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影打2星并非是出于仇日情绪,而是单纯从拍电影的角度分析,这也实在算不得一部及格的片子。
片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战斗场面拍摄比较用心,给非军迷级别的外行看,还是找不出什么破绽的。
这在近年来低成本小制作泛滥的日本电影界中,算得上罕见。
接下来要吐槽的话,恐怕写到天亮也写不完,就摘要讲讲吧。
1、人物刻画失败。
主角号称“狐狸”,牛皮吹破了天,实际上战绩也只是在山中窜来窜去,零星杀死几个美军斥候而已,说保护日本百姓更是扯谈,不是他们阻碍的话,老百姓早被美军安全收容了。
还有那女护士,全程带着仇视的眼神,恨完了美军又恨日军,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她明显是有针对性地纯粹为制造戏剧矛盾而恨,只恨萍水相逢的男主,不恨其它人,整个角色从设计到演绎都用力过猛了。
美军上尉路易斯这个角色尤其糟糕,感情用事,指挥无当,判断失误,偏偏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脸孔来。
完全是编剧意淫出来同情日本人用的。
美军如果真用这种多愁善感的怂货做军官,二战历史早改写了。
然后其它配角也好不到哪儿去,在他们齐心合力之下,使得整部片充满了虚假和伪善,一场血腥丑恶的残酷战争硬是被演绎成了温情脉脉的传奇诗篇。
2、在价值观的传递上,对侵略恶行毫无自省,反以为荣。
据我所知,战后德国就没有拍过关于二战的战争片子,更不要说是为本国唱赞歌的二战片了。
从这点来看,德国人反省战争罪行的态度,直接甩开日本人几个光年。
当年宫崎骏拍《萤火虫之墓》,只敢刻画普通百姓的苦难,批判的矛头也只是含糊地指向整场战争。
但随着时局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核泄漏危机后,日本人就越来越不甘于仅通过电影来博取同情。
这部《太平洋的奇迹》,从片名开始就是赤裸裸的歌颂体,然后全片人物都活在虚幻的“大和魂”中——为天皇死战是一种骄傲,将士们通过“玉碎”来体现骄傲的武士道精神,即便战局节节败退,军人还是要尽全力杀敌,为夺取最后的胜利用尽自己所有力量。。。。
幸好有史实为框架限制了编剧的胡诌,不然就算竹野内丰这个角色最后跟美军拼个鱼死网破,全片在悲壮的日本军歌声中落幕,我也一点不会感到奇怪。
日本在2011年拍出了这样的电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首先这不仅是面向本国做军国主义宣传,更是拍给美国主人示好。
片中塑造的美军大尉是政治宣传片中典型的高大全形象,导演更通过大尉之口,说出了:“日本人对君主是绝对的忠诚,之前会为了天皇而死,但如果被击败后,也向新的君主效忠至死。
”这样的舔脚板的话来。
美国是日本的重要盟友,没有美军强大军力做保障,日本在面对中、韩、俄三国的岛屿纷争中根本无法讨到任何好处。
但另一方面,日本又对美国充满了不信任。
不久后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充分说明了问题:在关系到日本人生死存亡的重大灾难面前,美军只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令日本人为之胆寒。
类似的事例,令日本人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在灾难面前,美国绝不会是一个好朋友。
一旦发生战事,美国人顶多会像二战时对待蒋介石政权一样,只给予有限援助,让双方火拼至元气大伤再来收拾残局。
所以为了生存下去,日本必须自强。
目前经济上的强盛已达到,但国民尚武精神的复兴,却还需要花大力气。
对于这样的情况,全亚洲善良的人们都要小心了。
看完此片,尤其是最后的鬼子军人虽然是要投降但是依然整齐着装歌声响亮的投降仪式,再想想国内的《亮剑》《举起手来》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各种影片,不禁感到,我们的民族怎么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
连真话,真实的历史什么的都不愿意承认吗?
且不说拍摄水平,仅仅人家没有污蔑敌人,丑化敌人就值得我们尊敬了。
当然肯定带有一定的歌颂自己的主观想法,但是不至于叫你看着恶心的受不了,我们的电影,媒体,电视等等都是怎么回事,不说真话讲罢了,天天都是什么呀,难道真的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敢说真话,才叫人敢路上扶老,看见小孩被车碾敢救助吗。
我们的国家怎么了,国将不国是这个意思吗?
失败者通常也是沉默者,日本二战题材的电影想必也不多,这部片是偶然的机会看到的。
影片自始至终,几乎弥漫在忧愁的音乐当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留意到其中的表达人性的一些安排,老人、女人、小孩、有头有脸有情感的士兵、勇敢的镜头……。
片中,对于如何让日本人投降,美国人在思索,日本人在反思。
最终,那群日本兵投降了,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的12月份。
投降仪式很有尊严。
至于片名《太平洋的奇迹》,不知这算不算奇迹。
如果算的话,这是不是特例。
对于日本人民族特性的反思算不上什么奇迹,奇迹本身只能是故事的奇异。
512天,这不是虚拟的,是事实。
最后剩下的46人,在大场的带领下,整齐的队形和军容,向美军投降,也不是虚拟的,是事实。
这是什么?
这是民族精神,这个才叫军魂。
并不是日本有侵略中国的历史,人家就什么都不是了。
中国需要向日本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如果实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就看看《太平洋的奇迹》。
美国人对日本武士道和愚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简单/粗浅的理解。
美国人中对二战日本理解深刻的人,基本都没有写什么剧本,而是去写研究论文。
反倒是战场上的一些美军军官,用自己的基督徒背景去理解日本封建武士道,得出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混血怪物”。
许知远的《东方历史评论》有一期,专门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文章,里面整理了日本、欧美、中国等不同地区的学者的历史观点,比这些“圣母biao”类型的垃圾电影,强百倍。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呢?
1、日本人还是歌颂和崇尚忠勇的。
电影的价值观是日式的美国价值观。
美国价值观的那部分是描写人性,日军的绝望与恐惧及愚蠢无谓的进攻都是很美国化的表达,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起另一部美国人拍的电影《硫磺岛家书》,基本上如出一辙。
而另一部分日式的则是歌颂日本人的忠勇,概而言之就是决不妥协,坚持到底和保持荣誉感。
如果用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起来的“爱国主义”思维来看待的话,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赞美顽固的军国主义死硬派份子”。
2、对于二战,日本人真没把中国当做对手。
基本日本拍的有关二战题材的电影都是跟美国打的,以中国战场为背景的我还一部都没看过。
这里面大概有两个心理因素,一个是他们认为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不是中国。
另一个则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更像受害者,或者至少这是两强相争。
而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侵略者角色无法规避。
3、影片对于日本军队是有批判也有保护的,这其中保护的成分更多,和许多日本拍的此类题材一样,影片刻意规避了战争的起因,但宣扬的是反战。
而虽然导演的立场基本中立,但日本更像是受害者的偏袒是很容易看出的。
影片中的大场荣大尉既关心士兵又照顾百姓,这其实是基本不可能的。
日本昭和后的军国主义洗脑跟文革洗脑其实差不多,士兵入伍后就要挨揍,目的就是消除自我意识。
所以军队中的冷漠不仅仅是针对敌方的也同样针对己方的士兵和平民。
这种美式的人性化表达其实很难适用于日军。
4、影片没有刻意丑化敌人。
这一点让它与中国所有的同类题材电影拉开了距离,至今我还没看到过一部不丑化日军的中国影视作品。
日本导演描述的美军和我们看惯了的美国二战电影中的美军完全一样,无差距。
但是影片对于日军的美化却很不合情理,特别影片结尾大场荣大尉领着47名日本兵着装整齐扛着枪唱着歌齐步走的去美国营地投降,这场景可能吗?
美军对于这些死硬分子难道真的这样高容忍度?
这是最大的败笔。
联合舰队初建时的唯唯诺诺到二战时的首屈一指..用了40多年的时间吧.对于结果来说. 我感觉只有遗憾.武運長久的祝愿没能伴随着他们走到最后.中途岛..沉没的是联合舰队的梦想.苍龙号 舰长柳本柳作大佐 拒绝离舰 和苍龙一起沉入海底..舰长冈田次作大佐战死在加贺号上...飞龙舰长加来止男大佐殉舰 赤城....帝国最优秀的航空兵....都沉没了..还有佐久间勉大尉的潜艇失事时,潜水艇上的所有人都在他们应该在的岗位上,佐久间大尉更是很认真地记录了事故的原因和过程和以及尝试过的解决方法和将来的改进点以后又向从小学的恩师开始的先辈们致谢以后安详死去。
鬼子的基情.是多么的了得...现在选择了风景如画的塞班岛来书写所谓的奇迹....这只是太平洋上你们曾经战场的一部分..你们的奇迹不是塞班岛..而是沉入海底的 航空母舰 .(连浩瀚大洋是赌场都没看过的人还骂我? 连日本人都没接触过的人你还骂我? 不知道工业 精工差多少个等级的人..还好意思在下面骂我..... 把你手头的工作做好吧.... 留给中国人的只有奋起直追.而不是脑残粪青..一厢情愿的谩骂.. )
基本解释 [Better be a piece of broken jade than unbroken tile] 为坚持正义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南史·王僧达传》 详细解释 1. 美玉碎裂。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遇不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山 鹊飞而玉碎, 随 岸蛇生而珠死。
” 2. 美玉碎裂。
形容声音清脆。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王琦 汇解:“玉碎,状其声清脆。
” 3. 美玉碎裂。
谓为理想、信仰、正义而死。
三国 魏 阮籍 《吊某公文》:“如何不吊?
玉碎冰摧。
”《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 清侯方域 《为吴氏祷子疏》:“不辞玉碎,留暂时於人间;所喜石坚,得请申於帝座。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我 李自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源自百度百科)小时候每次看抗日电影,对玉碎这词总是很不解,玉碎了就碎了,和人怎么能联系起来了呢。
后来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明白,玉在此表示美好的东西,像玉一样美丽的东西,碎了就是毁了,日本军国主义将大东亚共荣圈和效忠天皇的事业视为如玉样美好的东西,将这美好的东西宁愿毁掉也不愿意让它落入敌手,但我总是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毁掉呢。
生命史美好的,用玉的美丽和光泽来形容生活一点也不过,为了所谓的尊严而去让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从此结束,这只能是一种狭隘的美丽,非但不美丽反而很丑陋。
日本对二战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对文革的态度,青春无悔,信仰万岁!
没有人是罪恶的,连天皇也没有罪恶,那些参与罪恶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受害者,没有罪人,无需承认!
谁需要负责?
没有人!
那不是具体的人的错,是时代的错!
都推给时代这个替罪羊,这连个人都不是!
既然每个人都没参与罪恶,那谈什么忏悔?
谈什么反思?
剩下的就是讴歌激情咯,讴歌忠心咯!
讴歌无悔咯!
不讨论政治倾向民族情结问题,这个电影的总体质量相当高。
但也有缺陷,充斥着英雄主义,觉悟没有北欧人德国人拍的二战片深。
电影中士兵缺乏军人的气质,没有死一般的眼神。
剧情,以及整体气氛,都非常不真实。
站在政治正确,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极其恶劣。
一方面美化日本军人,政府,以及愚昧的信仰。
一方面通过扭曲历史,让观看者误以为,就连日本的敌人,美国人都同非常理解同情那些日本人。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安倍政权的产物,其目的只有两个,一,美化自己罪恶的历史,二,洗脑民众强行拉近和美国主人的关系。
这部片子最罪恶的是,和以往任何一部二战战争片不同,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普及和平的意思,里面主人公不断强调,希望大家记住这段战争的经历,记住和他们一同作战的军人,极其恶劣。
法西斯永不会消亡,法西斯在二战时盛行,在区别并不大的今天一样能盛行,能防止历史重演的只有接受历史。
给大家普及一个历史,二战的罪魁祸首不是希特勒,不是斯大林,没错,二战发起的祸根就是日本帝国。
一战结束后,日本侵略中国满洲的卑鄙行为,成为了国际联盟瓦解的导火索,造成了之后纳粹的肆意妄行。
日本帝国从来都不是正义的,无论是站在世界还是日本本身,日本帝国的行为都堪称罪恶至极。
日本的确是很可怕的民族,电影只看了一半,不爱看这种题材。
「貴方は200人の日本人の命を救いました。――しかし私は、それ以上の多くの命をこの手で奪いました、私はこの島で褒められたようなことは、何一つしていません。」「この子はまだ、日本知らないんだな。――私が、教えます。」——这样的反省还不能称之为深刻的话,我真不知道什么叫深刻了。
整体沉闷,主旨又不清晰,说人性又说血性,日本人不要这么矛盾啊……
作为塞班岛的第一关键词——玉碎,平民跳崖的影像欠奉致令影片整体失衡。如同掩去了南云乃至军国主义的恶,大场的善也就无从提起。此外,唐泽老帅哥的yakuza造型很拉风,原以为20世纪少年已经够自毁形象了。
二战期间塞班岛上死里逃生的日军在山里保护百姓的故事…难得看到正面描写日军的片子,军人的尊严,游击,他们都不畏死,太可怕了…最后大场作的反思很深刻…抛开民族恩怨,不错的战争片,四星…Ps女主很象Q同学…
又是塞班岛。。。
某人的坑爹結局
.芹泽多摩雄.......擦.
电影与历史观。
要赢得对手的尊重,首先必须要顽强战斗看这种片子心情其实挺复杂的。
绝对美化了日军,塞班岛这帮子是被洗脑洗残了的日本愤青,只不过中国愤青不像日本人能有那么强的毅力把疯狂持续下去,所以中国永不为世界之患。
这一年半的奇迹,旧陆军和老百姓本来可以被表现出彩的。。。也是史实 - 为什么能像狐狸一样,不断骚扰美军,且幸存下来?应该是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进化细节,可惜没有!让我都有好奇心,看看原著了。另外,是日影江河日下,预算有限的一种体现吗?美军的演员太业余了,尤其那个胖少校喊口号的样子,减一星。
可耻的电影,烂片。
毫无亮点的片子 平铺直叙 记流水账似的 没看出来大场哪里足智多谋了 奇迹更无从谈起
过程一直赢,结果却败得很惨,自然无法宣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只能想办法展示民族精神和人性的高光时刻。而过程的败者和结果的胜者,却要不停地铭记,期待着复仇以洗刷耻辱。美国大兵向日本人鞠躬回礼这个设计挺有意思,让胜者向败者尊重,也只能尊重文化了。
我就是来看屠鬼子的。
对于战争,没有一个人是胜者。
制作精良,以人性刻画为主,比较有感染力。
不太好评价,美化了战争双方,史实触目惊心的部分没有呈现,但单就影视制作水准来说,战争片的中上之作。
以日本人的角度讲述了一部分太平洋战争,日本人的民族荣耀感确实值得赞叹,中国每个人都这样的话,早TM灭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