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拍得很收敛,表层情节是通过孩子去讲家庭暴力,还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带来的重创。
但是导演想表达的要比看到的多得多,影片中几个施暴者,其实也是受害者,那这些施暴者=受害者,他们受到的伤害是怎样的?
比如智障儿童的妈妈,本质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社会的阶层暴力,对孩子歧视的环境暴力,把她逼到了绝望,没有信心再去爱自己的孩子,当听到老太太肯定自己的孩子,瞬间泪崩。
影片中的施暴者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很多创伤,能消化的消化,不能消化的就释放出去,身边最好的释放口就是最脆弱的孩子。
有反例吗?
只有一个就是老太太,她的创伤是什么?
失去家人与战争阴影,这些创伤本该很难消化,但是老太太有失忆的问题。。。。。。
这个设计很巧妙。
忘记了伤痛,只往前看,只看到象征爱的樱花。
所以她拯救了别人。
我对另一个受过家暴的单身妈妈的表达并不适应,我觉得有一些虚假,略有一些牵强,尤其是那次拥抱,我没有被感动。
所以影片宏观上讨论的问题很专注,用爱去释怀,用爱去救赎,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那?
就算去做了,也未必成功,但可能这是唯一的方法。
影片的剧情其实就是男主角寻找方法,最后坚信这个方法,并鼓起勇气去做的故事。
对于超级喜欢的《最完美的离婚》这个电视剧的我来说,看见有尾野真千子的出演,就打开了,影片全程都是带有独特日本映画的文艺风格,淡淡的,缓慢的。
我个人比较关注尾野真千子饰演的母亲与女儿彩音的情感变化,母亲因为自身小时候收到过母亲的暴力,再加上丈夫长期不在家(推测的),对女儿经常施暴,最后在邻居的帮助下,知道了要对自己的女儿好。
在本人看来,电影着重于拍摄了大人们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的刻画并没有全面的讲述出来。
彩音比起同龄的孩子过于听话,对于别的家长开的玩笑“做别人家的孩子”非常排斥,但是对于妈妈的态度改变并没有什么反应。
所以这部电影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的是大人对于孩子的态度改变。
当然,大人之所以改变也是源于了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的心境。
儿时的被母亲打骂和用烟头的烫伤已经是不可磨灭的了,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肯定会不知所措的吧,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有点情不自禁的去打吧。
其实,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们总是在说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的重要,其实无形之中创造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我们总是能看到校园欺凌和家庭暴力的出现,其实殊不知在某些时刻,我们自己助长了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当在班级里,一位同学受其他同学欺负时,现在的你还会热血沸腾的去阻拦么。
这部电影已经在反映小学生的欺凌了,我们是该再多思考思考了,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
其实,你还是一个好孩子,衷心希望你是好孩子。
“你咋不觉得自己贱呢?
”“再来把你摔死在教室!
如果屏蔽了教室两字,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应该是出自偶像电视剧和言情小说里的恶毒女配的台词吧。
然而,这样恶毒的言语,居然出自于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
女孩日日承受着这样的恶毒攻击曾多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终于,被骂半年之久的13岁女孩难以忍受,1个月不到录下百余条录音,2个多小时的证据终于震怒家长、惊动媒体。
近年来的儿童生存环境颇不太平,儿童在校园中可能遭受欺凌、性侵、侮辱,在家里可能遭受家暴、保姆毒打。
永远做个孩子,曾经是所有人最天真的梦想。
可如今,做个孩子怎么这样危险?
清嘉不由得想起了一部日本电影《你是好孩子》。
因集中反映了家暴、校园欺凌、学级崩溃、老龄化等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该片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特别选定作品向社会推荐。
影片根据中胁初枝的短篇集《你是好孩子》中的《圣诞老人不会光临的家》《美人》和《你好,再见》三则短篇改编。
其中《美人》的题目来自于作者的故乡,中胁初枝出生于高知县的四十万川,当地的女孩子都会被他人称为“美人(べっぴんさん)”,她自言从小就被乡亲们守护着长大,拥有非常幸福的孩童时代。
也许正是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下长大,初枝的笔下也都是温暖的人情。
电影讲述了新人老师冈野匡、有暴力倾向的单身妈妈水木雅美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老师是高良健吾饰演的,他演了很多温柔暖男的角色,最具代表的当然是横道世之介。
妈妈则是由演技实力派演员尾野真千子饰演,真千子的《绝叫》《母亲》都是绝佳日剧代表。
毕业于名门学府的青年教师冈野匡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这是他在樱丘小学度过的第二个年头。
他认真负责,但与生俱来的优柔寡断性格让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犹犹豫豫。
他克制强烈的情绪,始终靠微笑和温柔的话语来解决问题。
仅凭爱是无法解决一切的,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这种温柔的方式并没有取得效果,班级里的霸凌仍在继续,孩子们也逐渐不听他的话。
除了身为教师的冈野匡有着学生不听话的烦恼,年轻的妈妈水木雅美也有自己的苦恼。
丈夫被派往海外赴任,雅美和年仅三岁的女儿彩音相依为伴。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她和女儿去公园玩耍,和其他的妈妈们一起。
大人孩子其乐融融,岁月静好,时光闲适。
然而,回到公寓后。
当公寓的大门关上的那一刻起,彩音便不由自己的颤抖起来。
是的,关上大门后,妈妈不再是妈妈,宛如恶魔一样的恶毒嘴脸。
无心犯下的小小错误,甚至毫无理由的一个小举动都会惹到妈妈,招来妈妈的一顿毒打。
但妈妈真的是恶人吗?
妈妈小时候也是受过家暴的,那些挥之不去的阴暗记忆常常扑面而来。
于是,她变成了她最害怕的母亲的样子对自己的女儿伸出了魔爪。
童年中不堪的记忆被唤醒,只是这一次她成了施暴者。
但当她清醒过来,又会痛哭流涕的抱住被打的瑟瑟发抖的女儿愧疚不已。
看完这部影片,让清嘉沉默了许久。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天性以外最影响她的是她的童年经历。
这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也许仅凭爱是不够的,但爱却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爱,还要有适当的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保护。
冈野匡以温柔陪伴着备受校园欺凌的学生,而雅美也温柔的拥抱了彩音。
最后,清嘉希望,每一个儿童都可以无忧无虑的度过童年。
你们,都是好孩子。
原文写于2019.7.28,看新闻有感
家暴、自闭症、夜尿症、孤寡老人…元素很多却交叉十分自然,难得的小孩教育片。
最打动我的是童年遭受过家暴的妈妈雅美每次对女儿彩音暴力完躲在卫生间自责哭泣,彩音觉得都是自己不对惹妈妈生气,邻居怎么逗她说去她家有吃有玩她都不肯,窝在妈妈怀里,哪怕这个妈妈私底下总是打她…唉你以为是你爱孩子,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爱,可是孩子却比想象中更爱你…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句老话了,不过我想也许“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也是说得通的。
这两句话可以用在水木雅美身上,她自己少时饱受家暴之苦,可是现在成为妈妈的她,却把家暴同样加驻在自己三岁的女儿身上,这委实是令人不解。
按说不应该如此,不过人也许都是“健忘”的,又或者是永远记住了自己的痛苦并且把它发泄在其他之处,人真是种奇妙地动物。
故事以两条线为主,水木雅美算是直接描写家暴,而另一条线则是通过小学教师冈野匡的角度来表现,而在他的“视线”中没有直接出现家暴,只是孩子们的举动无一不告诉着观众,而显然冈野匡也渐渐失去了朝气。
这社会真是令人难以容忍。
当然故事是温馨的,在周围人的交流关怀之中,不管是水木还是冈野都开始成长,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你是个好孩子”不仅指的是孩子,还有着受到这种影响的成年人们。
果然被评为2015年日本最佳电影,绝不虚有其名,故事用一种无力感让主角们感同身受。
演小学老师的高良小哥被一帮问题小孩搞的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演被家暴的真千子姐姐为了释放自己的痛苦,将暴力转移到女儿身上,如此也是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
然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被身边人影响着:最初高良小哥遇到学生问题,请教同事前辈,但得到信息是被说教一番却又没有解决问题根本,渐渐的他趋于疲惫,哪怕回家看到侄子都一阵头疼。
只是当侄子紧紧抱着他并细声细气的说一句加油时,他又怜爱万分,紧接着姐姐无意间的一句“爱护孩子的话,世界就变的和平了”又令他心有所悟,然而最为让他触动的,应该还是无意间看到前辈们不知疲倦地、真挚乐观地与他们负责的更加特殊的孩子们的互动……这种前辈们“以身作责的建议”才是令他成长的一剂强心针。
真千子姐姐饰演的母亲本身就是个受害者,丈夫常年在国外工作,或许一回家就会对她施暴(影片只隐晦表达),只是她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反之将自身的无助与苦痛转嫁于女儿身上,于是女儿对母亲即怕又爱。
邻居小光的母亲热情开朗,频繁与这对母女接触。
在这期间,真千子演的母亲一直在试图掩饰自己不善交流的形象、掩饰对女儿不听话的怒气、掩饰自己无以诉说的痛苦。
终于某天于邻居家作客,女儿不小的将她手里的杯子摔到地上,她不受控一样怔怔地走向女儿,女儿立刻双手抱头跪倒,哭着叫妈妈,她不知所措地想扶起女儿,一边还看着小光妈妈的眼色,生怕自己虐待女儿被暴露……突然间小光妈妈上前抱着她说:“你也受过虐待吧,我懂,因为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一瞬间,她崩溃大哭。
本以为自己小心翼翼掩藏的很好,殊不知,这一切早被小光妈妈看透,却并没有揭穿她,而是频繁与之接触力图让其走出黑暗之区。
小光妈妈这个人物或许是导演安排的上帝形角色,但是万物均有因有果。
个人认为影片并不局限于孩子这两个词,重点反而是你,你的范围本就不只是孩子,也指成长的大人吧。
日本电影敢于反映社会问题。
家暴孩子的父母自己往往有心理、情绪问题。
有些家长老是对孩子言语暴力,说他们是坏孩子。
你对孩子温柔,孩子就会对世界温柔。
疼爱孩子,就会世界和平,母亲的工作很伟大。
孩子在学校很闹腾,是因为在家里缺少家长的关爱,缺少大人的拥抱。
我们往往不配做父母,却做了父母。
空袭后他们的肉体虽然不在了,但灵魂一直都在这里。
镜头的衔接很好。
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拥抱一下孩子。
欧美国家的父母早就做到了。
家暴孩子的父母,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也受过家暴。
一个简单的拥抱就能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会用烟头烫孩子,额。
把爱传递出去,世界就会更加和平一些。
演自闭症小孩的演技真高。
失去了亲人的老婆婆,才会更加懂得亲情的重要性,知道要善待孩子,善待身边的人。
小学老师冈野(高良健吾饰)面对的是38名稚气未消却性情各异的小学生,性格柔弱的他因此陷入苦战。
班级里的小野因患有遗尿症而受到同学的言语欺凌,小野的母亲不问因由便向冈野兴师问罪;神田因惧怕继父而不敢回家,每日只以面包充饥,冈野上门与神田的继父理论却被劈头盖脸训斥了一顿。
或许我们已经看惯了日本影视剧中,中学生校园凌霸的题材,但导演却在这里将小学生阶段的校园欺凌与家庭虐待毫无掩饰地端上台面。
作者:景怡(云南昆明)“世界会是一个危险的地方。
因此要找时间去外面玩。
”这是扎克伯格为了迎接二女儿“八月”的出生,而写给她的一封公开信里的句子。
近几年,国内虐童事件频发,扎克伯格说的一点没错,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危险。
当然,虐童并不是新现象,很多国家一直都存在着,影视作品也多有涉及。
比如《虐童疑云》、《聚焦》、《愚行录》、《你是好孩子》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折射了虐童事件背后人性阴暗的区域。
日本电影《你是好孩子》是导演吴美保根据中胁初枝的短篇小说集《你是好孩子》中的《圣诞老人不会光临的家》《美人》和《你好,再见》三则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一部探索成人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的电影。
电影里有很多的孩子,调皮捣蛋的,生性怯懦的,叽叽喳喳的,闷闷不乐的……还没上幼儿园的彩音才三岁,妈妈水木雅美会带她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可是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监视”范围内,只是犯了错就乖乖地躺下哭嚷着等着罚站和被打,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打她,打完后妈妈又一个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哭。
看到彩音摔跤,妈妈跑过去第一句话是“你到底子在做什么啊?
鞋子都摔坏了!
”而一起玩耍的小光的妈妈大宫阳子说的却是:“没关系,打起精神来!
”小光的妈妈还对彩音的妈妈说道:“你平时都不摸彩音的头吧?
”不知名调皮的孩子乱按市民家里的门铃;吉人在课堂上当着所有男女同学小便失禁;吉人妈妈打电话批评冈野匡老师对儿子的事处理不当。
冈野匡虽然从年级主任那里学了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也允许孩子在上课时可以去厕所,可是更多的孩子却不断地申请要去厕所打断上课,借此嘲笑吉人课堂上小便失禁,这一切激怒了吉人,吉人向带头嘲笑他的同学扔书包,追打同学。
四年级的孩子裕太,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说自己是坏孩子,只是蹲在下着大雨的房子角落,轻声问自己的班主任冈野匡:“要怎样做才能是一个好孩子?
” 冈野匡本想冒着雨带吉人回家了解孩子的爸爸究竟是怎么回事,却被孩子的爸爸辱骂一番,眼看着孩子被爸爸关上门教训一顿。
电话里,冈野匡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妈妈责备自己教育孩子不当,晚归买了烟要抽,却远远看到自己的女友和其他男人在街角暧昧的情景。
本来踌躇满志,却因处理年级内38个孩子各种突发的状况,冈野匡被搞得焦头烂额,挫败感越积越深——“看一帮任性的孩子,真是麻烦。
”晚上,冈野匡一个人蜷缩身子斜靠在小沙发上没精打采,侄儿吵着要和他妈妈玩,他妈妈却让侄儿来找自己玩。
冈野匡不耐烦地回话:“不用了,我不想和小孩儿玩。
” 冈野匡的姐姐却对孩子说:“叔叔累了,你去对他说加油吧。
”侄儿真的骑到冈野匡的身上,面对面紧紧地搂着冈野匡一遍一遍地轻轻说:“加油,加油,加油……”温情的一幕之后,单身带孩子的姐姐笑着对冈野说:“孩子是在学我,如果我对孩子好的话,孩子就会对别人好。
爱护孩子的话,世界就会变得和平了。
”看到课堂秩序仍旧乱哄哄,受到姐姐和侄儿鼓励的冈野匡给所有孩子布置了一个看似奇怪的家庭作业——要求所有孩子回家让家里人紧紧拥抱自己。
虽然在老师面前孩子们表现出各种不情愿,可是第二天来,还是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分享了各自完成作业的感受——舒服、高兴、怀念、冷静、可爱……当学生问及为什么布置这么奇怪的作业时,冈野匡说了一通,都找不到合适的感觉来形容“拥抱”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最后他说:“老师希望大家能成为,将感受到的美好无私分享给别人的人。
”“施虐者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欺瞒受他影响的人以及他自己,以至于他们和他都意识不到他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肆虐行为。
”“顺从型的人奴役伴侣,在无意识中认为这是在‘爱’。
他无法忍受孤独,所以伴侣就应该一直陪伴着他。
他的责怪也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总是无意识地向他人说明,别人给了他多少苦头。
”20世纪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在分析施虐倾向时曾经这样指出。
在小光家,彩音玩蹦床和其他玩具尽兴时,不小心扔出的球打掉了妈妈正在端着的茶杯。
被妈妈凶狠的眼神和责骂语言喝止,彩音本能反应,马上双手抱着头,弯下身子哭泣,跪在地板上等着妈妈暴打。
看到这一幕的小光妈妈上前去蹲下来,抱着彩音妈妈说:“你也受过虐待吧?
我懂,因为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彩音妈妈手腕上有两个烟头烙出的伤痕,小光的妈妈额头同样也有这样的伤痕。
听小光妈妈倾诉完,两个女人相拥,彩音妈妈水木雅美泣不成声。
其实,电影《你是好孩子》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所面临的遭遇,冈野老师、彩音妈妈水木和小光妈妈这样的成年人也一样在困境里挣扎着。
导演似乎一直在强调,有效的分享对于缓解和治疗虐待行为是可取的。
就像约翰•麦克马雷所说:“一段关系,代表着一种目的。
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彼此联系在了一起,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人分享经历的愿望。
我们向对方敞开心灵,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为一的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乐,满足彼此的心愿。
”遇到困境不可怕,因为成长的遭遇造成人格障碍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天继续有着糟糕的、毫无彼此分享可言的生活环境。
分享与改变是需要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突破人格障碍,收获相对美好的人生。
尽管,生命如白驹过隙,惟愿世间人情如樱花般绚烂。
我是冲着高良健吾去的。
五年前开始接触他演的片子,我看片,长相是第一位的,高良恰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平素冷冷的,但笑起来却立马让人心头一暖,更别说那利落的五官,清爽的眼神(==看多了会怀孕呀)。
高良饰演的小学新人老师非常符合他自身的气质,浓浓铺面而来的少年感,面对全班38个四年级的孩子,最开始是迷惘的。
当我看到他被一群小学生耍的团团转的时候心里也为他捏把汗,学生吵闹起来那种场面真是伤脑筋。
他的优柔寡断,温和处事的风格谁见了不想欺负呢,小孩子更是抓住这块软肋,无法无天。
故事并不是围绕高良饰演的小学老师这条线的,平行进行的另一条线就是尾野真千子饰演的家庭主妇,有一个快要上幼儿园的女儿,一旦女儿惹她生气,她便拳脚相加。
而这种暴力的源头则来自她幼年时期父亲对她施加的暴力。
电影总会迎来转机,而这部日常的空气感十足的片子转机来的是悄无声息的,像极了生活。
一点善意,一点关心最终都会融化心底的坚冰,慢慢的好像春天小溪里的水,温柔地流淌了。
最终樱花盛开,花瓣轻轻飞舞的时刻,每个人心中都柔软极了。
日本教育真的如此值得质疑吗。。。
群像问题生活 终究还是要继续
HKAFF No.2: 小孩子是白纸,父母把ta们画成什么样子,ta们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不同段落的互相转场衔接有的流畅丝滑,有的对比强烈,做的非常棒!PS,观影过程中背后大哥应该是打呼噜了,哈哈哈
气氛怪怪的,味道也不对,,,这贴近了拍细节为了显示生活的意图太刻意,仿佛在解方程式,角色也不行。除此之外,都还可以,局部甚至有精彩爆点比如孩子们的群戏。7.3片尾三板斧,真是够力度。孩子唱欢乐颂那一段,尤其震撼。
三段家长与孩子的经历,重点聚焦在家暴问题上。拥抱孩子那一段好评。
面对三岁顽皮的儿子,我不停反思自己对他曾经的情绪输出以及偶尔几次近乎暴力的责罚,是否是导致他现在顽劣的原因。
说教味不重的教育片吧,用爱教育。
学校应该如何对待各式各样的孩子?父母又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对待有缺陷的孩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三种场景,互不关联,却是三条线索,将故事编织在一起。孩子都是好孩子,当然也等待着接受社会规范,需要学习如何与父母,与同伴,与这个社会相处。拍得比较散,故事性并不强,却还原真实社会形态。是枝裕和的《怪物》,应该从此片借鉴了不少吧,却不如此片自然。
演技自然。故事普通。说教太浓。细节部分值得点赞。选角用心啊。三星半。
每个孩子都是朵美丽、纯真的花儿~
看过只在那里发光和这部片后觉得该导演的电影真心看不过来,母亲受虐待长大后虐待女儿这样的恶性循环实在让人费解,高良健吾老师的那一条线讲的太浅,三条线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一个拥抱。反正啊,我是真的不喜欢
疼爱孩子世界就会和平啊(好像我没有和家里人拥抱过)
爱的抱抱
为这些小孩子心痛
日剧跑不是一切结尾的办法啊
世界糟透了。世界还不错。观影过程中,两种感觉并存,交相出现。
不管你对我怎样,你都是我妈妈,不管你是怎样,你都是我的孩子。暴力,自闭,欺凌,在爱面前,一一化解……
日本電影的厲害之處在於細節,但最為失敗的也是細節。好的影片要適當表現細節,並由細節累積一個敘事衝突,形成故事張力。而日影過於耽念細膩描述,而較少構築敘事文本,這樣做的利弊也顯而易見:可以塑造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整部影片會有流水賬之嫌。
一部献给孩子和大人的电影
童年时受到的家暴都是一辈子的阴影,庆幸自己的母亲很爱我,虽然也会经常打我,但是事后总会道歉而我也深知母亲的苦衷。但是父亲家暴母亲却从不道歉,且没有任何态度,似乎觉得理所当然。