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即便是文学性不那么强的类型故事,如果原著足够卓越,最容易暴露的也多是编剧的呆板的和导演的平庸,青出于蓝的改编反而比较集中在优缺点同样明显的二三流作品区间(咳)。
但像本作般,连作画监督也不甘人后,倾情贡献出不逊于剧作的天灾设计,一起汲汲于毁灭作品最本质也最重要的特征——天真无邪的孩童吐息——的这份莫逆,对我来说也能算非常新奇的观影经历了。
1、据说人物风格是黑柳彻子钦定的“那个年代的儿童画”,但作画监督肯定要为静态的,偏写意的插画转码为动态的,偏写实的动画之间的落差负责。
插画人物有显著腮红,关节晕红没有问题,包括现在小豆豆书里的插画也都有,那是一种清透美丽的,肤质通行的表现技巧,但制作成动画完全照搬,就让我怀疑作画监督是否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
如果说施加孩童身上一丝不苟的眼睫毛+深浓的眼影+鲜明的腮红+粉嫩的唇釉+手肘膝盖的红晕只是尽显“匠气”,那么这全挂子武艺不分青红皂白硬要往成年人和老年人身上套时,就完全逼近了邪典级别的恐怖谷——啊啊谁能理解我看到校长先生和小豆豆父亲某些侧颜时的惊吓!
2、天真无邪不是矫揉造作,赤子之心不是猴子打仗。
导演为表现“纯真”所设计的肢体语言毫无节制,不自然到无病呻吟的地步,倒让我很直观的反get到宫崎骏、高畑勋等伟大创作者分镜下那些虎虎生威,灵气逼人的孩子有多难得——婴儿有婴儿样,幼童有幼童样,少年有少年样,女孩和男孩也截然不同。
原来符合儿童心理,且自然流畅的儿童情态与动轨,并非导演的技能必备啊,失礼了!
3、友人说得很对,像小豆豆这般散文化的趣致小单元有一定改编难度,故事主线的增删添减、收缩凝练,大方向并没有错,但仔细盘剧情,发现高光(电车教室、山的滋味&海的滋味、别开生面的运动会、死亡教育等)都是原著之功,原创部分根本不够出挑——初入巴学园的飞驰幻象,平平;爸爸给小豆豆洗澡,无理;展现平等教育的裸泳,初心很好,也是原著有的情节,但导演的艺术表现力摸不到艺术野心的屁股,艺术魄力又撑不起应该拿捏的尺度,画面取舍基本就算把立意干废了;小豆豆和泰明的“雨中曲”,本来就有大前辈珠玉在前,哪还经得起把观众当弱智,各种提示话赶话说尽呢!
总之,假如只是改编平庸,大概还能凭着画面和底子成为“虽然不够技惊四座,但诚意满满,终归值得一看”的作品,可是叠加一二条之后……额,后退,转身,抱拳,告辞!
影片中对于豆豆的乐观、童真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忽略画风和一些扭捏的肢体语言)。
在一部分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因为无法适应权威管辖下的规则,权威就可以将其驱逐——老师让他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从学校退学,军人随意剥夺小孩子在大街上唱歌的权利。
然而在包容的人眼中(小林校长),一句话(安慰被称作怪孩子豆豆是个好孩子),一间图书馆(专门为了因为小儿麻痹症不想参与同学们散步的山本泰明),一次运动会都仅仅是为了打消一个孩子可能因为某件事而产生的一辈子的自卑感,真正的以人为本。
对比何其明显。
影片中大段讲述孩子们追逐打闹、郊游、做游戏、对梦幻场景的想象,圈养小鸡等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很多人梦回童年。
‘美好的童年’之所以难能可贵恰恰在于,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每个小朋友都应该拥有的,但现实是即便小豆豆家这样优渥的生活,她的童年仍可能有不幸,社会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更别提,同一时期中国的孩子们生活在什么地狱般的场景中,南京大屠杀,30万人尸骨无存)。
所谓的作者的反战思维,或许并不是针对侵略他国的反战思维。
他们的反战思维,在我看来倾向于“即使倾尽了全国之力,即使民众饱受战争的影响,即使生活在一段动荡岁月,然而这种动荡最后却以自己国家的失败告终”——那么“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
这让我的生活一塌糊涂。
” 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被战争反噬的糟糕生活状态反抗战争,而不是因为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
假使他们胜利了,他们的国债在战争后获得了高额补偿,他们还会不会有这种所谓的‘反战’作品,不知道。
影片倒数的十分钟,有一段小林校长的钢琴solo,慢镜头扫视周遭的时候,发现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孩子们多个对于军人的敬仰画作;小林校长最后站在美国舰队一览图前,上面有几艘战舰划了鲜红色的叉,显然他对于本国的胜利也是投注了希望的;而一览图无声地诉说着日本对于战争胜利无望的结果——小林气愤地撕毁了舰队图,难道不是对于哀叹他们的政府发动了战争却毫无胜算吗?
同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民众本就水深火热,南京大屠杀更是30万普通百姓被烧杀抢掠残害致死。
小豆豆还可以在山本泰明的陪伴下,尽管不能放声歌唱,但可以享受踩踏雨后积水的韵律带来的抚慰;而我们的孩子,被肠穿肚破,被做病毒实验,被迫沦为案板上的鱼肉。
这种“反战”鸡汤我无法下咽啊。
但这并不妨碍作家诉说对于老师的敬爱,“小林老师对学生的爱,比吞噬学校的烈焰更加炽热”——作者这样描述着。
我们也仿佛真正的结识了一位,能在幼年时期渴望爱和包容的时候,把我们抱在怀里的老师。
豆豆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遇到了这样一群有爱的人,她同样有发现爱、面对生活的勇气;不幸的是战争带走了她热爱的朋友、学校、生活。
改编自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以动画形式重现了二战前东京一所特殊学校“巴学园”的乌托邦式教育,以及战争阴影下童年的消逝。
影片以绚丽的想象与残酷的现实碰撞,既唤醒了观众对理想教育的向往,也因叙事节奏与视觉风格的争议引发讨论。
教育乌托邦的诗意构建影片最动人的部分,无疑是对巴学园自由教育的细腻刻画。
小林校长将废旧电车改造为教室,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用“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引导孩子认知自然,甚至包容小豆豆掏粪坑找钱包的荒诞行为——这些场景以天马行空的动画语言呈现,如电车飞越海洋的幻想画面,将教育理念升华为对人性本真的礼赞。
小林校长那句“你是个好孩子”的反复强调,不仅是小豆豆自信的源泉,更成为观众对理想教育的集体共鸣。
此外,影片通过小豆豆与泰明的友情线,探讨了成长中的接纳与失去。
两人雨中跳舞的浪漫片段、泰明病逝与战争阴影的并置,将纯真友谊的脆弱性推向高潮,成为全片最催泪的段落。
这种以孩童视角直面生死与战争的手法,既避免了血腥渲染,又以隐晦的对比(如街头军国主义游行与巴学园的自由氛围)传递反战内核。
叙事割裂与视觉风格的失衡然而,影片的缺陷同样显著。
前半段对巴学园的童话式描绘与后半段战争现实的骤变,导致叙事节奏断裂。
观众从欢声笑语的课堂突然坠入送葬队伍与燃烧弹轰炸的场景,情感转换过于突兀,削弱了主题的连贯性。
部分观众批评这种处理“以战争反衬美好”的意图虽好,却因缺乏过渡显得刻意,甚至被质疑为“用受害叙事淡化历史责任”。
视觉风格亦引发两极评价。
角色设计采用夸张的腮红与眼影,试图还原战前日本海报的复古美学,但过于浓重的妆容令部分观众感到不适,尤其是儿童角色的“成人化”外表与天真行为形成矛盾,破坏了代入感。
此外,影片对战争背景的刻画被指片面,如聚焦日本本土的苦难,却未触及侵略他国的历史,这种选择性叙事在跨国观众中引发争议。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反思《窗边的小豆豆》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
它试图以童真对抗战争的疯狂,用巴学园的毁灭警示教育的珍贵。
尽管存在叙事与美学上的瑕疵,但其对自由教育的礼赞、对成长阵痛的呈现,仍足以触动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正如黑柳彻子在书中所言,巴学园虽已消逝,但它通过故事重建于每个读者心中——电影或许未能完美复现这一愿景,却成功点燃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若以苛求的眼光审视,影片的缺憾恰恰映射出现实中理想与暴力的永恒角力;而若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它仍是一次对童年与人性光亮的深情回望。
《窗边的小豆豆》是我八岁时读的书。
它是当年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书。
那个时候,我妈给我买书还是盲选,我看书也是盲看。
不像现在,买书之前总要打开豆瓣标记一下。
标记呢,就会不经意间瞄到评分,从而左右了买书的心情。
小时候看的书比现在多多了,一进商场就钻进地下书城,一呆一下午。
耳熟能详的童书作家的书,我几乎都看过。
众所周知,同一作家写的同一系列小说很容易产生同质化的现在。
例如某曹姓作家和某杨姓作家的系列丛书里就曾出现过几次相似或者类似的故事,估计是写着写着忘记这事写过了。
半大不大的小孩记忆力是很好的,或者说,他们想要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情很迫切。
所以一看到重复的内容,就能很容易地反应过来吧。
童年时期最喜欢的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
一本是《绿山墙的安妮》,一本就是《窗边的小豆豆》。
这对小学时期被疯狂鸡娃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新奇。
乃至到后来,变成了童话和精神支柱。
“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学校。
”还好在童年时期就看了《小豆豆》,如果是二十多岁第一次看,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愧是京爷(东京也是京),这素质教育......” 可以说,《小豆豆》为当时的我展开了一幅奇异的异国画卷,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同龄人不知道的知识。
日语的文字里有一种东西叫假名,东京有很多好听的地名,自由丘,御茶水;有一个俳句大师叫小林一茶,尽管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俳句是什么。
十三年后,我坐在文学史的课堂上,老师讲到一茶时,我的脑子里就突然蹦出了那句巴学园的孩子说的:小林一茶!
一茶老爷子的秃头!
于是我无声地微笑。
小孩们无头无脑的话现在看来十分可笑,想要把这份让人有点不明所以的喜悦跟其他人分享,恐怕很难了。
因为当时太小,尽管知道日本侵华战争,但在小说里完全对不上号。
看到他们要打仗了,没有东西吃觉得很可怜。
书里有三处让我觉得很悲戚的地方,一是泰明的死,二是巴学院毁于战火;第三处是美国回来的同学教他们英语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我忘记书里有没有提到过美国同学的后续,小时候总觉得这位同学是海归,好厉害。
长大之后才明白是什么历史背景,才发觉了豆爸拒绝用小提琴演奏军歌换家人更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意义。
这本书为我带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选专业这件事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
所以直到去年,动画化的消息一出,真是兴奋到不知道怎样才好。
唯一的遗憾就是,画风太过不二家,和这些年来的想象完全不同啊。
不过,动画也纠正了很多我的错误想象,原本以为豆豆酱家的狗是萨摩耶那种,没想到是猎犬啊。
不过已经得到了彻子老师的肯定,那就是我想错了吧。
最后贴一个贴吧朋友们找到的老照片,有巴学院和豆爸豆妈的照片,动画可以说很还原了。
https://tieba.baidu.com/p/3989736812?pn=1
一年一度的各地高考即将落幕。
教育,一直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教育焦虑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陷入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而40多年前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就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教育思考。
如今,这部经典作品被改编成动画,再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动画,它更像是一张童年的返程票,带领我们穿梭回那个纯真而又复杂的时代。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根据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小说改编的电影,由八锹新之介执导,讲述了黑柳彻子童年时期在巴学园的一段真实故事。
小豆豆(黑柳彻子)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巴学园。
巴学园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没有传统学校的严格与束缚,有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无尽的探索。
在这里,小豆豆可以自由地爬树、游泳、与朋友们嬉戏。
在这里,无论是不爱说话的孩子,还是身体有障碍的孩子,都能自由平等地享受学校生活。
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小豆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爱。
这种爱和信任的力量,不仅让小豆豆在童年时期收获了自信,也成为了她成长道路上的坚强后盾,她从一个被认为“怪异”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然而,当战争的阴影悄然降临,这些纯真的快乐也变得脆弱不堪。
动画版《窗边的小豆豆》以其独特的魅力,还原了我们记忆中的那抹亮色。
它不仅呈现了小豆豆在巴学园的自由与快乐,更将过去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巨大阴影——战争的残酷,投射了出来。
这种对比,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动画中,小豆豆和泰明的友情,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如此地动人。
但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这些美好的瞬间显得更加珍贵和易逝。
小豆豆的父亲,一个音乐家,面临着是否要为军方演奏军歌的抉择,这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艺术与道德的坚守。
这部动画的美,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童年的美好,更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好。
在战争与社会压力下,人们依然渴望美、追求美。
正如小林校长所说,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有耳却不闻乐,有目却不知美。
美,是我们抵御这个世界失序的武器。
然而,这部动画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它“太沉重了”,“太成人视角”,与书中的“纯净”相去甚远。
但我想说,如果纯净只有纯净,那这何尝不是一种谎言。
《窗边的小豆豆》的美好和纯真,正是在战争与社会压力的背景下,才显得尤为珍贵。
总的来说,动画版《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也让我们知道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而是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
这部作品是对原著的致敬,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原本单纯的以为只是一部温暖治愈的日本动漫,没想到背后是沉重的战争底色,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它的美好。
小豆豆小小年纪身上却有着那么多美好的珍贵品质:善良,温暖,聪明,正义,明媚…我所有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美好品质在她身上仿佛都可以找到,她就像泰明生命里的小太阳,她的出现赶走了他所有的阴霾。
在小林校长身上我看到了教育从业者的纯粹与热烈,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韵律操,图书馆…他给了巴学园的孩子们最美好的童年和最本真的教育,小豆豆在遇到他之前还是个“奇怪的”孩子,默默保护着泰明和那个内心自卑男孩的自尊心,“长大后我要回到这里当老师”是学生们对他最大的肯定。
面对烧毁的学校,“下次要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是他对教育事业终生的热爱。
成为大人以后才能体会到,拥有小豆豆这样的父母是多么幸运,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尊重,与言传身教。
爸爸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哪怕在食不果腹的时代,也愿意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拒绝为军队演奏小提琴,感动的是,妈妈和小豆豆也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他。
面对军官的“无理要求”,告诉妈妈不必为此道歉。
小豆豆身上能够折射出父母的品质。
后来知道,影片是自传体小说改编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有这样的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也由衷的觉得佩服。
最后的最后,希望世界一直和平…
感觉一般,虽然大部分忠于原著,但是画风让我感到有些许不适。
很多情节照着部分原著来照搬,只会让人感觉零散,找不到重点。
比如小林校长的人物弧光没有体现出来,小豆豆和泰明的友谊历程显得仓促,巴学园的特别并未完全体现,两个小时,远远不够。
不过电影也作出了一些改编,添加了很多儿童的幻想世界,在丰富豆豆形象的同时,使得豆豆前后的变化让人感到可惜,电影尝试用其映衬出现实战争中残酷,特别对于儿童,但是电影却又给人欲言又止的感觉。
电影海报总的来说,不论是改编的升华反战的部分还是忠于原著的部分,影片都非常的仓促松散,扭捏且无力,远远不及同为儿童视角的《萤火虫之墓》————————分割线————————上面☝️是客气的影评,下面我就不客气了。
恶心!
小豆豆的人物怎么能设计的这么恶心!
每个人脸上都拍了腮红,眼睛刚开始看很呆!
很恶心!
真的很恶心!
很不适应!
好久没看过这么丑的画风了!
受不了……很多很多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地方被草草带过,原著我觉得特别好展现反战主题的部分,就比如唱军歌的部分,就比如检票员消失的部分,还有小林校长对战争的态度,电影一笔带过,全给小豆豆跑了两三分钟全跑完了,全给小林校长撕了个战舰图撕完了(不了解的还以为小林校长是昭和死忠,对帝国溃败难以接受的感觉……我没看过原著的朋友如是说😊)。
原著的反战藏在很多细节里面,在电影表现直接也不是说不行,但是很多重要伏笔细节全没有,就是流水账,这真的很扭捏。
还有这么幼这么油的画风谁画的,无法接受……真的很不适应!
人物的神态有时候真的很呆很呆,呆到我感觉恶心。
就是……生理不适
吉卜力《龙猫》
吉卜力《萤火虫之墓》
吉卜力《萤火虫之墓》
吉卜力《崖上的波妞》
吉卜力《风之谷》
吉卜力《崖上的波妞》
《窗边的小豆豆》……这小男孩……你细品和吉卜力完全没法比!
小豆豆形象还有关于小豆豆的塑造,前三分之二的浮夸表现让小豆豆本身的魅力全无,除了笑就是哭,天真没错,但不是无理取闹。
整体的成长非常僵硬仓促,在后面才开始体现。
特别是和泰明的友谊,真的就是松松散散,很流水,没递进。
这部电影,不是我想象的巴学园,也不是真正的小豆豆!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一直流泪。
还是小学生时期看的书,没想到在2024年能看到改编的电影。
终于看到了以前只存在于我想象中的电车教室;一直都很想尝一尝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听到了吃饭前唱的“好好嚼啊”和韵律操……那时其实不太懂书中提到的事物,但从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也羡慕和震撼于,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学校,那些孩子们经历过这么幸福的教育。
又觉得很奇妙,小时候完全不懂书里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全都知道的大人。
以前只觉得,泰明死和巴学园被烧时好伤心好伤心,完全没在意过、也看不懂当时的战争背景。
只是下意识地觉得,书的后半段一点都不开心,我也一点都不喜欢。
于是总反反复复地读前面奇妙又开心的部分。
在2024年再来看这部电影,心情更是复杂。
想起在东京时,偶然碰到街头有一群反战的人在宣传,大家都举着巴勒斯坦的牌子,只希望路过的人看一看。
而这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老人。
我沉默地从他们旁边走过,内心很震撼。
跟ysy说,人类真是奇妙,有的人,哪怕伤害别人内心也毫无波澜,但也有人会因为良知,为“不想干”的人奔走呼号。
在看完《窗边的小豆豆》之后,我把黑柳奶奶所有的书都看了,她从小到大有趣的人生,我虽然都看得津津有味,却觉得好像都比不过这一本。
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小朋友,只对跟自己年龄和生活差不多的东西感兴趣吧哈哈哈哈。
唉!
还是长大了!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一直流泪。
还是小学生时期看的书,没想到在2024年能看到改编的电影。
终于看到了以前只存在于我想象中的电车教室;一直都很想尝一尝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听到了吃饭前唱的“好好嚼啊”和韵律操……那时其实不太懂书中提到的事物,但从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也羡慕和震撼于,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学校,那些孩子们经历过这么幸福的教育。
又觉得很奇妙,小时候完全不懂书里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全都知道的大人。
以前只觉得,泰明死和巴学园被烧时好伤心好伤心,完全没在意过、也看不懂当时的战争背景。
只是下意识地觉得,书的后半段一点都不开心,我也一点都不喜欢。
于是总反反复复地读前面奇妙又开心的部分。
在2024年再来看这部电影,心情更是复杂。
想起在东京时,偶然碰到街头有一群反战的人在宣传,大家都举着巴勒斯坦的牌子,只希望路过的人看一看。
而这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老人。
我沉默地从他们旁边走过,内心很震撼。
跟ysy说,人类真是奇妙,有的人,哪怕伤害别人内心也毫无波澜,但也有人会因为良知,为“不想干”的人奔走呼号。
在看完《窗边的小豆豆》之后,我把黑柳奶奶所有的书都看了,她从小到大有趣的人生,我虽然都看得津津有味,却觉得好像都比不过这一本。
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小朋友,只对跟自己年龄和生活差不多的东西感兴趣吧哈哈哈哈。
唉!
还是长大了!
内容很喜欢,画风很不适。
窗边的小豆豆其实也算是我的童年的回忆了。
我记不清我是在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拿起这本书看了,我只知道我记得电车教室,很新奇,很有趣。
它就像一个时空穿越的物什,当我一触碰到它,立马就会回到书中的那个瞬间。
而当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像是在一点点找回丢失的记忆,甚至是没有过的记忆。
嗯……其实我并不知道当时的大背景是在二战,有一种童年的乌托邦被撕碎的感觉,结尾处我愣了很久,心里五味杂陈,我不太想相信它的背景是二战,不太想相信那么天真快活的小豆豆后面要经历的生活,我更不想相信当时我们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他们过着那么幸福的生活。
我童年的幸福滋味,被狠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烧的人生疼。
其实还有一个很感慨的地方。
我发现我变成了一个无趣的大人,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无趣的大人。
当小豆豆带着那个小男孩爬树的时候,我觉得很危险;当小豆豆挑粪坑捡钱包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必要;当看见他们自由上课的时候,我在想高考怎么办;当小豆豆对着校长滔滔不绝的时候,我觉得她很烦人。
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冷漠而严肃的大人,确实年纪也到了大人,但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和讨厌的框架融为一体了,我变成了那压抑体制的一个细胞点,或者说,那个压抑的体制,变成了我的一个基因点,毫无声息地留在了我的身上,直到我批判荧幕中的种种时,我才意识到它。
我坐到了放映结束,灯光亮起时,我觉得,童年的电车离我越来越远了。
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淘气的小豆豆在巴学院求学成长的故事。
淘气的小豆豆是令学校忧心的存在。
上课时会反复故意翻动书桌,发出很大的声响,打扰老师和同学上课;又会在街边艺人经过的时候,大声招呼他们表演,引得同学们无心听课,教学秩序大乱。
因为老师管不住她,所以小豆豆被劝转学了。
这样一个不受传统学校欢迎的小女孩,几经辗转来到了一所不像学校的学校。
这里有藤蔓环绕,有废弃电车做成的教室,还有干净没水的游泳池,她一眼就爱上了这里。
她与校长入学面试攀谈的时候,会兴致盎然地描绘她眼里的世界,偶尔也会开小差跑到窗边,玩上一会再继续谈话。
校长静静地聆听她说话,一直没有打断她。
小女孩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天真和好奇的。
她说了半天,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他们说我是怪小孩呢。
”她有些困惑。
校长走近她,蹲下身子,温柔地摸着她的头,告诉她:“你是一个好孩子。
”从此,她成了这里的学生。
上学的第一天,这所学校对她来说是无比的美妙。
在她想象的世界里,长颈鹿和大象在森林里漫步,鸽子在她的上方飞行,懒洋洋的熊猫穿行在电车中,狮子在电车顶目视前方。
她还乘着电车行驶到了深海里,看鱼在游动,海豚在跳跃。
一切的奇思妙想都是如此的美好。
而实际上呢,这是一所令她目瞪口呆的学校。
上课的第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事情来做:有人在弹琴,有人在做化学实验,有人在看书,有人在画画......这让习惯井然有序的课堂的小豆豆有些愣神了。
吃午饭的时候,校长还带头说:“请大家拿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同学们熟练地说出各种食物来自哪儿,还唱起了歌。
小豆豆精美的便当赢得同学们一致的好评,她很快融入了这所学校。
饭后她们竟然不用上课,下午的课居然就是在周边散步,看山峦,看乡间小路,看路边的野花野草。
对好动的小豆豆来说,这真的是又惊又喜。
她晚上回家,开心地跟妈妈宣布她要一直在这所学校读书。
豆豆妈快哭了,终于有学校能管住这个淘气包了。
小淘气包有一个好校长。
患了小儿麻痹症的秦明同学没有去参加课外活动,校长小心翼翼地照顾他的情绪,没有责备他,而是尊重他的选择。
但是校长会特意开韵律课,让同学们踮起脚尖感受脚与地板的亲密接触,所有的人都融入其中,这堂课后,没有人会在意和嘲笑秦明走路的异样。
校长在保护秦明的敏感和脆弱。
他在孩子们懵懂的年纪里,把所有的特殊变成了平常。
而对于小豆豆,他也尊重她的不一样。
当小豆豆把钱包掉进粪坑,她把粪便倒出来以便打捞钱包时,校长没有责备她,而是告诉她,记得把东西放回原处哦。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打扰小豆豆,她明白了她只要努力了就好。
校长还会关切的问她有没有找到丢失的东西,对于她的冒失是一点也没有提及,但是为了不让一身臭味的她被骂,也会在放学前让老师帮她洗澡换衣,香喷喷的回家。
他尊重她的天性,也保护着她的天性不被大人们摧毁。
他还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学生的自尊心。
他会为了老师说话不慎怕伤到了学生的自尊而生气,特意让老师开课普及一切。
在他的教育下,这所特殊的学校没有歧视彼此的缺陷,大家都其乐融融。
也是因为他的教育,淘气的小豆豆也学会了关爱他人。
小豆豆看到了秦明的脆弱,她鼓励他,带他去体验了游泳课。
让他克服了胆小,体会到了像鱼一样游着是什么样的感觉。
她带他爬树,当他爬不上树的时候,她想尽办法带他上去,让他站在高处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她还骑着三轮车载着他,晃晃悠悠地去到了她爸爸所在的乐团。
在所有的体验里,秦明最快乐的是体验到了有朋友的感觉。
小豆豆用她的勇敢治愈了秦明的怯懦,用她的陪伴治愈了他的孤独。
秦明也会在小豆豆不开心的时候像个大人一样哄她。
她们是彼此生命里的一束光,所以当秦明不在的时候,小豆豆才会如此的伤心。
而最终让小豆豆走出来的还是校长的宽慰,在小豆豆心里,校长和秦明一样重要。
他们让她在巴学院过得快乐和充实,他们让她体验了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一生都被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显而言之,小豆豆是前者。
尽管巴学院被轰炸没了,但它永远活在小豆豆心中,活在所有巴学院的孩子们心中,成为不可代替的存在。
巴学院没了,小豆豆无法实现她以后在巴学院当老师的愿望了,但我想巴学院教给她的东西,她会教给她的弟弟。
她会成为一个好姐姐,一个好的榜样。
电影的主题是教育、战争、友谊,每一个命题都在被世界所关注。
教育是什么?
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责骂以及放弃。
战争呢?
是摧毁,是溟灭,是世界上最该关重视的话题。
友谊是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让人变得勇敢,没有人会不需要它,尽管有些人会不承认它的重要。
《窗边的小豆豆》的画风并不是很好看,对比吉卜力,它的技巧还是不够娴熟。
作为一部动画片,小豆豆的腮红和口红还会引起争议,但是我觉得不重要。
在我心里,它是一部又温暖又治愈的电影,它让我唤起了很多久违的情绪。
很难想象,我竟然被一部拍给儿童看的电影而感动,但我不排斥这种情绪。
无比的希望每一个小豆豆能遇到一个开明的校长,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会被一所巴学院治愈。
这个红晕啊(=_=)…动画有种吉卜力即视感
看的过程我总是不禁想,同一时空下的中国孩子,经历着怎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苦难岁月,何谈上学,教育呢。同是苦难,又怎能同一而语。
优点是把小豆豆的故事具象化了。缺点是动画人物形象设计得都不咋喜欢呢。故事侧重了战争更多。其实一直对小豆豆的故事不太感冒,但是影视化了之后觉得更能接受了。
生理心理双不适。
真正动人的是原作好吧。剧场版的演出完全把小豆豆塑造成了一个矫揉造作的小孩,浓妆艳抹,挤眉弄眼,肢体动作一点都不童趣可爱,人物也都处于要崩不崩的边缘,十分怀疑监督和制作方的居心。
全妆小学生
叙事过散,画风也有点奇怪。
完全记不得,原来小时看的这个故事,是典型的二战童年叙事。前半段有多天真欢乐,后半段就有多残酷。被死亡带走的伙伴,被推倒的房子,被轰炸的巴学园,被迫长大的童年。
没看过原书,但依然能感受到小豆豆是个天使般的孩子。小林宗作能在战时创造出巴学园这样的学校也真是了不起,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画风唯美,但有些地方人物表情画得有点夸张……
凭什么这么高分?并没有引起共情,比萤火虫差个十万八千里
童真视角遇上残酷成人社会。《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
背景这么美,故事也很好,为什么人设如此诡异,男女老少统一粉色眼影口红,小孩子为什么要画的那么妩媚?
小学时候爱读的《窗边的小豆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真是永远都忘不掉!看到动画化的消息很高兴,但是不足的地方太多所以给了3⭐所有角色连同小婴儿都是带妆的,天啊...动画比较粗糙,有的地方还用力过猛...但是还是很喜欢小豆豆的故事🥺
小朋友很可爱,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美好,可是为什么把小朋友画的那么难看啊!
从小豆豆这个小孩子的视角来侧写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生活,无尽的苦楚和悲伤充斥在有战争的日子里。小豆豆活泼可爱有点另类地与人交往的方式,但总归是善良的。这就是日本人眼中的自己啊。我侵略你是为了与你交往为了让你们更好啊,看看你们贫瘠土地上的生活习惯和肮脏人民,我们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看完是很感动,但是总让我看着出戏,好像她们也没做什么坏事,自己转换成受害者吗。
啊……画风像国产低能动画片,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画风有点接受不了。是不是粉丝向电影,故事也看得有点莫名其妙.优点就是小豆豆和泰明的幻想画面。
三星全给巴学园教育理念。但是美化侵略者的日本人扣五星!
童年回忆啊,记得小时候看的书上封面的小豆豆是很腼腆羞涩的,没想到电影里这么活泼,巴学院、电车教室这些词出现的时候有种穿越时间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反战不错,不过真心不喜欢这么皮的多动症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