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人与神

Des hommes et des dieux,人神之间(港/台),神与人,Of Gods and Men

主演:朗贝尔·维尔森,迈克尔·朗斯代尔,萨巴纳·奥扎尼,奥利维尔·雷堡汀,雅克·赫林,菲利普·劳登巴赫,洛伊克·比雄,泽维尔·玛利,让-玛丽·弗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阿拉伯语,法语年份:2010

《人与神》剧照

人与神 剧照 NO.1人与神 剧照 NO.2人与神 剧照 NO.3人与神 剧照 NO.4人与神 剧照 NO.5人与神 剧照 NO.6人与神 剧照 NO.13人与神 剧照 NO.14人与神 剧照 NO.15人与神 剧照 NO.16人与神 剧照 NO.17人与神 剧照 NO.18人与神 剧照 NO.19人与神 剧照 NO.20

《人与神》剧情介绍

人与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北非村庄里,八名法国西多会修士严守着基督教的信条,在修道院唱诗、礼拜、救死扶伤,与当地穆斯林村民和谐相处。然而,一次恐怖主义分子的袭击,打破了这份宁静。工地上,外籍工人惨遭屠戮,西多会开始遭到村民的怀疑和怨恨。此时,政府军决定对修道院加强护卫,然而以克里斯汀(朗贝尔•维尔森 Lambert Wilson 饰)为首的修士们最终拒绝了军队的要求。在圣诞节前夜里,一群原教旨主义者深夜来访,宣称对这场屠杀事件负责。在教堂门口,基督教修士与伊斯兰教门徒进行了教义上的短兵相接。修士们用勇气和教义捍卫了尊严,全身而退。然而,政府军随后杀到,不仅活捉了恐怖分子,而且用卑劣的死刑处死了头目。他们怀疑修士与恐怖分子私通,于是把矛头对准了这座教堂…… 本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三季大染坊续嗨1995扫黑2020丛林精神寻宝搭档第三季京都机密不惑之旅生死劫杀1946飞刀问情亿男大学航空炸弹客想爱就爱2.5罗丹巨鳄岛对某飞行员的追忆晚安艾普儿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二季最佳婚姻大路朝天钴蓝爱恋海湾之遇无法抗拒的恋爱红苹果乐园天赋异禀第二季如此美丽的你养育者第四季西行纪之再见悟空我们是一家人室内足球少年!!!!!

《人与神》长篇影评

 1 ) 人与神:躯体与灵魂

(写于2011-05-26)肤浅点看,躯体其实是局限于生死,作为生的一种基础和本质,而灵魂则是一种挣脱科学的教条外衣在精神世界中有意识的存在,这是一种很官方总结性的理解。

但放在本片中“两词”却有了更加丰富而深远的含义。

躯体更加趋向于现实中人的一种象征,身为人的平凡、懦弱、残忍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而灵魂则更加趋向于一种精神的象征,也就是信仰。

片中无论是基督徒,还是极端分子,虽说都有着强烈的宗教情结,但依旧难以摆脱身为人的特征与缺陷,但往往爱与善却能很完善的弥补这种与生俱来的弱点。

在偏远荒凉,四处都弥漫着恐惧和硝烟味的阿尔及利亚,一座简陋而古朴的修道院里有八位从法国远道而来的传教士,他们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受困于战争和动乱,因而恐惧敏感的当地居民,提供珍贵的医疗药物,传播爱与和平,但这种短暂的美好却被当地的极端分子所打破。

他们用凶残而暴力的方式杀害了外来工人,并将目标瞄准了修道院里的稀缺药物及可利用充当人质的那些传教士,当生命不断受到威胁和恐吓时,理所当然的畏惧和神经质也会随之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而本片着重刻画的就是修道院里的传教士们如何从分歧走向统一的这么一个过程,虽说最后以悲剧收场,但他们对自身信仰的执着和坚定而做出的伟大牺牲却深深地震撼了我。

从朴实单纯的当地人与传教士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怀着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宗教无比崇尚和依赖的情结。

但杀机四伏的社会格局却让这看似平凡的向往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求,让这种情结变成了生存下去仅存的精神支柱,但他们毕竟是凡人,信仰只能是作为存活下去的一口精神干粮或泉水,并不能将他们从惊恐和不安中真正意义上的解救出来,并为之改善或满足他们的生活环境或需求。

尼采说过每一种宗教的诞生都是出于恐惧和需求。

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空虚或单调的人容易信教。

同样的生活在乱世中的阿尔及利亚人,现实中几乎没有希望可言,腐败的政府,贫穷的生活,疯狂的极端分子,以至于只能通过精神上的依托来寻求自我慰藉和心理暗示,虽然依旧难逃恐惧的追随与威胁,但信仰起码让他们在无望的生活中紧握住了一点希望。

极端分子被杀后,政府请来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的基督徒克里斯蒂来确认,克里斯蒂看到遗体后面露悲伤手划十字开始为其祷告,这让政府官员非常反感而心生误解,日后更是肆无忌惮跑到修道院对前来求医的平民百姓进行严苛而霸道的询问与调查。

腐败而同样残暴的政府体系可以说是让国家陷入动荡、恐慌与不安的罪魁祸首,极端分子的行径部分的目的性也可归其于是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疯狂威胁和报复,及对自我宗教信仰的极端坚守和虔诚。

当躯体与灵魂开始变得矛盾,生命受到威胁必须时刻做好死亡的准备时,一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涌现出来,开始变得自我怀疑、困惑、彷徨、焦虑、否定与消极,起初的目的和信仰开始动摇。

是义无反顾的远离这里回到祖国,投入家人的怀抱感受家的温暖,成为一个为生活而忙碌或打拼的平凡人,还是坚定不移的留在这个处处充斥着死亡的危险国度里,继续宣扬着爱与善,坚守自己的信仰,守护着当地的“同胞”,这是游走在现实与精神间的挣扎,更是一场人与神之间的对决。

经过几次表态,虽然曾有过想要自私逃离的冲动与欲望,但想到那些纯朴的百姓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寄托于百姓的希望和安定,信仰授予自身的使命与责任,部分基督徒虔诚而坚定的话语,最后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思想的领悟,八个人终于达成了一致,坚定的留下听命于上帝的指令与安排,躯体最终拜倒于灵魂之下。

在激昂而忧伤的天鹅湖的伴奏下,八个传教士享用着“最后的晚餐”,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展现在镜头前,百感交集难以言喻,好似一种卸下重负释怀后因彼此的存在而流露出来的感动与知足,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恐怖色彩。

在一个个缓慢而深沉的镜头中,通过记录而客观的角度,让我们从光影交错中了解到了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虽说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和社会问题,却呈现得让人无比的感动而为之信服。

冰天雪地中六名传教士平静而不安的走上了“死亡之路”。

虽然他们看似很渺小及平凡,难以给百姓的生活带去实质性的改变,但他们却给予了百姓更为重要的内心平静和精神安抚。

虽然信仰也会成为人类变得残忍的借口或理由,但它却也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希望与安慰。

凡事都有两面性,理应将正面的一面着重而放大来看,从而削弱或避免其造就或引起的负面性。

一座座十字形的墓碑肃穆而平静的树立在修道院中,神圣而庄严,他们献出了自己的躯体,却为灵魂披上了一层纯洁而高尚的圣衣,他们超越生死的那刻虔诚而无悔的心,经受住了艰巨的考验,相信同时也得到了上帝的见证,为他们敞开了天国之门,或许也只有那个被称之为快乐而完美的国度,才能让世人共享到终日所期盼的美好与和平。

 2 ) Do right things at right time

最终,8名法国基督教徒,在怀疑,分歧,犹豫之后,他们,还是,选择,留下。

Christian最后说,这一切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活着,他们在恐怖分子侵入后,仍选择,在圣诞夜做完弥撒,这才是他们必须做的。

接着,他们就如同新生,每一天如是。

Do right things at right time!信仰就是,在极端痛苦,在根本看不到希望之时,仍旧信,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我接触宗教,源于和一位同学的相遇。

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开始有些感同身受,我感受到了上帝的力量,只因信,他让我感觉我自己站在磐石上,不动摇,这样的感觉,23年,从未有过!

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

刚开始他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没有办法接受,而现在,我却自己选择去看了这部电影,而且对整个剧,很能理解,看得明白,觉得,信就是如此。

这不就是到了right time,自然而然就会做right things么!

信,让自己的灵魂变得自由,心,将不再枯竭,而是满满的!

 3 ) 信仰是什么

一直以来都关注宗教题材的作品。

《我的名字叫红》不怎么看的懂,但也总能体会一些;《穆斯林的葬礼》更能接近我们的年代和思想;对于《都铎王朝》和《狼厅》我更关注宗教改革;《圣殿春秋》中菲利普对信仰的执着,汤姆、杰克对建设大教堂的终身奉献,总能感动着我这样一个毫无信仰的人。

问过自己,我有信仰吗?

似乎没有。

儿时接受的教育根深蒂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难得不算是信仰吗?

可为什么每当国际歌想起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淌下泪水。

2010年的法国电影《人与神》,没有很强的情节、没有动作、没有特技、没有美女,频繁的长镜头和特写耐心地展示着:远在阿尔及利亚的偏僻山区,一个简陋修道院中八位白衣修士的日常生活:祷告、阅读、劳作以及和穆斯林村民的和睦相处。

但阿尔及利亚的内战(伊斯兰极端分子与政府军的对抗)打破了这一切。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必须作出选择——“离开”还是“留下”。

在一次次的圆桌会议上,修士们最终一致选择留下,也就选择了死亡。

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修士们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凶手到底是谁?

是恐怖分子?

是政府军?。。。

这不是导演所关心的,导演侧重展示的是修士们从分歧到达成一致的心路历程。

看完电影,回响在耳边的是修士们诵经时每每唱响的圣歌,动容的是他们在恐惧中选择用圣歌唱响自己的信仰。

那一句话会永留我心——“野花不会因为寻找阳光而移动,只因上帝的照料让他们不管在哪,都能够丰饶美丽。

”阿尔及利亚山区让我想起新疆广袤的土地和喀什的老城。

对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总感到好奇。

走着喀什的街道上,那种异域的感觉是从未能体验的,可兰经、安拉、麦加、穆罕穆德、清真寺、阿訇、做礼拜、肉孜节、斋月、主麻日、古尔邦节,还有很多很多。。。

没有信仰也能生活,有了信仰生活会更美好吗?

信仰到底是什么?

它会让人更有寄托还是让人更痛苦?

我的寄托是什么?

我能向谁敞开内心?

我的归宿在哪里?

 4 ) 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最干净,一个教堂寺庙,一个红楼妓院

〈人与神〉: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最干净,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教堂寺庙,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红楼妓院。

这两个地方的人,心无所住,通明“自尊心”乃脏陋之物,一切争乱,皆始于自我。

能顿悟“一多相容,以众为我”自然明白真理正义从来不会站在军人、警察一方。

人生一世,一切虚无,唯有爱曾擦身。

 5 ) 信与不信间

新春佳节,按民俗传统,国人兴择个吉日前往庙堂烧香拜佛。

即便是平素很少进入这类清规戒律之清净圣所,无论是初一挤归元寺抢头香,还是初五拜财神,抑或去道观求签问卦,国人可谓不遗余力,凑足热闹——虽然对于绝大多数在指导性正确三观教育下长大的普通人,宗教信仰还是很生分的一种东西,却并不妨碍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将信仰的形式感运用得淋漓尽致。

难说是因为信仰导致了举动,还是因为热闹一把烘托了信仰。

西欧人都有着很深的基督教情结,哪怕本人不是教徒或者仅仅是个挂名教徒(出生就受洗,非自主选择),相关宗教带给他们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

关于宗教类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是热门。

当然,在世俗化的大环境下,宗教也受到属世人性的影响,哪怕是冠以导向性无误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现世的侵染和危机。

拍摄于2008年的《虐童疑云》算的上是体现其阴暗面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由百老汇的名话剧改编,故事虽简单但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一所教会学校的修女院长以严格刻板的规矩管理学校,新来的Flynn神父以其开明的作派和老修女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老修女逐渐发现神父对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有着不正常的关注度,整部片子就是在修女和神父之间不断地揣测和斗争中逐步发展升级,情节紧凑且具有相当的张力。

《虐童疑云》虽然显得比较标题党,但是原文为Doubt的名字其实更偏向在“怀疑”的过程中——各种怀疑和猜测构建了事物的发展轨迹,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和疑虑的心理战都为此片添色不少。

个人以为《虐童疑云》最高明的地方是在于结局的不确定性。

它并没有让剧中人物交代到底Flynn神父是否有娈童的确凿事实。

很多观影者都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并都佐以推论证明——然而很多暗示是不用明说的,Flynn神父的那句“有些事我不能说”已经清楚地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

但是关于当事人究竟有没有犯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实是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信仰危机的现状。

在近两年不断爆发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娈童性丑闻应该是本片的现实背景之一,而电影中的结局正是这种现实的无奈而残酷地写照——修女院长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赶走了她认为娈童的神父,甚至不惜违背了不可妄证的第八诫——但结果如何?

神父被上级教区调走在另一处学校任职,严格来说,是升职了。

最后老修女的哭泣是点睛之笔,既有对自身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水太深”。

根本是像尔等小角色的人物无法撼动的。

这里要简单说明下,天主教内实行的是神品制,各等级都是有着严格的划分的,修女对于有司铎品的神父来说就是下级,而在修女们发愿中的一项就有“服从”,严格来说像电影中这样“以下犯上”的诘问和质疑是不合规矩,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老修女为了维护和确认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保护那位黑人学生,牺牲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背后复杂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难以言喻的。

强大制度下的缺陷和阴暗面是她所无能为力的,这一点足以能令人对此深表叹息。

2010年的《人与神》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了信仰本来应该呈现给人们的一面。

和《虐童疑云》不一样的是,《人与神》是根据1996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真实存在的事件改编过来的。

在北非隐居的八位法国西多会修士被恐怖分子以宗教冲突为由绑架并杀害,这种殉道的方式是漫长的基督教发展史上苦难而荣耀的标记。

鉴于片中表达的宗教信仰上牺牲奉献精神和尚属被认可的价值观使得该片不仅赢得当年的戛纳评委会大奖和今年凯撒奖的提名,也罕见地获得教会认可;罗马教廷甚至在其官方媒体《L'Osservatore Romano》报上撰文赞誉该片所传达的信仰精神。

电影拍的很文艺,属于小众中的大众片,最为诗意的镜头是结尾处修道院长以旁白形式做出的遗言,配合着被洗劫后空旷寂静的积雪的小修道院画面,唯美而蕴含哲理的语言描述了信仰之间的冲突,现世的不完美和面对牺牲的无所畏惧。

对于过自己尘世间小日子的芸芸众生,很难理解这些修士们为甚么会坚持为了一个信念上的东西而做出看来毫无意义的牺牲。

然而这也正是持续了千百年的信仰得以流传下来的强大动力。

宗教不完美,因为人不完美。

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会导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偏差。

但是对于人来说,坚持固守一个绝对的东西却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的缺陷,形而上的对绝对真理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迫切。

本质是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一定会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表现出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敬畏。

即便是在多元化思潮并存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即便在无信仰的前提下,也会自动地寻找的能够替代信仰位置的寄托和参照物。

英国文学评论家Chesterton有句名言:“当人们不再信仰上帝时,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反而意味着他们相信一切。

”不似中世纪那样大环境下强制的宗教信仰,现代人的信仰缺失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补充。

有人迷恋星座,有人玩转塔罗,有人通过迷恋某种生活方式来获得满足。

传统宗教也被带入了诸多的世俗分子,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静修祈祷,求得现世利益的趋势正不可避免地侵染了古老的信仰。

无论信与不信,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和期许获利是人类的天性。

如今,充斥于互联网和现代传媒上的各种大小消息填补了每个人心灵所需的慰藉,人们从中挑选自己所需求的,将其填充入本性所需求“信仰”这一栏的角色,就如同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一件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

媒体急不可耐地将各种五光十色的消费观点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允诺推销给广大受众(或者说潜在的消费客户,这才最要紧),宣扬的信条和手段也同教义如出一辙:一旦您遵从,就能得到心有所想——叩门,就给你开门!

传媒的话语权地位某种程度取代了过去的教会,在受众面前获得了居高临下的教导地位,然而很少有脑子清醒的受众——亦如当时很少有偏爱较真的教徒——去考虑其合理性。

“做到以下十条,您就可以变得更美丽”或者“购买××产品,能让您脱颖而出,成为瞩目焦点”——以上类似宣教的推广词,众生愿意信哪个呢?

当然,目光所能及之处的事实是——如教徒般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们的热情,确实不亚于真正的信众。

————————————————————ps:前一天刚发了影评,今儿就得知消息恺撒奖公布获奖名单,《人与神》获最佳影片,此外《影子写手》获最佳导演、改编剧本和配乐,翻滚~祝贺!

 6 ) 都叫法国人

宗教或许包含的过于玄学宽泛褒贬不一,但神学必然是提炼而出的思想精华,这其中,神性并不是要人匍匐与渺小,而是借由匍匐的身姿领会另一种视角,通过恭谦与忘我来克服难以逾越的人的惰性,从而走向升华的神性。

但唯物理论中,这颇有几分用电子烟来戒烟的意思,毕竟繁华处彰显的尽是人的伟岸,贫瘠的生命地尤其需要神的显灵。

片中长官说他厌倦了长久以来毫无进步的国家,但归结起来这依然是法国殖民的错误,前脚用火药大炮把文明炸成废墟的人,和后脚勤勤恳恳在废墟上浇灌花朵的人,对阿尔及利亚人来说,都叫法国人。

重要台词1. “主在《古兰经》里说过,如果你杀了你兄弟,你将直入地狱”2. “这真是新鲜,我们完全不能理解,谁在屠杀谁”3. “软弱本身并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表达”4. “为什么神总是沉默不语?

为什么信仰让人如此痛苦?

除了爱,什么都不存在”5.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屈服于武器?

”6. “我不惧怕死亡,因为我的精神自由”7. “要记住,爱是无止境的希望”

 7 ) 关于frère Christian

Lambert此前在1989年的Hiver 54,l'abbé Pierre(《1954年冬,皮埃尔神父》)里扮演过法国的皮埃尔神父,他因此得到一个恺撒奖提名。

2007年1月22日皮埃尔神父辞世,26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国葬礼,Lambert出席了葬礼并在悼念会上致辞。

Hiver 54和Des hommes et des dieux因为主人公身份的缘故都可归为宗教题材,他在两部影片中分别扮演的嘉布遣会会士皮埃尔神父和熙笃会会士克里斯蒂安兄弟也存在某些共性:两人都生活简朴、善良、性情和平,喜爱和平(un homme de foi qui agit toujours en homme de paix),胸怀中都充满对人的爱:在皮埃尔神父那方面,是对弱小无助、无家可归、受苦受难的人们的感同身受和倾尽一生去帮助,视穷人和弱者为兄弟姊妹,他曾说过,Servir Premiers ceux qui souffrent, la paix est là.他走的路就像是现代版的圣方济各,出身富裕却抛弃家业遁入修会,把生命献给了更广大的世界。

在克里斯蒂安兄弟那方面,则表现为对同伴、羊群、邻人乃至“仇敌”(穆斯林武装分子)的爱。

作为牧羊人他不肯抛弃自己的羊群,在危难中舍下他们(在可以幸存的情况下,却自愿选择以“共同经历者”的名义与普通村民一同赴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啊);作为修院院长,一众兄弟中最年富力强者,他关怀他们,理解他们,在做重大决定时都倾听他们各自的意见,采取民主表决的方式,决不强迫那些不愿意留下来的人顺从自己的意志(虽然他们后来全都选择了留下);作为一个和平的基督徒,他在面对侵入的异教徒强权武装力量时也没有畏缩胆怯,而是不卑不亢、据理争取,他甚至敢于拒绝给予穆斯林药物,理由是他们自己也很缺乏(“我不能给予我们没有的东西”),这种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也许有忧虑,但没有憎恨与摈弃,后来在他们的一个头目的遗体面前,他还为之祷告。

最终陷入那样极端的境况下,被迫走上殉道者的道路,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命运不能改写,但当时当地他并不是没有选择的,而这个最终的选择也不是他愿意的(Je ne saurais souhaiter une telle mort,我不期望这样的死亡,事实上,我如何能够欣喜,因为我所爱的人将因为我的死亡被任意控告以谋杀的罪名) 。

殉道似乎是一个基督徒最壮丽的事业,因为越是痛苦,越彰显荣耀?

但同伴说,“我当修士不是为了去死,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个殉道士。

”克里斯蒂安回答他,是为了爱。

恐惧人人难免,但在爱里免除了恐惧。

即使未来他们在形式上成为了殉道士,他们的目的却并非如此,并非追求grâce du martyre。

影片中的克里斯蒂安始终冷静无畏,坚定强大地站在兄弟们前面,带领他们,没有表现出他一丝一毫的挣扎,如同表现其他人的恐惧、焦虑、犹豫不决那样,显得稳妥可靠,如同年老的吕克兄弟,但吕克不领导,吕克只要决定他自己就可以了。

克里斯蒂安和吕克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除了担负自己的命运,还要担负其他兄弟的命运,尽管选择权已经赋予了各人的自主意志,但这并不是等于说,克里斯蒂安也只要想他自己就可以了(假如历史上的当时当地克里斯蒂安选择了撤离呢?

又会如何?

)奇怪的正在于,影片中连这种担负可能造成的巨大压力也没有表现,仿佛克里斯蒂安一直是这样没有任何怀疑地坚定着,这种接近圣徒式的磐石般的坚定。

要知道,一个信仰虔诚的基督徒独自走上殉道的道路也许是并不那么困难的,但若被偶然给予了这种担负群体的权力和机会,他还会这样没有任何怀疑、坚定不摇么?

《人与神》安静、朴实的叙事和人物都很吸引我,但在表现单个具体人物(特别是克里斯蒂安)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方面,似还有待深入。

Testament spirituel du frère Christian(joué par Lambert Wilson)S'il m'arrivait un jour - et ça pourrait être aujourd'hui - D'être victime du terrorisme qui semble vouloir englober maintenantTous les étrangers vivant en Algérie, J'aimerais que ma communauté, mon Eglise, ma famille, Se souviennent que ma vie était DONNEE à Dieu et à ce pays.Qu'ils acceptent que le Maître unique de toute vieNe saurait être étranger à ce départ brutal. Qu'ils prient pour moi : Comment serais-je trouvé digne d'une telle offrande ? Qu'ils sachent associer cette mort à tant d'autres aussi violentes Laissées dans l'indifférence de l'anonymat. Ma vie n'a pas plus de prix qu'une autre. Elle n'en a pas moins non plus.En tout cas, elle n'a pas l'innocence de l'enfance. J'ai suffisamment vécu pour me savoir complice du mal Qui semble, hélas, prévaloir dans le monde, Et même de celui- là qui me frapperait aveuglément.J'aimerais, le moment venu, avoir ce laps de lucidité Qui me permettrait de solliciter le pardon de Dieu Et celui de mes frères en humanité, En même temps que de pardonner de tout cour à qui m'aurait atteint.Je ne saurais souhaiter une telle mort ;Il me paraît important de le professer. Je ne vois pas, en effet, comment je pourrais me réjouir Que ce peuple que j'aime soit indistinctement accusé de mon meurtre.C'est trop cher payé ce qu'on appellera, peut- être, la « grâce du martyre » que de la devoir à un Algérien, quel qu'il soit, Surtout s'il dit agir en fidélité à ce qu'il croit être l'islam. Je sais le mépris dont on a pu entourer les Algériens pris globalement. Je sais aussi les caricatures de l'islam qu'encourage un certain islamisme. Il est trop facile de se donner bonne conscience En identifiant cette voie religieuse avec les intégrismes de ses extrémistes.L'Algérie et l'islam, pour moi, c'est autre chose, c'est un corps et une âme. Je l'ai assez proclamé, je crois, au vu et au su de ce que j'en ai reçu, Y retrouvant si souvent ce droit-fil conducteur de l'Évangile Appris aux genoux de ma mère, ma toute première Eglise, Précisément en Algérie, et, déjà, dans le respect des croyants musulmans. Ma mort, évidemment, paraîtra donner raison à ceux qui m'ont rapidement traité de naïf, ou d'idéaliste : « Qu'il dise maintenant ce qu'il en pense ! » Mais ceux-là doivent savoir que sera enfin libérée ma plus lancinante curiosité. Voici que je pourrai, s'il plaît à Dieu, plonger mon regard dans celui du Père,Pour contempler avec lui ses enfants de l'islam Tels qu'il les voit, tout illuminés de la gloire du Christ, Fruits de sa Passion, investis par le don de l'Esprit Dont la joie secrète sera toujours d'établir la communion Et de rétablir la ressemblance, en jouant avec les différences.Cette vie perdue, totalement mienne, et totalement leur, Je rends grâce à Dieu qui semble l'avoir voulue tout entière Pour cette JOIE-là, envers et malgré tout. Dans ce MERCI où tout est dit, désormais, de ma vie, Je vous inclus bien sûr, amis d'hier et d'aujourd'hui, Et vous, ô amis d'ici, Aux côtés de ma mère et de mon père, de mes sours et de mes frères et des leurs, Centuple accordé comme il était promis !Et toi aussi, l'ami de la dernière minute, qui n'aura pas su ce que tu faisais. Oui, pour toi aussi je le veux, ce MERCI, et cet « A-DIEU » envisagé de toi. Et qu'il nous soit donné de nous retrouver, larrons heureux, En paradis, s'il plaît à Dieu, notre Père à tous deux. AMEN !Incha Allah !

 8 ) 《人与神》:“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孔子所说的话,而“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孟子所说的话。

虽然都是儒家先圣的话语,然而含义与语气却大不一样。

孔子很理性,富有人生的智慧,也有现实的精神,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只相信人的力量。

孟子则显得有激情,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气概,有种舍我其谁不惧生死的精神,所以他舍生而取义,悲天悯人不失赤子之心。

之所以想到这两句话,是因为刚看了《人与神》,起了这样的联想。

其实这两人与这部法国影片所表现的宗教情怀都毫无关联,没有剧中人物那种宗教献身的精神,虽然有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勇气,却都有着“挟泰山以超北海”之不可能的清醒认识。

曾获去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人与神》,所描写的是一起真实的事件,这起事件发生于1996年的阿尔及利亚,当时那里正处于长达十多年的内战之中。

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底比林修道院里的七名法国修道士,在一个深夜被一群伊斯兰极端分子带走,两个月后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他们究竟死于何人之手,至今还是一个谜。

普遍认为他们是被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武装所杀,也有人认为是被阿政府军误杀。

不过影片并不关注这一点,在影片的结尾,只是表明他们消失在风雪之中,让这个谜底仍然留在观众心中。

这是一个敏感的题材,特别是在当下,它涉及的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重翻历史的旧账并无意义。

导演很聪明,既利用了题材的敏感性,同时又绕开了可能带来的争议,它将关注的重心,放到了修道士在大难来时的内心抉择。

那些年老僧侣的选择,让影片蒙上了一层神性与人性的光辉。

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已经被淡化,只剩下最简单的事实在推进着故事的进展。

影片的节奏也很缓慢,电影中更多的是这些修道士们的活动,他们的宗教仪式,他们关于坚守还是撤离的讨论。

导演将镜头更多地是对准剧中人物的内心,富于质感的画面,庄严而虔诚的祷告,从对即将到来的大难的惧怕到最后内心的平静,突出了这些僧侣们逐渐坚定的信仰,从软弱人性到坚强神性的转变历程。

尽管情节消隐于神性的表达背后,但整部电影却并不沉闷,悬念一直保持到终场,紧张的气氛压迫着观众的神经,并触动着人们的内心。

平静的叙事之中,却充满了张力。

面对紧张的局势,面对日渐临近的威胁,撤不撤离修道院,成为影片中八位修道士艰难的选择。

除了修道院院长,其他七人都已垂垂老矣,他们来自于法国,到异国修道院修行,只为求得心灵的平静,以求离上帝更近。

他们所在的底比林修道院旁边,就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村庄。

这些修道士们与那些穆斯林村民已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为村民看病,并给予村民们指导,而村民也把他们当成自己坚强的支撑,村民们也不希望他们离去。

战火临门,极端组织越来越强的敌意,阿国政府施加于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强,作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不可抗拒的危险硬顶,无异于以卵击石。

人性的软弱,也让他们徘徊。

“我到这里来是修道的,而不是来献身的”,这是真实的人性,也是作为普通人的理智选择。

这些修道士第一次的投票表决,表明了他们人性中的犹豫。

然而,他们毕竟是僧侣,是修行多年的修士,人性的软弱只是暂时的。

一次次的宗教仪式坚定了他们的信仰,而他们所目睹的桩桩事情,也唤起了他们的宗教责任。

“虽千万人吾往矣”,肉身的牺牲有何惧,他们的坚守就意味着上帝的坚持,底比林修道院就是他们坚强的精神堡垒。

这些僧侣很明白自己选择的意义,但此次的投票,八个人都说出了留下的意愿。

留下,即意味着殉教,对于常人来说,虽说悲壮,却也无谓。

但这样的殉教对于宗教来说,却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他们的殉教会坚定信徒的信仰,他们对于信仰的不放弃,意味着上帝神性的显现。

他们在做出选择之后,内心反而显得更加的平静,平静地坚守,平静地等待着劫难的来到。

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亦是一种神性的闪耀。

献身于上帝,对于虔诚的僧侣来说,那是何等的光荣。

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解脱,一种跃升。

影片虽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不过史实只是背景,更多的却是对人的灵魂的追问,是对信仰力量的展示,因此《人与神》与其说是传记片,不如说更近于宗教片。

我们开头所举的中国儒家圣贤所说的那两句话,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人性的理性考量;而“虽千万人我往矣”,就有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不过,中国毕竟是一个缺乏宗教情怀的国度,从孔子的理性到孟子的勇气,都还未上升到宗教的层面。

而剧中的僧侣,则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就不是以人的智慧去衡量,而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了。

因为他们坚信着上帝的存在,他们是为上帝的荣光而赴劫难,因此他们的死也就有着神性的光彩了。

 9 ) 平淡中的思考

很平淡的片,不能说有趣,但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法国片喜欢深究自我,较国内片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就剧情较为缓慢和平淡,法国片都属于小文艺。

虽然看到最后都快睡着了,还是有收获。

教堂的圣歌贯穿全影片,场景很真实,在法国教堂每周都要唱一次圣歌。

很安静祥和。

很多台词都很有哲理'“为什么信仰让人痛苦 为什么耶稣总是沉默 ”"爱是包容一切 像兄弟样爱你的邻人”“靠近上帝,我们也会接近贫穷,失败,死亡”这是需要质疑的,难道靠近上帝不能靠近美满吗?

为什么信仰上帝的结局是 信仰者还是逃脱不出恐怖分子的魔掌,最后沦都为人质。

他们真的听到了耶稣的召唤,本事来为北非人带来福音,却是全部被杀害的结局?

上帝去哪了,怎么不保护他的子民?

 10 ) 让死亡变成牺牲

《人与神》在极端平衡的画面构图中开始了故事,开篇日常而缓慢的生活镜头让观众习惯了导演的叙述节奏,随之进入了他的世界。

那个时空是1996年阿尔及利亚内战期间,8名从法国自愿来到北非马格布地区的修道士在那里过着苦行僧般生活,和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村名融合相处,给与当地人一些医疗教育上的帮助。

用了大量的笔墨去铺设超乎寻常的安详宁静,反而成了平衡即将被打破的预言。

在日常琐碎的画面中突然出现了异常欢乐的声音:一个接受洗礼的孩子。

人们的鼓掌和欢笑,孩子对仪式的茫然眼神。

这一切突然变得抽离,好像中午阳光的过分绚丽会使得夜晚来临后更加寒冷。

可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安详中生活的久了,突然而来的痛苦和悲伤总是让人粹不及防,无所适从。

最初的恐怖在一场缓和的交谈中出现了,前一个画面传教士还在凉晒的衣物间穿行,下一个画面就是众人在谈论被杀死的少女。

当铲土机直面的冲向镜头的时候,所有的平衡被打破,以信仰为借口的冲突总是最惨烈的。

温情脉脉的情节随着几个劳工被恐怖分子用刀割破喉咙结束了。

你抱怨生活平淡无奇么?

那好,现在你可以如愿的生活在恐惧之中了。

那8个传教士带着各自的故事来阿尔及利亚,可以前那些生命的属性变得不重要了,多年的僧侣生活让他们的灵魂像身体一样被无形的禁锢了。

面对恐怖组织的威胁,生存的本能想要逃离,回到法国。

可是曾经的故乡再也无法让灵魂得到安抚。

当迷恋一个宗教那么长时间之后,该如何背弃曾经的信仰?

已经有现成的救世主可提供心灵慰籍,在那里可以躲起来,教义里有的是现成的措辞和典故让死亡变成牺牲。

可是内心没有挣扎么?

那为什么僧侣中意志最坚强的‘克里斯蒂’会漫步在无人的湖边,徘徊在暴雨中试图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的不要犹豫了,人生太多的悲苦,与其狼狈的挣扎,还不如从容的面对,而且神给了你那么多的高尚的理由和借口。

神赋予太多牺牲的必然性,比如传达神对所有人的爱。

导演在拍摄传教士为一个恐怖分子医治伤口的时候, 刻意的选择了威尼斯画派的名作《基督下十字架》的构图和画面感。

而反政府武装领袖死去时的画面和格瓦拉死去后美军拍摄的照片又是何其的相似。

最惨烈的暴力总是以信仰的名义发起。

导演带着我们俯瞰这一切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摄影机一直处于旁观的状态,单纯的长镜头在此时显得分外有力量,剪辑避免了任何多余的过渡和修饰,坚硬直白,仿佛我们都是神,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有人愤怒有人恐惧有人死去,这就是碌碌众生。

《人与神》短评

关于宗教的话题,又有疑惑与牺牲。这回又加上了战争,又是真实事件改编,难怪这么受欢迎。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泽维尔·布瓦是布列松-杜蒙宗教极简传统的追随者,通过重复的稳定构图形成祈祷-影像,而几次祈祷则形成了影片的内部分节,它们与来自现代性的目光———原教旨分子以及军方直升机的第一视角形成强烈反差。但《人与神》很明显不理解“沉默”的神学作用,就在影片众教士饮下圣餐,决心守住教堂,摄影机沿他们面孔的大特写而动时,大师级别的欧洲导演应该假设这些面孔本身具有的强度,而柴可夫斯基的配乐则是distraction,让影片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的福音电影而非对于宗教提出严峻的思考的影片,而事实上或许出于政治正确的原因,在影片中,导演对于天主教-伊斯兰教关系的探讨也似乎避重就轻,不敢探寻亚伯拉罕宗教略带黑暗的核心。

12分钟前
  • 千砂
  • 还行

宗教、信仰、种族、战争和人质,这些标签足以让这部电影变得很特别。信仰像监狱一样困住了这些曾经热血的男人,在信仰和孤独的睁着之后,意外的绑架和死亡似乎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生命出口。活的很无奈,死让他们变得伟大,让他们解脱的很光荣。★★★★★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难道,那些平民也能用信仰面对血淋淋的暴力吗?还是说电影并没有更多站在宗教(信仰)的对立面去探讨人性的复杂,而是选择了平静的方式歌颂了宗教。

17分钟前
  • 微末
  • 较差

头天没睡好,在影院差点困死去,这个关于西多会白衣修士的电影与一般福音电影不同,传奇让位于写实,大多时是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的反复交替,极端分子出场对异教徒割喉后,再少有恐怖行径的直接表现,修士殉难场面也隐去,避免观众以恐怖的眼光,简单看待修士们(树枝)极力维护的北非民众(栖息之鸟)

21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人神共愤

26分钟前
  • 迦宁
  • 还行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

30分钟前
  • RioLiv
  • 还行

我很讨厌这样的平和,平和中似乎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作为一个无信仰者,解读他们的行为很难,过去的每一分钟都如同折磨一般。

35分钟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还行

看过《人与神》:#周末放送# 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然而你们要死,与世人一样;要仆倒,像王子中的一位。”神啊,求你起来审判世界,因为你要得万邦为业。---诗篇82:6-8

38分钟前
  • 乐盼读书会
  • 力荐

尊敬你的神 喜欢天鹅湖

40分钟前
  • ❤K
  • 较差

悲剧的力量太震撼,两年之后都没有勇气去看第二遍

45分钟前
  • 京酱丝丝
  • 力荐

我是修道士,但我首先也是凡人,我有平静喜乐,却也会恐惧失措。不是布道片,但让人深切感受到信仰或者说向善的信念所蕴含的光华和力量(容我稍稍为某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顿足哀叹)。日复一日朴素的生活、静谧的圣歌、“天鹅湖”乐声中微笑与泪水并存的最后的晚餐、茫茫白雪中隐去的身影都仿佛给人予洗礼

46分钟前
  • 茶泡fan
  • 力荐

Boring!!好吧,我只想说,妈的,怎么不去拍新闻联播,看CCTV睡着的次数都没这么多

50分钟前
  • Hom
  • 很差

没有什么其他要补充的,请搜索“杨家坪隐修院”。

52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戴爷又解读出了后冷战和意识形态的意味,八过天鹅湖音乐奏响以及最后的晚餐的段落我还是有不忍心看下去的感觉……555

53分钟前
  • 安小安
  • 推荐

普通人,无关神。睡了……

57分钟前
  • 南无老庄
  • 推荐

如果信仰可以在斗室里通过思辨完成,那么他们留下来的选择就显得可疑。可对比《安吉里卡奇遇》来看,或许神在民谣里,而不是柴可夫斯基里。

60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还行

Love endures everything. // Men never do evil so completely and cheerfully, so they do it from religious conviction. (PASCAL)

1小时前
  • Lovisa
  • 力荐

啊啊啊啊啊啊啊

1小时前
  • i
  • 还行

看的是意大利语音轨的,略不爽。男主角让人想到味精。最后半小时才渐入佳境,冷静中的震撼与煽情功力不足,可学习一下2008年的神作处女作《饥饿》。

1小时前
  • Paper Plane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