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little sunshine的导演,编剧和主演。
算是聚齐了一部好电影所需要的任务。
也许是大众的要求太高,所以当事人自己也略显踌躇,怕辜负了来自别人或者自己的期望。
真正被触动是在后半,从聚会争吵到揭开真相。
我倾向于觉得,这姗姗来迟的高潮,才是编剧导演真正要告诫我们的部分。
这突如其来没有任何征兆的恶,是编故事的人对故事里的人的释放,又何尝不是看故事的人对自己内心的探视:每个温和,柔软,平常得千篇一律近乎苍白的面容之下,何尝不藏着一个暴戾易怒,情绪失控,心里积攒着若干自卑郁结甚至憎恨的自己。
也许你就像主人公一样,曾经小有名气,曾经被大大小小的赞誉点缀,被形形色色的人群包围,最后你依然只得你一人。
然后你看清自己:孤独、偏执、试图振奋、试图治疗、却最终无能为力。
一直看着镜中人感伤的,正是你自己。
至于爱情,它其实只是治疗的一种方法。
你通过认真地投入其中,大哭大叫,快乐嫉妒,种种感受经历,却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
面对爱人的离开、依赖,你选择怎样去做,那正是你要成为的人。
故事的最后,似乎是有些俗套的结局:他遇到了她,只是她已经消失了与他有关的一切记忆。
她为一开始的无理道歉,她说,Let's start over.于是故事在某种可能展开的浪漫情愫中欲语还休的结束——是我们重新开始这一幕相识?
还是我们重新开始这一段关系?
是你,你又会怎样选择?
Paul是喜欢的男演员。
自然是从Miss Little Sunshine开始。
平淡的表情下有着内心的暗涌,在爆发的瞬间又极为强势和令人动容,这是他并不出众的外表下特别令人着迷的特质。
体现在本片中,你可以看到他和前女友争论时微微抽动的鼻翼和因为激动而显得灼热的眼神。
意外的是Zoe从上一回的编剧和联合导演位置,直接来到主演的位置上。
看到片尾的人员名单,她还担任编剧,以及联合出品人。
连起来似乎又看到一个经费并不充裕的小成本制作。
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比起同类讲述爱情中来来回回的故事要好上很多记下片尾喜欢的那句:Writing is a kind of miracle magic.The words are not coming from you,but through you.如此,才是畅快自然的心理体验。
做任何事,要追求的终极无非就在于此。
你会选择怎样去做?
为了你要成为的人。
也许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见过,也许我们走进过同一家咖啡馆。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
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我遇见了你。
你没有急着去开会,我也并非一身狼狈,我们一如往常,自然,平静,面带笑容,看着对方。
这可能并不是我预想过的最浪漫,最意外,最惊心动魄的一见钟情,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名字,喜好,星座,血型,或许你是个外星人,都说不定。
但我知道,那都不再重要,重要的,该死的,终于让我遇见了你。
电影快要结束。
当她仰着脸,一脸疑惑的问他,我们以前见过吗。
那一刻,我这个旁观者竟然想哭,为这荒唐的剧情,为这对备受捉弄的爱侣。
而他却很平静,不见慌张,他微笑着看眼前这个女孩,蹲下来,翻开书,告诉她他就是这个矫情的作者,然后等待尬尴之后的重新开始,她难为情的笑容,她红棕色的短发,她眼周细小的纹路,她鼻子上的小窝,他都一概看在眼里,那么熟悉,又全新,陌生。
她说我们能重新开始吗。
他说,当然。
她拿过书,并要求不要告诉她结局。
他点头,一言为定。
公园没什么人,像是秋季,也许是傍晚。
他们坐在了一起。
故事可能只是刚开始。
这一次,没有人知道结局。
这个电影大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期。
当一些似曾相识的片段重叠,我又惊又喜,可这电影本身,又像,或不像,说是打着经典的牌,又有它自己的思想,坚持。
它没有完整,透彻的解释原由,一直到最后,但反而不会让我觉得被欺骗,愚弄。
是的,我接受这种剧情,我接受这种荒唐,我接受这种爱情。
或者说,这本来就是爱情的样子,如梦如露如闪电,当你想看清它的样子,它却总消失,而在每一个失意的时刻,它却又出现,你并不责怪它,你需要它。
这可能打破世间法则,但又怎样呢,半晌贪欢。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莫问是劫是缘。
自己也算半个写东西的。
十分理解电影里的凯文,因为我知道灵感给人的那种狂喜,也同样沉迷于自己笔下的人物,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私,又自欺欺人的作法。
但这种类似于造物主的意淫,凌驾,摆弄,真的很受用。
因为你不必担心你被你笔下的人物背叛,它们来自于你的内心,并积极地为你分担,为你而劳,而亡。
你一定会爱上它们,爱上这些本来就该属于你的部分,不会排斥,不会变异,不会因为性格不合等等狗屁理由,争吵,赌气,大打出手直至决裂,也不会因为想要为对方改变,而变得无助。
上帝让亚当的一根肋骨成为他的爱人,为什么。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应该爱那个和自己最像的人。
作家的私心和一厢情愿,成就了不少爱情故事。
好吧,哪怕是愚蠢和狗血的爱情故事。
可这格格不入的蓝本与爱人,并不是现实。
你将因为你这不为所动的自私,顽固,付出代价,当所有事情不再按理出牌,你试图改变,却成了徒劳。
你怎么能妄想制造一个完美的爱人呢,可怜的是,连你自己都这样糟糕。
“我这伟大的爱情故事,既真实又不可能。
我希望她看了之后不会责怪我,于是我保留了许多细节,她的姓名,出生与成长,她的一切,甚至胎记,我将一概不提。
但我还是禁不住要为她写这本书,为了告诉她,我为改变你而写的字字句句道歉,我为一切道歉,你在这里时,我对你视而不见,但当你离开了,我却觉得哪里都有你。
有人看了,会说这是魔法,但坠入爱河确实是一种魔法,写作也是。
有人曾经评论《Catcher in the Rye》小说难得一见的奇迹再度发生,一个人从笔墨与想象力中诞生。
我不是沙林杰,但我目睹了难得一见的奇迹,任何一个作家都能证实,最幸福的文字不是来源于你,而是透过你呈现。
她以全然的自我来到我身边,我只是有幸能在场,将一切记录下来。
”向爱情致敬,向写作致敬。
这两样东西可能都会毁了我,但我并不担心。
因为也是它们,创造了我。
离开summer的五百天,还会遇到下一个autumn。
如果凯文再遇到另一个Ruby Sparks。
他会怎么想。
感激会代替惊喜。
是时候了。
你知道吗,以前我不信命,更不信缘分,直到遇见你,我才发现自己有多迷信。
原谅我愚蠢又做作的情话吧,但那都是真的。
如果你知道我曾怎样的失去了你,或者遇到了无数个不是你的人,你就会原谅我,原谅我急于捧起你的脸,告诉你,我爱你。
不管是什么,把你带到我身边,是上帝,是巫术,还是类似楚门世界的节目组,我不在乎,我不管了,让我们相爱吧,从遇见彼此的那一秒开始。
相信最后还是有人会问,这真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电影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是啊,放弃吧,我们永远无知,永远渺小。
可同时,我们又如此幸福。
1可能不同的風格只會沖淡焦慮或者火上澆油,悟出的道理也沒有差多少,只是之後是洗把臉出門上班,還是一個人孤單到天明把頭想破,態度不同而已。
顏色灰一點,音樂少一點,這電影有點像既悶又講不清楚導演意圖的《西蒙娜》。
2 人是社會的動物,無可奈何困在世上,和其它動物一起群魔亂舞──和自己、和父母、和愛的人;和以前的自己,和年邁的父母,和遠去的愛人。
眼里幾滴淚水潤潤,嗓子眼里是說不出口的“不如我們重新來過”。
3 到去年,我才開視發現和自己相處這件事情,並非扯淡。
試過搬家,試過旅遊,試過每天和不同的朋友在城市里浪費時間,但最後,靜下來,影子還在,逃不過自己。
最輕鬆反而是睡夢中地幾小時,運氣好地話,不定還可以化身為任何人。
4 男主角有一種總是不知道手腳放在哪裡地侷促和尷尬。
被書迷環繞著、被雀斑女孩低俗地勾引著,他也只能勉強做禮節性回覆。
我猜,如果他是化學家該有不同。
文學的天賦太虛幻,尤其是在這個你的作品、你的性格、你的花邊、你的衣著都可以被剝削挪用成商品及商品附加價價值的世代。
瞟一眼那些次次啦啦,礙手礙腳的書封吧。
哪一位不是大師,不是令人拍手叫絕,不是up-and-coming;哪一本不是充滿人性光輝,不是令到其它天才聯袂推介。
作者在食物鏈里蝸居也好,走穴也罷,需要很多智慧和定力才能洽到分寸地認識自我,知道自己到底是個甚麼東西。
5 而他,應該並不確定。
6 事情就是這樣,越是不認識、不懂得你的人,越要忙不迭地湊過來,給你戴帽子、貼標簽,張口話當年。
那麼除了孤獨,就養只和自己一樣弱的狗吧,通過保護它,保護自己,通過和它說話,填補靜音。
雖然聽上去悲催,卻可以偷一點空間不迷失自己。
7 然後太在意自己,關閉和外界溝通的所有門、所有窗。
談一場自己覺得偉大到死、委屈到死的戀愛,最後才知道對方早就洞察天機:“您care的永遠是您自己”8 人多為自己而活,這本無可厚非。
諷刺是自我實現往往是曲線進行的,或通過達成一件事,或通過得道一個人,坐在那裡冥想,然後立地成佛的,不是凡人。
9 如果既一無所成,又無人相伴,作家就閉上眼睛,進入意淫的境界。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嫌故事到后面还是掉俗套了,不过这不仅满足了我这种文学专业自闭男心底最深的幻想,其本身也是一个伟大的(没错就是伟大)双重元小说素材,没去先写书而是写剧本拍成电影太太太遗憾了。
Zoe Kazan的这个剧本灵感明显来自皮格马利翁——和自己的雕像结为夫妻的典故,然而在她笔下却明显带有后现代文本的性质:双重创作过程的展示。
假如我是原创作者,我会这样写出一本小说来:第一部分为第一重文本,即处于双重虚构中的Ruby的故事,这个故事仅仅停留在Calvin的打字机上。
直到情节发生那个众所周知的大翻转之前,这就是一个平淡无奇、顶多闪烁出一些精彩对话片断的小清新爱情故事。
事实上,这部分写得越平庸越好,这会给日后的反差对比增添更多阅读乐趣。
这部分不会很短,但显然也不会很长,只需十章最后交待清楚Ruby的背景即可。
直到Ruby在Calvin的世界(外部世界)跳出来变成大活人后,这部分会出现几页的空白,这一方面代表Calvin处在惊愕期中而且停止了写作,一方面代表Calvin沉浸在和Ruby的生活中失去了继续写她的故事的动力。
直到哥哥在外部世界提出续写Ruby故事的主意,这一部分的文本将表现为极度的片段性,一章仅有一句话。
举个原剧本中的例子来说,第13章整章,只有短短一行字,“Ruby说法语,但是自己没意识到这点。
”这种一行字成独立一章的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最后两章。
倒数第二章,将由一系列疯狂的短句组成,读者必须从中读出Calvin在写作这部分时的疯狂。
最后一章,就代表着最后解放Ruby的那一句。
至此,小说的第一部分结束。
然而,如果是初次读这个小说的读者,则一定会产生为什么后部分出现如此混乱的变化的疑问,这个疑问必须有后文进行很好的解答。
第二部分为第二重文本,即第一层元小说文本。
这部分我的构想是用第一人称即Calvin的视角。
故事的开头是用“负章”开始(-10章、-9章这样倒过来),即叙述Calvin还没有创造出Ruby这个人物之前的生活,就如原剧本中展现得那样。
第0章的内容便是Calvin做了梦见女神的梦并促使他写了“第一部分”读者所见的那本小说。
第1章开始,Calvin回忆自己是如何写出那本小说、即创造出Ruby的整个过程的,不仅会做到和第一部分的每个章节所对应的内容一模一样,甚至很多地方文字也会一模一样。
直到Ruby跳出来那一章,这个部分则变成了虚构时间轴中的主体部分,即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大部分主情节。
每一章依然对应着上一部分的内容,在叙述中让读者渐渐明白上一部分那些不着边际的短句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一部分将比上一部分多出一个章节,内容即第二天Calvin醒来后,发现Ruby已经离开的事实。
伴随着一大段独白,本部分结束。
第三部分为第三重文本,即第二层元小说文本。
开始的第一章内容为Calvin完成了包含上述两个部分的一本自己的新小说的创作,并再一次收获名声和赞誉。
第二章即最后一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就是Calvin遇到了和自己幻想的Ruby一模一样的女孩,而这部分并不是自己写下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这样一来,借助文字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许这样一本小说真的可以在保持这个剧本现有创造力的基础上,展现由于影像必须具体化的局限而有缩削大半的艺术张力,向着叙述语境中“不可能的世界”迄今为止最有力的一次挑战。
弹幕[所以说只有直男才能幻想出女生穿彩色裤袜]无比正确啊,你看最后的妹子就直接光腿233333男主确认女主真实存在把她按在墙上捧脸亲什么的好甜啊。
女主伏床姿势有点萌...男主略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女友一切都要合乎自己心意。
最后二十分钟男女主演技超神。
女主那么卖力不说了,男主边狂打字边哭,内心的崩溃疯狂悲怆展现得淋漓尽致。
哥哥应该会吓傻。
Meaby和Ross的爸爸酱油了一下。
觉得比《和莎莫的五百天》略好可能因为我更偏好奇幻一些。
离开Summer遇见了Autumn。
离开Ruby遇见了Ruby。
“爱情不完美,是因为人本身不完美。
”“愿你能爱我本来的样子。
”
…當然鄭國江先生在廿多年前寫下的「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或許也說穿了大部分。
繼續懷疑「我思故我在」這個命題的同時,又要極力掙脫不願死在「存在主義」的框框之下。
這未必能換成活下去的動力。
晚安,我亲手将你送进未来的时光机,等待,我变得更好之前,期待,与你的另一个章节。。。
感谢子文东同学的推荐,不然我也不会遭遇这个片子。
开始看了就无法停下,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疑问地给了5颗星;如果还可以再多给一颗,我决不会吝惜。
写下这个,完全算不上任何性质的影评,只是在向自己慢慢地说明,自己何以喜欢它,喜欢到无以复加。
只是喜欢而已。
很喜欢里面的台词:any writer can attest, in the luckiest, happiest state, the words are not coming from you, but through you. 要说感受,这是最大的感受。
主人公宅男,虽说写小说很成功,但身边却并无朋友,以至于心理医生逼问上次见朋友什么时候,而且不许说他哥哥,因为哥哥是家人,不是朋友。
女主也很明白男主这种情况。
周围其他的人,妈妈及其男友,出版圈的朋友等等,都知道他的孤独。
他自己更知道。
他是可以被视为某种典型的精神疾病的,尽管这种疾病在当下挺常见;要不他也不必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医生很赞,尽管后来小说出版了之后他无法冲破常规将整个神奇的故事理解为现实,他的坚定和关心,却是让人温暖的。
他让才华横溢的男主去写他的狗狗,按照它之所是那样写。
到这里,才算点开了整个片子的主题,即如其所是那般接受一个人一件事。
故事是在演绎改造与反改造,尽管有点魔幻。
这个魔幻其实更好地展示了话题,从而逼问男主和所有的观众,如果的确可以如你所愿地改造对方,你会愿意接受这样的对方么?
你会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么?
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世界么?
在非魔幻的语境里,我们往往受挫于对对方改造的艰苦和对方的反抗,去抱怨对方的不识好人心和任性,也反思自己手段上的拙劣,更多被怨怼和丧气的情绪所占领,而不是被逼到极处去反思,这样做本身是不是有意义,以及自己是否能接受其结果。
而影片被施加了魔法,让这样的改造行为随心所欲,一行字就可以完成。
又想起自己以前写过的那个关于孤独的小孩,虽然有些生硬,也不妨搬到这里来应景。
“孩子其实不会感到孤独的,他有那么多的玩具。
有天,他想,要是玩具可以和我一样说话该多好,这时候孤独就产生了。
又有一天,玩具突然开口说话,孩子吓坏了,赶紧把他的嘴巴封起来;可是一会儿又觉得孤独,又把胶条撕下来,又吓坏了,再封上。。。
孩子终于发现,他的玩具其实都是有生命的,其实就是另一个孩子,他觉得自己好残忍,于是不再贴上那个胶条。
于是他长大了。
他学会了什么叫做爱。
”在这个Me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构建自己的孤岛,等到大功告成之后,就枯坐岛上喊孤独。
没有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岛屿,却又都非常害怕孤独,渴望被爱和关心。
男主只是这群岛民中的典型代表而已。
对于外来者的访问,当然是衷心欢迎,但对方上岛不久,岛主就会执行岛规,希望将外来者同化为岛民。
于是想起了《小王子》里那些小小的星球。
沿着这个思路说下去,可以说很远;但不论怎么说,都似乎是无解的棋局。
如同上面的的小孩,岛主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外来的访问者,并不需要做该岛的岛民,而且最终极地,岛主也没有必要固守岛规甚至这个岛本身。
但是这个事实,总是不那么容易被意识到。
或者与其说不容易,不如说不愿意。
书呆子男主同样可以被描绘为其他类型的工作狂。
对于生活中的欢乐和色彩,他们既羡慕又排拒。
女主恰好是反面;她全然不顾那么多事业或者成就,随心而行,拥抱一切有色彩的东西。
她的生命本身就是色彩,如果让她安定于某个色调,无论多么美丽,都会是杀了她。
还有妈妈与男友的那个天堂,里面满是生命力;男主却讪讪地躲在楼上看他的没完没了的书。
不禁想到自己那没完没了的书单。
书里当然也有书里的色彩,只是从远处看,它只有一种颜色,即灰色。
于是又想到《触不可及》里面的那些疯狂与生命力。
灰色是要让人发霉的。
穿着灰袍的人总是担心在狂野里会丢失方向,但他们不知道,只有在这些恣意的色彩里才能找到他们自己;反而是在灰色里,自己不知何往。
我只是简单写几个字,不太算影评,而关于我想到的自己的一些事一、上次写影评,是和前任去看的倒数第二部电影《源代码》,在她生日时。
我看完之后有很多想法,写了个草稿。
还没发出来,中间忙了一下,突然分手了,接下来是半年行尸走肉,那篇影评就没了下文。
后来她突然和我复合几天又分了,于是有了和她看的最后一部片《亲密敌人》。
如果不是因为复合我希望来一场约会去修复,我不会挑那样的片。
而今晚,另外一位姑娘催我早点睡觉,让我满心欢喜。
然而我总是不听话,昨晚把片子看到只剩一点,今晚要接着看完。
当然之后我还是会尽量乖乖赶紧睡。
二、我原以为这不过是这对才子才女秀恩爱的作品,胜在奇妙的构思,和美好的细节。
至少前半的确是这样的。
你知道这很YY,但无法否认这很特别,而且细节美好得让心融掉。
如果你不同意,可能你没有类似的经历。
如果这部片就这样王子与公主大结局,充其量是个新颖开头狗血结局的故事。
但到了中后,我意识到这即使不是悲剧,也绝不是皆大欢喜收场。
有几个场面先是吓到我,然后让我看得非常揪心,差点忍不住关掉。
三、女主开始重建社交是整个故事的转折。
当女主不再完全属于男主,哪怕一周中只有一天,偶尔不回家吃饭,男主也不能忍受。
于是当男主忍不住动了那把钥匙,后面的悲剧就被预示了。
这样一个主题深刻地击中了我。
我突然非常庆幸,我不需要那样的能力,也能够遇到让我心动的异性。
这样一个能力,就如哥哥哈里说得,任何男人都梦寐以求,很难有人会拒绝;但事实上影片播到后面我会忽然醒悟,这种能力就是一个悲剧!
四、假设我可以完全预知另一半的反应,生活虽然会少很多摩擦,但相处也变得再无乐趣。
而男主可以控制!
当男主完全可以控制女主的时候,其实生活变得很可怕,毫无乐趣可言。
尤其这样的能力一旦获得,就在心里藏了一个魔鬼,当你清醒时也许能锁上锁,但我不敢保证自己冲动时会做出什么。
最后到了那悲剧的一幕,让人无比揪心,不忍掩面,女主已经沦为玩偶。
跟一个玩偶,不可能存在爱。
五、这时我忽然又很庆幸,我很就早懂了,偶尔无法控制、无法预料的好处;很早就懂了,生活需要五味调和,而且是以你无法预料的方式尝到,而不是说一天到晚只有甜味。
我不仅不恐惧,而且有时喜欢不确定。
即使跟前任相处中(特别是后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她变得有些莫名其妙不可理喻,我也仍然接受原本的她,没有动过改造的念头。
哪怕最后她的做法最终让我们形同陌路,我依然感激前面有过的,让我措手不及的时光。
只有自由的才是爱,不爱即使束缚着,也于事无补。
男主最后还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避免更大的悲剧。
六、而来到今天,这部片给我的意义,是在我遇到另一位姑娘,却紧张不安的时候,让我回忆起了,因为那半年行尸走肉被消磨殆尽的,对生活激情的渴望。
不确定会让人紧张不安,但有不确定的未来值得期待又是一种幸福。
懂得这样想,这后面的不安,都化为了淡定。
而我希望这位我遇见的姑娘,无论发生什么事,做好自己。
我会喜欢你本来的样子。
七、最后想请她原谅我不听话又晚睡了。
因为最近生活中这个转折对我来说如此重要,我希望留住一些闪过脑海的想法,做一个记录。
八、说完我的事,补充几点,稍微回归影评:1. 自恋、自我为中心、无社交的人真的很可怕。
可惜本片一笔带过,没有做深入的剖析。
这其实也是悲剧的一个源头。
2. 后面另一个女主模样的人的出现,是这类剧常见的处理。
我只能说,男主太幸运,能再次遇到,并且这次终于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无需去按捺内心的魔鬼。
但我认为他不配。
3. 赞一下Zoe Kazan,人长得灵气,能编,能演,的确才华横溢,男友(男主演员)也很帅气,确是金童玉女。
好几段都眼眶湿润了。
类似皮革马利翁的故事,高中教材里举例的My fair lady,以后就可以替换成本片了。
什么样的人才会爱上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呢。
一是他太孤僻,不与人接触,几乎没什么朋友,这种人往往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倒不是说他们性格带刺,只是怕受伤害的程度要远远高过其他人,太怕失败,所以宁愿不开始。
前女友指责他只爱自己,也无可厚非。
二是太寂寞,想爱又不敢爱,文艺青年洪流般汹涌的感情要放到那里去,要如何派遣几世轮回积累下来的寂寞情绪。
有时我也会和男主一样,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他们可能没有原形,可能是很多个人的集合,写他们的时候会难以自制,故事怎么走向完全不是按照我一开始设定的路线,灵感快到用笔或者打字都无法跟上,像是长在我心里,要通过我来表达他们自己。
后面一段,男主因为太爱她而滥用自己的创作权利。
学物质和意识的时候,书上就写过,任何东西,从你创作出它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属于你,独立于你而存在。
创作出的人物也是,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灵魂。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个例子,托尔斯泰原本只准备把她写成一个出轨的女人,但是安娜有了自己的灵魂,他无法控制地流露出对她的同情,对她本性善良,被命运捉弄的描写。
还好结局让这部片子变回了一部纯爱喜剧。
你不是宙斯,你不能跟完全由自己创作,又受自己控制的人相爱。
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格。
几个哭了的片段:封面上这段,男主发现Ruby是真实存在的人之后欣喜若狂地抬起她;疯狂打字试图控制她;最后小狗scotty跑向重生后的Ruby,Calvin看到了她……越简单,越纯粹,有时候就越感人。
ps大爱男主保罗达诺的标准文艺男青年范儿!
简直就是我心中完美文艺男青年的化身!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