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只留有那一点印象,复仇的故事 ,我的胆子不太大,但开篇竟一点没害怕,也许植物僵尸玩得多,不感冒。
特效是3D吗,还是借助于回忆的虚幻形式呢。
黄磊又重操了旧上海的大肥肠形象,老了,没有了当年的英俊,剩余的只有圆滑与世故。
服装设计挺喜欢,尤其是林小姐的梦思凡形象,好喜欢这种清丽脱俗的样子,脱离了小女孩的青涩感,还带有淡淡的女儿柔香,让人想要保护,这是林心如小姐最擅长的表演了吧。
梦思凡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这点还有点吸引力,支持我看下去,画面虽不恐怖,但有好奇心所在。
焚身燃烧的效果,让我想到了九层妖塔里面的遇上火蝠的咬伤自燃的样子。
一模一样。
一个女孩换化为另一个人出现在世上,只为是寻仇报复。
这才是有鬼的地方。
所以说世上是没有鬼神的。
都是人在暗渡陈仓。
一切都是人的思想在做怪,心中有愧才会害怕。
终于知道了故事的大概,为什么而寻仇,不过这个寻仇的故事好老旧的套路。
我也冤枉了大帅,以为是他放得那把火,原来是维邦的母亲,女人耍起狠来真是好口怕,一把火,燃了这一切,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感觉整部影片还是前半部分精彩一点,加上服装的优势,可以得三分。
前面挺神秘感,后面太拖踏有些失真,画风突变。
其它线索的插入,有些失重。
你总是喜欢造梦,而我却要时刻保持清醒,有些事情还在发生,并不是关机所能阻止了的,女朋友的离开是对的,你们不是一路人。
人生如果以牙还牙的活着,只会徙增更多的行尸走肉,冤冤相报何时了。
人生宽恕的是他人,善待的却是自己。
我想这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吧。
刚开始内容有一点拖沓,后面才逐渐紧凑起来,定义为恐怖片我还以为可以让自己在夜晚吓一下,结果看到后来就是解出一道化学题,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也可能年纪稍长,有了点见识吧,哈哈哈全部的影片只能看林心如,杨祐宁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道行甚浅,所以只是让我觉得感受到了人性的恶,那个爱表而又穷困的女孩,那个色色的统帅,那个嫉妒爆棚而杀人的夫人,沦为工具的女主……喜爱一个人终归是会让人迷了眼,人性不知道在哪一刻有了看似不起眼的瑕疵,不能高看别人也不能疏忽自己,学会平衡自我与他人,学会接受自我和他人是多么的重要。
极致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要看后面跟的是什么名词。
此片三观极其错误。
片里的有权有势的人和官二代富二代都是高大上,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是丑陋,趋炎附势,爱慕虚荣的。
富人杀穷人十几口轻描谈写,好像很有道理似的,最后还让孔兰来宣判穷人就该死。
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想表达就这些东西?
为拍当今有权有势人马屁,就这么丑化社会底层人民?
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此蔑视普通劳动人民?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争夺名利、明争暗斗。
被视为阮玲玉接班人的女明星孟思凡、出身大帅家庭的不知名小导演顾维邦,等一班寻求着各种自身所需的青年人,也把这里当做梦想的孵化器。
阴差阳错之间,打算开拍新电影的顾维邦结识了孟思凡,两人在丽宫电影院遇见,孟思凡向顾维邦提议一起拍摄一部以戏院为背景的惊悚爱情电影。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密集的准备工作。
之后,顾维邦创作出了一个名为《夜半歌声》的剧本,孟思凡请到了当红小生主演故事的男主角。
前期准备完毕,剧组准备在丽宫电影院开机,而这一家电影院正是传说中的灵异剧院,很多人劝说顾维邦放弃拍摄,然而他不信邪,坚持剧组人员进驻戏院马上开拍。
拍摄开始之后,剧组离奇事件不断,摄影师拍摄到了奇怪的画面,但是胶片洗印出来全部曝光过度,剧组的人员也纷纷表示现场“闹鬼”.然而,更大的意外发生了,男主角离奇死亡,陈尸现场极其可怕,顾维邦的未婚妻费丽斯,介入了事件的调查。
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意外不断,甚至闹出了一连多起离奇命案,而一切似乎都指向孟思凡、顾维邦,还有关于他们多年前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孟思凡风华绝代的电影皇后,与青年导演顾维邦在丽宫电影院中合作拍摄一部鬼片。
从电影拍摄之初便波折不断,发生了一系列灵异事件,剧组工作人员纷纷逃离影院,在所有人销魂丧胆之时,孟思凡对顾维邦仍不离不弃,相伴左右坚持拍戏。
顾维邦青年导演,在不顾众人反对下,执意要在一座闹鬼传言四起的电影院拍摄一部鬼片,电影皇后孟思凡在关键时刻助力加盟,他俩不仅在拍摄过程中有惊悚遭遇,更在“戏中戏”里上演了一场阴阳相隔的凄美绝恋。
顾明山大帅,顾维邦之父。
深陷爱情与亲情的漩涡,在知礼人性和无底恶欲之间纠结徘徊。
费丽斯一名法医,顾维邦的未婚妻。
因顾维邦在丽宫电影院拍摄一部鬼片发生怪异事件,“片中”男主角也离奇死亡,致使身为法医的费丽斯介入了事件的调查。
相传,“奈何桥”充满着人在转世投胎时生前的遗憾与无奈,在电影海报中,饰演民国电影皇后的林心如站在桥边,还未喝下孟婆汤,被前尘恩怨所羁绊;“望乡台”为鬼魂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之地,暗示着青年導演在家庭情感上的缺失与渴求;把持着“鬼门关”的任达华在片中饰演大帅一角,身配军刀手持重权,毕生追求无上的权力;电影女星的孟瑶站在“阎王殿”前,暗示着其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及未知的宿命;“忘川河”边,负责离奇事件的尸检工作,她与导演之间的感情发展又将何去何从……故事发生于一个“魔性电影院”中,种种闹鬼的坊间传闻,吸引了青年导演携国民电影皇后来此拍摄鬼片,在发生了一系列人体自燃等难以解释的神秘事件后,过往的恩怨纠葛与情仇爱恨渐渐浮出水面。
所有的恐怖都源于之前的故事发生,魔宫魅影就是一个俗套的复仇故事,索命是必然的发生情节,而怎样设计的紧凑,让人步步惊心才是重点,尤其特效方面一定要出彩,感觉水准是有的,但是缺少神秘感跟不上3D,不过对于心理承受力一般的人够了,比如我!
我对恐怖不挑,是因为一般的恐怖电影都能吓到我的。
此片有点悬疑加惊悚片,但是谈不上惊悚,夜半歌声的节奏有点俗没新意。
服装和造型有出彩的地方,视觉还行。
预告的快节奏更吸引人,但是影片就不行了,刻意太多吧!
总之像我这样对恐怖不太多要求的可以去看看,解解困是可以的。
给3分
我这个人第一次来豆瓣,这片花的感觉太好了,以至于我对整部电影都充满了未知的期待和遐想,很遗憾,当看完整部电影后有种莫名被忽悠的愤懑。
首先是演员,为什么又是杨祐宁,他的演技真让人抓狂,尤其是当得知思凡要嫁给自己老爸的时候,那表演简直渣掉渣,让人觉得娶就娶吧,反正我待会儿去踢海报牌子有种女主我本来就不爱,置身事外的感觉,爆发力太欠缺了,那个女法医简直就是全篇的酱油,而且还是打不上的酱油,有没有皆可,一点都不专业,一个类似于磷粉的东西,至于闻尸体一个小时吗?
要都是这种破案进度,民国的刑侦片真是没救了。
虽然整部电影中任达华和黄磊出场不多,但是很融角色,前者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儿的枭雄风范,而黄磊演了一个有点情怀的电影院老板,也有心改造当下的社会,支持新的思想,有破旧立新,唯利是图的特质,很贴近那个时代,不论说话还是做派,很适合角色。
李菁和何云伟简直无聊到家,开篇的盗窃者被鬼吓死本来挺吸引我的,结果被他俩相声的声音弄得又从影片中跳出来,他俩就不能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吗?
那会儿民国戏有这样说话主持的吗?
放在这儿简直是开玩笑吧,无语,下一个无聊的角色就是那个无聊的女主姐夫,一个本应丰满的人物,所有的亮点都聚集在身上的角色,居然被编剧活生生塑造成一个运筹帷幄了13年,结局却是找错了报仇对象的二傻苦逼角色。
编剧大人,你把全片的精华都给毁了,开头三分之二的惊艳加上结尾三分之一的烂尾,做事不能虎头蛇尾啊!
不会是三个编剧,一人编一段吧,不过这部片是戏中戏,我还是挺喜欢他们演绎的电影《夜半歌女》,只是这个戏中戏电影情节太少了,我对奈何桥还是挺感兴趣的,可惜没有更多的细节让我遐想了,唯一不足就是女主杜鹃的发型太潮了,我觉得很洗剪吹啊,全片唯一不吐槽的就是那美服设计和场景设计,真漂亮,满足了我对旧上海一切的认识,很感动啊,林心如依旧女神,眼神的把握很出色,演技也是在风情万种和纯真善良中切换的一点都不违和,美中不足就是当杜鹃的时候穿的那件黑白图案的旗袍,没觉得美啊,只觉得怪,特效真心赞,喜欢那种如粉末般纷飞的感觉,太棒了!
这部电影也许是寄托了我太多的想法,所以刚一看完,就不吐不快上了。
给电影打分,好像从来就没有4星以下过。
诚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人觉得这片很烂,对不起惊悚片的名头。
我却觉得,好的电影,就是能够引起共鸣,能够让人全身心投入的。
本来确实被中间的某些镜头吓到了,却在后来被电影的情节吸引了。
尤其是当片尾曲出来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点怅然若失。
说是惊悚片,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定位换成爱情片可能更合适。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沉重的背负,所以才没法自由毫无牵绊的相爱。
明知不会有结果,却依旧没法放弃。
这种求而不得才是最痛苦的吧。
不知所言。
【以下,有轻微剧透】很少主动买票看这类打着惊悚标签,贴着鬼片边线的片子,因为性价比不高,失望几率很大,尤其政策之下,所谓鬼火鬼影、灵异现象,到头来不过都是人在作怪。
这次正巧假期回家遇上见面会,几分钟路程,顺道就去围观了回格格。
讲真心话,片子效果确实不如人意。
褪下惊悚悬疑的外衣,这部《魔宫魅影》本质就是一个关于复仇的老套故事,所谓恐怖基本来自于带故弄玄虚的特效和音效,悬疑基本不存在。
影片一开场就砸来了形似鬼火的东西,3D之下吓人还是挺吓人的,至少我身边胆小的姑娘已经开始抓我手了。
为了营造惊悚的效果,故事一直在努力铺垫,比如自燃而死的人,比如持续的噩梦,比如镜子里的“鬼影”。
不管死去的方式多么诡异,挂着龙标的片子里一定是没有鬼的,所以人为是必须的。
至于噩梦和幻觉应该来自心魔,心里有道过不去的坎,随后的情节也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说到猜测,就要说说这部片子的剧情了,套路确实多了些,基本集结了复仇故事的常用戏码,比如女主角要报仇,一定是先接近“儿子”,让“儿子”爱上自己,期间还一定要假戏真做,诞生真正的爱情,然后一定通过“儿子”去认识“父亲”,下一步就是嫁给“父亲”,做“儿子”后妈的戏码紧随其后,随即父子关系被破坏,而后就是报仇雪恨的高潮情节。
报仇时女主角还一定会因为假戏真做的爱情,徘徊迟疑,举起枪抑或是提起刀时,双手发抖。
通常情况下,在最后报仇的时刻,那个女主角真正爱上的人还往往会死。
所以,当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按照你心中预想的那样一步步展开时,精彩程度会大打折扣,尤其是这类贴着惊悚悬疑标签的片子。
不过,故事虽说是老套了些,但讲故事的人还算认真尽心,这点终归还是值得欣慰的。
希望格格以后在电影上能多些其他题材的尝试。
我自认不是一个胆子大的人,但“恐怖片”却是我永远戒不掉的瘾。
这不,即使每次都被故弄玄虚的惊魂场面吓得花容失色,但手欠的麻麻还是点击了今年四月末上映的一部国产恐怖片——《魔宫魅影》。
提起国产恐怖片,麻麻的心情还是稍有平复的。
因为能逃过广电总局的镭射眼,那一定不会有什么真鬼出现,都是人为的。
因为广电总局明文规定:建国后的动物不能成精!
所以国产恐怖片的评分清一色都是四分左右,最典型的就是牛朝阳,自从2011年的《床下有人》之后,他就专注编导恐怖题材影片,评分一路飙到低谷,但仍然乐此不疲。
就此看来,《魔宫魅影》能够达到4.9的评分,还是不错的嘛!
电影由林心如和杨佑宁主演,还联合了任达华,看看这个主创阵容,大家一定会翻无数个白眼:林心如怎么又演恐怖片啊?
不错,除了牛朝阳,林心如最近也是恐怖片不断,2012年主演《绣花鞋》,饰演其中的女鬼。
而后又接二连三地演了《楼》和《京城81号》。
看了林心如这么多部恐怖电影,再看这部《魔宫魅影》,觉得毫无新鲜感。
林心如演来演去都是在饰演自己,尤其《魔宫魅影》中林心如在里面饰演的本就是“电影皇后”。
所以国产恐怖片的统一低评分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大众的偏见,一切都源自于体制下的束缚,让这些恐怖片的导演们无处施展。
本片也吐槽了体制化下对恐怖电影的束缚,“民国政府的审查机制好像不允许电影宣扬迷信怪力乱神”,这句话便是在映射广电总局。
在审查机制的层层束缚下,国产恐怖电影是如何躲过镭辐射的扫描成功上映的呢?
做梦恐怖电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做梦,也可以说是幻觉。
《魔宫魅影》里每个人都像是吸了大麻,动不动就产生幻觉,场景在瞬间变换成多年以前,甚至还出现了当年遇到的人、故去的亲人等。
《京城81号》中林心如身为一个作家经常会失眠,因此长期服用安眠药。
药物的作用使她产生幻觉,看到一大批僵尸兵以及这座古宅百年前惨死的人。
话说百年前吴镇宇和林心如就在一起了,因为惨案而死亡。
百年后林心如和吴镇宇又重游故地,竟然发现当年惨死的人和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导演,你是有多想省预算?
连重新找个演员都觉得麻烦?
走点心行不行,我们可是买了电影票的呢!
《京城81号》里也有杨佑宁,当年杨佑宁作为霍家三少喜欢上了大嫂林心如,但却永远得不到没人心。
在《魔宫魅影》中他终于逆袭了!
但……林心如还是看不上他,只留给了他一封书信。
赵奕欢主演的《校花诡异事件》也是如此,她在与男友出去玩的时候出了车祸,之后遇到了一系列诡异的事情都是男友王一的梦,醒来后王一躺在医院里,而校花女友赵奕欢却离开了人世。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长得丑就不要找什么校花,否则会害了人家。
汪东城和佟丽娅主演的恐怖电影《紫宅》则和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电影《二次曝光》很接近,都是女主角出现幻觉,身边的人是她想象出来的。
总的来说,国产恐怖片就是一帮神经病在磕了大麻以后的意淫。
不过话又说回来,广电总局连这都能过,也是醉醉的了!
就应该全面禁止国产恐怖片的生产嘛,给那些好电影留点位置,买张票去看主角们睡觉有啥意思?
真以为我们都是王思聪啊!
复仇刚才说的做梦或者嗑药磕high了出现的幻觉那都是有真鬼出现的,因为鬼混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意识生成,是亡人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点念想。
你看《聊斋志异》那么多的故事,每一部都是因为亡灵不忍离去而留在死去的地方或者爱人的身边,最后是因为道士或者某位误打误撞地男主角而清醒,最后被超度的。
但是这一趴我们要说的是一些恐怖电影里压根就没有鬼,是有人故弄玄虚,其目的多半是为了上位或者复仇。
最典型的是《怨灵》,听名字就知道怨气不浅啊!
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帮年轻人因为出去游玩时偶遇了车祸,因为没救奄奄一息的女人而被“恶鬼”缠身的故事。
这个电影也许是存在真正的怨灵,但《女生宿舍》就是纯纯地打击报复。
所以说女生宿舍祸事多,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
“闹鬼”宿舍里的女生离奇死亡并非鬼杀,而是人为,这是国产恐怖片最惯用的套路。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喜欢把闹鬼的事儿放在娱乐圈里说,最明确的目的就是女二号为了上位成女一号而对女一动手脚,不是弄死就是弄疯。
正所谓“最毒妇人心”啊,《凶灵女一号》就是最好的呈现。
电影《魔宫魅影》里放火烧死孔家班的也是女人,就是因为大帅问了孔金的名字而起了杀意。
那个镜头里好像大太太也被恶鬼附身了一样,表情狰狞,特别可怕。
《魔宫魅影》也是一段关于复仇的故事,其实根本没有鬼,只是在那场大火中侥幸逃脱而毁容的孔申设计出来的一场复仇妙计,林心如是他的帮凶。
最后真相水落石出后,孔申也自尽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其实不光国产恐怖片喜欢用狗血的“复仇”作为闹鬼的源头,许多外国恐怖片也是如此。
譬如《咒怨》,这不就是典型的怨鬼复仇事件吗?
自然现象在古代,尤其是大户人家,对鬼神的敬畏要比现代人强百倍。
古代就经常有民间传闻说闹鬼,也有“鬼打墙”的说法。
实际上这都是自然现象。
古代对于“无神论”的传播没有现在普及,是因为古代帝王需要借助神力统一集权,如果没有了鬼神的庇佑是没办法说服无知的百姓臣服于自己的。
因此“神鬼论”自古就有,到了现代反而成为了人们的谈资。
还记得“鬼火”吗?
古代就有传言说在墙上会出现无名火,那其实是“磷”的自燃。
说明那片土地下埋了尸体,尸体会产生大量的磷,裸露在空气中就会发生自燃,因为燃点很低。
《魔宫魅影》也利用了这个原理,孔申自制了粉末,在粉末中加入骨灰(骨灰中含有大量的磷),最后把粉末挥洒在剧院里,这样进入剧院的人就会相继吸入粉尘,然后心火就会将内脏烧毁,最后死亡。
这样就造成了鬼杀的假象,其实是人为。
但本片也出现了一个bug,仵作说尸体中有大蒜的味道,然而大蒜是没办法自燃的。
能够使粉尘自燃的不是大蒜,而是骨灰中的磷。
另外就是因自然变异的变种人,当然我说的不是超级英雄,而是《全城戒备》中的病毒。
这个倒不算是恐怖片,但也同样惊悚,变种人被恶人控制后就会成为让全城恐慌的事。
但变种人也是人,和鬼无关。
一般这种类型的电影欧美的比较多,而且评价也很高,比如《异形》。
还有《死神来了》也是因为自然现象杀人,所谓的“死神”只是人们心中的信仰。
《魔宫魅影》真是一个大融合,既有狗血的复仇剧情、又有惊悚的幻象、还有利用自然现象的杀人手段,几乎所有国产恐怖片的元素都被运用了个遍。
对于林心如频繁出演恐怖片的现象,支持林心如的人自然觉得她超适合,而大多数的人也觉得即便再专注于一种题材的电影,她也没办法改变恐怖片的未来。
开头麻麻就已经坦言,看恐怖片容易上瘾,而且怎么也戒不掉。
看了那么多恐怖片自然对国产恐怖片失望透顶,在美国版的《林中小屋》里也有对中国恐怖市场的鄙夷和对日本恐怖片的追捧。
其实是否有鬼真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去掉了恐怖音效和有预示性的镜头,国产恐怖片就只剩下了女主傻逼而惊悚的表情了。
但最起码日本有惊悚的画面和回归现实后的忏悔,欧美恐怖片有还未干涸的血浆和让人再次毛骨悚然的彩蛋。
就这点原因上来说,国产恐怖片的前途一片迷茫,与其如此苟延残喘地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一个脚尖的地位,不如彻底做一次全面的改革。
看来振兴国产恐怖片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啊!
3.5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