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真她妈励志,看完女主我觉得自己生活上的困难算个鸡巴,没啥事能大过国家安全是嘛她受到的待遇有时候和社畜真一个样啊,那边承诺好了,这边跟你耍流氓,问题永远是内部的。
但这事也就是在美丽国,在天朝一点戏没有,来个村长就有一万种方式弄你。
所以说坚持正义确实得看地方,但还是喜欢这种结局。
西恩潘和金刚女郎的配戏挺到位的。
看惯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公平游戏》这种真人真事带有宣扬美国政治主义色彩的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但其实我从影片3分之2处就开始哭。
刚刚经历恐惧的我,太明白你的真实姓名、住所和性命安全被别人捏着、掐着的感觉了。
事业心重的我,太明白一夜之间,什么都失去,就看一个得意洋洋、认为“真相”就能重塑正义的老公在电视、报纸上聒噪的烦心。
在面对国家机器前,谁不是无力的?
Valerie一不富裕,二不有权,她的沉默是对CIA的忠诚,也是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
反比她前大使的老公,Mr Wilson。
一个打了一通电话,受了气,坚持所谓正义,连与他老婆都不讨论一下就文章发到纽约时报的人,我实在是无法欣赏。
这种所谓的正义只怕也只有美国才养得出来。
更何况在那封“妻子推荐去非洲的电邮”曝光之后,Joe才与妻子所谓的“沟通”。
一切事情都在动荡和混乱之中,这种状态之下结局就是死。
这对夫妇最终没有在监狱里或者地狱了断余生,的确是伟大的美国民主共和制度救了他们。
但是这种事发生在中国,就只是鲁迅笔下无谓的鲜血和抗争罢了。
除此,想想那些因为丈夫的愚蠢(好吧,部分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伊拉克科学家,Valerie夜夜不能眠,你能吗?
政治真是野心家的游戏,最自私的屠杀。
天佑美国,天不会佑中国。
要建立中国的民主制度,必须实现权利的分化和制衡,军政一体,行政与司法不分,党国不分,这就是中国。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苏维埃体制的“完整版”:“They had set up a dictatorship, supported by a small, trained minority, to make and maintain for a few generations a scientific rearrangement of economic forces which would result in economic democracy first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last.”我很高兴中国似乎搞定了economic democracy——至少比前苏联要牛逼惨了——但我们能闯过政治危机吗?
美国特工门,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想了解情况的可以去Google。
伊拉克战争中两个国家的共同点,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体现,那就是权力都在被滥用。
03年起的伊战,至今没有找到当初发动战争的原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此英国首相布赖尔还被国会质询过。
而小布什就幸运的多,背黑锅的人大有人在。
而今,伊战的唯一成果,应该是萨达姆被吊死了。
但是恶果,却是一个更加混乱的伊拉克。
魔鬼已去,是天堂是地狱就由人们自己了。。。
或许,没过几年,又冒出个和美国作对的萨达姆,或许,百废待兴,走上巴比伦复兴之路。
特工门的真相,在当初是混沌的,被一手遮天,而今大白于天下,还被翻拍成了电影,这或许就是美国和伊拉克的区别。
摘录片中,Wilson最后的演讲,"When Benjamin Franklin left Independence Hall just after the second drafting, he was approached by a woman on the street.The woman said, 'Mr. Franklin, what manner of government have you bequeathed us?'And Franklin said, 'A Republic, madam. If you can keep it.'The responsibility of a country is not in the hands of a privileged few.We are strong, and we are free from tyranny as long as each one of us remembers his or her duty as a citizen.Whether it's to report a pothole at the top of your street or lies in a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speak out!Ask those questions.Demand that truth.Democracy is not a free ride, man.I'm here to tell you.But, this is where we live.And if we do our job, this is where our children will live."
這個影片被翻譯成公平遊戲。
很明顯用叻一個諷刺噠手法。
我在想。
我們到底生活在怎麼樣噠一個世界裏。
到處充滿這謊言和背叛。
為國家效力噠後果是竟被國家捲入不仁不義之地。
這是美國。
我們嚮往噠美國。
中國呢?
如果有人敢像Joe那樣說出實話捍衛自己噠權利為國家眞正噠未來謀發展噠話。
我們早就被暗殺叻。
哪還會等到那些眞正噠壞人被繩之以法?
開玩笑。
美國這片土地至少還能夠說眞話。
還有將壞人繩之以法噠機會。
而我們甚嚒都沒有。
更不能說現在政治格局有絲毫噠不好。
更不能祇出國家需要改進噠地方。
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和諧。
這不是自由。
其他不想多說。
這就是差距。
Ps:女主角是很多年讓《King Kong》沉醉噠“美人”……另外我還看到《Friends》裏噠拉拉Susan同學。
哈哈。
这部电影和我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真相至上。
那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记者对抗整个政府的事情。
要理解这个电影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一个背景:在美国,新闻媒体是独立于政府的,换句话说,政府没有权利影响媒体,或者暗示媒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政府能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的防记者偷窥秘密。
在这个事件中,V.P.的真实身份由白宫官员故意泄露给记者发表在公开媒体上,这个事是不合法的。
但有罪的是官员,而非记者。
不过如果记者拒绝交代消息来源,那么有罪的就是记者了(电影真相至上,描述了类似的一个事情,由于记者拒绝透露消息来源,最后是记者入狱)。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当总统办公室的人发现质疑政府的报道时对手下说:把网上所有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打印一份给我。
我以为他后面会说:给网管打电话,全都给我删了!
结果发现我习惯中国特色了,事实上,总统办公室的人拿着一摞从网上下载的打印稿,除了皱眉头,啥办法都没有。
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可能么?
我想不可能,但是对抗白宫呢?
不要把白宫等同于整个国家机器,因为它只拥有行政权,我们还没有算入议会的立法权和法院的司法权。
所以,只要你敢用真相去挑战白宫,议会和法庭都会和你站在一起的。
这就是民主。
用男主角的一段演讲概括他的行为:“他们的行为不是针对我,也不是针对我妻子,而是针对你们,所有的民众。
如果这让你感觉到愤怒,感觉到被代表了,那么就行动起来!
当年宪法二稿定稿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走出独立厅,路上有位女士拦住他,问道:您留给我们的政府,是什么体制?
富兰克林回答说:如果你们能保持, 那就是共和政体(a republic madam, if you can keep it )治国的责任,不仅在少数特权人手里,要想民主强国,摆脱专治暴政,那么每一位公民,都该坚守职责,无论是指出街头的坑洼,还是指出国情咨文中的谎言,都要敢于发生,勇于质疑,向政府索要真相。
民主并不轻松,但这是我们的国土,如果我们尽责,这将是我们子女的乐土.....”全片没有高潮部分,纯叙事风格,对于外交官该不该在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和政府为敌在这个片中连一点争议都没有,以及对于V.P.该不该走上法庭为自己辩护也没有任何疑问。
对政府的态度可以用一句台词来总结:““瓦莱丽,我声音比你大就证明我对吗!
” “白宫的声音比我大一百万倍就证明它对吗?
” 在豆瓣看到对这句话的评论(来源于”一大坨“豆油):“这一段西恩潘与特工妻子的对话是全篇的高潮,通常电影高潮在结尾,这部片子就在这段对话。
一贯的,西恩潘表现了对政府、对手握巨大权力的人的不信任,这是根植在一部分美国人骨子里的精神,从独立宣言开始。
有如此坚持如此勇敢的公民,才可能有更好的能讲真话的政府。
美国并不是模范,不必一提到民主法治、权力制衡就拿出美国来证明或者反证,美国的制度是众多民主制度中的一种。
一种不太坏的制度。
一种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制度。
”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想法。
“一个国家的责任,并不在少数特权人物身上。
要让国家强大,不受独裁统治,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不要忘记自己身为公民的责任。
不管是看到街边的坑坑洼洼,还是看到国情咨文中的谎言,都要说出来,提出质疑,要求得到真相。
民主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
这是事实。
但这是我们生活的国度,只有我们进到自己的责任,我们的后代才能继续在这里生活。
”片中的这段读白,应该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这部影片。
显然,当下这个节骨眼观看这部电影,观众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欧美联军现在都在攻打利比亚了,伊拉克战争那点陈年旧事还一提再提,烦不烦啊尽管这又是一部噱头十足的“真人真事”政治惊悚片,我们除了对此Wow一声之外还能有更多的惊喜吗?
由此我又产生这样一个消极的念头:真相一次次被揭露又怎样?
真相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知道了真相能改变任何结果吗?
也许我们过多地谴责和嘲笑天朝的“民.主”现状是毫无意义的,世界上那些最古老最先进的民.主制国家同样只由少部分强权阶层操控着,不仅操控着本国的进程,也相当程度上地决定着世界的走向。
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看,这一切确实都是场Fair Game没错。
以蝶某人之见,影片的节奏把握和场面调度都存在不小问题,导致风格上的摇摆不定,缺乏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叙事气质。
另外影片在表达政治观点和表现家庭关系两项主要内容上也互有顾此失彼之嫌。
恰如Sean Penn和Naomi Watts在本片中貌合神离的搭档演出,前者是出了名的“反布什主义者”,接下这个片子几乎就是为了能够痛快地喊一嗓子。
后者则清楚表示自己更多地关注“这个人物的内心以及维护这段婚姻的过程”,是基于个人情感的考量而出演。
于是乎,曾在【21克】中产生过完美化学反应的两人,这次的步调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
或许,带着过于主观消极的心态写下以上文字对这部片子也不是很公平。
我想到一个办法:把这部片子当做参考资料编入下一代的历史教材中,毕竟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并且它也喊出了一些很理想化的口号。
1号档案——公平游戏"Fair Game"的字面意思是“可捕获的猎物”或“可取笑和攻击的对象”。
瓦莱丽-普莱姆用此短语作为自传书名,实际是引用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政治顾问卡尔-罗夫对她的“临别赠言”:威尔森的妻子是"Fair Game"(取笑对象)——罗夫本意是想嘲笑普莱姆哗众取宠,必将被世人唾弃,普莱姆却借此讽刺在这场个人对抗国家的“公平游戏”中,自己被政府出卖,变为“被猎杀的受害者”。
2号档案——CIA特工泄密事件利益网A.受害人:瓦莱丽-普莱姆原身份:CIA秘密特工现身份:家庭主妇普莱姆属于CIA的NOCs,即卧底间谍,堪称现实版詹姆斯-邦德。
普莱姆22岁被召入中情局,在特工基地封闭训练不足数月,便掌握了包括AK-47在内的各式武器,汽车爆破、自制微缩胶卷、火海驱车等搜索情报及逃生技巧,最终以“顶尖学员”称号光荣毕业。
普莱姆爱国心极强,为中情局培养了众多外籍特工,并在政府放出“伊拉克拥有核武器”情报后投身到瓦解伊间谍组织的任务中。
在被祖国出卖、身份曝光后两年,法定50岁退休的她选择在42岁时离开了谍海。
B.导火线:约瑟夫-威尔森原身份: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现身份:商业投资顾问公司JC集团的CEO威尔森27岁从政,当过陆军律师、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
海湾战争爆发前,还是美国驻伊拉克理事,帮助千名国际友人从科威特疏散、庇护过800名美国人。
威尔森曾说自己是最后一名见过萨达姆的美国大使。
回国后继续埋头政界,布什和希拉里的竞选基金里都有其巨额资助。
与现任妻子普莱姆相识于1997年的某次外交晚宴上,因对政治抱有相同热忱走到了一起,并育有一双龙凤胎。
在自己言论不幸祸及妻子后,威尔森运用外交手腕将政府告上法庭。
C.告密者:路易斯-利比原身份: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的办公室主任现身份:普通公民利比被称为布什的“笔杆子”,美国对伊宣战的决议案起草人便是他。
作为伊拉克战争的幕后推动者之一,威尔森抨击政府的社论对利比的宏图大业构成威胁,他转而向众多记者透露威尔森妻子是CIA特工,暗示后者出使非洲是凭借裙带关系。
却忘了早在1982年,美国就制定法律,故意公开特工身份损害国家安全被视为重罪。
2005年10月,利比遭大陪审团起诉,并因作伪证和妨碍司法公正被判监禁30个月。
当然,最后证实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才是第一个泄密人。
D.殃及者:詹姆斯-帕维特原身份:CIA副局长/特别行动处处长现身份:普通公民帕维特任职中情局31年,担当特别行动处处长职务五年,是过去30年来在这一职位时间最长的人。
普莱姆是帕维特为统领的CPD(秘密行动小组)亲自挑选的主力干将,主攻收集情报。
帕维特亦与普莱姆丈夫威尔森关系要好,曾因反对政府与伊拉克过多纠缠,雇他揭露政府侵伊的罪证。
爱将身份曝光后,扛不住压力,随老友CIA局长乔治-特尼特一同辞职,回家陪外孙。
E.主证人:阿里-费舍尔原身份:白宫新闻发言人现身份:为名人名企担当顾问和新闻官费舍尔是布什政府的首任新闻官。
在威尔森通过报纸发布“伊拉克并未从尼日尔买进杀伤性武器”的言论后,费舍尔亦作为白宫喉舌出面应对。
泄密事件发生第二天,费舍尔即递交辞职申请。
费舍尔也是泄密案件的证人之一,正是他的口供“利比早已告诉我普莱姆是CIA特工。
在得到他的赦免许可后,我便将这一红色绝密信息公布给了记者”,将比利打入国家公敌境地。
F.通信人:凯瑟琳-马丁原身份: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的新闻秘书现身份:白宫副通信官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律系的马丁2001年进驻政府,便师从副总统切尼门下,虽然刚满30岁,却依靠交际能力吃通各级部分,“普莱姆是CIA特工”这一关键信息的来源,即是出自她之口,在某次与CIA公共事务官员比尔-哈罗的会晤中意外得到,便将信息告知切尼和利比,随之展开确认性调查,可以说是泄密事件的始作俑者。
不过,本应销声匿迹的她,政治生涯却就此飞黄腾达起来。
3号档案——CIA即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于1947年9月18日成立,隶属国家安全委员会。
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
其地位和功能相当于英国的军情六处,负责为美国主要决策者提供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情报,是典型的间谍和反间谍组织。
2002年3月,中情局在弗吉尼亚州北部商业区成立了一所大学,专门招募特工,对象多为拉丁裔、亚裔、中东地区移民等少数族裔和妇女,在波恩系列中,中情局的杀手大多为少数族裔便是基于此点。
而培训过程与[谍海计中计]极为相似,包括伪装、语言、格斗、窃听等各种课程,初步培训时间就长达九个月至一年。
培训结束后,合格者将在文职部门工作三年左右,然后被派往世界各地,执行秘密任务。
任务门道多,比如瓦莱丽-普莱姆的任务中就包含培养外籍特工一列,像[特工绍特]里的绍特都算是其子弟兵。
虽然中情局的特工个个训练有素,在国外工作的间谍甚至经常与社会名流打交道,但收入按美国标准只属于中等(新人月薪2000美元左右),根本无法过上像[碟中谍]里阿汤哥那样奢华的生活。
令人唏嘘的是,为了保护国家机密,许多特工退休后甚至因公殉职都无法得到政府承认,在中情局主大厅的星墙上共有102颗星星,每颗星代表一个在执行执行任务中死亡或失踪的有名或无名的官员,其中只有62个人的名字可以从中情局的荣誉名册中找到。
《公平游戏》是一部让人极为震撼的电影,影评大牛Roger Ebert却只给了它三星。
他认为影片毕竟是虚构的,却敢扬言一些还没有得到确证的“真相”:即,CIA和白宫早就知道萨达姆从来没有杀伤性武器,但切尼等人却执意要打仗。
因此观众对于电影剧情的信服度取决于他们的政治倾向。
反对布什的观众看完了便会感慨,就是这些人正义战士被打压,才有了伊拉克战争那堆烂摊子。
其实,Ebert没有体悟到编剧们的用心良苦。
片中两位主角看似悲剧英雄,却绝不是正义的化身。
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成功地反映了政治中没有绝对正义。
在华盛顿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面前,置身其中的理想主义者就是炮灰。
本来可以以国家利益之名帮助伊拉克科学家们逃离的女主角,最后也只能让权威人士把科学家们一个个以“反核扩散战略”之名除掉。
电影还探究了一个正义的人是否就是爱国的人这一问题。
一个有担当的人该不该做CIA?
该不该做一个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外交官?
男主角Joe Wilson作为前外交官并不想用自己对于非洲国家的了解来帮助他们脱贫,而是用来做生意顾问、赚钱。
世界公民做不成,那美国公民总得做吧。
涉及到自己的国家时还是要尽责的。
第一次是去考察,Wilson做到了。
第二次,Wilson有了爱国带来的一点正义感,想要用考察那次得到的真相挑战政府口径,他却被好友劝说“想想你的家庭吧”。
站出来说真话的理想果不其然给他们家庭带来了不幸。
女主角被曝光之后,原来每天15个小时都在一起打拼的同事也都化作铁面,将她拒之千里,甚至连最基本的家庭保护都不能批准。
他和妻子折腾一番,肇事者确实是被绳之以法了,但真相也没怎么影响战争的合法性。
电影强调了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是和政治结果不成比例的。
即便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苦心设计的共和国,有能力去玩政治的人还是由他们的屁股决定脑袋。
对于那些仍然相信通过参政来经世济民的有志者,有资源(武力、情报)去伸张你所相信的正义,当然好,但千万要提防资源与正义的关系本末倒置。
当资源成为了最终目的、正义沦为虚名时,你也不该只想着自己那个共和国的存亡。
故事的开始,不妨让这位大老板科普一下“和平”的相关概念。
整个故事,基本是以这位仁兄主导的一系列行动为背景。
不过,这次的特工,并不是风度翩翩的007,也不是貌美如花的霸王花。
这位“普通”的情报员,基本也就是做一些“普普通通”的事儿,情报工作这回事儿,好像也没那么多的惊险。
然而,到了故事后期,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一系列“程序性”的事件中,决定了太多人的生死。
当事件最终没有发生,那些在这些事件中“死去”的人,大概从此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姓名,或者期待多年以后的解封。
或者,期待能有一部电影能过过审,从中管窥一二。
风度翩翩的西恩潘,在故事里头和007也沾不上边,而且在故事的开始,已经江河日下。
昔日的辉煌不再,老外也没功劳簿可躺。
西恩潘心里头是不是有点别扭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每次“聚会”,西恩潘总是语出惊人,破坏气氛的一把好手。
故事聚焦的事件,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老外“策反”的方法也相对单一,无非是威逼利诱什么的,从来不和人谈什么崇高理想。
简单粗暴而且有效果。
可惜的是,这次特工策划的事件,最后失败了。
至于为什么会失败,大概有好几个版本,最根本的一点,大概是调查结果不是故事开始的大老板想要的。
不会揣摩圣意,其实一点也不冤枉。
在过程中,老外吃相丑陋的嘴脸也是暴露得一览无遗,利用完人转眼就过河拆桥。
不过,这些都不是故事的重点,所以关于过河拆桥这事儿,老美也就一笔带过罢了。
关键是在这起事件中,宅家无所事事的西恩潘觉得有话要说。
这时候,妻子和老公的价值观发生了剧烈冲突。
西恩潘觉得要勇敢的把事情真相披露出来。
而久经考验的特工,却觉得这事儿经不起考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方为上策。
这事儿,也就和某些“关键人物”说的那样,搞死这两小只,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
先抹黑、再诋毁,一个人对抗强大的机构,很快就会被淹没。
吼得大声就是对的吗?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的。
如何做一名“美国好公民”,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你不乖乖听话,整个家庭都遭受波及,然后,各种被挑动的民众会360无死角的给你施加压力。
即便是曾经的英雄,也有办法让你一夜之间跌下神探,成为不折不扣的狗熊。
西恩潘始终是不服这口气。
幸运的是,西恩潘身处的那个环境,还有发声的机会,也有发声的可能,更有发声的权利。
事情的发展,西恩潘以一己之力挑翻了大人物,虽然,这种事情,总是会有人出来背锅,让大老板置身事外。
然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至少,能在有生之年为自己翻案,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故事,我等也只能看着眼馋罢了。
第一,我等没有这么勇敢,因为缺少西恩潘这样的底气。
第二,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至于为何,不可说。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