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国家的诞生(台)

主演:内特·派克,艾米·汉莫,佩内洛普·安·米勒,杰基·厄尔·哈利,小马克·布恩,科尔曼·多明戈,安洁纽·艾莉丝-泰勒,德怀特·亨利,阿雅·娜奥米·金,伊斯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7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8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9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0

《一个国家的诞生》长篇影评

 1 ) Creativity or accuracy?

‘The Birth of a Nation’ Is an Epic Fail转一篇靠谱的影评。

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

进行创造的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结构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它一定是作者内心某种立场的表达。

但内特选择这个历史故事去表达黑人的抗争的时候,手段并不高明——比如黑人女性一定是受害者,白人一定是施暴者,主人公一定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才揭竿而起。

这种简单的处理,让所有的人物迎合了刻板印象,让电影变得非常的不写实、单向度、苍白。

好的电影,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是复杂的。

所以我只爱绝命毒师啊。

 2 ) 一个国家的诞生

看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美国,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

“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开国元勋、科学家、教养高深之人”,这让我想起来这部电影里,那位很有教养的女主人。

她代表杰弗逊民主主义的平等,民众的思想。

电影最后,当男主得屠刀看向她是,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3 ) 黑人版的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的价值观。

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

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

就像中国的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

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

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

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

)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

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

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4 ) 神的旨意,不还是用神的旨意指挥人

被奴役的神授意的黑人领袖,通过圣经布道,在帮奴隶主安抚奴隶们任劳任怨工作,终于在自己女人被睡,自己下一代继续被奴役压迫中揭竿而起,最终惨遭吊死且剖尸,但是失败的起义却不会阻拦历史发展的车轮。

是的,有那么多勇敢的心的相似桥段,所以有那么多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泛滥。

识别一件事物的真实性,就是看他是否能站出自己阶级立场上,不只片面强调自己的正确性。

白人奴役黑人不假,也没见黑人起义是只杀地主,妇女儿童也没放过。

其实任何人,都跳脱不出自己的经历去认识世界,所以你所能代表的,不过就是和你经历相似的那群人的利益,代表全人类,就算了吧。

领导人民,必须需要方法论,这时候,活学活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是可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稳定器,那么真正掌握的人,同样可以灵活展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可能是身处太平盛世,温饱思淫欲的我们,每每看到其他人民受苦,聚众集会煽风点火搞事情,就觉得舒畅痛快;看到对打肉搏,就觉得过瘾;看到为主义献身,就觉得不枉此生,尤其喜欢赴死前敌对势力的各种咒骂鞭打。

你会发现,最具力量的,永远不是支持,而是阻拦,因为有阻拦,才会有冲突,才想去挣破。

其实,通过神的旨意领导人,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和神对接,接受旨意,训练旨意,灵活应用主义包括:在现实环境中,发掘自己的阶级,发掘自己阶级所处地位,发现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若领袖死了,那作用就止步在激化矛盾处了,当然也叫舍生取义)

 5 ) 一个民族的生化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

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

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6 ) 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民粹主义糟粕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

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

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宗教的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而顿悟到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而选择反抗。

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

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的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

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置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

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

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的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和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7 ) Who are you

中国不是多种族国家,实在是没什么共鸣,导演的功力也有限,只觉得他一腔怒火,无处发泄。

倒是导演戏外的各种八卦,对我来说比电影有意思。

在导演的黑历史被翻出来以前,这位兄弟被黑人同胞们诟病的地方是:娶了个白人妻子,后来丑闻愈演愈烈,更是割裂了本来支持他的人群。

长剧Law and order的前三季,曾经有一位黑人检察官,后面偶尔出现转换了阵营,变成了辩方律师。

他说对他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Are you a black lawyer, or a lawyer who is black? 对导演又爱又恨的黑人女性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吧:Are you a black women, or a women who is black? 一面是种族主义的切肤之痛,一面是身为女性的无力与无奈。

在我看来,真正锤死导演的他那篇毫无忏悔的facebook道歉信,广受批评,他本人也又重新道歉。

在好莱坞年轻黑人演员和导演奇缺的背景下,Nate Parker本能一展宏图,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只能草草收场,刚摸到了名利的门就被踢出去了,对此,本道德婊觉得,真是大快人心,导演活该。

他应该庆幸,这些事儿在Me Too之前被翻出来,要是现在,真的点一首“凉凉”给他了。

 8 ) 政治正确

影片画质不佳,由于没有对白而比较枯燥,加上3个多小时的片长,影片不愿细看,用翻页浏览了一下。

根据影片在影史上的重大意义,感觉应该适合那些电影专业人士作为电影资料研究。

他所创造的电影拍摄技巧,早已经被后来的许多作品超越,所以仅是意义不凡而已。

如果从纯粹娱乐的角度欣赏,没有必要浪费精力。

过度的政治正确很让反感。

影片也没讨论出黑人的出路。

 9 ) 《一个国家的诞生》:动人的故事,捏造的历史

今年有潜力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有一部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引起关注的原因并不是影片的质量有多高,而是其场内外热闹的话题性。

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百多年前,D·W·格里菲斯的同名电影,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的这部电影对黑人有着赤裸裸歧视,片中不但鼓吹白人至上,甚至赞美三K党,斗转星移,一百多年后,这部同名作品讲述的却是一个黑人反抗奴隶制的故事。

黑人明星内特·派帕克花了七年时间,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电影。

内特·派帕克故事的题材和导演的黑人身份,都让这部作品被打上了政治正确性的标签,加上内特七年磨一剑的刻苦,让外界对影片充满了的好感,在烂番茄网上,本片的支持率一度达到96%。

随后,影片在圣丹尼斯电影节,斩获两项大奖,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就在场内一片欢腾之时,场外却爆出了导演的丑闻。

据爆料,1999年,内特和室友将一名喝醉酒的白人女同学强奸。

事发几周后,受害人报了警,可恶的是,由于内特和受害人曾有过双方自愿的性行为,因此被无罪释放。

更可恶的是,内特和其室友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了长期的骚扰。

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的妻子被白人轮奸,正是他奋起反抗的导火线之一。

黑人领袖妻子这脸简直打的啪啪响!

丑闻一出,外界的反响可想而知!

用愤怒都不足以形容。

影片在IMDb上的分数直接下降到5.9分,而在豆瓣上,有44.2%的观众,给出了一星。

讲真,导演的形象,并不代表电影的品质。

不如追本溯源的来看看这部作品本身。

1831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爆发了北美奴隶史上最严重的暴乱事件,共有60多名白人奴隶主及其家小被杀,暴乱历时48小时,被民兵镇压。

暴乱的领袖是一名叫奈特·特纳的黑奴,他同时也是一名浸信会的传教士,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派的先知,来反对奴隶制,他利用宗教活动,团结了大批黑奴,进行了这场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以“阴谋造反暴动”的罪名被绞死,其遗体被剥皮肢解。

《一个国家的诞生》描述的就是特纳短暂的一生。

导演内特七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整个剧情打磨的细腻、生动。

从特纳儿时讲起,娓娓道来他天赋异禀,早慧识字,成为牧师后的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敏锐,感知自己目睹的有关奴隶制的一切,再到他亲历的一系列悲剧后,最终觉醒、反抗,到失败、牺牲。

可以说,影片成功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爱,他的恨,他的痛,他的怒,在细致的铺陈中,与特纳一同走过他曲折的心路历程。

与此同时,特纳起义所包含的个人意识觉醒、对奴隶制反抗等深远意义,以及他最终悲情英雄式的结局,又让影片笼罩了一抹传奇色彩,而令人神往。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能轻易打动人心的故事,并且完成度甚高。

然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仅仅打动人心是不够。

对照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影片对特纳的一生改动甚多。

其中一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特纳出生时,身上的神秘伤疤,这是杜撰的,但它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和故事的戏剧性,再如暴动过程中,其实并不存在片中那段热血沸腾的广场对决,特纳的队伍早在这之前就被打散了,但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观赏性。

有一些,则值得商榷,比如将特纳被捕,改成他为了避免更多黑人被屠杀而自首,明显过于浪漫、过于美化,但作为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荧幕上的人物,这也不是不可以。

但有一些,就很不应该,因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事件的性质。

特纳承认他造反时所属的奴隶主对他很好,而在片中奴隶主为了特纳为白人洗礼的事情,鞭笞他到几近死亡;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特纳的奴隶主利用他四处布道,才能赚钱维持农场生计;历史上,特纳的妻子并没有遭遇白人轮奸这样悲惨的事情。

最可怕的一点是,片中特纳砍死主人后,大大的呕吐了一番,显示他不是一个喜好暴力的人,起义过程中也只砍杀奴隶主,但事实是,被特纳等人杀死的60多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这一系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奴隶制是错误的,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它并不需要人为塑造完美无缺的黑人和卑劣无耻的白人,去合理化对它的反抗。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为奴十二年》中善良的庄园主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中国的抗日神剧,千篇一律的卑鄙鬼子和不怕死的英雄,打打杀杀间,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抗日神剧作为一个黑人导演,内特要是能拍一部,反映为什么黑奴始终没有发动一次成功的起义,靠自己的力量翻身,也许对黑人族群更有意义,毕竟总是抱着受害者的弱者心态,不会进步,只有不断自省,才会真正实现民族自强。

首发于 电影通缉令 微信平台

 10 ) 一分不谢,谈谈电影的价值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文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去了,尤其是电影,它已经承载了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一方面,电影也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作为导向,比如,古惑仔盛行的香港电影时代,有很多80后、90后小青年都学会了讲义气,称兄道弟;再如琼瑶或者韩剧对一代或者几代女性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

另一方面,公众的价值观对于电影的发展也有诱导作用。

比如近几年来,内陆主流电影的有崛起的趋势,这和公众的价值观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民的自黑风气不再那么厉害了,公众的存在感主要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高。

公众的国家意识有所提高,这也导致了主流电影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总之,公众价值取向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步入正题。

关于这个电影,它至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电影,它与我的价值观相悖。

导演是一个强奸嫌疑犯,被判无罪,受害少女抑郁自杀,这不算玩,因为无罪,他居然还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公然拍一部关于强奸的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看着,还要给他颁个奖,我不能忍受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离我很远,我就能漠视这件事的存在,至少对于我来说,虚构的电影对于一件真实发生的悲剧永远是不值得一提的。

即便法律判他无罪,即便他真心悔过,又能怎样?

人都死了,何况活着的人还活在煎熬中。

在我看来至少他一生都不能再越过这条红线,哪怕是碰一下都不行。

黑人在问白人索要平等、自由的时候,这个黑人对那个无辜的未成年白人少女做了什么?

间接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的家人活着无尽的黑暗中。

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一部电影,他至少也要活在道德的谴责当中。

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本质就是对道德的挑衅,即便是拍一部主流电影,也不可以,何况是一部涉嫌强奸、具有极其现实讽刺意义的所谓的主流电影。

对于这方面,我想说,电影审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中国有严苛的审查制度,外国也有。

如果一个所谓的好电影是揭露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只管无情的揭露,结局全是对这种阴暗的嘲讽,给观众的只是一生叹息,给不了思考的余地,只管甩出来一个凄惨的无解的题目,剩下的全是讽刺,那么这个电影有什么意义?

容你思考三分钟,这样的所谓过不了审查的优秀电影有什么意义?

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吗?

电影真的需要审核,要想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秘密,要想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真实与谎言,我劝大家去读书。

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不在那些过不了审核的电影里边,他们都在书里边。

相信大多数人的态度才能代表大众的态度,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电影看不看,我们心里有数。

《一个国家的诞生》短评

没看过格里菲斯的原版,听说是白人至上。本片改成黑人视角,既没有为奴十二载的稳沉,也看不到调度和剪辑的才华,情节转折也不是那么顺。

8分钟前
  • 樊与凡
  • 较差

政治正确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为了政治正确而扭曲历史,就是你的不对了。

12分钟前
  • 大蔚考博菲
  • 较差

平庸的正确

16分钟前
  • 圣墟
  • 较差

没这么强也没这么弱

20分钟前
  • 协奏曲
  • 还行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天天呼喊政治正确的人,其实都是一群恶贯满盈的伪君子。

22分钟前
  • 转身 旧欢如梦
  • 很差

挺有奥斯卡最佳影片范儿的,可惜被导演的丑闻毁了。

27分钟前
  • 艾里克松
  • 推荐

对不起,我就是奔着导演来打的一星

29分钟前
  • 不存在的小烈
  • 很差

纯正的人物传记,拍得有点匠气,配乐过煽,但亮点很多,越往后越好,最后一节简直高潮,砍死主人年度最爱scene,目瞪口呆,是西德尼·波蒂埃在热夜里扇白人耳光级别的rebellion, 太顶了,值得载入影史!用白人授给的宗教信仰引导自己的种族进行抗争这个角度很有心,传教传得不错,Parker演得也不错,追求神谕的坚定决心让人感动。结尾牛逼,作为处女作足够好。

30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推荐

抛开政治正确和丑闻就电影本身,算得上优秀的作品。仅针对圣子降临的设定的话完成度还算高,配乐出彩,摄影充满了符号性。但是和其他冲奥片就没得比了。另:和格里菲斯的电影重名,再结合两个电影的主题真是有趣

31分钟前
  • 真圆!
  • 推荐

喔艹有罗夏

32分钟前
  • 暴錘波羅密°
  • 还行

时间滚滚向前,可笑的是历史总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着。

36分钟前
  • 锈和骨
  • 还行

排除导演的个人问题和史实问题,这部电影水平上乘,但在剧本上还是有所欠缺

38分钟前
  • Jason
  • 还行

黑人被物化奴役的年代,黑人族群中成长起来的一名牧师,一本圣经打天下,先是被主人四处传经布道作为教化工具,觉醒之时,则被当作革命的导向书,血腥弑主,终被绞杀。主角编导演,完成度不错,但剧情跟实际有出入,更多张扬了阶级对立,与红色革命差不多,缺乏人性深度。★★★☆

39分钟前
  • 沙场点指兵兵
  • 还行

从观众的角度看,毕竟当下已经不是《根》的年代,反应黑人抗争的故事也不用「仇恨教育」而且人物、节奏、对白等都一如菜鸟导演般幼稚;尽管Nate Parker将电影中的同名牧师事迹等同于耶稣,但是以基督教隐忍到最后爆发来暗示伊斯兰暴徒对基督社会的威胁与基督教的反抗,似乎也有道理。

41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圣丹斯的洪荒之力不容小觑

46分钟前
  • 小黄帽子
  • 力荐

真的是个宣扬仇视白人的电影,不懂为什么圣丹斯会大热,你们想看牧师砍人,去看古惑仔好了。

50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不考虑场外因素(内特帕克应该以后也拍不了电影了),处处都是学为奴的影子,在加上点吉布森的宗教元素,就是一部黑人版的《勇敢的心》,放在二十年前,会让人觉得很牛逼,但是现在的话,就是黑人主旋律了。当然,音乐还是不错的,你不得不承认,反叛的时候还是很燃的。

53分钟前
  • Simon
  • 还行

有文化啥也不怕,精神的力量让穷苦大众团结起来抗争。感觉和我闷农民起义差不多,先要有信仰。

57分钟前
  • 藏马erik
  • 还行

对黑人政治无语了。

1小时前
  • 舒城
  • 较差

像英雄一般的死去,没有畏惧

1小时前
  • 肉多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