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假的攻壳机动队,主角是米拉或者斯嘉丽乔汉森,反正不是草薙素子。
勉强能算二流美国科幻动作片,基本扯不上赛博朋克。
看的的确有情绪啦,给一星是因为他用攻壳的名字但不是情绪分,即便这片不叫攻壳也就两星不能更多啦。
这是一部假的攻壳机动队,主角是米拉或者斯嘉丽乔汉森,反正不是草薙素子。
勉强能算二流美国科幻动作片,基本扯不上赛博朋克。
看的的确有情绪啦,给一星是因为他用攻壳的名字但不是情绪分,即便这片不叫攻壳也就两星不能更多啦。
剧情逻辑方面硬伤太多,为了硬套一个似乎是简化了的攻壳核心思想的剧情(实际已经简化的只剩壳啦),连承载思想的前置科技设定背景都被大幅度改写,改到违背正常科技发展规律的地步。
相较于此前三个版本逐步发展完善的设定(第四个版本没大发展但起码没怎么倒退),这一版漏洞之多简直不忍直视。
嘛,反正这是一部假攻壳,那也就不多提原作和动画版啦,就当特效动作片看吧。
可是呐,这画面和动作也不行啊!
特效既不逼真也不华丽更不细腻,还不如某些近年的游戏大作中的过场动画。
画面细节处理不如近两年的美漫改变电影,更不如背景狂魔押井守十几年前的两部剧场版。
开场造主角的生长动画之粗糙还不如HBO的电视剧《西部世界》,和历代攻壳动画更是没得比啦。
严重怀疑建模师懂不懂人体结构,剖解画面中主角胸上全是仿生肌肉一点类似脂肪状的东西都没有是什么鬼?
镜头的推进节奏也是各种失控,眼睛感到很不舒服。
再来说说演员的表现吧,感觉斯嘉丽约翰逊全程不在状态,都不用提迷失东京,就相比超体和复联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多处台词、动作生硬,无衔接无过度,还有多处穿帮,唯一欣慰的是——正片里看起来没预告里那么肥……此前传闻的傀儡王和笑男并不存在,所谓的久世也只剩下名字和疑似主角旧情人的身份,皮特的气质还是和当年的吉米·达莫迪一毛一样。
向前作致敬神马的也并不存在,前作桥段的含义和经典之处都没搞明白就开抄,抄还抄的不像样,那还能叫致敬吗?
以为前作粉丝都是傻的吗?
不过以上种种只怕都该算是捣演的锅吧,毕竟是个此前在IMDB的成绩只有6分的捣演,那么这次拍出一部攻壳历代最低分也毫不奇怪啦。
有人说搞成这样是迎合非粉丝欧美观众胃口,可是目前IMDB已经跌破7啦,美国人民也不是好糊弄的呀!
这一版最终评分会被砸到多少,拭目以待。
还有人说这次起码能给攻壳圈圈粉推广一下前作,我看顶多也就给斯嘉丽圈圈粉吧,本来对攻壳有兴趣的新观众看了一部6分片还能有多大兴趣?
反正我看完散场时候边上那些非粉丝观众多数的表现是:勉勉强强说了句“嘛还(bing)行(bu)吧(xing)”,只怕也就是安慰一下自己,省的纠结是不是浪费了票钱吧。
很多人说不把这片这当做攻壳看,或没接触过押井守版就很好看,我很有一些困惑。
不把这片当做攻壳看,这片就是个“完全不及格”的超级英雄片。
再具体一点说,是一个诞生在这波超级英雄片已经开始引起观众疲惫感的尴尬时代的吃屁超级英雄片。
依然要强调的是,连超级英雄片的平均水准都没有达到。
预告坦白来讲光看预告片就已经足够让人失望。
故事的主线剧情以预告片透露出的内容来说基本可以猜到个八九不离十。
那么你看过预告片之后就可以把它定位为一个乏味的超级英雄片(但是谁知道最后连乏味的超级英雄片都不如呢),而非什么士郎正宗,什么押井守或什么神山健治相关的东西。
这当然无所谓,致敬也好复刻也好终归都不是创作的重点。
导演本片导演凭借上一部大作《白雪公主与猎人》获得你瓣知名自嗨奖项最渣导演提名。
即使是自嗨也能证明观众对此人的评价。
简单点说你有理由相信此人根本没有使耗资一点一亿美元的这个攻壳真人版好看的能力。
最后事实证明,确实没有。
票房那么该片以一点一亿美金的成本豪取三千万票房就是一个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据此可以判断很多针对该片的洗地属于睁眼说瞎话。
例如“没看过攻壳会觉得这片很好看”,“影片偏重于视效和较为简单的故事是为了照顾更广大的观众”,等等。
当然历史上有诸多票房扑街而随后的若干年里被奉为传世经典的先烈。
但是你看看这个破故事,它真的有可能跻身于这些杰作之中吗?
主演我觉得斯嘉丽约翰逊外型上还是很适合的,草薙素子变成白人女性难以接受这种说法也蛮可笑。
以电影的剧情来说,这具白人女性肉体被命名为米拉基利安,逻辑自洽。
但她腿有点短,并不适合光学迷彩秋裤。
另外据说她本人其实不想出演这个角色。
不过我觉得,这不是她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好像被强奸后的PTSD患者的理由。
看那几乎持续全片的受惊的鹿一样的眼神——也许很可爱——但真是非常让人费解她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
故事普通人被邪恶组织改造/训练成超人并被利用,随后被关键线索引导而找回了自己的记忆和事情真相,反攻邪恶组织。
这么一个简单的剧情主线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做好了也不至于出什么大错。
不过攻壳依然搞得槽点满满。
号称最完美最强兵器的米拉少佐战斗能力成谜,这让反派的行为特别没有真实感。
饭店突袭一战,开场面对酱油角色就能挂彩;酒吧里,已知对方对你有怀疑的情况下还要假装弱气先被虐一通,是有此癖好?
久世的藏身处,被看起来很杂鱼的低级战斗人员合围就束手无策。
这里最大的槽点来了。
身为残次品的久世,能力和手腕以及行动力比号称完美的米拉少佐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那米拉的完美体现在哪?
外形?
回过头看,你惊讶地发现,导演对完美的理解也许真的意指外形。
片子有大量情节是对斯嘉丽约翰逊完美外形的夸赞。
是说阴谋背后的机器人公司实际上主业是性爱机器人?
情感强行前世恋人的展现形式,几乎让我以为自己在看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浦的红VAN。
而巴特的迷之酱油和迷之情愫展现方式以及最后的迷之残缺肉体白学现场更是把尴尬氛围带到了顶点。
动作至于高概念视效大片标配的热斗场面,这部片仍然是基本不合格。
回忆一下类型作品里程碑的《黑客帝国》。
在接近二十年前其动作设计堪称奇想天外,就算作为纯娱乐片也很合格。
而反过来攻壳该片绝大多数如同广播操一般的儿戏打斗只会让经过无数超级英雄片洗礼的当代观众感到可笑。
说回超级英雄片,蜘蛛侠也好,钢铁侠也好,美国队长也好其标志性的战斗方式都有着极强的设计感。
这种设计感,赛博侠明显缺失。
设计人各有审美,不好说太多。
但我个人觉得,一个标榜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湿而不潮、光彩而有序,这是件非常违和的事情。
而仍忍不住要说的是,导演对未来广告业的理解就是摩天楼高的巨型人体投影以及人头气球?
回头想想,这片唯一让我觉得“这里还挺不错的”,是米拉少佐追击垃圾工到浅水滩以及随后的打斗场面。
远离了那些看似高大上实则充满廉价感的都市外壳,回归到阴暗潮湿密集的城市下层窄巷,让片子稍稍有了那么一点味道。
至于这段戏有多少复刻于95攻壳——只能说,今天不讨论95攻壳,只说这部电影了。
一句话剧透全片:中二翘家少女草薙素子和久世英雄被坏公司抓去改造,公安九课课长荒卷大辅为他们报仇杀掉了公司领导。
押井的狗流离失所(然后被巴特捡了),神山的杰克苏成了中二反社会(然后随便死了),黄濑版素子不再是史上最弱,比素子还能打的北野武荒卷或成最大赢家。
——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最上面的概括,这片的主角是谁?
怎么看都是为民除害的荒卷老爹对不对???
他完全是懒得出外勤才雇了素子的吧?
其实我是能接受这个真人版的,因为早就见识了漫画2里草薙素子的(至少)20个同位体之一荒卷素子的一堆义体和网络形象,所以我觉得不论剧场版里年近五旬的母猩猩、SAC里折纸鹤的素子、ARISE里成天被黑和中毒的素子,还是真人版里比ARISE还弱的少佐,都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同位体”,但这个剧情也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人家91年出版的漫画第一卷就提出信息生物灵魂上网了,受攻壳影响的99年的黑客帝国格局也很大,21世纪的TV版攻壳还成天写社会学论文,而到了2017年,你们好莱坞就好意思拿这点中二少年的破事儿拍攻壳机动队???
不过。
不得不说的是。
真人版的巴特!!!
超可爱啊!!!!!!
开头水汪汪的大眼睛也可爱,喂野狗也可爱,戴上瓶盖之后说怕吓到狗却还是悄咪咪地把Gabrielle(这是押井自己的狗的名字,竟然在真人版里作为巴吉度的名字出场了,我觉得这是押井愿意吹真人版的主要原因)捡回去了也可爱,一个巴素党决定单方面宣布获胜!!!!
( 我觉得按美国人的逻辑结尾素子没跟久世走的理由肯定是你乱杀人而巴特和我都喜欢小动物……)
——我是"这部电影对非原著粉很友好,却会被原著粉痛骂的伪IP真好莱坞超级英雄未来科技爆米花电影",以下全是剧透的分割线——在跑去看首映前,我在图书馆和回家的火车上刷完了95年原作剧场版,深切地明白了神作之所以为神作,是不以时间或意志为改变的。
正因看了原著,对电影的心情是复杂的——在观影过程中一方面为百分百还原【跳楼】【光膀子】【光学迷彩】【长翅膀的飞机】【豆豆眼的巴特】【大战战车】【抻断手臂扯掉车盖】等一系列战斗场面而感动地泪流满面,又为抛弃原作黑暗哲学内核(人的存在及其证明)并加入少佐身世、亚洲妈妈、人类反派boss的满满套路而遗憾到无语凝噎。
好莱坞给了我们几乎完美还原外形的斯嘉丽约翰逊版草薙素子,却给角色加入了多余的感情,动画中的素子是冷静的刚毅的,电影中却多了些迷茫和脆弱的人的感情,尤其是邪恶科技公司改造人类滥杀无辜人形兵器唤醒旧事记忆伸张正义这种烂大街的设定,可以说完全背离了原作的核心价值观,削弱并颠覆经典人物【傀儡师】的设定可以说是影片最sb的改编了(当然导演当年对白雪公主也是这样做的)。
你可以把押井守的裸体恶趣味和谐成一身秋衣,也可以不还原萝莉换头羞耻play,但你让少佐结尾站在楼顶俯瞰这个城市并为令人尴尬的正义感而自豪时,这部电影就完全沦为了【攻壳机动队】这个神IP的劣质平行世界同人秀,可怜可悲并可恨。
所以说,正确的观看顺序是:电影之后原作,那你就不会有我这种气得直拍大腿的心情了。
2星给画面和寡姐。
当片中的那位女博士(抱歉我不记得她的名字了)跟少佐说,“你是唯一一个”(You're one of a kind)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新的《攻壳机动队》将与我们所熟悉的,20多年前押井守所拍摄的那部惊人的动画分道扬镳。
让我们回忆一下原来的少佐。
根据漫画的原设定,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可以将全身所有的设备都更换为机器,少佐就是这样一个隶属于公安九课的全身义体人。
她使用的是配发的标准义体,加入了很多她自己的改造;巴特也一样,作为特种部队退役士兵,也是一个全身义体人。
少校的确拥有超凡的能力,然而,她的身份和情况并无多少特殊之处,漫画和动画也都对她的身世背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毋宁说,这样的少佐作为《攻壳机动队》的主角,她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平凡的,在那个疯狂的技术年代中的普通个体。
她的地位特殊,也是普遍的;特殊在于她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在特殊安全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普遍同样也在于她是一个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义体人。
所以,少佐在95版动画中的那些发问才成为了科幻中对于人性,对于自我,对于记忆的哲学思考中最为深邃的部分:她所疑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普遍性。
当机器与人再无分隔时,人性本身又代表了什么呢?
在95年剧场版中,谣第二次响起的那一长段空镜头,少佐在渡轮上发现另一个她在河边的高楼玻璃里一闪而过,这样一个暗示是极为直接的:她怀疑的是自我作为人类的独特性。
正是由于少佐是那个年代中普通大众中境遇特殊而又普遍的这样一个人,她的这种怀疑才有了普遍性的力量:她可以是任何人。
纵观赛博朋克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人物设置几乎是一种默认标准。
《雪崩》中的主角“宏·主角”是一个挺普通又不太普通的黑客;《银翼杀手》的主角是个普通侦探,他的对手是个普通的人造人;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一系列的同世界观的小说中的主角也都是这样在辉煌世界边缘的小人物。
正是这样一种“大世界中的小人物”的设定,才能够更好的,更深刻的传达那个“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世界中大众作为人类的挣扎。
而新攻壳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这种设定。
当我记不起名字的那个女博士对少佐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的时候,这种对于人类的定义本身的思考,对于在那个疯狂技术年代里人性的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的消解了:因为她本来就是特殊的,是one of a kind。
片中无处不在的都在强调她是特殊的,所有人都满嘴的ghost(灵魂),shell(躯壳),soul(灵魂),humanity(人性),body(身体),努力做哲学思考的苦大仇深状。
但是这样的意图越明显,也就越出戏;这种出戏感跟我们看到一部抗日神剧中临死的主角掏出身上的毛票要交最后一次党费类似。
我们无法将她的境遇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她不是一个普遍境遇的代表,这才是95版攻壳,也就是所有赛博朋克的成功之处。
还记得95版攻壳一开始的那一段么?
陀古萨问少佐为什么网络之中有杂讯,少佐回应:大概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以及在追逐逃犯的时候跟陀古萨谈论为什么要招他这样一个没有做过改造的人来九课,是因为”一个组织如果过于均质就会导致思维的同一化,这很危险“,这些小细节无时无刻的都在传递:少佐是“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最终新攻壳还是回归了好莱坞传统科幻片的陈词滥调中来:人性与科技的对抗。
从这部电影对于旧攻壳的致敬桥段数量之多之细致来看,导演的确是旧攻壳的铁杆粉丝:义体制造,check;跳楼突入;check;思考战车对决,check;分裂的机械手,check;连攻壳2无罪中的那个喜欢抽烟的金发女科学家和她的义眼都原样复制了出来。
但是这一切都回归到好莱坞的框架里,邪恶的科技做出了坏事,压迫了人性;主角良心发现,又恢复了人性,皆大欢喜。
导演对于攻壳的了解,西方价值体系对于人性和个体价值本身的强调和偏好,对于一般观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妥协,好莱坞科幻片的传统,将来可能有的续集的伏笔,这一切就造就了这样一部新攻壳:它使用了攻壳的名字,努力取悦粉丝,复刻经典场景,但是内在的ghost已经不存在了。
至于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我只提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在电影的最后,一个应该是日本人,母语为日语的中年妇女给自己女儿立的墓碑,写的是罗马音名字。
这相当于中国人立一个墓碑写汉语拼音。
我想这样一个细节可以很好的说明新攻壳的困境之所在。
这部影片最过分的是,只有草雉素子,只有电子化的人类,而缺少了与之对应的纯粹的机器意识。
在电影版里面,有傀儡师,在TV版里面则有塔奇科马,在漫画里面当然都有。
只有这些角色存在的时候,对于Ghost的认识才能够更加的全面。
而在《真人版》里面,ghost成为了人类的专属,这个明显就是落得了下乘。
对于Ghost的表现也就单一片面,失去了其他作品中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深邃。
草雉素子成为的电子义体也是像极了《机械特警》,而混搭上记忆的抹除与植入,则是《全面回忆》。
同样的对于ghost表现得不够,反而落入了什么才是“本我”的讨论。
但是看过其他作品的都应该知道,这个绝对不是系列作品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很奇怪的是,《真人版》里面竟然将这个作为了主要的冲突。
有一点改编值得称道的是,这部影片真正的拥有了“朋克”精神。
九课是直属于首相的特务机关,是根正苗红的官方暴力机构。
如果是换在另外的作品里面,九课应该是反面的角色才是,是傀儡师、笑脸男、久世英雄的所要对抗的坏人,而这些边缘人才更可能成为故事主角。
不过在《真人版》里面,素子所要对抗的变成了大公司,自己反而身处弱势地位,则更加有了“朋克”的意味。
人最怕的就是比较。
电影也一样,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原版的《攻壳》如同一瓶陈年的好酒,在我们脑海里越藏越香。
如今的翻拍。
猜也能猜到,观众的眼光会先高审三段!
更别说真人版能超越原版了。
关键词:灵魂很多人膜拜原版的《攻壳机动队》,很大原因在于动画片中提出的哲学疑问和思考。
“人何为人,魂何为魂。
”
当头脑都能被黑客操控,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灵魂还能守住。
原版的《攻壳》,用了大量的对白去和观众一起对话,一起思考,一起成长,从而把观众一步步带入更深层次的冥思,它就像一颗坠入深海的钻石,但却随时在每个折射面映射出哲学和深邃的光芒。
片里的每一帧都透出丰富性。
动画片中有大量的空白配乐镜头,那是影片在呼吸,是让人去真切感受那一刻的世界,是孤独的,是阴郁的,是触摸得到的。
而真人版的《攻壳》,表面的义体做到近乎完美真实,特效眼花缭乱,但是内核却飘忽不定。
在影片前半段,特别是深潜入艺伎以及和垃圾车司机对话那段场景,感觉有些渐入佳境。
但还只在真皮层之间游离,进不了核心提出疑问。
到了影片后半段,那无比俗烂的美式套路,让人哑口无言。
让我想到了小蝌蚪找妈妈。
科幻作品,从来不存在于未来,恰恰相反,它只存在于今天。
好的科幻作品从来都是对今天的反思和呐喊,在互联网已经沉浸于我们每个人的今天,灵魂和机器之间的话题,仿佛已经到了不能回避的问题。
就像原版《攻壳》里说的:让我们相信自己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真人版里有浅显的接触了这个问题,既:如果我的大脑被你们监控和接管,那么我还是我吗?
我的灵魂又在哪?
但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让人惋惜。
如果说原版攻壳是从佛眼视角去讨论人类存在主义问题,那么真人版攻壳则只是从个人眼光去提出疑问。
所以真人版和原版的差别,不言而喻。
关键词:优缺点。
是否真人版《攻壳机动队》真的一事无成?
倒也不见得。
先说优点,电影会卖座,那是肯定的,我当然也希望卖座。
咱国内还有两大投资商在电影里呢。
电影特效的精致程度,让人眼前一亮。
很多新设定的高科技设备,都让人感受到了特效的强大。
在特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今天,大量商业电影不断去探索更真实更刺激的特效,说句难听点,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观众么。
所以炫丽的特效,我们不排斥。
但是,特效就像一部电影的衣服,设计得再好,衣服里面的心脏没有跳动起来,终究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影片中有很多桥段是仿照了原版攻壳,引入新的故事线以后,有些桥段还可以顺利链接进去,确实让人看出了一些新鲜的味道。
如果放下原版攻壳,以一部全新电影去审视,真人版《攻壳》俨然是一部成熟的商业电影,剧情流畅,打斗合格,特效精彩,可卖座,可续集。
观众没吃亏,电影公司盈利。
还有什么可遗憾呢,要想多些人生思考,这不还有原版的攻壳吗?!
说完优点,再来吐槽缺点吧(人格分类有木有)。
先引入一个词汇---“赛博朋克”。
它是科幻的一个分支,主要展示在信息科技下的一个矛盾生存环境,用官方的话说:“待人如待鼠,所有对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给人。
闭上眼拒绝思考并不能使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消失。
这就是赛博朋克。
”说人话就是:未来科技环境要脏乱差,黑暗,冷峻,颓废,黑夜和下雨是必备条件。
《银翼杀手》和原版的《攻壳》,是最经典的“赛博朋克”的例子。
现实版中,香港和东京,最能作为“赛博朋克”的最佳旅游景点。
反观真人版攻壳。
哥斯拉般大小的全息成像,以及彩色糖果般的电子屏幕,还有芭比娃娃外壳一样的少校。
包括在影片后期调色上,都无形中让我看到了阳光版的“赛博朋克”。
欠缺三分火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剧情前面有提到,虎头蛇尾。
严格来说,应该是虎头鼠尾。
很多经典桥段被插入新故事线这个我们暂且不谈,致敬也好吸粉也罢。
但是后面剧情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什么情况?!
哦我知道了!
在米国人眼里,只要找到妈妈找到家,就到找到自己。
这种普世价值观没有错,但我们不是要你给我们灌输价值观。
我们要的不是句号。
我们要的是问号加感叹号(?!
)好好地一个探讨人性灵魂视角,为何被沦落成个人视角的寻根之旅,OK寻根也就算了,关键是没有聊出个之所以然来,只是单纯的把剧情牵到了少校被绑架的地方。
以便接下来的大战做铺垫。
实在是看得让人直跺脚。
汉卡机械公司和九课之间的相杀,更让人觉得游离在主题之外,那种奇怪的感觉就类似与听着北野武讲着日文和其他人用英文一般别扭。
为什么要设定一日一英,真的好奇怪。
而九课的成员,一个个沦为符号,只是为剧情穿针引线,而不是为故事添砖加瓦。
关键词:设定人物设定一直在电影中是很重要的存在,但却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会觉得剧情为什么往俗套走了而不是往更深邃的意义发展。
这往往就是设定出现了问题。
首先把黑客真人化,是最大的败笔。
原版的黑客生于网络,源于网络。
而真人版的黑客并不是网络,而是一个少校实验之前的失败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改造成机器人。
因此最后演变成人比人,气死人,人打人!
机器人性探索?
网络灵魂探索?
统统不值一提。
更别说什么人性灵魂思考了。
没时间聊了要开挂炫特效了呀!
黑客从原版攻壳的“存在主义探索”变成了直截了当的“我要复仇”。
试想一下,一个有恨要复仇的黑客设定,怎么会有办法做更辽阔的思考和作为!
接着是咱们少校的设定,一开始怀疑自己,这个头起的很好。
但是产生的幻象小亭子是什么情况,看到黑客胸前的小亭子是什么情况,汉卡公司骗了你是什么情况?!
能不能这些剧情不要这么雷同呀!
感觉似曾相识呀!
果不其所然!
原来你丫汉卡骗了我!
我是试验品!
我并不是自愿的!
我那肉小的心灵受伤了有木有!
这根本不符合美国民主普世价值观有木有!
我要寻根!
我要找到自己的家!
于是我们的少校抛弃了对人性与智能灵魂存在主义的思考。
抛弃了电影“ghost in the shell”的思考!
直奔娘家!
找回那位不知道是香港长大的日本妈妈,还是日本长大的香港妈妈。
然后参与了正义的铲奸除恶的行动。
剧情为什么这么发展,就是因为角色设定出了问题!
特别是最后久石要求融合的时候,少校是拒绝的!
(一口老血喷出)。
这不就是要拍续集的节奏吗。
坚持美式主旋律价值观,继续打击网络犯罪!
汉卡公司本来在原版攻壳不持有任何立场,但在真人版被彻底黑化。
行了我知道了!
美式套路一定最后就是非黑即白!
没有灰色地带!
选立场,选边站,然后你是坏人咱是好人,开打吧!
这些人物设定,都已经完全拟人化,既: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样,所以我要这样,至于我要闹哪样,你们一定能看出来是这样!
而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关键词:傀儡谣大家熟知原版攻壳的话,一定忘不了攻壳中空境配乐的傀儡谣。
那空灵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人间的各种疑问,无从在风中得到回答。
只能让人们陷入更深的回荡。
什么是画龙点睛,傀儡谣放在攻壳里就是画龙点睛。
我们来感受下谣III的歌词“吾若舞兮人皆醉 ”“吾若舞兮月无光” “诸神降世赐姻缘”“夜色顿昼虎鸫啼”“远 神 赐 惠”很深奥有木有。
但是归结到底放在影片中表达了什么?
诗词的真正含义恐怕就在于此,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们是众人,每个醉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这难道不是诗词的最高境界吗。
好吧说人话,还好我找到了导演押井守对音乐部分的访谈。
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思考。
灵魂的状态是内在和社会接触的关系。
“是要与人建立关系,还是要积极单独一个人”。
这就是押井守不断在影片中强调灵魂和社会摩擦接触产生的思考。
换句话说,傀儡谣这首歌,升华了个体灵魂的冥思。
絮絮叨叨深沉了一番。
只因扶不起的阿斗真人版攻壳。
话说回来,既然剧情已经事与愿违。
那么特效和精彩的场景还是能值回一些票钱。
要想好好欣赏电影,最好还是IMAX 3D。
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马克思有句话说得很有见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讲黑格尔,讲康德,讲尼采。
讲到人的问题的时候,都头头是道,但不具有可操作性。
而马克思这个见识是可观察到的东西。
前些日子有个电影,攻壳机动队,炸出了一大群伪攻壳迷,这个电影我不喜欢看,西方人对东方的那一套完全不懂,请个北野武就以为能随便枪战突突人了,不好。
士郎正宗的攻壳漫画,往好里说,其实就是个点子不错的小品,本身长度也就几十画,看这个作者后来的作品也能明白,他不是一个写故事的天才,驾驭不了一流的作品。
押井守的电影版,那就神了,这个神既是神作的神,也是神神叨叨的神。
这里闲笔一句,押井守的攻壳内核其实非常的塞伯朋克,那种末世感神乎其神,我读《神经漫游者》的时候都没有这种感觉,在这个意义上是不是说,西方人懂不了东方的套路,同样作为东方人,实际上我们也并不懂西方人想的是什么。
基督教文化圈理解世界和神秘的东方文化其实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范式,他们做什么,我们只能按照我们的思维范式理解(如叫魂里将教堂医院免费收治理解为西方人要小儿魂魄做药引子之类的),反过来也适用。
所以为什么日本很受西方人推崇,就是因为他们过分崇拜西方。
把西方的文化奉为圭臬,但是因为骨子里的东方思维范式,他们的模仿事实上是一种破而立的过程,这就出现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破而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hardcore,一群外行人从0摸索出一条路,这是非常生猛而有力的过程),西方人一看,可以啊,形式上和我们一样,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这个我们从来没玩儿过,日本人可以。
就这么认可了。
我们呢,太自大,觉得什么都是我们好,恨不能祖先要从北京猿人独立进化而来,不屑于学外人的,就丧失了这么一种hardcore的机会。
回过头来讲,押井守吸收了攻壳的形式,吸收了塞伯朋克的机械破败感,ghost in the shell这个话题简直不要更东方了,再闲笔一句啊,日本人当年学中国和现在学西方是一回事,都是用它们的精神内核去重新演绎外来文化,你读读中日类似的神话传说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具体到攻壳这个话题里头,也就是泛灵概念,泛灵概念在中日交流繁盛时期,是非常低层的人才会接触的,舶入日本之后,成为了相对高级一点,有文化一点的人接触的东西。
上升了一个层级。
中国高级的是更抽象的东西,或者说,全世界所有独立发展的文明,高级的都是抽象的东西,一个注重具象概念和物的集合体,它基本上处于鄙视链的底层,比方说日本讲茶道剑道空手道,哪有什么道啊,明明是术嘛,拎不清。
喷完了日本,我接着说泛灵论的攻壳,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押井守的攻壳牛逼,就是因为它感性的讨论了灵魂外溢的概念,前面这句话说得太臭,换个说法就好懂了:马克思说,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物是社会关系的载体,所以构成一个人的,不只是你的肉身,也包含你所处的环境及一切物质。
把这个话用唯心主义的角度重新讲一遍,就是物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注入了人的灵魂。
但是东方人还是不死心,想按照这个逻辑的延长线去推演,就有了付丧神的概念——破雨伞破碗蹦着跳着就来到了你的面前。
既然有了付丧神作为思维范式,东方人理解攻壳机动队就太容易了,在壳中注入灵魂,就是人。
那这时候素子姐姐一直纠结的“哎呀我根本就不是人我是怪物“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人类是脆弱的生物,你要变成了怪物,你就变成了天生的领袖,后面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威猛所在,直到老天最后连带着本体收了您的神通。
押井守牛逼在什么地方呢,他从两个角度去讲付丧神,一个是物的泛灵化,一个是人的物化。
我们的大脑是为感性的例证而生的,概念和概念的堆砌,成为语言,但实际上人仍然是以感性例证的合理或不合理外推去理解概念的。
当我们说起人的物化,或者人的工具化的时候,我们开始想的大概是卓别林拿着扳手拧螺丝的形象。
到这里仍然是一种比喻,卓别林还是肉体的卓别林,但押井守把这个概念又表面化了一层,真正让一个全身义体的草雉素子有了机械义体的感觉,一种冷冰冰的,全力打开铁盖的时候后背肌肉层层断裂的质感,手臂被自己力量撕裂的感觉,让坐在屏幕前的你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炫酷感。
从那一刻起,当你说起人的物化时,脑海里就多了一个模样,那个冷若冰霜的性感女警探。
后来的神山健治的攻壳,是一个不再hardcore的优秀导演所做的优秀工作,时代已经不是hardcore的时代,前辈们已经给出了强大的思维范式,你自己不再有那么多的力量去操翻整个产业,所以tv版的攻壳就成了一个普通的伟大作品。
因为它起到了补充神作的作用,比一般的伟大作品还是更伟大一点的。
六经注我嘛。
至于电影,没太多好说的,如果没有攻壳,它不算糟糕的电影,除了一些地方莫名其妙,总的来说逻辑是自洽的。
但就是因为是有了攻壳才有它,这个电影就显示出了严重的短腿,西方人对东方思维范式的拙劣模仿。
最让我不开心的地方是荒川大辅在彻底控制了最终boss以后,不是移送法律机关,而是一枪崩了。
不能这样啊哥,不能因为北野武长得像座头市就可以不分场合的快意恩仇啊!
对了,最后教给各位中二病少年一个大杀器,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的时候,你大可以说一句,你是你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我挺纳闷,豆瓣上好多人的评分参照标准是参照“原作”,而不是其他同类型的科幻片或者英雄片,这就尴尬了。
《攻壳》的表现明明比同类型的大部分影片要优秀,然而评分反而更低。
我挺纳闷,豆瓣上好多人的评分参照标准是参照“原作”,而不是其他同类型的科幻片或者英雄片,这就尴尬了。
《攻壳》的表现明明比同类型的大部分影片要优秀,然而评分反而更低。
摊手。
*如果不想看我过多的个人感受的,可以跳到下面分割线的下方。
不过今天看新闻说,《攻壳》在北美的票房也不好,只能期待中国市场。
但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或许也是个悬案吧,豆瓣上的朋友没有给过五星的,但是我微信朋友圈的许多朋友却在兴奋地宣布,要二刷,要三刷~或许我是原著党中的叛徒吧。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很希望把自己的灵魂劈成两半,一半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另一半坐在电影院外面哭。
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对所谓的各种原著移植、改编、翻拍本来就不抱过多的期望。
我现在对待这一类型作品只希望不要太糟,最好能作为原著的广告片,让没有缘分接触到原著的人们能对原著产生起兴趣。
但是也没有希望能有多好,至少不会有它们能达到或者超过原著的想法。
打算把Rupert Sanders和押井守 放在天平的两端,这种行为本来就很不讲道理。
更不要说跟士郎正宗 比了。
所谓的“真人电影化”也从来不是要比较谁更好地在另一个媒介上最好地还原了原著吧?
美国队长、蜘蛛侠的评论下面为什么没有一众原著粉丝说电影的原著还原做得不好呢?
如果都以“还原原著”为标准来看待“真人电影化”,这个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跟原著形似的地方就忍不住热泪盈眶了;当然也还是有很多不满的地方,可我的应激反应就是这样的,感动多于责难。
看到神似的地方的时候,又忍不住翻自笑。
等了很久,电影中完全不给我放《傀儡谣》做插曲,所以也一直提着一份期待看到了最后。
到屏幕黑了,傀儡谣的歌声才缓缓地响起。
人都散得差不多了,跟着哼唱起来……竟然感觉是自己做了一场梦一样,把原本想要吐槽的什么都忘了。
如果你不是把这部电影看作是原著的再现,而是把这部电影当作是原作在这个年代的一个广告片,或者说入门级产品来看,这部电影还是合格的。
甚至在同类型的电影中相比,这部电影也不失为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是本来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看了这部电影,多少也会对原著感兴趣的。
P.S. 其实讨论“灵魂”的古典哲学文本中有一篇还蛮特殊的,普鲁塔克的《论月面》……是一篇很独特地讨论人类在宇宙中处境和位置的对话型文体。
电影最后素子最后那句“自己是………简直是从《论月面》最后一部分个人的本质……原封不动念出来的。
———————分割线———————而且,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缺乏Ghost。
她只是和原著的体裁不同,媒介不同,表达方式和节奏不同。
她的任务也并不是要做全然的原著的再现。
黑客帝国三部曲还依靠了那么多动画、游戏、漫画做支撑堆情节,用了三部电影的节奏完成了:1、由幻觉引领吾至于真实;2、由黑暗引领吾至于光明;3由死亡引领吾至于永生。
——这三段颂歌。
《攻壳》的“真人电影化”第一部就要掰出Ghost 做主角?
我不认同。
第一部让Ghost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挺好。
第一部应该要做的任务,电影已经做到了。
那就是完成对“人”的定义。
先把“人”定义清楚,你才有坐标参照来讨论Ghost。
连“人”的定义都还没有完成就指望电影狂飙Ghost?
到时候一样会有另一批人来把电影嫌弃成王菲的问号脸……让我觉得这部电影表现得精美的一点,不是画面,而是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有装上义肢的“残疾人”,义体人、机器人、作为电子投影广告出现的“人的幻象”(人的欲望和作为欲望的人),还有最早的“人造人”——最早的“人造人”是什么?
不是机器人,也不是素子代表的“义体人”,也不是人偶,而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公司”,我们又称之为“法人”(责任的能力,括号中的括号:有限责任),在法律层面上认定的“人”,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人”。
还有小猫小狗(爱和感情交流的能力)……对,在1992年,瑞士的法律定义动物属于人(beings)而非物(things)。
所以我们来检查一下这部电影中作为“人类”的样本,其实非常丰富。
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人类是一种生物物种。
但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是一种观念。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人类是拥有语言的能力,别的动物没有。
那么按照他的这个定义,今天我们称之为平等群落的所有动物都是他所谓的人类了。
哲学家约纳斯在《责任的命令》中定义人类是责任的能力。
只有人有能力负责,猫猫狗狗是没有能力为什么事情负责的。
但今天德国的狗比起几千年前的奴隶更像是“人”;他们作为人类的家庭成员和人类共同生活,分享居住空间、交流感情。
如果让你在男朋友和狗之间二选一,90%以上的人会选择狗,因为大部分人都清楚,一只狗对自己的爱或许比男朋友更坚定。
在某些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的层面上,今天的狗已经是事实意义上的“人类”了。
他们享有不完整人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不完整人格,虽然是不完整的。
但是,其实我们想一想,未成年人或是胎儿的人格和人权在法律意义上同样也是不完整的,这一点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区别。
那到底什么是确切意义上的人?
电影没有给出哲学式的论证,只是通过情节演绎来表现素子的选择。
也通过电影中的角色表现来告诉我们:人,有尊严,有自由意志,有慈悲和怜悯,有合作的能力和默契,人有虚伪,懦弱,痛苦,有人性恶也懂得复仇……还有一点,最终回归到文学式的:人,有命运……即便是素子无数次地被删去记忆,记不清楚自己本来是谁,但即便是没有记忆的她,所发生过的一切还是深刻在她的“Ghost”里;凭借着这一点,发生了她回到家里的那一段剧情。
而后素子完成了:自我怀疑——自我求证——自我成就的三段颂歌。
并且在这三段颂歌中找到了对自我和人类的定义方式。
虽然说,改编得很“美式英雄”电影。
但我也不认为这对原著背离得太多,相反我认为这是对原著靠近所迈出的第一步。
当然,不排除以后我被打脸的可能。
但至少目前这部电影超过了我的预期,而我也看得到他的诚意。
just for a test...说到演员,这个无数宇宙的穿越者……形成某种互文性文化是必然的。
就像斯嘉丽·约翰逊在《超体》里是U盘,现在是U盘里的数据。
有些互文性甚至从一开始的选角就被优先考虑了的,比如说《林中小屋》中的怪物之母西格妮·韦弗。
怎么让斯嘉丽·约翰逊和西格妮·韦弗形成联系,或者说怎么让异形和攻壳机动队两个毫不相干的系列变成亲戚?
按照六度分离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只需六步以内,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林中小屋 (2012)7.62012 / 美国 / 恐怖 / 德鲁·戈达德 / 克里斯汀·康奈利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异形 (1979)8.31979 / 英国 美国 / 科幻 惊悚 恐怖 / 雷德利·斯科特 / 西格妮·韦弗 汤姆·斯凯里特
异形2 (1986)8.11986 / 美国 / 动作 科幻 惊悚 冒险 / 詹姆斯·卡梅隆 / 西格妮·韦弗 凯莉·赫恩
攻壳机动队 (1995)9.01995 / 日本 / 动作 科幻 动画 / 押井守 / 田中敦子 大塚明夫
攻壳机动队 (2017)6.42017 / 美国 印度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加拿大 / 动作 科幻 犯罪 / 鲁伯特·桑德斯 / 斯嘉丽·约翰逊 皮鲁·埃斯贝克大家可能很疑惑,上面这张押井守和詹姆斯·卡梅隆疑似相亲的合照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涉及到押井守21大人生怨念中近期被消灭的一个却最终没有掀起任何波澜的《伽鲁姆战记》了。
最后的德鲁伊:加尔姆战争 (2014)5.52014 / 加拿大 日本 / 动作 科幻 / 押井守 / 兰斯·亨利克森 凯文·杜兰最后的德鲁伊:加尔姆战争 日本预告片《伽鲁姆战记》的原定班底本是这样的—— 企画:押井守·伊藤和典总监督:押井守制作总指挥:詹姆斯·卡梅隆(James Francis Cameron)脚本:伊藤和典特技监督:樋口真嗣人设·甲冑设计:末弥純数字监督:細田守·秋山貴彦·林弘幸デジタルスーパーバイザー(?
):田中誠一·古賀信明·佐藤敦紀美术设计:渡部隆机械设计:竹内敦志·今掛勇·前田真宏·清積紀文音乐:川井憲次动画制作:Production I.G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的Garm Wars只是具回魂尸。
你回去看押井守的原始设想…… 故事发生在行星安努因,这个星球的居民伽鲁姆人与外太空侵略者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为了对抗强敌,伽鲁姆人将自己逐步改造成拥有半机械化躯体的战斗种族,就连记忆也是通过复制技术代代相传的。
但终于有人开始怀疑这份记忆的真实性,从而踏上了寻求历史真相的旅程。
外星殖民战争,记忆移植……听着像不像《阿凡达》是《伽鲁姆战记》的某种变形记?
阿凡达 (2009)8.82009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詹姆斯·卡梅隆 / 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这次真人版片头有一段胶体触手神经!?
绞合的场景倒跟这货挺亲近过说回来,我觉得押井搭上卡梅隆是不是有一定成份涉及到卡梅隆给前妻凯瑟琳·毕格罗写的《末世纪狂潮》,一部于押井版《攻壳机动队》同年上映的涉及记忆移植主题的科幻影片。
末世纪暴潮 (1995)7.21995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悬疑 惊悚 音乐 犯罪 奇幻 / 凯瑟琳·毕格罗 / 拉尔夫·费因斯 安吉拉·贝塞特
香港励德屯公屋
午夜凶铃在《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中有一段,在以香港励德屯公屋为原型场景的阿瓦隆公寓中,母亲提及了女儿的骨灰云云。
这个致敬段落非常有意思,并非致敬的原版动画或漫画,而是致敬的押井守另一部真人电影,后《攻壳机动队》时期转向写实电影并试图有一番作为的押井守唯一值得一道的真人作品:《阿瓦隆》。
阿瓦隆 (2001)7.32001 / 日本 波兰 / 剧情 科幻 奇幻 / 押井守 / 玛尔歌泽塔·福列姆尼亚克 瓦迪斯瓦夫·科瓦尔斯基不但如此,此处还制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双关——《阿瓦隆》中的女主角叫Ash,跟英语的骨灰是同一个词。
堪称彩蛋中的彩蛋。
Basset Hound/ASH/AVALON都齐了然而,这并不止是个双黄蛋。
巴吉度犬是押井守电影中的常客……但在这个公寓场景中出现的却是猫。
猫的名字叫南瓜。
然后有网友发现,饰演母亲的桃井薰,在《艺伎回忆录》回忆录中妈妈桑角色就叫南瓜。
艺伎回忆录 (2005)7.62005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罗伯·马歇尔 / 章子怡 渡边谦
妈妈/南瓜/艺技简直一箭三雕有没有哈哈哈。
虽然不知道出处,但卡梅隆和昆汀一致好评攻壳。
当然,攻壳动画中并不是没出现猫。
还抢眼地跟狗男巴特追了一路嫌犯。
顺及,猫是异形系列的常用客。
不过,本次《攻壳机动队》真人版中的Deja vu之猫,更多的是致敬《黑客帝国》。
一张戏谑的攻壳海报的渊源斯嘉丽·约翰逊和西格妮·韦弗只要六步就能达成非常有意义的联系,那少佐和贞子如何在六步以内达成富有逻辑的关联呢?
当然不是因为香港励德屯公屋和深井的形状很像,她们都是深井病患者。
是的,大家可能很疑惑,贞子跟《攻壳机动队》又有什么梁子?
环界18.6[日] 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
环界28.5[日] 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
环界38.1[日] 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
环界46.3铃木光司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实际上,你也许不知道,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小说原作系列是一个赛伯朋克世界观的设定,就像《黑客帝国》一样,而贞子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史密斯。
有很多不明真相者以为是《黑客帝国》的横空出世才让《攻壳机动队》为人所知。
但……这真是不明真相啊。
黑客帝国 (1999)9.11999 / 美国 / 动作 科幻 / 莉莉·沃卓斯基 拉娜·沃卓斯基 / 基努·里维斯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实我很想跳过这一部分……所以就跳了大神。
从时间线上来说,后来的兄妹导演对基努·里维斯在《黑客帝国》中角色的试片电影可以说来自威廉·吉布森亲自操刀的跟押井版《攻壳机动队》同年的《约翰尼记忆术》了。
捍卫机密 (1995)6.41995 / 加拿大 美国 / 动作 科幻 / 罗伯特·隆戈 / 基努·里维斯 迪娜·迈耶威廉·吉布森是谁?
赛伯朋克运动之父,蔓生都会三部曲( Sprawl Trilogy )的作者。
神经漫游者8.1[美] 威廉·吉布森 / 2013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零伯爵7.8[美] 威廉·吉布森 / 2015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重启蒙娜丽莎7.7[美] 威廉·吉布森 / 2017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威廉·吉布森对《黑客帝国》最初是拒绝的。
看完后,他觉得与其说它像自己体系中的世界,其实更像菲利普·迪克的吧。
所以一语成谶,这似乎又成了基努·里维斯《黑暗扫描仪》的试片电影了。
黑暗扫描仪 (2006)7.22006 / 美国 / 科幻 惊悚 犯罪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罗利·科奇瑞恩 小罗伯特·唐尼威廉·吉布森最初对《黑客帝国》是拒绝的。
结果他跑去电影院刷了第二遍。
可能是因为《约翰尼的记忆术》真的太伤他心了。
但你知道押井守怎么说的,在他那会儿(1990年代初中期),想要在电影荧幕上原汁原味地展现赛博朋克的感觉,他认为几乎是办不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
然后CG技术就突然超展开了。
因为那一年年底《玩具总动员》上映了嘛。
再后来,就是《黑客帝国》《阿凡达》了。
玩具总动员 (1995)8.61995 / 美国 / 喜剧 动画 家庭 / 约翰·拉塞特 / 汤姆·汉克斯 蒂姆·艾伦
左一二末世纪狂潮前夫妻档,最右反数字党人。
前面说,前沃卓斯基兄弟可能压根儿把《约翰尼的记忆术》当成基努·里维斯的角色试片了;同理,我觉得这次《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导演也将本片当成北野武的试片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北野武的好莱坞客串似乎就止于这两部)。
二十多年前在《约翰尼的记忆术》中……
“跟老子装嫩!
”二十多年后……
“老炮儿,算你狠!
”所以,虽然《约翰尼的记忆术》AKA《悍卫机密》是如此一部容易被人遗忘的小电影,但它的存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作为演员成为互文性中的一环做出了不朽的巧合的贡献。
但回过头来说,赛伯朋克什么的,对押井守来说都只是个壳罢了。
他有宗教情结。
就是这样子。
对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影响至深的,恐怕非《异形》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另一部科幻经典《银翼杀手》莫属——
银翼杀手 (1982)8.61982 / 美国 / 科幻 惊悚 / 雷德利·斯科特 / 哈里森·福特 鲁格·豪尔
《黑客帝国》片头在形式感上复刻了《攻壳机动队》,然而后者的世界基调的形式感在开场时的奠定却模仿的《银翼杀手》。
按照押井守本人的说法——《银翼杀手》对本片的影响……应该还是有的吧。
我们在讨论初期设定的时候发现弄出来的东西全都像是在翻拍《银翼杀手》,搞得大家都很憋屈。
攻壳迷也不用太生气,毕竟这个电影只有故事没有世界观,但是场景非常好看,还有一言不合就脱衣服的斯嘉丽约翰逊
把押井守大众化了,这没什么不好的。就是寡姐怎么看怎么奇怪,脑补的素子总该是个瘦弱的亚洲女孩模样才对
现在的好莱坞显然不可能用这个规模的制作拍一部基调与内核和前作一致的翻拍,所以,放弃与原作“主题”的种种伪哲学比较而接受一种还过得去的商业大片套路,把整部电影看成是一个受原作视觉启发的再创作,观感会好很多。美术和特效很有特点,有的地方当然很雷,但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
It's a very expensive movie, yet it's a small movie.
种族肤色对义体来说毫不重要,不明白欧美干嘛争议这点。恶心的是把剧情和素子的性格以及反派全都改的过于好莱坞超级英雄。斯嘉丽的演技造型没毛病,场景也完美。巴特的依旧忠犬ggggg。西部世界借鉴我大攻壳真是太多了。
除去最后一部分的回忆情感戏(抵抗组织的桥段)以外还原度(尤其deep dive两段垃圾车水边抓捕 家中窗户-很像迷失东京)和视觉化(隐形 未来电子街景-夜店)都非常好 虽然为了商业接受加重了素子对回忆留恋的比重但并没有丢失哲学探讨主线 傀儡谣除了片尾以外也有在正片旋律中保留
记得一开始女主选角是泰山女主,还比斯嘉丽要适合点,斯嘉丽太妩媚娇小啦,到时看看吧
美术指导可以提名奥斯卡了,主要还是意识形态太好莱坞主流类型片了,动画版的高度让人很难喜欢这样的改编结果,已经不是忠粉心目中的那个素子了,勉强及格吧。
未来科技场景还原度很高,但是总少了些灵魂。没了摄人心魄的哲学反思,除去找回记忆和大boss不断pk还要突显旁人的鸡肋,空有科幻外壳背景嫁接生硬。整个故事就是在证明我是谁的道路上渐入美式英雄主旋律。
IMAX是满屏,特效特别特别特别的棒。打低分的骨灰粉太挑剔了,你看我一个半路看的就喜欢这种特效「大片」。讲老实话不改成这种人畜无害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的后半段剧情,这他妈能是商业片嘛!小白会来看嘛!里面一水的香港取景,那个厉德X没去真是可惜了……
画面很炫,寡姐很美,但是剧情的深度大概差了一个帝国大厦。从义体人素子寻找生命的意义变成了人工智能Major寻找自我,老套到不能再老套的欧美AI片固定路数。
素子跳楼?check!素子露点?check!巴特满街跑?check?户草的发型?check!故事小有掺水,不影响观看效果。四颗星
就是平庸,而且是相当平均化的平庸。动作设计毫无亮点也无甚想象力,照抄都没做到;视觉奇观和场景美术只能说很一般般,不提观感,意境也没出来,表面功夫就已经扣分儿了;再说故事,不能说肤浅或者稚嫩,应该是狗血,非要再来个强行“洗白”合理化解释加前世情愫,蛋疼;至于赛朋内核,就这样吧。
哇,非常想跳漫画坑了!
还好看的4D 不然真的十分钟就睡着了
去你马勒戈壁的吧
怪不得詹姆斯卡梅隆不拍铳梦了,斯嘉丽已经一起演完啦!(我最喜欢的五好男子陀古萨,在吃千里香的时候出手解决了几个偷袭者,九课其他人存在感几乎为零)
不谈肤色,其实寡妇姐的气质非常适合Major,Cyberpunk视觉效果也惊人的好。但好莱坞首先要搞清楚,押井守的原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带着对灵魂与肉身、人生而为人的哲学思考,去掉这个后电影就失去了ghost而只剩下shell~
最燃的一刻是北野武卸子弹壳,用左轮枪玩出了居合术的feel...
170825纽约至台北 90年代最关切的魂壳虚实论今天看来颇有年代感,赛博朋克的阴湿与今天明亮、喜庆的AR艺术真是非常非常的不搭,当年的媒体影像和消费都是有其话语支撑的,而今天的AR艺术仍然还只是没有太多内容的新鲜而已,电影中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全息投影雕塑和毫无意义的标牌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