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站看到这部电影,一看标题和封面海报,我以为又是一部“爬大山,作大死”的电影,还是改编自著名登山灾难,里面必然充满了紧张、惊险,夸张的煽情和角色死亡,简直是给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良好预防针。
结果今天看完后我就被打脸了。
哪怕仅仅当成风光片来看,这部电影也绝对赏心悦目。
长镜头下,蓝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队缓慢移动的登山者,那场景简直震撼,珠穆朗玛峰的气势扑面而来。
然而抛开美景,这部电影也确实把雪山的凶险直接展示了出来。
茫茫天地间孤独的一行登山者,被雪崩砸过,被暴风雪吹过,要保护踩脱步子滑下来的同伴,要预备着登山梯突然摇晃把人甩下悬崖的危险,还要面对即将登顶,却发现登山绳早已经断掉的窘迫境地。
同时,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个大问题。
电影里的登山向导指着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说,过了这里,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
稀薄空气下视力模糊,极低的气温下力气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来像有十斤重——有登山经验的人看这部片,会更有切身体会,哪怕只是在高原上走过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全身力气都被抽掉,怎么呼吸都不够用的痛苦。
然而以上这些,都抵不过山神突然变脸,风雪来临。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向导,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无力自保。
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下山就遇到风雪,明知脚下是打雷闪电的乌云,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下去。
情况凶险无比,人们甚至无法救下所有队员,因缺氧或寒冷而陷入昏迷的队员只能被留在雪地里。
看着出征时一张张笑脸,一个一个变成冻得发紫的脸再被风雪掩埋,很难不落泪。
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夸大戏剧冲突。
没有预想中的冰层一点点裂开的让人心焦的场面,也没有人哗啦哗啦滑下雪山的触目惊心场景。
许多人只是默默地失去力气,慢慢地走不动了,然后永远留在雪地里。
只有一些小细节能看出感情,前来营救的登山者看到了倒在雪地里的同伴,探了呼吸摸了颈动脉后,默默地拉过他的登山包,盖住同伴的脸。
雪地里醒来的幸存者挣扎爬起来又摔倒,看到了身边已经冻僵的同伴,脸上的悲痛溢于言表。
这样简单直接的死亡和悲伤,才更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登山的凶险和残酷。
看完之后会想去登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电影里,一群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说着登山的理由。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为了一睹旷世美景。
而实际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却是当自己战胜了身体和内心的懦弱,拖着伤痛抓到目标的时候,那一种成就感。
人类太过渺小,我们永远无法轻易地说征服了一座山。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难,与其说是战胜了自然,不如说是战胜了那个曾经会被这些困难轻易打倒的自己。
这种感觉,最美好了。
最触动我的地方在电影结尾,每个人的结局一带而过。
有人永远落在冰川夹缝中,有人渐渐被风雪掩埋,有人成功回到了亲人的怀抱,有人失踪了,成为传说。
我想他们每个人,对此次登山总做过最坏的设想,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这种抱着梦想拼搏下去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我们无需再去想他们为什么要去干一项可能是“送死” 的事情。
看了开头,才发现是重拍片,根据纪实小说进入稀薄地带改编的。
当时在尼泊尔买了几部登山的电影DVD和书籍,包括这部电影的原片。
在电影院我还是哭成泪人,主要是为Rob, 他不愿放弃拖累自己的队友,但是自己最后却因为他人的失误而丧命。
这部电影特效很棒,但人物心理细节刻画不到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尤其是当地人对雪山的敬畏,结尾也略显仓促。
原片结尾描述了幸存者对受难者进行的祭奠仪式,并刻画了他们对于攀登珠峰的复杂心情。
危险永远阻挡不了一颗冒险的心,可每个冒险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攀登者深知登顶存在丧命的风险,而且在登山过程中经常处于与家人失联状态,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行。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当挑战极限后,站在最高处远眺绝美美景那一刻,会觉得一切磨难都是值得的。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存,最悲伤的事情是当意外来临时攀登者拼尽全力,不想放弃可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只能对心爱的人说抱歉。
记得看过的登山纪录片里好几位攀登珠峰者从顶峰下来后都大声痛哭,有的登山者发誓此生不再攀登珠峰,不愿再承受生命渺小之重。
几乎所有的攀登珠峰者都强调天气的眷顾,因为那是决定他们是否能幸存最重要的因素。
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暴露无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是人类一直要学习的课题。
我的健身教练力荐这部电影。
他一直有个梦想,远征世界的七大峰,尤其是Everest,世界之巅。
哪怕曾经一直活跃在同一健身房的谷歌高管Dan Fredinburg,今年4月刚刚在珠穆朗玛峰雪崩中丧生。
“一个几乎天天打照面的人,就从此消失了。
”他感慨道。
他知道这是生死未卜的征程,他已计划好,在儿女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就出发。
我希望他平安归来之余,也非常惊异于为什么他如此执着于此,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的家庭。
小时候我见到登顶珠峰的新闻,心里赞叹他们是英雄。
当我长大并了解个中残酷的真相和历史,我觉得这些人真是闲得x疼,自己去送死,留下痛苦的家人,还要连累当地向导,破坏环境,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但是我的健身教练,第一个我认识的人里这样两眼放光地诉说他的梦想的时,我决定看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如实地反映了1996年珠峰山难,在2014年雪崩之前一直是史上伤亡最大的山难。
虽然本片众星云集,连个小配角都用大牌,前半段也费了些功夫塑造每个人物的形象,可是毕竟他们都不是戏剧化的人物。
本片的叙事也有一定问题,很多重要情节没有强调而是带过,会给观众留下疑团。
比如,South Summit的四个氧气瓶究竟是满的还是空的?
杰克·吉伦哈尔来回折腾后为什么还要登顶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8000米的严酷条件下,什么人物塑造个性冲突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所以实际上本片拍人们和珠峰的戏剧冲突就够了。
的确是太够了。
这是有史以来大荧幕上最佳的雪山视觉特效,无论是严酷的暴风雪,远处灿烂的阳光,还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尖,深不见底的冰隙,这份世界之巅的壮丽,的确催人舍弃一切去体验。
这个体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是因为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无论是千山万壑还是层云叠嶂都远在你脚下,因为这里有世上都没有的景色,因为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本不属于人类的世界。
从此我相信登山者们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麻烦制造者,他们只是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这里是他们信仰的所在,他们追寻的征途的终点。
正如片中俄国登山家所说:山峰不是满足个人野心的体育场,而是实践信仰的大教堂。
而能我坐在大荧幕前,终于理解了这份信仰,体验了别人的人生,这正是电影的美好所在。
<图片4>也许你还会说,这终究是非理性的行为。
片中的人物死亡也大多应归咎于此,单是8000米以上的海拔的氧气浓度,就足以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但是人类终究是非理性的动物,没有这份非理性,我们不会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我也不会在这里浪费时间写影评分享给你,我们更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世界之外的世界,是一些人毕生追寻的终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Rob's body remains on the mountain alongside others who lost their lives.罗布的遗体和其他逝去的登山者一同留在山上。
心血来潮想要有朝一日征服四姑娘山,又觉得这一天遥遥无期。
现在做攻略没啥意义,就想着看几部登山电影坚定一下自己的登山决心。
接连看完《喜马拉雅》,《绝命海拔》,除了坚定了登山之决心,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影片讲述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登山爱好者,为追求一个共同的梦想——登顶珠峰,在领队罗布和斯科特的带领下,挑战自我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克拉考尔,杂志社记者,希望写一篇5000字的长文记录登顶珠峰的过程。
道格,邮递员,连续三年尝试登顶珠峰,前两次都无功而返,他说这次是他最后的机会,明年他不会再来了。
斯图,爬山过喀喇昆仑山脉的乔戈里峰,想要追求更好的山峰。
难波康子,征服了七大峰中的六座,这次是她的大满贯之行。
贝克,资深登山爱好者,希望在珠峰顶拨通妻子的电话。
罗布,专业登山保障者。
还有一众夏尔巴,靠当珠峰向导和救援队谋生。
每个人,似乎都有不得不登上珠峰的理由。
我愿称他们为敢于直面梦想的勇者,要知道,截至2023年6月1日,也不过7000多人曾经登顶珠峰。
在面对珠峰这头凶猛无情的野兽的时候,我敬佩他们昂首向前的勇气。
在攀登途中相互扶持,不轻易放弃彼此的温情,使我热泪盈眶。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
诚然,登顶珠峰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以死亡为代价是否值得?
是的,那证明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坚韧不屈、证明了人类不可战胜的决心。
那么,身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所需要肩负的责任呢,弃之不顾吗?
在我看来,这次事故的发生无非两点。
1、道格想要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不顾自己身体的极限以及恶劣的天气也要登顶,罗布随他一同前往。
2、氧气瓶不足、氧气瓶被冻住,缺氧无法行动,冻毙于雪山。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做更充足的准备来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我只是在为他们的登顶而由衷赞美的同时,怜悯因此失去儿子、丈夫、父亲的其他人。
倘若多一分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是否就不会发生。
《喜马拉雅》中有一句话“真正的登山者从不说征服,我们只是获得了大自然的准许,在上面做短暂的停留”。
我想,人类从来就没有征服大自然,只不过是获得了大自然的准许,短暂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从前我向往蹦极、过山车、跳楼机这样的刺激项目,往后我会心存敬畏。
珠峰可攀,不可征服。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君子不立危墙,智者敬畏自然。
以上。
这是一部众星云集四平八稳的风景片。
这是一部众星云集四平八稳的风景片。
这是一部众星云集四平八稳的风景片。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好了,下面开始影评。
首先,电影开头就告诉我们,本故事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一般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电影会有两个走向,一个是重真实,一个是重改编,两者都有利有弊,重真实有些时候会降低电影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反之重改编会注重电影剧本的戏剧性但会引发事件相关者的不满或社会争议,幸或不幸,圣女峰明显是更着重于前者,真实性。
这个故事大致剧情基本上就是再现了一下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的前前后后,每个人物与细节,恩,我也只能说这么多,再多就剧透了,有兴趣的自行百度。
导演努力走的是纪实路线,可是又不肯放弃好莱坞式煽情与说教,故事人物众多又舍不得取舍,于是拧巴拧巴就拧巴出这部电影,贪多嚼不烂。
多线叙事切换十分僵硬,尤其是后半段的时候,切割感太强,有些时候刚刚为一段伤感戏酝酿出一些情感,很快就被切到下一个人物线上硬生生的掐断,最可气的是下一段剧情要走的情感跟这边根本衔接不上。
再说人物,每个人物塑造的片面化,没有一个角色是出彩的也没有一个角色是恨得牙痒痒的。
不知道是为了照顾幸存者或遇难者家人的心情还是篇幅问题,所有人都成了纸片儿人,情感太单薄,每个人在灾难面前都没有太多的负面情绪,哪怕是面对死亡的恐惧都是几个镜头交代下完事儿,把人性挖掘的太少也最后导致了片子平庸。
再说下,这片子不大适合对英文名字记不住,有脸盲症的同学,这片子很容易导致脸盲,举个例子,十个人物里有七个大胡子,剩下三个没胡子中就能认出一个,还因为人家是女的。
最可怕的是重头戏那里,人人都带着氧气罩和防风镜,半张脸或者整张脸都遮住,基本上只能靠着滑雪服的衣服来辨别谁是谁了,再然后进入了黑夜,滑雪服都指望不上,因为你都看不出色儿了,如果这个时候切条人物线的话……好了,槽吐完了,说说优点吧,这片儿我看的是IMAX3D,整个片把珠穆朗玛峰拍的如梦似幻恍如仙境恨不得身临其境,很多远镜头让人震撼,除此以外,没了。
我只是可惜把一个可以有深度有情感的故事拍的如此平淡如水,简直就是请了一群明星来演一个纪录片,还是那种纯纪实无导向性的纪录片。
我再多句嘴,我更偏爱圣女峰这个台湾译名,绝命海拔太动作片了的感觉了,明明就是拍珠穆朗玛各种美导致一群人深入险地批量吃便当的风景记录片……哎呀,我是不是剧透了……另外,总结一下从这部电影里面学到的知识:1.知道自己的斤两,该回头就回头,对自己好,也是对他人好2.去野外冒险要听老司机的话,因为遇险倒霉扛锅被拉下水的都是老司机3.山里的信号就是好,但是想要救援就是不来,别以为通讯发达了,距离就缩短了4.凯拉的皮肤真不错
在观影过程中,笔者都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何Everest珠穆朗玛峰会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吸引着登山爱好者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就算是要征服天险,她也不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最难攀登的山峰。
但她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地球上的一个标志,第三个极点。
这大概就是她的魔力吧。
登山队的一位成员询问大家挑战珠峰的理由,即使他们都有各自的目的和想要追求的意义,却都汇成了一句豪迈的壮语:因为她在那里!
于是我们能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清晰的感受到每个人壮志踌躇,队员们英姿勃发,所有人都信心满满。
这也许也是这部电影最带有感情色彩的部分镜头了吧。
看到有些地方把本片归列于灾难片,和《垂直极限》这类经典的登山灾难电影作比较。
笔者更愿意视本片为纪录片,因为本片的镜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毫无感情色彩的中立的客观的,就像是一个冷眼旁观者,站在一旁如实记录着这支队伍的一切,即使队员们遭逢大难。
绝没有冷漠,也更不会关切,而是一种冷静,像上帝一样凝视着这些登山者。
也许只是一瞬生命的陨落,也许还有活的气息却被众人遗弃,也许同爱人诀别后安详的沉睡,也许是明知无法生存后理智的结束,我们无法从镜头中感受到一丝的悲切,只是凝望着他们生命的凋零,就如同这些宏伟山川注视着生命蝼蚁般存在一样。
诚如主角罗伯所说,冲顶珠峰就是一场寻死的旅途,一旦跨越那道生死线,剩下的就是在生命彻底消亡前成功回到营地。
在这伟岸的山峰面前,生死早已不属于自己,所以那些老练的登山者们对于放弃一个生命没有丝毫的犹疑和愧疚,这绝不是自私!
望着执着于登顶的道格、奔波于助人斯科特、只差珠峰的难波、勇于救人的哈罗德、还有心系队员的主角罗伯,镜头是那么的冷静,笔者也跟着淡然,既然生命终有结果,不如留在他们魂牵梦萦的大山之上。
本片角色众多,是一出典型的群戏。
电影的卡司阵容显然强大,片中有名字的欧美角色基本上都是你所熟悉的演员。
大概会有很多人觉得电影在角色刻画上不够细致,情感线的架设也比较粗浅。
但实际上,细节却非常丰富。
有成功挑战六座顶峰只差珠峰者,有连续挑战珠峰皆失败者,有未曾走上高峰者,有登山的老手,有为珠峰发狂的疯子,从他们简单的言语,就能感受到他们各自追寻的价值。
然而这一切,在雄壮的大山面前,还有什么意义,个性是如此的渺小,唯有群体征服山川的意志才能媲美。
笔者觉得在本片中个体刻画的不足丝毫不影响对人类群体的展现。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IMAX公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登山纪实。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部电影确实是笔者过去三年内看过的IMAX电影中少见的A+级别的效果。
要知道过去三年在内地上映的IMAX电影,九成以上笔者至少看过一次IMAX版本。
这部《绝命海拔》已经达到了IMAX纪录片的效果,画面的清晰度、3D的景深效果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笔者不知道本片是DMR转制IMAX还是实拍,但是在巨幕上呈现出了近乎完美的画质。
珠峰是如此宏伟,在IMAX画面中冰川的壮丽一览无遗。
每一次出现开阔视野的远景镜头,即使是山川也显得渺小,更别提蝼蚁般的人类。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她雄奇瑰丽,她充满魔力。
她是群山的领袖,她是世界的尽头。
她,就在那里!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史歌2015年11月6日凌晨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的珠峰探险经历,取材于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巅峰》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
乔恩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是影片的顾问之一,也出现在影片中。
影片通过3D效果,把观众带入那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天气多变的极限海拔,同挑战者一起感受这场冒险。
蓝天白雪相互映衬,美得纯粹,美得动魄。
镜头推动,冰川之上一长串登山者缓慢移动,世界第一屋脊气势迎面扑来。
电影拍得很真实、很震撼,观众的心随着登山者的处境上上下下,和影片中的家属、救援联络者一样紧张、纠结,期待奇迹发生。
现实却如此残酷,在绝命高度、严寒、暴风雪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与绝望。
罗伯、史考特等人的遗体均与雪上长存,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
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剧中的几个团队的向导虽然存在市场竞争,但职业道德还是令人钦佩的。
当道格氧气耗尽、意识模糊,完全无法再下山时,领队罗伯仍然对他不离不弃,其实以他的体力和技术如果自己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团队通过对讲机要他自己下来时,他哭着喊到“还没到绝境,这是一条人命啊!
”观众为之动容。
当罗伯向大本营求救时,刚从山上下来的同队向导不顾生命危险拼死上去送氧气,结果他走得比罗伯还早。
还有史考特,看起来像嬉皮士,但他打着地塞米松,拼命折返营救队友,最终体力不支,这个曾登顶5次的世界著名等登山家也长眠雪山,他的团队只死了他一个,客户均安好。
登山向导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真正的拿命在搏。
在险峻恶劣的环境下,不单单是要顾着自己,还要照顾到团队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营救时一趟趟往返,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生死玄关,是对技术、体力、道德的巨大考验。
片尾的时候出现了当年登山队真实的合影、贝克获救后与妻子的拥抱、还有罗伯的妻子与女儿等等。
剧中合影的位置着装和动作都与真实照片一致。
贝克受伤的造型也与照片一致,真实到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纪录片。
人类渺小,自然为王。
为那心理上所谓的最高的那一个点,好好想想,是你在登山,还是山在登你?
希冀奇迹能降临到你身上?
这完全是随机,大自然的眼里,没有谁是主角。
看完电影,再回看96山难,我的观点是,不需要氧气瓶,才选择上山;当你发现自己,到达无法挑战极限的点,急需氧气瓶的时候,无论上到哪里,都请马上往回走。
因为你看到的那几步路,可能需要你花光所有的生命,都不一定能完成。
各类电影总在说着,人类的靠意志力创造出来的各种奇迹,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从极限运动中挑战成功的人,也不乏大谈自己的伟绩。
然而,鲜有电影把主角拍到失败告终,也鲜有挑战失败的人,和大家分享自己失败的事迹。
人类总是倾向于放大成功的光芒,传颂生命的光明,却对失败的黯然,死亡的无能为力,避而不谈。
这造成很多不自量力的人盲目的乐观,对自己的能力存在毫无来由的幻想。
真的,需要氧气瓶才能登的顶,就不要登了。
你能指望靠氧气瓶让你成功登上去,却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氧气,足够的氧气瓶,足够的不可抗因素让你成功的爬下来。
电影里面的向导说得很好,登山包括上去,和下来,才算一个完成。
登上去了,爬不下来了,有什么意义?
把尸体留在山上,求一个完美的完结?
好吧,我理解不了这种人生观。
因为我看电影里,杰克演的那个领队,到了山顶,他用手指点了点最顶峰的那一块小石头,这象征着,他用脚步到达了地球上的最高点了,而这一个最高点,是登山者自己心理上认为的最高点,而对于大自然,这又是什么?
只是临时的一个生长点。
对于非登山爱好者来说,这又是什么?
内心的最高点并不是这一个。
所以登顶是人类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怎么样才算完美通关,全由自己来衡量。
个人自用 非影评评分低不是因为影片不好 而是个人觉得节奏太慢的原因 看的昏昏欲睡 圣母峰=珠穆朗玛峰一行人来到尼泊尔 准备登山前的工作 衣服和背包均是The North Face 领队带领大家开会 成员来自世界各地 组织者老婆怀孕了 后来生了女儿 一登山者名为贝克 在海拔逐渐升高的4个大本营之间来回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的过程中 在梯子上差点儿掉下去 日本47岁女人曾经爬了六座山 攀爬圣母峰死亡有一位记者从另外一个登山队跳槽到了现在的登山队登山之前有祈福仪式 领队开会时要求另一登山队一起爬 被拒绝 基地就是帐篷区 帐篷的门脸是喜喜众人登山 因为体力等问题开始有人掉队 贝克因眼睛动过手术看不清了 日本女登顶 下山时一人滑倒摔一串 很多人因此而死亡领队为帮一人登顶又折回 那人因没氧气后掉下山崖 几人成功回来 冰雪暴很大无法营救 领队用对讲机和卫星电话与刚生孩子的的妻子通话 领队冻死在山上 贝克一人成功下山 因为空气稀薄直升机不能来 他妻子电尼泊尔美国大使馆 直升机来了救走他 影片结束后字幕显示 贝克双手与鼻子冻没了
意犹未尽,回去看了原著。
第十章引言里的一段话非常喜欢,摘抄下来。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单纯,个人交情被淡化而沟通协作得以增强,就如同战阵,其他因素则取代了人际关系本身。
探险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它所蕴涵的那种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随性生活理念,是对我们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适与安逸的生活态度的一味解药。
它标志着一种年少轻狂式的拒绝——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拒绝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所有的弱点、拒绝缓慢而乏味的生活。
......用哈斯顿的话说就是,当你到达某一高度时,“如果出现困难,就要战斗到底。
如果你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戴维•罗伯茨 《犹豫的时刻》
有些事不去做会后悔,做了也会后悔。
因为山就在那里,梦想就是登顶的强大征服感。震撼于真实事件改编,总有那么些人,征服自然是永恒的命题,哪怕以身犯险,在所不惜。致敬这些敢于逐梦的真正勇士!快哉!7.9
挺一般的 浪费那么多明星串场 该刺激的地方也不刺激
未达预期。四不像的剧情和肾上腺不足的节奏归到哪个类里都显得有点别扭。好在强大的作死卡司阵容和完美的视觉效果挽回不少。当然能看出片方是押宝在了“真实效果”上面,但是导演您请这一杆子明星主演破坏真实感不是自己打脸么。
不zuo就不会死,邮差的理想多伟大,为了梦想把自己搭进去了不说,还搭进去两条命
还不错,值得推荐
当你老了,你不会因为做过什么事情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PS: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的照片,顿时热泪盈眶,向这群牛逼的人类致敬!
本片坏就坏在明星太多。戏份分不均,重点也不清楚。要不你就把登珠峰的细节都说清楚了,要不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风暴那一段。现在出来的效果就是人物也不清晰,事故也不惊心。既没有纪录片的实况感,也没有励志片的肾上腺,悲剧也煽得不够尽,让人不知道以什么立场去看。也就是看看景吧。
故事散乱不堪,那一部分都没说清楚,既不惊险,也不浩大。至于“不是拍给你这样不懂登山也不尊敬山的人看的”我只好说幸亏我没去电影院看啊……
3.5 巨幕+半星.书的丰富可以让人更好理解其中人物的动机,这也是作者写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说当时有多惨,而是要解释清楚一些事情,片子在这点上略缺,不过在把文字视觉化上片子已经做得很好了.越发觉得登山跟潜水一样,迷人又危险,且二者相互转化.
描写1996年珠峰事故的灾难片。忠实原事件,珠峰的壮阔也令人惊叹。然而任务刻画略单薄,整体显得散漫无重点。最重要的是业余登山者用生命换取的那么些体验,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人物塑造太失败了,主次不分,死了一堆一个也没记住,白死。
很散乱的时点和剪辑。很多人物,在漫天大雪和氧气面罩+墨镜的加持下根本认不清。怎么登顶的、怎么遇难的,叙事几乎可以算是崩溃
勉强三星吧,各方面都非常平庸,流水账式的事件重现而已。
劇情沒有太大的起伏,看完後卻覺得後勁很強,也許因為電影只是陳述,沒有給出明顯的答案,也許這部電影沒有完滿的結局,直到現在仍然覺得像是某部分還在那座山裡,與角色同步,嘗試著要前進或是後退的抉擇。 在殘酷的環境下,每一個抉擇影響的都不只自身,也能更直接的感受人性, 不論是好或壞的部分
虽然惊心动魄紧张,但没往刺激上拍,倒是用平淡的手法,有点大打折扣。
7.5/10,很好看的登山电影
真实事件改编,无疑是最有看点之一。认真看完,不要有疑问,是对登山的人和山的尊重。
一大堆叫不上名字的熟悉面孔 拍了这么一部似乎是灾难片的言情片 总结一下只能说“干货太少 废话太多”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