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不错。
人物个性交代的很清楚。
女儿怀疑父亲是一个绑架案的案犯,在即将过了公诉期的时候,是否应该向警方坦白,是个难题,还好有不少人在推动案件的发展,不至于太考验人性。
结局居然是:是!
老汉坚持了15年,怎么能最后时刻得意忘形呢,难道看不到女儿的状态吗,得意忘形也应该找个背人的角落发泄去啊。
一切的起源,不就是二货小舅子吗,咋不交代下他的下场呢。
结局还是不错的,至少充满了争议。
有点转折的意思。
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声音对不上。
还算是不错的韩片,值得一看。
很可惜 这个结局真的很有深意 其实如同电影的名字《共犯》 郑顺满仅仅只是一个共犯 姓沈的小舅子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 。
这里可能有人不懂了。
在电影结尾的时候我们知道了。
原来多恩是郑顺满从医院里偷回来的孩子,他小舅子游手好闲 没钱花就去找郑顺满让他去绑架一个孩子,不然就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郑顺满为了不让多恩知道,所以去绑架了 然后杀了那个小男孩 之前声音的比对也是不匹配的 ,而郑顺满一直也在否认自己杀了那个男孩,在看到结尾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真的不是他做的,他是爱多恩的,对他的女儿那么的好。
那么努力的去工作的人 。
我不知道多恩醒了之后知道自己不是郑顺满的亲生女儿的时候 ,会作何感想,但是估计这辈子不会懂得幸福是什么了。
可怜的郑顺满
就像是一杯事先知道滋味的温水。
影片开始不久,已经知道了罪犯是谁,可我还是很好奇,这杯“水”最后会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温度。
影片讲述了一个寻找绑架杀人犯的故事。
女主角在电影院观看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时,听到了和父亲声音很像的凶手真实录音,由此开始对父亲有所怀疑,后来出现的神秘人,又进一步加深了她的猜想,直到得到了凶手寄出的地址单,终于确认凶手就是父亲,对父亲的爱,让她宁肯当“共犯”也不将证据交出来。
结尾处,面对女儿的质问,男主角丝毫不为所动,直到时间过了零点,终于开口,一句“到结束之前,还不是结束”,回应了所有的疑问,故事线原来一直隐藏在这里。
光影下的嘴唇,微微扬起,诡异氛围充斥在半张脸中,再配合苦笑和短促渐进的音乐,此处是本片最好的镜头。
对女儿的爱,成就了主角极深的伪装,宁愿忍辱负重,只为给女儿单纯的温暖。
这种爱,用力太猛,也很自私,变成了伪装在面具里的精致品。
1.最表面的意思。
影片中多次提及这句话,且是关键线索。
2.诉讼时效到期并不是结束。
当观众都以为顺满逃脱制裁时,报复性的车祸让他丧生。
3.影片黑屏了并不是结束!
很多人都评价看不懂,为什么要绑架孩子,多恩、妻子的身世关系之类的问题。
影片最后有解释啊朋友们!
在出了几秒字幕之后又演了最关键的一段!
都告诉你“没到结束之前,都还不是结束了”,你还不看完!
共犯这名字很贴切,本片其实是两个绑架案,三个共犯的故事。
案件一:绑架案,为了要个孩子。
惯偷郑顺满在妻子流产后,从医院偷了一个婴儿取名叫郑多恩。
然后被小舅子发现,威胁要让顺满知道真相,但是郑顺满只想安心与多恩过幸福的日子,所以答应了小舅子一起绑架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要到赎金后撕票。
这就是案件二:又一起绑架案,单纯为了钱,而且最后撕票了。
三个共犯: 一,郑顺满的妻子,隐瞒了多恩的身份,成为案件一的共犯。
二,小舅子,在案件二中做郑的帮手,且事件起因也是他。
第三个共犯,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共犯:郑多恩。
因为她有两次共犯的经历:一是她小时候无意间写下了那个字条,无意中成了共犯。
二是:她发现那个字条的笔迹就是自己,几乎已经确定是郑是元凶时,由于感情的左右,最后再次犯了包庇罪,第二次主动成了共犯。
相比谁是共犯,何以成共犯更值得深究。
第一次,她是完全不知情,我不知道从法律上来说她是否有责任(应该也是无责任),至少从情理上来说无知者无罪,她是毫无责任的。
第二次,她凭借字条与声音,尤其是笔迹这一点,已经可以断定父亲就是凶手,但是最后还是由于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而放弃了揭穿,想包庇自己的父亲。
其实影片中,她痛苦的原因是到底要不要揭发,每当想进一步揭发时,都会出现一个父亲疼爱自己的感人事情,这严重左右的她的选择。
这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实例,那么疼爱自己的父亲,竟然是当年绑架自己的人,只是一个凶手。
如果她当时知道这个情况,那么父亲再多的疼爱,都会让她觉得恶心,会毫不犹豫的去检举揭发。
所以,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我们掌握的信息,但是这信息往往却只是事实的某一部分而已,很难取得全面的了解事物的真相,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所以,这时候凸显理性的重要性,别被感性绑架。
有些人会误以为郑顺满这么疼自己的女儿郑多恩,怎么会是案件二中撕票的人呢,应该是小舅子撕票。
我反而认为,撕票的人就是郑顺满,最后12点一过,控诉期截止,他露出的那邪恶的笑,以及他在多恩反复追问时,说的一句话是:那个孩子的死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父女幸福的生活。
可见他不是爱全部的孩子,他只爱自己的养女,他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抛弃。
我相信导演或编剧,在设置故事时部分灵感一定来自于《那家伙的声音》,那部电影也是根据真实的绑架故事改编,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真实绑匪的录音,这个桥段与本片故事惊人的一致。
先是看了简介,然后看了电影,但内容绝对比简介精彩。
有感动有悬疑,有一次一次的觉得是结果了然而并不是。
最后无法释怀的是这整个事件发生的起源点是那个舅舅的“敲诈”,而结果最终这个人并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是都有以爱为出发点杀了人的郑顺满和采进的父亲双双死掉,那个假舅舅不该受到惩罚吗??
他确实没有杀人,确实没有做违法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贪念后面的事情也许不会发生。
不过郑顺满偷来孩子怎么都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即使他当成亲生女儿来爱。
故事的发端源于十五年前的一桩诱拐杀人事件,年幼的男童韩采进被绑架,嫌犯在勒索不成的情况下将男孩勒晕并装进袋子里沉入河中致死,由于当时缺乏足够证据,唯一留下的线索只是嫌犯的一段电话录音,此事件遂成悬案。
韩国对绑架、杀人等恶性犯罪的公诉时效为十五年,眼看着时限将尽,案情若再无突破,被杀的孩子便将死不瞑目。
就在掰着手指头倒数的日子里,韩国还上映了一部根据这一事件拍摄的电影,更是对此案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互为影响,再度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
大学毕业、准备应聘从事新闻工作的郑多恩与男友和闺蜜一同观看了这部影片,然而令多恩悚然的是,影片选取了当年嫌犯真实的录音,这个声音和自己父亲郑顺满的十分相似,而且其中的一句话「结束之前还不是结束」正是自己小时候父亲经常叨念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影片加入了另一条线。
一个陌生的男子找到多恩,言语中透露着神秘。
之后又找上门来大闹一场,一面向郑顺满索取金钱,一面说要揭破其真实面目,虽然被郑顺满打跑,但终引起了多恩的巨大好奇。
她的男友帮她通过警局的熟人做了调查,这才发现原来多恩自幼丧母的事情是个天大的谎言,她的母亲因病一直瘫在医院里,那个陌生男子其实是多恩的舅舅,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而一直在向郑顺满要钱。
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使多恩对父亲的怀疑愈发强烈,但父亲平日里憨厚朴实的形象以及对自己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父爱,又让她很难把父亲和那个穷凶极恶的绑匪画上等号。
于是,多恩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与知名的《素媛》、《熔炉》等作品类似,《共犯》也是一部以儿童诱拐事件为题材的电影。
不过,和前两者不同的是,本片没有将视角聚焦在受害者身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犯人及其家庭摆在了主角的位置上。
同类题材的故事经过不同方向的演绎,提炼出了一个颇有新意的角度——在追求社会正义的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产生怎样的嬗变。
在多恩的立场上,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正义。
对于父亲,有着太多相依为命的孺慕之情。
对于正义,又有着立志成为新闻记者、追求真相的觉悟。
在此两难处境下,多恩既有撕去父亲伪装的冲动,却也不乏为父亲隐瞒事实的私心。
但说到底,多恩痛苦的根源只有一个,最最亲爱的父亲居然对自己也没有说实话,无论是母亲的事还是绑架杀人的事都是如此,父女间的感情和信任岌岌可危。
孙艺珍演出了郑多恩的痛苦纠结,金甲洙的双面郑顺满更是点睛之笔,相比略显牵强的情节,本片在表演上无可指摘。
而在媒体和大众的立场上,由于当年那桩案件性质的恶劣以及造成的轰动,再加上时限方面的紧迫性,好不容易找到了郑顺满这么个嫌犯,因此都自然而然地主观认定他就是杀人犯。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算不是真凶,恐怕也跳到黄河洗不清。
不过,影片并未在「舆论暴力」这方面大做文章,虽然郑顺满逃过了声纹鉴定这一关,但终究逃不过受害者家人的同归于尽。
影片在最后以闪回的方式揭破了当年的真相。
因为郑顺满夫妇不能生育,求子心切的他从医院中偷出了一个女婴(即郑多恩),但后来小舅子以此事要挟索取巨款,走投无路的他才做出了绑架勒索、杀害儿童的恶行。
郑顺满求子之心可以理解,对女儿满溢的父爱也值得尊敬,然而当一种感情过于浓烈导致畸变,后果便不堪设想。
偷盗婴儿在前,绑架杀童在后,为了一己之私欲而伤害他人,即便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罪无可恕。
先是看了简介,然后看了电影,但内容绝对比简介精彩。
有感动有悬疑,有一次一次的觉得是结果了然而并不是。
最后无法释怀的是这整个事件发生的起源点是那个舅舅的“敲诈”,而结果最终这个人并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是都有以爱为出发点杀了人的郑顺满和采进的父亲双双死掉,那个假舅舅不该受到惩罚吗??
他确实没有杀人,确实没有做违法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贪念后面的事情也许不会发生。
不过郑顺满偷来孩子怎么都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即使他当成亲生女儿来爱。
一直以为一切超乎寻常的爱可以称之为虐爱,或是畸爱。
因为对孩子的喜爱,绑架嗷嗷待哺的别家女儿,并将之养育长大,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份珍视不惜凌驾于道德、生命、犯罪、欺骗……甚至是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最大的骗术莫过于骗过自己。
当你心中无视一切唯独一物,你的心里无疑是畸形的,无论赋予的是丰盈的爱亦或是凝结的恨。
所谓共犯,是父亲与小舅子共同作案绑架撕票的真相,是借对女儿听写之机写下交收赎金的地址,是前妻知道将别家女儿据为己有而沉默的事实。
片中人物环环相扣,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生命的悲剧制造者,每个人都与另一个人构成一个共犯的连环扣,这样的人生无非是爱与恨的死循环,因为不解一个真相而无解所有的疑团,我想这正是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
到结束之前,都还不是结束。
即便你以为结束了,还有另一个新的开始,还有许许多多尚未结束的故事。
电影看过,有的一笑而过,有的瞬时忘却,有的无趣到快进难耐,有的让人深思,有的震撼人心,有的泪点引爆,而有的,不忍结束,结束了还想从头再看一次。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荧幕上从来不缺好电影,好莱坞大片云云,日本概念题材种种,甚至曾经一度迷恋的伊朗儿童电影,好到买下整个合集细细品味。
但不得不说,韩国电影有其独特的味道,小情感拿捏到位,细腻深切,余味香醇。
爱电影,绝不要因个人偏见而错过那些会触碰你心的好影片。
男女主人公的演技精髓到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嘴角上扬下撇的变化。
你说这不是爱,不是亲情,可他高于一切万物,甚至生命。
你说这是孽缘,是畸态之情,可他又如此真切,如此惹人怜惜。
终究,是一场错误,酿成一生悲剧。
到结束之前,都还不是结束。
在开始之前,都还不算开始。
郑父是个惯犯,但是,又是一个很希望成为父亲的人。
当妻子流产之后,郑父为了满足自己当父亲的愿望,就偷走了别人家的孩子,当他把婴儿的手环随手丢掉,就能看出他对生命的不屑,完全不顾及孩子身生父母的感受,或者孩子以后长大是否会知道自己的身世,只在乎自己的快感。
所以,之后就很能理解绑架幼儿拿到钱以后撕票。
至于郑父的满足自己的父亲快感,也可以通过他骗多善母亲去世来印证。
要不然,一个缺失母爱的孩子,对于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亲来说,是非常残酷的。
又或者他如果真的在乎孩子的感受,也会再找一个后母。
这是后话。
郑妻也是因为知道其丈夫的凶狠残忍,所以离开的。
要不然,大可以流产之后再生一个。
这样可以解释为,逃离。
所以,那么多年一直到死也没有和他的丈夫见面或者看孩子。
小舅子并没有参与任何绑架行动,只是知道郑父的绑架事件,以及知道孩子是被抱养的真相。
小舅子顶多充其量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当他的姐姐病危之际,他还会去找前姐夫要钱治病,就说明他是一个有心人,至少不混。
所以也可以理解之后在前姐夫去世之后,他能举报领养事件,让多善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
至于共犯,指的是多善,在小的时候,给他父亲写的纸条,让她无意识当中充当了另外一个绑匪同谋。
至于录声音,为什么音轨不一样,这得问专门刑侦人员,如何鉴定声音是否同属一个人。
但个人认为,声音还是会时间随着身体得健康状况而改变。
也许机器分辨不出,但是最亲近得人还是会知道。
就这么多。
太悲惨的故事,没到结尾就一直期盼不要是爸爸。
在结束之前不是结束为什么声音会对不上?跨越年份太多?
爸爸跟卖鱼的说女儿博士毕业后面怎么变大学了?声纹鉴定真狗血,多恩更狗血,老爹最狗血…
就是来看孙艺珍的= =
绑架和偷窃是两回事吧,好象小舅子弄混了,不过也无所谓了
分数完全是给女主的
结构和情节都有点儿老套。
演员是好演员,可惜戏不是好戏。
大家注意没有,多恩去看电影之前说这类电影太多了一类的意思?哈哈,电影自己都在自嘲。饰演父亲的这个演员感觉不错 金甲洙。而且总联想起黄渤啊。关于剧情,个人认为杀小孩的应该就是父亲,小舅子应该是没有直接参与的。
无良医生和坑爹小舅子引发的血案
我是没看剧情简介直接看的,蛮好看的,孙艺珍很赞。感觉是在看【那家伙的声音】之续集或者之罪犯版一样。虽然精彩度不如【那家伙的声音】,但看看还是不错的。
【】
没爆点
冲着孙艺珍看的,但她最近好像老得特别厉害,曾经那么水灵的。影片题材是好的,亲情部分拍得很细腻感人,其他的只能说一般般,东一段西一段拼凑起来的,背景交代的太少。老演员演得不错。
一部完全以演员的表演取胜的优质电影,男主角振聋发聩啊~~~
想要设更多的悬念埋更多的伏笔反更多的转,于是就变成了这样BUG满满的一部作品,逻辑松散,结局造作。《那家伙的声音》同一个案件,借东风换新角度本是好想法。
纰漏百出咬咬牙也就算咽下去了,可是你把女主编成这么个二逼女皇就太他妈不把观众当人,运气得有多背才能摊上这么个脑残养女,男主肯定就连前面三辈子都在干儿童绑架撕票的行当。
不怎么样的片子 肯定也没什么像样的影评
没拍好
额 很垃圾 看来孙艺珍 走下坡路了 o(︶︿︶)o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