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电影院看了近来饱受各式诟病的真人IP电影《美女与野兽》,大家吐槽这吐槽那,让我一度放弃去电影院看这部成人童话。
所谓的成人童话,就是即使你不再是儿童,也不是现实中的巨婴,但你依旧会在心中留一块温柔的角落放一放这些莫名其妙的小感动。
迪士尼一向是制造成人童话的高手,面对这样的童话故事——烂熟于心的剧情,可以倒背如流的台词和唱段,你能做的就是让平时习惯装逼的自己,稍稍的休息一下,放下自己的铠甲和逻辑,用孩童般的心去体会。
大家在看到了“the cold never bother me any more”那般的Elsa女王范之后,对一个如Bell那样的小镇上进女青年已经没有了兴趣,因为这就是典型的“霸道总裁爱上勇于反抗自己的爱读书美女”,的戏码,作为30岁,阅读过无数言情小说的我来说,这真是老掉牙的戏码了。
但是,看一场90年代的童话,为什么你要带脑?
90年代,那时候,道明寺还没有认识坚韧的杉菜,小燕子也没有突出重围被五阿哥射伤,同样没有那些会随便扔出1千万支票让女主离开的恶婆婆。
现在你还会觉得Bell是个拜金作死小镇心机女吗?
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都太累了,看童话也得分个“三段论”,但凡有点违背逻辑观念的小细节都要抠出来死磕。
是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是对幼年时期的嗤之以鼻?
难道没能让你想起曾经自己心里也有过的那些玛丽苏的小幻想吗?
这部成人童话,让我嘴角不禁上扬的地方,其实是那些可爱的配角。
当一脸骚气的Lumia站在桌上,拿腔拿调的说着:“Enchante”,我就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一出不逊于百老汇任何歌舞剧的精彩表演。
这部电影中,每一个配角的性格拿捏都十分的精准和到位,这就是为什么Lumia是一盏骚亮的烛台,而不是老古董钟。
电影的最后,城堡的人们在相互的道别,平静的迎接死亡,这样的场景极少出现在中国电影中,Lumia跟Gosward说:永别了伙计,我很高兴此生与你共事。
在这一段,不得不承认不争气的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一群身处桎梏之中人们,始终都怀揣着自由的希望,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态度,是怎样的信仰,使他们坚信救赎一定会到来。
美女与野兽是所有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系列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20年前的动画版看了一遍又一遍,很经典,电影版的在还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使电影情节更人性化更合理了,但是某些情节的衔接很生硬。
场景很美,有的画面甚至可以直接截屏做壁纸,歌也好听,王子很帅,虽然出场时间还不足五分钟,但那个回眸可以说是惊艳了电影院的妹子们,野兽的表现也很萌,傲娇但内心柔软的形象是立起来了,总之是一个不错的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贝儿,或许是因为每个人看法不同,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贝儿的表现,总给人一种表演没有张力的感觉,无法让观众随着她的情绪波动或哭或笑,让我觉得贝儿其实没有那么喜欢野兽,贝儿和野兽两人的对戏还好,至于贝儿和其他人的对手戏感觉完全是在尬演,尤其是一出场的那段,看着比较尴尬。
一部无功无过的改编电影吧,没有亮点,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两星半。
Tale as old as time, True as it can be. ——
所有迪士尼的动画都是在讲成长,这次的成长不能说是别具一格,倒也可以算是颇具新意。
其实生活中常见不太合群、沉浸于书中的女孩子,也常见为爱拼搏、胆识过人的姑娘。
二者的个性相差甚远,存在天然的矛盾性,但又各具特色,让人心驰神往。
贝儿的出现,一个无所畏惧、自有一片世界的贝儿,因其性格中独有的勇敢而卓然于众人,也因知晓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其性格本身的奇异的和谐性就足以引起异性的注意,更别说上天还给了张漂亮脸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男配即使在人设上有千万种bug,审美还是不错的。
懂得爱与信任并不是单向的授予与接受。
通篇主打的王子魔咒致力于让野兽一般冷酷的王子学会关注和表达爱情与信任,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互扶持的过程。
来自小镇眼高于顶的叛逆姑娘,自幼丧母,执着于文学作品中的完美爱情,仅以学识和智慧作为选择夫婿的标准,面临婚事不能自主的威胁;久居深宫不近人情的暴躁王子,同样自小缺乏母性的关爱,找不到在丑陋和冷漠后依然柔软的自己,和依旧愿意柔软的姑娘。
值得一提此时的加斯顿壁炉歌舞会,加斯顿的形象得到了丰满。
一个受众人敬仰的能力者,拥有了所有物质上的满足和虚荣,却始终只能依靠战争和追逐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在故事的最初,每个人看似有正常的生活轨迹,却又不可避免的身处于迷茫与痛苦之中。
同样希望在爱情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势的两个人,并不适合在一起。
所以尽管在万众期待下,两个人依旧矛盾重重。
关系的彻底改变在狼群追击后的英雄救美起。
两个同样拥有坚硬外壳的孤僻者相遇,雪地里狼狈不堪的野兽和惊魂未定的美女,在彼此尚未准备充分的情景中,因为同样一群狼的助攻,双双卸下防备,在一匹既能当警犬又能驼壮汉的神马的陪伴下,毫无伪装的坦诚相见。
所谓命中注定,不过是在那个白雪皑皑的下午,你看见了我,我看清了你。
最喜欢当贝儿离开城堡时,野兽爬遍所有高楼只为尽力目送其远去的场景。
什么是真爱?
真爱并不等同于彼此相爱。
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没有自由还能有爱情么?
”贝儿并未接受野兽的告白。
野兽最终选择放手,茶壶妈妈一语道破天机,他已经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
我能给你最好的自由,是失去你的权利。
自此你有你的世界,而我祈求,某年某天,茶余饭后,你偶尔有想起失去一切的我。
Tale as old as time, Song as old as rhyme, Beauty and the beast.(如时光般不老的神话,音韵般古老而美丽,爱是永恒) ——by 雨肖三门
《美女与野兽》7个小观点。
(藏不住剧情抱歉脸)1. 大表哥就帅了一支舞的时间。
╮(╯▽╰)╭2. 这种我就是对你凶可你遇到危险我绝对第一时间挡在你面前的梗里藏着我永远的少女心啊!
3. 后半部分村民们去城堡为什么没有遇到狼群,哼!
4. 所以美与丑不在于模样,在于是否懂爱么?
5. 不是很懂自己,还是很喜欢野兽还是野兽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有着猛虎细嗅蔷薇的小心与温柔。
6. 片尾很别致,有如每一个人出来一一谢幕一般。
7. 谢谢Disney,让我不管走了多远,仍可以像个小孩子一样。
一共刷了六个版本的《美女与野兽》,突然意识到,即使也换成爱玛石来演,这仍是一个无论怎样拍都不会好的剧本。
下面逐一说明理由。
《美女与野兽》虽然是经典之作,但始终有个因童话题材限制而不成立之处,即从不涉及性吸引的部分。
我特意查了在线词典中对爱情的解释:爱情通常是情与欲的对照,爱情由情爱和性爱两个部分组成,情爱是爱情的灵魂,性爱是爱情的能量。
然而从没有任何一个版本对其有过明确的描述。
仅仅在1946年让·谷克多导演的版本,美女见到野兽后晕厥,野兽将美女抱回房间,换上华服,其中隐晦的省略掉可能是性的部分。
2014年文森特·卡索和蕾雅·赛杜的法国版也是在野兽还是人的时候才有一丢丢亲热的戏。
更多的处理方式是,将之描述为两个边缘的、不合群的、被世人所不能理解的人之间的共鸣。
新版美女和野兽看星星看月亮聊罗密欧与朱丽叶;谷克多版野兽以死相逼、后又献上自己的全部宝藏;老版迪士尼最有趣,野兽干脆承认自己不认字,只是家里书多而已,美女爱他是因为温柔、对小动物好。
好吧,你可能就是我妈口中适合结婚的老实人。
《美女与野兽》有个非常好的前提设定,即,学会爱人且让对方爱上他。
这几乎是其它所有提倡一见钟情的童话故事中所没有的。
但让人很失望的是,影片里丝毫没有学习的过程。
仆人献计送玫瑰送宝石,这是讨好并不是爱。
让他重新打扮说话小声,这是有礼貌也不是爱。
剧情转折的关键是野兽为了让美女回家救父还给她自由,称之为舍弃了自己性命的最大的爱,然而这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囚禁。
反而美女才是学着去爱的。
适应对方的习惯端着盘子喝汤,做出巨大牺牲放弃颜值跟野兽在一起。
女生总是容易用情。
野兽人设的矛盾性也是重大问题。
由于不敢表现杀戮,不可以黑化,不能体现野兽的残暴,野兽除了稍微吼几声吓唬人吓唬狼之外,从来没有兽性大发过。
只是假凶。
即使有几个版本中有死去的鹿或者沾了血的爪子,也从来没有正面的猎杀过程。
但我们可以看到开篇介绍中,王子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他刻薄、冷漠、自大、自私,因此才受到诅咒。
没有了被驯化的过程,美女的作用只是把他的外貌改变,那又怎么做到学会爱人呢。
新版《美女与野兽》几乎完全复刻了迪士尼的1991经典版,却多了40多分钟的时长,其原因在于,为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道具加戏。
使劲加戏。
毫无用处的加戏。
-给戏本身加戏。
原版节奏紧凑,歌舞片段都非常节制,基本都是单人歌舞。
新版则是单人低起、众人合唱、载歌载舞、重复副歌、收。
感觉看了一期《我是歌手》。
-给艾玛·沃森加戏。
主角光环使得艾玛·沃森的戏份无故的、无节制的增多。
比如为了强调美的装扮的过程,与配角无用的繁复交流,关于母亲的前传。
甚至野兽第一次在镜中看到美女的样子,也从之前的倔强换成了现在的楚楚可怜。
-给父亲加戏。
不同的版本对父亲的身份做了不同的设定,画家、发明家、商人。
性格也迥异。
新版最失败的地方在于设置了回到风车里,开启关于母亲的回忆。
然而这个设置对之后的情节没有任何影响,父亲甚至连内疚都来不及表示,剧情就狂奔到下一个点。
-给同性恋和黑人加戏。
这段波米老师在节目中说过,即,一个本应作为反二而与反一呼应的角色,却为了特殊身份的考虑,不能做任何错误的举动,导致人设全面崩溃,也让反一更加脸谱化的黑化。
-给马加戏。
动画版本有很多特有的俏皮和拟人想象。
除掉城堡里的物品,人物也经常与动物互动,做表情上的幽默呼应。
在动画中马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但是新版只能被一次次的遛出来,只为证明,这匹马通人性。
如此面面俱到,累不累呢?
-给女巫加戏。
出场的有效信息非常少。
不懂最后野兽变成王子为什么不当场把她打死。
-给花瓣都得加戏。
不得不说,花瓣掉落城堡衰败的设定还不错。
除了剧本改编的乏善可陈,即使有了3D和IMAX版本,新版《美女与野兽》也是视听极其糟糕、美学极端倒退的一个版本。
早在1946年让·谷克多导演的版本中,就尝试在开篇加入场记板,全片歌剧,以手臂当烛台、眼睛可动的雕像,巴洛克式服化道云罗,美女在第一次走进城堡时用了升格+轨道、蜡烛引路,呈现不同于村庄中的梦幻的环境,也预示一个人走入另一个人封闭的内心。
且创造性的用白玫瑰取代红玫瑰。
1978年的捷克版本中,野兽直到第37分钟才向观众展露本来面目,且马上衔接一段风格迥异的梦境,镜头切回,野兽早已经消失。
到第57分钟,美女逐一擦拭相框表面的尘土,野兽一点点显现。
而让美女真正见到野兽,是在全片时长只有83分钟的第70分钟,美女通过镜子看到站在其背后的野兽。
这个版本并没有童话中拟人的物品的过多出现,却选择了偷窥视角,不断以主观移动镜头完成剧情发展。
这一点,也比2014年法国版本的台词“我总觉得有人在偷窥我”不知道高明多少。
重回1991年的经典动画版本,为了表现欢腾喜悦的氛围,其中有大量动画所特有的镜头,比如拱形环摇的地面,俯拍推进式长镜头,对称的、倾斜的构图等。
(新版等出资源我再截图示意拍得多一般吧==)最后,我想回顾一下每个版本中野兽的造型。
几十年了,野兽从来就没有像野兽过。
2017迪士尼版本,我觉得好像马景涛。
2014法国版本,《西游伏牛篇》。
2009澳大利亚版本,小卖店随手买的道具。
1991迪士尼版本,金牛座吉祥物。
1981年捷克版本,雕兄好久不见。
1946年谷克多版本,金角大王。
最后的最后,为什么美女能成为美女呢?
纵观所有的版本,美女除了喝酒喝汤喝水外,从未吃过一口食物。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谷克多告诉你:
艾玛 沃特森这几年的演技真的一点长进都没有,表演完全没有层次感。
第一次进城堡,救父亲的时候,本应该是感人的片段,可我感受不到那种深刻的父女之情。
“我一定会出去的。
”当她用自己的自由换来父亲的解脱时,请允许我揣测一下一个勇敢女儿的心情:救父心切,野兽可怖;虽然出去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父亲出去就好;我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闯出去。
情绪应该很复杂,可她的演绎却让人觉得她丝毫不担心自己出不去(女主光环?
)。
以及,贝儿“回到”巴黎,得知母亲离开的真相,母亲为了保她周全,让父亲离开的伟大母爱,还有父亲不得不舍弃母亲的悲痛与无奈,和对女儿的爱护。
贝儿依然也只是一副说哭就哭,枯燥无味的丧脸,希望艾玛可以好好把握一下角色的情感。
还不如前几年演的《壁花少年》高中妹儿,虽然被E妹抢去不少风头。
╮(╯▽╰)╭比较可爱的是“野兽”和贝儿情感促进时,大表哥还没有变成人形,那副全是毛的面孔上传达出了少男春心萌动的雀跃不已。
2333情节没得说了……故事很老套,反正导演也没想着要深入挖掘点新鲜东西。
可能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还可以和嗜书如命、独立自主的姑娘有共同语言。
不读书会被耍得团团转,就像厌恶知识的村民们随随便便就被一介武夫点燃起怒火,烧杀砍打。
啊,加斯顿故意激怒村民,大肆“演说”的场景居然会让我想起元首???
←_←歌舞也非常old。
歌曲一般吧,旋律也没有创新之处。
舞蹈就……有一幕场景超级超级超级超级让我失望,就是贝儿和“野兽”的共舞之夜。
前一场贝儿用餐时,家具们欢乐的场面相当绚丽有趣,让我很期待后面主角们跳舞的片段。
结果……本是主角两人感情升温的美妙时刻,来了一段蹩脚的“舞蹈”,可以说是真.尬舞,让人觉得根本没有用心学过舞蹈,演员和导演太让人失望了。
衣橱大姐白给裙子加上“星星”了=_=比较让人惊喜的几个点:1. gay里gay气的来福,个人认为这个角色倒是最丰满的人物。
前期对加斯顿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帮助加斯顿。
到头来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被人家放在心上,才会帮助家具们抵抗村民的烧杀砍打。
2. 机灵可爱的“家具们”,居然还有伊恩爷爷扮演!
big surprise!
3.来福夸赞加斯顿的尬歌尬舞场景。
4.居然还有三个异装癖小哥哈哈哈哈哈,本来只是路人的小哥们无意被解放了内心~———————分割线————————看到有人讨论到《美女与野兽》的女权主义,顺便提一嘴。
贝儿一出场,就把她定位成一位被大家孤立的“怪人”,村里只有她喜欢读书。
想想这个封闭村庄的风气:人人害怕读书,只有贝儿这个外来者与众不同。
她来自巴黎,可以看成是外来进步文明,贝儿已经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暂且认为她从婴儿时期就被父亲带到这),但这个村庄却仍然固步自封,甚至阻止贝儿教其他女孩儿认字。
贝儿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可到了结局呢?
导演的处理像个中学生写作文一样,还要首尾呼应,来个皆大欢喜的舞会。
贝儿和同样憧憬外面世界的“王子”也只是呆在这个城堡里,大家欢聚一堂难忘今宵。
前面那些先进女性的形象塑造被导演忘光光。
除了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和华丽的演员阵容,这部2017年的真人电影在26年前的动画版面前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甚至在场景调度和气氛营造方面前者尚且不如后者。
影片中过于密集的歌唱片段过多弱化了剧情,弄巧成拙。
至于演员,艾玛和大表哥俊男美女的组合虽然养眼,但效果差强人意:大表哥化身潘神,一窥庐山真面目的机会不超过十分钟;而艾玛,不要再惋惜她为了出演本片错过lalaland及可能与之俱来的荣誉,因为她的演技真的还没到可以在颁奖季崭露头角的境地——也许这就叫,同名不同命。
我看了一圈评论,感觉被深深的颠覆了...就我自己来说吧,我觉得真的很棒。
艾玛很美,场景很壕,特效很棒...但是我来这里一看长评短评,基本都是骂艾玛的、骂导演浪费大表哥颜值的、骂基本没有改编的..很无力,我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观影感受,众口各词,但是我真的觉得很失望——很少有影评夸这部电影。
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很难过。
我觉得这个电影,还原度高就是好看的其中一点(我自己来说)。
看到以前的回忆被拍成这么真实、美丽的东西,我很感动。
怀着这样的心情来看评论,没想到你们都这么不喜欢这部电影...怎么讲呢,我觉得有些评论真的太恶毒了,可能是我个人主观,但不管怎么来看,我都不觉得艾玛的演技尴尬或者说还留着赫敏的影子。
在她的一举一动中我看到的都只是贝尔啊,不管是在哪个场景也好,都是贝尔,哪里来的赫敏的影子啊?
又重新看了看,有说她脸僵的,有说感情处理非常粗糙的,有说构图不好的...真的看得哭了,我真的找不到话来增加我的说服力,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一幕让我尴尬,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片子...就这么多了,也不怕被人喷,但是以后有看了什么喜爱的电影,我尽量不会来豆瓣了... 肯定会有人讲“爱来不来”“玻璃心”之类的话,可是我觉得有的评论真的很不留情面,批斗的一无是处,看完这些真的很绝望。
有人说,童话回到迪士尼,才是回到家了。
备受欺凌但心地善良的白雪公主、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美人鱼、身世可怜却勤劳能干的灰姑娘…每个鲜活而又类型迥异的形象,都令人印象深刻。
与其说每个“公主”都或多或少的体现着“女权主义”,不如说,是迪士尼,让刚接触英语动画的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公主”。
“贝儿”,也与他人不同。
她与小镇上其他女性都不同:她独立自主,与世俗背道而驰——热爱阅读,有自己的梦想,敢于冒险,尊敬父亲,并心地善良。
用当下的话说:她是一位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并且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她拒绝“小时候吃四打、现在吃五打鸡蛋”的大众情人Gaston的青睐,也许是因为他除了觉得贝儿漂亮,不能感受到她独特的内心。
而野兽是不同的,他丑陋的外表不被世人所接纳,也自然不会有人感受到他绅士的内在。
可他们一同在城堡里阅读的场景,颇有些岁月静好的味道。
你与他人不同,你本身就与他人不同,你在他眼里,更与他人不同。
当贝儿问父亲觉不觉得自己 "odd" 时,他这样回答:"Small village, small mind, now they think you are odd, one day they will all imitate (模仿) you."我身边的许多女性,她们都成熟而独立。
她们"work hard, play harder." 工作时巾帼不让须眉,富有创造力、激情,并始终维持着高效率。
私人时间里,她们或许健身,或许远足,或许参加一门花艺课程,或许与朋友们一起烹调美食、烘焙饼干。
她们与传统印象中的“中国主妇”相去甚远,至少不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清洁地板上;也不会将所有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独立、坚强地成长。
这也许就是那些灵魂独特的地方:她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并用每一天去丰富它,而不是将过去的一天复制又粘贴。
我希望,你也是这样。
Marrying a Prince not a prerequisite for being a Princess.“要成为公主,并不一定得嫁给王子。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姑娘,就做你自己。
三星半,最纯正的原著党,画面音乐极佳,艾伦·曼肯的原版音乐百听不厌,服装和艺术指导最起码给个提名。
改编度极低,没有黑化或更进一步改动有些遗憾,只能说老旧了,但很多细节神还原,跳舞那段很美很情怀。
屈臣氏一脸苦大仇深,大表哥转身那一刻全场叹之,但我那场旁边那女的为什么在笑???
一般这类童话性质的电影不是我的菜,但这次例外,动画版的《美女与野兽》我是非常喜欢的,大概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小时候的最爱之一,家里迄今还留有这盘录像带。
所以呢,对于这部电影版《美女与野兽》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有着情怀这种东西在作怪。
但其他观众就不一定了,因为结合之前的动画版,本片算是纯正的原著党,变动不大的音乐剧。
1,6亿美元的投资,迪士尼爸爸财大气粗,任性。
动画改真人,究竟要怎么拍?
迪士尼最近流行将当年的自己的动画电影变成真人,原本以为在《爱丽丝梦游仙境》《沉睡魔咒》基础上,迪士尼会在“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没想到到了《灰姑娘》的时候,发现米老鼠改变了策略,这部电影很本分的还原了“仙履奇缘”的童话故事。
后来《奇幻森林》在视觉效果上完成了突破,并且故事在原版的基础上有了更加有趣的原创式变化,个人认为《奇幻森林》才算是真正的改编。
到了这部《美女与野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导演比尔·康顿与编剧团队竟然“比着动画”拍了一部电影。
从故事到情节,从服装道具到歌舞场面,虽然不是一笔一划的临摹,但也整体也八九不离十。
这倒是让人想起了当年格斯·范·桑特拍摄的《惊魂记1998》,后者按照希区柯克的原版《惊魂记》,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做到了还原(除了换了演员和变成彩色之外,其余几乎完全一模一样)。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虽然不至于完全复刻,但从改编度的角度来说,本片是极低的。
当然,这样并不是贬义,就看你怎么理解。
想说改变并不容易《美女与野兽》是法国女作家珍妮-玛丽·勒普兰斯·德博蒙创作的童话故事。
在法国,博蒙夫人是第一本儿童杂志的创始人,她编写的故事和童话充满了自由幻想的色彩,《美女与野兽》是其最出名的一部。
人兽相恋,这个故事放在今日会夹杂着各种重口味之感,但在那个年代,清新脱俗的幻想故事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被诅咒的王子,充满魔力的玫瑰,替父抵罪的少女。
这个故事经典之处在于野兽的神秘与凶猛,配合王子的纯净的内心,以及贝尔姑娘的美貌和勇气,王子与灰姑娘纯美的爱情故事被加上了崭新的模板,幻化出别样的风采。
归根结底一句话,一个在那个年代就显得有点老套的童话故事,换上了别致的外衣,成就了我们今日所熟悉的《美女与野兽》。
换句话来说,这个不新鲜的故事,在经过了原版动画的脍炙人口之后,到了如今味道就更加淡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改编又能变出什么花样呢?
说道改编,2014年蕾雅·赛杜那版《美女与野兽》才是真正的改编,但那部作品视觉效果华丽,但在故事方面并不能令人服众,因为改得太离谱了。
正因为原故事过于深入人心,法国版努力想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原本美女与野兽之间的爱情纠葛被淡化了,增添了王子与仙女的情感线(王子是用箭射中仙女才被后者变成野兽,其实就是男主角的前妻),反而主线故事不如支线王子仙女CP好看了,因为本身主线就是很老套的童话故事,这就让人迟迟无法进入到美女与野兽的主线故事中,甚至让人感觉贝尔变成了一个小三,电影变成了一个续弦的故事。
对于童话故事来说,挖掘出其另一层深意,难免会对原始故事层面的主线进行一下压缩,或者二者之间的情感元素在多年演绎之后,也难以寻找出更深的内涵,这也是很多童话故事在二次开发后都留下的问题,比如美国的《魔境仙踪》和《爱丽丝梦游仙境》,挖掘了故事其他层面的主题,却忽略了最原始的故事本意。
那么这部《美女与野兽》,你让加斯顿、或者仙女反客为主,让贝尔、野兽和加斯顿玩三角恋?
大家会接受吗?
或者跟《白雪公主与猎人》那样变成动作片,美女大战野兽?
我想粉丝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美女与野兽》并不是《睡美人》,两位主角存在感是非常高的,完全主线故事,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谈恋爱,导致本片无法像《沉睡魔咒》那样颠覆,倒不如老老实实的走本分路线,彻底还原当年的动画,致敬一个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
神还原的情怀+超赞的视听这样一来,本片牺牲了故事上的创新度,取而代之的就是极致的情怀因素和视听效果。
所谓的“情怀”,就是“神还原”,从歌舞场面到情节部分,真是做到了有板有眼,两人共舞的场面是全片的high点,其中最有感觉的一段,便是野兽带着贝儿来到花园中,贝儿带着红色的斗篷,这段场面真是非常激动,简直跟动画版一模一样,情怀满满。
而视听效果,则呈现在对故事画面的点缀之上。
本片虽然整体上与原版别无二致,但也有着稍加的改动,不是故事而是画面。
以第一场歌舞为例,原版是贝儿在村镇沿途上边走边唱,周围村民的议论为辅。
电影版呢,则是一个360度环绕,角色走位、镜头运用非常流畅,跟拍、俯拍、还有大环境都有展现,这是变化之处,对原版画面的升级。
除此之外,还有那段著名的共舞场面,是全片最华丽之处,漂浮在空中的烛光,摄影机的走位非常养眼,艾伦·曼肯的原版音乐百听不厌,服装和艺术指导在明年奥斯卡上最起码给个提名。
众所周知,动画电影可以无视演员走位和摄像机运镜,在后期计算机和图纸上,可以模拟出各种非常棒的摄影效果,但真人电影,必须考虑演员在绿幕前的走位和摄影机在摇臂、轨道或者大炮上的运行轨道。
而真人电影能做到比动画版的画面还要养眼流畅,这是本片不俗的地方。
另外呢,本片最突出的地方除了视觉效果和服装道具之外,还有一个大家都比较忽视的地方,就是音效。
我看得那场,是DTS:X场,说穿了就是沉浸音格式技术,主要就是临境音媒体服务器此格式能够在观众周围的精确位置上营造逼真的声音效果,缔造更为丰富的音景。
片中城堡中共舞场景中,那音乐真的是从四面八方而出现,全方位流动的音效电影的音乐效果体现淋漓尽致,这是非常享受的一点。
当野兽被火枪击中时,那如重拳的撞击声更是极为真切,大概是为了音效方面,还特地将加斯顿的弓箭换成了火枪。
沉浸音对静谧的展示也是非常理想,老爸初入城堡四周一片死寂,贝尔一人独自的时候,城堡中空荡的回音,茶杯和烛台走路时由远到近的声音,在DTS:X环绕音效的支持下效果让观众仿佛已置身于这个城堡里,唯有孤独的身影。
综合而言,《美女与野兽》是最纯正的原著党,是一次复刻,也是一次重金投入的升级。
“大表哥”与“屈臣氏”最后,说一下演员,大表哥转身那一幕,想必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就好像整个世界都明亮了起来,大表哥的颜值绝对够。
虽然这位整部电影都被野兽掩盖了真容,很多人还在吐槽为什么这么帅的王子,不给他秀颜值。
拜托,真不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吗?
为什么美女与野兽啊!
心灵啊!
当然我觉得他们应该是恶搞开玩笑,否则这个只看脸的时代真得没救了。
想看大表哥颜的,除了《唐顿庄园》之外,推荐一下美剧《大群》,超级英雄剧哦。
艾玛·沃森版的贝儿,我觉得还行,倒不是在强调她演得多么多么好,而是迪士尼找对了人。
因为贝儿作为迪士尼公主系列之一,算是最特殊的一位,因为她是所有公主里最胆大,敢一个去野兽的城堡,而且有自己的主见,敢跟加斯顿对骂,胆大心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几乎是“女汉子”了。
屈臣氏小姐从面相上来看,很美,但不是花瓶脸。
把眉头一皱,就好像要打架的样子,第一次看见野兽的样子就跟看见伏地魔一样。
我觉得她演贝尔真的很合适,而且个人觉得她皱眉的表情要比笑起来更加好看,不吹不黑。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