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美国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19岁的男青年喝酒违法,但捐献精子没问题。
保罗19岁那年在大学念国际关系专业,他趁着年轻力壮为精子银行作出了贡献。
近20年以后,保罗接到一个电话,精子银行的人说他的孩子希望跟他取得联系。
按照保密协定,如果捐精者不愿意,银行无权披露其身份,可保罗愿意。
喜剧电影《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的故事由此展开。
保罗主要出于好奇才愿意跟孩子见面。
他发现自己当年的捐献已经结出两枚硕果:刚刚高中毕业的乔妮和弟弟莱塞。
对这两个孩子来说,除好奇心驱使以外,更为强烈的需求还是寻找父亲。
两个孩子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连养父、继父也没有,他们只有妈妈。
不只一个,同时有两个。
同性恋伴侣妮柯和茱尔斯各自经过人工授精后生下乔妮和莱塞这姐弟俩,四个人共同组成一个家庭。
由于精子都来自保罗,所以乔妮和莱塞从生理上来说为同父异母。
这个家庭是不是很特殊?
如果你指望看到一部讲述同性恋家庭如何与常规家庭不同的电影,那么女主角之一妮柯将非常生气。
她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向世界显示,其实同性恋家庭一切如常。
这部电影建构喜剧效果的核心正在此处。
女同性恋者建立的家庭不具备丈夫配妻子的常规结构,但也有阴阳之分。
妮柯是个妇科医生,她为全家挣口粮,四个人得以安居在南加州绿树成荫的良好社区,以沃尔沃V70这类高档车代步,就跟其他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一样。
茱尔斯学过建筑,但她的精力更多地放在照顾孩子上,职业生涯比较随性。
多次改变轨迹以后,她最新的计划是投身园艺。
两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妈妈各负其责,精心打理着这个家,两个孩子自然健康成长。
女儿乔妮门门功课全优,她申请的每一所大学都给她发出了录取通知。
一家人遵纪守法,吃得有营养又健康,垃圾也全都分类回收,样样都跟其他体面的传统家庭别无二致,除了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父亲。
保罗出现以后,一家人原有的稳定生活立即相应发生变化,朝着失去平衡的方向滑去。
首先,两个孩子身上潜藏的那一点点野性得以苏醒。
乔妮开始顶撞喜欢唠叨的妮柯,她强调自己已经成年,用不着什么都听家长的。
莱塞从前老喜欢尾随着一个坏孩子做小兄弟,现在他敢于公然与之叫板。
最令人惊奇的变化发生在茱尔斯身上,她竟然跟保罗倒在同一张床上。
我无法确定哪种情况性质更严重,女同性恋者与男性出轨或者与另一个女性出轨?
但毫无疑问,与男性出轨引出的疑问应该更多,不仅有对伴侣的不忠,还有更为深层的问题:难道她的性取向已经发生漂移?
女导演Lisa Cholodenko自己是同性恋,她和同伴的孩子也经由人工授精而得来。
Cholodenko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时候谈到了这个出轨情节,但没有刻意强调与男性出轨或者与女性出轨之间的区别。
她说,只要存在性关系就算越界,其原因应该归结到当事人的一种渴望,茱尔斯渴望改变日益平淡的生活。
同性恋家庭同样需要面对中年危机,伴侣之间多年相处以后,维系激情已经成为奢望。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茱尔斯和妮柯在浴缸边进入准浪漫状态的时候,电话铃突然响起,妮柯的病人需要紧急咨询。
等病情诊断结束以后,不仅浴缸里的水已经冷却,茱尔斯的体热也已经退去。
Cholodenko靠着对女同性恋家庭的细致刻画营造喜剧效果,不需要借助于夸张的情节,或者装疯卖傻,更没有对弱势群体的嘲笑。
比如,茱尔斯和妮柯亲热的时候需要男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电影助兴,非常有趣。
更有趣的是儿子莱塞发现了她们卧室里的录像带,他质疑两个妈妈,你们这是为什么?
茱尔斯的回答非常认真,她说人类的性行为比较复杂。
很多情况下,人的欲望跟直觉刚好相反。
她解释的态度越严肃,喜剧效果越强烈。
电影院里的观众一律狂笑不止。
美国女演员过40岁以后很难再找到合适的角色,这部电影算一个难得的例外,它给两位演员Annette Bening和Julianne Moore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Julianne Moore的形象已经不可能跟从前在Boogie Nights、The Hours、Far From Heaven中那样既成熟又年轻,但每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她仍然具有辐射力。
Annette Bening的表演同样出色,妮柯对待生活极为严肃谨慎的姿态成功地强化着电影的喜剧效果,以不动声色的方式。
导演对其他三位角色也很慷慨,这部电影没有很弱的人物。
很多时候,我习惯从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角度来看电影,这样既方便自己从电影叙事中吸取养分,同时也能通过挑毛病找乐。
从情节设计上看,这部电影基本上很顺畅,我只感觉到两处例外。
为了让保罗和茱尔斯有机会亲密接触,导演让他邀请对方改造自己家杂草丛生的后花园。
此前,电影中已经展现过保罗的职业,他是一个有品位的餐馆老板,热衷有机农业。
一个到处种蔬菜和水果的人却让自己的后院闲置着,这个安排比较勉强。
另一个例外出现在故事走向发生大转折的时候。
妮柯在保罗家的卫生间发现了女人的头发,她立即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他和茱尔斯有染。
我很疑惑,头发怎么就不可能来自其他女人,难道非茱尔斯莫属?
我对美国社会一项独特趣味的了解很快派上用场,Julianne Moore长着一头天然的红发。
在白人中间,红发相对比较罕见,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结果。
绝大多数红发女人属于爱尔兰裔,她们是美国社会男性小资的最爱。
我从前看过的同性恋题材的优秀电影多数是悲剧,至少很悲情,象My Own Private Idaho、Far From Heaven、Milk,当然还有《断背山》,以及最近的A Single Man,高质量的喜剧比较少见。
Lisa Cholodenko的这部电影有助于平衡人们对美国社会同性恋者际遇的认识。
毕竟,仅从统计数据看,我们的生活中总有10%的同性恋者,他们和她们跟传统性取向者一样有恋爱、婚姻、生儿育女的自由,同性恋家庭也应该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同性恋融入美国主流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只是速度快慢还很难说。。
一直大家讨论 平权 不知道到底平的是什么?
这个电影里生父/sperm doner,的形象就很好地诠释了现在平权还需要work on的东西—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观念。
这个生父以为自己的出现可以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取亲生子女 的心 并且趁机和生母发生关系 就让生母爱上她,意识到自己还是爱异性的,趁机把另外一个母亲踢出局,自己和生母带着亲生子女自成一个新的完美家庭。
这就是说白了这个生父作为一个白人直男子打心底里瞧不起gay,认为gay之前没有什么真爱,以为他们的情感是很容易,一个第三者的出现,就可以打碎的。
但可惜他可能不懂的十年家庭的意义,也不懂同性之间的情感。
这个生父很典型的代表了那些异性恋脸打骨子里瞧不起gay的问题,这可能需要时间的,但是需要被关注到的。
可能这就是现在平权需要work on 的东西吧。
虽然现在在表层面看似LGBTQ+人群在这个社会上平等,比如被别人尊重之类的,但是深层次的还是不平等......记得那个儿子和Nic 对这个sperm doner第一印象不好,当时我也和女儿还有Jules 都觉得这大哥挺chill 的结果随着故事发展他果然很自大,就是典型的中年直男那一套,表层套着一套让人舒服的套路,结果打心底儿还是很自大和自负,刻画的太生动了。。。。
当时生父最后一次找上门来时,Nic后来实在听不下去了,立马把女儿扯回来说不要纠缠了,要真的喜欢孩子,自己组个家庭吧。
我内心是yas的!!!
yasssa bitch!
md一个家庭的组成都很不容易,不是他可以一直单身 然后随随便便趁机取巧 省去了组建家庭的那些苦和累的部分 然后把这个已经组成好的家庭夺走的。。
Nic最后抓住了Jules的首,MGMT的youth配上,电影嘎然而止,好荡气回肠,一个家庭和生活的意义就是此回荡吧!
「Well, sweetie, you know, human sexuality is complicated. And sometimes desire can be, you know, counterintuitive. You know, for example, because women's sexual responsiveness is internalized, sometime it's exciting for us to see responsiveness externalized, like with a... like with a penis.↓Wouldn't you guys just rather watch girls doing it, though?↓Well, you would think that. But usually in these movies, they hire two straight women to pretend, and the inauthenticity is just unbearable.」「You know, if we act like grubby bitches, we're just gonna make it worse. Let's just kill him with kindness and put it to bed.」「I wish you were gay. You'd be much more sensitive.」「I need to say something. It's no big secret your mom and I are in hell right now, and... Bottom line is, marriage is hard. Its really fucking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Instead of talking to each other, you go off the rails and act grubby and make stupid choices, which is what I did. And I feel sick about it because I love you guys, and I love your mom, and that's the truth. Sometimes you hurt the ones you love the most. I don't know why. You know, if I read more Russian novels, anyway... I just wanted to say how sorry I am for what I did. I hope you'll forgive me eventually. Thank you.」「I don't think you guys should break up.↓No? Why's that?↓I think you're too old.↓Thanks, Laser.」
跟着流了不少眼泪,感觉到两个LES 将家庭经营的这么好的不容易。
很阳光很美好的一部片子,对于我这个道具场景控来讲,阳光室内花园都perfect,包括les的配饰,太美了。
还有那个精子老爸的有机菜园和餐厅。。。。
片子会让你思考到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经营多年之后的还需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毫不修饰的皮肤和皱纹让你感觉到真实的人生和变老,但是却非常优雅。
其实两个孩子都很爱MUMS,当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表现让我很感动。
不想说太多,总之,是一部喜欢家庭爱情人生这一主题的人一定要看的,我准备再看一遍,仔细留意下gardening 和首饰。
很高兴在我终于开始有是时间的时候,看了这部美好的片子,从中汲取我本身最关注的家庭爱情园艺生活的美好。
The kids are all right蓝光版一发布就上了电驴首页,豆瓣排行绑也挤进前十。
最近一段,Les电影似乎有大受追捧的势头,题材的标志作品《Fingersmith》又是被翻译引进又是作者访谈的,甚至登上风行点播前十榜单。
虽说是Les题材,kids却只不过是是两个中年女人的家庭故事,没什么香艳刺激可寻。
可从电影在圣丹斯展出,就是好评如潮,很多人已经开始预言摩尔或是贝宁的奥斯卡提名。
说此电影与《Inception》就如去年的《拆弹部队》与《阿凡达》。
导演Lisa的HIGH ART是我最早看的Les片之一,有点久远,忘得差不多了,印象里风格是混乱而颓废,kids倒像是完全的相反,简单而轻松。
kids的切入点比较独特,普通lesbian couple的四口之家,突然来个sperm doner横插一腿。
编剧功力十足,每个角色都有戏,家庭生活的轻松笑点也充足,很是让我遗憾不能去影院感受银幕外观众的反应。
众演员表现更是没的说。
几场餐桌戏(似乎主要都是餐桌戏了),每人的表情都给的丰富、给的准确,让人渐渐陶醉在演员精妙的反应中。
贝宁、摩尔都是老戏骨了,大概就是因为对表情的精彩把控,朱利安摩尔这几年似乎成了les电影专业户从《The Hours》到去年的《克洛伊》再到今年的the kids are all right.饰演的都是遭遇婚姻危机生活瓶颈的中年妇女。
这么一部电影我看完却老觉得有个疙瘩,关于那个doner dad。
片子着大量笔墨塑造这个角色,他似乎也融入了这个家庭。
青春期孩子面前可扮演cool dad之类之类,见跟贝宁也成了my brother from another mother。
(导演在这些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两次与kids会面,都是女孩一个拥抱;男孩握手后再搂肩。
)于是他也想开始有个家,跟女朋友分手,去find someone ready to go there with me,他想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也接近成功的被这个家接纳。
可从偷情东窗事发,这一切立马化成泡影,人人看他不入眼。
两次主要冲突后,Paul就么从电影里淡出了!
这么精心打造一个人物,就成了成功被lesbian couple驱逐的侵略者,在之后的戏里戏份全无。
以至于我怀疑看的是删节版,或者是我又所谓的被好莱坞格式洗脑每个人物非得有个交代才算完?
少给Paul的一个交代,让我如鲠在喉。
于是乎我换个角度:这就是一部关于同性恋家庭的戏,paul本身就是个破坏家庭局外人,起完作用,自然可以一脚踢开。
可从电影的情感导向来看,Paul是个丝毫不令人反感,甚至有些可爱的角色。
那导演这不是纯粹的始乱终弃卸磨杀驴吗?
除去这些,终于有部电影抛去掉死去活来寻死觅活争权益的桥段,把同性恋摆在了普通人位置上。
扔掉了那些特殊化类别化,剩下的就是家庭和生活的本真。
1,台词真可爱,表面肉麻,句句讽刺,恨都不直着说,温情反都用恨的语气,越禁忌越调侃,不双关就会死2,贝神依旧牛逼,不知道举手投足做了多少功课(难道跟变性女儿取的经?
罪过罪过),却举重若轻,虽然希望不大,但凭这拿个影后玩儿一点不过誉,一定要演精分才显着有演技么,就不点名污辱某些用力过猛的花瓶了3,没觉得朱丽安摩尔这次一般,jules这货很有趣,感性的中年风情,又带野性的神经质,跟园丁的两次对话都太好笑了,被逼问时的害怕状非常逼真,贝宁那表情,换谁谁都吓死。
本质就是个老少女,事发后还半夜去豁楞俩孩子。
同样是中年作女,《饭祷爱》里的嘴姐咋就那么招人咯应呢4,鲁法罗几乎跟60后70后一线所有女星都合作过,床戏功底也跟理查·基尔不分伯仲,自己却没挣得一点名气,长得就够猥琐,辨识度低。
这片里简直脱胎换骨,擅长被动而来者不拒,唯唯诺诺但也不乏自己一套,没攻击性,最容易趁虚而入5,大家都太虚了,摩尔那是憋的,但因为没爱,不纠结不流连,听到表白说"Don't“,听到挖墙角挂电话,不耐烦都流于言表,你这doner就是个白萝卜;鲁法罗也并非真的falling for 摩尔,角色扮演得太入戏,真把自己当老子了,谁不希望花天酒地大半辈子,眼看往孤独终老上走,突然有一天就天上掉下来一双儿女,以为有精子者得天下了,心理情有可原,结局活该倒霉6,在解释拉妈为什么要看gay porn时,两人说,因为演lesbian的都是直女演员,矫揉造作!
贝、茱两位大神把自己也讽刺在内,会心一乐7,从头到尾俩孩子从没用过"Dad”一词8,不梦游了的爱丽丝演技有进步,跟doner的对话,最后的表情都到位9,有细节,儿子虽然并非gay,但气质阴柔懦弱,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难免的10,最喜欢对孩子、底层、弱势群体全体不避讳不恭敬的调调,这样台词才够劲,越不恭敬其实也越代表尊重平等
《孩子们都很好》以大女爱丽丝和儿子雷瑟为切入点,拉开一段奇妙的重拾传统家庭之旅的序幕。
两个女人通过保罗的精子生下这对儿女后,一直努力把其抚养成人,放在东方人的世界来看,真让人瞠目结舌。
一个失去父爱、父权的家庭,居然能够撑到今天,可以说这个非传统家庭隐藏着巨大的“维稳秘密”。
也正因为许多观众产生了好奇,包括可能连导演、编剧也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把正常的,或者说传统的家庭观拉扯进来,然后让两个情感世界观互相碰撞,擦出火花。
影片从捐精人保罗介入这个一直“没有问题”的家庭后,仿佛制造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但我认为是保罗把这个家庭本来应该有的隐形的问题化为显性问题而已。
这首先是女人的欲望问题。
我这里的欲望指的是控制欲和性欲,妮可作为女同性恋者的攻方,她担任的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角色,支撑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支柱,也就是一家之主。
通常,传统的完整的家庭中,父亲才能够成为一家之主,父亲理应具有控制欲。
丧失控制欲,家庭中心则难以形成,很可能使家庭关系涣散、分裂、瓦解。
而妮可代表的是一家之主的符号,她也就具有这样的控制欲,影片多次表现她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控制——人身控制。
作为退休的医生,她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因为这份曾经的职业,使她变得敏感,从而具有比一般家庭更强的控制欲,甚至是支配一切的。
她要让孩子承认她的核心地位,她要表现出家庭核心该有的核心力量,所以她必然要事事管制,实质为的是获得心理认同感。
这个阴柔气息浓重的家庭,失去父爱是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发展也会被其他人所笑话,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都很好,妮可不允许保罗以“父亲”的身份入侵她的家庭,妮可的敏感和强势差点毁了整个家。
而作为女同性恋者的受方,朱尔斯则是还原为母亲的形象,在家中处于辅助性核心地位,为孩子排忧解难。
但她毕竟是一个性识别正常的女人,长期仅从性爱录像寻获少量的性欲快感,很快便露出本性,难以抑制长期积累下来的压抑。
所以,当遇到真男人保罗,二人共事之时,也是他们能够借以“父母”的伪身份来获取身体愉悦的时刻。
如果孩子们承认这个捐精者保罗是他们的父亲,那么保罗和朱尔斯之间的性关系实在不算什么出格的,但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活在这么一个非传统家庭中,从而被妮可支配着一个早已形成的观念——只有妮可才是他们家庭的一家之主。
因此,就如一山不能藏二虎一样的道理,一家不能藏二主。
结果,保罗成为被妮可排斥、攻击的对象,是这个家庭的危险人物。
而朱尔斯受限于这个家庭无形的规条伦理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只能撇清和保罗的交往。
导演和编剧的思路都是清晰的,在分析角色心理的时候,创作者抓住的不是成人观而是孩子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名叫“孩子们都很好”,他们通过孩子的心理视角,去审视一个非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探讨他们是否承认这种存活在畸形家庭伦理体系的家庭关系。
为了保证已经被“驯化”的孩子的正常发展,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因为这次事故而被破坏,这也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的不受理性束缚的开放式家庭观念。
《孩子们都很好》被提名8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其罕见的对家庭伦理的另类解读方式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再好也只不过是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而已,平民化的叙事和影像并未达到足以影响大部分人观念的高度。
况且,影片真的没有一点喜感。
首先我自己推想了一下这个家庭是如何组成的。
Jules因突然发生的颜面神经麻痹而前往医院就诊,那时为她治疗的是一位女医师Nic,互相吸引的两人从医病关系中转变为情人,最后决定走入婚姻共筑家庭。
有一天Nic认为一段关系的维持不能没有小孩或者她只是单纯想要有小孩,于是借精生下了女儿Joni。
Joni三 岁时,两人考虑了许久,因为Joni必须承担这并不一般的家庭成为她人生的背景,是否要让她单独去面对?
也许应该为Joni找个伴,Jules决定再次向 精子银行提出申请,然后Joni就有了个弟弟Laser。
The Kids Are All Right如果只是讲述外界异性恋者是如何看待同性恋以及她们组成的家庭,那么本片将是一条俗烂的同志电影。
导演Lisa Cholodenko并不觉得同性恋与异性恋在家庭关系中会有什么差异,良好的家庭关系就得建立在沟通与爱上头,无关乎这个家里头的组成核心是一对父母或是两个妈妈。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Jules和Nic的家庭结构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要等到Joni离家读大学后才有可能出现造成改变的因素。
殊不知成年了的Joni自作主张去联络捐精者Paul一会。
我实在忘不了Paul与Joni姐弟见面时的那份尴尬,双方释出善意却也有所保留,互动之中带有微妙的张力,这是因为血缘关系所带来的情怯吗?
或是同志家庭出身的他们习惯性的防备。
明明是期待与Paul的会面却在见了他后把话都缩回去,姐弟俩轮流向Paul介绍彼此,似乎想掩盖无法大方地与Paul对谈的窘境。
影片的中段Paul几乎取代了Nic成为家庭的轴心,在Paul家晚餐的那场戏,导演Lisa Cholodenko透过Jules、Joni、Laser三人帮忙Paul做些晚餐前的准备工作而Nic独自一人翻看Paul的黑胶收藏的镜位安排即道 出这点。
轴心的转换过程自然会发生严重的动荡,家庭气氛的改变以及长久存于彼此间冲突的爆发。
电影主题即是叙述看似稳固不变的家庭关系其实是脆弱的。
我认为同志关系会修成正果必定要经过双方更深刻的思考与讨论,毕竟极少听到有同性恋情侣闪电结婚这 回事。
同志结婚有没有法源还在其次,而是同志关系需不需要走入世俗的婚姻概念之中?
Nic与Jules共组家庭至少十八年,她们并不是一对迷惘的情侣,而 十数载的光阴彼此的生活也应磨合完毕。
却因为Paul的介入而险些分崩离析,为什么?
绝不是因为Jules需要男人,而孩子们需要父亲。
在关系之中Nic 是强势的一边,无论对爱人Jules或是一双儿女。
但Paul的个性并非如此,他会去肯定Jules,尊重Joni与Laser。
或许Paul处于跟 Nic不同的心理阶段,一家之主的Nic安心于长期稳定的关系中,而Paul才刚从陌生人转成熟人朋友,也因为距离让他更能去欣赏这个家庭里的成员。
一切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太让人习惯的日常生活成了最该死的遮掩。
对于阳光小美女、朱诺这样笔调诙谐、平易近人的剧本向来没有什么抵抗力,今年的独立电影The kids are all right就隶属这样一个范畴。
能看到中生代的两大演技奇葩Julianne Moore和Annette Bening飙戏是件很幸福的事,她们同有着几度提名奥斯卡却无缘染指小金人的缺憾,只是这次联合出击势必又成同室操戈的尴尬。
或许Moore可以尝试报名女配单元吧。
Mark Ruffalo带来不少惊喜,粗旷男把肆意洒脱又浪子回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Paul的结局略显悲剧,毕竟任何一次劈腿事件的责任方都不该只由一个人承担,即使出现在同志家庭。
然而婚姻就像马拉松,维系家庭的纽带势必不仅仅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还要有孩子,或许也只能是孩子。
有个颇有情趣的画面,两个Les妈妈看Gay Porn被孩子发现,孩子问为何看GV而不直接看拉拉片,妈妈解释为拉拉片太假GV比较真实。
完全赞同此观点,女同Porn几乎都是拍给男人看的,身为同志的Av女优在观众群体皆为男性的AV界市场较小,大多是直女出演女同题材。
我能想到的就有不少只演女同题材的欧美女优,如俄罗斯学院系列的Sandy,Jenna Jameson这样的名优也是已出演LES片为乐的。
日本或许也有,但比较少。
当然双性恋自然比较占优,也更有激情。
所以相比起来,GV的真实就颇显优势,适合腐女和各类同志观摩。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的欲望真是件复杂的事情,生理欲望同样如此。
Q:片子怎么样?
L:不错,有亮点,属于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不闷,连看两遍没有心理负担。
(笑)Q:亮点是?
L:首先是题材,毕竟现在关于拉拉家庭的电影不多,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新鲜,而且在水准之上,不容易。
其次就是安妮特·贝宁的那段特写表演,平心而论,就整体发挥来说,她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换句话说,贝宁得到奥斯卡提名,那我觉得摩尔也应该有这个资格,贝宁占了个便宜,如果让摩尔来演尼克,我相信在那个特写里,摩尔的表现也不会差,但是贝宁拿到了这个人物,所以就是贝宁出彩了。
我相信尼克这个角色试戏的话,应该就是演这个段落,它属于这个角色的“头”,头过身子就过。
(笑)Q:那段特写让我看出了希区柯克的感觉。
L:确实如此。
那一刻,真挺穿越的,贝宁演出了尼克当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疑惑、自卑、故作镇定,等等,许多杂糅的情绪都出来了,很像希区柯克电影里的女性角色。
Q:是否达到白兰度在《教父》里看到桑尼的高度?
L:那倒没有(笑),贝宁的表演会让我起立鼓掌,白兰度的那个表情变化,让我根本忘记起立鼓掌。
(笑)虽说如此,贝宁在这场戏里的表现,跟弗兰克·兰格拉在《对话尼克松》里、斯特里普在《时尚女魔头》结尾里的那两个特写表演是不相伯仲的,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神光一现。
(笑)Q:亮点的“最后”呢?
L:哦,没有“最后”,就上述两个亮点,首先其次说惯了,对不起!
Q:中规中矩的好莱坞家庭片是什么意思?
L:首先,意识形态方面中规中矩,虽然是拉拉家庭,可还是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尼克和朱丽斯或多或少都觉得组建同性家庭有点儿“懵懵懂懂、浪费青春”的意味,家庭成员多么想离开这个家庭,通过叛逆行为、外遇行为等损害这个家庭,到最后,一定是捍卫家庭完整这个观念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影片结尾,朱丽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表白,取得了家人的谅解,尼克也从朱丽斯的“叛逃”行为里认识到了自己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妻子”的关心不足,卓尼则在真正上学离家之后的“寻找”动作里暴露出潜藏在内心深处对家庭的依恋,雷兹在看到“父母”和好之后,终于露出了笑容。
意识形态方面的中规中矩,没有贬义,这就是美国,其实也是普世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片,体现这样的价值观很正常,没有任何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不管是拉拉家庭还是男女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不稳定,谈什么社会稳定。
手法上的中规中矩就有些让人遗憾了,影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的起承转合,人工雕琢色彩太强。
为了让上述“最后的胜利”显得弥足珍贵,影片将孩子们的生父保罗几乎设置成了一个完人:他胡子拉碴,整天穿着夹克牛仔,一身臭汗,充满着雄性魅力,虽有拈花惹草的毛病,但在爱上朱丽斯、想要跟她结婚之后,就下了决心开始重新做人,不仅行为检点,而且主动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对自己家庭失望之极的朱丽斯最终能跟他一刀两断,实非常人所能。
对卓尼和雷兹,保罗也是模范父亲,他知道怎样跟青春期的儿女打交道、如何讨得他们的欢心,而且大胆鼓励女儿放手去爱,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可贵的,他还有知人之明,早早就指出雷兹的好友克雷是个烂人。
这样的好男人,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
他简直就是为了破坏尼克和朱丽斯的家庭而生的!
电影人物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就有些失败了,失去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
纸板人,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通病,因此我才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中规中矩”。
(笑)Q:其他人物身上有类似的毛病吗?
L:也有,朱丽斯和雷兹身上尤为明显。
虽然有来自自己内心和家人方面的压力,朱丽斯最终回归家庭的转化还是有些直接和突兀,缺乏更具层次的自我救赎过程。
具体来说,影片强化了家人方面的压力,简化了朱丽斯内心的自责,将朱丽斯和保罗关系的终结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
雁过留影,风过留声,保罗这么容易就被抹掉,其实是为最终胜利的酣畅淋漓牺牲掉了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至于雷兹,在影片的中后段,他的戏剧作用——引出保罗、给朱丽斯施压——结束之后,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
(笑)Q:情节方面的人工雕琢呢?
L:人物不能脱离情节,情节也不能脱离人物,有功能化的人物,就有功能化的情节,除了保罗,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雷兹和雷克闹翻,一个是卓尼鼓起勇气拥吻心上人,这两场戏,完全就是为了终结雷兹的友情和卓尼的爱情这两条剧情副线,并没有直接服务于全片家庭保卫战这个叙事中心,完全可以侧面描写,没必要硬插在主线之中。
Q:解释“中规中矩”也没有“最后”吧?
(笑)L:对,没有。
(笑)刚想到的,这片子有两处细节处理的不错,值得一说:一个是保罗的出场,他举着左手扛着一筐菜,之前的镜头,雷兹小时候的照片,雷兹举着左手笑,这个相似动作连戏很不错,两个镜头就点出了保罗是雷兹生父的身份;另一个是朱丽斯和尼克在餐厅吵架,朱丽斯问尼克:“你还爱我吗?
”,尼克不答,酒保问她俩还要酒吗,尼克说:“不,结账!
”,从后续情节可知,尼克一直都爱着朱丽斯,可这里她无心说出的“不”,让朱丽斯,更让观众心头为之一紧,妙!
刘强爱电影第九十八集之《孩子们都很好》:一场好莱坞式的家庭保卫战
光看名字以为又是一部天伦之旅题材的。。其实不然。。非常不然。。 PS.①弟弟竟然是Little Manhattan里的小男孩!!长的好快啊!!②还是对爱丽丝小姐无爱 ③摩尔大美女的雀斑真严重。。不过还是这么美艳呐!!
LES家庭不容易呀。
那段cheating太让人反胃了。
又是中产白人家庭的出轨中年危机系列。同性沦为噱头,说要拍孩子结果拍到一半又拍大人去了,结尾为了点题强行转回孩子身上。以及编导是觉得就算是拉拉每个女人也都得喜欢男人吗?
les的生活如此可悲?
不是很看得下去 也没认真看 可能是不懂他们的幽默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弯女竟然扛不住直男的诱惑,这到底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男人啊,虽然脸大叔,但是这么壮的胸毛大叔还是太sex了。
《性福拉警报》,台湾人的翻译还真是有意思。
拉拉无罪,直男最高
这是好莱坞我最喜欢的两位女演员,也是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只开花不结果的两人,我从没想过他们会合作,我总是坚持等她们能拿影后,不过我爱功名利禄,也更爱你们。
就像小蝌蚪会有感情一样,捐精人居然真想当爸爸了,可注定只是场马拉松中最让人疲惫的点,是差点摧毁拉拉家庭的过客。看似脆弱的拉拉关系、不着边际的血缘父亲,这个片子的人物关系设定,成了检验婚姻尤其是同性婚姻的最大挑战。“居然有直男喜欢joni mitchell”,可惜直男还是落败。
视角切换很好,最后你还是个局外人,这家人跟你没关系,回到原点了
有人竟然说这是个喜剧。喜在哪里?只要是happy ending就是喜剧??荒谬
其实有些失望啦。不过整体不失水准,开放式结尾很受不了。
不就讲了一对拉拉生活幸福然后一个直男勾引了其中一个结果拉拉家庭遭遇信任危机但是由于女儿将要离家最终和平下来的故事嘛……我真的觉得好无聊好无聊啊……也许我是真的没啥情怀……
7分,剧本甚好、表演给力、镜头到位、结尾真实。
我突然觉得这种家庭很好诶!多和谐!果然比男同和谐的多!又比普通家庭有意思得多,但也并不缺少什么,不错!
这样的家庭注定备受争议
班宁太帅了
喜剧,很多台词很机智,看得赏心悦目。剧作上不是没有问题(两个孩子的戏虎头蛇尾),而且有些血统论(如儿子找爹)。卡司超强,贝宁的表演绝对值一个影后啊。朱利安摩尔又一次扮演了一个Female。这个故事在《QAF》里也看到过,同样是P出轨,但是“捐精者”这个设计太绝妙了,恶狠狠地嘲笑了父权结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