟咕嘟着,生活的酸涩就这样蒸发了。
夜宵总是重油重辣的,毕竟都吃夜宵了,谁还会在乎这点饮食健康。
于是在灯光吵闹碰杯声里,酒肉抚慰着人们的嘴和灵魂,又一天的疲倦和汗水一起流下来。
乘兴而归,睡醒之后继续生活。
宵夜江湖2采用的是多视角叙事,展现了一副多样的美食画卷。
立足于市井生活,描摹出一幅有时代性、新鲜性、复杂性、形象性、人文性的社会图景。
食物的特写镜头很好看,让人眼馋。
有宵夜也有江湖,有食物就有人有故事。
最喜欢西双版纳那一集。
影片主创们以漫游者的眼光,陪伴观众穿过缭绕的烟火,走进岁月的纵深、城市的肌理和情感的沟壑,探讨平凡市民的生存之道,寻找超越时间的坚韧和信心。
饮食文化可大可小,它承载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也点缀着人们每天生活的色彩。
在夜晚时分,大街上的餐馆也会灯火辉煌,夜宵时热热闹闹的声音可以是一家人的团聚,也可以是好友之间增进友谊的方式。
吃了夜宵,喝喝小酒,将一天的烦恼洗涤。
《宵夜江湖2》里三五好友一起相聚,将城市生活的孤单也淹没在了夜宵里。
对于观众来说,在品味美食的同时看美食,也是另一种陪伴的方式。
比第一季强点儿了
宵夜真是忙碌一天之后最好的慰藉,拍的水平挺高的,选材也比较新颖,关于疫情的部分也挺动人的。配乐也很有风格,值得鼓励
看完就饿了
小片头公然抄袭《街头绝味》
美食纪录片如过江之鲫不知凡几,要拍出差异化是很难的,本片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好在态度比较踏实,拍得也扎实,以宵夜为眼,以城市为限,讲的是人的故事,但是并没有过于侧重故事,还是有很好的食物为依托,片长也没有负担,综合看起来观感很流畅舒服。
谢邀,美食纪录片就好好做美食,美食没做好反而将重心放在普通人生活显然喧宾夺主了。
2022.11.13
解说不行,我最喜欢第一季第一集,那才是宵夜江湖!
这两年美食类纪录片很多,说实话,同质化也很严重。一开始打开《宵夜江湖2》也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是看到哈尔滨那一集,都是家常宵夜,但疫情下的人情冷暖和生活变化,看到在窘迫的寒冬依旧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真的泪目了。它或许没有那么标准的展现一道美食的风味,但是却很细腻的呈现了美食背后的人间真实。
不错,下饭时可以放着👍
还行。
除了烧烤,很多宵夜挺没特色的,大体可算作深夜做的主食,除了比较典型的几个人物,很多人物其实并没有介绍其生活经历的必要。总之特色和新意不足。
江湖不老,宵夜不倒。朋友们下季再见
多亏这些大厨们的执着和坚持,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美食。
吃的是情怀
食物拍的一般,给3星是因为这3年,个体做餐饮的不容易啊!
看到第2集的,西双版纳这集比乐山更接地气。
中华民族真的是很热爱美食的民族,美食是每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记忆,也代表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其说这是一档讲美食的节目,不如说它更多描述的是人间烟火,是每一个平凡人的烟火人生。看过可能不会记得每个城市每个店铺的店家故事,但记得的是每一个面对生活困境(下岗、离婚、负债、养育孩子)仍然勤劳不屈坚强的灵魂。很多小店经营几十年,周围那么多顾客都常年光顾,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太一般了天津是凑数吧
酒足饭饱后,饭包思啪啪啪,晚上拍的是真的不错,绝对的好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