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了帖子说,中国现在的女权意识薄弱,很多女性依旧处于势微,有着很多男尊女卑、性别歧视、女人被当作生产的工具的观念等等。
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痛苦,绝望,很多人都是。
但绝望往往是一种苏醒。
中国的现状依然是堪忧的,父系氏族依然延续至今,男人强大女人需要依靠男人的局面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也比很多人优越,阿拉伯的女人要戴面纱等等,我们的情况也比很多人要好,更别说90后的女孩子,很多事情都在慢慢变化,如果你深受其害,那么就帮助你的孩子逃离吧。
再说剧本身,老实讲,这个剧在第一季最开始的时候,我看着看着都不睡着,我总觉得,离我很远,所有的东西都被压抑着,没有放在显眼的地方,一下子就能被解读出来,甚至有时候,我都看的困了睡着了,觉得没有更好地注重观众的视听感受,但是,越是深刻的话题,越需要足够的伏笔去衬托。
第二季开始之后,一切都变得明晰了。
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想把自己的女儿教育成女权主义者,但是最后她还是在等待着男人的帮助(大概是这样)。
这也是让我沉思很久的一句话,无论是什么困难危险或是磨难,我们最该相信的,不应该是自己嘛?
为什么把期望徒劳地交给别人呢?
也许本身社会环境的压迫,包括父母、学校的教育很多时候提供给女生便利的条件(比如找个有钱人、少念点书、不用做太多运动、不要让自己太辛苦),让太多人沉沦了,不再去想要努力,也许我什么也不用管,安于现状就好了,事情不会发生在我头上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权利受到侵害,也许心里就在想着我是女孩子,我是弱势群体,我需要被保护。
就这样,无意之间,也成为了父系社会的帮凶。
也许这些都是现实,但是,人活着,总要前行,所以请带着希望,一起走下去。
允许我标题党一下,是的,我要写的是马上就要第二季完结的《使女的故事》。
这篇剧评我不准备讨论剧情,因为比起Juce与Nick的虐恋情深,还有Juce的逃亡之路,我更想聊聊这部设在架空时代里的美剧,对我们这些姑娘的现实意义。
不是政治正确,也不是强凹伟光正,这部剧每一集都让我看的泪流满面,更深地去思考我们作为一名女性应该怎么活着,我们如何对待社会赋予我们的这些身份,女儿,妻子,母亲。
按照主流价值观里,好姑娘最好的标签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乖巧听话”。
作为女儿,世间没有任何一对父母不是以自我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女儿,要好好学习,要选择稳定安逸的工作,要选择靠谱忠诚的伴侣,尽量活成标准化的“幸福人生”。
我们每一个姑娘里,从小被潜移默化教育成的外表整洁美貌,举止娴雅,性情温顺,端庄听话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目标,对应提出的模板细节。
作为一个女友/妻子,我们被要求忠贞,温柔,贤惠,识大体知进退,做一个符合直男审美的完美女神。
作为一个母亲,我们被要求顾家,富有自我奉献精神,热衷于家族传承。
这一切大家都以为理所当然,可能只是表现在对于主流世界里对于乖巧听话的小萝莉的喜欢,可能只是表现在对于“甜心歌星”和“软萌妹子”的主流性别审美,可能只是我们从不听见的装在“母亲”身份里那个独立灵魂的所思所需。
我们的一生,都被宠爱,都被爱情,都被母爱,自始至终温柔地圈禁在一个叫做“乖巧听话”的好女儿,好女人,好母亲的精神牢狱里,而更可悲得是,好多看守都是女性同类。
所以,《使女的故事》把这种要求 “乖巧听话”的主流标准放在一个极端的故事里。
好了,在基列这个扭曲的社会里,作为一名女性,“乖巧听话”是生存法则最重要的一条。
为了更好的执行“乖巧听话”的法则,每一个女性都不允许反抗,她们被简单粗暴地标签化,你是“主教夫人”“使女”“女佣”,甚至是边缘化的“荡妇俱乐部成员”、“殖民地流放人员”;人生意义也被细分化,你是主教夫人,就得端庄矜贵,每日针织养花维护家庭内部运转,做社会金字塔头部男人的门面装点,你是使女,就得服从温顺,共享你的子宫,让渡你的身体所有权,就得负责为权贵男人传宗接代;你是女佣,就得任劳任怨,低眉顺眼,没有任何情绪流露地,做点做饭打扫的体力活。
所以,我总想提醒各位现实世界的姑娘们,请抛开那些乖女儿,好女人,伟大母亲的迷雾,去好好问过你的内心,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
你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哪怕是抽烟喝酒纹身滥交,那些倾向于自我毁灭的极端同类们,起码这些人或许从始至终都是“我”的选择,不是父母的期许,不是伴侣的要求,不是儿女的需要。
我们到底是谁?
又有谁能够嘲笑《使女的故事》又有多可悲?
又谁给的勇气觉得这一切离我们太远?
美貌深情与选择权《使女的故事》弹幕里,很多人在刷Nick跟June的爱情,等着一对苦命鸳鸯的放糖时刻,确实,在极端环境下的,真爱确实唯美又伟大。
问题是,爱情从来都是《使女的故事》的主旋律,如果真的想看无脑爱情故事,请移步《大扶摇》,那里有暧昧撩骚欲擒故纵一波三折虐恋情深各种爱情童话的打开方式。
我认为《使女的故事》最可贵之处,在于最能展现女性的力量。
在基列这样一种残酷畸形的环境下,使女作为最弱势的一种族群,她们每一个人对自我意识的坚持,对真善美的执着,对艰难求生中的忍耐和力量,如同那个手握炸弹奔跑进会场的使女一样,促进人类进步的或许从来不仅仅是一言不合就骑猛禽展现生物机能的猛男,也不是精于求生之术的正装动物,或许只是源于爱,源于对世间所有美好的信仰,源于置身千难万险之中永不改初心的坚持。
英雄,从来都是无性别的,是我们的偏见,以为美貌深情才是我们幸福人生的必备技能,是我们的傲慢,以为爱情和婚姻可以给与我们所有,而不知道我们拿什么作为交换。
那可能是我们选择过小日子,还是大事业的梦想选择权,那可能是我们选择跟什么样的人ooxx和作为自己孩子父亲的伴侣选择权,那可能是我们选择只爱自己的后代,还是热爱所有人类的生育选择权,当我们以迎合男权需求的“美貌深情专一”作为生存基石,当我们以为“爱对人嫁得好”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打开方式,《使女的故事》会用眼泪和冰冷故事,一遍又一遍地疯狂打脸,傻女人,都睁大眼睛去看看,你们都拿了什么去交换吧。
贤惠伟大与“我”母亲,所有正能量的故事里,都一再表达对这个称谓的热爱和崇拜。
问题是,母亲,她们作为一个独立人,她们的人生是怎样呢?
是十月分娩之痛,是医学如何发达都无法归零的分娩死亡率,是职场与家庭永远实力不对等的拉锯战,是每一个中年女人都无法避免的失眠的夜,是抚养一个柔软的小生命长成三六九等人类社会的一言难尽的过程。
所有人,都用最动听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歌颂着母亲,我们每一位女性,也大多认为“孩子”是上天赠与女人最美好的礼物,问题是,要不要成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作为抛开所有标签的那个“我”,你究竟有没有问过自己。
你想成为一个“母亲”吗?
你知道这个称谓所意味的责任和代价吗?
你究竟想成为多少人的“母亲”,当这份爱没有回报,没有赞美,只有抱怨和厌烦的时候,“我”会怎么想?
《使女的故事》源于一个女人丧失生育权的悲伤故事,于是,瑟琳娜选择造一个基列国,让无数使女的悲剧来成全自己对于“母亲”身份的执念。
June作为一个母亲,她发现当她跟她的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她的丈夫保护不了他们。
当她有了第二孩子的时候,她与Nick的爱情又显得这么轻如鸿毛。
如果你看得懂这些,我想问?
你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母亲。
是因为爱情吗?
是因为对新生命的热爱吗?
美国魔幻剧《格林》里,以格林童话为原型创作。
里面有一种怪物,总会吃掉婴儿。
当主角尼克去调查发现,怪物之所以吃掉可爱婴儿,只是因为该爱的预见能力,他们看得见这些婴儿的后半生,可能是杀人犯,可能是QJ犯。
而作为一个母亲,我们又怎能因为贪恋那柔软婴儿的美好,而枉顾抚育一个新生命的重担。
当有人鼓噪成为母亲的伟大,当那个他用爱情来催眠,亲爱的你,可有问过那个“我”,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一张图表达我看完第二季的心情。
很多人觉得June突然把小女儿的名字改为Nicole有洗白Serana的嫌疑。
但我觉得June可能还有一层考虑:万一Emily在其他教区被抓,只知道手里的婴儿叫Holly,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就被一个handmaid抱着逃跑,很可能被其他人抢走。
如果叫Nicole的话,就算被抓回Gilead最起码有大主教夫妇死命护着。
把孩子托付给Emily的时候June还不能确保她们一定能逃出去,Nicole这个名字在Gilead总算是有点护身符的作用吧。
孩子被大主教追回来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被改名成Holly而生气。
再或者,Serena听到Nicole这个名字的时候也能暗箱操作一波,毕竟她们两个人已经达成共识一定要把孩子送出Gilead。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突然间马大们联合起来帮助女主逃跑。
我觉得马大们之间一定有着长久以来的联系,在失去了一切个人生活和娱乐活动之后,这些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们肯定会聚在一起搞点事。
June一直以来闹出的各种事情肯定在这群女人们之中口口相传,公然反抗嬷嬷,怀了孕还逃跑两次,一个人在郊外废屋里生孩子,抽大主教大耳刮子等等。
June家里的马大也说这个女人特别厉害。
所以我觉得整个教区里的马大都认识June,并在私底下佩服June,因此才会在有一定组织前提下产生了联合起来帮助June母女逃跑的行为,感情上应该是早有铺垫的。
最后一个是问题,为什么June突然决定留在Gilead不逃跑?
我个人认为如果当时没有Emily出现的话,June是会逃走的。
但是Emily的出现让她有了一个信任的人可以托付小女儿。
而且她也在小女儿襁褓里塞了她姐姐的照片,又有Nicole这个特别的名字。
所以Nicole顺利逃走固然好,有了忠实的朋友代为照顾,以后如果June也顺利逃脱那么则相聚不难。
哪怕没能顺利离开,大不了就是打回原形,但近十几年的安全不愁。
可如果June不回头的话,Hannah就要一直就在Gilead了。
想想母女相逢短短十分钟的那种撕心裂肺,想想Eden这个虔诚的15岁女孩的下场,再想想提出“激进”议案被砍掉手指大主教夫人的Serena…… 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June深知所有女人留在这个国家都不会有好下场,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
所以她必须留下,既然不能让Nicole在这个国家长大,那么则绝不能让Hannah在这个国家长大。
既然反抗力量开始壮大,她生活在大主教身边,又有Nick帮助,总是可以make a difference的。
能救出Nicole,那么也应该可以救出Hannah,这样才是try harder。
其实我还想到一点。
曾经女主的妈妈Holly是偏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为了争取平权的工作不懈努力。
June的内心一直都抱怨母亲太投入工作而不关心自己的女儿,疏远了家庭生活。
June不喜欢参与那些女权活动,她选择了平凡的编辑校对工作,选择了早早进入家庭生活,嫁给相爱的丈夫生一个可爱的女儿。
她认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才是真正对自己的孩子好。
可没想到,她是温水里的青蛙,直到某天睁开眼,发现周遭的世界都变了,女性开始被禁止占有财产,禁止工作,禁止阅读,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这一天,她才回过神来,曾经自己所不认可的母亲Holly所做的那一切,才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对所有下一代孩子好的事。
所以她选择了留在Gilead,否则她始终是那个被母亲培养成女权主义者,但一直在寻求男性保护的女人。
本季终的最后一幕,June拉上兜帽,这个眼神,看得我心颤。
希望第三季女人们能联合起来,fuck them all!!!!!!
以及希望Moss蝉联艾美
一些硬伤还是比较多的,不能忽视。
第一集:1.没有被开头震撼。
想也不可能让她们去死啊,肩负着繁衍生息的重任。
使女们那么害怕,就不可信。
她们绝对有“恃宠而骄”的资格啊,身体残疾是难免的,死亡是不可能的啊。
2.回忆:这个管制是渐渐严控的,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如果是突发性的政变,战争夺权了(二十几杆枪,一个炸弹,攻击了国会和白宫,美国政权就这么完了?
),老百姓来不及跑了,反政府直接抢了孩子,圈禁了使女,我还是能理解这个逻辑的。
但在未革命之前,很显然国家、各机构(学校、医院、公司)都是正常运作的啊,这时一般的政府都会选择保护孩子、有生育能力的家庭啊,起码得给补贴,让孩子父母不用疲于奔命啊。
3.新政府的人,都把怎么行房,宗教合理化“使女”这些事情考虑得面面俱到了,居然不给使女安个追踪器以防逃跑?。。。。。。。。
就是感觉这种无论是使女这个群体还是新、旧政府,在对待这么这么重要的种族繁衍大事上,一些事缜密、重要的事愚蠢的设定,不合理,别扭。
整部剧是基于低生育人类要灭亡的大背景,然而并没有看到各群体对这件事的认真对待。
如果跳出这种刻意烘造的阴沉沉、压抑的氛围,简单评价,剧情自相矛盾,立不住脚。
第三集我记得第一季里,哪个国家,几年都没有一个新生儿,怎么第二季,都出来中产了呢?
还有正常生活的有繁殖能力的家庭?
有点想弃了。
第一季还是惊艳的,主题立得住,这是个关于人权,女权的故事。
现在还记得看第一季第一集时的震惊。
我们的社会会变成这样吗???
沉浸在压抑的氛围里。
17年是欧美女性奋于反抗的一年,“me too”,这部剧受到这种各种褒奖是有政治因素加成的,但还是名副其实的。。
但是一季就应该完结。
小说已经拍完了,小说可能更意识流一点,题材、主题、氛围、掩盖了大架构不全、经不起推敲的逻辑问题。
第二季就是编剧自由发挥了。
故事逻辑的硬伤就越来越明显,不能忽略。
第1-3集,是一个逃亡的故事,然而我们只看到了女主视角,天眼是怎么找到她的,根本没有相关描写。
逃亡,《越狱》是怎么讲的?
不只是Michael的视角,还有狱警等等很多视角啊,观众才会看着爽,戏剧有张力。
一部电视剧,如果只靠氛围&思想主题,故事没有张力,是会失去观众的。
真追求思想高度,直接看哲学书了。
电视剧,首先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道理是故事的附加。
道理再深刻而有意义,如果剧情实在乏善可陈,整体上还是失败的。
(个人认为《西部世界》第二季要比《使女》第二季好多多多了,《西部世界》的框架展开才是真有观感不错的故事内容,《使女》的展开就是在回忆,内容实在太少了。
《西部世界》基本上是第一时间看出新,而《使女》出了6集我才看了3集)如果只注重女权的主题,而不敢从剧作角度讨论,可能是新型的“道德绑架”了吧。
记得伊登刚跟尼克的时候很不喜欢她,却没想到她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既勇敢又让人心疼。
无论什么都是禁锢不住对自由的向往,虔诚如她也在偷偷学习理解上帝。
Serena用自己的方式想通过正当手段改变这个政府。
然而却因此失掉一根手指。
这也是彻底绝望的开始。
早该意识到女性在这里是没有任何权力的。
而正是她促成了今天的局面。
女主在很多人的帮助之下,将孩子送出去了,Serena没有阻止她带孩子走,对孩子的爱,她知道这样是最好的。
她和女主的关系因为伊登的死,对未来女性权益的一丢丢争取,再次缓和,有望恢复到最佳状态。
如同越狱一样,一定会因为各种理由跑不出去,女主果然放弃逃跑。
孩子交给了可以托付的Emily。
而自己选择回到战场。
在这个阴暗的世界,早已不知不觉的团结起一些力量,他们散落在这个国家的角角落落,大多数中的他们在做着被压迫的工作。
然而就像季末在基列国同时燃起的烈火一样,这些散落在各处的力量,坚定又温暖又炙热的照亮了黑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力量势必将颠覆政权。
尼克,已经亮了家伙,算是暴露了吧,下一季怎么度过。
(爱他,求编剧让他活下去)而孩子的消失,会让大主教清晰的再次意识到这股力量,会如何应对呢。
期待。
我可能是没有冒险精神吧 大家都费劲吧啦地把你救出来 不赶紧撒丫子跑还把红帽帽戴上炫酷的回去了 我要是那一个个把你送出来的仆人看见你回去都得一口老血吐出来 你是觉得自己有超能力还是咋 编剧塑造顽强生命没问题 从独自生娃那集我就感受到这个力量了 非常真切与震撼 但是为了引出下一季 这个结尾太过了吧 谁给你回去的勇气啊 回去靠你自己能把大姑娘救出来吗 还不得靠别人 看下一季编剧能给安上啥大本事 主角光环太晃眼睛了
看到有人居然把这帖子上升到对政府有意见的高度,我真的很惶恐。
首先我并没有表达对政府的任何不满,我只是讲述了一部分当代农村的现实,而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封建残余思想做怪,事实上政府早就出台了法律,不允许鉴定胎儿性别,但总有不少人无视,为生儿子不择手段。
其次,楼主就是你们所说的烂石头,生活在底层,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看看国外是怎样,是否也像你们所说的各种对女性歧视,我眼界低,只能看到身边的人和事,也只就事论事,请你们不要再扣这样那样的高帽子。
再则,中国现在的男女比例已经如此失调,成年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几千万(这不是我乱说,我也是看新闻上的统计数字),新闻里都说如此多的男性找不到老婆,将成为治安不稳定的隐患,我在这里提出反对重男轻女,尊重女性生育自主权,不让女性再被动的为了选择性别而堕胎或生孩子,这难道不是跟政府的思想高度一致,不是为了这社会的和谐稳定操碎了心吗?
最后,如果此贴有任何不适当的地方,请豆瓣帮我删掉,或联系我自行删除。
《使女的故事》本不是特别符合我口味的美剧,但符合口味的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又加上是17年艾美奖的大赢家,就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结果真的挺震憾的,因为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科幻剧,却是我们活生生的现实. 我们结婚,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那个我爱也爱我的人,而只是因为父母觉得你到了该结婚的年纪,该找个适当的人结婚.如果过了他们觉得应该结婚的年纪还没有对象,不但父母,连周围的人都会觉得你不正常,他们觉得结婚生子只是人生中需要完成的一件大事,跟爱无关,跟你开不开心也无关. 如果你觉得这已经够不堪,那就太天真了. 凑合的婚姻是男女都必须承受的痛苦,而生育,对中国女人来说,则是另一层地狱. 我们从来不是因为相爱而结婚,那么孩子也就不是什么爱情的果实.女人在这里,与基列国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育的工具,这里仍然是男权社会,只是没那么极端. 女人没有决定生不生孩子的权利,没有决定顺产或剖腹的权利,没有决定生几个的权利,就算怀孕,也没有决定肚子里的孩子生与不生的权利.在很多男人的眼中,娶老婆就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生不到儿子,那就继续打,继续生,生到为止,所以你能在新闻里看到各种各样不算新鲜的新鲜事,痛得受不了要求剖腹而不得最后跳楼了的产妇,为了生儿子不停打胎到最后重病被丈夫一脚踢开另娶的女人,遍寻生儿子的偏方结果生下畸形儿的家庭,各种奇葩的故事每天轮番上演,看到人麻木. 有时不得不感叹,我们所处都不像是同一个世界,别人的科幻变成我们的现实, 我们却不自知. P.S:我知道许多人在质疑我在夸大事实,拿新闻上的极端来当做现实,事实上,我所有的这些感触都来自自身以及许多我身边的人. 重男轻女的思想,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穷,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楼主的层次很低,很不幸的出生在农村,嫁的是广东的偏远农村,我见过为生儿子打三四次胎的;见过连生五六个女儿还要拼命生一个儿子的;见过怀孕三个月了还去老中医那里抓草药吃,为保证生个儿子的,所有我说的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所发生过的,甚至还在发生着的,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现在很多农村妇女的经历. 楼主自己生了个女儿,又怀女儿打了一次胎,因为不想生了,年纪大了,实在不想再为了哪个男人生儿子的梦想去伤害自己,现在正面临着可能要离婚的结局. 在豆瓣写这些也许难以得到认同,逛豆瓣的也许大多是文化高,层次高的人,你们处在金字塔的上层或顶端,是难以看见也难以想像这些底端人的生活,但这世界很大,大到所有你们看来荒诞不经的事实都有存在的土壤,在一个人权都不十分健全的社会,女权更是痴人说梦.我不否认在那些发达的地区,女人已经比较独立自主,拥有相当的权利,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哪怕只是在生育权这一项上,女权的路也很漫长,很漫长…… 我本不想让这个话题无限延长,这篇在许多人看来与原剧完全无关的东西,但看到有人说到教育的问题,我还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无论男女,都是普遍偏低的,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重男轻女这件事,不仅剥夺了许多女孩出生的权利,还让那些有幸出生的女孩被牺牲了受教育的权利. 现在的情况也许会有所改观,但在楼主那个年代,女孩读书是没什么用的,这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想法.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会重视女孩的教育,但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父母只是勉强让你读几年书,识几个字,不至于外面打工都没人要就行了. 在有男孩的家庭,家里的一切资源都是男孩优先.就算他们不争气的儿子没有读书的天份,那他们儿子还要娶老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在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又怎么会有多余的闲钱供女孩去读书?再说女孩长大嫁人始终是别人家的,这笔投资怎么算来都是亏本的,不如趁着没嫁人赶快去打几年工,还能收回点养育的成本. 这就是楼主与大多数农村女孩的命运.这并不是极少数贫穷落后地方的偶发现象,而是八零后一代农村的广泛现实.这样的学历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又能在哪里改变命运呢,我们的一生,从出生那一刻几乎就能看到结尾了. 在这样一个高端的社区让你们看我这个底层的人胡言乱语,我很惭愧,但既然豆瓣在注册时没有规定学历低于多少不能入内,那就请你们允许我做为一个异端存在,让你们看看除了你们在乎的诗与远方,也还有许多许多人拼尽全力只为苟活于世上. 不是卖惨,不是矫情,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用恶意去面对这些事实.我不告诉你们这是我的生活,你们觉得我在编故事,我现身说法,你们又说没人逼我这样生活. 我已经说过,生活给我们这些人的选择真的不多,我也不是要博取什么同情,要求平等的权利,第一条件便是不去寻求同情.事实上,比起需要同情,更多的人是需要醒悟. 我加上关于教育的那段话,也是想了很久.很多女人不会觉得一定要生个儿子这种思想有什么问题,甚至很多女人重男轻女的程度更甚,生了儿子沾沾自喜,生了女儿就苦泪涟涟,然后再继续努力.现实中虐待女孩的,很多也是女孩的妈妈或奶奶,这可笑又残忍的现实,根本原因,就是我上一段所写的,女孩受教育权利的缺失. 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又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不会意识到该不该生,想不想生,女人也有话语权,而不是只该当做男人生儿子的工具. 我不是不努力,不抗争,如果我也有同样思想,就不会有今天这些文字的存在.只是我也是个妈妈,一个女孩的妈妈,如何不让她也陷入这样的泥坑,就成了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如何让她拥有快乐的童年,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变成能独立自主的女性,是我一直努力在做,努力想做得更好的事,于是,我只能在抗争与妥协之间寻求平衡,努力去改变这种思想,这是比直接换种生活更艰难百倍的事情,而且我也不一定能成功,我尽力而为,之后再去想别的吧. 我一直不愿在网上过多展示自己的生活,这个帖子,我已经写得太多,希望能到此为止吧.非常感谢理解与支持我的人,而那些对此有意见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的生活已经好过这社会很多人了,自己多珍惜吧. 真的很感激所有喜欢这篇评论,所有回复里支持与鼓励我的人,我没有一一回复,是因为评论里有很多人讲了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也有很多人的评论写得比我的正文更精彩,更有哲理,我不想让我刷屏的谢谢影响后来人的阅读体验,所以一起在这里跟各位说声谢谢,谢谢你们的关心,支持与鼓励,我会努力做一个好妈妈,也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因为第九集Ending(没想到是Rihanna唱的,嘿)找来的索引,来源网站:https://www.tunefind.com/show/the-handmaids-tale/season-2/S2 E1 JuneNever Let You Know–Jamie NortonFor What It's Worth–Malia JWe Could Be Kings–Jamie Norton & Philip JewsonThis Woman's Work–Kate BushGoing Back to Where I Belong–Sugar Pie DesantoS2 E2 UnwomanPiel–ARCAI'm Clean Now–GrouperS2 E3 BaggageGO! (feat. Karen O)–SantigoldTin–DaphniBlack Powder–MotorHollaback Gilr–Gwen StefaniS2 E4 Other WomenHeyr Himnasmiður–Hildur GudnadottirToday Is the First Day–Penny GoodwinHate–Cat PowerS2 E5 SeedsMorning Has Broken–The Handmaid's Tale CastHeading Home–Julianna BarwickS2 E6 First BloodPeace–Norah JonesOh Bondage Up Yours!–X-Ray SpexS2 E7 AfterMy Life–Iris DementIn the Same Room–Julia RolterVenus–Shaking BlueS2 E8 Women's WorkEasy–The CommodorsRain Sometimes–Penny Goodwin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Dusty SpringfieldS2 E9 Smart PowderKings and Queens–Jay RamsayAlready Gone–Jennifer O'ConnorAmerica the Beautiful–The Handmaid's Tale CastConsideration (feat. SZA)–RihannaS2 E10 The Last CeremonyCommunity–Amin BhatiaS2 E11 HollyHungry Heart–Bruce SpringsteenWilly's Headache–CymandeBurning Up–How to Dress WellHungry Heart (live)–Bruce Springsteen & the E Street BandS2 E12 PostpartumThe Little Light of Mine–The Handmaid's Tale CastS2 E13 The WordRiver of Life–Amin BhatiaItchycoo Park–Small FacesWalking on Broken Glass–Annie Lennox2nd Piano Part to 4 Mozart Sonatas, EG113:I. Allergo (After W.A. Mozart K.545 "Sonata facile")–Caroline Clemmow & Anthony GoldstoneI'll Be Your Mirror–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Burning Down the House–Talking HeadsS2 E14 The BridgeWalking on Broken Glass–Annie Lennox
看完两集后,觉得编剧在整理完人物背景后,给了一季超越的存在。
有人说这是女权作品,有时其实很可笑,当一些群体去争取一些平等的权利,你们却说是越权。
这一季,故事的主线依旧没变,加入了更多人的故事,也加入了一些社会现象的代表。
有两段印象最深,第一段是Emily与上司的那段对话,奋斗了多久,以为已经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却没想到,有一天终究回到最开始,甚至更差的地方。
有时觉得这个世界真是残忍,不去打击那些真正伤害别人的坏人,却揪着这些人类的本能,打着一些自以为是的旗号,去伤害别人,甚至处刑。
第二段,是女主的血祭。
相信那曾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最后被所谓的政治动荡,而清洗,而扫荡。
被收集一件件的物品,与我们的现在多么相似,而不合时宜的血墙,却是最终的归宿。
这就是使女的故事,用你已经习惯的环境,用一些你能在真实世界里正肉眼看见的变化,告诉你如果再退让,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导向。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事不关己,自保不赢。
如果有一天,当编剧所描述的世界,真正发生,请别瞪着无辜的双眼,看着正在强奸你的人,说:你们怎么能这样?
那个时候,世界将不再相信任何的理由,而只是需要顺从的子宫。
未来世界,是怎样?
没人能预知。
但它绝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是一复一日的累积,一天一天妥协所带来的得寸进尺,一个一个麻木而后的支配。
但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而并非带着镣铐的强颜欢笑。
感觉评分被政治正确绑架了,这部剧完全无法与《西部世界》相媲美,却拥有比《西部世界》更高的分。
这不公平,政治正确不是我评价一部剧的重要标准,《月光男孩》就是一部拥有“黑人”和“同性恋”两个政治正确的平庸的影片,完全配不上“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个称号。
同样,这部《使女的故事》也是这样拥有近几年最火热的“女权”这个爆点级别的政治正确话题,也难怪获得那么多艾美奖,政治正确是这些奖项评委尤其看重的一项。
诚然,《使女的故事》有其精良的制作,但不值9分,评分分明显虚高。
希望大家能够以评价《月光男孩》时的那种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这部剧,不要让“政治正确”影响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也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就是好吗,大家说好就是真的好吗?
国外说好就是真的好吗?
艾美说好就是好吗?
自己喜欢才是最好的。
第一季刚开始8点几分的时候我觉得还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季变成9分以上,我真的很诧异。
个人感觉,分太高了,8.5分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分。
欢迎开喷,不接受人身攻击。
快进着看完的,又不是文艺片扯那么多慢镜头干嘛用?最后女主为什么不逃走???莫名其妙
对于极权主义的讨论,女性对压迫觉醒,从底层的使女到长官的妻子,反抗的意识和对平等权利的思考都有深度,但是硬伤还是多。Serena一集好一集坏,对June的态度阴晴不定,就好像编剧拿不定主意;一有煽情场面,必给June正面大特写,瞪眼瞪的好累啊。上一集里面使女们出门都要瓮声说话,生怕被别人看见,这季越来越肆无忌惮,好像之前铺垫的萧杀气氛荡然无存。June和Nick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是不是家里已经没人管了?槽点太多,就容易让与设在观众心里的极权帝国逐渐缺乏说服力。
看完两季,美国人民也没拿起枪杆子反抗暴政,小清新游行示威管用我们五四的时候就应该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解放全中国了,还用脑袋别裤腰带上再革命几十年?!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比什么鬼啊怪物恐怖片吓人多了
看过前三集感觉剧情拖沓。衣服都烧了,还煞有介事地说自由了,然后折腾半天又被捉回去了。这样的叙事安排有什么特殊目的吗?有些桥段显得很不合理,比如女主发现藏身之处是屠杀地点后一定要走,司机男友怎么劝都不听,但是坐上车后又轻易放弃了。
唉...好多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和拖沓剧情剪辑。
弃。
拖沓
太拖拉了吧
这季没有上季好,长久的压抑让反转也没意思,镜头也太缓慢了点
这季节奏太慢了
没了原作的支撑,这剧情就跟灌了水的猪肉一样,磨磨唧唧絮絮叨叨。全片的模式基本就是女主逃-被抓、再逃-再被抓、还逃…好吧,这回是女主自己不想走了。结局硬生生憋了我一口老血,分分钟想暴打编剧狗头,这么好的题材设定如今拍的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真是气人。
「Someone once said, "Men are afraid that women will laugh at them. Women are afraid that men will kill them." We should've known better. I thought there were still secret places. Hidden in the cracks and crevices of this world. Places we could make beautiful, peaceful, quiet, safe. Or at least bearable.」
极权离我们有多远?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近,甚至就是眼睛一闭一睁的事情。
烂了。一群斯德哥尔摩症。使女是宝贵的资产,怎么可能会群杀,一群人还真害怕了?生孩子一个人也生了,那么大动静,大半天也没人来,非得暴露?自己都吐槽一直等人救,最后还是等人救,都知道朋友逃跑成功了,女主试下就放弃了?准备逃跑给了个坚毅的眼神,结果手忙脚乱,是为了显示女主蠢么?女仆、护卫都联合起来了,连主教里也有叛徒,结果就帮人逃跑?费那么大劲,干嘛不直接造反?结尾的高光更是刻意的莫名其妙,一边看似大无畏的要回去战斗,一边给孩子改名,人格分裂么?一开头就觉得不如第一季,结果越来越差,结局更是不能忍。
这一季真是直升机坠机一样的下落。前12集来回来去捅刀子,捅到精神麻木了,大结局给你来个WTF.
真的太牛逼了!悲哀的未来,真实的现在。
虽然也一直在兜圈子拖剧情还算万变不离其宗,比西部世界2绕的观众和编剧导演自己糊涂强。其实不过对ai的思考还是对女性地位低下的思考又或是黑奴问题,都是特权阶级维护特权利益的本源问题,人类本性就是自私。11集生了一集孩子,12集喂了一集奶。后几集减星,女主为何总做出蜜汁反映和行动?
玛丽苏神剧,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一路开挂飞升,各路神仙保驾护航。霸道总裁带我飞,俊郎司机保护我,家里老公当备胎,神了!
这不是某国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