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路演 抱着“可能会带点导演自我感动”的心态去看的,没想到已经不是带点的问题了,通篇假大空喊口号,强健观众大脑,把观众当傻子看,以为堆砌高大上的长难句就会显得片子有深度有内涵()台词对白太多导致观众没有喘息时间,人物设计(特别是男性角色)没什么特点换个发型就搞混….看到一半就感觉特别不舒服,中间陈粒的歌那段感觉是懒得花心思去想剧作如何转折随便搞的,感觉很突兀生硬。
几个主人公的结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道不管他们大学生活怎么样,那个时代学艺术的就是会成功吗?
好的剧作总是用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表意方案来诠释人间朴素而古老的真理。
我真的求求创作者别再闭门造车了,多出门走走看看普罗大众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本艺术学院本科生甚至在该片中找不到什么共鸣,不要说什么“只有生活在90年代才能懂”,作品的意义随时代的发展因不同目光的投射而显现出符合时代审美趋向的真理。
作品讲了什么、作品好不好,作者本人说了都不算,真理说了算。
当然你可以喜欢这部作品,他的好坏不由我们定义,由真理定义。
只是失望于这么好的美术方案被剧本台词拖累了,明明想聊艺术可以更深入地去调动视听语言、给角色一些动机让他们带领观众深刻地感受艺术,但是导演只让人物不停念那些看起来很哲学的台词…..讲的好乱,但是我真的希望中国能做出来能够深刻打动观众的,认真谈论艺术的作品……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整体来说挺好看的,值得推荐剧情也挺好的,演的也很好值得推荐哈真的好看值得喜欢,都可以去看一下,挺好看的,哈哈,剧情也挺好看的
本片为观众们展开了一幅充满怀旧气息又富含深刻思考的青春与艺术交织的画卷。
本片摒弃了传统动画追求的特效奇观与高潮不断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生活流的叙事结构,以国画系学生张小军的视角为主线,串联起艺术学院中一群美术生和音乐生的校园生活片段。
从日常的课堂学习、画室创作,到宿舍里的闲聊打闹,再到与音乐系女生郝丽丽若有若无的青涩情感,以及与同学们关于艺术的激烈探讨,这无数的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被一一呈现。
导演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将那个时代艺术青年们的迷茫、困惑与梦想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亲身走进了 1994 年的艺术学院,沉浸式感受着那段充满烟火气息的青春岁月。
片中国画系张小军对现代艺术的质疑与追问,反映出当时艺术青年们在面对艺术观念革新时的迷茫与思考。
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探索,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影片还精准捕捉了青年们在毕业前夕面临人生抉择的迷茫与困惑:是追求学院派艺术性,还是投身商业性创作?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发展?
不同的角色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成长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年轻人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艰难历程。
本片还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其中。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腾飞,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
艺术学院的青年们既享受着思想解放带来的自由创作氛围,又不得不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
他们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下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
本片采用了极具复古感的色调,呈现出一种淡雅、质朴的风格,完美契合了 1994 年的时代氛围。
古色古香的校园建筑、充满年代感的宿舍布置等等,都能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
一众实力配音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各个角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董子健精准地把握了张小军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将张小军的天真、迷茫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
周冬雨用她轻柔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展现了郝丽丽内心的温柔与坚韧,以及在面对家庭与爱情困扰时的无奈与挣扎。
Papi 酱大大咧咧的语气与高红豪爽大气的性格相得益彰,生动地塑造出一个充满世俗力量的音乐生形象。
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1994年那个特殊历史节点重新唤醒—当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而文化思潮暗流涌动之际,一群艺术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困惑与坚持呈现出来。
不论哪个年代的大学生都会与电影中的人物面临一些相似的困惑,能在电影中和自己产生很多共鸣。
影片结束后最喜欢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
迷茫不是青春的特权,而是艺术永恒的起点,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正是艺术创作最本质的生命力。
影片围绕“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这个话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叙述,多条情节叙事线展现了不同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许普通人眼中“艺术”=“有个性”,也许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眼中“学习艺术”=“成为艺术家”,而对于热爱艺术的人而言“艺术”=“最纯粹的自我表达”。
生命之外还有生命,它就像蒙娜丽莎般神秘,就像行为艺术般前卫抽象,就像崔健的摇滚乐般自由澎湃,就像迈克尔·杰克逊般新潮独特…漫天的烟火更衬一个人的落寞,纷飞的大雪吹散了各自的枝杈。
有人在坚持的道路上因为世俗的眼光被迫按下暂停键;有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选择别样的开花,把那份追求留守心中;有人在传统的道路上固步自封,用横竖的条框框出了界限;有人在专注自我的道路上潜心耕耘,终有所成就。
艺术的世界浩如烟海,瀚如星辰,它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人人都是艺术家!
我的思绪被中间的照片叙事分割开变成两部分开头甲壳虫往墙上爬的镜头它一次次爬的更高又掉下来 放的音乐很好听一半男性视角叙事一半女性视角叙事,让我忍不住做对比,在那个年代男性总能肆无忌惮的讨论美术讨论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学习中,但是女性会被各种“结婚”“未来”“恋爱”“外表”填充,这只是说社会的环境导致如此,男性好像更好过更可以“孩子气”纯粹的关注艺术好像不用关注未来和生计,而女性总是要关注很多生活方面。
但导演只是从一个旁观者一个作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情绪不带偏见的呈现出来是客观的,虽然更多的他是从男性视角讲述的,但作为男性他头脑中女性的部分依旧发挥着作用,这不代表他有多么关注女性他也不需要关注,不单一的从某一性别出发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
关于爱情的表达印象很深的是两位女主角相亲完去到桥边看夕阳,从嗡嗡嗡吵闹的声音变成安静的场景,让人很有带入感。
电影里的对话很经典很“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太懂那种莫名奇妙蹦出来的“艺术点子”“对传统和革新的讨论”,还有一些属于国美的场景。
还有塞尚的小便池也是老师喜欢说的一个例子,里面人物形象也很典型,看到他们甚至可以一下浮现出来在学校里见到的“艺术青年”们。
音乐配的也很好。
“情怀”是感动我的一大点,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在想这些人应该就是“老式美院学生”,他们当时还是非常单纯纯粹的关注艺术仿佛生活里全都是艺术,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喜欢艺术才来的艺术学院。
不要会有一起讨论艺术一起乱说的场景了。
也有一种穿越感,画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场景,“哦原来我走过的地方三十年前他们一起走过在聊这些”。
像“画电影票”这样又傻又艺术的奇怪行为不是脑子有点病的都做不出来,还有里面开讲座的老师说“都到齐了吧没到的举个手”,淡淡的冷笑话幽默很吸引我,太喜欢仁科的配音了,片尾曲和插曲都很有艺术品位,不得不说摇滚果然很容易带动情绪又有一种chill的感觉一切都太真实了,像梦核一样,情怀,情怀!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换掉我的志如刚毅如铁”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和朋友总是开玩笑说“等世界没钱了最先不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但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以没有德国,可以没有美国,甚至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美!
”(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可以没有面包,但绝不能没有诗歌。
”)男主角和老师的一段对话也让我在想关于自我表达和学术追求的关系,“站在这里,就是走向世界。
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就在这里。
”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预警,轻微剧透~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
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
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
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
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
”的同学顶上。
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如果配音表里有你特别喜欢的演员/明星,那可以看看。
抢到首映但是没有映后谈,可惜。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对于热评第一我一开始也确实感觉关于艺术的讨论不够深刻,不过今天在FIRST的返场谈中听了制片人杨城老师的分享,介绍导演刘健的创作初衷是回忆。
我私以为既然是回忆那肯定是对现在的不满,甚至是质问和对期望能出现像那个年代一样的艺术井喷盛况,应该更具有深度,所以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浅薄的。
但是后来杨老师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介绍说那个年代极其特殊,一些新思潮在当时的讨论的确是浅薄的,为了避免虚假,所以需要尊重事实,不过两相比较到底是选择哪个,我想需要看观众的选择。
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以动画的形式去表现那个时候的背景,是既新颖又格外有趣,我尤其喜欢最后马小军躺在地上,往上望去是纷飞的雪花和爆炸的烟火混合成他眼底的世界。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因为之前教授批评主人公的画时,镜头只是轻轻一扫,我并没有看清,但好像和结尾马小军拿起笔画时,镜头仔细描摹的有些像,那马小军到底是重新画了吗?
还是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仍然坚持之前的看法,而整部影片最后也只有他坚持了艺术。
是这样吗?
朋友们你们看清了,最后那幅和之前的一样吗?
3.5最近看过的影片里声音做的最出色的一部。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这样的声音设计说一句奢侈都不过分。有时没有天分对于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人来说确实可能比死还难受,尤其是当这些想成为艺术家的人还进了专门的艺术院校比更多人离艺术都要更近一步的时候。刘健自己显然不属于天赋超群的那类人,所以他会试图通过他的影片去观察这类人,去讲述这类人的苦恼和担忧,而这种苦恼和担忧将会成为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大艺术院校里一代接着一代的被继承下去。片尾新加的字幕卡很幽默,当这些人如果真有这样的结局时,ta们早就与艺术毫不关联。
福建廈門,集美万达影城,票价35人民币
#Berlinale主竞赛 3.5
虽然是画出来的,但比大部分的真人青春片都更真实。那种必须要做选择时的迷茫,临近毕业时的各奔东西渐行渐远,表现的都很准确。前半部分轻松幽默热闹,后半部分调子开始悲伤起来。结尾比较抽象,但歌够带劲,也算正能量吧。
还是不理解,为啥总有当街撒尿的情节🧐那个时候男人们流行吗?
@前滩MM,3.5 倒是比预想中好,看这种丧不拉几的青春疼痛怀旧作,讲求的是机缘,顺了就是感伤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不顺那就是无病呻吟、瞎矫情,仿佛是宇宙探索俱乐部、东四十条之类的相对近期的片互成同一宇宙,通篇在谈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理论,但实际上重点是借助艺术在讲1994年左右的具有时代变迁节点中生活的年轻人们所面临的物质的、精神的巨大冲击与抉择期的迷惘,谁都在找发财的路,出国的、去深圳下海的,还在学习探索追求艺术的人该如何自持呢,都直接同居了,还在讲爱情讲精神契合的人只剩下格格不入,正如这部南京特色的时光的精神回乡之旅,身处三十年后经济周期衰退、光谱右转的现在时,同样显得不那么合适宜了,不过无论如何,对真情流露的创作总该多点支持;南京人和校友应该会get更多时代梗;配音阵容未免太强了吧
解锁动画话痨电影
#SFF 2023# 前半段更好,金句频出妙语连珠(观察state theatre发笑区域可以轻松甄别同胞们🫂😂
如果说豆瓣用户交友是先聊塔可夫斯基后“有套吗”,这就是聊塔可夫斯基的那一部分。一群张乐山。
无论那些关于艺术、爱情、自由的对话是一种认真的反讽还是对现实的复刻,我都看不出导演除了致敬自己青春以外的深意,现场听到的笑声更加让我对其中故作深沉的笑点感到不适。(我居然一下子就认出了papi和蔡康永的声音。)
1.papi酱的配音一骑绝尘,甚至比绝大多数科班出身演员配得还要好,简直要追上斯嘉丽的《她》,黄渤第二,看得出是有脑子的配音;2.这个动画是20年前的flash吗?如果电影宣称是“flash大电影”我可以再加一星;3.当初看分太低本来挺犹豫,但“为了艺术”还是决定要看,中途睡着好几次,看来我还不是百分百文青……
女性塑造好粗糙,男生宿舍可以谈杜尚梵高,女生宿舍就只是照着镜子画红唇,探讨的就是嫁人,周冬雨那个丽丽直接水龙头凉水洗头,把我都看惊呆了。高红丽丽开撕那里秒变8点档肥皂剧台词。让我在扣一星是结尾的字幕,完全和“洗心革面去自首”或“犯人们得到了应有惩罚”如出一辙。
換了家影院換了個電影又包場了。。| 配音陣容稱得上豪華了 票房居然才這麼點 看大家在社交平台上也宣傳了 結果這麼多人加起來票房號召力為零。。| 結尾用字幕給每個人都安排了美好未來是什麼電影行為藝術
人生果然是又得有失……今天临时收到了《艺术学院》,但是因为转场时不熟悉17号线坐过了站要赶不上,忍痛把我抢的头一张票,《梅的白天与黑夜》给转了😭《艺术学院》的映后也没有听完,有点可惜。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因为我和导演那个年代稍微接近一点儿吧。虽然不是学艺术的,但是回想起大学时的状态,也是这样好奇迷惘,常常在形而上的问题上较劲。张晓军和丽丽在大桥上看夜景聊天,他们开心又紧张,互相喜欢却也没有表白,我也好久没有这种被酸涩的爱情触动到的感觉了。映后发现许知远就坐在我后面,对谈的主持人刚好也是昨天遇到过,在西四吃羊肚时一块儿拼过桌(今天才想起他是资料馆的老师。)朋友说这是电影节的欢聚,说得真好~
一段过去年代的生活切片,其实还挺喜欢这种众生相风格的。背景音环境音铺得很细节,导演说大世界要的是摇滚乐的感觉,艺术学院是交响乐的感觉。papi的配音是一打眼就很熟悉,然后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竟然是她。
摩登天空出品,我本来想说,一群文艺青年拍给文艺青年看的甘苦自知自娱自乐的影片,然后稍一思索,无论是影片中的主角,还是大部分参与声音演出的名人们,还是我自己,都已经不再属于青年范畴了。时代变化太大了。即使是满怀真诚地回顾当年的青春,艺术中填满了迷茫、无奈和哀伤,却唯独不见了愤怒。所有人都在变成了小心翼翼、处处回避、只言情怀不言志的中年人。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看的纪录片《流浪北京》,作为对比很清楚地知道,多少尖锐和棱角被理所当然地避而不见。特别是本片的片尾字幕,虚伪到了极致也成了艺术是吗?正是因为激起了很多回忆,产生了很多共鸣,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自己的情绪,明明没什么值得怀念,却仍是满腔伤感。理想主义日落,每个人都会习惯黑夜。
低配动画版永安镇故事集
独一份了属于是
1984更适合吧?
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