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在我迫不及待写下这篇评论的时候,我只看了一多半电影,但是我迫不及待的上豆瓣来给它打五分,本打算看完再写一点东西,终是没有压制住那一股悲壮,迫不及待的要写了。
迫不及待的原因,一是太久没有写东西,一是于我这个片子在恰如其分的时间出现了(但愿我这么说不显得那么的唯心主义),就在我人生中无数的瓶颈中的其中一段,它就那么的出现了。
一会儿再说吧,我相信没有人会对过多的“我”“我”们感兴趣的。
我是谁?
匿名者,无名氏,路人,一个微博上了新浪乐库首页都会令其欢呼雀跃的一个小人物(请容小人物的卑微小虚荣无法克制的偶然出现)。
对,就是这样一个,路人吧,Julia,准确的说是她在开始写博客之前,也许和我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好吧我尽管相信这是个故事,可是片头不也说了是根据两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吗?
):同是做着自己不喜爱甚至是抗拒的工作,有着自己不经意培养的爱好,却一度不知道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又面临着年龄危机,接受着可以说是另一个阶层的“朋友”们的冷嘲热讽,面对着自己局限的生活条件,对生活已经无可奈何;她一直在想怎么办,一直想,终于接受了自己的一项挑战,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爱好以转移工作的糟糕负面情绪和调整生活态度,在30岁那一年。
另一个故事(也许应该将这一段放在之前,因为主演和故事先后的关系,然而我认为上面那段更有现实意义)则是不会烹饪的Julie去法国阴差阳错成为烹饪高手的传奇故事。
no offence,我只是觉得Julie之所以成为名厨,她的坚韧和乐观的精神功不可没,然而最初的动机只是因为生活无聊和对烹饪的一些原始的兴趣,这总让人觉得有些乏味,but, it's a true story, that's ok.而我被几份不可自我认同的工作几近折磨成一个毫无色彩的人的时候,我不得不开始思索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情形。
之前我只是不断地回想起《立春》的片段,王彩玲的名字像是一个梦魇,在被附身与否的瞬间不断挣扎的梦魇。
再回到Julia。
最开始坚持这个挑战的时候,显得并不那么难。
她有天分,她有兴趣,她有基础。
然而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失败,沮丧,崩溃。
她也因为微小的关注而兴奋,一条留言,十条留言,一百条……知道有记者想要来采访她。
片子在这时候减少了很多令她心烦的工作的戏份,说明,工作因为她自己的改变和作为,应该也显得并不那么烦了。
就像是读书之于我,每每在无聊的工作中想到晚上可以看完某本书,元气似乎就回复一点。
是的,这种危机感,这种也许不属我这个年纪的危机感,提前来了。
它的出现是尴尬的,因为我并非一无是处,然也并非举足轻重。
没有哪一样东西,出门可以独当一面,你看,甚至和公司前台说话都不太习惯看着她的眼睛。
这个年纪不该这样啊!
想到这里,冰山一角牵出了整个破败的全景,我便很容易崩溃。
就像Julia在逼仄的厨房里填鸭失败的时候,躺在地上大哭。
你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干嘛小题大做?
”我也时不时的收到这种安慰,或者是同情,什么都好,但是我听不进去,我很想说,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危机感,就好像不这么想,不想着折腾些什么,我很快就会被扔进垃圾堆,更久的以后,就被埋在最深的地下。
我不用看完这个电影,我也知道,Julia肯定会挺过去,这个故事的存在就是为了在这个清冷的你可以称之为春天的季节却冻得要死的晚上手脚冰凉在房间里打着字的我,对,为了我这个路人励志而出现的(实在抱歉我发现了我就是唯心主义的人,不然一篇文章中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我”呢!
)。
日子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千篇一律起来。
一千篇一律起来,你之前觉得好似度日如年的难熬日子,一下就被加速度拉动起来,开始度年如日。
你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除了被工作摧残的身体和外观,没了。
意义这两个字,有史以来的奢侈,你在无法找到比时光和意义更奢侈的东西了。
意义癖和危机感其实都是可怕的东西。
Julie在专业男厨们的面前非要第一个把洋葱切完,在记者来之前为了弥补之前做坏了的一盆红酒炖牛肉非要请一天假专门好好再做一份的时候,不得不说意义癖复发了。
在面试之后久久得不到回音,在各种漫长的揣测当中,我虽然可以笑对生活对自己说机会有的是,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怪诞的挫败感还是击中了我,就像礼花弹击中裤衩副楼,就像闪电击中东方明珠,我一度燃烧,被自己和别人浇灭,最后只剩下黑糊糊的残骸。
就像那个楼,你说我是把这楼拆了吧,地基都打了,弄不好还要影响旁边的裤衩;你说不拆修复吧,哪一个工程队看到这样的残骸都要头也不回的跑开啊!
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吧,当你的人生匆忙过去,提炼成这样一个两小时的电影的二分之一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出现。
因为它太不重要了,太childish以至于日后自己都会不放过自己的冷嘲热讽一番,但是它依旧不影响此时的我,我们,你,你们,为了自己的“大”件事愁眉不展长吁短叹老气横秋。
有一天我们都将成为烹饪大师Julie和博客天后Julia,过着没那么多危机感和意义癖的小日子,and that, is called, life.虽然很不符合我的世界观,但我还是愿说,希望不灭,灵魂亦不灭,意义总会浮出水面。
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小人物,对于你,对于国家,对于世界,都是相当有意义的一句话。
2002、1949这是片中明确提到过的两个年份,当朱莉以舒服的姿势在沙发上和老公讨论朱莉娅的劲爆言语时,解开了我心中关于平行的困惑,这不是平行的两个故事,而是差距50年左右的心灵契合。
朱莉娅是美国驻法国大使的夫人,朱莉是纽约图书编辑的老婆,朱莉娅身在时尚之都,却爱逛菜市场远胜于时装店——她在满足自我爱好的同时顺便违逆了那个时代,朱莉则是普通的公务员一名,工作是听人抱怨,回家后需要发泄,她在逃避苦闷和治疗add的过程中靠近了自己的偶像。
她们都有深爱的另一半,不同的是朱莉娅并无全职工作,基本上她的生活被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取悦丈夫(毫无贬义,他们彼此的爱意令我动容),一块是与各种困难斗争,维持自己的爱好。
相对单纯的划分让她在二者之间游走自如。
毕竟大使需要好厨艺的太太帮助招待客人,而衣香鬟影的社交圈也不会令大大咧咧的朱莉娅感到任何不适。
21世纪的朱莉没有十足的好运气,虽然丈夫全力支持,并出了不少好主意,也会为她的每一次成功而欢呼,却还是有那通打到工作单位的电话,说他的困扰在于“eat too much and have less sex”,朱莉回之以“这不好笑”。
矛盾已经渐渐显露而追寻理想的朱莉并未上心,其实这是难以避免的,有了清晰的目标,女人也会和男人一样为了它而废寝忘食,然而传统的观念此时就会压制女人:你不能和男人一样废寝忘食不顾家庭。
回想起来,在朱莉娅初入蓝带烹饪学校被男同学们鄙视的时候,回家猛切洋葱的她,也曾被丈夫提醒,你是不是太好胜了,好在洋葱催人泪下的功力令这对夫妻有了相互倾诉的一层柔光,没有人舍得去否定一个非常非常努力的人。
此后,丈夫也只在姐姐桃乐丝面前轻巧地说过一句,“如果我不去厨房,就别想看到她”。
相反,朱莉无法对付龙虾时,只是尖叫着跑开,利用丈夫的溺爱去靠近成功,当丈夫也为她付出了,自然会要求更多的爱作为回报。
好在电影看完,朱莉在一次大吵之后及时醒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一直想着我和朱莉娅,她曾是政府文员,我也一样,她的婚姻美满,我丈夫也很棒,我俩都曾迷失方向,但都被美食从各种痛苦中拯救出来,经历大致相同。
但事实上,我不如朱莉娅·查尔德,朱莉娅不会在东西煮过头,或是烤坏之后,大发雷霆,更不会怨天尤人。
何况她从不对丈夫疾言厉色,我能肯定,而且她从不认为婚姻可有可无。
而我却时常如此,不得不承认。
我真希望能像她那样,她珍惜自己的丈夫 而我没有。
这是事实,不过 这些只是现状。
”每个女孩子都需要练习。
有人用《Eat Pray Love》练习,有人用《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练习,但不管怎样,要坚信的是这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你,她们是镜子,照出你可以做的更好的部分。
梅里尔·斯特里普这次口音很重的表演必将为她再赢丰碑,就如《无良杂种》里的布拉德·皮特一样。
有趣的地方:朱莉30岁的生日pary上,丈夫送上珍珠项链,他说,可能朱莉娅的是真正的珍珠。
看来黄金有价珍珠无价,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朱莉和丈夫吵架后,朋友打来慰问电话,朱莉掩饰说丈夫去买pizza了,朋友惊呼“你放弃了?!
”原来吃pizza等同于放弃厨艺的做法,汗颜。
振作起来的朱莉买菜归来,在楼下遇到回家的丈夫,和好了,一起走向位于pizza店楼上的家。
影片里的真实在于,朱莉和朱莉娅都不掩饰对朋友的意见,率性的表达,真心的赞誉,生活味道因此而蔓延。
朱莉娅说讨厌朱莉,未能考证,可能是记者的杜撰。
如果真的讨厌,也不出奇,朱莉娅花了8年时间,而朱莉用了1年来复制,获得的fame大很多,侧面反映出版业的变迁哪!
在印象深刻的几次美食经历中,在法国人家里和在餐厅差不多各占一半。
南瓜汤,牛舌,煎饼,海鲜拼盘... 还有各式的奶酪甜点,我的最爱. 去餐厅的话基本是apéro+前餐+正餐+甜点+咖啡。
酒另点。
很喜欢的一家餐厅 Atelier des gourmets,侍者对酒很精通,而且会详细介绍每道菜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光是听他说就已经食指大动。
每天每道程序会有三种选择,比如上次主菜有鸡,羊肉或是鲑鱼。
选好后再听从他的建议选搭配的酒,然后就边聊天边等。
一道道上,细细品,周围的人都低声交谈,虽然隔得近但互不打搅。
这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天,3,4个小时就过去了。
总是好好友同去,和好朋友吃饭的好处除了有共同话题之外,我们还总是尝对方点的菜,有时甚至把盘子换过来。
上个周在一个朋友家吃饭,她煮的南瓜汤喝下去像丝绒般滑润,美味又暖胃。
以前很不喜欢汤汤水水,特别是蔬菜汤,可最近发现大冬天喝一碗浓浓的,由土豆,胡萝卜,大葱等煮开再搅碎的蔬菜浓汤真是再舒服不过了。
一次20h新闻报道说法国人是欧洲人里身材最苗条的,也是最会吃的,呵呵法国人有个说法,把菜心和心爱的人分食。
经常把生菜心和朋友们分食,大家会心一笑。
很多感情都融化在细节中,就像融化的奶油,让每样食物都变得浓香宜人,美味可口。
片中的两个女主人公都为自己,为心爱的人做菜,用心去烹饪。
有些餐厅的食材很棒,但吃起来一般,而家里煮的菜,总有种特别的味道是餐厅做不出来的,想来就是那份爱心的区别吧。
当你不得不就一部电影写两次评论,第二次便注定是理性版。
不过搁着没处放,索性贴上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我看我家里的每一颗钉子都是我自己买的,没用男人一分钱,但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如果碰巧你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对苏青的这两句话深有感触惆怅莫名的女人,那么号称“以‘女性电影’名义领跑2009暑期档”的《朱莉与茱莉亚》将会在你身上产生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我是说,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如此相近,以至于你会在浑身酥软或者一场痛哭之后,用残余的理智发现,这是一部“伪女性”,甚至是“反女性”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生于不同年代的女性成长故事:茱莉亚,政府小职员,美国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美食家和烹饪师,外交官的妻子,唯一的兴趣是享受美食。
在跟随丈夫前往法国后,因百无聊赖而决心把兴趣变为职业,最终克服万难坚持信念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厨师;朱莉,21世纪女性,政府小职员,因生活枯燥而导致心血来潮要在一年时间内学会茱莉亚的四百多道美食,并将其雄心壮志通过博客公告天下,最终冲破情绪和现实的艰难险阻,名利双收。
朱莉和茱莉亚的故事在影片中反复穿插,但几乎没有实质交集,唯一的联系就是两位女主角经历的相似性以及朱莉对茱莉亚的刻意模仿。
你可以说这不过就是“美国梦”(AMERICAN DREAM)类型电影的变异,但影片中添加了美食、和乐的婚姻生活、女性特有的同情、敏感和猜忌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就要相信这是一部纯之又纯的女性电影。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一、为什么一定是厨房?
厨房和烹饪,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是“私人领域”的典型象征,影片正是依赖于这个象征展开全部故事。
当茱莉亚的丈夫问她兴趣何在时,茱莉亚乐呵呵地蹦出一个词:“食物!
”;而当朱莉的丈夫问她要在博客上写什么时,她说:“我想写一些能让我完全放松的事情,就好像……我每次做饭都能感到非常放松。
”这让我想到美国小说《小妇人》里这样一个情节:梅格为了增进自己与丈夫约翰之间的感情,心不在焉地谈起政治来:“他欣然应允,非常温和地读了一个冗长的辩论,然后十分清楚地解释给她听。
梅格装出深感兴趣的样子,想找些聪明的问题来问,尽力阻止脑子从国家状况漫游到她帽子的状况上。
然而,她暗自思忖,认定政治和数学一样让人头疼。
政治家们的使命似乎就是互相咒骂。
她把这些妇人之见留在心底,当约翰停下来时,她便摇着头,说出她认为具有外交含糊性的话:‘嗯,我真看不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约翰笑了起来。
”(第三十八章)接下来,梅格兴致勃勃地谈起手里的帽子,约翰便带着怜爱亲吻起他的小妇人来。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梅格针对约翰读出的辩论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政治见解,并与约翰就此展开争论的话,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
我想可怜的约翰非但不会亲吻梅格,反而会奇怪自己怎么娶了这么个女人,然后索然无味地倒在摇椅上打起盹来。
而与此同时,读者也会索然无味地翻开这页书,认为还是被丝绸包裹着的莫法特太太比较讨人喜欢。
同样,我们也可以就影片这两段对话做一些假设:如果茱莉亚说“我的兴趣是政治”,朱莉说“我每次想到法律都能感到非常兴奋”,事情会怎样发展呢?
不管她们的丈夫会怎么说,电影至此肯定会响起一段讽刺性的音乐,听起来像是“老天爷,你就不能干点别的?
”那么,为什么是厨房呢?
为什么政府工作或法律不能让她们幸福,而只有厨房能让她们幸福?
为什么办公室里的朱莉总是那么心烦意乱,而厨房里的朱莉总是充满激情(即便遭遇挫败,朱莉的反应也是非常“积极”的,不像在办公室里那么得过且过)?
为什么曾经是政府职员的茱莉亚对政治局势一窍不通,在麦卡锡时代还能保持天真的幻想?
难道女人只能在私人领域里找到天堂吗?
影片对这些问题的回避或忽视决定了它显然不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当然,平心而论,我相信连同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都更喜欢食物和帽子而不是政治和法律(当然,我们喜欢嫁给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法律工作者,这是两码事),更喜欢烹饪而非哲学思辨和口头辩论。
而且基于女性主义理论的众多分支,“是厨房”本身并不能说是“反女性”,影片真正“反女性”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只能是厨房”,从而粗暴地关闭了女性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茱莉亚走向烹饪之路,是因为作为外交官夫人,她无事可干又想有所建树。
但摆在她面前的机会非常少: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如前所述,她唯一的兴趣就是食物),更没有机会发掘自己更多的兴趣,因此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烹饪和美食上下功夫。
朱莉是碌碌无为的政府工作人员(其地位相当于中国语境下的“编制外”职工),年届三十而看不到事业上任何光明前途,她几乎是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才想到利用自己唯一的专长:做饭。
朱莉和茱莉亚不是在政治、法律、教育和烹饪中“选择”了烹饪,而是在注定的失败和可能的成功之间选择了“唯一可能会成功”的烹饪。
事实上,这就等于没有选择。
影片中,朱莉说到烹饪对自己和茱莉亚的意义时,用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字眼:拯救(save)。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烹饪拯救了”(”both of us were saved by food in some way or others”)。
亦即,烹饪并不是一个可以由她们自主运用以提升自己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把她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人格化的东西,她们像躺在玻璃棺材中的睡美人,等待“烹饪”这个王子来把自己吻醒。
烹饪拯救了我们。。
这句话完全可以翻译为:除了烹饪,我无可选择。
于是,通过情节和语言的设置,《朱莉和茱莉亚》明白无误地昭告它的女观众:觉醒吧,除了私人领域,你别无选择!
二、“一个好男人娶了她……”朱莉在一篇博客里比较自己和茱莉亚,其中提到:“一个好男人娶了她,一个好男人娶了我”(“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her, 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me.”),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在这部影片里,女性的主角地位毋庸置疑,男人似乎只是一种陪衬,象征着“美好的婚姻”。
不过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男人才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一个幸福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这句父系氏族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茱莉亚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茱莉亚学习烹饪之初,学校主管告诉她课程很费精力,也很费钱。
茱莉亚听了以后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双眼放光,立即报了这个课程——我承认自己在那一刹那非常嫉妒:这个女人哪来那么多钱和时间?
答案昭然若揭:不是她有出色的能力,而是她有出色的丈夫。
我的专业告诉我一些外交官夫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也同样告诉我大多数的外交官夫人的全部作用不过就是跟在丈夫屁股后面微笑和挥手。
茱莉亚显然属于后者:有太多的时间,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还好她出色且善解人意的丈夫保罗给他提供了钱,甚至给她提供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童话式环境,自动屏蔽了外界的霜风剑雨。
即便在麦卡锡主义闹得人心惶惶的年代,她还是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烹饪书上。
茱莉亚依靠男人的庇护成就了自己。
相比之下,朱莉更独立一些,但这种独立也带着几分虚幻:朱莉心智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丈夫艾瑞克促成的:是他提议她写博客,是他鼓励她不要放弃。
遇到挫折时朱莉只会躺在厨房地板上闹脾气,艾瑞克却总能说出那么一两句理性的话。
反正,朱莉的成长几乎完全归功于艾瑞克,而同样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艾瑞克几乎不需要成长,似乎生下来就那么理智。
这让我想到《爱玛》——艾瑞克不过就是一个年轻的奈特利先生,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女主角父亲的角色。
假设茱莉亚的丈夫是一个蹩脚的懦夫,朱莉的丈夫是一个暴躁的酒鬼,你觉得她们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她们的丈夫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们成为美食家,她们还有没有可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或者,如果她们干脆没有丈夫呢?
我想,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成立:茱莉亚作为政府小职员,根本不可能去法国,即便去了,也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朱莉不过是连房子都租不起的工薪阶层,没有目标,没有毅力,只有一大泡眼泪,即便开了美食博客,也不会坚持下去。
如果说对厨房的“选择”表现了影片对男性主导的妥协,那男性“保护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设置便意味着它对男权主导毫不保留地拥抱:没有保罗和艾瑞克,就没有茱莉亚和朱莉。
《朱莉和茱莉亚》也许是一部好电影,但绝对不是一部女性电影。
本文开头引用了苏青的话,现在想来不免引喻失义:苏青笔下的故事的确是“女性”的,它体现了女人的挣扎和宿命,是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反思。
那两句话里包含的复杂意味,本片不能及其亿万分之一——它甚至还比不上美国肥皂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后者中的女性似乎还更独立一些。
《朱莉和茱莉亚》仅只把女人当做一种可以被尽情观看的依附物,并对此欣喜莫名。
反女性不是错,但以女性的名义反女性,我想,就难免太不厚道了。
上一次看Julie & Julia已经是10年前,那时候在豆瓣留下一条简短的评论说 “生活态度决定一切”。
2009年那时我才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也不知道到底想要做什么,因为金融危机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和当时的男朋友憧憬着独立和小家庭但依然困惑究竟该如何开始以及这样到底对不对。
2019年,我30岁有余,经历过豁然开朗也经历过边缘时刻,它们使我十分清楚想要的事物和能做到的事情。
10年前只想着赚钱功成名就成为焦点,10年后,我更好奇人性中的闪光点。
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感觉像发现小时候的玩具是值钱的古董一样欣喜。
泪腺再遭触动,生活态度能决定一切不假,也更感叹Julia Child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梅姨饰演的Julia Child是美国著名的烹饪作家和电视烹饪主播之一。
她不但撰写了第一部给美国人看的法式烹饪书,她的电视烹饪节目也深受观众热爱。
Julia生于1912年,她活跃的时期始于上世纪60年代,所以恐怕我们这代人知晓这位可爱的妇人大多都是通过Julie & Julia这部杰出的电影。
Julia Child传奇的一生我认为归结于四点:幽默感,相护相惜的人际关系,200%的热爱,和一颗坚持坚韧的心。
"If we could just have the kitchen and the bedroom, that would be all we need" - Julia Child“我们的生活只要厨房和卧室就够了”
Julia 和丈夫Paul的原版明信片 Julia大学期间主修历史,毕业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辗转于各个派对,二战一打响,Julia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所以加入了USIA(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t) 成了一名公务员,之后被派去OS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当打字员。
在中国的昆明,Julia遇到了同在OSS工作的真命天子Paul。
Paul比Julia整整年长10岁,他在Julia 1米88的身高旁边显得非常小只。
Paul是Julia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丈夫,尽管结婚的时候她已经40岁。
随后Paul委任为外交官,Julia随之一起移居法国,他们在巴黎的生活可谓是一场马拉松蜜月。
在这四年里他们疯狂爱着对方,Julia在这般浓烈的甜蜜里也找自己另一个真爱——烹饪。
"Fat gives things flavor." - Julia Child"肥肥腻腻才有味道“
Julia本人在节目里的乐呵自成一派,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烹饪带给她的快乐 Julia在过92岁生日前两天去世,长寿的她其实从来不“养生”。
她不相信节食减肥,年事已高之时也从戒断“有害食物”。
如电影所述,Julia热爱黄油,她说每道好吃的菜的背后都因为黄油。
在她其他烹饪中也频繁出现培根等 “三高”食材。
除此之外,她有抽烟的习惯,葡萄酒于她如同喝水一样必须。
中午一杯红酒最不能缺,即使这样,Julia没有酗酒成瘾,对她来说,美味佳肴必须和葡萄酒相左,所以,还是为了吃,为了满足味蕾。
"Cooking is like love: it should be entered into with abandon or not at all" - Julia Child“烹饪就像爱一样,要么倾其所有,要么就是什么也别做。
”
烹饪节目背后的工作人员 Julia一共花了8年时间出版她的烹饪书,然而她的电视节目对当时整个美国的女性和家庭主妇影响更深远。
上世纪60年代,电视产业刚刚走上普及化,电视节目随之冉冉而起。
因为技术条件有限,每期节目无法剪辑,只能一气呵成。
Julia的风趣和烹饪技巧在第一期节目里收获了大量粉丝,教的仅仅是Omlette煎蛋卷。
现在如果你去油管的搜索栏里搜Julia Child仍会发现Julia Child Omlette出现在热门的词条里。
Julia的电视节目不仅因为内容获得艾美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为聋哑人士配上字幕的电视节目。
Julia本人不止出现在电视机前,也参加好几档广播节目聊她热爱的烹饪艺术。
"Everything is moderation...including moderation"“所有事情都要节制……包括节制本身”
双十一过后的你剁手了吗?
没剁不要紧,双十二马上来了。
Julia一共出了19本烹饪书,她的朋友们也先后写了几本书关于她,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好朋友Awis写的《As Always, Julia》,也是电影中书信来往的来源。
Julie & Julia 是受Julia的自传My Life in Paris的启发,电影中Julie Powell的书在Julia去世后一年出版。
通过Julia的编辑了解到,Julia觉得Julie只是利用她的菜谱作为噱头。
辗转近20年找到热爱的事业,2年学习,8年写书,以及人生所有亮点源于她热爱的烹饪,或许的确比较难接受一个年轻人花了一年时间就得到媒体的关注和追捧。
鸡汤不嫌多,看看Julia的其他名言就能明白为什么Julie逢她为人生导师:--- The only time to eat diet food i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the steak to cook. 只有等牛排上桌的时候你才吃色拉(减肥餐)。
--- This is my invariable advice to people: Learn how to cook — try new recipes,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be fearless and above all have fun! 我有个万年不变的建议给大家:一定要学做菜——试试新的菜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别怕。
最重要的是从中找乐子。
--- Tears mess up your makeup. 哭哭啼啼把你的妆都给弄花了。
--- The only real stumbling block is fear of failure. In cooking you’ve got to have a what-the-hell attitude. 真正的阻碍是你对失败的恐惧。
但在做菜的时候你已经学会了 “去你md”的态度了。
--- Remember, ‘No one’s more important than people’! In other words, friend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not career or housework, or one’s fatigue—and it needs to be tended and nurtured. 记住这句话,“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
” 换句话说,友谊价更高 ——不是你的事业,不是你的家务,更不是乱七八糟的差使 —— 而且友谊需要呵护需要培育。
--- If you’re in a good profession, it’s hard to get bored, because you’re never finished — there will always be work you haven’t yet done. 如果你踏入了一个好领域,你就很难无聊起来,因为你根本停不下来—— 你总有些活儿还没做完。
--- People who love to eat are always the best people. 爱吃的人都是好人。
--- See, when I flipped it, I didn’t have the courage to do it the way I should’ve. But you can always pick it up, and if you’re alone in the kitchen, who is going to see? But the only way you learn how to flip things is just to flip them. 看,我没胆量按照正确的方式做就会弄翻了。
但是你总是可以捡起来啊,如果你一个人在厨房,谁会看见?
想要学会翻盘的唯一方法就是翻它。
--- Cooking well doesn’t mean cooking fancy. 做菜做得好并不一定做得漂亮。
--- You learn to cook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a slave to recipes. You get what’s in season and you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你学会了烹饪,你就不用做菜谱的奴隶了。
你看到当季的食材,就会想到怎么做。
在电影里,Julie和Julia都有一个一直陪伴左右不离不弃的伴侣和朋友,我想就像Julia说的那样,人最重要,比任何事都重要。
看上去多么自然,但在我看来要维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比想象中要难多了。
前两天有感而发,写了伴侣教会我的事 婚姻的极简主义 | 爱你是没完没了的三明治 。
我也很想对他说,I can‘t make it without you. 一个人在美帝学习生活非常辛苦,三年多他陪伴我经历大大小小的起伏,一直鼓励我支持我,信念比我还坚定。
我还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伴侣。
我认为伴侣的关系要大过父母和子女,并不是我不爱父母,或不爱将来的孩子,而是伴侣是一辈子里时间相处最久的那一个人。
父母和孩子与你相处的时间未必久过伴侣,作为子女你会外出,会嫁娶,组成新的家庭,你的子女也一样;如果有幸从一而终,伴侣是那个几乎每时每刻在身边的人。
从Julie & Julia的身上看到一段理想的婚姻关系,本身都是有趣的灵魂和自立的个体,在爱的加持下,享受着佳肴和喜悦。
Bon Appetite!
祝愿你们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想起了那个人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除了上学用的教科书,自己买的第一本英文书是美国烹饪学院出的《每日减肥烹饪》。
书读到一半,对着美丽图片们照猫画虎一通,黄油在平底煎锅里滋滋一响,十磅肥肉就上了身。
虽然书名是“减肥烹饪”,但真喜欢做菜的人谁都知道,想当大厨就不能怕胖,“减肥”跟“烹饪”根本就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嘛。
所以电影《Julie & Julia》看完,我最高兴的一点就是看到身材高大心宽体胖的Julia Child事业爱情双丰收。
Julia Child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之一,十余年辛苦后于1961年终获出版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至今已重印47版,是美国最畅销的烹饪书。
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Julia Child 很得人物的精髓:宽厚,平和,对生活时刻充满激情,遇到挫折也不轻易退缩。
电影结束后我特意去youtube上看了看Julia当年的烹饪节目《法国厨师》。
梅姑的版本比起电视屏幕上的Julia更夸张些,标识性的脑后腔共鸣发声重鼻息的口音比Julia本人更高亢,而激情四溢的生活态度也更突出,近乎卡通;但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要表现出Julia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抓住这些最突出的特点则又不够直观。
可以说,梅姑的表演已经超越了容貌举止相似的模仿,她要塑造的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完美Julia Child。
电影比较有趣的除了展现Julia在法国学习烹饪的过程,还跳到五十多年后一位现代粉丝Julie Powell身上,两代人的挫折与成功并行发展,很有点女性主义电影《时时刻刻》的意味。
当然《Julie & Julia》是轻松小品,没有那么多的哲学思考也没有黑暗结局。
但有意思的是与Julia Child相对照的现代一线。
粉丝Julie Powell是个草根博客英雄,可Julia本人并不喜欢她。
电影并未说明原因,但这位现代的名博主的确不那么招人待见,尤其是一对一的和Julia Child的心路历程相比较之后,更显其性格特色的“独生子女”,怨天尤人+急功近利,并不讨喜。
但其实Julie这条线刻画得相当真实,饰演Julie 的Amy Adams在这部戏里表现亦十分突出,把Julie的跋扈与脆弱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比起浪漫卡通版的Julia Child,一个普通纽约客的真实生活也就是如此吧,没有烹饪学校,没有异旅的浪漫惊奇,每日里一日三餐再神通广大变化多样也只不过寥寥数人欣赏,再加上毫无惊喜的工作,若论好看,怎么也比不了巴黎。
但Julie这条线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展现一个人变化的过程,正如Julia Child尽力要出版《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时所说,她要改变美国人的生活。
影片中的Julie后来感谢Julia,也是说她除了学会烹饪,也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可惜Julie这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影片只是掠过,篇幅很小,缺乏细节铺展。
也正是如此,才让纽约这条线难与巴黎一线抗衡。
我猜想如果影片能够再加十分钟的Julie反思,把重心从“成功”移到“改变”上来,强调烹饪是对生命的欢庆,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模仿,也许影片效果能再提升一级。
电影导演Nora Ephron曾经执导过广受欢迎的爱情喜剧电影《当哈利遇到萨莉》,《西雅图夜未眠》和《网络情缘》,温情搞笑的功夫很到家。
在《Julie & Julia》中跟美食联系到一起的笑话更好看,不论是Julia大切洋葱还是Julie惊煮龙虾,都让人忍俊不禁之际暗自共鸣。
做饭是件麻烦事,但若真心热爱生活,做饭又是件无比快乐的事。
看一大块黄油在煎锅里滋滋融化,半圆的蛋饼包了蔬菜肉丁喷香四溢,整鸡涂了蜜汁在烤箱里烘得焦黄油亮,奶油蘑菇浓汤培在温火上嘟嘟冒泡,刚蒸出锅的鲜鱼淋了油汁黑白分明,旺火油爆的小青菜爽口清脆……这些本来你是你我是我的原料们聚到一起一煎一炒一烹一煮就变成一道道令人心旌摇曳的美味佳肴,这过程怎么不神奇不浪漫呢?
更重要的,身边也要有一个耐心等你那道菜的人,不一定要说“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但会让你知道,不论是烧干锅底还是火候欠佳,只要你肯为他洗手做羹汤,他总会呼哩呼噜地吃个干净,一生无悔。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无法阻挡命运把我们送到何处,脚踏实地却时常感觉虚空,但我们至少可以抓住一种坚持,如使用固定的玻璃杯子喝水,清晨起来擦擦植物绿色的叶子,每日为味蕾加一点惊喜。
钱锺书说过:“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有人造的,音乐和烹调。
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日渐情感麻木,却常被美食一击即中,可惜人间美味越来越少,加之囊中羞涩,五星美食可望而不可即。
由于我深感julia的伟大,让不懂做菜的美国人都能享用色香俱全的法国菜,让只应天上有的美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美食缩短胃与心的距离。
julie与julia相比显得功利,在背后藏着的是时代的焦虑。
生长在城市的裂缝之中,像随时都能置换的零件,没有你地球还会转,太阳不会西边出,你的位置随时随地都会被某某换上,没有配不配,合不合适。
就好似没有人会记挂落了画的旧电影。
明天起床又有新的烦恼,商业社会,没有什么大恩大德值得记挂一生,亦没有什么仇恨会有一世仇。
我们以迅速的姿态拿起放下。
“我们需要能干活的人。
”julie的上司如是说。
我们无法不需要功名成就,因为只要拥有它才能理直气壮地撑起被现实白眼伤得遍体鳞伤的疲惫梦想。
太渴望也太容易迷失。
当看到好友们生活忙碌而成就感十足,自己却每日坐在亭子间接各种恶毒的,沉闷的,痛苦的电话,工作不见起色,算得上中产,有着关爱自己的家人与老公,有点天真幻想,也时常半途而废,年近三十却没有能够大声说出来理直气壮独立完成的大事。
julie的困惑焦虑也极其成为我们的未来,岁月令生命太多可能变成不可能。
当出版商不肯出版julia的cook book时,她有一些疑惑地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然后豁然开朗地笑起来了:“为了不会做菜的美国妇女能做法国菜。
”走了一大圈,始终不能丢失的是最初朴实的梦想。
julie清醒的反思的处理有点牵强,但为了影片主旨的表达顺畅有时难免要牺牲一下。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
”举着酒杯对老公含情脉脉地示爱。
她也终于找到了坚持的价值。
作为一个贪吃嘴馋之人,我对与美食相关的电影总是保持高度的敏锐,常常流着哈拉子双目紧盯电影中一道道美餐。
所以,听说我很喜欢的演员梅尔斯特里普出演了一部美食电影,我自然要将这部《朱莉与茱莉亚》找来好好看看,好好闻闻。
其实,看了这么多美食相关电影,我知道,美食电影从来不是仅仅和美食相关,它常常关乎人的生活状态,人的追求,人的成长,人的情绪,美食由各类食材加上各类调料,在各类厨具上由各种火候下的各类做法造就,想想看吧,这是多么恐怖的数量级的排列组合,一如我们的情绪,由万千因素造就,所以,美食是一种情绪,这部电影中,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隔代烹饪,带出不同的情绪。
其实,这是一部情感单纯,线索简单的电影,一边是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主妇茱莉亚随着外交官的丈夫,来到法国,天性热情开朗的她,热情的学习烹饪技术,并逐渐积累海量食谱,终成影响了万千美国主妇的烹饪大师。
而另一边是21世纪初的美国纽约,朱莉是一个每天干着接听客户投诉这类困苦工作的小职员,她对现状有些困惑,同时热爱烹饪的她每每在烹饪过程中,在与丈夫享用美食的温馨中,逃离城市生活的繁忙与无趣。
捧着茱莉亚的经典烹饪名作,她萌生奇念,开通博客,要在一年内将茱莉亚的528道菜实践并在网上记录烹饪的点滴,可以想象,这是考验心智的美食长征。
整部电影就在两个女人的美食实践历程中不断切换,各自推进,同时又彼此相关,相关的往往是两人相似的人生阶段,或者困惑时,或者热情时,或者挫折时,或者成就时,两个时代的女人无法谋面,却因为一本美食之书有了联系。
其实,与茱莉亚产生这样联系的人何止朱莉一个,她们可能是千万家庭主妇,又可能是更多美食爱好的各方人士,而朱莉则是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浓缩,和朱莉相比,相同的是她也不停的烹饪,不停的提升技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同的却在于,朱莉的态度,朱莉的情绪。
从这部电影的两条线索中,你可以明显感觉两人对待美食烹饪的态度其实是不同的。
尽管有人对梅姑扮演茱莉亚时,那显得有些做作夸张的鼻音腔调有些不适,但是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嗓音和味道,茱莉亚在片中块头很大,却非常可爱,她常常发出爽朗的大笑,初到巴黎时,她即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带着好奇与热忱对待新的生活。
她是一个乐观的女人,她纯粹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不断实践着自己的烹饪爱好;她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她为了让当时男性主导的烹饪学校的男人们刮目相看,可以仅仅为了练习刀工就切一桌的洋葱。
她也常常遇到郁闷之事,但是总是表现着惊人的反弹能力,很快就再次发出爽朗的大笑,这笑声驱散了生活的枯燥,驱散了烹饪的挫折,驱散了麦卡锡主义猖獗时对她家庭的政治压力,驱散了她搜集食谱,出版食谱的种种挫折,她将这种情绪带入到烹饪的过程中,带入到美食中,代入到食谱的文字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国烹饪爱好者,朱莉就是其中一员。
朱莉对于烹饪的最初态度让俺同样热爱烹饪的女友心有戚戚焉,就是在烹饪的过程中,获得超越现实生活的自信与宁静。
而同时,现代人又是浮躁的,包括朱莉,她不自觉的将这种浮躁代入到烹饪的爱好中,当她立下一年实践茱莉亚食谱的宏愿时,一方面,这让她生活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另一方面,烹饪成了任务,那些美食成了需要被完成的“目标”,成了个人的生活业绩和KPI指标,一种本应是乐趣的生活内容也开始异化。
一段时间,她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多于她自己从烹饪中,从美食中获得的乐趣,在写博客上,她经历的心情起伏想必也是不少博客作者都经历过的,从偶然有了兴致在网上写东西,感受写作过程和与人分享开始,到关心点击率,到关心评论好坏,以至于到了最后,几乎成了为写而写,而朱莉也一度筋疲力尽,为了她的热心读者,为了完成她的“壮志”,她有些迷失,那曾经让她短暂脱离枯燥与浮躁的烹饪过程变得比工作还让她恼火,当茱莉亚总是以美食来增进家庭关系时,朱莉却让丈夫负气离家。
茱莉亚与朱莉,两个女人隔代烹饪,却带着些出发点和情绪的不同,我一直认为,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常常在情绪不佳的时候说,“今天没胃口”,又可能在享用一顿美妙的大餐后大呼“真好吃!
”,进而心情大好。
烹饪是一种情绪,你不能将它当作目标,当作业绩,当作你必须攻克的堡垒,这样,你才不会为鱼骨没剔干净而恼火,不会为火候差那么一点点而发飙,不会为盛上菜后发现少加了一点佐料而郁闷。
而带着烦躁的情绪,你也不可能做出多么美味的美食,就如朱莉一度无助的横躺在厨房地板上。
还是像茱莉亚一样吧,这个女人起初只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却平和、乐观,以爽朗的微笑向四周传达着愉悦的情绪。
我喜欢片中这样的场景,大家围坐吃饭,茱莉亚大笑,进而大家也心情愉快的边笑边吃,这才是美妙的烹饪结果,它从味蕾传达到你的全身,让你的情绪变得美妙。
本片的结尾显得有些仓促却又耐人寻味,终于出名的朱莉,在得知自己被偶像茱莉亚不满的斥责后,带着片刻失落,却很快走出误区。
在电影中,没有朱莉和茱莉亚相互拥抱这样的皆大欢喜性结尾,但是朱莉被茱莉亚点醒后对人生的再认识却更加富于感染力,“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呼吸”,我相信,美食是一种情绪,它会渗透到一个人烹饪出的菜品中,影响自己,影响他人,还是带着放松和乐观的情绪去烹制美食吧,带着这样情绪的菜上桌,那才是美味和幸福的温馨生活。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b05aacc051d511a00e928c3.html
1949年Julia Child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欧洲田园式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向往,Julia也不例外。
但真正让她爱上这个国家的,是这里的美食。
她通过一本名为《掌握烹饪法国才的艺术》的书将法国烹饪介绍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
2002年Julie Powell和丈夫搬到了纽约的皇后区,平淡而无聊的生活让她心生厌倦,唯一能让她逃避现实的就是烹饪美食。
在丈夫的建议下,她开始写博客“Julie/Julia计划——做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纪的女人本没有交集,却被烹饪美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美食类的电影总是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电子情书》、《西雅图夜未眠》、《当哈利遇到莎利》都是导演Nora Ephron的应典之作,这部也不例外。
相比较那些浪漫爱情,这部显得格外清新,就好像主人公在和美食谈恋爱。
两个貌似有点傻大姐的女人都在做饭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
姐做的不是菜,是生活。
Julia Child将法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写成一本有关美食的书带回了美国,半个世纪后,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一位政府的小职员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365天,524道菜,从最简单的煮鸡蛋到红酒炖牛肉,从“龙虾杀手”到给鸭子脱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每一道菜都是生活的体现。
当Julia Child收到自己写的书,当Julie Powell完成最后一道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们自己能体会到,但无疑她们是最幸福的,因为她们通过烹饪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Julia Child真人身高1.88米,梅姨的身高确实无能为力,但梅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神似。
看过一些Julia Child电视节目的人都很佩服梅姨惊人的模仿能力。
口音、神态、举止,就好像Julia Child自己演自己。
Julia刚到法国的时候,惊讶于这里的妇女不工作,她无法接受整日无所事事,最后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是做饭。
可家庭主妇的雕虫小技怎么能满足我们日后的厨神呢?
Julia来到蓝带厨艺学院学习。
这里一水儿的男人,他们以为来了个无聊打发时间的小姐,可他们错了,起初连洋葱都切不好的Julia最后比他们谁切的都快。
这是Julia最快乐的时光。
在学校学习的几个场景里,梅姨的小动作尤为可爱。
向旁边不屑她的人做鬼脸,在自家厨房用上百个洋葱练习,完成任务时得意的表情,上课听讲的专心致志,遇到刁难自己的院长在背后吐舌头…这些小细节都充分体现了Julia的乐观、天真。
连她丈夫都说看Julia做饭是一种享受,这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是如此可爱!
Amy Adams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不逊于梅姨。
角色本身并不讨喜,一个整天抱怨工作、一事无成的政府小职员,只能借着做饭发泄。
如果只是一时兴趣,她可能不会坚持那么长时间,但Julie做到了,坚持是她最大的本钱。
在这间狭小的厨房里,用心烹饪着每一道菜,排除一切杂念。
美食是她们的一切,如此相似。
我们都曾有梦想,心怀梦想,就像电影中的。
下班时候草草在办公室看了“julie and julia”,对Julie坚韧的精神记忆深刻,因为生活枯燥乏味,于是打算把法国菜谱里的500道菜花一年时间都做完,并且写博客直播自己的成品给大家分享。
这也是个不错的生活目标,哈哈。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从迷茫的生活中又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现在的我也持续这这样规律的生活,平淡乏味的日子,给自己多找个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努力。
比如坚持每天慢跑5公里,因为我是易胖体制,所以只能靠这个来维持体型,而且还要注意吃喝,话说已经好久没碰油的东西了,糖类也摄取的很少了,吃的时候会自动避开,心理自我催眠说这都是些不好吃的东西。
本来连淀粉类的食物也一起避掉的,后来发现不吃会头晕,还是多少得吃一点。
我一个好友是吃不胖的体制,怎么吃,吃再多都不会肥,有时觉得上帝是在太不公平了,我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维持的体型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但是转念一想我天天慢跑,这样身体会更健康,机能也更好一些啊,然后心里就平衡了很多。
天天坚持跑5公里,天气冷就去健身房跑,暖和就去学校操场跑。
这样下来心肺功能增强了很多。
我每天都8点起床,在家做个简单的早餐,麦片+牛奶+黑芝麻,麦片是无糖的,牛奶是增钙的,黑芝麻是增加发质柔韧度的。
然后9点多到公司,开始工作。
6点多下班,7点多到健身房,开始跑步+舞蹈。
9点半到家,洗衣服,睡前要喝杯牛奶看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英文小说类的,或者财经,或者漫画,12点前就要入睡。
强迫自己看原文资料,看不懂就查字典。
周末一般起的比较晚,没事的时候就收拾下屋子,一般下午去健身房跑步+游泳,可能还要学下舞蹈,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律动不是很好,但是不知道怎么的,现在一听到节奏快的歌就不由得律动,小K说可能是前段时间去PUB太多了的缘故,汗。
总的来说也可以发展成一个长处啦,哈哈,主要是要找个靠谱的老师。
有时会跟朋友出去逛街,吃饭,或者K歌,玩乐,总之,已经逐步脱宅。
现在前一天会想好第2天要干啥,然后写个List,第2天按照这个list上的条目逐条完成任务,以免忘记。
以上就是本人规律有充实的一周生活,哈哈。
目前是这样,我想我想应噶可以坚持很久吧,哈哈。
北京的春天来了,外面挂起了沙尘暴,天气暖和了,因为晶姐的婚礼,好多人都赶到北京来了。
我跟珠珠提前去晶姐婚礼所在酒店入住,难免不了几个人要讨论一番几个老话题,我惊喜的发现晶姐的父母比她更能说更幽默,哈哈,基本上人只要坐在那听他们说就可以笑得前仰后附了,这就叫有其父母便有其女么,一家人都很能说,哈哈,真是太妙了!
每次珠珠来都会必不可少的去西单,话说我实在是不喜欢跨区逛街,总觉得好像去外地一样,所以来北京3年一共也就去过3次西单,汗,还没得珠珠熟。
现在有了4号线了,不用再转乘好几趟地铁了,哈哈,还算方便。
去西单就是开始大肆的淘货,化妆品,衣服, 最近对原点,粉红蕾丝的东西有大爱,买了很多相关的东西,哈哈。
话说我还是蛮想买套倩碧护肤套装的,但是一想到家里还有那么多护肤品没用就觉得焦虑,汗,还是缓一缓,用完再说……买了件粉红底白色圆点的泳衣,8折还送个粉红色泳镜,超可爱,于是迫不及待的第二天就穿着我的新装备去恒温泳池一试身手,结果第2天不信感冒,汗,养了3天才养好,真是……太惨了。
一桌精致高雅却不失亲切朴实的法式大餐。我也想买一本《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啦~让人超想亲自试试料理的说~当然纯吃的欲望更大些~XD 还是喜欢欧洲小街道的内种调调 有些显示屏外的话画面从脑海中闪过 十分想念与神往...Bon appetit!
amy这个样子讨人欢喜,为毛我就是不喜欢梅姑呢
人高马大的Meryl Streep疯疯癫癫像喝醉了酒一样。只要有她的片子都没法喜欢,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吧……
煮一个荷包蛋她就那么幸福难道她是和我们一样惹人生厌的小清新灭?
学会了继Ratatouille之后的第二个法语菜名——Boeuf Bourguignon,无可抑制地爱上了Amy Adams。是,我之前也很喜欢她,但现在全然是在falling for her了!AA在我心里大概就有Julia在Julie心中那么完美。以及这是我看过的最赏心悦目的交叉叙事电影。
没有看完
美丽人生啊,众人物的感情都美味可口,很是羡慕。这电影更是勾起了我烹饪梦,也渴望试图着做些美味的饭菜,还把学习烹饪放入了我的规划人生。单电影本身来说故事还欠丰富圆满,结局很是潦草,但也不失为一部值得和爱人以及家庭主妇们有时间来温馨的好片子
女人真可爱~
看不下去。
美食版《两生花》,真人版《料理鼠王》.
吃的看了反酸,艾米亚当斯像个没演过戏的青少年演员,老想管梅姨叫罗宾威廉斯。美国的多数城市,没有警笛声和警灯闪烁便非常陌生。
轻松的氛围,美食的题材,让电影着实惹人爱。梅姨的表演依旧到位,连口音都是。
一部关于美食和家庭煮妇的喜剧励志片。影片很流畅,但惊喜点也不是太多。不过说到吃上,虽然法国人看不起美国,觉得美式餐饮简直粗陋,不过我个人觉得,从口味上来说,爱吃的人没有生在中国,简直就是一大遗憾。
如果你喜欢烹饪和博客, 就来看看吧。
蛮一般的电影。。Meryl Streep演美食家。。真不知这位常青树还能演多少部佳作。。呵呵。。
爱美食,爱生活
偶像不一定就是如你所想的那个人,你在乎的只是一种幻觉。
“u'r the butter to my bread, the breath to my life”
没看下去,不太感冒
或许等我做了煮妇再看~才会有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