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BT下片违法,之前提到的那个海兔影院4秒一卡看不下去,于是又找了半天,结果在Amazon Prime上终于找到了片(不过下周的貌似要老实付费了),感觉可能之后海兔不给力的话,就得一直看英文字幕了。
首先提提文辞吧,即使已经非常熟知其著作的重要性,我还是没看过物种起源的原著,但在这个电影中,达尔文写作的用词确实很不错,笔法很好,讲故事能力也很好,不愧是剑桥(神学系)毕业的医生后裔的上流绅士,比如其对各种高级形容词的运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句式的生动变换,跟现在我们读的大多文献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种得益于22岁-27岁5年经历的随船环球考察的生动形象的用词,大概是后继生物研究者上路的启蒙之火。
然后就是电影的拍摄,镜头语言的运用说实话我觉得还是略粗糙,有时候难以分清时间线,除了头发的多寡或是Anni死前后明显的光线对比,以及我尤其烦为了反映达尔文精神状态不稳定而故意进行的晃动,又不是拍打戏干嘛啊,可能我有点小感冒感觉看着头晕……不过对19世纪英国乡绅生活及周遭的还原我觉得还是做得很出色的:开头不能笑要严肃的摆拍,自家写作的小书房及各种展品,管家的问候以及照料等等。
虽然已有大概唐顿庄园等历史剧在前擅长还原历史场景了,但我还是觉得达尔文自己看医生做咨询和水疗那一段很有意思。
其次就是关于片子的主题,松松说感觉这片表达了什么但没get到,我个人感觉到的就是这原来讲的是个中年丧女的夫妻关系的事儿啊。
回头一查,达尔文夫妇居然一共有过10个孩子,真能生,不过也死了3个之多。
大女儿Anni死于1851,二女儿仅活了3周,小儿子死于1858年,而他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其自身又多病,真不容易啊,难怪花了这么多年来进行写作。
片中主要讲的是他跟妻子因为最爱的女儿的离去而走向了难以交集的不同方向,而最后坦诚彼此的痛苦和想法、相互告解。
一开始看到那猩猩还是猴子以为偏科教还略抵触,看下来发现不是这样,个人觉得这种怀抱着纠结向前走的人和关系是我最喜欢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看到的主题,所以看下来观感不错。
最后可能让我走远一点。
从小的自然社科教育会反复提到,达尔文的著作是19世纪最为革命性的人类思想瑰宝,大幅挑战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传统,并且后续影响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诸多科学社会议题,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大概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了;而与这些“革命”“颠覆”等字眼不同,达尔文自己其实是个温和又矛盾的人,在电影中他看到兔子被吃会痛苦地安慰小女,会因为跟妻子等人产生冲突而压抑自己的想法,会因为女儿的死如此的痛苦,他清晰地认识到教会在凝聚社会上起到的作用,面对更加激进的同僚时,他会犹豫说,this is a society,虽然他自己最后怒怼了神父,但Anni的不满代表他自己进行了反省。
一如以上提到,我喜欢这样温和而矛盾的人,而非自以为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居高临下、拒绝沟通。
Emma至死对Charles的感情复杂至极,讨厌的方面来自信仰和社会压力,爱则一定是建立在如本片最后展现的尊重与理解上。
我是在美的留学生,每周五有参加家庭的教会活动,跟10来个学生一起到W大哥M大姐家蹭饭和查经。
虽然其实1年多听下来我也很难信耶稣,而我觉得圣经上的各章内容无非是各种预言式的反复论证,并且主讲人的授课技巧确实不行,甚至他们也知道我们每周都没有很认真地在听,但这些不妨碍我每周愿意去那、不妨碍他们愿意每周笑着迎接我们来去、不妨碍我们认为W大哥和M大姐是世界上最良善的人。
思想理念信仰的分歧可能会导致冲突,但让冲突陷入死局的是放弃理解对方的尝试。
john带给我们穿越式的叙事方式,不过重点是他能够有条不紊的让我们随时能从一朵花中看到一个世界。
不得不说,我爱死了他执迷於细节却能强势控制全局的风格,他是一个太好的story teller。
当然最初你得耐着性子,听他缓慢的陈述一些类似于“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度...”爱听故事的小朋友都会懂这个道理,当你想听一些好故事时,这些铺垫连同某些突然出现的细枝末节都是必要的。
然后,你的情绪就等着被几个主角精湛的演技左右吧,想走神都没门。
另外,英国的田原风光,让人为之尖叫的口音,确实让我忘记了手中美味的爆米花~其实啊综上所述的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如同我们甚至可以忽略《星空》的色彩与内容,却无法忽略梵高先生浓烈的情感;如同我们最爱的某本小说,能捕获人心的必是一些形而上的美好。
震撼我心的自然是美学的极致,那些属于理智的,坚强的,忠诚的,内省的,挚爱的,宽容的,宁静的,执着相信的,倾力成就的,抚慰人心的...所有不易的,高贵的品格。
唯独一种无以伦比的力量带我们去到那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存在。
信仰,无视神,却站在神的高度,等待我们探索有关于他的答案。
达尔文,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一个为家庭奉献的男人,一个因大女儿的过早夭折而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依然坚强学术的父亲。
那个年代,宗教严重的影响着社会对自然科学的本质,达尔文,左右为难,他自己深爱的妻子笃信基督,而他却越来越坚信世界上没有上帝的理论。
他已经严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信仰与理智、真爱与真相的战争中。
这是一个特别的关于达尔文和他如何撰写巨著《物种起源》的故事。
一段激情美满的姻缘被史上最危险的理论-进化论所拆散。
一个伟大的理论因为一个孩子的逻辑而幸免于被埋没。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追求者,同时又遇到了自己的真爱的人,真相与真爱如何取舍?
内心苦痛的挣扎让他们情何以堪?
达尔文的美丽妻子是伟大的,虽然与达尔文有着亲缘关系,导致女儿早年夭折,面对达尔文在当时近于疯狂,遭到世俗唾弃,违背宗教的科学理论,她没有放弃他,她说:“今天我永远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明天我还是要嫁给你!
”达尔文的理论说,历经自然界竞争、饥荒与死亡,可想而知只为达成一个崇高目标,即是随后高层次物种的出现。
当地球依循固定轨道运转不息,物种演化自单一原型经过无数次转变,诞生出最完美的形态或持续迈向尽善尽美的结果。
由此可见生命何其伟大。
当真相与真爱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也要逐渐进化成更好的人,诞生出最完美的结果。
真理与真爱都很伟大!
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咪姆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小小的咪姆带着小主人公穿越到每个奇迹发生的年代,了解每个科学家的生平,很了不起的一个东西,可惜找不到了。
其实想来,我们那个70年代,其实并不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留下太多好的记忆,至少从这方面来说是充实的。
电影本身,说得是达尔文走出丧女之痛的故事,但感觉上拍得有点断断续续,比如宗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方面的冲突,其实原意应该是达尔文在女儿死后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观点遭到天谴,和爱妻的对其的那一丝恨意。
在上帝至上的氛围中长大,却要去从事违背自己信仰的事,这样的观点深入下去,可能影片最后的和谐就无解了,那我们看到的达尔文就无法作为一个感性的父亲和丈夫而存在,所以电影弱化了这段冲突,也始终给我有点偏柔弱的感觉。
有一本传记叫《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改编至此,单从介绍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来说,看过一点严复的《天演论》,但据说这东西带着若干政治的见解在内从而有点偏离了《物种起源》的论点,多看书总是好的,但每一本都去看,会懒、会累,以后吧。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简介知道是讲达尔文的传记史,我简直忍不住想把这部电影归为惊悚片的分类。
因为剧情设计实在是,太tm虚(扯)幻(蛋)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因为涉及大女儿去世的伤痛,所以剧中达尔文从始至终都在大女儿的阴影里无法自拔,沉浸在死亡的痛苦里,与大女儿的幻影对话。
如此纯情绪描绘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剧情,于是这样一个已经明显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主人公彻底向我们展示了神叨叨的形象特质。
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这是达尔文的传记片,不如说只是一个普通丧女父亲如何自我挣扎与治愈的乡村伦理励志片,而已。
电影的另一条线涉及《物种起源》对于人类信仰的影响,抑或说是剧烈的冲突。
当我们的内心无从依靠,最令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只是信仰其实并不必须要和宗教相关,我们可以信仰正义,信仰善良,信仰爱,甚至信仰自己。
那么,你信仰什么?
站在广州的巴士上,世界越来越窄,领悟到地球村是挤出来的。
像人们整天焦头烂额却还是挤不出时间,这个世界也挤不出真理。
所以GOOGLE退出了中国,国人们说,不会留恋。
偶尔听说,有人跳楼了,人们感叹世界太挤了吧。
于是乎,导演们把网线断掉,开始拍戏。
电影里,犹如北岛说,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面我只做一个人。
达尔文甚至连人的身份也不敢奢求,在一个没有人的时代里面他只管做猩猩。
感谢导演,以免过于悲观,这是一头勇气可嘉的猩猩。
一方面是宗教的愚昧,无知,盲从。
一方面是达尔文理论之科学的言之凿凿。
达尔文在陷入这个基督教渗透直至骨髓的社会与虔诚的妻子的两难当中,随即被塑造成拯救宗教社会于水深火热的英雄形象。
在这里导演成了泥菩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许导演最终也是忘不了,自己玩的不过是成人叠积木游戏。
所以 ,电影的达尔文差不多疯了,面对各种压力,女儿的死以及人生的虚无,达尔文用智慧知识伪装下的灵魂显得孤立无援。
太太说,“你的灵魂病了。
”一个英雄猩猩,一个呻吟的灵魂,为此,我也许可以原谅这一位导演。
他也许是井底之蛙,但也算一只有点诚实的青蛙。
不过,你掐掉网线,拍下这样一部电影,写下的一段话,其实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藐视。
因为不仅时间上的推移,物种没有进化,空间上的改变,你还是找不到不失眠的理由。
井底之蛙可以自娱自乐,若不是来自于井外的强大膀臂,你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
首先,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这是我最想表述的一点,也是在电影或者书籍中,最难表述的一点。
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比如这部电影,达尔文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了各种动植物的细节,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而引人注目的成果只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可是,犹豫人们过度的重视结果,结果往往忽略了走向成功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想“走捷径”,又谈何容易。
类似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大量的开心、振奋人心的结果,但是对于期间过程的漫长、曲折,往往只能用简单的例如“漫长而痛苦的三个月”之类的简单描述来体现。
其实,这才是真正最困难的地方。
再看袁隆平,多少年的努力才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
其次,走向成功,挑战权威的代价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宗教权威在那个时代对于社会的控制已经到了非比寻常的地步,挑战宗教、挑战权威,要付出足够的代价。
多少算是足够?
没有人知道。
不断被烧死的“异教徒”,只是这些代价中的一部分而已。
片中的那些更小的事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足够的代价是必须的。
另外,家和万事兴。
达尔文要挑战宗教权威,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最感动的,确实他的妻子对于他的不断支持。
虽然持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一直到孩子过世,丈夫精神已经混乱,都不离不弃的支持他,支持着这个家庭,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达尔文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如此的成就。
这是一部比较平淡的电影,讲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成书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看。
不是人选择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人。
宿命,有时候是由不得人不信的东西。
按理说宿命与达尔文这样唯唯物论者毫不相干,可是在《造物弄人》这部电影里却几乎处处摆脱不开忧郁的宿命影子。
与设想的相反,《物种起源》的成书并没有经历外界“锋刀霜剑严相逼”的过程。
外界的压力只是来源于赫胥黎等人偶然为之的催稿,在达尔文并不稳定的身体状况下,这种催稿也是温和进行而压力有限的。
何况当时正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科学家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而宽厚的时代,不至于象中世纪那样被当作异教徒而拉到公众面前焚烧。
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压力几乎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是他自己内心进行天人交战,而不是外力压制下的强力反弹,因此这种冲突表现起来要温和的多。
然而与同外界对抗的快意相比,自己和自己的交战却是一场更残忍而持久的慢性折磨。
信仰的动摇,失去爱女的悲痛,科学可以让人看透整个宇宙和漫长的人类进化史,却抚慰不了精神的创痛。
镜头下的达尔文并不是一个坚定坚强的科学捍卫者,更象是迷失在信仰之外的软弱羔羊。
这种软弱痛苦的过程可能与人类文明进化所经历的阵痛不无合拍,这种时候的选择已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够简单决定的了。
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决定了达尔文的此时此地此刻,而不管个人是否足够坚强。
科学需要信仰的支撑,没有信仰的科学也许会象达尔文经历的那样失去力量和方向。
庆幸的是,在片尾,达尔文终于找到了一个更为恒久、坚定而温暖的信仰——家庭。
在家庭的支持下,达尔文获得了足够的精神力量,《物种起源》终于得以顺利完成。
家庭,也许才是暗中的命运之神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去看这个电影其实很偶然。
我总是觉得这样的传记型电影可能会很无聊。
但是看过了之后觉得完全是错误的判断。
首先这不能算个传记电影。
虽然讲的是一个这样重要的人物,但是电影里他是个平凡的丈夫,父亲,经历着种种不幸,经历着种种误解,经历着精神的折磨,和自己的角力。
我说这部电影是只有在英国能够看到的,那种淡淡的调调,徐徐地叙述,隐忍的情感,波澜不惊的故事。
我很喜欢影片里演员那种舞台表演的张力,还有很多用画面的晃动叙述的慌乱的情绪。
还有精心设计的镜头,光线,细节,都非常让人回味。
影片里父女的感情的叙述非常夺目。
那种爱到贪婪的唯一,那种非他无人的排异,那种知己的惺惺相犀。
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我最喜欢的情节是讲述土著孩子的故事,动物园里的小猩猩的故事,还有治疗疾病的那些情景。
总之吧,是部给人惊喜的电影。
他谋杀了上帝
我在看WWE 班里放的 无聊。。
传记电影感觉都千篇一律了何况这部基本没讲达尔文和他的成就而是聚焦人家心理和家庭,有没有搞错。。特别是苯无神论者只会觉得大家在纠结什么。像鬼片一样的桥段不明所以,最后还出现了安妮难道不是病还没好的意思吗。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无论是保罗贝坦尼还是詹尼佛康纳利都不应该不断地用这种方式提醒热爱他们的影迷,“他是我老公,她是我老婆,你们嫉妒吧”,烦死了!
伟大的二十世纪万岁!
达尔文的故事。居然是夫妻档。不过俩人蛮配的。游离余凡间的赶脚。
因为真理的诞生都充满了革命性,世人都无法理解生命的残酷在探索者身上应验是多么的无奈,成就伟大背后是难以逾越和释怀的自我。将传记拍得颇有故事性和文学性已很难得/欧那个年代微微的光好梦幻温馨~男女主是夫妻耶~1.如此优雅,如此细腻2.科学与宗教3.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无法治愈你
特佩服自己能把这片子看完
上帝,宽恕我!本片改编自达尔文之玄孙的传纪小说,记述了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之前的心里路程。
很好看的片子,看完更加了解达尔文了
欧洲的观众可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不相信达尔文进化论这回事!仔细想想,悬啊!
确实太弄人了
伟大的人物配上悲伤的故事,这样的传记片最扛不住。
不错的传记片。
鲜明的英国特色,性格演员+文学气质。中段沉闷和琐碎了点
《怒海争锋》和《美丽心灵》的双向穿越片,但几乎没有萌点= =
看了个非常好的翻译版本,达尔文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写了The Origin of Species,更在于他敢于颠覆。
难怪小女孩看得不顺眼,原来是非职业选手...在我看来她还不如那红猩猩演技好。
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怎么老演神经质科学家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