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村上,《托尼瀑谷》可以略过;如果你很村上,或者这会让你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平静的旁白,从头到尾坂本龙一零星点点的钢琴声,时常缓慢右移变换场景的镜头。
可以确定它将打动一部分人,但也仅仅是一部分。
托尼瀑谷(Tony Takitani),是一个人名,而不是我预想所想的一条瀑布、一个地名。
托尼的父亲是个优秀的爵士长号手,二战结束后被遣返回日本,随即同一女子结婚。
托尼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不久便死去,“象转身关闭开关一样”。
父亲讲他一个交好的美国朋友的教名套在儿子身上,而托尼则因为这个混血味的名字从小遭受不必要的歧视,加上父亲常常带着乐队在外演出,托尼成了一个习惯同孤独相处的人。
托尼成绩一般,但喜欢画机械,“画得比事物还有实感”,他凭此画一些插画,赚了不少钱。
由于性格原因,托尼一直单身到中年,直到遇到一个“天生适合穿着”的女子走进他的视线……电影根据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片长仅为75分钟,除了结尾部分大体上忠于原著。
国内一些媒体宣称这是第一次将村上作品搬上银幕,实则不然,在此之前已有1981年由大森一树导演的《且听风吟》,1988年野村惠一改编村上短篇的《泥土中她的小狗》两部长片,此外还有两部短片。
但这几部电影都还没看过,而《托尼瀑谷》在我看来不算出色,所带的村上味也有点不一样。
我曾是一位村上扇子,读过他所有的长篇及一部分短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补习了原著。
这是个很村上的故事,对准人存在的孤独感。
托尼本是个习惯孤独,甚至有点享受于其中的人,在结婚之后的几个月,却害怕孤独回来找他。
电影的结尾没有依照原著,而是变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等待。
我喜欢小说里托尼变成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如同之前父亲刚回国发现家人都已死去的失重感,这样才是村上,才是“以人类的孤独为养料”的地球。
除此之外,不喜欢一段旁白再留最后一句话由角色口中说出,这点非常破坏我的感觉。
总的来说,喜欢小情小调的人不妨一看,不知道村上但又有点兴趣却懒得看书的人也可以,孤独的一个人用来打发时间也不错。
ps.出演女主角的宫泽里惠这会可算是气质美女...
看完电影,把碟留在光驱,反复地听菜单部分坂本龙一所作的背景音乐。
男声旁白之下镜头若无其事的游移,是容易让人沉溺的。
纵然这远非完美的作品。
之前没有读过村上的原著,我便不会从文字的角度看待这部电影。
是料想中缓慢却不易让人心生厌倦的叙述。
即使对于一个依赖于衣物填补空虚的女人我不置可否,即使托尼瀑谷彻头彻尾的孤独,只能在眼前的光影中微微略见。
2007.8.
早前就已看过《托尼瀑谷》,在那本《列克星敦幽灵》中并非出采之作。
但它却是零七年一月引发最强烈共振的电影,不论它在业界的评论都多差。
当然这要归功于村上的原著,但若仅仅如此是绝不足以构成喜爱的理由。
应当说整部影片的处理,甚为契合目前的心境。
《托》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强烈的空旷感。
内容是由不过区区十几页的小小说改编而成,其场景道具也仅选取对剧情诠释必须的重要元素而剔除其余可有可无的负累,连角色的台词也少得几乎数的出来,与其说是台词,莫如说是旁白中的穿插性补叙。
但少之又少的台词却有力地抓住了所有描述所指向的核心问题而显得至关重要。
整部作品的镜头拖曳得极其缓慢,也有可能是画面中物体或人长时间处于静止或接近静止状态而产生的错觉,一种沉静的错觉。
影片中场景的过渡处理颇有意思。
通常是一个从左至右的慢镜头,末端是房间的墙体、汽车轮胎等物体接续一片黑暗,制造一种模糊又伤感的混沌,缓慢地切换至另一场景。
这一手法导演在片中屡试不爽。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局部化的应用,聚焦某一细节出,例如:人物双脚的运动来表示人物行动的趋向或目的,用以解释某一事件的全部。
又或者是“她”出事前运行的汽车引擎盖及左前轮的视角等等。
由此种细节之处过档至全景,此种取舍远比一般直截了当耐人寻味的多。
电影的配乐也是采用间歇的钢琴,或纯粹的空白。
镜头凝滞在沉默的画面中,蓄势待发般徘徊。
诠释村上的这部作品,我想这种缓慢是必须的。
印象极深的是其中两个场景:一是妻子答应答复托尼求婚之前,托尼对于自身过往人生的反思;二是妻子车祸死后托尼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背对镜头失声痛哭的一幕。
两个场景都选取了相似的背景音效(background-sound effect),均是将钟的指针走动的声音作渐变处理,由些微的滴答声放大至摄人心魄。
前一个相对缺乏让人意识到那是指针声的条件,初看时一度错认为城市中打桩机的声响,但转念,又觉出其中的余味:孤独踩踏着如打桩机般沉重的步伐,在托尼心中打着令人窒息的旋儿。
托尼承袭村上一贯的小人物路线,与我们任何一个都毫无可比性。
其童年记忆甚为贫瘠,母亲在其出生后三天病死,做爵士乐手的父亲总是游离在家以外的处所,自己又因为那个奇怪的名字而遭到他人白眼。
缺乏与其他个体的沟通导致的自闭,当然这都是父亲省三郎一手造成的……但如果母亲未死的话,托尼瀑谷也就不会存于世上,起码不会起“托尼”这种不伦不类的名字,想必能够获得同正常孩子一样水平的母爱,甚至是父爱吧。
对于机械的绘画兴趣及随后展露的无人能及之天赋也是如此经历所致性格的产物:与人沟通不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冰冷的无生命的不会说话的机械上,集中在可被量化的精密冷漠上,描绘机械不存在沟通的问题,仅仅是它存在,你攫取。
托尼的人生之所以奇特,恐怕是因为在他遇到妻子之前,都未曾意识到己身的孤独与缺失,这一点。
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就能将之作为本身的固有状态而原原本本的加以接受,就如同与孤独合体一般,成为孤独的符号,便不会对离群索居产生丝毫不满,反倒如鱼得水,对人群有着某种类似畏惧的抵触情绪。
酿成妻子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开车时的疏忽,但如若没有那起悲剧,他们生活中潜在的矛盾也未尝能够得到调和:妻子即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靠衣服而生活这一巨大命题,却仍然希求通过少买衣服来表示对丈夫的敬爱,这本身于她就是突变;而托尼,则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妻子的本质区别。
他们在眼下所希求的东西,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于他,是借助妻子摆脱己身的孤独,于妻子,则是买更多的衣服去填补己身永远都在扩张的空洞;于他,衣服是妻子的影;于妻子,自己则是衣服的影,并无过多实质。
而那个与妻子有着相似身形的女孩在置衣间内面对大堆衣服时突然的啜泣却永远印在了托尼的心中,即使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忘记一切的时刻。
以至于他孤身一人躺在空无一物的前置衣间时仿佛也感到啜泣的她的身影就在身前。
而此时一个场景的巧妙切换也着实另有深意:躺在牢房地板上的省三郎。
躺在此处地板上的托尼。
两种孤独状态的类比,可怕的相似,毫无希望地生存在静止中的孤独。
枪声,子弹击穿某人的额骨,指针走动的声响,流逝的生命与时光,打桩机,在胸中砸入一枚隐形的九寸钉。
影片的最后导演对原著做了一定修改与补充。
父亲死后,托尼烧掉了所有能够勾起回忆的资料,却在即将烧尽的时候留下了某一物品。
女孩回家前被扫地大婶纠缠,家中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
电话那头的托尼内心纠结地放下电话,视线落及桌面。
那是。
女孩来应聘时交纳履历中附着的一张照片。
被火苗烧毁了一角的一寸照片。
是的。
又是电话。
同《挪威的森林》、《斯普特尼克恋人》一样。
导演选取了电话作为结尾,却留下一个遗憾,因为《托尼瀑谷》的结局是,并且必须是:“托尼瀑谷这回真正成了孤身一人。
”
如果现在还说某人特喜欢村上,一定有一群人过来殴你还有另一群人朝你抛白眼。
据说现在某地的妓女挎包里有三件宝:口红,TT,村上的书(另一版本是王小波)。
村上跟王小波都是俺喜欢的,尤其是看过村上几乎所有译成中文的长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止一遍,难道俺也有出去做做生意的潜力不成?
还是说电影吧。
村上的书付诸影像是有难度的。
其实要让我拍我就菲要拍那部《海边的卡夫卡》,其中身体力行的性同一者——大岛君非要让李宇春来演,至于15岁的卡夫卡君嘛,如果我再年轻10年的话该有多好!
tony父亲的生涯可谓波澜壮阔,是个优秀的爵士乐手兼风度翩翩的泡妞高手,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二战,战后被遣回日本然后同一女子结婚生下tony然后死了。
跟tony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俺们就像冬日里躲在树洞里抱着坚果呼呼大睡的松鼠。
父亲心血来潮给儿子取了个东西结合的混血名字,因此tony备受歧视而变成一个习惯孤单的人,跟村上所有书中的主人公一样。
但tony由于孤独在别人都在着迷于写意中却练就了画机械装置图的本领,并且跟实物一丝一毫毫无差别。
于是他碰到了衣服精灵购衣狂女孩儿,就如同碰到宾馆精灵、胃扩张女孩一样。
女孩死了,空留堆积如山昂贵漂亮的衣服孤零零的挂在空旷孤单的房间里。
一股无尽的孤独感弥漫开来,村上一贯的主题。
不是自己的生活孤独,而是主动追求孤独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罢了。
75分钟的片长并没有刻意将村上的文字拉成长片。
除了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与小说不同之外,影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对照着小说看,影片也基本跟书中一模一样,不敢越雷池半步。
画面也是小心翼翼的采用从左向右缓慢平移的幻灯片式手法,坂本龙一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钢琴声时而掠过熨贴着房间内的每一个皱褶。
可能是由于村上文字实在是难以影像化吧,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画外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面的衣服果然是精挑细选,尤其是穿在宫泽理惠身上更是相得益彰。
尾形一成演绎的tony倒是跟我之前预想的形象有所差别,可能我对其印象还停留在《一一》中的那个钢琴师那儿吧。
看完影片总觉得欠缺些什么,这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看过使自己满意的小说后然后再看根据其改编的影像作品总会拿来与原作对比,并且由于对原作先入为主从而对后者产生或多或少的排斥。
看完《托尼瀑谷》总觉得影片过于小心刻意迎合村上的那种感觉,可要是真的做了改动,可能又会产生新的不满意吧。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是村上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适合一个人独处时看的片子。
清清浅浅,看似平淡的铺排,简洁对白,看着便会不觉眼眶湿润。
就像在野外邂逅美妙落日,景致安然壮美,日头落下,暮色弥漫,心中酸楚。
然后独自离开。
情节与村上的原作并无巨大改变。
托尼瀑谷从小便习惯独处,年幼母亲去世且与父亲的关系寡淡。
某日他邂逅一女子,与之结婚。
女子是个购物狂,后决定因托尼而改去旧有购衣的病态习惯未遂,并遭遇车祸。
不久,托尼的父亲去世。
托尼又恢复到孑然一身的状态。
小说已描写的相当棒:叙述托尼孤独一人的状态;托尼与其父亲相处的状态;妻子不停购衣略有病态的心态;最后托尼恢复孤独的状态。
村上的小说里用文字把“独自”描写得深刻入骨。
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种图像表现。
描写日头起来日头落下,托尼独自做饭、绘图、骑单车路过、泡澡、弹吉他的细节状态;他细致入微的画毫无感情的机械画;在人群中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面部线条僵硬的样子;直到描写婚后他观看妻子洗车、晾衣服、与她面对面吃饭、看她照顾植物、给植物起名字、拖地打扫,陪她逛街坐在商店的沙发上等她换装,托尼惯常的少言少语,但他放松的表情和嘴角上扬的线条,感受到他是这样快乐着;再到妻子因车祸死去,他平静的捧骨灰回家、骑车到郊外、不发一言地绘图、处理妻子剩下的大量衣物,他的面容持平略略的显得有些僵硬。
他招聘女秘书,条件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新来的女秘书一件件的试穿,直到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漂亮衣服。
最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安静的焚烧信件、和处理掉父亲留下来的大量JAZZ音乐碟、在空阔的餐桌前洒上盐吃一份巨大的沙拉。
镜头常常固定不动,任人物在画面前停留或动作,利用小津安二郎的惯用手法。
这种作法对于这部专门试图描述状态的片子,显得恰如其分。
把托尼生活的细小状态从1秒拖至几分钟。
相当多的特写镜头。
他妻子硕大的衣帽间与数量庞大的各样衣服和鞋子;托尼有着深刻法令纹的脸;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外面,巨大的石头森林一样屹立的高楼;他的父亲在酒吧里紧闭双眼沉醉的吹小号;他妻子手提的不同牌子的购物袋和款式各异的鞋子;衣服全被搬空后空落落的衣帽间。
每一段细节后,影片便会移来拍在风中摇曳不定的树丛,播上沉寂的钢琴配乐,还有树丛的沙沙声响。
最有杀伤力的一段是:夜晚他泡完澡,穿着铅灰色的浴袍,安静的替植物浇水。
背对镜头,他坐下来,在沙发上面,双肩抖动。
隔一会便僵硬的抬起手来擦眼泪。
停下来沉默一会,又哭起来抬起手来擦。
没有声音,背景只有滴答的钟声。
不喜欢电影的结局,导演埋下伏笔描写托尼开始爱上另一个女人。
似乎是想替影片在最后增加一些亮色。
暗示他开始摆脱孤独的状态,但还是喜欢村上原作,就这样嘎然而止,结尾更有力度。
喜欢这样的结局,托尼一个人骑着单车。
他总是这样寂寞。
但非常安静。
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1994年这一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奇鸟行状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他其实还在内蒙古和蒙古旅行了一趟,被当地的饮食折磨得天昏地暗。
这一年,吕克•贝松拍了《杀手里昂》,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推出了《肖申克的救赎》,迪斯尼折腾着《狮子王》。
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江健三郎,诗人顾城自杀身亡才过去一年。
这一年,无数美国人看电视转播辛普森在公路上开车狂奔。
这一年,在国内,有个叫张楚的人,发了一张CD,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些事情都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不知道这一年,托尼应该算是多少岁?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落了单。
等到我从黑漆漆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哗啦啦地往地上倒水,大雨倾盆。
我老老实实地在站台等巴士。
说来奇怪,明明是部彩色电影,怎么我记住的感觉都是黑白色?
在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直到睡着之前,我还模模糊糊地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今天有人问我:“你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说什么的呢?
”我把手上的水放下来,皱了皱眉,说:“它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么孤独。
”我终于把这个词说出来,然后久违了的张楚这首歌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像幽灵般的盘旋。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唱,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人必须要作为个体活着。
再如何彼此了解、互相依赖,都还是得一个人活着,我无法将任何人占为己有。
同样,我也不能够被任何人完全融合。
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在一起又永远分离。
看似咫尺,其实天涯。
我想起清水玲子笔下的一个机器人。
里面最优秀的那个人造人拥有美丽的皮相、懵懂的感情和不老不死的身体。
他爱上的人总是会老会死,如果他感受到的悲伤强烈到威胁系统的运作,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他进行记忆清除。
将之前的那段记忆统统抹掉,重新开始。
托尼把亡妻的衣服卖掉,把父亲留给他的小号和唱片卖掉,就好像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格式化的命令。
要不动声色地舍弃掉,遗忘掉,才能继续若无其事地活着。
一个人活着。
像婴儿一样蜷着睡在空荡荡的储物室也好,侧躺在沙发上小声地哭也好,喝着白水吃蔬菜沙拉也好,缩在凳子上看窗外的风景也好,拿出纸来统统烧掉也好,他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偶尔有星星路过,可是从来不曾在他身边驻留。
这是一部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简直算得上是一部村上春树拍的电影。
电影的构图恬淡,人物安静,西岛秀俊的旁白,尾形一成饰演主人翁那一身锅盖头、old boy模样,乃至女主角宫泽理惠略微病态的购物行为,无一不是村上春树小说的元素。
电影还是清新的,尽管并不太有导演的功力在里头,但它始终是“讲故事”的,是小说式的。
片中宫泽理惠“血拼”的那段镜头,每每都是新衣新鞋,镜头再不经意地滑过女主妇平静又焦急的脸庞——唯独没有满足。
这张脸上写满了界限、沟通之不可能——或者说,尾形一成与宫泽理惠之间哪怕是在最最甜蜜的时刻,他们都是分开的,所以才会有招聘来穿衣的女孩子面对着那么大的一间屋子的衣服失声痛哭,那一刻,对于观众而言,那个哭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衣服的女主人,正是村上春树大部分小说的人物。
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
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
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坂本龍一给之所配的BGM,听过上百次。
本人,在2014年时尤为喜欢这部电影当中的BGM。
话说:在2014年时,还写出了【同样彰显出了_电影当中-那种茕孑寞黯=的-小说】。
茕孑寞黯,是本人自己发明的词汇。
茕:没有亲朋好友,连远在他方的都没有。
孑:独自一人,连消遣对象都没有。
寞:动作息止,意为【生命活力丧失了】。
黯:昏暗+缺乏希望。
PS:写了这篇小说之后,正巧某天看到了百科简介而发现的。
观赏这部影片,则是在最近——没错,就是在最近。
在某人约我一起看老电影《情书》而双双感觉【影片当中全都是琐碎的无意义无价值内容,浪费了那么好的视角和画面】之后,我带那位朋友一起观赏了《大话西游》。
在那位朋友离开之后,我想起听音乐来平复心绪。
正巧点到【《Solitude》--坂本龍一--东尼泷谷(Tony Takitani)】,于是就想到【看看这部影片,验证一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本电影,是否真地很乏味】。
我先挑几个节点看了一下,发现【也没什么特别具有爆发力的桥段】。
于是:我拉回开头之后,完全就是快进着看的。
因为:《情书》给我留下的负面印象,让我压根就没耐心以正常速度看《东尼泷谷》看下去。
更何况:许多大致情节,早就通过简介来了解过了。
我自己还是写小说的,就更能脑部完全。
我自己相似作品,都是带有爆发性的独白和台词的。
我从中学起就听着【氛围音乐】继续成长。
我无法忍受:缺乏氛围的-“默片”我感觉:影片,压根就配不上【坂本龍一给之的BGM】然而,随着影片继续发展……主要也是因为:我向来不会轻易下结论,我会看到最后才下结论。
再继续观赏下去《东尼泷谷》的核心主旨,就开始显现了在妻子因过分的购物癖而死去之后,【东尼泷谷】招聘【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来穿着妻子的衣服给自己看。
这很显然是不怀好意的。
可是,却发生了:看见【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在后来的宴会上,下属为了拍东尼泷谷的马屁而:不断在言语之中透出【将那个女人,视作爱慕虚荣的且也不被东尼泷谷在乎的小情人】,反复在东尼泷谷面前用【那家伙】来称呼她。
东尼泷谷,出人意料地稍微有点义正言辞地说:“不要再称呼她为【那家伙】了”。
这让他的那位下属,着实吃了一大惊。
此时,东尼泷谷的内心,应该是【开始觉得自己真是恶心】。
他,不忍心污染这个生命。
……影片接近结尾处,主人公-东尼泷谷,从恍惚着的记忆碎片当中再度看见和听到了:【跟自己妻子长得很像的-齐藤久子】抱着【自己妻子的衣服】忍不住开始哭泣,并且抽泣着说道“我从没穿过这么好看的衣服”。
他,应该是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要是他一早就醒悟过来,【原本让他不再孤独的妻子】也不至于【会从那么鲜活的生命变质为,那样子病态的残命】。
他一生都在恐惧【孤寂】还有【万一会重蹈父亲的后辄】。
这种恐惧,才是真正值得恐惧的,并且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以及他妻子的人生悲剧,极有可能还会伤害到许许多多人。
当他终于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鉴于【这是算是本人祖辈的作品】,能如此真地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
原著,也应该算是【村上春树-最佳的作品之一】吧
这世上或许真的有东尼这么一个人存在。
东尼泷谷。
就像他出现在村上的小说与市川準的电影中的那样。
他的存在好像比你或我的存在都更像真的。
当他占据了你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你面前演绎着他的人生,孤独的人生,被人分享,这之后,他就像是真的存在——不像你,你也孤独,这孤独却不为人知。
所以会跟东尼共鸣,因为他孤独得那样彻底。
甚至可以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他的在1940年代中国的牢房里静静听着窗外行刑的枪声、在地上蜷成一团的父亲。
他的仅仅相伴三天就撒手西去的恬静美丽的母亲。
他作为绘画师的一个人的沉闷漫长的工作。
他以为让他摆脱了孤独的、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孤独无法缓解而拼命购物的妻子。
他们都让他孤独。
作为一个从小就一个人生活的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思考,成长后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在路上开着摩托,一个人在工作室绘画。
在没遇到成为他妻子的女人之前,他没特别体会到这种孤独,很习惯。
遇到那个女人之后,他意识到孤独,想要结婚,结婚后,他看着她,无论是她睡熟的脸还是做家务的样子,都让他由衷地喜悦。
孤独会结束吗?
不是。
只是一起走了一段路。
妻子走后留下了一屋子的衣服。
父亲走后留下了一堆珍贵的黑胶碟。
看着这些,他就没法平静。
把这些都卖给二手店之后,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他以父亲在1940年代中国牢房里的姿势,躺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心终于渐渐静了下来,他又重回孤独,可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吧。
我们的身上曾经住过一个谁。
他也曾经住在我们的心上。
他带走孤独,再把它还回来。
东尼的父亲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和兄弟,从中国回到日本,“他只能孤单的活在世上”。
或许这是说他跟世界的血脉联系断了。
他有了东尼,一个继续孤独下去的人。
当东尼以偶然又有些必然的、与父亲完全相同的姿态躺在空荡荡房间的地上,我发现有些东西是没法抹去的,一种希望,即使种下一种孤独,只要收获了这种孤独,就不会空虚,生命就不是虚无的。
我喜欢东尼重新享受他的孤独。
虽然人们总是想法子要摆脱它,可始终陪伴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东尼比谁都看明白这件事。
他继续画着那些在别人看来冰冷、毫不温情的机械人,但或许这样的画也有人喜欢。
就好像看了这样的电影,而喜欢东尼的孤独的我。
东尼总是面无表情。
他蜷坐在电脑转椅里,来回旋转着,拿一支笔把玩,或者只是静静望着窗外。
有一种很奇异的感染力。
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收获的画面。
他一个人。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