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霍文新片《圣母》(Benedetta)剧照里出现修女在修道院内缫丝的场景,故事背景设定在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早在六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就曾派僧人从中国西部窃取诸多蚕种并饲养成功,而桑树传入意大利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1435年白桑被大富翁弗朗切斯科·彭维奇尼引入意大利的佩夏替代黑桑,因黑桑植株高大难以修剪又生长缓慢且饲养出的家蚕吐的丝质地粗糙,图中缫丝机的雏形亦源自中国,而美第奇家族通过投资丝绸生产者,垄断原料供应、制造与销售的丝绸产业链,由此累积富可敌国的财富并赞助艺术家与文学家,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而如今意大利已不再种桑养蚕,但保留着纺织与印染工艺,至今仍是欧洲最大的丝绸中心。
《圣母》原著《不轨之举》以史料记载欧洲最早的女同贝内代塔的悲剧折射出当时欧洲社会宗教对女性的压迫,为什么当时避而不谈女同,因为女性的性只为繁殖而存在,且故事中的瘟疫背景如此应景,不知范霍文会如何呈现,拭目以待,希望兰普林戏份多些,希望今年戛纳如约而至。
2006年《黑皮书》之后,范霍文就曾计划拍摄耶稣传记,改编自他自己写的书《拿撒勒的耶稣:真实肖像》,他是“耶稣研究会”成员,在书中他将耶稣凡人化,说耶稣是玛利亚被罗马士兵施暴后诞下的私生子,最终影片并未拍成,在《圣母》的几张分镜稿中见到了耶稣以惊人的方式出镜,其实早在《第四个男人》中就有关于耶稣的惊人呈现:男主将教堂里的耶稣受难像幻想成暗恋的男子,并脱下男子身上唯一的内裤,《圣母》必将更上一层楼。
同范霍文有过多次合作的荷兰编剧杰拉德·索特曼(Gerard Soeteman),本来也参与《圣母》编剧,可后来跟范霍文闹掰退出,理由是他受不了《圣母》过于聚焦“性”的问题,不过,他将继续合作范霍文法语新剧《漂亮朋友》(Bel Ami),改编自莫泊桑同名原著,剧本已写好,预计今年夏天开拍。
《圣母》女主维尔日妮·埃菲拉(Virginie Efira)是继《她》之后跟范霍文二度合作,这不是她第一次演女同角色,不过是第一次以不被世俗认可的方式呈现“性”,这也不是她第一次演天主教徒,《她》里的角色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法国业内已盛传她在《圣母》中惊天动地的表演,而她在采访中表示在《圣母》片场的经历是她前所未见的,“几乎毫无禁忌可言”,而范霍文也曾宣称《圣母》“必将深深弥漫一股神圣感”。
她的名字Virginie源自拉丁语virgo,意为“贞洁”,而《圣母》最初片名为Blessed Virgin,意为“圣母”,即圣母玛利亚,后来更名为片中女主名字Benedetta贝内代塔,猜测是因为宗教压力,毕竟法国天主教势力依然顽强,2018年欧容《感谢上帝》讲的是天主教神父性侵男童的真实事件,当影片快上映时,罪犯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提出延迟电影上映的要求,理由是担心电影对舆论以及司法判决产生影响,幸好最终法院判决电影如期上映,而在拍摄过程中,剧组甚至一度采用假片名,就是为了防止教会干扰,电影中大量教堂内镜头都是选择在法国国外拍摄,以免透露风声,而《圣母》拍摄地在意大利,故事背景亦在意大利。
维尔日妮·埃菲拉说自己最早接触的中国电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十四五岁时在电影院看的,本来根本没有兴趣,看完后却发现原本遥不可及的中国仿佛近在咫尺。
宗教神迹les片。
与其说女主是戏精上身,还不如说她是信奉上帝走火入魔,任何的过失都感觉上帝会以慈悲的胸怀容忍她,救赎她,所以臆想让她成为投机者,将修道院上下,甚至教廷都玩弄于股掌之上。
所有的故意为之,都变成理所应当的幻想,所以让女主的行为变为了上帝的圣迹也就没有了痕迹,随理成章起来。
女主是一个经常资助修道院的有钱人家的女儿,一家人在女主很小的时候就将很有信仰的女主送去了修道院。
等女主一点点长大,她感觉自己一直在上帝的庇护和爱下生活得有姿有色。
有一天,一个女孩逃进修道院,一个凶神恶煞的男人紧随其后,冲了进来,女孩要求女主救她,正好女主的父母亲来修道院看望她,于是女主要求父亲出钱买下了这个女孩。
女孩告诉女主她的母亲死后,父亲就拿她发泄,她忍无可忍,只能逃跑。
于是两个人非常要好地生活在一起,女孩天真浪漫,没有束缚的生活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已经习惯了深居简出、循规蹈矩的女主。
女主和女孩的感情在相处中与日俱增,这种情感超越了友情和亲情,几乎超出了禁忌的界限。
女主梦到了很多蛇爬上她的身体,但是上帝出现,手刃了蛇救了她。
她开始害怕女孩,因为她觉得自己要越界,要犯错了。
于是一次女孩不慎将东西撞入沸水,她竟然让女孩把东西从沸水中取出。
两个人也产生了隔阂。
但是很快女主开始惊叫,修道院的院长又让女孩到女主身边照顾她,两个人又开始好了起来。
这时这个区的主教非常苦恼,因为这里没有神迹,所以教廷的生意很不好。
但是女主这时竟然梦见了上帝被钉在十字架上,发现上帝竟然是个女儿身,还要她和上帝坦诚相见,依偎着上帝,她的双手双脚出现了被十字架钉过的痕迹。
教区的主教赶来看了,认为是圣迹,但是修道院的院长说如果是圣迹,额头应该也有上帝头戴荆棘的痕迹。
女主听闻后跑出去向圣母祷告。
一声惊叫后,大家出来一看,女主头上果然出现了伤痕。
但是修道院院长的女儿却在女主身边发现了玻璃的碎片,怀疑她是自己弄伤自己,慌说出现圣迹,但是苦于没有证据。
老百姓听说后,都前来朝圣,修道院的生意越来越高,主教很是满意。
没几天就升任女主为修道院院长,将原来的院长罢免了。
老院长倒没什么,她的女儿十分气氛,到处告诉,可是没有结果,还被当众羞辱,因为老院长都没有帮她证明。
女主也开始肆无忌惮地和女孩欢好,老院长在墙上挖了一个洞,将所有的丑事都看尽了。
时间不长,欧洲发生瘟疫,修道院的天上还出现了扫把星,大家感觉灾难要来了。
老院长的女儿也因为受不了屈辱自杀了。
老院长悲愤交加,跑去梵蒂冈,找到教皇告状,说这个修道院的院长搞tongxinglian,有伤风化,败坏风气。
教皇就跑来兴师问罪,并把女主抓起来,还把女孩也抓了起来,用酷刑逼问她女主yinluan的事实,女孩一开始不愿意招供,后来受不了酷刑,招认了。
教皇要把女主施以火刑,但是在施刑前,女主说如果处死她,全区的人们都会遭受瘟疫的煎熬,教皇否认,但是老院长突然出现拉开了衣服,全身都是瘟疫感染的样子。
于是老百姓暴乱了,他们救出了女主,抓住了教皇,撕开他的衣服,发现他也是全身瘟疫。
于是他被活活打死。
老院长也跑进火堆烧死了自己。
女主的面貌清秀,身材也很不错。
女孩的面貌美好,神情可爱,她们的爱很美好。
但是在当时的教区不会被祝福,只会被恶毒地攻击,要想为所欲为,就必须爬到没有人监督的院长位子,女主投其所好,利用形势,随理成章地爬到了院长位置,成就了自己,也放纵了自己。
但是总有人觊觎高位,总有妒忌和不忿,就会有告诉和控告,但是女主很好地利用了民意与教廷的专制大战,最后轻松胜出,真是很聪明很睿智的一个女人。
对权力和欲望的无限欲念让她变得强大,可以充分利用形势,将自己至于不败之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外国人教区的“武昭仪”,真心太厉害了,佩服!
震撼。
整个电影的体量和对节奏的把控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最大的irony在于 女主作为一个整个电影唯一虔诚相信上帝的人,is also playing the trick。
她相信自己是真的背负着神的旨意的。
所以对她来说一切的trick都是合理的,也是她的trick最后推翻了当地愚弄人民的宗教政权统治。
女二在接受审判的时候说过,她对女主是love。
从女二被自己的爸爸和羊追时被女主拯救开始,女主对她来说就是god本身。
并且,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清楚,但当女主和自己梦境里的Jesus赤裸相见的时候,Jesus是没有男性的性器官的,(包括女主第一次在演戏的时候和母亲说见到了god,那个Jesus是个女孩扮演的)是否也再次印证了影片里女主真的是相信自己就是神本身。
老太太这个角色塑造的太好了。
她象征着一个本性不坏只是想明哲保身的掌权者。
因为自己女儿的死,走上了报复女主的道路。
最后(可能)是意识到,逼死她女儿的不光是自己女主,也是她自己,是这个愚弄人心的宗教统治的本身。
她最后走向fire,是对自己带来的黑死病的救赎,也是对自己人性的救赎。
当然她女儿也是一个有趣的角色。
虽然也是权力的附庸者,我相信她是相信上帝存在的,至少,是尊重游戏规则的人。
所以她的死是歇斯底里地失望,对自己信仰的失望,母亲的失望。
是反叛,令人唏嘘。
隔着那层薄薄的纱,她无意中看到对方年轻的胴体,心中仿似燃起了一团邪恶的火焰,不断烧向自己的信仰。
年过八旬的保罗范霍文,似乎又到了一个创作井喷期。
大胆的宗教题材,再搭配最流行的LGBT话题,攻击的却是教宗的虚伪。
电影里信仰最虔诚的大概是越年轻越基层的修女,而到了修道院长、神父、乃至各级教宗的层面,关心的仍是权力和金钱这些永恒的主题。
你很难判断老院长的贪婪是为公还是为私,面对过来送女的家长,她会把当修女的价格抬到最高。
女主的父母好似送女儿到艺术院校一般,期望女儿未来飞黄腾达。
女主也不负众望,很快在修道院占据一席之地。
后续的剧情就如同中国宫斗戏,但发展绝对出乎意料。
影片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挑战:修女虽然是献给耶稣去当妻子,那还能否有自己的情欲?
如果受到了神的指引,她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
大概因为上了年纪,面对片中的某些血腥暴力镜头,几乎都要掩面跑开。
而对性场面的描写保罗依然是大师级别:试想下一个三点尽漏的女子在大银幕上自慰,呻吟声配上影院的环绕音响,保证让在场的男性们坐立不安。
片中最重要的道具是一个小的修女像,简直就是最具有宗教意味的情趣用品。
影片再现了17世纪欧洲的风貌,你会看到大概是电影中最详尽关于如何上厕所的描绘。
而关于当时瘟疫的描述很容易联想到当下。
西方是否也可以做个调查,虔诚的信仰是否有助于抗疫,并借此推广自己的宗教。
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圣母》在吊足观众多年胃口之后,终于在本届戛纳首映。
有史可查的修女禁忌之恋,以及上映两年前已传遍整个法国电影圈的大尺度情欲戏,都有着巨大吸引力。
《圣母》影片《圣母》讲述了自愿侍奉上帝的贵族女孩贝内黛塔,在修道院里幻视自己成为了耶稣之妻,并与另一位修女巴尔托洛梅娅成为伴侣的故事。
因为贝内黛塔能够通灵接触耶稣并带来神谕,身上也有类似耶稣受难时所留下的伤痕,后来便被任命为修道院的院长。
然而,由于她的受难无法被证实来自于神,甚有威望的前院长菲丽西塔修女向佛罗伦萨指控,贝内黛塔以伪神力欺瞒教众并与同性媾和,教会便开始了对贝内黛塔与巴尔托洛梅娅的查审和迫害。
这个故事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朱迪丝·布朗的妇女史著作《不轨之举》,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叫贝内黛塔的修女与教会中其他修女发生性关系的故事。
此书不仅详述并分析了史料中关于贝内黛塔与其他修女不伦关系的记录,也展现了贝内黛塔从贵族弃女到修女、并因通灵而掌权、后又因此被查审的过程。
影片《圣母》并没有完全照搬历史,在情节上做了不少改动。
首先,在原著中,做修女并非贝内黛塔的热望。
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其实是弃女之所,修女并非什么真正了不起的身份。
但在影片中,贝内黛塔从一出生就对奉神有着强烈的追求。
历史上贝内黛塔是有夫之妇,电影则完全去掉了贝内黛塔的妻子身份,没有从婚内不伦角度来叙述贝内黛塔的同性之爱。
影片为了全面地呈现这位修女的传奇经历,尽可能从多方面探讨她的故事。
前三分之一讲述贝内黛塔所遭受的压抑。
在她进入教会的第一天,就被给她换粗布衣服的修女告诫:“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敌人。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慧是危险的。
”珍惜怜爱自己的身体,并利用它引诱别人是可耻的行为,也是需要被惩戒的罪,而聪慧被理解为心思活络不受控制。
对于保守的教会来说,身体与精神的自由都是必须要警惕的。
然而,贝内黛塔在身体与精神上的解放并非她故意而为。
作为从小就显露出随时召唤庇佑能力的女子,贝内黛塔的虔诚与其他修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在信仰中寻求自由,有了耶稣她便拥有了一切。
电影以“虔诚”来解释“有求必应”,给了贝内黛塔自幼就展示出的神力一个在宗教角度不可辩驳的理由。
电影的中间部分铺开了叙事。
一方面,贝内黛塔多次梦见耶稣保护她,并邀请她一同受难的场景,在被巴尔托洛梅娅照顾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她,两人发展成爱侣。
另一方面,贝内黛塔展示出的强大灵能受人忌惮,受到来自菲丽西塔与其女克里斯蒂娜的针对。
从这个敌对关系来看,菲丽西塔修女和她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对掌控修道院有执念,两人对权力的渴望的不同,昭示着她们命运的转折的不同。
克里斯蒂娜为将贝内黛塔拉下权位,背叛信仰公开作伪证,最终受到惩罚饮恨自尽。
而一心只想做耶稣之妻的贝内黛塔,即便在现实里与修女媾和,神力也在不断加强。
影片的最后将重点放在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上。
菲丽西塔为了报复,从佛罗伦萨请来了教廷的特使,而同时也将那里的黑死病带了进来。
特使对巴尔托洛梅娅严刑逼供,使巴尔托洛梅娅背叛贝内黛塔并且主动交出了媾和的物证,将贝内黛塔送上了刑场。
然而,整个城市的民众都相信贝内黛塔的强大灵能,不愿意让她被处死,对教会进行了反抗。
就结局来看,没有像贝内黛塔一心向神的人最终都获得严重惩罚。
宗教所鼓吹的对精神与肉体的压抑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转化成了对其他事物的欲望。
比如菲丽西塔和克里斯蒂娜,她们完全被权欲吞噬,做出一个又一个害人害己的决定。
而贝内黛塔的虔诚则如同一张免死金牌,既拯救了她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和她站在一边的人。
而从大众比较熟悉的逻辑来解释这个剧本,影片《圣母》则无疑是一篇爽文,以神来对标“男权”这个中心,而依附在其上的便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然而因为神是无实体的存在,所以贝内黛塔成为了真正有能和有权者。
唯有真正相信神的人才能得道;而觊觎其力量的人,若不经受苦难的方式,便不配得到神的偏爱。
影片中用了大量宗教与非宗教的符号来加强这一点。
比如贝内黛塔做的第一个有耶稣来拯救她的梦,是被群蛇围困的梦。
根据《圣经》记载,蛇是诱惑夏娃吃下禁果获得智慧的邪灵,它最终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失去手足并以腹贴地爬行。
这个场景意味着,贝内黛塔内心知道自己正在被诱惑。
但在现实里,当时的她还没有和巴尔托洛梅娅发展成同性伴侣,而是处在要不要接受对方的挣扎当中。
再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裸露的前胸。
无论是人身上的,还是雕像身上的,袒露的前胸意味着自由,而这自由也是一种力量来源,性行为也是如此。
这些符号都站在了压抑的反面,引向力量的释放。
根据作者朱迪丝·布朗的说法,当时的欧洲人难以接受妇女之间具有吸引力的事实。
他们对于人类性关系的看法是男性中心主义,即妇女会被男人所吸引,男人也会被男人所吸引,但是妇女之间不会对彼此有长时间的情欲。
因此,妇女之间的性关系被忽略,并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中消失了。
所以贝内黛塔的故事既耸人听闻又贻笑大方,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一件荒唐又滑稽的事,这样的女人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殉道者。
今日的欧洲对于女性之间的吸引已不再忌讳。
《圣母》用大胆的情绪戏,将女性之间自发的互相吸引拍得非常明了:巴尔托洛梅娅自进入教会就对贝内黛塔有所引诱,两人之间的互相吸引显而易见。
而推动贝内黛塔冲破桎梏和巴尔托洛梅娅发展成伴侣关系,后者的主动姿态是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然而,《圣母》想要囊括的东西太多了。
表面上,这是用古代故事为衣装点现代内核的故事,但它的内里还是唯神论的。
如果电影强调贝内黛塔作为修女的牺牲,这可以说是一部传记作品;如果贝内黛塔对巴尔托洛梅娅的感情出于纯粹情欲,那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如果电影聚焦在教会强权不得人心这点上,那这就是一部讽刺权力的作品。
但《圣母》显然将这三个角度都囊括了,且在这三个角度上的叙事分配比较均衡。
这使电影缺乏一个讲故事的主要角度,更像戏说历史,但没有把故事讲好。
贝内黛塔的同性之爱,比起冲破性别与教规的束缚,更像是以神为名大行其道,和女伴随意玩乐。
她对神的信仰的奉献给到她近乎魔幻的能力,但这能力所招来的觊觎以及后来引发的灾祸巨大,贝内黛塔也没能保护城中百姓免于黑死病的蔓延。
其他人物的动机和决策则不停在摇摆。
巴尔托洛梅娅对贝内黛塔有引诱也有拒绝,受刑招供背叛了对方,但转而就立刻请求原谅;菲丽西塔对贝内黛塔的针对也时有时无,人物行为的动机都不够明确。
在叙事不清时,硬要推进情节的进展会让故事变得僵硬,逻辑也不够顺畅。
唯一明晰的一点是,《圣母》的同性之爱其实是一个噱头,给我们突破女权主义的幻觉。
范霍文利用了历史故事的耸动,将这个冲破束缚的故事讲成了保守派的说教:寻求神的人获得自由在世上横行,不寻求神的便都是罪人。
但真正造成突破的并不是影像,是历史上的那个贝内黛塔。
范霍文的《圣母》技艺再精巧、影像再精彩,也依然在拍古代沉疴,缺乏现代对爱与自由的追求。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处选择两个可能尚未被留意的视角略作考量:一是“真”与“诚”的问题,在《圣母》中,两者之间的冲突被尖锐化了;二是东西方比较,这个问题仅在文末略作提及。
贝内代塔——此处采用评论《电影《圣母》原著梗概》中引援的调查报告《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 》中的中文译名,因“代“字在中文语境里很好地引发了一种淡淡的“不真”感受,而这正是这篇评论的起点。
不过接下来仅局限于从电影中的故事来进行讨论。
贝内代塔之不真是有目共睹的——在此,为了避免从宗教以及社会批评的通常视角展开讨论,本文将搁置电影塑造几个其他重要角色都有若干的不真的问题——单论贝内代塔就已经足够复杂。
影片中,童年时的贝内代塔经历了两次具有神迹性质的“共时性事件”,真可谓是“说耶稣,耶稣就到”,并且这两起事件都是在她经历危机时发生的:一次是“途中遇劫”,此时他们全家的生命、身体遇到了危险,另一次是入院当晚的“夜祷”,此时是个人的情感遇到了危机。
更进一步,在“遇劫”事件中,强盗们面对她召唤来的“神迹”,虽说未必全信(这一点后面还要详述)但也并不质疑,因为普通人想法至少是“头顶三尺有神明,宁可信其有”,更别说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中世纪;但在“夜祷”事件中,贝内代塔其实遭遇了怀疑,当时的修道院院长虽然表面上说了一句“没被压死真是神迹”,但她旋即便对好奇的孩子说:休打妄语,如雨后春笋般的神迹造成麻烦远多于它的意义。
这两次经验的实质是断裂,而且,在这里断掉的不仅仅是从贝内代塔出生就延续着的亲密感或受宠的安全感,更是这个孩子对她自己在世界上身处在某个特殊位置的那种感觉。
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修道院长对贝内代父亲讲述的关于贝内代塔的起源故事的那种轻蔑,她声称“动人的故事可太多了”,但院长不曾想到,贝内代塔一家是当真如此以为的,至少在贝内代塔心灵中,她对自身所带有的“天命”深信不疑。
如果非要说贝内代塔有什么天赋的话,那她的天赋就在于她是个感应力、萨满(巫觋)本能很强的人,按照传统,是个容易招惹“看不见的东西”的人,或者稍微不那么神秘地说,贝内代塔的对她所听的故事、传说、神话具有旺盛的想象、感知和需要,但她亦有一种表面化的倾向。
关于表面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与贝内代塔的行为模式大有关联,因为甚至可以说,“再深刻事物也只具有表面”。
从电影的枝节中,我们看到贝内代塔似乎曾经错误地理解“苦难让我们接近上帝”的意义,而院长在罚她一周没有面包吃之前说了一句“你对理论的热切过度了”,但其实贝内代塔对理论的态度,主要的问题是表面化,她对基督新娘的理解也是与肉身有关那一种。
也许,贝内代塔来错了地方。
她的院长,此人其实并不“坏”,甚至不是那种“严”,她只是早已看破红尘,她要金子——但不为己,而是为在尘世中谋一处安全屋,在这个小的几乎不会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的地方,不妨说院长是一位见过风雨的现实的非笃信者,她的善的边界随处可以被触摸到。
问题是,小庙偏偏进了个大和尚。
因此,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就在贝内代塔进入修道院的第一天,她就已经在最深的层面上不可能再继续她此前的命运,她从甫一开始就遭受到了犬儒主义式的怀疑。
那晚,被压在雕像之下的她,莫名地开始吮吸圣母雕像的乳房,旋即,乳头被从嘴里拔出,她被要求立刻“断奶”——断绝关于自身特殊性的那种想象,由此也断绝了她的行信仰之途的路——但这是她唯一的路,因为能被称作是“路”的路,乃是对自己来说具有真实性的、抽象的东西。
这方面,中文的“虚伪”引起了不少误会:以为抽象的东西,一定就“伪”,但其实真与虚特别契合。
反过来倒是那些言之凿凿、动辄“具体来说有n点”者,常常是伪。
从此,一晃18年。
一旦不能走上唯一的路,剩下的任何一种路,就都变成可以忍受的的了——意味着对“真”的无所谓,再从中派生出各种目的和利用,也就并不奇怪。
然而,《圣母》还有它的复杂性:贝内代塔有她无法被岁月改变的部分。
让我们回到贝内代塔的某个梦,在这个梦里,她即将遭遇侵犯,而侵犯她的人的样貌,正是多年前“并未怀疑她、转身就离去”的歹人们的样貌,更严峻的是,骑着白马来拯救他的“耶稣”,竟然就是其中对她最具恶意和挑衅的人。
这个梦说明:即便在幼小的、深信自己在世界上具有特殊性的贝内代塔心中,她也是自我怀疑的,她那并无把握战胜邪恶的压抑着的情感终于还是出现在她的梦中了。
由此,现在的问题是:在幼小的贝内代塔“遇劫”时,真正使她能用“信仰”挺身而出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揭示了信仰的本质:因其荒谬,故而可信,故而需信,及至须信。
很大程度上,故事里贝内代塔之所以最终能穿越了一切人间、天堂的复杂,在出入偶然与必然、真与假,在他对宗教采取的较为表面化理解之后,竟然还能得救,正是因为她的确具备了关于信仰的基本要素:“诚”。
贝内代塔诚而不真。
贝内代塔,她的诚,作为心法,一直加持着她的真,她的无意识在经历中变成了:“诚到一定程度就能为真”;但与此同时,她也明白:有些人,无论自己如何诚,对方都不会多看一眼,在那种人来看,诚不过是某种表演——或深或浅而已。
但是,最要紧的是,演技不好可以修炼——虔诚不足可以再加码,但承认不真是痛苦、可怕的,因为这等于是对她生命起源的全盘否定。
最后在城外,在两人彻底坦白的某个瞬间,贝内代塔以某种咆哮的方式面对了自己,仅有一次。
综上,《圣母》其实揭示了人这种群居动物最终极的难题:旁人不知我们的真(就算有),而我们能给旁人看的,永远也只有我们的诚。
即便是宗教里所谓最纯正的圣徒,他们能供人观看的,永远还是某种具有表面性质的东西——盖一万个戳,也不过是诚的印信。
或许,研究数学或物理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在那里,诚与真之间的矛盾与悖谬会小一点——只是小一点而已,因为研究者们始终是人,而且还是一群人。
这一幕好经典真从来不等于诚,诚也无法保证真;诚的时候,我们可能是不真的;我们不诚的时候,也有可能恰恰是真的;最后,一定要警惕那些巴心巴肝地“诚”的人,他们可能是磕了药,可能是鬼迷心窍,可能是宁死不真。
那,如果贝内代塔要是被烧死了会怎样?
那就是演到最后一刻,然后,跟不敢(修女妈妈)或者不能(主教特使)这么演到底的人比起来,没准她还就真的成了“真”,成了圣。
贝内代塔,就成了后世的以及远方的人们、凡人们嘴里的贝内真塔。
……但,都罢了……因为,贝内代塔的故事,其实是西方特有的难题,至少这个问题的困难在神一直存在着西方更为凸显,而上帝的代理人们——教会所拥有的实际权能强化了这种冲突,因为西方宗教发展到后来,教会里的那些实权在握者们,大多变成了“既不真、又不诚”但却把持着真与诚的定义权的一个“清醒”群体,但他们的“清醒”,恰恰加剧了虚与伪的深度与宗教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贝内代塔身上的“神迹”及其出人意料的“真诚表演”,既是西方神巫充斥的黑暗年代里的被记下来的幸运一页,也的确具有某种启示性与革命性,而法兰西文化似乎特别热爱将这种女人的胸乳袒露——是不是因为那是离心脏最近的位置?
但是,胸乳还是处在心脏的表面。
而以上种种经验,华夏民族是不太熟悉的,华夏文明不但早在上古时代就凭借“绝地天通”、废“家家作巫”,将由“民神杂糅”而导致的阶级斗争和利益斗争的复杂性大大降低,而且就其本质,已经有所区别于。
此处不妨借用哲人李泽厚先生所说一段话来说明中华民族所拥有的这种“独特的幸福”:“中国实用理性的传统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构成了一种性格—思想模式,使中国民族获得和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
”先生千古,论述精到。
由此观之,不妨再看一遍《圣母》。
赶在最后一天在IBF伦敦电影节看了,非常惊艳!
很遗憾因为一时间在IBF周边迷了路,找不到具体放映的场所兜兜转转迟到了大概半小时。
所以仅仅从后面看到的内容来评论。
全程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尤其是对于修女内心世界的描述、蛇的意象,不同时间出现的耶稣的形象等等都将剧情层层推进。
而在大屏幕上欣赏片中几段情色片段,不得不说非常迷人美丽和充满欲望。
究竟女主是真诚的教徒还是上帝,是整个剧中缠绕的问题,也是推进剧情的重要主线,而恰恰我觉得片尾也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模棱两可,可是可不是,可以是在上帝感召下用技法成为了上帝替身,也可以是中世纪无处可走的女骗子愚弄了整个城市。
但整个剧里处处渗透出意大利中世纪宗教的虚伪,人民的贫苦,以及不得不依赖神性获得慰藉的社会。
我觉得这个故事已经远远超过同性恋欲望、欺骗控制和夺权议题,更多讲得是一个同性恋女性“魔怔”和发疯背后折射的心理、创伤以及那个时代下意大利宗教、黑死病阴影下的残酷世界,最后女主丢下恋人不管是出于自己还是出于耶稣信仰回到城里的叙事意想不到却又非常合理。
特别惊喜的是那些“魔怔”的梦境和想象将观众带入了女主其活灵活现的内心世界,究竟是神迹还是人操纵了信仰,究竟耶稣的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觉得片子没有给出答案,不同的观众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也是片尾妙处之一,音乐服装一流,故事演员节奏一流;情色场面也一流,尤其大屏幕上看更加有感觉。
每每觉得有那么多好电影可以看,是这个时代最幸福的事情。
《圣母》是很偶然看到海报,顺手搜一下看的电影。
结果却是有一些小小的惊喜。
顺便说一下,《黑皮书》和《本能》、《她》都是保罗大兄弟的作品。
凡事你若觉得明确、清楚,就没那么有意思。
举凡有意思的,都是那些高你一头却又让你能望到的东西。
阅读如此,电影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可以分析的角度很多。
就如我的题目一样,我也不想轻易地断言它就是想说什么。
这个世界那么多的人和事,有哪一样是可以彻彻底底说清楚的呢?
女主Benedetta Carlini的魅力在于一个女性的内核包裹在一个修女的衣服下面。
她有肉欲的冲动,亦有对人性、环境高于一般人的洞察。
这好比,别人都在一个有限维度里遵循着一些即成的物理规律,她却因为认知的敏感,升到了更高的维度。
人们看到的,只是她在这个维度的投影,她本身,还有另一个存在。
这就让她有了一些“神性”的可能——因为,她知道那个低自己一个维度的修道院里,人们最在意什么,人们最恐惧什么。
——她看透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秘密。
女主Benedetta Carlini是复杂的,她在那个混沌难解的时代里,因为窥破了那个愚蠢的秘密,便萌生了要走向权力巅峰的想法。
同时她又是自然的,她尊重了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处心积虑地去用权力祸害人。
前任院长女儿的自杀,并不是她造成的,而是那个时代宗教利益暗中博弈的一个结果。
至于 Bartolomea ,其实和女主也并非在一个维度。
她们身体相亲,精神上却在两个完全不匹配的层面。
Bartolomea 不识字,脑袋里是支离破碎的世相组成的不成体系的认知。
所以从她闯进修道院开始,她就在凭借着本能活着,本能要求生,她就逃离了;本能要肉欲,她就爱了;本能要脱离痛苦的折磨,她就供出了一切,包括那个她亲手为女主做的耶稣玩具。
她是普罗大众的投射,无知无觉,所以她做的一切都似曾相识,真实可信。
还想说说那个演得极好的前院长 Felicita 。
她被定位在了宗教体制化后的一个典型角色。
她内心并不坚定,她也并不清楚耶稣基督到底何时会以何种面目出现。
即便是她窥破了女主的秘密,最后仍然在一番耳语之后走向了权威的反面。
她心中充满了疑惑,又在女主的篡权后愤愤不平。
但终究她也是在混沌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就如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有所谓的信仰。
在宗教笼罩的中世纪或在之后世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信着,怀疑着,就这样过了自己的一生。
尽管给这些人物下了这许多断言,也想说,她们的身上还有许多无法断言的特质。
这些都是导演给我们留下的更高级一些的享受。
女主那些神迹幻想,导演是用写实的手法拍摄的。
这就让观众有了一些疑惑,难道是女主真的看到了这些?
难道她的话不都是谎言?
这些疑问,给了这部电影更加高级的魅力。
在我们确信的世界之外,怕是真的有一些我们无法断言的存在。
如果,如果,女主真的看到了呢?
是不是这样,比说女主什么都没看到,只是撒谎骗人要高级很多?
电影里,女主比其他人高了一个维度,她俯视着芸芸众生;现实里,导演高于我们观众一个维度,留给我们沉吟思索的可贵空间。
所有的断言,都是可笑的。
就像所有的定理,都是有边界条件的。
当我们下断言的时候,就要想想,这些话,放在哪个边界之中,才会成立。
整部电影就是一部虔诚的中世纪女孩黑化史。
她的黑化一开始就是带有传奇色彩,8、9岁被父亲送去修道院,在路上被强盗拦路抢劫,家人都想破财免灾,她却以圣母玛利亚的名义谴责强盗,结果强盗就被不知是显灵还是巧合吓跑了。
到了修道院,对着圣像祈祷,圣像倾倒,压倒了年幼的孩子,不过,因为圣像下面有空间,小小的女孩没有受一点伤害。
后来女孩长大了,再一次话剧表演中,出现幻觉,看到了耶稣,于是开始坚信自己是the one,是被上帝选中的人。
接下来,她开始有意识自我造神,慢慢黑化。
这时,一个农民的女孩随着一群羊跑进修道院,如同上帝放牧的羔羊般单纯、漂亮,于是女主仿佛看到上帝的旨意,让父亲付钱,收留了这个女孩,伴随着农民女孩的出现,女主开始一系列作死的表演。
首先,她做了春梦,关于耶稣;后来,自己开始癫狂地语无伦次,这一切的情节看起来是那么神圣,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都是女主自我的创造的假象。
女主是可怜的,因为她被宗教洗了脑,也反向影响了宗教,最后关于圣痕的审判使他彻底封神,也让她失去了一切。
这场闹剧是真实历史改编,让人想起中国古代历史那些“神迹”——踩足迹、陈胜王、斩白蛇、石头人……被洗脑的不只是普通民众,展现这些神迹的人,也被洗脑了。
于是,所有人都拼了命维护正常的秩序,哪怕被洗脑也在所不惜,因为这个秩序是统治的基石。
电影中的“神迹”,是框架内的争斗不分胜负的产物,因为按照正常秩序,出头非常困难,那就只能靠“神迹”出马了!
黑化的不是女主,而是宗教,当宗教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统治的工具,那就不能避免统治者的各种“神操作”。
披上神的外衣,谁也不敢造次,而神迹的出现一开始不被上层接受,那是因为神迹是他们搞出来的,他们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于是乎,红衣主教大咧咧的前来“拨乱反正”,结果,被“神迹”打败,不得不身死乱民之中,可笑之极!
回过头来,看看当时所处的黑死病疫情,女主所做的封闭、搞好卫生等手段都是防疫指南上的首选项,席卷世界的瘟疫早就不了神迹,只能通过科学的防疫结束,本片的第二条线就是如此的直白,不知道导演是否认同,贻笑大方!
圣母是部极富感官冲击里的电影,美好的肉体、凌厉的暴力都毫不遮掩,情节进展迅速紧凑、冲突此起彼伏,全程无尿点,还有不少撸点,无疑是本届戛纳最爽片。
同性议题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点,而热点并非一定是重点。
圣母中,修女Bernadetta和另一位修女Bartolomea的情爱贯穿大半部电影,Bartolomea也是点燃Bernadetta欲望(权欲)的燃料,但情与爱都只是点缀。
Bartolomea出卖了她们偷情的玩具,而Bernadetta最终也不愿和Bartolomea远离是非、远走高飞。
这么来看,情爱只为别的主题服务。
谎言:《圣母》,多么讽刺的电影名字。
电影中所有的神圣都基于谎言。
首先,Bernadetta并不是被护佑的,她只是一个病态、权力欲渲熏,有着表演型人格的聪明修女。
她把一些偶然的迹象当作神迹,而当其权力欲无法自控,她便开始通过制造圣伤来宣传自己。
此类表演型妄人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哲学家卢梭(见保罗约翰《知识分子》)。
有人可能会说,无论如何Bernadetta拯救了小城,使其免受瘟疫侵袭。
无疑,封城是正确的举措。
但Bernadetta让士兵封城并非出于公益而是不想让佛罗伦萨的特使来调查她。
所以虽然小城因其私心而得救,但她的举动并非受了所谓的上帝指示。
谎言当然不限于Bernadetta,教会的谎言,或者更确切说虚伪,更是系统性的。
教廷特使由喷奶女佣服侍,私德糟糕,而教会却是人们道德的审判官。
他们给小城带去了瘟疫(黑死病盛行于14世纪,不知为何电影背景是17世纪意大利),也暗示教会掌控着神的话语权,却只给人们带去魔鬼的诅咒。
最后时刻人民奋起,乌合之众干翻了教会特使团,很cliche,也很讽刺,因为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而支撑他们站起来的却是另一个谎言。
亵渎:修道院的同性恋已经是最大亵渎。
当然,在当今liberal的社会,所有保守的观念都带有原罪。
但我想,一个真正liberal的社会应该充分尊重事实,以及保守的观念。
宗教信仰自由也是自由。
自然,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观念,以及背后的行为或组织诸多槽点,比如电影中的教会。
但此种驳斥并不见得先天地辩护保守观念所反对的观念。
本影评开头提到的偷情玩具--耶稣为头,龟头为另一头--可能没有比此玩具更让人刺激的玩物,但同样地,可能也没有比此更亵渎的玩物。
此前说Bernadetta是一个病态的修女,她在梦里对耶稣的情欲也是病态一例。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女性电影。
若女性电影或者女权电影是褒义词汇,那么显然,通过以上分析,它并非是一部女性电影。
导演只是通过一个女同性恋的故事展开,讲尽谎言、虚伪、性、暴力、背叛、权力...所以《圣母》是部不折不扣的destructive电影,一部充满撸点的爽片。
它没有得奖,实属正常。
一般般,拍的太肤浅,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非常像职场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类型人材
你要神迹,我给你神迹;你要爱情,我给你爱情;你要我,不好意思,我只属于我自己。
这群人里边没人比她厉害啊
把这片定义为lgbt还是不太妥当,女二有爱但是女主只爱自己。看到最后才知道贝尔黛塔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对宗教和中世纪无感的我能完整看下来这部片子算不错了。
黑死病流行,主角下令封城,我跟朋友说,原来我们还活在中世纪。
中途退场,导演、主演全部拉黑。
或可拍成虔信与宗教之别,或可拍成迷狂与理性之争,或可拍成女性挑战父权,或可拍成地方反对中央。而本片独独选了最危险最刺激最怀恶意最形而下的思路:权力如何在混乱中形成。放到新冠背景下来看,似乎意味深长。
5.8 乏味煎熬的观影过程,老旧的欧洲学院派视听如同一潭死水,希望戛纳不要再将这种画地为牢的片子纳入主竞赛行列。
身材样貌故事都不美
拍得也太乱了,一以贯之的逻辑不存在,什么都要讲的贪念只会败坏一个好故事。
要批判,深刻批判!
中世纪教会真够闹的,俩女主也不是很来电。
范霍文这种拍法拍什么都像三流情节剧,里面所有人都面目可憎
野啊,权力才是我的爱人!
男权视角的床戏真下头
一直被片名和海报误导,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启蒙的严肃悲剧。谬极。范霍文其实是用非常现代的叙事揭开了宗教的真相——信念和骗局之间的平衡。“心诚则灵”四个字,可以用很神圣的方式解读,也可以归结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神胜利法,说到底还是话语权的力量。PS 在床上比dirty talk更带感的是holy talk。PPS 呆梨有善口技者:修女,你的名字叫Valek。
不好意思,我看不下去。
一种神赋的宗教意志在不查中被逐渐接受的过程,内核有些类同《沙丘》,只是其中却是没有真正的神迹的,使命的确立和达成只能通过接受背叛以及自主受难。不能因为讽刺了宗教权力并且承认了欲望而将其定义为对宗教的批判,恰恰相反权谋和情绪都在神性与人格的合一中被消解掉了,是一部宗教电影。
虽然拍得不太行,演员演技也不太行,但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中世纪的人怎么上厕所,还是挺新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