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基调和真探的确很像,但是各人更喜欢这部。
美剧看出了小说的质感,阴郁中却有一丝丝温暖,律师的选角太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需要去抗争的东西。
看了这部戏,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我爱美剧的原因吧。
即使把你打的粉身碎骨,也还是会留给你一点点温柔和希望。
无限放大的人性背后,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阴暗面。
种族,司法,想说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的观众真的很挑,好故事不过瘾,好打斗也不一定能挑逗起肾上腺素飙升,好颜值,也熬不过5秒过后的漫不经心。
到底如何才能满足镜头前挑剔的观众?
Netflix的崛起给了一盏明灯——怀着拍电影的敬畏之心去拍电视剧。
后起之秀给HBO一个狠狠地耳光,但响亮的打脸不都代表嘲笑,有时候,能打醒有些困意的老人,让他们重整旗鼓,这也是所有观众喜闻乐见的,不是吗?
The night of (《罪夜之奔》)就是HBO向观众再次证明,曾经拍出过《兄弟连》、《火线》、《欲望都市》、《龟毛人生》这种经典中的经典的老司机,在当下也没闲着,一直处心积虑的制造精良剧集呢。
-精致到泪目的画面-这部8集迷你剧是翻拍自英剧《司法正义》第一季的故事,英版里的男猪脚是现在红的发紫的英国小生Ben Whishaw,俊美的白人面孔被美剧这么一捯饬,成了巴基斯坦裔的纽约小伙。
两个小伙虽然肤色不一,但都没有经得住大半夜偶遇妙龄女郎的诱惑,至此人生改写,吃起了牢饭,谁能让他们的人生重回正轨?
漫漫长夜,求爷爷告奶奶都白搭,只有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人民了!
英剧《司法正义》好看,是因为故事本身。
而《罪夜之奔》经过HBO老司机的深入加工后,除了毫不拖沓、紧张入理的叙事节奏外,让观看者更过瘾的是每一帧画面,如果仔细观察,敲下空格键,都能定格为一副经过精心构图的摄影作品。
我本来对摄影一窍不通,但是自打看了AMC的一系列良(烧)心(钱)巨制,比如《广告狂人》、《绝命毒师》、《风骚律师》后,眼睛无可厚非的变得刁钻起来,就像看过太多HD的爱情动作片后,怎么都不能忍有点糊、打了码的女优在那里凹造型。
场景、音乐、灯光其实没什么大秘密,最重要的是聪明的导演们有没有诚意地对自己提高要求——每一个定格,都给予最饱满的注解?
不过说来说去,能像拍电影一样拍电视,没有钞票做后盾,再牛逼的导演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夜改变一生-前面说了,《罪夜之奔》里生活在纽约的巴基斯坦裔小伙,平常是个货真价实的乖乖仔,就因为一天夜里偷偷溜出去HIGH,遇到的漂亮的小姑娘做自己的车,两个人一路边聊边笑,最后ONS很自然的发生,这本来真没啥,放在当下这个洪荒之力四处洋溢的社会,甭管它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再合理不过。
问题是,两人哼哼哈吃过后,小姑娘满身是血的躺在小伙子身边,这事儿放谁身上,第一反应估计都是吓得屁滚尿流。
《纽约客》说这部剧“妙“的地方在于,深刻地将“监狱让恶人变得更恶“描绘地淋漓尽致。
小伙Naz在发现炮友倒在血泊如注的大床上,像小鹿斑比一样慌乱地逃跑,清亮的眼神在纽约的夜里,幽幽的发着惹人同情的光。
这也是他一眼被江湖律师Stone相中,要让Naz成为他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案成名的利器。
因为眼底里写满无辜,Naz除了被各大律师事务所争相追逐外,他还被牢房里真正的“执法大佬“看中:you smell like innocence. You’re the real deal, Naz; that makes you one of a kind. And the fact that you’re under my wing, it’s like I got something nobody else got.监狱黑老大的长情告白,让Naz在剧集终点的时候,开始审视自我:我还是曾经那个我吗?
我一开始不大能理解导演给Naz在入狱后的人设,他开始纹身、开始黑化、开始吸毒、开始玩笑人生,而监狱外,他父母的焦灼,父亲因为他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出租车司机的执照,母亲也因为他的“一夜风流“失去工作,只能替人扫厕所维持生计。
按常理说,这种亚裔移民,一生勤劳,Naz一定能想象到父母为自己操碎的心。
可是这个关乎法律的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法律能成为捍卫正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人生不能倒带,无论真相如何,你无辜也好,作恶也罢,都要为此付出人生因为事故而改变的代价。
小伙Naz不会再有小鹿斑比一样纯真的眼神了,他不会在夜里出去乱high了,因为,每一夜,坐在河边,看着乔治华盛顿大桥,抽着令人发麻的烟卷,已经成为了常态。
第八集观看完毕,结局就像你预料的那样,检方撤诉,naz释放——似乎命运对年轻人开了个玩笑,将他从原本的生活轨迹里拽出来,待一切结束,他还能回到原本的生活轨迹里吗?
生活像一个无底洞拽着人往下,你所能做的唯有挣扎The night of成为了一个高级冷笑话,关乎选择:孤家寡人的瘪三律师忍受着过敏症,与猫同居女律师选择了“坏小子的爱情”,永远丢了工作母亲选择了“看见的真相”,失去了她的好儿子女检察官选择了程序的正义,杀人案得有人接锅,不是你,就是他探长选择推翻重来,回到岗位重拾尊严偏偏naz,偏偏无视了周围还有关心着他的人,任由生活拽着他向下。
一开始,他聪明,他打工挣学费,他打架还击校园种族歧视,他在庭上说not guilty不愿意接受斡旋来的15年有期徒刑——他下意识地在挣扎,而现在他聪明,选择了吸毒和成为gangster。
只是,在他吸毒的时候他也会回忆起那一夜的河边,他和安德里亚,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这部美剧,共一季八集,其中除了第八集95分钟之外,其它均为60分钟。
我从周日的晚上开始,花了三天时间,一分钟不落地看完了这部剧。
中间包括失眠的深夜,凌晨两点半从床上爬起看。
夏末的秋意,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房间,窸窸窣窣地撩着垂头丧气的夜。
带上耳机,一切深夜暧昧的声音都在清晰的纽约腔里褪去,这部带着下水道斑驳气质基调的美剧在浓浓夜里的电子屏幕上格外妖娆。
周三下了一场初秋的雨。
下午,上完课,回到家,看完了最后一集,眼泪决堤,泣不成声。
但刚巧这个时候天猫超市的快递员猛按门铃,我就这样硬生生还未来得及郑重道别,就结束了这部美剧之旅。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慢条斯理,温吞细腻的美剧,实属有幸。
可以说这是一部司法剧。
故事看似很简单老套。
讲的是一个出生在纽约的巴基斯坦裔大学生,周五晚上,偷偷开着父亲的出租车去参加派对,路上邂逅了一个问题少女。
和少女嗑药喝酒共度良宵,却没想到醒来时看见少女被砍22刀的尸体血流成河了一床。
一切证据指向这个头发凌乱,眼神慌张躲闪的闷骚巴基斯坦小哥。
小哥接下来花了7集的时间和一个衣着邋遢,满脚长藓,走路蹒跚的律师一起走过冗长的司法程序。
剧集的最后你会看见一个光头纹身,眼神隐忍而坚毅,走路屌气冲天的巴基斯坦小哥和一个闪闪发光,全身都长满了藓却依然还是想让人去抱一抱的律师。
司法承载太多繁冗无奈,冷冰冰的高贵理智当中却也让观众尝到了几分人情味。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生活剧。
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泥泞和旋涡里负重前行,一边骂骂咧咧地哼唧着fuck the life,一边也要在带着一张生无可恋的脸继续跪舔生活。
“意外,重创,被判,丑恶,不公平”发生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
先是惊慌失措,惶惶逃避,再到奋力挣扎反抗,不接受,无法接受。
“无法接受,就是无法接受!
”然而又能怎么样呢?
除了去死,你不还得是活着吗除了活着,你不也就只有去死吗喜欢这部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温吞火候和细腻的姿态。
监狱斑驳笨重的铁门,在剧里都显得格外有角色感。
金属表面的道道划痕里有点岁月斑驳的无奈。
按动电闸,缓缓开门时,发出浑厚的吱吱呀呀声响,带着点看透尘世的老实忠厚。
剧集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隐忍,连同这监狱的大门,城市的下水道井盖,凌晨警局里寂寞安静的长座椅,都在其中,有存在感地存在着。
年纪越大越喜欢看美剧的原因,就在于享受一个慢慢钻进剧情,站在一旁窥探别人的人生的感觉。
却也在某些看似陌生的时刻里恍惚地看见似是非是的自己。
慢慢熟悉剧中的人物,他们仿佛就是出现在你自己生命的人物一样。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谩骂过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Fu*k them all, Live your life 作者本人同步发表于公众号“学霸霸” : xuebabaielts
观看来自高晓松推荐。
快速记录下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1. 男主角Naz的演技让我惊艳,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在狱中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而是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的面部特写,数次一模一样的表情甚至连镜头给到的角度都一模一样,简直没有表情,却清晰无误地将无辜与坚毅写在脸上。
我看到有评论说他在平时生活中是个唯唯诺诺的人,我倒不这样看,一个人性格底层的东西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哪怕是在狱中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得到改变的,我更愿意相信他的镇定与坚毅是写在骨子里的,从第一集被抓到警察局候审时已经开始展现,那样的沉默与镇定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而到了狱中,看上去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方面当然有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是他自身的野性被召唤出来的结果,人是复杂的,这也正是这部剧想要体现的一点——表面上的乖乖男孩内心深处有他隐藏着的愤怒,给他机会和空间他是可以展现出完全不同甚至狼性的一面的,狱中的伙伴送他那本《野性的呼唤》明示出了这一点。
2. 剧中花了好大的篇幅记录平民律师John Stone的治病之旅,是药三分毒,任何治疗方案都有副作用,像极了生活中的得与失,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道路(甚至都没有两全其美),人生便是在所有这些道路上选择一些东西并舍弃另外一些东西。
一个巧妙的地方是John的身体状况与办案过程的进展状况相暗合,侦查或庭审过程有进展则病情好转,紧张到不行则皮肤溃烂到不行,结尾在强压之下做最后的结案陈词时又退回到开始最为不堪的状态,但他选择了不放弃,依然坚定地站在信任Naz无罪的一方不放弃,正如他过敏严重到陷入绝望境地却最终对领回家的猫咪不放弃一样。
3. 抛开不熟悉的美国社会大环境和司法体系不说,我想试着从每个个体看待自身职业的角度来理解,因为我相信大环境固然可怕、无奈或看似不可撼动,但每个人终究还是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所谓的“在体制内”或所谓的“随波逐流”也不过是把手头上的工作当做了一份工作而已,但有些职业确实有其特殊性,例如警察、律师、医生等等,不像一般的职业少做一件事也许只是少赚一份钱而已,而是如果不是某种高于职业的使命感在驱动着,或仅仅是连“无限接近真相”这件事都不去追求的话,这个社会是可怕的!
任何职业干久了也都会有倦怠期,但良心、责任感、使命感是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某天被这种倦怠感裹挟着想要放弃了,问问自己的良心能否过去这道坎,或者就像John问年轻女律师一样,你最初选择法律专业的时候只是想当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工具人么?
也正因为这些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警察、律师、医生等等这样的职业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然这些角色的承担者是否真正担起了天然赋予的重任,则又回到自己良心的自问上)。
短短八集,其中好几位主要角色都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或从低谷又到达高峰的历程,让人感叹,也给人警醒。
节奏很慢,后几集忍不住快进。
片子很冷静,很疏离,没有大起大落。
特别喜欢看美国的律政剧,因为他并不预设律师一定正义,而是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在大家都在法律的框架内尽忠职守的时候,在双方的角力中真相越辩越明。
然而这剧让人思考,如果大家都只关心自己手头那点正义,谁去关心真相呢,谁还在乎正义呢?
这个正义的系统是不是就失灵了呢男主演的真好,从开始不安又坚定的无辜眼神,到后来在狱中变得凶悍,还有身材的变化,清晰可见!
故事的铺陈也很好,感觉自己也是陪审团中的一员,对男主的有罪无罪左右摇摆,尤其是看到他堕落之后,忍不住去想,关起来也不见得是坏事
这不仅仅是对案件的理解中产生的误解而导致的隔阂,更是因为在监狱中男主的三观被慢慢刷新而导致的。
作为穆斯林,男主也曾经保守,晚上不出门不泡妞不吸毒,但这段经历已经改变了他。
他变得强壮、学会吸毒,学会了如何在监狱的复杂环境中生存,而且还和年轻的女律师有一腿。
开放式的结局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第二季了…这部剧的主线剧情并不复杂,但还能做到在多个细节反映社会问题,遍布漏洞的司法体制、种族歧视、程序主义的办案系统……全部被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叫约翰斯通,是一名自由辩护律师,专门替不入流的小毛贼提供所谓的“法律援助”,不管成与不成,均收250块钱。
这个数字在我国有辱人之嫌,但纽约皇后区的下等人们没有这样的觉悟,并且对斯通给出的付款要求——只收现金,不能刷卡,必须当面结清——他们也毫无异议,因为斯通实在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后人选了,其他稍微正规一点的律师都按小时收费,费用是他们就算在最美的梦里都不会出现的天文数字。
这个被业界看不起的律师,在一个寻常的夜晚做完一单寻常的生意,正打算迈着他那烂皮的双脚离开21片区的派出所,不经意间看到了铁笼子里的纳西尔可汗,一个巴基斯坦裔的二代移民,他卑微但倔强的眼神成功的引起了斯通的注意,让他在离开警局一段路之后,毅然折返,在不知具体事由的情况下自荐当起了纳西尔的辩护律师。
这是第一集的剧情。
时间来到第八集的结尾,因为年轻的主辩律师犯了个低级错误,法官提前一天通知由辅助律师——也就是斯通——来做被告方的结辩陈词。
为此斯通一晚上没睡好,他写稿子,逐字逐句的推敲,在杂乱狭小的房间里坐立难安,焦躁的情绪引发了皮肤过敏症,于是狂喝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中药,濒临死亡边缘,只能动身求医。
所以第二天呈现给陪审团、对方辩友和法官的,是一张仿佛用不种颜色的皮拼接起来的脸。
斯通的结辩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按照时间进度和既有的证据,给两名案件当事人确定了九项罪名,但是其中没有谋杀罪,因为围绕谋杀罪的所有证据都不是事实证据,而只是公检两方的推断,所以这起罪名不应成立;二、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公检两方的眼睛死死盯住纳西尔,想尽办法判他有罪,而对其他几名嫌疑人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很不法治;三、基于以上两点,斯通引述了大美利坚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聘请律师为自己的自由辩护,接受公平公正的审判,以及对无罪推定的高度怀疑。
他特别强调,这个权利每个美国公民都有,既包括在坐的陪审团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正在接受审讯的纳西尔。
相对于检方律师咬着纳西尔记忆空白不放的狠辣作风,斯通以退为进的招数显得非常高明。
虽然他没有反败为胜,但是他关于宪法权利的说辞成功击中了陪审团心里的一根弦,那根弦能奏出最能引人共鸣的和音。
原本已被检方律师带出很远的陪审团,最后被这个声音惊醒,而选择往回奔,最后达成了6比6持平的结果,也就是没有结果。
检方律师放弃提问,此起案件撤诉,纳西尔重获自由。
是的,沉冤并未得雪,凶手并未落网,但电视就这么结束了。
被告方主辩律师被公司开除,她答应斯通的3万块钱有没有兑现呢?
我想没有,因为他还是继续过着窘迫潦倒的生活。
他虽然可怜猫,但因为过敏不能养,所以他那间户型糟糕的房子里,依然只有他的影子与他相伴。
被他的总结辩词羞得无地自容的检方老女人律师和老警探博克斯都联手做起了新生意,但斯通只能继续接250块钱的快餐,吃简单的食物,炮廉价的妓女,和儿子的距离也在不可避免的疏远。
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色表现而优待他一点,归根结底,就因为他走的是野路子。
他是本剧我感受最深的角色,因为演员演得实在太好。
看《变形金刚》的时候,我对这个演员很是反感,因为我不喜欢在激烈的打斗中穿插毫无营养的搞笑,但这个从他出现在本剧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知道是时候抛开这个成见了。
另外,男主角纳西尔的演员也演得非常棒,从一开始的边缘小屌丝,到入狱后变成肌肉男,形体变了,眼神也沉静了下来。
简述我推荐此剧的几个理由:1、沉稳扎实。
第一集就把核心事件前后两小时展现在我们眼前,此后的每一集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旁支剧情,共同推动主线的缓慢发展。
剧情的伸展和画面的色调一样,沉稳、内敛、扎实,在丧尸乱跑、子弹乱飞的美剧堆里,它显得那么从容自信。
不与百花争艳,我自魅绝天下。
2、心理VR。
你会跟着角色体会到进入监狱时的那种压迫感,你会感受到法庭庄严慑人的氛围,仿佛在心理用VR经历了一次发生在万里之外的审判。
换言之,剧情的代入感非常强。
3、只做展示,不作说明。
这有点像本格推理,就是我们知道的线索和编剧是一样多的,但是我们缺乏编剧的思维能力,所以他能编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剧情来。
不过本剧的编剧显然不想玩得这么商业,他在最后的关键点戛然而止了。
翻看资料,这个剧有三名编剧,代表作分别是《辛德勒名单》、美剧《火线》和美剧《皇家律师》,我想他们是各有分工的,但本剧浓重的人文色彩,多半是拜《辛德勒名单》的编剧所赐。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剧,适合那些有耐心,希望在看剧的过程中有收获的人看。
如果你喜欢打打杀杀和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商业气息浓厚的剧情,而对静水流深的生活化写实剧情没什么耐心,那么就不要看这个剧了。
微信:野评人2016年10月28日
看来口味这个问题真的是差异很大。
晚上闲的无聊,想起来之前在知乎上有人推荐这部剧,也存在百度云了,就躺床上看了第一集,结果,到早上五点,一气儿看完。
看此剧需要安静,环境要安静,心态也要安静,否则很容易看不下去,节奏确实慢,和真探一、Spotlight等很像,脑子乱七八糟或者比较浮躁的时候,我是绝对要快进的。
但这种片子特别容易给人代入感,如其他人所说,这戏没有一个人有上帝视角,包括观者,只能一点一点往里进。
有回答说里面好多bug,我却觉得挺真实的。
23岁,只和一个女的上过床的穆斯林,在一个原本很有可能get laid的夜晚,碰到一大美女,一时精虫上脑,啥事做不出来;他耻于自己做过的和宗教要求格格不入的事,但他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美国citizen,耳濡目染,欲壑难平,所以他隐瞒,他撒谎,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主动交待;在监狱中的心态的改变之迅速和彻底,和他之前的一些暴力举动也有呼应......总之,我觉得很真实,一个正常的人。
不是什么精分,也不是什么小绵羊。
在看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出戏,那就是,这帮law enforcement的家伙,你们都在搞虾米?
后来慢慢体会到,这也是真实的一种吧。
一般的罪案剧,正面角色往往是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逻辑推理如神一般的天才,恨不得把所有资料从头到尾一秒不落废寝忘食地看完才放过自己。
但这部戏,几乎很多关键点都是像挤牙膏一般,今天我看看卷宗发现点什么,明天你倒倒监控带又发现点什么,怀疑这个再怀疑那个,最后,居然大boss是前面大家都不认识的人!
按一般套路,肯定是一开始就出场的最无辜最不可能被人认定是罪犯的啊No,抱歉,不好意思,您说的那是套路,一个秉承“这种戏应该大反转或者要出乎意料”的套路,这个案子呢,就是我们拍的这样,DA啦、侦探啦、律师啦,都不是完人,都贪、都懒。
编剧和导演试图不偏不倚地对各种情节、场景、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导致整部剧的节奏略显拖沓。
第一集简直就是作大死少年的行为范本。
不顾父母反对去party,偷开父亲的出租车去party,不认识路,不知道怎么切换出租车载客状态,一看到上车的妹子很正就色迷心窍不赶人家下车且放弃去party的念头,接受妹子的摇头丸,陪妹子回家路上还给自己招惹目击证人,接受妹子的安非他命,陪妹子玩刀斩手游戏。。
更别说发现妹子尸体之后的一系列脑残举动了。。
在各种铁证之下,警方和检方都确信Naz就是本案的凶手。
尽管律师大叔看起来一脸力挽狂澜像,但是架不住对悲剧收场更能引人深思的忧虑,一直担心到整部剧的最后一秒(就算出了监狱也可能会被某些狂热分子伏击呀- -)。。
Naz童鞋虽然一路作死,但他的运气实在也好到不行。
进到这种有去无回的监狱,居然能受到黑大哥如此的赏识、喜爱和照顾。
就算把人暴击到重症监护室,参与运毒、吸毒活动,也没有被揪出来。
黑大哥还在关键时刻把律师妹子行为不检的光碟寄给律师大叔,试图让审判无效(虽然这个请求最终被法官驳回,但律师大叔精彩的结案陈词无疑也给Naz夺回了赢面)。
此外,女律师对Box警官的问询也是一大重要转折。
作为抹黑以往美剧中侦探光辉形象的Box警官,在法庭上被各种问句连击之后,突然良心发现去重查案件,发现了另外一名重大嫌疑人,并把这一结果告知了检方阿姨。
尽管检方阿姨出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并未为其所动,但一颗希望的种子已经埋下。
当她在结案陈词时想尽力说服陪审团Naz有罪时,显得特别力不从心,似乎此时她连自己也无法说服。
而当陪审团以6比6僵局宣告无法给出审判结果,法官无可奈何地询问检方阿姨是否要重新选择陪审团再审时,检方阿姨望着Naz、律师大叔、律师妹子三人六双水灵灵无辜可怜的眼睛时,她终于选择给这个少年一次机会。
不得不说,虽然剧情的略微拖沓可能会导致某些弃剧冲动,但完整看下来还是觉得非常值得,并且十分感激编剧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正好最近在看菲利普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其中一章节就是讲社会影响与司法制度的种种关系。
其中,从警察的证据搜集,到法庭上说服的战场,到陪审团的合议庭,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也都切实在剧中表现了出来,足见其写实。
Box警官对Naz、目击者的诱导式审讯;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对各自传唤的目击者的影响和控制,试图让对己方持有力供词的目击者显得更加可信,并破坏对己方有不利供词的目击者形象;在开庭陈述和总结陈词时采用的技巧,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合议庭中陪审团成员之间的相互说服和影响。
虽然最后的合议庭环节没有在剧中得到直观的呈现,但是就从裁决的时间和6比6的僵局来看,这样的判决结果就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
根据《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的观点,陪审团常常很快就做出裁决(少于2小时),而且多数派常常会在陪审团评议中获胜。
只有当人数较多的少数派(5-6人)赞同无罪裁决时,多数派才可能会被动摇(本剧的平局,可以看做是某一个多数派成员被少数派所影响带来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实性角度看,本剧都值得一看。
就男主这智商,放在任何国家都是进大牢的份,所有证据都指向他,警察会轻易放过他么。退一步讲,就算他没杀人,吸毒酒驾也是犯罪的好不好,那些说他无辜的可以闭嘴了。脑子蠢就是最大的罪过。
可能还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根本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看到后面很不喜欢男主啊。
《罗生门》发明了一种看世界的方法,而这剧则把黑泽明的方法更加具象而细致地展开了。手法精湛,美妙绝伦…还剩最后一集没看,可以下这个结论了。
更适合拍成一部电影吧。很多不知道是为什么的描述。
感觉只有第一集和最后一集看的比较爽,要说得深刻一点,是要表现美国司法体系的失败,把一个无辜单纯的人变成真正的凶手,然后再放回社会,谁是杀了女孩的凶手并不重要,只是为了表现男主的转变,不过这个过程拍得还是有点拖,总的来说不算我的菜。
Quit after EP 03. Too many details in the first episode. It is good for the beginning. However, I know what they try to illustrate: corrupted system, uninterested justice, and unhelpful jury. Too boring for a series.
感觉第4-5集是一个分界线,前半段一开始开局挺吸引人的,你很难不陷入这桩案子的猜测,并且仔细审视思考所有包含的社会因素。但中段两集太过注重于案件其他方面的侧写,所以难免对案件进展产生了焦躁感(尤其是刚看完ACS再来看这个,会有点爆炸)。监狱的戏添加得超棒,Riz的前后反差也展现得极好。
属于喜欢的人百看不厌,讨厌的人嗤之以鼻的那类剧
虽然大多数人都在推荐但并没有觉得很好看系列……上一次有这样感觉的是绝命毒师……好吧,这不是我的菜。
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缓慢节奏--我们要看着警察打开一扇门、关上门、再一扇、关上门,对司法、种族的critique,中间几集的人物发展,不完美的结尾)。但是差的地方也真差(我擦Chandra这个角色是怎么写的!还有所有女性角色都是一个空壳好不好?最后几集角色发展和逻辑屈服于剧情了。)
The many holes in society and system are too massive to cover, shit’s just exhausting. But I just can’t believe that someone can just walk out of a crime scene without leaving a little bit of trace. (本来以为是吹中医,结果还是在暗示拆那猛药治标不治本啊哈哈哈😆 不知道是湿疹还是荨麻疹,大哥,首先就得管住嘴别喝酒啊,您这一杯一杯的,神仙来了也没救;原来是翻拍
真没觉得好在哪,感觉把一个电影拉长了8集,一方面说犯罪现场的证据重要,大篇幅讲出租车还不回来,另一方面把现场证据inhaler还给犯人这也太不专业了,而且法庭上不带手套就可以随便拿犯罪道具么?? 湿疹稍微一带而过就好了,有必要60分的一集非要5分以上都是跟湿疹有关的剧情吗。
耐心看到最后一集,你会惊叹于所有的铺垫细节,悬疑还是留到最后。而检方在得知另有新的嫌疑来源时,依旧选择现有辩护,这是对司法和真相矛盾关系的刻画。在经历命案后,嫌犯男主和自己的家庭都经历了内在的核聚变,及周遭环境。几位律师的刻画非常到位,各类人物性格丰满动人。好坏的阴暗面猜不透。
不是我的菜。我知道它要说什么,也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我不能接受它为了说什么,而让所有的东西都为它让路。
一点人事儿不干的警察和检方牺牲自己为热评的“伟大的疑罪从无” 递刀子 犯了一万个错的检察官最后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傲慢被热评“敬仰” #贵瓣爱心人士的三观:)
看了一集 还不错 但已经能预见后面什么观感了 现在的我只想看轻松的 弃剧
想起了变成盐柱的罗德的妻子,睁着眼睛继续往前,不能、不要回头,虽然“此刻她既非正直也非邪恶——仅仅众生而已”
细节精彩 男主的前后变化也很棒 可是 太慢了 真的 太慢了 看得急死了 PS 中国在西方世界真的是神秘东方 充满着诡异的药材巫术和神奇 虽然后面拗回来 全都变成了狗皮膏药
★★☆ 2016.07.25-09.02 表义混乱,节奏混乱,过多无谓的旁支细节; OP同样的单乐器独奏、凝重的水墨画效果、鸟瞰城市视角,无一不想起HBO2014年叹为观止的《True Detective》,但内里实在是差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