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铭你对我太好了,好得有时候我觉得你做什么都理所当然。
很可能有一天你把心掏出来放我面前,我都觉得没什么,也许还会朝上面踩几脚。
齐铭你还是别对我这么好,女人都是这样的,你对她好了,你的感情就廉价了。
真的。
女人就是贱。
”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唐小米讨厌易遥是因为齐铭,顾森湘以为齐铭的邀约而遭遇不幸,易遥知道那不是爱情。
很多女生在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异性好友吧,可以一起逛街,一起回家,一起吃饭,很多不能对同性说的小秘密,都可以对他说,可是那不是爱情。
易遥被全班甚至其他班同学欺凌的时候,齐铭不在,易遥开始反击的时候,齐铭出来制止。
原著有一段情节,写的是齐铭和易遥保证,相信她。
齐铭和易遥在河边争吵的时候我哭了。
因为同理心。
在易遥说到带着香味的卫生巾的时候,她不知道原来卫生巾这样东西还可以是带着香味的。
小学的时候,家里会给几毛钱零用,可以买1毛钱一包的无花果。
班里有个女同学家里很有钱,可以买几块钱的德芙单条,那个时候觉得有钱真好,可以买甜的零食。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钱和没钱的差别。
最不能看的就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新闻,现如今,2018年,还是有很多地区的女生不知道卫生巾是有香味的。
一起看电影的大三小朋友不相信有这种事。
易遥跳河前的那段独白,真的很让人绝望,那个多次想要说什么的女生,最后终于甩出了巴掌,围观者从看热闹、质疑,到有人呼喊回来。
易遥的奔跑,群众的骚动,很真实。
不久前才发生过。
我庆幸我所有的学生生涯没有经历过任何一场校园欺凌,也没能成为沉默的那一类人。
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幸运,片尾播放真实故事收集来的关于校园欺凌的独白,那些现在看起来美丽的女生,健壮的男生,他们在学生时代,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欺凌。
很多家长不重视,很多学生不在乎,以为只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身体的伤害会愈合,心理的阴影很难治愈。
很难说出希望人与人之间可以少一点伤害,多一点真诚,那不现实。
哪有心想事成,世界和平。
做不到寄希望于别人,那就寄希望于自己吧。
不容忍,不做旁观者。
-实在是觉得不夸赞一下五位新人不好意思,听说都是初次演戏,见面会上,两个小姑娘紧张的自我介绍都只有说完名字之后的不知所措。
易遥,哭戏真好。
齐铭,是校草啊,笑起来暖暖的。
顾森西,承包了所有的笑点,台词有点平,警察局哭的那里很真实情感了。
顾森湘,闪着光的少女也就是这样了吧。
唐小米,被欺负与欺负人之间的表现也很真实了,没有夸张的嚣张跋扈。
最后,如果大家可以不带着有色眼光来评价电影,最起码,看过电影之后再来评价,也是对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的不欺凌。
开篇之前,我先问个问题啊...你们是真的不知道《江湖儿女》这部片子,还是真的不想看啊。
昨天那篇推送阅读量那么低,我觉得那部片儿在整个十月来说应该算是顶好的了。。。
(没看昨天推送的记得回头看)不信,你就来跟我一起看看今天的这部电影,来了解一下比较差的电影是个什么水平。
悲伤逆流成河Cry Me a Sad River
过了两年,我们终于是又遇到了小四。
当年《小时代》时期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公众号),在微博上写文章的我就和他的脑残粉斗的不可开交...所以在此之前,我还是先澄清一下,免得引起误会。
我对小四是没啥偏见的,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可能就跟于正差不多吧。
抄袭出身,但是有点本事。
如果韦正、汪远那种货是最垃圾的存在,小四起码是比他们要强上一个等级,至少我们就论作品,《小时代》四部曲是有一个明显的进步在其中的。
这一部《悲伤逆流成河》,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落落导演。
之前有人说这部电影跟郭敬明没啥关系,只是给了版权拍。
但是电影开始的监制的确是郭敬明,之前一版海报上也有最世文化的logo,所以或多或少,这部片子还是一个有着明显郭敬明风格的电影。
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这部片子当做一个个体案例,拿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去拍出一部这样的郭敬明式的残酷青春电影,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出一定的提升。
(敲黑板,坚持上完课的同学到最后我会送电影票的哦)
首先,先准备一款这样大家都在哭的人物海报,当然你如果不想弄得这么主题明显,你也可以弄一款大家在傻笑的海报。
营造出一种韩式海报的那种温馨感,在海报上骗骗观众,然后电影看完大家也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感,说不定出奇迹。
不过因为郭敬明的电影基本上是改原著小说,大体剧情大家都知道,所以他每次的海报也就弄得很直接。
就告诉你我们就是很残酷,很虐。
然后,再挑一首钢琴当主旋律背景音的主题曲。
音乐这边我不太擅长,但是你只要给配乐老师说主情绪应该是抑郁的就行了,别太暗无天日,天灰得像刚哭过就行。
接下来就可以开机拍电影了。
故事一开始,我不管你是用伪长镜头还是让主角直接自我介绍人物背景。
你一定要记住,你的人物背景一定要是超现实主义的。
你要打造出一个反乌托邦的高中校园,在这个校园里面,学生是不用读书的,学校也不会怎么管你学习。
学生们整天开上去开开心心乐乐呵呵,但是实际上暗流汹涌。
反正除了学习,各种狗血的事情都会发生。
有了背景之后,剧情你可以随便安排一下,只要不过于傻X就好。
逻辑性什么的,也是可以忽略的,太高的逻辑性对大多数观众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个好事,毕竟谁愿意在电影院里动脑筋呢?
那么,你既然抛弃了剧情的逻辑性,怎么让这群不太喜欢动脑筋的人觉得好看呢?
这也很简单,加大人物矛盾,无限夸大戏剧性就好了。
出了屁大点事情,都不要好好说话好好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应该是你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应该做的事。
他们应该遇到问题就进行一个“懵逼-撕逼-装逼-要死要活”的三逼一死的情绪之中。
当然,这种拍法已经有点过时了,现在残酷青春,什么青春阵痛也早就不流行了。
你要是想更贴合当下的审美,学学于正,一样的不讲逻辑,不讲人物成长。
你别让人物要死要活,毕竟你这是给女性看的片子,那么你就强化女主,打造出一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大女主“爽文”。
“以暴制暴”多刺激啊。
有了BGM,有了故事背景,有了戏剧化矛盾冲突。
其实这部电影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了,如果你是一个路人导演,找几个年轻漂亮的小演员就可以拍了。
但是,我们今天聊的是如何去拍一部“郭敬明式的残酷青春电影”这个时候,如何去加入个人特色就很重要了。
例如,不好好说话。
在电影里面,如果两个人吵架,请一定不要安排像《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里面吴导师那样的台词。
因为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怎么能不用一些高级词汇呢?
所以,如果能的话,一定要把关键处的对话处理成两个人在进行语文能力大赛一样,进行台词背诵battle,如果太自然就显得很真实,这是郭敬明的电影里面所不需要的。
最后再起一个乍一看很“文艺”,但是根本解释不通的片名。
例如《悲伤逆流成河》“悲伤”、“逆流”、“河”这三个词。
这个名字唯独拥有的顺畅关系就是“悲伤成河”,就是很悲伤就像河一样川流不息。
至于为什么逆流就成了河,为什么悲伤逆流成河,就不懂了,毕竟这是一个病句...
那么,说到这里,如果你按照我给你说的模式去拍,基本上也就能拍出一个很残酷的青春片了,而且也很郭敬明。
但是,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套路大家都懂,实操上有的人会拍的比较成功,有的人就差口气。
那么很显然,这次落落就差口气。
我就挑一个点,给你们看看,你们就能大概的明白。
电影里面设计的第一个矛盾点,就是女主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买新校服。
所以她就在大家都穿新校服的校园里面显得很另类。
这么设计是OK的,从画面上来说,万山丛中一点红,有画面冲击,自然也就会带来情感冲击。
可是...画面之后,你就会发现,电影里面的主要角色...他们好像都是不穿校服的人。
学校里面不穿校服的人也大有人在,而且女主自己的衣服其实和大家也差不多,也没有说多么的丑多么的见不得人...那么这之前这个费了半天劲设计的矛盾点,还有什么意义?
矛盾点失去了意义,所谓的校园霸凌的动机就显得极为牵强,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因为她是女主所以就要被欺负。
这么一来,怎么让观众和角色产生共情?
当然,共情这个词,我是几乎没有在这部电影里面看到的。
毕竟这超现实主义的校园已经不是我经历的了,就算是我这种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没有闲到像他们一样。
我甚至觉得,电影里面这样的高中生,即便是不经历校园暴力,到了社会也要经历社会的毒打..电影里面蠢的东西很多,我挑两个我最看不惯的来最后说说。
①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其实是所谓的对于“校园霸凌”这样一个社会话题的关注。
关注社会话题当然是没问题的,而且也是非常好的方向。
可是在最后收尾贴“价值观”的时候,为啥把警察弄得像傻X一样,对着罪魁祸首,疯狂质问...“你是叫XX吧”“你是高二一般的吧”“你是..”你是审犯人还是相亲找对象啊。
②演员放养式演技。
例如唐小米就像从《巴拉巴拉小魔仙》出来的表演模式。
但最让我看不过去的是,明知道演员已经不太行了,还要玩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和观众互动。
我本来就没有入戏,你还努力的把我从你们的故事里往外拖,是真的觉得观众坐的太多了吗?
电影给三分吧。
两分最低分,一分给题材。
这是一部很标准的烂片。
只不过是借了一个比较正三观的壳。
看不看是你们的事,毕竟它还没有烂到《爱情公寓》那样,让我拦你们。
(看看广告,接下来我送票,让你们看看是不是我说的那么回事,送票明后天开奖,过期不候)影评福利公众号:Roy的电影圈参与留言随机抽两个人《悲伤逆流成河》全国通兑券一张微博@宋若曦Roy也会做转发抽奖
最近,宣传称国内第一部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上映。
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被预告片和这个题材吸引去看。
其实,我乍看到这个宣传时不禁一愣,因为实在没想到,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拍了那么多的青春片,却还没有讨论校园欺凌的作品。
常见的青春片,电影里无论情节多狗血,但底色终究是缅怀,蒙上清新温暖的滤镜,带着栀子花的香。
而校园欺凌的青春,对被欺凌者是黑暗的、残酷的、永远不想回首的,对欺凌者则是轻描淡写的、被抹去的。
也许,这是校园欺凌题材来得如此之晚的原因之一,但幸好,终究有创作者愿意去探讨这个话题。
在《悲伤逆流成河》里,创作者刻画了三类角色:被欺凌者、欺凌者、救援者。
被欺凌者,是女主角易遥。
家境贫寒,穿着和大家不一样的旧校服,由于母亲在家里接按摩的生意,她被传染上性病。
同学唐小米嫉妒易遥,一旦得知易遥染病,便在校园里大肆渲染,败坏易遥的名声,贴上“病原体”、“脏东西”的标签。
在观看影片时,虽然知道易遥落于被欺凌的那一刻会迟早会到来,但我的心一直揪住,希望能晚一些,晚一些。
“被欺凌者”的标记一旦被打上,就是万劫不复。
就像恶魔在你身上刻下了诅咒,你难以挣脱,一整段青春都要陷于与恶魔的对抗中。
更无力的是,这其中有巨大的偶然性,一些不能称为原因的原因,你就成为了那个被选中的人。
也许因为你是转校生,你比较瘦弱,你比较胖,说话结巴,……就这样,你被同学分隔在另一边,成为一个枯燥学习生活里随时可以拿来取乐打笑的对象。
在需要陪伴、还无法以己身面对世界的时候,你只有自己。
在最需要爱与肯定的成长阶段,你只有嘲笑、否认和辱骂。
欺凌者,是大多数学生。
一场校园欺凌,往往会牵涉许多学生。
除了处心积虑害人的唐小米,还有许多其他同学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其中。
例如,追随唐小米的女生小团体,嚣张跋扈,帮忙传播谣言,想着法子整易遥。
烧头发、捡衣服、扔书包、拳打脚踢……就和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校园欺凌片段一样,她们拉帮结派对一个女生进行欺辱,言行举止间甚至还会有社会帮派的痕迹。
这些是故意欺凌者,从欺凌他人中获得优越感。
还有以“玩笑”为借口的学生,数量就更多了,时而兜头给易遥淋一盆水,时而在易遥背后贴个红墨水纸条。
也许他们只是觉得“好玩”,但年少无知导致的恶也是恶,不能用“玩笑”开脱。
电影里还刻画了小团体里的一个女生,她明显感觉到大家在做“不对”的事情,但她不敢站出来批评作恶者,她是沉默的大多数。
最后易遥被逼跳河,她猛然抽了小团体里另一个女生一耳光,那个耳光,虽然意味着反抗,但是否来得有点太晚,有点赶忙划清界线的慌张?
当个体组成群体,群体年龄会较其中组成的个体年龄低,会做出身为个体时不会做的无理之事、不屑做的无耻之事。
更有甚者,仗群体而行凶,以免个体之罪恶感也不乏见。
在校园里,这群年轻的乌合之众,他们的同理心、是非辨认能力和三观都尚在形成阶段,群体年龄和素质可想而知就更低了。
他们为一个众矢之的的出现而狂热,不计后果,不知轻重,反而会犯下更深的错误。
救援者,是顾森西。
一个阳光大男孩,他坚定地和易遥站在另一边,肯定她,鼓励她,给她以反抗的勇气。
易遥在他帮助下,举起水管喷得欺负她的男生跪地求饶,我们都觉得很痛快,却又很心酸,因为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一场校园欺凌里,都会有救援者。
创作者很温柔,给易遥安排了一个顾森西。
但现实中呢,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能拥有不离不弃的小伙伴。
而那些孩子的青春,越来越黯淡,身上的色彩渐渐由明亮饱和变为灰蒙蒙。
在绝望中,只是一个眼神关怀,都能使被欺凌者坚持很久。
但许多孩子,连最低限度的支持都无法获得。
这场校园欺凌里的另一个温柔,是易遥的妈妈。
由于生活重压,使易遥妈妈丧失了向女儿正常表达爱护的能力,他们的沟通显然有很大问题。
她一边恶狠狠骂易遥是赔钱货,绝不给钱买新校服,一边赚的辛苦钱全都一点一滴攒起来,装在信封里,端正写上“瑶瑶的学费”。
后来得知易遥是因为自己染的病,她狠狠抽自己一耳光(邬君梅演技真好),牵起易遥手,说“妈妈带你去看病”。
易遥看着妈妈牵的手,感觉世界重新温暖明亮起来。
类似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与孩子的隔阂可能几十年都难以消除,孩子就活在家长的误会与不理解中。
父母不是天生的,也是要学习如何做为人父、为人母,学习关心孩子身心的发展,学习沟通。
又有多少孩子,能等及父母成长。
《悲伤逆流成河》,其实讲述了一场温柔的校园欺凌。
无论是角色的安排,被欺凌片段的克制,还是明亮的画面色彩,都像是撕开了真相的一角,却由于过于残酷,创作选择了回避。
就如剧尾的字幕,愿每一个青春都被温柔以待。
希望看过此片的学生里能有更多的顾森西。
希望看过此片的父母里能获得更多像易遥妈妈一样的成长。
丑话说在前头,演员演技普遍很生硬,次要演员工资低表演随意可以理解,但是主角之一齐铭,普通话像念稿子一样,实在下头。
顾森西不错,自带搞笑风格。
唐小米选角不错,脸看上去就是“我是伤口,也是刀锋”感觉。
易遥全场最佳,看好她的未来发展,演技可以的,跟电影的其他演员一比完全是在另一个世界,她是可以有逼格的。
有人批编剧有毛病,漏洞百出,如唐小米为何不敢整欺负她的人,一级压一级好吧,自身初中体验过这种现象。
运镜和光影,我觉得挺好的,不像一些人说的非常诡异。
忧伤的无力的柔和的青春,就是这种感觉。
这部影片是以易遥的视角出发的,其他人物都作为她回忆中的人物出现,非上帝视角,他人的事情描绘模糊是正确处理。
易遥的遭遇可谓是标准的教科书式易受欺凌人型,我生命中经历的两个比较熟悉的女生便是如此。
欺凌是无止境的恶,他首先夺取受害者追求自己平静生活的权力,并且潜移默化地改变她对世界的看法,最后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欺凌者。
唐小米便是如此。
在极不合理的世界中,出现一个英雄救美的人物,认真关注你的生活,为你的世界带来光芒,这不是幻想时间,这应当是不幸者希望出现的结果,我们的社会也应当满足这种希望。
社会的不公,是不可逃避的现象,填补不公,强者帮助弱者,这应当成为社会推崇的美德和义务。
母爱的缺失,是苦难的结果,这是可悲的,无可逆转的,希望每位母亲,能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何种情况。
最后,向我们的社会发问,向电影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部作品?
电影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残花落影。
我们的道德将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的讨论很重要,但我们的实践更重要。
希望这部电影能唤起更多人审视自己的灵魂,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人性。
看完电影时,我感觉了悲伤,但这种悲伤中也夹杂着希望与温暖。
但就是这些希望和温暖让这部电影变得并不是真的让悲伤逆流成河了,尽管我有点断章取义(毕竟电影只是以郭敬明的小说为框架而改编把校园欺凌作为主题的电影),但是我觉得,那么符合现实情况的这个标题,这样运用有点可惜。
我的一个朋友对这个电影剧情发表了一个很客观的观点。
他说角色的安排有点走极端,剧情也同样。
被欺凌者很正义,善良,品行端正;欺凌者内心扭曲,恶毒,执迷不悟。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双方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厮杀”,最后也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无疑是传播正能量,让人看的过瘾。
但不真实。
这让我想到了美剧《第十三个原因》,女孩汉娜贝克列了13个导致自己自杀的原因,个个关于校园暴力。
但当第二季上映时剧情却反转,汉娜贝克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那十三个人也并不是单纯的施虐者,他们变成有思想,会流泪,会愧疚,甚至其中有人被汉娜诽谤。
这就引出了那个主题——没有完美的被害人。
汉娜的死不仅仅是所讲述的那13个人责任,她自己,她父母和她生长的环境都是导致她选择放弃的因素。
就像这个电影的原著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包括被害人,都是不完美的,易遥未成年怀孕,母亲脾气暴躁,生父抛弃。
欺凌使她自杀,却并非是使她自杀的源头。
原著中使她自杀的是因为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那么试想,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有多少因为真实的欺凌与暴力自杀的孩子们是能看到希望的?
如果都可以像电影中的易遥一样都有一个阳光帅气的“朋友”陪她一起度过难关,还有母亲在身边关心(虽然是默默的),那会有多少人又可以挺过这个难以度过的青春。
看到顾森西力挺易遥时,脑子闪过的都是曾经看过那些被打了马赛克的校园欺凌。
赤裸的身体,肮脏的语言,不断的踢打。
被欺虐者未曾发出一声呻吟或呜咽,不知他们是因为害怕还是把无声作为最后的反抗。
但我心里的酸楚和恐惧总会涌上来,那种难过,远远不是这部电影能带给我的。
我只是觉得,既然已经决定拍摄这个主题的电影,既然都把最后的法律条纹一条条都摆了出来,还希望电影能尽量真实。
不论是不完美的受害者还是失去希望的受害者,他们都是被害的一方,千千万万个他们已经消失在风里云里,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在忍受着或轻或重身心的创伤活着,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徘徊在放弃的边缘。
他们需要一个为他们发声的方式,他们需要大家听到他们心中的撕裂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而不是单纯的矫揉造作,也不是创造出来一个美好的希望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他们生活已经很辛苦了,请尊重他们。
(作者声明:本人没有恭维原著的意思,其实要不是拍了电影,作者还真不知道原著的主题是啥。
)
说说校园欺凌吧。
易遥经历的校园欺凌,更多的是孤立和嘲笑。
相比之下,还没把校园欺凌更难过的那面展现出来。
有一个男孩上五年级的时候,11岁,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因为个子长得小,被同班级两个大个子男孩整整欺凌了两年。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下课铃简直是噩梦,十分钟的时间里,大个子男生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欺辱他,动辄在后背上打上一百拳,动辄拽过来就是一脚。
被欺负的男孩其实内心很倔强,他不愿意告诉家人和老师,不是因为怕,是因为自尊心。
他也不是没有过反抗,可是一米四不到的小身躯怎么和发育早的一米七男生对抗。
有一次课间,对方又过来找理由欺负他,忍无可忍的他拿起砖头和对方厮打,被三五下打倒在地,又被踹上一脚。
旁边只有两种同学,一种在嬉笑围观,一种冷漠视而不见。
那一次,他上学的十几年里唯一一次面对很多人大哭。
只哭了半分钟,他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土,从学校围墙的边上,默默地走进班级坐下,生怕别人看出自己刚经历了什么,现在看来,当时的他就像一条被撕咬的流浪小狗。
那两年,小男孩的成绩差了,开始厌学,甚至开始被班主任当作反面典型。
一个十一岁的男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一切。
从那时候起,在他心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他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在11岁的时候结束了。
是的,我就是这个小男孩。
前几年小学同学建了群,进去以后我很少说话。
尽管我已经是那些混得良莠不齐的同学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二十年的时光,并没有让我对这段经历释怀,我做不到大度,我自己知道在现在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里,会有备受欺凌的那两年留下的影子。
我希望看到欺负我的人过的潦倒不堪,我希望用同样的方式把我经历的一切让他承受。
对于校园欺凌来说,时间从来不是药膏,能让受害者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唐小米:一个不被同情的受害者再来说说《悲伤逆流成河》里的唐小米吧。
我没看过原著,因此这些看法只是基于电影。
唐小米是校园欺凌者,但她同时也是被欺凌者。
唐小米正是因为在原来的学校被欺凌,才转学到比以前的学校差一些的新学校,跟易遥同班。
我注意到,唐小米转学过来的第一天,穿着原来学校的漂亮校服裙,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
她了解班上的情况后,发现齐铭喜欢易遥,她很嫉妒,发现易遥去小诊所看病,在同学中间大肆传播易遥的病、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也想尽办法出易遥的丑、支使同学们欺负易遥,以及后来学校旅游,她趁易遥去卫生间的时候,让司机开车,导致易遥没能赶上车、偷易遥的钱给同学们买零食、最后找了黑社会的人去“收拾”易遥,却被毫不知情的易遥将短信误发给了顾森湘,导致顾森湘的死亡。
唐小米在两个学校的表现截然不同,之前是软弱可欺,之后是飞扬跋扈,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完全不同的两面人生啊。
我很好奇唐小米的家庭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影片当中并没有涉及她的家庭。
按理来说,以唐小米在欺负易遥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自信,自大,腹黑、恶毒,她怎么就对付不了以前的学校里欺负她的小混混?
她既然能够想到找社会上的小混混去对付易遥,为什么没有用这一套来对付当初欺负她的那些同学呢?
她在最初被同学欺负的时候,有没有向家长或者老师们求助过呢?
她得到过帮助没有?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唐小米为什么会从被欺凌者变成了欺凌者?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曾提到过,和他一起在纳粹集中营里一起受尽凌辱和磨难的一个朋友,在走出集中营之后,有一天他们穿过农田去集中营,弗兰克尔本能地准备绕道过去,但这个朋友径直踩着庄稼穿了过去。
弗兰克尔说朋友不应该践踏青苗,朋友非常愤怒地说,他们(纳粹)拿走我们多少东西,我的老婆和孩子都被毒死了,你却不许我踩几根庄稼!
弗兰克尔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人本是善良的,但他们比较愚钝,难以摆脱从前的生活中的阴影,当环境得以改变之后,他们从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者。
从暴力的承受者变成了施暴者,曾经的痛苦经历就是他们为所欲为的借口。
这种心里上的道德出轨是需要心理治疗来慢慢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的。
可以看出,唐小米就是这样的典型,在以前的学校受到欺凌之后,她内心的伤痛也需要找到一个发泄口,而易遥正好给她提供了这个机会。
实际上唐小米这个角色,绝对是值得所有家长、同学,甚至全社会关注的。
找到唐小米人格成长的轨迹,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校园欺凌。
啊,选择标签真是件困难的事 男主脸好僵,顾森西感觉有皱纹,还有最后顾森西转学后人家背影一看都是小女孩好吗?
年龄严重不符 不过顾森湘和女主感觉还可以。
故事情节上其实不是很矫情,得那种病真的会很绝望啊,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是像天塌了一样的事情啊 自己治疗没有钱,唐小米又把自己的事捅出去了,一起长大的人和别人卿卿我我。
一边想要家长知道带自己治病,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瞒着家长不知道怎样解释。
不懂这有什么可喷的还有最后易遥跳河的时候,在绝望的时候,在奔向茫茫黑夜前为自己为与自己有同样处境的人辩驳不是很正常的吗,难道要让自己不清不白的,让自己的家人也蒙受侮辱然后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才是你们想看的?
然后让你们喷——自己摆脱痛苦而不管不顾吗?
搞不懂,这个电影已经很真实了,然后接受不了又说人家矫情看到这么多人骂突然好生气
我不是深受校园欺凌的人,但是我曾经被校园势力欺凌过,并没有网络视频那么张狂,但是一个巴掌也足够疼痛,被欺负者的心理会受很大创伤,第二点,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母校高中发生一起校园欺凌视频案件,都传网上去了,但是我了解后校方并不是立刻解决问题而是从网络学生嘴里各种施压封锁消息,维护学校名誉,而被害者的心理呢,她反复被扇各种耳光,怎么面对别人,即使她真的存在好朋友也会因为恶势力的施压离开她,她是未成年,没有足够的办事能力去处理这种事情,而她的不声张和软弱更是滋生这种现象,这个真是案件的结局是我的母校貌似开除了加害者,但是被害人的心理创伤能弥补么?
这部电影原著我看过,客观的讲,电影反应的受欺凌者的心理创伤力度不够大,但是情节来看真的比小说改观的太多太多(不管对女主美化设置还是汤小米的一些情节处理都好的太多),这种题材的片子本身就不容易出彩,就像我不是药神(豆瓣9.2),熔炉(我推荐你去看看,豆瓣9.1)一类反应社会现实的片子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支持他,让这种现象不再发生,让大家可以得到重视,不在乎影片本身,我给五分
我出门吃饭会对服务员(我从来不会叫服务员 我都是叫哥 姐 小姨之类的)说谢谢 我也觉得有纹身不一定是社会 遇到乞丐我也会给一两块零钱 遇到欺负人的事情 我也会出手 我也会帮同事干活 我觉得我没什么不同 别人觉得我很善良 当然 也很好欺负我是gay我叫张涛在学校里 有的同学就开我玩笑嘛 说我被男人怎么样怎么样 总之特别抬不起头 记得有一次 开班会 我是主持人 然后老师也在这听我讲 同学们就在下面起哄 说跟男朋友怎么怎么 当时觉得特丢人 然后背地里老师也打听我的事情 他们当众让我出丑 碰我护肤品 说我娘炮 记得有一次吧 班里几个挺强势的同学 在我某手下面评论txl(同性恋)别的同学也跟着 当时我就把视频删了 特别无奈 也特别无助 .......上班的时候(学校安排实习 总会有同学在一起) 有的同事也知道了 让我帮他们撤盘子(在酒店实习 餐饮 就是客人吃剩下来的 )就是昨天 我去用餐大厅帮他们收盘子 收到一半我就走了 我去把盘子送洗 在洗碗间里 那个同事特别自大的说 :大厅的没收完啊 你赶紧去收 你自己的工作没做完 赶紧去。
当时我特郁闷 我帮你收你还跟我计较?
我就跟他说 为啥啊 我要帮你解决 明明是你自己的工作 他就特无奈的走了 洗碗间大爷跟我说 你别听他的 他就是看你好欺负 (当时心里都是暖暖的 )我知道 我是gay 我是跟别的男孩子不一样 但是你能不能别用异类的眼光对我 是 你什么都没做可是 我的好脾气 不是你纵容的资本啊 我想过自杀 我想一了百了 可是我不能 我才17真的 屏幕前的你 把所有事情看轻一点 我希望你成为很酷的人晚安🌈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易遥说给齐铭的这句话也是说给我的。爸妈没打过我,我不能理解有的家长追着孩子打;没和同学吵过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女生会扯头发;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我不敢想失去至亲的痛苦。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前一秒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后一秒逛了小吃街笑得像个小傻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以后我要更善良更主动一些,或许我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真的能温暖别人呢,我幻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想到我时会感到一丝快乐,哪怕我们只是擦肩而过过。如果一个微笑一份理解可以救活一个人,一句调侃一声嬉笑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其实校园欺凌不只是存在于同学讨厌你,也许她们都是无心的,但是伤害真真切切地造成了,牙齿不整齐被喊了一个多学期的外号,奇怪啊小学没人说,初中没人说,为什么高中了,大家反而变了呢,明明都是朋友,还有形影不离的朋友,这样的说话方式你们真的问心无愧吗
我有滤镜加成。不过,我一直不赞成天真,不赞成用“无意之过”“无心之失”这类暧昧的词语来粉饰太平。你需要知道这世间充满恶,十分纯粹的恶。你要咬紧牙关去见识它们的狰狞,牢记痛苦,牢记仇恨,才能时刻警告自己,永远不对他人做出同样的恶事。小任敏演技很好,邬君梅老师自抽耳光瞬间震撼。
豆瓣点映场,其实有点奔着看笑话去的,结果意外好看,和印象里小说剧情差别非常大,尤其是易瑶这个人物,我印象里是个堕胎girl来着,编剧刻意往校园霸陵方向改的不是一点半点,但还是蛮成功,结尾高潮部分很受触动,完全哭瞎。最后一个镜头的意思我理解为跨过悲伤的河,他们就能肩并肩坐在一起。片尾字幕的校园霸陵报警信息加分,镜头语言挺美的,落落做导演还可以。
易瑶的身边还有顾森西,可当年的我身边谁也没有,不过还好我走出来了,所以,易瑶们,你们一定会走出来的
本来想给三颗星,一看评分也太低了 值6.5分吧
挺好的啊,郭敬明电影比韩寒强。
想起我遍体鳞伤的青春,泣不成声。电影很现实了。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觉得夸张做作,因为遭遇这种年华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存在。电影拍的肯定是不够完美,但胜在题材的社会价值,充满诚意,我给满分。
推荐的原因:邬君梅和顾森西(辛云来饰),一个老戏骨撑起来一些节奏,一个新面孔,说是压抑之中的光亮都不为过,帅气青春阳光可爱。全片最感动的地方就是邬君梅的那句:“走,妈带你看病去。”瞬间眼泪就下来了。最后谢谢豆瓣电映的抽中~辛云来本人出现,真的是心动的感觉没有错了!!!
很高兴影像作品不像小说那般黑暗透底,相比之下,和“非主流”同时期成为校园记忆的原著如此做作;很高兴落落二号作品不似《剩者为王》那样小家子气,但难得又保留了导演文风中那种细腻感;以及最高兴的是,这才是被冠了“矫情”的青春文学,最正确的改编方式。
情节叙述的有些乱 其实总体还是挺好的
原著是易遥妈妈没了,易遥和小混混在一起怀孕堕胎,顾森湘被强暴跳楼,易遥也跳楼了,齐铭自杀了。妈妈还在,没有怀孕堕胎,森湘没有被侮辱,(但是坠楼)齐铭搬家了,易遥还有森西,光照进来了
一束光永远照不亮黑夜。没有人是旁观者。(1. 虽然我非常非常不喜欢郭敬明,但这个作品实打实是难得一见的不错的国产青春片。2. 摄影和剪辑肯定有高人指点过,镜头是设计过的,比如开篇的长镜头,女主第一人称的睁眼,先放结尾的倒叙,新人很少能想这么多。最大的问题是技巧用得太频繁了,一直在做加法。三段结构间的两处衔接更像是MV。3. 幸亏郭式矫情话没说太多,现在这个量虽然过了点,但整体看来还不太影响观感。女主演技在线也能加成。4. 放在目前国产片的大环境下看,我不介意这种题材“被消费”。确实能看出是努力想拍好,而不是单纯靠题材捞钱。)
就电影而言当然是不及格咯,但是题材很喜欢,女主角最后一段独白呐喊也是有力量的,至少我是想起几个同学的名字。
这世上,最悲惨的不是我孤苦伶仃。而是你曾给予我温暖,却又决绝的收回。 ——悲伤逆流成河。学生时代喜欢的小说被落落改变成了校园霸凌题材电影,直指社会问题,愿可以有些许影响,不在做沉默的旁观者。女主易遥眼神清澈坚毅,演出了跟整日打骂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但并没有被生活和校园霸凌压垮的倔强感。有泪点有笑点,细节处理的也都好。尤其选在2月份的上海初春开拍,湿冷阴郁的氛围完美符合主题。男二整部剧搞笑担当。演员整体不错,虽都是新人。4星鼓励。Ps:有幸参加的提前映见到了落落,简直不要太开心。
父母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比起小说无比黑暗的内容和结局,电影改编着重强调了校园霸凌的内容。校园霸凌不一定是要动手或辱骂,更多的是无声的排挤和冷暴力。没有良心的欺凌者们,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会感到一点抱歉。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成长阵痛,只有通过努力让自己有选择,才能将这些远远甩开。
不要因为是郭敬明作品就打低分。演员演技是有待提高,但电影本身是好的,不比日韩青春电影差。
面对这样的一群人生观众,拼命解释是没用的,喊哑喉咙也只是感觉满肚子全是委屈。虽然我们崇尚善良,也不要忘记向恶毒学习。
校园的霸凌在农村小、中学生普遍住校的情况下 相信这个片子会牵动一部分人的心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