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在一堆老帕的电影里,都没什么人提起。
首先从题材就是我爱的类型,有人批判剧本不好,觉得应该加上Victor和Simone的互动,展现下“她”的感情。
好吧,只能说我就爱Simone从头至尾只是一段程序代码,代码不需要情绪。
老帕在开头说,我们造假的能力已远胜于分辨真假的能力。
人们很多时候放弃思考真实性,他们只是需要这些信息八卦罢了。
为什么?
因为你根本也无法分辨,只能自己选择你想相信的。
或许可以从老帕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去谈本片表现的另一些东西。
开头是这样的,过气导演,面对耍大牌的人气明星终于无法忍受,要走就走吧,他是不会改剧本了。
那么多演员,制片方看重的是人气,因为默默无名的演员没什么人看。
这时候一个疯子出现了,他带着逆天的发明,将老帕从泥沼中拯救。
我们不需要真人,程序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要的表演。
这是非常理想化的设计,然而这一切并非自动运行,仍旧需要靠人来实现。
于是老帕就开始设计,同时他也在扮演。
Simone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他的精心编排,身体力行。
他再次被公众纳入视线之中,但大家关注点显然都只在那个极富魅力的女人身上。
久而久之他对Simone的爱变成了恨,她让他做不了自己,才华不为人所赏识。
她毁了发明者Hank,这里要提到对方因此眼部肿瘤去世,还借之讽刺了电子设备的危害,包括老帕对女儿总是抱着笔记本的反感,与今日的我们是多么类似。
本片在细节方面还是不错的。
那段人机自我对话真是看得我一把眼泪。
他用尽手段向世界展现Simone,他说服自己是为了作品,发现到头来还是为了证明自己。
为什么真正的他无人赏识相信,那个他所扮演的虚无的程序却让所有人疯狂迷恋?
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相信自己。
于我个人来说,此段非常触动,共鸣强烈。
之后的结局我也没什么好说。
老帕的演技我想自己已经词穷到无法表达了,从来没有一位演员能让我从他的表演中有全身过电的感觉,老帕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一次又一次。
能够欣赏到他的作品,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
他拥有着太强大的魅力和气场,实在让我难忘。
没有尔虞我诈的虚拟,是不是比现实更让人觉得真实和亲切呢?
人类,总是有优点和弱点的。
想要去除人类的弱点,那就是simnoe了。
好片,可惜没得奖!
我不认识这些个演员 没关注过单纯从电影的角度 我觉得还不错并不像其他人评论的那样 是那个谁的失败作品一个人的名气或者影响力一旦达到某种程度后很多人会开始盲从这点觉得有点意思
看过安德鲁尼克尔的作品,都会有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危机感,千钧一发,和楚门的世界,已成为我心目中的经典,可惜虚拟偶像,有了个完美的点子,却败在了编剧的不给力(编剧就是导演本人)憋不出来了,哈哈哈哈哈哈
看了这部电影后,觉得美国人的电影优点之一,是创造力,尤其是科幻片。
翻翻导演的片子,发现全是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千钧一发,幸福终点站等等。
他就是安德鲁·尼科尔 Andrew Niccol喜欢。
呼,终于找到了完整清晰的版本了。
嗯,很有创意的电影,值得一看!
很轻松而愉快的看完了全片。
很让我有想法的东西到是在影片之外。
第一,导演维克多在解释西蒙妮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演出时,说的一句话“你知道,不在一起的人更容易相处”,用钱钟书的说法是赤裸裸啊。
第二,对我来说也许是本片的主旨,“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
也许这是最让人类痛心的一句话了,可你不能不承认它是真理,它也是赤裸裸的。
因为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这么来的,希特勒是被民主选上去的,墨索里尼当时是被很多人崇拜的,日本侵略战争是得到几乎全民族支持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经过国会和人民认同的。
而事实上我们曾经那么的相信“计划经济”;那么的相信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看看“藏独”在奥运会前夕导演的那场闹剧里西方普通百姓的表现,这里包括我尊敬的大导演、那个善良单纯的老头“斯皮尔博格”。
你能明白那句话了吗?
这也许是人类永远的悲哀,电讯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了,可人的心筑起的围墙又让人们咫尺天涯,科学能改变这一切吗?
你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你认为你是对的,你是聪明的,你是清醒的,你是与众不同的,你是绝对不会被骗的。
以上与本片完全无关,本片是老少咸宜的轻喜剧片,推荐观看。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足够小制作,却是一部精良的科幻片。
本来我的观影经历并不与它发生交集,然而在著名作家美女夏笳和我的偶像戴锦华戴爷都向我推荐这个片子之后,我还是决定要找来看一看。
费了一番功夫之后在淘宝某网点买到了DVD,观影过程是相当地轻松愉快,以至于爱不释手地看了三遍,并评为我2007年的十大佳片。
而就影片本身来说,当然它是一个讽刺好莱坞明星制的轻喜剧,但是从某些角度它提供了一些其他话题的切入途径。
当然,作为一个科幻片,首先还是要讨论其中科幻的语境(再次鸣谢夏笳小姐对我的提示)。
就其科幻性而言,是虚拟影像技术发展到极致,至少在影像层面无法区分真实和虚拟。
事实上这部影片说到底,与科幻有关的只有这一点,在片名S1m0ne——simulation one,simone,1和0——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而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地原因还是,这是一个好莱坞故事——关于电影,关于成功和成名,而正是好莱坞自身提供了这个故事的可能性。
试想一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隐藏自己的身份?
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好莱坞的规则决定了意识形态层面上,明星的行为方式就应当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不断复制循环的过程,而当西蒙妮这个“Bug”出现的时候,这个自我强化的机制开始启动,事实上形成制片方-媒体-受众的一个有趣的共谋。
当这种形式被以意识形态确认下来的时候,它变得有效而又隐蔽,以至于成为了一种“常识”。
而这部影片剧作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使得这种意识形态自我曝露——它隐藏起“故事”,以“幕后故事”作为叙事方式来转移视点,而这种讲述方式是如此地巧妙,以至于观众乐于认为这是并非一个故事,在观影过程中往往忘了他们正在观看一个被讲述出来的故事。
而在另一个角度,这个故事又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明星故事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可能漏洞百出的故事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自圆其说。
Taransky这个倒霉的导演,他显然是一个追求“电影艺术”的人,他得过奥斯卡提名(虽然是短片),从片中提到的他的三部片子《Straw God》、《Eternity Forever》、《Sunrise,Sunset》就能看出来,这三部片子分明指向的是欧洲艺术片(《Eternity Forever》的某段镜头看起来有些像《法国中尉的女人》,名字则让我联想到安哲罗普洛斯,而《Sunrise,Sunset》的题目则让我联想到茂瑙)。
而他的成功并非来自这些晦涩的影片——试着想一想那些影片段落,难道那些片子会好看么?
——而是来自“完美女人”西蒙妮,而西蒙妮的走红,更多地来自于其“做派”,是看似与明星做派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做派,但这种“做派”首先是来自其虚拟,而更重要地是来自Taransky精心利用规则而试图完成的对现存规则的僭越。
而正式因为这种“独一无二”,媒体和观众的好奇心才被持续的窥视欲望所建构和强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蒙妮无疑是Taransky的一个分身,当一个男性试图扮演一个女性的时候,最有趣的事情便发生了。
Taransky不断地试图通过西蒙妮建构自我,然而他被认可的部分恰恰是西蒙妮的那部分,于是事情越描越黑,谎言越编越复杂,终于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然,在结尾还是要回归好莱坞的主流意识形态,一切的谎言被原谅(虽然明显地是出于巨大的商业利益),人物也回归核心家庭,回到生育——适度的僭越,然而终究必须向意识形态妥协。
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当电影开始涉及自身的时候,这个事实上不能成立的自指变成了一个寓言。
在这个寓言里,明星作为符号被消费的意义被放大,而导演试图把持影片的话语权——无疑这又是对好莱坞电影工业之意识形态的一个反讽。
《Gone with wind》换过四个导演,恰恰是因为在流水线上,导演并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人。
本片在这个角度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当事实上导演扮演,或者穿透了明星的时候,导演已然无法找到自我。
这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
而更加有趣的是,电影作为一个先在的男人视点存在的时候,一个完美的明星——注定还是一个女人。
DVD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删减镜头,其中包括一个嘲讽奥斯卡的段落,当Taransky为了毁掉西蒙妮的公众形象的时候,他以西蒙妮的名义拍摄了短片《I am the pig》,删掉的段落是一段电视评论,一个长的非常学院的评论家说:“I have seen the movie.I just wanna say, I am the pig, I am the Oscar Winner!
”当然还有一些有趣的段落,比如《Eternity Forever》试映的时候,Taransky在电影院外的凄凉状况,等等。
当然,最后正片不出意料地很是和谐。
当然影片的技术细节非常出色,在台词的处理上是好莱坞工业标准下的优秀产品。
至于科幻的层面,事实上并不那么重要,只需要一部电脑和优秀的电脑美工师,当然还有不能缺少的阿尔·帕西诺,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当然也是一部来自“If...”的影片。
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明星制的寓言,也可以看到那些总在幕后出现的制片厂,当然,还可以看到电影永恒不变的性别权力关系。
和《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放在一起看,好莱坞的时光似水流年。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28263/
为什么大众那么沉迷西蒙妮,而且不管怎么自损形象粉丝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感叹饭圈文化真的是不分国界文化,只是这些神秘感都来源它的虚拟化,如果它是个真人,我想她身上应该会有许多的料可以爆,毕竟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成长过程总归是带有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为了打破这种神秘感,大家煞费苦心的想要找到有关西蒙妮的一切,从开始的不合理化,不相信,到最后大家自己逆向合理化了,变得坚信不疑。
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是对演艺行业的抨击还是对虚拟偶像启蒙的斟酌,亦或者对真相辩证的妥协.....哪怕是最后母女两人知道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导演所言非虚,但结局却并不是把真实公之于众,反而选择杀毒重启更新出下一代角色,究竟是观众太傻还是骗术太高,我想了一下,人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幻想”陪伴,最好它还是神秘的,不可接近的,阿尔帕西诺利用这个在事业上开始翻身,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导向开始变得不可控制,说谎、掩饰,到妥协,监狱的认罪一幕不免让人唏嘘,可它偏偏是个喜剧,没能戳到我心中的立意那部分。
最后坐在沙发上,茫然的说着一些台词,好把这个谎撒的再圆一些,虽然他回归了家庭,但却并不是以他心想的样子。
喜剧总是有个较为圆满的结果,至于过程,谁会在意呢,你给ta们想要的就好,刺痛ta们显得多不明智。
一部将人性阐述到淋漓尽致的科幻电影,我无法形容自己看完后有多震撼。
人性中有许多对立矛盾的方面都被我们忽视了,于是只把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心情展示给了生活。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名誉,甚至愿意为了目的变得自私可怕不惜一切代价。
当所谓的“成功”真的来临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期盼的样子。
如果你想要的地位,名誉,金钱,是以牺牲亲人朋友甚至丢失原本的自己换来的,那么你还想要吗?
Victor Taransky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有机会将这所有的过程亲身经历一遍,然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甚至可以做出选择。
电影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当从大海里捞出原本应该装满光碟却已经无故变空的箱子时,那种绝望和后悔的心情让我一直眉头紧锁。
但结局还是让人欣慰的,只是人生不同于电影,一旦选择,便不能反悔。
好好地爱生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试想一个场景:电影不再由杂乱的片场,耗资巨大的外景地,前呼后拥的明星和人声鼎沸的群众演员,一切工作起始于一台电脑,终结于另个屏幕:这样的“绿色”低成本电影,还是电影吗?
导演维克多是这样的,他从一个潦倒的坚持艺术的导演偶然得到了一个程序,可以逼真地模拟一个演员,他给其取名“西蒙妮” 从此醉心其中不能自拔,这也难怪还有哪个演员能如此忠实于你,忠实于你的剧本,她能完美演绎剧本对演员的要求,再出色的演技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对导演来说,这是一条捷径还是一条不归之路?
果然。
最后走火入魔如同“海狸”里那个罹患抑郁症失魂落魄行尸走肉的中年男人,导演在现实与银幕上成功地将自己分裂为维克多和西蒙妮我极力想透过电影的表面潜入更深处挖掘出更多的东西,但是不能;电影通过一段cod一堆数字堆集的形象,成功地对人类这种自诩万物之灵的生物进行了嘲讽, 再细致再逼真的表演,也抵不过万能的后期电脑特技。
所以,一切都是徒劳?
甚至于到了最后,导演奔走于前妻与西蒙妮这个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人物这纠结的感情中终于崩溃,对着西蒙妮画像失态大骂“Bitch,我要毁了你”于是恶作剧般拍了一部丑化的电影“I AM PIG” 但是人们一边恶心着一边坚持看完一边鼓掌大声叫好:无他,已经成功被“西蒙妮”洗脑了,他们对自己的偶像近似狂热的虔诚,最后导演惊慌失措大失所望后一头栽倒,差点被逼疯了。
这时候,西蒙尼已经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记耳光,或者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存在了。
“这是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而你比绝大多数人都活得真实”--导演最后眼含热泪对屏幕里的西蒙妮说,摁下了代表毁灭的那个键。
我知道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得多,所有的恶棍骗子都会有个圆满的结局,有个好下场。
Andrew Niccol 的每一部电影都令人驚歎, 這部也不例外. 這位偏愛科幻題材的作者導演雖然作品不多, 但每一部都響噹噹, 而且著實富有想像力和內涵. 善於從不現實的故事中挖掘現實中人性, 情感, 還會時不時幽默一下, 自由遊走于商業與文藝之間. 繼續看好他.
艾尔·帕西诺80岁生日!天哪他也耄耋老人了…… 专为他生日而看。这部片子的海报,印象太深了!当年在《环球银幕》封面等电影杂志,多年在眼前晃。最近正说着中国现在这些演员演什么都一个样儿,这就看到了人家老美的老牌演员真是演什么是什么!潦倒导演,入木三分。本可以给四星,但这结局太怎么样了。还一直担心他谎言被戳破呢。以2003年的眼光看,这部片子很不错了!现在虚拟偶像的技术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人工智能仿生人都不算奇思异想不能实现了。只是这个女主…哪里好看哪里有魅力了?!真是不能理解。大约只有导演觉得吧,所以演完俩人就好上然后结婚了。优酷app手机版投屏(不知道为什么iPad不能放!)
我第一次看是初中时候 记得后来这个名字萦绕在我脑海好多年...
一个虚拟偶像通过媒体可以让人以为是真人偶像,反过来说,媒体带给人更多的是虚拟的快感。
puke
烂尾了烂尾了,维克多把箱子投进湖里,然后被陪审团判定死刑更有启示性,而现在这个结尾更有现实意义。
帕西诺截然不同地很可爱
其实如果结局是男主被判定为精神病而在精神病院过一辈子也许更具讽刺意味,现在的结局显然是为了照顾好莱坞标准大片的“happy ending" 标准套路,不过骗局继续也仍然还算讽刺吧,可惜把代表纯洁理性的女儿也扯到了骗局里,多少有点不合适。02年的片子讲述”虚拟偶像“,也算颇具前瞻眼光了
帕西诺的演技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只有他一个人在演,还是个小萝莉的Delores真可爱啊wwwww
好过年前看的,看完后很不舒服。。
20年后,虚拟偶像真的火了呢。捏脸,元宇宙正在变的流行,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还真是有趣,如果能像恋爱笔记本那样的设定就更牛掰了。不过这部电影的底层逻辑借鉴了另外一部好莱坞片,包括离婚,电影连续失败等核心。不过不重要吧。
只看热门的我误打误撞看了这部,还不错,老戏骨彪戏,特技已是当时极限了
剧情逻辑再次硬伤,虚无缥缈漏洞百出的年代背景也解释不了匪夷所思的冲突,缩水版Gattaca,导演没能超越前作,2002年的片子拍得跟八、九十年代的感觉似的
人们需要的是完美 即使她只是一堆0和1
帕西诺的华丽独角表演。
我承认给四星是由于对Al的偏爱。就情节而言,属还可以吧,还谈不上出色。
冲着阿尔·帕西诺去的,有些失望~~~
很久以前看的,印象中电影略显单薄,不过还是很有想法地挖。吾爱帕西诺爷爷~=V=
Winona Ryder真的太美了,一度是我最喜欢的女星,可惜这些年没怎么拍片。
一部看的時候笑個不停,看完後背後發毛的電影。片子設想的技術在現在已經能實現90%了,剩下的不過是還不能單靠一台PC和一個人就能做出那種水準的虛擬影像。但即便這樣,只要人手充足,用現有的90%技術就能做到片中的效果。電影用一個人欺瞞千萬人,而現實可以一群人欺瞞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