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想说好多。
今天是和一个真的铁哥们看的这电影。
俩个人无聊随便看到的电影,就看了下去。
2013年,有这个哥们,还有现在在上海的一个哥们,还有一个女哥们,我们四个约定一起去南京过元宵节,第二天没什么地方玩,然后就过江去南京北站,落寞的南京北站,我们四个就在老铁道上一直走着,一直打闹着,一直笑着。
今天看到这部电影突然感觉好像又回到那天了,我们又可以喝酒吹牛了,虽然我们四个关系还是那么好,但愿你们可以国庆节回来一起喝酒,也无风雨也无晴,喝他个昏天黑地。
😁😁😁😁😁😁😁
芬巴是一个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普通男人,而他天生四尺五寸的矮小个头却格外引人注目。
在众人的指指点点和嘲笑声中,芬巴只得避开人群。
当唯一的好友过世,芬巴搬到纽泽西乡下朋友留给他的废弃火车库房独自生活。
接二连三出现的意外访客,让原本希望离群索居的芬巴不情愿地开始了他的邻里生活。
1️⃣导演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给小恶魔饰演的男主芬安排了五个对他很友善的人。
2️⃣第一个是他的黑人好友,去世之后给他留下了可以容身的车站小屋。
3️⃣第二个是卖热狗的小贩,在芬搬到小屋时主动向他示好,又是端咖啡又是做饭,还拿出大把时间陪他四处闲逛,即使遇到冷脸也不放弃。
5️⃣第三个是失去儿子的画家奥莉薇娅,她们的相识有点喜剧色彩,也许就是这段让豆瓣把这部电影归类喜剧片,其实一点也不喜剧。
奥莉薇娅气质非凡,喜欢他我估计是觉得自己和芬一样是上帝不眷顾的人,一个失子,一个是侏儒。
6️⃣第四个是图书馆员工,这妹子对他有好感,还把自已怀孕的事告诉了他,原因我也不知道。
7️⃣第五个是黑人小女孩,邀请他到自已的学校参加节目。
我猜可能是孩子太小,还没到青春期,比较单纯,也没啥朋友。
8️⃣这五个人把处于压抑郁闷孤独被歧视生存状态中的芬拯救了出来。
作为侏儒,可以想象芬从小到大一定承受了太多世态炎凉,他对别人的冷漠正是他向这个世界的回应:你们都别来烦我,我不需要笑脸,当我不存在已经很感谢了。
9️⃣通常像芬这样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能量并被吸引。
如果自绝于人际交往,那我觉得能交到朋友的概率很低,导演设计的这五个人可以说是专为芬,他们是芬的天使,要不就是这五个人也同芬一样极度孤独,所以需要报团取暖。
🔟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出小恶魔的演技的确不错,芬的克制、郁闷、愤怒和渴望都拿捏到位。
好久没有这么安静的看完这么生活的一部电影了。
这是一部相当好的电影。
虽然没有养眼的俊男美女,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三位主角的表演却让我觉得,原来这就是生活。
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没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平静,寂寞,小溪一样流过。
Fin的生活,有痛苦,很隐藏。
Joe的生活,很平静,很自在。
Olivia的生活,有痛苦,有希望。
但是三人交汇到一起之后,各自敞开心扉,变成好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有那么几个人。
最亲的家人,爱人,知己。
如果生命中这些都完整了,多么美好!
但是总会有不如意。
三者中总会有缺失。
多么希望,我拥有完整的这三者。
这个电影让我想到奇迹男孩那个故事,男主和奇迹的男孩是同一类人,外形异于常人,走在街上不经意会收到格外关注,不乏会有人以怪异眼神似看到可怕生物,或故意嘲讽讥笑。
失去唯一朋友的主人公芬,不难理解为何要远离熟悉环境,去纽泽西重新开始离群索居的生活。
男主性格冷静,克制,隐忍,话少,喜怒不言于色,常面无表情。
但不妨碍热情健谈的邻居咖啡小贩乔对他好奇,与他搭话;也不妨碍两次撞到他的中年女画家奥利维亚带酒来友好致歉;也不妨碍小肥妞女学生对他产生的兴趣以及对他火车知识的肯定。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总在意料之外发生,冷漠的外表并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温暖,也不能隐藏人对爱对情感的渴望。
芬渐渐地熟悉周围的人与环境,会和乔说多几句话,一起去散歩。
知道奥利维亚经历了丧子之痛走不出来,逃到这里躲避世人的怜悯同情,也交换痛苦告知自己的朋友逝世来这里继承他留下的房子。
得知芬喜欢研究火车,奥利维亚友好地借录像机鼓励他也可以试着去做追火车的人。
芬真正地开始做一个火车追随者,乔开车兴奋欢呼,不断加速跟紧火车,芬在旁拿起录像机录视频,影片中第一次看到芬开心地张大嘴笑。
他们请奥利维亚一起看录影片,奥利维亚也开始邀请他们到家里,三个人自然而然成了朋友。
芬还收到小胖妞女学生邀请他去学校做关于火车的演讲,但他很不自信地拒绝认为这是无论如何自己也不能做的。
一切都和原来想象地不一样。
散步时芬告诉乔,女图书管理员夸他有个很性感的下颌。
乔总是真诚地说你真厉害,真是让人意外。
芬似乎一点点地找到些自信,答应去酒吧和乔和他父亲一起见面。
未料碰巧遇到女图书管理员,两个人都刚还刚好被放鸽子。
她年轻漂亮,主动地坐在他身边聊天,很自然地说出自己意外怀孕的秘密。
出酒吧时芬看不惯她男友对她的粗鲁方式挺身而出却被一推就倒,刚生出的一些自信被现实残忍击溃,在女管理员劝说下无力又失落地回到家。
第二天朋友乔为酒吧失约的事道歉,却因他选择宁愿一个人呆着的冷漠而受伤离开。
芬注意到奥利维亚自前夫回来找她后,状况很差,常情绪异常激动地电话争吵。
出于关心主动带她订购的食物去看她,却被大声告知我不是你的谁,不是你妈不是你的女友,你走开。
芬被击溃得一塌糊涂,像常人跑去酒吧喝酒,却被人指指点点地议论,不时嘲讽讥笑。
情绪积累到极点喷涌而出,一脚站在吧台上,酒瓶一摔,喊 here I am ,take a look!酒吧出来芬摇摇晃晃地沿着铁轨走,躺在铁轨上,选择安静地自我了解。
列车灯光闪在屏幕那一刹,我看到一个人对世界的深深绝望。
生活中我们不经意的一些过度与刻意,都会是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或许会是当事人所承受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上阳光明媚,芬醒来意外地发现自己没有死,不过随身带着的怀表被压碎了。
他因为自己异于旁人的矮小身材,感受到世间超乎常人加倍的残酷无力而决定放弃生命。
却未想,正是因为他的矮小身子,才没能被火车碾死。
他放弃死,起身去看奥利维亚,发现她大量服药瘫倒在地。
后面,芬去学校做了关于火车的演讲,和乔一起去接奥利维亚出院。
影片结尾留给观众很大空间,三个人一起看着录像影片,简单地说话聊天,安静结束。
我们不知道乔是否快离开,不知道奥利维亚会在这多久,或许最后大家会分离,但三人彼此的倾听和陪伴,平淡中温热细腻的情感,似光照亮对生活的期望。
心灵驿站 (2003)8.1200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汤姆·麦卡锡 / 彼特·丁拉基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04.30.04.The.Station.Agent.LIMITED.DVDRiP.XviD-BRUTUS心灵驿站导演: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北美上映日期:2003/10/03 (Limited)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美国日舞影展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英国影艺学会最佳原著剧本美国编剧人协会最佳剧本 除了我上面列出的这些奖项,这部《心灵驿站》还获得了很多较小的电影节奖,包括很多最佳剧本奖。
对于这样一部始终气氛平淡,缺乏情节的高潮起伏,以细节见长的电影,赢得如此多的最佳剧本奖,实在是很难得的事情。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年轻的侏儒,芬,自我放逐到一个偏远的小镇,热爱研究火车的他,本想在这里与世隔绝,然而有另外两个年轻男女,乔和奥丽维娅慢慢走近了他,三个人在互相的交流中彼此逐渐贴近。
最开始,芬带着警惕与怀疑的目光注视着四周的一切,这很正常,他完全有理由去怀疑每一次外界的主动接近都只不过是为了猎奇或更进一步的取笑他,然而热情奔放的乔和温柔细致的奥丽维娅并没有放弃努力,在一次次友善的示好之后,他们终于建立了友谊。
没有俗套的坠入爱河,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没有误会和反目,他们只是平淡的生活着,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绝对的普通,偶尔也会因为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口角。
很难想象这样的故事可以拍成电影,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还有什么必要去电影院呢?
细节,导演给予我们的只有细节。
坐在河边一整天看着火车一列列的通过,在废弃的铁轨上散步,沉默的坐在一起用餐,温馨的夜间聊天,疯狂的与火车飙车……导演是聪明的,已经看惯太多凶杀情仇惊险刺激的我们,真正缺乏和渴求的,却正是这些细节。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细节,而是缺乏感知细节的能力,我们的心灵已经被那些戏剧化的情节、大喜大悲的刺激打磨的太过粗砺,我们只有在导演的帮助下去一一重现那些细节。
这部电影,有些类似我以前介绍过的另一部《美国荣耀》,同样都是贴近生活的剧情设置,真实,平凡而琐细。
这样的影片总是让我对主人公的生活有些羡慕而又向往。
三位主人公夜里挤在奥丽维娅的家里看录像,看到七倒八歪得睡着,深夜,奥丽维娅和芬开始聊天,谈他们的过往。
谈的并不深,很快便各自入睡。
我最喜欢这一段。
倾听、理解、然而又并不接近到对方的个人空间之内,我们也并不指望别人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我们只是都有些故事,需要找一个听众而已。
这样的夜晚,我似乎有过,然而太过遥远,已经回忆不起,我多么想再生活一次。
这确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又确实是很难的事情。
心情不在,人不在。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尤其是像芬巴这样天生作为侏儒人,少不了别人歧视和关注的目光,没人能理解他,他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任何人来打扰,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
但是完全不在乎这真的能做到吗?
心里想着是这样,但现实中遇到那个她伤心时候被驱赶,遇到那个她男朋友来找茬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被欺负的无奈,这怎么不能又想起自己,又恨自己是这样的人呢?
一开始也不适应,别人来敲自己的门,但是慢慢到后来一切都在默默地发生改变,原来有朋友的感觉其实也不赖,他们就像星光一样,即使我仍然是一座孤岛,但是只要我抬头,就有星光陪伴,这一个旅程也不算乏味了。
芬这个角色,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电影前半段芬没有办法敞开心扉,因为身为侏儒,过往的经历让他相信如果与人为伴,终有一日的分离会让他伤心。
半推半就接受友谊之后,果不其然意外发生,同时也有自己的原因,朋友相继离开了他。
但是大难不死之后就想通了,开始主动关心在影片开始主动关心他的人,从逆来顺受到努力去生活,这个电影的叙事节奏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Peter演技很好,但是估计太多都是他本人经历过的就不夸演技了。
已是夜里十一点多,想等的人没有来,有点淡淡的失落,便下了网。
暑期习惯深夜睡觉的我,决定看一部电影。
单位的内网上有很多电影,下载了近40G,好多没有看,挑挑拣拣,选中了这部。
于是这个闷热的夜晚,一部淡淡温情的片子与我不期相遇。
芬巴是个侏儒,在一个买火车模型的小店里制作火车模型。
可能是由于黑人老朋友亨利的同情,老亨利意外死亡后,给芬巴留下一间老车站,名叫新天地。
于是芬巴离开繁华大城市,来到宁静的新天地。
对于一个经常受歧视的侏儒,这个地方可能比较适合他,尽管始终不苟言笑的他,并没有表露出特别的喜欢。
可是我们能感受到芬巴就想在这样安静的地方一个人生活,不希望别人打扰他,也不希望进入别人的生活,就这样孤独的生活一辈子。
但生活并不按照计划和想象进行,幸运的是芬巴后面的生活还不赖。
车站对面,热情开朗的小伙子乔暂时为病中的父亲看餐车,可能习惯了都市生活,在这里显得寂寞难耐,很想与芬巴成为朋友,但芬巴对他并不太接纳他;中年丧子的女画家奥利维亚因车技平平两次差点撞伤芬巴,因歉意而几次帮助芬巴,芬巴开始也是冷漠的拒绝;天真可爱的黑人小女孩克利欧把他看作她一样的人,请他到学校演讲;而图书馆的辣妹艾米莉情感失落把当他作倾诉对象。
慢慢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芬巴开始与朋友接触,开始有了微笑,开始和乔一起看火车,和乔、奥利维亚走铁路,三人起轻松的聊天,仿佛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芬巴封闭的心开始打开,竟然可以去关心别人,去酒吧喝酒,去学校为孩子作演讲。
奥利维亚也在芬巴和乔感染下,走出了丧子的阴影。
电影拍得很细腻,很抒缓,没有一点大起大落,但看完让人觉得很温暖。
有些细节很打动人,如芬巴和奥利维亚第一次吃饭,奥利维亚说,“我们不要想着找话说,只管吃就行了”,多善解人意的话语。
艾米莉的男友纠缠艾米莉时,芬巴想帮助艾米莉,却让艾米莉的男友轻轻一把推开,芬巴双臂在空中一振,对他来说是坚强有力的,但对艾米莉却毫无帮助。
我想电影可能讲述得是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关怀,每个人都需要友谊,不管是健全的人还是残疾的人。
人生可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心灵的创伤需要互相抚慰,走过下一站,就是幸福。
讲述几个不同原因有着心理症结的小人物,相互了解,战胜阴霾的故事。
主角的矮小身材造成了他阴郁冷淡、内向软弱的性格。
生活的挫折一直都存在,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嘲讽的言语形影不离。
黑人胖女孩问他是否侏儒,芬巴沉默平静的表情之下一定翻滚着剧烈的情感波涛,尽管内心翻江倒海、羞愤难当却还要装出若无其事的大度,这种否认虽然是徒劳的自欺欺人,但确实出于他竭力想要维护“正常”的尊严,仅能做出的笨拙而又固执的回答。
他坚决否认这一明显的身体缺陷,对于自身显而易见的残缺或者疾病遭遇到别人有意无意的提及,他宁愿拒绝这一异常的标签,尽管只是一个中性的医学名称。
芬巴内心始终是挣扎拧巴、自我斗争激烈的,不愿接受残缺,不愿承认“低等”,此刻的他还没有活明白,还没有与生活和解到可以理直气壮而心平气和地接纳并喜欢自己的程度。
等到想明白了自然会意识到,这样那样的残缺或者异常又怎么了,这都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已,就像天上无数的星星各不相同,为什么非要强求和大多数人一样呢?
不要让阻挡我们成为阳光朝气的活力人士,不要让别人的白眼恶语和自我消极的思维定势成为我们通向梦想和幸福的障碍。
帅气健美的拉美小贩对芬巴从讽刺捉弄到熟悉欣赏,丧子而婚姻破裂的女客人对芬巴同情关心,热情的她敞开心扉,收获的安慰和温暖。
他俩总是拿从未涉足男女之情的芬巴开涮逗弄,然后在他们的调教催促下,当然关键是漂亮的图书馆女管理员对芬巴动心了,她说他有个性感的下巴。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情人眼里出西施,也许自己意识不到,就是这一点微亮的光芒让你在有情人的心中成为美好性感可爱的存在。
何况芬巴的内在有动人的特质,他以微小身躯上演英勇救美,他在岁月静好中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他喜欢读书思考,观看火车电影,梦想能拍下火车行驶在原野的镜头。
只是性格的羞怯懦弱造成了封闭暗淡的局面,我们看到了他的隐忍和无奈,正像在回答为什么没谈过恋爱时他所说的,因为别人看待和对待你的方式不一样。
与生俱来的缺陷和纷扰的世俗让他承受了很多不公,酒吧买醉的那一夜芬他体内常年郁结的委屈和怨恨终于爆发出来了,他站上吧台上狂乱挥舞,怒声嘶吼着让周围的人把他看个够。
愤恨醉酒的芬巴倒在了铁轨上,迟迟起不来,接着他以一副彻底绝望之后失神迷茫的笑脸望向前方疾驰而来的列车的探照灯光。
影片这里的转折很好,微小的身躯躲过了车轮的碾压(虽然他的头很大),清晨酒醒后的芬巴睁开眼睛,迎接他的是阳光和幸福。
没什么可看的,就挺没劲。
有日子没看过这样简单又温暖的作品了。男主本人自信有魅力演技也不错,所以他的绝大部分角色里身高仅仅是他的一个个人特色。而事实上他这样的人一路走来所遇到的真正遭际(被根本不认识不了解的人嘲笑,不小心吓别人一大跳因为人家以为这里没人,各种意想不到的尴尬)才是我真正想看到的。“看人家跟你有说有笑就认为人家容易上手那是乡下佬的见解!”人家表面上云淡风轻甚至嘻嘻哈哈就认定人家肯定没吃过什么苦那是没见过世面的傻货的看法。
喜剧成份还可以,结局与起因都没怎么交代清楚,让大家感受了一下中间过程;片名本是如此还翻译过来的呢,有点太直白,或者说没深度,让人一下子拿到纲领,再去对照,却发现少了一些深度
不张扬,不煽情,不苦难,这舒缓的节奏,还有情绪丰满的摇滚乐伴奏,bravo
看过,不太喜欢啊
电影不指明道白,小矮人的现实生活就是最大的看点。一开始习惯性抗拒地nono,无聊“路人”开始闯入火车行驶轨迹。因为身高拒绝整个世界也以为被世界拒绝,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个永远遮住的缺憾吧。喜欢三个人坐在车轨上吃牛肉干,坐在凳子上脚踩垃圾桶,廉价又美味咖啡和热狗。只是太平淡了点吧。
太喜欢这部电影直接五星!拍的很平淡,像生活平静偶尔波折。故事非常流畅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哪怕结局就是三个静静地抽烟戛然而止。我虽然不是侏儒,但是觉得能够部分理解芬的那种自卑,那种躲闪的眼神和觉得自己的不值得。生活就是需要一些美好才坚持的下去,香烟,咖啡,火车还有友情。
为了看彼得丁拉基的主演特意找了很久的电影,这真是一个很酷很拽很有男人味道的小矮子。很平淡很简单的剧情,但是非常舒服。这部电影的感觉其实和一些日本片有点象,淡淡的爱情和友情,清新的色调和画面。PS:派翠西娅·克拉克森真的好美,即使现在五十多了也还是美啊。
愛可以讓人無限靠近。
“你不用说话,专心吃就可以,无所谓。”三个好朋友安静地相伴就能享受时光,是唯有郊区才存在的心境。结尾很突然,黑屏时我还以为文件出问题没放完…
美好,温暖,平淡,缓慢。总有一些人跟你合拍,也总有一些人愿意跟你合拍。一起坐着,尬聊,也不觉得尴尬。那一幕只有对家人才能做到
没太懂,讲一个侏儒如果慢慢敞开心扉交到朋友的故事
很慢很慢。。以至于我一直在等待是否有剧情转折,结果真的就这么结束了。。。不过画面还是很美的。。。
痛不一定会缓解 美不一定会延续 暧昧不一定成真 歧视不一定消除 人间不一定充满爱 故事不一定有结尾 随性自然 一切皆付笑谈 片子很普通 但是很感动 that's enough……
对准侏儒这个“弱势群体”光影也运用得很好就是,故事也太寡淡了叭
她是图书管理员的梦想,伙计,摘掉眼镜,放开头发,书扔得到处都是。哦,对了,她不带眼镜,那,去给她买一副也值了
以为是爱情,原来是友情
一个人没网没电话的平静生活
典型的美式无病呻吟,可能老美生活的太过优渥,一丁点事儿都能整的顾影自怜,对于中国尤其是90年以前的人来说,生活的不如意是常态。这部的情况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所以拍的很好,但故事始终打动不了我
美。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过程,Finn和自己(身高)和解,Olivia和死亡和解,Amily和爱情和解。我刚看完抱怨没有结局,现在想来生命还未到尽头,何来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