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部贺岁片来讲,它应该还是不错的,起码老少兼宜,哭笑兼半,其乐融融2` 作为一部制作三年的电影,我觉得貌似不值`因为其中很多桥段都是电影里面用得很熟悉的,台词也没什么特别经典的吧,但也算是周星驰式的幽默"最近身体好吗?""有点问题,我的样子变英俊了"3`作为星爷的电影来讲,做到了较好的连贯性,象以前在"功夫"里面用过的棒棒糖,如来佛掌``让人回想起以前的片子,这也是导演们爱用的伎俩啦还有我们熟悉的台词"我顶你个肺啊"``4`作为科幻电影来讲,科幻成分没多少啊,小贝说"我们的科幻电影还不成熟,要慢慢成长",其实按我说我觉得我们就不要搞专门的科幻片了,偶尔弄点科幻元素就行,这科幻我们搞不过老美的啦`5`作为我一直念叨着的那"七仔",这还是不错的嘛,本人一直就喜欢有毛的动物,而且这"七仔"是相当可爱,所以买张票去看看那毛毛的东东扭来扭去也是不错的,大冬天的,看一看也暖和``哈哈6`作为小徐娇演的电影(我不知是不是她第一部电影),我觉得小女孩演得不错,应该是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童年了吧,演得挺好!鼓励鼓励!我是不太熟悉周星驰的电影的,就说这么多吧,大家过年看这乐一乐,飙飙眼泪星爷辛苦了!
现在已为人父的我们再看长江七号,眼中的泪水自然流露,心中百感交集。
现在的孩子六七岁都会玩手机打游戏,一回到家就拿起手机也不看书不学习,完全不管父母在外面打工赚钱的辛苦,十年前看长江七号没什么感觉,总拿他和星爷的搞笑电影做比较,现在再看非常感人,导演用最简单的故事讲述着最深刻最感人的父子亲情,对小孩子特别有教育意义。
星爷银幕上的最后一次表演,十年前没有看懂,现在……😭😭😭😭😭😭😭😭长江七号必须给评满分。
《功夫》之后,一别3年,大银幕上再见周星驰,胡子拉碴,虽然还是那样得拉风,但确乎是老了许多。
以往周星驰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异功能、李小龙、星女郎……《长江七号》里头,一个都没有少。
先来说说特异功能。
所谓特异功能,通常无须苦练,与生俱来,浑然天成。
虽属典型的好逸恶劳心态,却是小孩子始终不渝的狂想。
少年时代,在清醒与睡眠的 交界,我无数次幻想自己生具异能,流着口水进入了梦乡。
后来,我发现周星驰把类似的幻想一个一个地变成了现实。
譬如,有一双神奇的手,只要把扑克牌放在手中,揉搓几下,就能换成自己想要的任何牌,这是《赌圣》;有一只天生神力的胳膊,一拳击出,无坚不摧,这是《新精武门》;有一只精准强悍的脚,他不是一个人在踢球,仿佛全世界的顶级前锋全都灵魂附脚,这是《少林足球》;有一副金刚不坏之身,是千载难遇的练武奇才,怎么打都打不死那种,这是《功夫》。
到了《长江七号》,周星驰变得很慷慨,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农民工,把特异功能全部让给了一只狗。
这是一只非常非常非常Q的外星狗,它是天才演员,变脸比翻书还快,每一个表情都可爱之极,可爱到让你恨不能把它紧紧抱在胸前揉碎;它是超级维修工,不仅能够维修电风扇,还能够维修人体,令摔得稀里哗啦的死人神奇复活;值得一提的是,它拉屎的本领也委实了得,“突突突”的像是一柄扫射的AK47。
比这更慷慨的是,周星驰把剩余的全部风头,让给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小朋友。
徐娇扮演的周小狄,可爱程度仅逊于外星狗一筹。
一颦一笑,无不惹人怜爱。
影片中,她少不了要模仿一下周星驰偶像李小龙的招牌动作,还要说出那句极其经典的台词:“不要逼我!
”又酷又辣!
她哭的时候,我干涸的泪腺也被榨出了液体;她笑的时候,我的铁石心肠也变得暖洋洋。
那些生了漂亮女儿的老爸,看了电影后,会不会也想给女儿剪个毛寸头,整成徐娇的中性造型?
至于最新版的星女郎张雨绮,面孔是张敏和黄圣依的综合版,身材是钟丽缇的爆炸版,演技是朱茵的盗版,除了赞美一下周星驰的审美观之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
从前一味跑龙套跑怕了,周星驰没命地做主角;后来主角实在做累了,周星驰这回做起了配角。
他在《长江七号》里戏份不算很多,始终在重复这样一句台词:“做人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不拿别人的东西,虽然穷,别人也会尊重你。
”话是好话,须是在富了之后才够资格说的。
总之,是一部可爱的电影。
恶人都不是真正的恶人,好人都好得一塌糊涂,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没有任何一点少儿不宜的成分。
形容某一种电影老少咸宜的程度,说是“从9岁到99岁都爱看”。
《长江七号》可以说是“从9个月到99岁都爱看”——就算是无知的小宝宝,看到那个很Q的外星狗,也会想要抱一下的吧。
一个朋友在她的博客里写到,周星驰最新的贺岁片《长江七号》中的外星狗非常可爱,相信每个女孩都想拥有一个。
其实,岂止女孩,男人也不例外。
并且,如果我们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估计会发现,拥有一个像“长江七号”这样神奇而又忠诚的宠物,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渴望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者。
这种渴望的对象最初是妈妈,其后还有爸爸或其他重要的亲人。
然而,这一渴望注定是会受挫的,因为妈妈势必会有种种理由,不时地离开自己,离开的时间有时很短,只有一转眼,有时则很长。
3岁以前的孩子,受不了这种分离,当看不到妈妈时,他们就会哭泣。
心理学的说法是,太小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客体恒定感”。
他们只有在看到一个人或物在自己眼前时,他们才会相信这个陪伴者存在,而一旦看不到了,他们就会觉得这个陪伴者似乎是彻底消失了。
因为妈妈太重要了,不仅满足着一个孩子的所有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满足着他的所有重要的情感需要,所以一旦妈妈不在他的眼前,他的世界仿佛就坍塌了,于是他号啕大哭,这种哭的背后,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痛。
3岁以后的孩子,才初步形成“客体恒定感”,即,当一个人或物从眼前消失后,他的心中有着这个人或物的意象,所以这种消失不会令他太焦虑。
当然,这种“客体恒定感”是逐步形成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在这以前,孩子绝对不能忍受妈妈或其他重要的人或物的消失,在这以后,他就绝对可以忍受了。
简而言之,每个孩子——其实大人也不例外——都渴望绝对地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重要客体,这个客体最初是妈妈。
但是,妈妈总是要不断地或长或短地离开自己的,这会给一个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
为了弥补这种伤害,一个孩子就会将这种渴望转移到某个特定的物品上,这个物品,则可以称为“过渡客体”,或“过渡妈妈”。
过渡客体可以是任何物品。
譬如,一个孩子的过渡客体是一团毛线,她每天都攥着这团毛线,仿佛这是天下最宝贝的东西,当这个毛线突然找不到时,她会哭得晕厥过去。
这团毛线是一张毛毯的残留物,而这张毛毯是她出生后和妈妈一起盖的,而她的妈妈是空姐,产假修完后便开始满世界的飞来飞去,这令她很痛苦,为了弥补这种痛苦,她便先是依赖那张毛毯,每天都睡在毛毯里。
毛毯太脏了,家人把它扔了,那次她也是哭得晕厥过去。
后来,她不知在哪里发现了这团毛线,于是视为珍宝,实际上她是将这团毛线当作了妈妈,妈妈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宝贝。
最常见的过渡客体是毛茸茸的玩具,例如各种各样的公仔。
电影《长江七号》中,当七仔死去时,缩成了一个毛线织成的玩具,便是这个道理。
妈妈,最初在一个幼小的孩子心目中是全能的,因为她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逐渐明白妈妈的能力其实是很有限的,随后,他将这种全能幻想转移到了“过渡妈妈”身上。
孩子们常对自己的玩具说话,如果你认真去听,你会发现,孩子把这个玩具想象得极其伟大,好像可以把他做任何事情似的。
在小狄的梦中,周星驰刻意描绘了这一点。
七仔不仅可以打败“天下最凶恶的狗”,还可以给他神奇眼镜,让他偷窥同学的试卷而考100分,还可以给他一双超级跑鞋,让他在体育课上大放光彩,并且还帮他惩罚了一直瞧不起他的两个老师……不过,相比之下,对这种全能描绘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还是日本动画片《机器猫》。
在这个系列动画片中,不管小主人公有任何梦想,《机器猫》都可以帮他神奇地实现。
6个月前的孩子处于“全能自恋”期,他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为当他冷了、饿了或渴了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尽管是妈妈满足了他,但因为他觉得妈妈和他是一体的,所以他会觉得是自己全能。
如果这种“全能自恋”得到了满足,这个孩子便会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但是,如果他的这些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全能自恋便会遭遇挫伤,此后,他会一直执著于这种全能需要。
由此,可以说,如果《机器猫》或《长江七号》这种影片中的“全能玩具”特别能打动你,那很可能是你在很小的时候得到的照料不够好。
除了超能力外,一个过渡客体的更重要的特征是不离不弃,不管我们怎么对待它,它都会忠于自己。
《长江七号》便着意刻画了这一点。
先是小狄的爸爸无意中百般折磨过七仔,接着是小狄,后来是小狄的同学……但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折磨,七仔仍然忠于小狄。
这也是每个孩子都干过的事情,那些被孩子当成过渡客体的玩具,不仅被孩子视为珍宝,也被孩子肆意折磨过,但不论孩子怎么对待它,它势必都会“不离不弃”。
这样一来,一个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稳感。
很多人恋爱时会做这样的事情:不断刺激对方,不断探对方底线,并且心里会想,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宽容我,那么就证明他爱我了。
然而,一再对方降低了底线,自己会忍不住做更过分的事情,进一步试探对方的耐心。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然而,一个玩具可以承受任何折磨,但一个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这种不断探视底线的人,注定会失去自己的恋人。
其实,这种行为很早便开始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天然就是有强烈的攻击性的。
譬如,很小的孩子会咬妈妈的乳头,大一些的孩子会掐妈妈,拔妈妈的头发,等等。
他们这样做,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我这样对待你,你都对我不离不弃,都一如既往地爱我,那就真证明你是爱我的了。
一个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宽容孩子的攻击,毕竟一个婴儿的攻击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
得到了这种宽容的孩子,则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他心中的攻击性会大减。
相反,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可能会对婴儿的小小的攻击过于敏感,于是会惩罚孩子。
由此,这个孩子的攻击性便会被过度压制,于是他会执著于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上,会找一切机会去释放它,譬如那种不断探恋人底线的人。
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大人们的攻击行为常常是有目的的,当目的达到时,大人的攻击行为便会停止,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常常没有底线,他们似乎根本没有满足的那一时刻。
所以说,最好让一个人在最小的时候释放他的攻击性,毕竟一个婴儿的攻击性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而一个青少年的攻击性已比较可怕,而一个成年人的攻击性就尤其可怕。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周星驰的内心的映照。
他很早失去爸爸,所以幻想爸爸的管教,他自称见过两次外星人,所以影片中的小狄拥有了外星宠物狗……如果你特别渴望拥有一个七仔这样的玩具,那么可以说,这部影片也是你的内心的映照。
“喏, 那个家伙装着个猪头居然说自己是猪八戒!
”“哇!
大哥,你化这个妆就说自己是孙悟空喽?
”“给点儿专业精神好不好?
你看,那些毛通通都开叉了,头上象戴了两块年糕似的,出来混饭吃得花点本钱嘛!
”就是这样,我被这个孙悟空的造型吓到了。
我是说《月光宝盒》。
之前我的高中同学说:那片子很搞笑。
那是1996年。
选择不是很多的年代,“很搞笑”三个字足以打动一个傻不啦叽少年的心。
然后我去租碟,然后我就被吓到了。
孙悟空怎么可以长得这么丑。
西游记的故事怎么可以改得这么乱七八糟。
台词怎么可以这么莫名其妙。
我不理解。
尽管我一直在傻笑,但我觉得这片子让人不快,下意识的抵触。
就像自家的毛巾被不相干的外人摸脏了,我表面上装作大方,心底很不爽。
直到朱茵出来,我被雷到了。
一个女人的风情和一个女孩的清纯可爱,居然可以结合得这么完美。
因为这个惊艳我硬着头皮看了下部《仙履奇缘》。
估计是第一部的洗脑,让我渐渐适应了这莫名其妙的风格,我开始看得津津有味。
坐在沙发里的姿势越来越放松,忽然觉得这样的天马行空,也未尝不可。
这当然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周星驰的片子,但绝对是让我对周星星这个人、对这个人的风格立碑铭记的电影。
几年后我知道了这种风格叫“无厘头”。
而同一时刻,最纯粹的无厘头电影正走向没落。
你看我又提到了往事,又在缅怀过去。
这是现在看香港电影,或者说看曾经的香港电影人跨不过的一道坎儿。
我们都有太多的回忆落在里面。
从一个满脸严肃的时代潜移到一个嬉皮笑脸的时代,鱼龙混杂的“香港片儿”教给我们低俗的趣味。
原来搞笑可以仅仅是为了搞笑。
从小就被训练总结意义、总结中心思想的我们,学会放轻松,学会松弛面部。
高雅和意义都滚蛋吧,现在我们需要一点儿简单纯粹的乐趣。
我们都被这个神经兮兮的家伙逗乐了。
当我们走出录像厅和碟店,一个人被我们记住,一个词汇被写入我们的词典。
然后网络出现,信息流窜。
全民大话热潮在大江南北汹涌。
新世纪的周星星同学被大伙儿兴高采烈地热爱。
那时候我们刚学会网上聊天,刚学会在聊天室和OICQ上泡MM,刚学会用这样的句式作为开头:“曾经有一份XXX摆在我面前……”每个人都好像抱着一本周氏名言集锦,在没完没了的扯淡中幻想某个ID后面真实的脸。
新世纪的周星星同学被大伙儿兴高采烈地捧上神坛。
星爷,星爷,大伙儿开始这么称呼。
一个扔掉端庄开始集体狂欢的时代,由这样一个总是没个正形儿的人扯开大幕热热闹闹地上演。
这样一个总没正形儿的人他成了王,喜剧之王。
但我拒绝叫他星爷。
就像我始终坚持《喜剧之王》是周星星作品的巅峰,我始终坚持把他称为星仔而不是星爷。
星爷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而星仔活在我们身边。
那些由星仔一一化身的小人物里面,有我们无尽的欢笑,也有我们的疼痛泪水。
《破坏之王》里他在讥笑中抬不起头,让打小自卑敏感、感情受挫的我们不停地揉眼睛;《国产凌凌漆》里他穿过子弹去摘一朵花,让我们大笑后又凝重;《喜剧之王》里他大喊一声“我养你啊”,让我们终于再也抑制不住眼圈一红。
在变化应接不暇什么都无法把握的新时代,这些低级趣味和小感动,让我们得以忘却生活中的烦心劳累,得到短暂的慰藉。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笑着面对生活,相信最卑微的咸鱼也会有翻身的一天。
那时候我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就是这样的低级趣味会带来那么深远的影响。
多年后我们再看那些韩国的喜剧电影,不由嗤之以鼻——这样的插科打诨,这样的包袱笑料,早很多年前我们的无厘头电影就已经玩腻了。
虽然随着香港电影的没落,我们越来越难看到纯粹的无厘头,越来越难看到有新意的喜剧,但无厘头的种子已经四处播下。
多年后我们反观自身,发现随着无厘头成长起来的一代,举手投足开口说话都带着周星星的影子。
所以像我这样生在改革后长在彩旗下的人,就这样被不可救药地毒害。
就这样我成为一个形而下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虚无感的人,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
像我们热爱的周星星同学一样总是没个正形儿,总是在该严肃的时候严肃不起来,又在不该笑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大笑。
就这样再也无法一本正经道貌岸然,面对假大空装作无动于衷。
周星星授予了我们,三把虚无之刀,一把用来斩断形而上的思考,一把用来将那些假模假样的东西解构得支离破碎,一把用来痛痛快快地朝那些装逼遭雷劈的人捅上一刀。
周星星给了我们刀,但是我们都没有回报。
我忘了是什么时候和在哪里看到这种说法:我们都欠周星驰三刀。
很形象的说法,事实也是如此。
录像厅和盗版碟时代,我们都是抢劫周星星的帮凶。
在碟机前,在电脑前,我们赤裸裸地抢劫了一个人应得的利益。
一个我们喜欢得着迷的人,一个给予我们数不清的欢乐的人。
现实中对忘恩负义这个成语最好的注解。
许多年后我们才意识到对这个人的伤害,伤害已经无法弥补。
我们只能希望这三刀有机会可以还。
于是我们第一次花钱买票走进电影院,坐下来看《少林足球》。
然后我们又举着棒棒糖被《功夫》砍了第二刀。
今天当我们终于挨了第三刀,《长江七号》,它结结实实地割痛了我。
太痛了。
在最纯正的无厘头电影伴随着背后的香港电影一同没落的年代,我们多么渴望周星星能让我们的欢愉得以延续,多么渴望他像曾经那样,驾着七色的云彩到来,把我们从乏味无趣之中带走、从卑微无望之中拯救。
我们渴望在黑暗中笑得没心没肺,把刚喝下的水一口喷在前排的脑袋上;渴望把漫长平庸的一生中的两个小时,抽出来点燃发光。
我们已经不奢求改变人生虚无这个残酷真相了,我们只是想要两个小时的跳离和超脱,只要两个小时。
多么小的要求。
当散场的灯光亮起,我的脑海中响起一首歌,国际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没有人能够永远地拯救我们,即使是王。
我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
我猜到了这结局,可我却没有猜到它会来得这么快。
以前他跑都跑得那么帅,现在他让我意识到,经过这么多年,我回来要找的不是他,而是那种草根的真实感觉。
而他,已经不在我身边。
我终于无可奈何地承认:他已经不再是星仔,他早已成了星爷,成了王。
我都懒得说出到底是什么地方不一样了,但感觉就是这么实实在在的,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
有失落感,有背离感,但不害怕。
因为我钻进自己的胸腔,许多人的胸腔,我看着这个那个椰子,我看见了他曾经在我们心里留下的种子,无厘头的种子。
即使成为王的他已经对这三个字不屑一顾,但他曾经留下的东西却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生长。
就像我们每一天说着的话,聊过的天,就像我们在网络上的举手投足,发帖和回帖,就像我们面对生活困顿的嘲笑和自嘲,我们已经这么无厘头了,即使没有他,即使以后他的电影再不值得我们带着期望去膜拜,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解构生活之刀、后现代之道。
第三刀,失望又满足。
按着伤口我终于可以说:欠你的三刀,我还清了。
刚刚才看了<长江七号>,比较的晚,看好的第一感觉是很糟糕,江朗才尽.不过,之后静静的反思了一下,突然感觉到这部电影,原来还有其他的含义.电影本身的剧情就不用多介绍了,里面的笑料也是星爷之前用过的,不过既然星爷说这是比较适合小孩子看的电影,那就没有必要指责了,因为这些对于刚刚孩子来说,这些笑料还是很新鲜的.但是如果你以为这电影只是表现了这些,那就错了.在这个片子里,星爷表示了对钉子户的崇高的敬意!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那我们来分析一下,男主人公是作什么的?是个建筑工人,大家都知道建筑工人一般都住在工地的,不用交房租,不用交水电煤,那么,节约的男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和孩子住在外面呢?首先说明房子是不用交房租的,而且这房子也不会是路边的一座遗弃的旧房子,因为水电煤怎么来的? 所以这个房子的产权或居住权是属于星爷的.从外观看,这个房子是拆了一半的房子,而房子所处的位置也在交通要道的旁边,附近就是公园,很适合做高级公寓,所以明显是要改造的房子.那么为什么星爷还不搬走呢?只能是补偿的金额没有谈拢.在电影中星爷一次次的重复的说:"做人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不拿别人的东西,虽然穷,别人也会尊重你."就是要说明钉子户想要的只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所以这个电影没有像其他的反映钉子户的电影一样,着重描写住户的反抗的过程,而是描写了钉子户在斗争的时候普通的生活状态,钉子户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在斗争的时候,过着也是很普通的生活,他们只是像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警告】以下内容为主观体验型影评,不喜勿入。
是不是每个曾经飞扬跋扈的古惑仔到了最后都会成为懦弱的老爸?
是不是落草为寇的山贼都在内心渴望着召安?
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就像一位妓女,花了三年时间改头换面,终于从良。
可以让人稍稍微笑,又能微微落泪,宛若没有瑕疵的大家闺秀。
一举手,一投足,都位置感十分,镜头感十分,控制着自己于是控制了你。
从良没有错,这不是个关于对错的事情。
世上有些事情无关对错,好比小马哥帮兄弟砍人,我不能说砍人是对或者错,不能讨论那些马仔的父母亲人什么感受。
这只是和感觉有关,如果当年你也曾经在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呆过,那么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思。
周星驰的电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
和今天皆大欢喜的票房相比,我到今天都喜欢当年票房惨败的《大话西游》,喜欢被批评为粗俗无聊的无厘头喜剧。
和今天随便都能走进北大讲演的星爷相比,我更喜欢当年《逃学威龙》里的星哥,甚至是更早以前的星仔。
在录像厅里看投影,白墙上的那个人分明就是自己人,他如果一脚跨进这间黑房子,那么也会一样抽着烟看到目不转睛。
谁管票房不票房,粗俗不粗俗,小人物需要有个人在屏幕上展示自己最狂野的梦想。
需要有那些笑中带泪的离奇遭遇,需要有那些挣扎遭遇更大的打击,还需要永远有个美丽的星女郎不离不弃,一直和你守到云开日出,守到张敏归来拥抱,守到朱茵城头重逢,守到莫文蔚修好了龅牙和眼眉。
还能要求你什么呢?
千秋功业,不朽英名,换来苏察哈尔璨继续乞丐生涯,阿漆白日晴天在集市上摇动猪肉摊。
那时候周星驰不远,觉得自己再惨一点就是他了。
“最惨的就是猪大肠了,里面有陀屎哎,屎哎!
”有屎怎么了?
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并不影响胃口。
和钟镇涛口水对攻,你来我往,白沫横飞。
有口水怎么了?
换成子弹,那就是《黑客帝国》,你怎么不恶心呢?
布鞋踩进地里,左脚点右脚就能凌空上升,这就叫“水上飘”。
水上飘很厉害,但是能被火箭筒打下来。
这的确很无聊,但是我笑了,而且笑得很开心。
我没说关于意义的事情,你看见我笑了没有?
那就是全部的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里说过:感情应该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
具体来说,就是狠狠踩对方的脚,让他涕泪交流,表演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踩脚无论如何都和戏剧理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无厘头也是一种诠释方法。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学院派的解释吧?
不入流,等外品,流星一现,我觉得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褒义词。
当周星驰根本拿不到最佳导演的时候,当报纸和杂志在批评他并且预言他会很快消失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他最具价值的一刻。
主流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人群的根本不予承认,反而让人觉得周星驰全身上下熠熠生辉。
这就像一位性工作者,没有多少人承认,但是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野性和生命力让人心折。
纵使世人都大拇指朝下,我也要起立鼓掌。
不是你不美,而是世人都盲了,无法欣赏。
现在他们睁开了眼睛,从易于消化的《少林足球》,到甜美可口的《功夫》,再到今天老少咸宜的《长江七号》,票房有了,金像奖有了。
今天再说看周星驰的电影,那是去真的电影院看真的电影。
而不是说逃课凑钱去录像厅,或者是三朋五友在自己里看VCD。
为什么50块一张的电影票,16元一张的D9,带给我的快乐反而没有一元钱一张门票的录像,8块钱两张的VCD来得多呢?
为什么越多人喜欢你,我反而觉得你渐行渐远,已经快要到我视线的边缘了呢?
从良是好事,被大众欣赏是好事,拿奖有票房也是好事。
如果在那么多年里有人曾经如此取悦过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让他获得荣誉和金钱?
又有什么理由阻拦更多人去欣赏?
或者,一定要以某种小众的姿态让自己感觉良好?
不,当年我不觉得自我感觉良好。
我感觉很糟,但是很快乐。
在违法乱纪,混吃胡闹,浪费青春之中觉得很快乐。
那时候的周星驰是同案犯,这一点让人喜欢到死。
现在,我要说和周星驰的缘分已经尽了。
昔日的情分值得打一个三星,权且作为告别的礼物。
这种时候让人悲伤,但是要说些祝你幸福一类的话。
再有《长江七号》这样的片子,我不会再进电影院去看。
做为老朋友,我也不会买D版或者网络下载。
会偶尔看看你的新闻,看你又拿了多少奖,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楼,换了几个女朋友。
只是看看而已,只能是这样了。
我感念曾经的周星驰,以及他带来的快乐,但是那和今天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
一定有某个时刻,大家已经分道扬镳,向着不同的方向飞驰而去,一去不回。
只是,我当时并没有留意,所以才为今天的距离感到心惊。
旧日的笑话越是精彩,也就让今天显得更是黯然。
在我心目中,你永远停留在那一天,那时你是个独一无二、风度翩翩的猪肉王子。
从良了,就别来找我。
《长江7号》出来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这里且不论《长江7号》还算不算周星驰无厘头的问题,也不论星爷有没有退步的问题;只是单纯把《长江7号》作为一部普通的喜剧电影,来考察一下观众对电影中各种虚构的情节的信服程度的问题。
《长江7号》可以算一部科幻儿童片,自然要涉及到虚构和幻想。
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电影里出现,有一定风险性。
尤其是早些年。
中国的观众虽然对好莱坞的暴力、色情、虚构、幻想、和样板戏都接受的很好,但同样的设置放到国人自己的电影里,同样的台词由中国人用普通话说出来,就有点不对劲。
例如98年,冯小刚的一部贺岁电影《不见不散》中,结尾时男女主人公在飞机颠簸中接吻。
本来很好的情节,可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不自在感,我和同学们互相抱怨:看着别扭,不像看外国人打啵。
还比如那部被捧上天去的《肖申克救赎》,如果把背景换成中国监狱,摩根·弗里曼换成个河南人,依旧用《肖》片的脸部大特写,整天在监狱里若有所思、意味深长地讲一点思想和哲学上地东西。
看看大伙还买账不。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大片频频遭遇“笑场”的问题,原因可能也类似。
那些导致笑场的一本正经的情节,似乎在好莱坞电影里并不少见。
只是观众们看好莱坞电影时能更加配合电影做一本正经状。
在看国片时,缺乏必要的距离感,因此对于假正经更敏感。
在这个问题上,《长江7号》还是颇取巧的。
首先它是喜剧片,不用担心装深沉装不下去的问题(实际情况是,观众们反而嫌星爷太深沉了)。
但科幻情节在中国电影里面出现,还是有一点风险的。
也是一个观众买不买账的问题:观众可以乐呵呵的看着美国人发一个飞船到太阳上去拯救全世界(真的有这么个片子),但究竟能不能平心静气的看着中国人自己做同样的事,这是个大问题。
从现在的结果看来,《长江7号》没有在这个问题搞砸,观众对电影的科幻内容没有很多非议,至少不像当年看葛优和徐帆交换口水那么不自在。
这是《长江7号》处理的聪明,也说明观众进步了。
但唯有一处情节是观众们难以信服的:民工的儿子怎么能上贵族小学。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接受外星人来地球,可以接受死人复生,但却没办法接受“一个民工的儿子上得了贵族小学”。
这样的反应真是有点让人感慨。
有人说,星爷是香港人,不了解内地情况。
周星驰毕竟也40多了,是见过世面的人,为了少林足球,他肯给广电总局的领导们写检查。
我不相信他能天真的认为现实中民工的孩子上得起贵族学校。
他的《长江7号》,是给孩子们做的一个梦,在梦里,可以少一点世态炎凉,多一些美好的愿望,例如世界大同;例如民工只要努力,他的孩子就能和富人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例如孩子可以大方的讲出来,他以后要做个正直的穷人。
可是梦里的这个情节把成人们弄醒了,他们在看到外星人时没醒,看到民工的孩子出现在贵族学校时却醒了。
是我们太绝望了,还是现实太无情了?
小狄(徐娇 饰)是一个在贵族学校念书的穷孩子。
他诚实善良,却总是遭到富家子的欺负和嘲笑。
小狄和爸爸(周星驰 饰)住在一所废弃的旧房子里,爸爸每天拼命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念好书,将来出人头地。
平日,小狄总是很乖,就算体育课因为没有运动鞋而被老师罚站,他也从不埋怨爸爸。
可是这一次,为了一个大家都有的玩具,小狄跟爸爸发起脾气来。
爸爸买不起,就在垃圾堆里捡了一个“球”给儿子玩。
谁知,这个透明的小球却变成一只活泼可爱,拥有超能力的太空狗。
小狄欣喜极若狂,给他取名叫“长江七号”。
小狄梦想着用七仔的超能力考100分,却没想到七仔非但没有帮到他,却让他得了个零蛋。
他偷偷修改了成绩单,跟爸爸说了一次谎。
爸爸大怒,小狄离家出走,赌气要凭真本事考好成绩给爸爸看。
谁知,正当小狄笑着,拿着成绩单的时候,工地发生事故,爸爸从楼上摔了下来…
一晃又是三年,星爷转型后苦行僧式的拍片、用心良苦的磨蹭,让人明白有一种等待好比一对见不着面的恋人,也好比一场3年一度隆重的part,剩下的三年用来回忆。
星爷有这种魅力,电影过后,他自己跳不出来,我们也许久许久的跳不出来,此时电影还有多重要?
我们沉寂在超越生活的迷恋中,就像卓别林,我们现在还没有跳出来。
人生能有几个三年,星爷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是星爷创造力的遐想余波是无穷的,不仅存在于电影中,更多是存在于影迷的心中,永远不会衰却。
所以差不多但是每次的等待后都贴心的承认,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如今《长江七号》的宣传公式开始了,周星驰再次被推到了最前面,一脸沧桑一头花白的头发但还是依旧的笑容。
人们偶然发现,周星驰好久没出片子了啊。
作为一直崇拜星爷的我和大家,从功夫结束、神舟六号升空就仰望起长江七号了,脖子都酸了,所以无须讲太多,默默的看星爷默默的感觉,星爷转型后我看他的电影完全不是抱着喜剧的心态来看,人生本来就是悲喜交加、哭笑不得,笑中有泪、哭中带笑,何必要去强调一种感觉。
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可以比煽情电影更感人,可以比喜剧电影更喷饭,这些都是在一部电影里,是超出电影的芸芸众生、社会百态,它更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人生况境。
我想这就是高人的电影态度,不为影像而影像,为人生而影像、为人生而人生。
所以整天捧着星爷“无厘头”、“大话西游”“后现代”看星爷的人,你们真正了解星爷吗?
星爷说我现在自己都说:“我现在不认为我在拍喜剧,而是首先考虑讲好一个故事。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星爷越来越卓别林,《长江七号》也更像是《寻子遇仙记》,我相信我看的时候会大笑,也一定会掉着眼泪。
科幻元素有多重要、特技怎么样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笑过之后的温情、心酸、感动,这才是星爷电影最最重要的,沉淀于心的。
人不可能永远挂着笑脸,但心里却始终是会心的感觉。
最好的喜剧就是《喜剧之王》的海报,可以让你咧着大嘴,眼角尽是泪花!
我一直也不以为《大话西游》是什么星爷代表作的作品抑或好作品,那是刘镇伟的作品。
个人倒是对星爷的《破坏之王》最情有独钟。
之前《看电影》说配音不是“石斑鱼”同学了,原因星爷觉的小石的声音过于夸张,不符合星爷现在的沉稳,路线可看了预告片依旧是“石斑鱼”。
呵呵,还是啊,没小石同学怎么行。
但我应该会去看粤语版。
预告片里星爷对着假小子说:“吃了摇头丸啦你!
”就这一句我就热泪盈眶了!
最有型的小人物!
想要做卓别林,就要大开大合。
2008.5.16 娱乐不够,感动不足,要怎样?
周星驰不好笑系列第一弹。
周星驰怎么老成这样~
我擦荷兰台居然放这个,而且还全程带字幕的,就是翻译得比较离谱。
电影是感人的,但不够吸引人!
还是可以吧,只不过更喜欢星爷没当导演之前的电影。
和张弛白宇,星美
真没想到我会给星爷的电影打一星...
七仔太可爱了~~
嗯……无话可说……太无趣了……
我受不了打击。
现在徐娇长大了。长江七号也是经典了。
没有想象中的难看...
20块的学生票+一把落在电影院的雨伞+推荐失败遭到朋友逼迫下请的夜宵=HARD FEELING!
这种温情路线,额。。。般般子咯
小时候还是挺喜欢的,当初完全没看出来小狄是女孩儿,有段时间还买了好几个七仔的公仔。
我觉得挺好的。发自内心地笑,发自内心地哭~
想象力丰富 风格混乱
星爷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